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觀《歸來》有感(精選多篇)

觀《歸來》有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觀《歸來》有感

觀《歸來》有感(精選多篇)

電影歸來觀後感

終於在youtube上看到了鞏俐和陳道明主演的《歸來》,從頭哭到尾,對這種走心的片子我向來沒有抵抗力。

記得當年看《忠犬哈奇》也是哭的稀里嘩啦,《歸來》更多了歷史沉重感。前者是人和愛犬的情感故事,主人去世多年,忠犬一直延續在火車站等候主人的習慣,直到有一天老死在等候主人的地方。《歸來》是講一對夫妻文革中的遭遇,以及那段歷史給他們的生命留下的烙印。

不知是劇本本身好,還是鞏俐的演技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大概二者兼而有之,張藝謀和鞏俐闊別多年後的這次合作不能不讓人拍案。

鞏俐飾演馮婉瑜,人稱馮老師,陳道明飾演陸焉識,是大學的教授。那是一個破四舊,知識分子被喊做臭老九的年代,這部戲那個年代的人看了,一定有比我更深的感觸。

失憶的妻子,每天堅持去火車站接丈夫,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丈夫平反回家,妻子因病竟不認得自己的丈夫。丈夫充當讀信人來接近妻子,一摞摞用舊煙盒和破紙屑寫的信,裝滿整整一木頭箱子。丈夫一封封念給妻子聽,企圖喚起妻子的記憶。

為了進入妻子的世界,陸焉識又新添了一些信,在他的努力下,馮婉瑜終於同意女兒回家住。

陸焉識和馮婉瑜的女兒是文革時期年輕人的代表,為了獲得紅舞劇中主角的位置,不惜大義滅親,出賣自己的父親,最後搭上自己的母親。

父親被人抓走,母親也因此不能原諒女兒,這位女兒最終還是沒能出演主角,一個有着舞蹈天分的孩子,最後成了棉紡廠的女工。題外話:女兒的扮演者,新謀女郎張慧雯,長得很像我侄女,不止我一個人這樣説。

該電影還有一個隱藏的人物,那就是文革辦的方主任,雖然熒幕上此人始終沒有現身,但在馮婉瑜的悲劇裏,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儈子手。就像詩歌有留白處,戲劇有潛台詞,電影這段隱藏的情節處理得很秒,可謂是別具匠心。

當陸焉識拿着一把大勺,來到方主任家準備興師問罪時,開門的卻只有跟陸焉識要人的方主任的老婆,由此觀眾知道,此人已經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影片這種處理方法,實質上是省去了多餘情節,以一種留白的方式,讓觀眾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在重頭戲上,我覺得這點處理得很好。

最後,《歸來》是一顆走心的子彈,呼嘯而來直擊人的心臟,沒有過多煽情的語言,接近白描的情節,環境的變換和矛盾衝突的改變,是唯一推動電影的因素,人物心裏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是該劇的出彩之處。

第二篇:觀《歸來》有感

觀《歸來》有感

這部戲上映的時候,正值工作最忙的時候,大約從上映前一週開始我就想着要去品味一下這部電影,可直到最後下線,我也沒能去成。現在想想,幸好是沒有去,不然在電影裏如何放聲的從頭哭到尾......

這是一部年代戲,而且那是一個我完全沒有經歷的年代,那個年代是光怪陸離的,是妖孽橫行的,以前上學的時候,學到那個年代的歷史時,是很難理解的。它離我那麼近,我的父母都曾走過那個年代,比我年齡稍長的哥哥姐姐,也曾捉住那個時代的尾巴。但它又是離我如此的遙遠,我問父母那是怎麼樣的生活,父母説記不清了,那時候還小,我問哥哥姐姐那是什麼樣的生活,哥哥姐姐説,當他們記事起,就總是在用那個年代開玩笑了。只有爺爺奶奶有時會説起那段日子,爺爺的毛筆字很漂亮,所以被領導調去寫大字報,我問爺爺,記得寫的都是些什麼嗎?爺爺説,不記得了,每天要寫很多,誰還記得,只想着工工整整寫完,就很不錯了。有時爺爺也會加一句,還得感謝大字報呢,我才好更快的轉正,升遷。 在影片開始之前,我對於那個年代所有的記憶都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教科書裏對它更是三緘其口,隻言片語便一帶而過。所以,當我被影片所震撼時,我同時也被驚詫了,因為那樣一個對我來説,模模糊糊的年代卻真的隨着影片戳中我所有淚點。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故事,一個知識分子,在文革初期被打倒,文革末期曾回來一次,可最後不僅被捉回去,還使得妻子得了失憶症,等文革結束,再回來時,他就走上了喚醒妻子記憶的不歸路。

