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美術教育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美術教育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美術教育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幼兒美術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現今校外美術教育的優勢與劣勢,並與校內美術教育作一比較,校外少兒美術教育的隨機性在美術教學中的體現是非程式化的,是學校美術教育的補充。但這種教育同時存在著弊端,須正確的規範與科學的統一,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根本。亦對學校美術教學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

優劣 校外 學校 美術教育

每到寒暑假及週末,各地的少兒美術培訓班就熱鬧了起來,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拿起畫筆、揹著畫夾湧入空間不大的教室,開始用美術的方式來接觸事物、表達心聲。據不完全統計,僅武漢市就有數百家針對少年兒童開設的課外美術培訓班,包攬了從幼兒園到中學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開設科目更是豐富:兒童創作畫、手工製作、山水畫、花鳥畫、水粉畫、水彩畫、素描以及軟硬筆書法等,令人眼花繚亂。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幾乎每個國小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學過美術,每所中國小也都開設有美術課。但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少兒美術培訓班為何遍地開花?培訓班的課程難道真的比學校技高一籌?家長在孩子的美術啟蒙教育中又該承擔什麼角色?校外美術教學的成果如何?筆者曾多次擔任校外少兒美術培訓班教師,為此作了較為長時間的調查,試著對校外美術教育與學校正規美術教育之優劣作一淺析。

一、教學上之比較

校內:學校教學大綱不落伍,差在執行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國小美術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初步的審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啟發式原則,採取多種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 其實中國小校的美術教育大綱制定的很科學,注重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完全可以滿足少兒階段的美術學習,關鍵是教師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比如,現在美術教學中手工課比較多,按照大綱的要求,每個手工品的完成都有很多方法,但多數美術老師要麼隨便孩子怎麼做,要麼要求孩子按照統一的樣式做。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比較滯後。這跟教師自身的教學觀念有一定的關係,有些老師就是從墨守成規中長大的,自然只會把‘規矩’再傳遞給下一代。

再者,教育部門對美術的不重視也造成了學校美術教育的滯後。近十年,國家在校內美術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教材和教輔資料都非常到位,但是由於重視程度不夠,對美術教師的再次培訓跟不上,所以大綱並沒有得到完整的執行。經濟條件好點的地區情況好一些,像廣東深圳和江蘇無錫就成為了美術教改的試點。同時,注重應試教育也是造成美術被忽視的重要原因。美術幾乎在哪個中國小都屬於副科,許多學校也只是完成任務式的安排美術課程,甚至許多學校在臨近考試時都佔用美術課程的時間。雖然各類美術特色學校不乏其數,卻很難達到終究的特色標準。難以更改的應試教育成為了學校美術教育滯後的重要因素。

校外:教學方式靈活,競爭促使其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由於其性質所致,各個培訓中心都在積極的鑽研適合中國小生學習美術的方法,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決定一個培訓中心的生存。筆者發現,許多校外美術培訓機構負責老師經常利用課外時間,不惜物力、財力和精力四處“取經”,參加各類美術教學高峰論壇,甚至不乏利用一對一教學、多媒體、各地採風、獎勵、比賽、名家講座等各類教學手段幫助其教學。教學之方式多樣性和靈活性是許多校內美術教育之不能及。學校美術教育的單一與校外美術機構之多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校外美術教學活動都能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年齡段的接受能力、行為能力設定輔導綱目、教學計劃、教學方案,編寫教材、教法,調整教態。在此基礎上使孩子們體驗到美術課中的愉悅和情趣。使之勤於學、善於學、樂於學,喚起了孩子們樂此不疲,學而不厭的學習之樂,塑造了美好心靈。在師生和諧的情景之中,進而創造出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教學結構體系。 再者,學校美術教育可以說不存在競爭,而在校外培訓中心則不然。筆者發現,有的一個小區或一個寫字樓中開設三四個美術培訓中心。要想在這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就需要有特色,特色就必須多樣,多樣就必須靈活。這也是現今促使校外培訓機構想盡各種方法探尋科學實用的教學方式的重要原因。競爭便須辦出既具科學又有效果更要求有特色的美術教育。這是學校美術教育所不會顧及和思考的問題。

二、師資上之比較

校內:校內美術老師較為統一,負責但缺少交流 學校美術老師都是由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和有相當教學經驗的正規美術老師組成。其皆屬於正式“科班”出身的美術教師。師資較為整齊,其專業水平完全可以滿足少兒學習美術的要求。然而,由於性質所定,一般中國小美術教師都會出現一個老師帶多個班美術的情況。這樣無非就分散了老師對學生教學的效果和精力。再者,學校美術教師缺少與外界的。交流,教學方法多半按照教科書來,傳統,無新意。完全憑藉教學經驗和書本所學。一般學校針對美術的教學討論或交流會相當之少,這樣對中國小美術的發展無形有所滯後。 更有甚者,筆者發現,在許多的學校只有一到兩個甚者沒有專業的美術教師。而是由語文老師、體育老師等其它教師兼帶,由於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很難得到規範和統一的要求。這是學校美術教育的一大難題。

