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新版的水滸傳觀後感

新版的水滸傳觀後感

新版的水滸傳觀後感

《水滸傳》由施耐庵作於元末明初,屬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説,講述的是大宋仁宗嘉祐年間,洪太尉闖禍龍虎山,放出三十六員天罡星和七十二位地煞星,繼而展開引出一百單八將的故事。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一些水滸傳觀後感,請您閲讀。

水滸傳觀後感1

《水滸傳》是我國的是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説。《水滸傳》有着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首先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挖掘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作品中的高俅是一個破落户的浮浪子弟,僅僅因為他踢得一腳好球,便得到皇帝的賞識。不到半年,高俅便做到殿帥府的一等高官。他依仗皇權,迫害忠良,與蔡京、童貫之流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小説中的大小館裏,大都是他的狐朋狗友。他們魚肉鄉里,殘害百姓。這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編織了一個黑暗勢力魔網,籠罩着平民百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就是這樣的現實背景下,轟轟烈烈的展開的。

其次,《水滸傳》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起義英雄形象,豁達魯莽的魯智深,沉穩健壯的林沖,情深意重的武松,單純狂野的李逵,足智多謀的吳用等。這些人物集正義與公理於一身,疾惡如仇,除暴安良,劫富濟貧,伸張正義,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其三,小説細緻地描寫了農民起義如何由個人的零散的反抗到小規模的聯合鬥爭,直至形成強大的起義隊伍,英雄好漢聚集梁山,在聚義廳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其四,《水滸傳》寫了起義的悲慘結局,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宋江上山後,由於他的樂善好施,生性純良,被眾人推選為首領。本想梁山好漢至此能“替天行道”,行俠天下。孰料朝廷一紙招安文書,宋江竟不顧眾英雄的反對,一意孤行,心甘情願抗起“順天”、“護天”的大旗,接受招安,從而斷送農民起義的前程,釀成了梁山好漢的悲劇。

《水滸傳》除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外。它的藝術成就也是璀璨奪目的。小説的藝術成就就集中於人們的塑造上。《水滸傳》中,至少有一二十個鮮活的好漢形象。在人物的性格刻畫方面,作者善於把人們置身於真實的歷史生活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總是把人物放在階級鬥爭的激流旋窩之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英雄人物自己的行動,語言來彰顯他們的個性特徵,並且十分重視細節的描繪。

《水滸傳》還具有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語言明快、簡練等許多藝術特色。

水滸之韻,在於自己領悟人物的性格。

水滸傳觀後感2

很早就聽説《水滸傳》非常好看,張老師也覺得適宜我們七年級學生課外閲讀,我便央求媽媽買。正好媽媽的一位朋友家有,便送給了我。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總算把《水滸》的上冊啃完了。令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在描寫兩方交戰時的高超技巧。就拿楊志和索超在大名府的那場比武來説吧。不談兩人的盔甲武器,也不談雙方打鬥的場面,單是兩人的馬,作者就寫得活靈活現。索超的馬“色按庚辛,彷彿南山白額虎;毛堆膩粉,如同北海玉麒麟。”而楊志的馬“駿分火焰,尾擺朝霞,渾身亂掃胭脂,兩耳對攢紅葉。”作者觀察細緻入微,雖然在這裏只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在描寫楊志的馬時卻用了四種不同的物來比喻馬全身不同的紅,使人覺得可信、真實,足可見作者技巧的巧妙。除了看,當然也要思考,我思來想去,就是一個問題不大清楚,那就是何為好漢?一個人的好與壞是由法律、真理來判斷的,那書中所謂的好漢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呢?武松,他為兄報仇,殺了嫂嫂與西門慶,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可他血濺鴛鴦樓,把氣撒到了別人身上,連在張都監家看馬的也被他莫名奇妙地殺了。這看馬的老頭與武松無怨無仇,連面都沒見幾回,有什麼理由殺他?就因為他幫張都監看馬?武松見孔亮喝酒吃雞,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佔了,這也能稱作好漢?想着想着,倒也想出了幾分道理。以前,人們把“義”看得特別重,史進不就看在朱武和楊春重義氣上,放了陳達嗎?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學他們一樣,反而會害了別人。因此,時代變了,人的觀念變了,我們只能用欣賞的角度去看這本書,萬萬不可把它當成教科書

水滸傳觀後感3

因為我很喜歡武俠打鬥一類的書,在電視上看了幾集水滸傳,感覺很有意思,就買了一本水滸傳看了起來。

在還沒開始看的時候,聽別人説過水滸傳,在一百零八將中,最讓我佩服的是宋江,因為他不僅是老大,而且為人仗義,在兄弟們需要他的時候,總能及時趕到,並且心地善良,不管他認不認識的人,只要有困難,他都會出手幫忙。

在讀完水滸傳之後,我感到很痛惜,因為宋江總想招安,雖然他是想讓兄弟們生活的更好,遠離和官府打打殺殺,並且可以精忠報國,但是皇上卻是在利用宋江他們,並不相信他們,讓宋江一行人去把各地區的農民起義全部消滅,在這個過程中,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燕青和武松不願再過這樣的生活,離開了剩餘的兄弟們。最後原來的一百零八個人中,只有二十七個人存活,回到了皇宮。