説實話,陳道明老師扮演的男主角是我觀看這部電影的第一原因,我相信不論是什麼樣的劇情,只要有陳老師在,一定是一部有觀賞性的電影,果然這一次也沒有辜負觀眾們的期望,從影片剛開始的隱忍和那滿臉的邋遢,憔悴,到平反回家之後的清風傲骨,就他個人來説,人物是立起來的,二十年的時間,他被歲月折磨了太久,在臉上可以看見深深的印跡,可是他的骨頭還是硬的,當他再回到家,過上正常生活的時候,那股知識分子的精神氣又回到他的身上,而且為了老伴的病症,他彷彿又再活了一次,將那些一起走過的日子再走了一邊,將那些沒有共同經歷的日子用信件彌補上了。始終覺得陳老師身上是有一種精氣神的,那種知識分子的脾氣秉性,他根本不用演就能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氣節,屹立在那裏,傲視一切,所以電影裏,每當看見他的眼中有淚水在打轉的時候,總是覺得很難受,這樣的人,生活的挫折是無法將其打倒,在最艱難的日子,沒見他流淚,在他只能用粗糲充飢,用地上的雨水洗臉時,也沒見他流淚,只有在他與妻子分別,相聚了卻無法相認時,才見他有淚水,可即便是如此,淚水也只是在眼睛裏打轉。

影片裏,每當近景給到陳老師,給到他滿含眼淚的雙眼時,我總是忍不住的落淚,二十年的皮肉之苦可以彈指一揮間,可是心靈上的摧殘真的讓人難以接受,有些難以訴説清楚的感情在這淚水中一瀉千里。

人總是這樣,生活的環境也許不同,遇到的遭遇也許不同,各自的性格也許不同,可是情感是相通的,我們或許不能理解影片的時代背景,不能理解當時的思想烙印,但是主人公的無奈,在失望中不斷尋找希望,總是這樣的尋尋覓覓,淚哭幹了就把臉擋起來,心碎了就把頭低下來,這樣的事好像我也總是在做,那種無奈我是那麼的清晰,一秒鐘就可以把自己帶入到角色裏面。

也不知道在誰出場的時候(更多請關注:),我停止流淚了,一邊看着電影,一邊不想去考慮

劇情的發展,就這麼也好,覺得每一幕戲的進展都是一次折磨,不如就到這裏吧。

不如就到這裏吧,歸來好像也不那麼重要了,能看着你安好,陪着你蒼老,比什麼都珍貴,以後的路不想去想,就這麼樣吧,起碼我回來的時候,你還沒有離開,我的歸來不算晚。

第三篇:反腐倡廉情景劇:觀夢醒歸來有感

觀情景劇《夢醒歸來》有感

舞台上,一幕精彩的情景劇正在上演:身為某副區長的馬本軾,面對經濟社會環境的誘惑,一步一步逐漸喪失黨性原則,違反組織紀律,與不法承建商沆瀣一氣,搞權錢交易,暗箱操作,最終走向墮落,夢醒歸來,只能攬鏡自照,尋找丟失的自我??主人公的人生經歷震撼着每一位在座的觀眾,警示着每一位黨員幹部。

身未動,心已遠。一千多年前,唐太宗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是非。而一千年後的今天,舞台上,主人公攬鏡自照,是對自身良心和靈魂的拷問!