而校外美術培訓則不然,先拋開教師的專業水平不談。在校外美術培訓中,教師之間的交流甚為頻繁。社會上的書畫教學交流會、美術老師之間的切磋交流會更多。例如去年的“《書法報》全國書畫教學高峰論壇”就有幾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美術老師在一起就書畫教學進行近一個星期的交流和討論,與會者更有許多較有名氣的書法家、美術家。大家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教學方法,相互學習。像這樣的交流和商討無疑對美術教育的進一步推動有著重大的意義。而各個培訓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增加生源,對此的投入都是相當的大。這是學校美術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校外:培訓班教師參差不齊,專職兼職混合 據悉,針對家長對美術培訓的意見,有專業的機構做了詳細的調查。對於調查問卷中“您認為美術培訓班哪一點最重要”的提問,70%的家長選擇了“老師好”,20%的家長選擇了“教學理念先進”。 可見大部分家長更希望把孩子託付給一個好老師,但是實際情況怎樣呢?筆者通過對多個美術培訓中心的走訪發現,培訓班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活躍、更有親和力。但不足的是,有的老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就不夠;有的老師則是美院剛畢業或未畢業的學生,他們畫畫很棒,但缺乏循序漸進的教學能力,不知如何把較難的東西用淺顯的話講出來;而有的老師就是來自某中國小,只不過把課內的東西搬到了課外。“兩個小時的時間,其實學不到什麼東西。遇到負責任的老師還行,不負責的就抄起手任由孩子們畫,哄得孩子高高興興就行” 。某培訓班的張老師坦言。 “還有些老師為了體現自己的教學成果,就親自動手給孩子改,這種現象很普遍。家長看了挺滿意,卻不能反映孩子的真實水平” 。楊持平老師說,“而有些老師所教學生畫出的作品都一樣,孩子都被模式化了” 。

另一方面,培訓班老師們在交談中,對課外美術教學的一致感受是“亂”。“除了美術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外,課外美術培訓也缺乏統一的標準和一個合理的教課系統,所以每個老師都自成體系,一個人一套教法。”在某培訓班教授少兒國畫的蔣意表示。 可見,並非所有的美術培訓中心都有專業的美術教師和先進的美術教學理念。許多的培訓中心帶著“糊弄”的僥倖心理,專門請一些美術專業在讀的學生上課。筆者並非有歧視心理,專業研究繪畫與美術教學還是很多的不一樣。真正的好的教學還是要有相當的教學實踐和自己科學的教學理念,更要有一個適合中國小生心理和能接受的方式,遠遠不只是能畫畫,有親和力就能教好少兒美術的。

三、教學環境之比較

校內:規範、統一、傳統,依學校情況而定 對於學生學習美術的環境,幾乎所有的中國小生上美術課都是在自己的教室,很少有學校有專業的美術教室或者畫室。教具也是因學校的具體情況而定,筆者在這裡很難做一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校的教室都是規範而統一的,也基本上是可以滿足中國小生對美術基礎學習的要求。 校外:注重教室的佈置,地點各一 校外培訓機構大多設在人口較為密集或者交通方便的地方。沒有一個規範的統一的標準。有的培訓機構把美術教室設在寫字樓、居民樓,有的培訓班就設在購物商場的頂層。並且和樂器、英語等培訓班交叉在一起,空間狹小,聲音嘈雜,很不利於孩子靜下心來畫畫。當然也不乏許多環境較好者,除了光線充足、寬敞明亮,設施齊全,更有專業的展示臺,有多媒體教學,環境頗為優越。 但是不管如何,各個美術培訓點都有一個共性。都注重室外和室內的佈置。從房間的顏色上,牆面的設定上都頗具新意,很得少兒的心理需求。也讓學生有新意,更有學習的氛圍和提高他們的興趣。在走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培訓中心學生較多者,往往其教室的佈置也比別的培訓點要更具新意和有更多的亮點。雖然這都是每個培訓班為了招生而使用的手段,但依筆者之見,這對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提高美術教學質量都是有益的,值得推崇。