讀完以後,我對宋江的喜歡從此破滅,如果他一心不想着招安,而是和其他的起義軍一起起義,那結局還會是這麼的悽慘嗎?不會。讓我對宋江好感全無的主要原因是,他用毒酒把對自己最忠心,最熱愛的弟弟給毒死了,雖然他這樣是為了怕他弟弟在自己被陷害死以後為他報仇而名譽受損,但也不能應此毒死他弟弟。所以,宋江的行為讓我對他好感全無。

水滸傳觀後感4

看完《水滸》我的感觸不過“義”“俗”兩字。

“義”便是義氣,梁山好漢相聚不過為個“義”字,而這“義”的由來卻是魚龍混雜,有的是當真的江湖俠義,有的不過被逼而產生所謂的“義”,總之各類的理由。友誼能產生“義”,被搭救而感恩能產生“義”,日久而生亦能見“義”。一百零八人不過為一個“義”聚集梁山,也因個“義”讓《水滸》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我們愛讀《水滸》,説到底就是圖個看他們豪邁義氣的爽快,逞逞英雄好漢的威風,滿足抒發自己的豪情,以此來充實我們內心的“義”。

“義”同樣是正義,是替天行道的大義、真理。一個個好漢不是被官府欺壓,就是家境不好,或是衝動得動不動就拔刀相助的易怒者,總之一個個都看官府不順眼。然後,上山的人多了便搞出一番名堂,許多人慕“義”而來,百姓也支持打官府,於是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成為個名震江湖的大匪團。

這“義”也是作者寫這個故事的引索,情節順這線延伸開來,最後成了這部大作,看故事的大綱,總就是個“義”字。

説完“義”之後,咱們再來説“俗”字。“俗”不是套路俗,故事題材在當時算是標新立異;也不是語言俗,通俗易懂的白話夾文言,當時已經不能叫俗,是符合故事中人物性格與背景。那“俗”在哪,應該是好漢們的思想太“俗”,故事中好漢的思想不過兩種:一種守舊,一種激進。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想法太俗,一種人根本沒想法,只會衝動地喊“幹!”“上!”之類的不經大腦的話,對我們學生自然不是什麼好教材,於樹立正確的“三觀”也確實無益。語文書上稱他們是沉着、謹慎、有智慧,或率性、真誠、重情義,説穿不過“犟”、“蠢”兩字能概括。一個個要麼沒受什麼教育,要麼從小灌輸的封建思想烙進骨子,除了些腦袋不靈光的李逵之流,剩下有主張的人再有智慧、才學也逃不了這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的“俗”,這也導致他們所做之事逃不了“俗”。最終甚至為了祖上有光做了接受招安的蠢事,宋江更為了朝廷把忠誠自己的李逵親手解決。這樣看,在他們這些好漢眼中,為朝廷伸張的大“義”,可要遠勝於兄弟情誼等小“義”。我想這也就是水滸後半段令人寒心之處,也是金聖歎執意刪去的原因。倘若現在仔細想想,好漢們的性格,便能發現最後起義失敗的下場其實是早已註定的。

歸根結底,作者想反對的、不滿的,或許正是這個“俗”字。一百零八人,多少人是正真齊心“幹革命”的呢?每個人各懷鬼胎,表面上為相同的“義”字聚集梁山,而各自的“義”的內含卻並不相同。最終“義”成了“俗”,他們中知其內含的共作不知;抱愧利用“兄弟”,相信“義”的則可悲的受到背叛,成為他們實現大“義”,投向“俗”的墊腳石,而心甘情願的犧牲。這樣貌合神離的隊伍所謂的“義”着實有些寒磣,作者寫時是否帶有些諷刺的意味呢?不禁令我這樣想。

拋開作者的意圖與文章中心、線索、深刻內含不談,讀者真正想要的不過是“真”,不過是“爽”,不過是隨心所欲,斬開束縛,而水泊梁山,大概就是所謂“桃花源”之處。令我感受最深的不過是好漢的豪氣、匪氣,和無所畏懼的氣勢。

寫到此處,忽然想起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結尾處的話“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也許《水滸》的最精彩、最成功之處,就是這樣一種瀟灑,這樣一種“帥氣”吧。

水滸傳觀後感5

讀了《水滸傳》已經七年過去了,當時的感覺現在還能説出來,就是一種痛快的感覺,是指前半部,人物:魯智深,這個人疾惡如仇,自身又武藝高強,打死鎮關西之前是提轄,後來他打死人,他的生活就是跟着感覺走了,就是那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感覺,當時連續很多天晚上讀這本書,感覺生活中的那些煩心的瑣事在心裏的份量都減輕了。

當然書中的故事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比如説:書中的人物基本上沒有家庭生活,有數的幾個,比如説宋江、楊雄,都是老婆出軌,而宋與楊也由此成了殺人犯,亡命江湖,所以説書中的人物雖然看起來活得瀟灑,實際上是以背叛整個社會體系作為代價的。

前半部讀起來很過癮的,給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怎麼説呢?還是叫人勇敢,像魯達那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那個時代總體還是鼓勵這種行為和精神的,像魯達、武松、楊志,都是殺了人,最後魯達亡命天涯,根本沒有受到法律制裁,而武松與楊志雖然被判了刑,最後都沒有丟掉性命,尤其是楊志,甚至在服刑時還受到重用。

書中的後半部真心説是沒怎麼看的,覺得寫得不太好,整個都是怎麼征戰,戰爭場面描寫得過於籠統,思想也不夠深邃,無非是宋江集團想要為國出力,四處征戰,充當了封建統治者的工具,最後的結局都很悲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xindetihui/guanhougan/jgl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