如果説為母親祝壽、送孩子出國、追捧奢侈品、項目審批是馬本軾腐敗墮落的階梯,那麼黨組織代表人物紀委書記青峯,就是馬本軾在滑向深淵時始終伸出援手的人,更是清晰映照出主人公的黨性與人性的一面明鏡!從科員到科長,從科長到副區長,每一個階段,青峯時刻在生活上和工作上提醒和監督着馬本軾。更在他大錯已鑄時,糾正他的思想和行為偏差,幫助他通過主動向組織交代問題,提供廉政賬户給他改正錯誤機會。人生能得這一明鏡,何其幸運?而若能時時照鏡,又怎會鋃鐺入獄!

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裏,鏡子從來不會説謊。凝神自問: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又何嘗不需照鏡呢?

照一照鏡子,是為律己。作為一名教育者,欲育人,必先育己。欲育己,那就必須正視自我。面對鏡子,除去偽飾,照出“真容”、 穿過表面、直達深層,審視自己,露出“真像”, 深刻挖掘,反省自我:

我究竟存在什麼問題?我還有哪些做得不足?我應該如何解決?通過小問題背後折射出的大問題,實事求是、真實客觀地擺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標本兼治。

照一照鏡子,是為修身。曾子曾“吾日三省吾身”,黨員幹部更需照鏡子三省吾身!通過自省、自警、自勉,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警醒自我身份,勇於解剖自己,純潔自我,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照一照鏡子,是為思賢。古人云,加強自身修養要“聞人有善,若己有之”。 鏡子不僅映照自身,也投射出先進人物榜樣。見賢思齊,經常用先進人物的精神和事蹟“照一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切實查找差距和不足,自覺向先進看齊。

照一照鏡子,是為進步。不關起門來自照而自我欣賞,借羣眾雪亮的眼睛看看自己的真實形象。不脱離羣眾、脱離實際,搞自我評價、自我肯定、自我吹噓,只有深入羣眾,體察疾苦,傾聽民意,集中民智,解決民盼,才能得民心,順民意。只有深入基層,深入實踐,常聽聽羣眾的意見和呼聲,並以此為參照,對照整改,才能得以進步。

在經濟社會環境複雜的今天,黨員幹部面對的誘惑愈來愈多,無數的腐敗案例證明,官員墮落腐敗最主要的內因,即腐敗的思想根源就是貪,對權力、對金錢和對美色的貪慾。新形勢下黨員幹部要增強拒腐防變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唯有多照鏡,審視自我,剖析自我,求真務實,才能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從容,不為權利所累,不為名利

所累,不為私情所累,真真正正保持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第四篇:迷途——觀情景劇《夢醒歸來》有感

迷途

——觀情景劇《夢醒歸來》有感

《夢醒歸來》是部以反腐倡廉為主題的情景劇。剛聽説的時候心中難免存了成見:“官樣文章嘛,不過是那麼回事!”及至舞台帷幕拉開、演員們粉墨登場,我卻在不知不覺間被這樣一部“政治戲”勾動了心神。劇情其實很簡單,講得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共產黨員,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面對誘惑時的迷惑與選擇。難得地是,在這樣簡單的劇情下,每一個角色都有着自己的靈魂:積極鑽營、逢迎媚上卻知錯善改的司機,包藏禍心、助紂為虐卻同時難掩良知的“小三”,貪慕虛榮卻終究對丈夫不離不棄的妻子,愛子心切同時也深明大義的母親,這樣一羣小人物卻一下子讓整個劇情豐滿靈動起來。他們雖然是配角,卻絲毫沒有淪為主角的陪襯。隨着劇中情節的發展,他們同樣在迷惑、在反思、在選擇,甚至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看到自己靈魂的縮影。

童大煥曾經在《新週刊》的採訪中分析道:“當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它的出發點就是物質,就容易演化成‘一切以物質為中心’,這導致了一種急功近利。??大部分人瘋狂走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精神層面甚至道德方面的很多東西都被拋在後面。”話雖有些極端,卻也反映出當前社會上浮華與虛榮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每個人難免會經受各種聲色犬馬的誘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面臨着選擇。有的人選擇了向內心的慾望妥協,將“大家都是這麼做的”、“不過是些小事”當做藉口,一步一步背離初衷、漸行漸遠;有的人卻將選擇當成是對自己內心信念的錘鍊,去偽存真,歷久彌堅。劇中的馬本軾是幸運的,他有慈祥明理的母親,正直敢言的摯友,不離不棄的妻子,就連別有用心的“紅顏”最終也不曾真的陷他於萬劫不復。他的“歸來”是眾望所歸,也是反覆掙扎、痛定思痛後,對價值、對人生、對責任、對社會的一種全新的明悟。

事實上,一時的迷途並不可怕,《夢醒歸來》這部情景劇也並不是為了用嚴刑峻法來恫嚇世人。然而迷途之後呢?在己之所欲面前,我們是否能及時的停下匆忙前行的腳步,等一等心底的理智與良知;是否能夠摒棄滿身的浮躁與貪婪,承擔起自己的錯誤與責任;是否還有勇氣找回曾經奮鬥的方向,堅守信仰、重新起航?!

劇中高青峯的一句話讓我深受感動。他説,我們都是黨的孩子,而黨和國家絕不會輕易的放棄自己的孩子。話語中沒有華麗的承諾、沒有利害的權衡,卻像寒冬中的熱流,温暖人心。我相信,歷史是沿着道德的軌跡前進的,公正與鏈接始終是時代的主題,人性中美好、光明的一面或許會因為外在的誘惑而被掩蓋一時,卻永遠都不會真正消失。

第五篇: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觀《禾蟲歸來》有感

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觀《禾蟲歸來》有感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明白這句話的來意,然而,又有誰把這句話真正以身作則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呢?

敬告今天,我滿心愉快地打開了中山教育信息港的網站,看了環保記錄片《禾蟲歸來》,但是,越看下去就越憤憤不樂。《禾蟲歸來》的主角是廣東省中山市竹排沙的禾蟲。禾蟲是環節動物門沙蠶科,因為受到了大量的工業`生活三廢和農田的農藥污染而逐漸減少,禾蟲價格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上世紀個十年代,20公斤/畝;五年前,80公斤/畝;2014年,160公斤/畝。於是,中山市政府的對禾蟲的棲息地實施了保護措施。2014年,竹排沙禾蟲終於如期地恢復了原樣。

用讚許的角度來看,市政府對禾蟲的棲息地保護措施起到了作用。但是,再用另一種角度來看,中山人民政府做得確實不好,為什麼不早點兒採取更好的保護行動呢?不早點提高更快更好的效率,怎樣去創造一個全新的保護環境?一定要到絕種的地步,人們才重視這種類似禾蟲可憐的小動物嗎?早知現在,何必當初,難道一定要稀少的動物才值得我們關注,那其他的小動物,就要等到我們後悔才醒悟過來嗎?這樣的亡羊補牢既投資大,又不實際,要是把後來投資的錢放到之前平時的保護,未雨綢繆,豈不是更完善更省心省力?聽它們的哭訴,這樣不是辦法,因為那時全部動物都將會變更為稀少,或是離開人類。是的,人間的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防患於未然必需未雨先綢繆。霍華德·亞當斯凱就直言:如果一家企業總是試圖用亡羊補牢的方法來對待僱員,那麼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留住優秀的人才的。亡羊補牢,有的時候並不一定能改變結果未雨綢繆,智者總是能在事發前,便做好應對的準備,使自己走在事業成功的道路上;愚者總抱着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的生活態度,糊塗度日,但一旦牢破了之後,可能補的機會也就沒有了。

到處都是保護環境的名言,但卻不見人們行動,因為我只聽見到處是無奈的哭訴、悲憤的傾訴。哭聲中不但有各類的植物、動物更有不可少的愚蠢人類。中山市紀念中學三鑫雙語中學:廖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xindetihui/guanhougan/p3v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