四、教學成果之比較

校內:普及為主 普通中國小的美術教育有別於專業學校的美術教育,其具有普及性、基礎性、綜合性並有建立於一定興趣之上的應用性,皆著眼於螺旋上升的發展。而對技能的片面強化與對稚美的靜態倚重,均割裂了知識技能與情意美感內容的有機聯絡,形成國小與中學間的智慧斷層和中學畢業生審美素質的嚴重匱乏,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美術學習是學生眼、腦、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慧、情感與操作活動,美術教學任務實現的具體表現也是促使學生的眼、腦、手協調並用,因而學習呈現著“觀察→思維(感受)→表現(創作)→觀察?”的迴圈漸進過程。而現行美術教育均切斷了這個螺旋型過程,不能實現視有所獲、腦有所思、手有所動、料有所用的最佳結合,也違背了學習規律。 所以學校美術教育的定位應是以普及和打基礎為主,其教學成果難以有個真正的定義。 校外:參差不齊,比賽中獲獎檢驗成果,但不乏商業性較濃的比賽 校外美術教學的效果到底如何,這個很難做一個嚴格的評語。在各個培訓機構中,有的學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水準。在筆者的眼中,很多學生的作品生動,用筆用色都大膽而又不失準則,創意新穎,讓人喜愛。許多優秀的培訓機構通過多方面教育手段,如參觀、欣賞、體驗、繪畫、創作等途徑,啟發,認識,產生靈感,很好的鍛鍊學生的耐力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多種環節,以知、情、意、技的結合為基點,由深化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讓學生感悟到了生活的樂趣和藝術的美妙。

當然不乏很多的培訓中心,單單以學生的獲獎證書來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通過說服家長、聯絡組委會無休止的參加各類書畫大賽。其中大半冠名“國際”、“全國”等“有分量”的比賽。這類比賽到底是不是所謂的那麼“權威”和“有分量”呢,對於那些獲了獎的孩子們又帶來了什麼呢? 中國美協兒童藝術委員會主任楊永青曾在媒體上呼籲,少弄些少兒類書畫大賽。他認為社會上有些人借繁榮少兒美術之名,搞有償競賽以牟利。不久前的所謂“全國少兒藝術大獎賽”的騙局被揭穿就是一例。他還說,比賽搞多了,勢必加重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和經濟負擔,也會干擾正常的藝術教學活動,還會 誘使一些教師為爭名次獲獎項而對學生一味拔苗助長。 是的,許多孩子已經成為了“獲獎專業戶”。拿起證書來一大摞。不知道是喜悅還應該是尷尬。少兒教育,應當是啟迪心智、培養愛心的教育,至於將來能否成才成家,那要看孩子日後的發展,由他們自己決定。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藝術不過是一種素養而已。當家長做老師的是不是該給孩子們更多的時間,讓他們自由接觸大自然,欣賞各種容易接受的美,發揮自己的天性,珍惜可貴的童心,不要用技能束縛、擠壓他們。如今的有些教育說是藝術教育,弄到最後,很可能培養出一群呆呆板板、功名心切、老氣橫秋、乏味單調 的所謂“藝術人才”。

結論:應當相互取補,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青少年美術教育應把校內美術教學與校外教學之優劣有機結合與補充,各自揚長避短。優化內容,改進方法,注重過程。建立並完善中國小美術教育過程和結果的評量標準與展賽機制。從理論到實踐,從理念到操作,逐漸摸索自己完整的體系。並有相應配套的教材、教具、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的支援來體現自己的特點,把特色教育納入教科研軌道,做到以科學理論為依據進行理性思考,以科學方法為指導進行具體操作,以實踐結果為基礎進行理論飛躍,以新的理論為起點進行新的構建。 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於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國小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徵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國小美育新路。

參考文獻:

[1]羅克中,李慶雲:《中國小美術教學法》。廣西美術出版社版。

[2]曾令格,禹明:《中國小美術教學活動設計》北京大學出版社版。

[3]沈金龍:《美術教育的創新與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4]孔起英:《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南京師範大學版。

[5]湖北省文聯:《書法報》少兒書畫。

[6]中國文化報。

[7]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小美術教學簡論》。廣西美術出版社出。

談美術教育論文 篇二

談美術教育論文

美術教育,亦稱美術教育專業,顧名思義,就是學習一些關於美術的知識以及技能,下面一起來淺談美術教育?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也在進行,美術成為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學科,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經濟、科技的不斷進步促進了我國的人文發展,人們對於美術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該文介紹了我國美術教育的主要特點、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提出了一些改善美術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美術教育;發展趨勢;探索研究

一、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

1.培養美術類藝術人才美術教育的物件有一部分是有志於從事美術及相關行業的學生,美術教育目標是使他們能夠學到專業的技能和創作能力。根據我國文化部對於高校美術教育專業頒佈的教學方案,高校美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出將來能夠在美術教育部門、文化藝術單位等任職的高階專業人才。2.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美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使學生能夠傳承美術。人們對於美的追求有著悠久的歷史,人類自古以來就存在美的觀念,美術的概念和含義是隨著人類文明社會的不斷髮展逐漸形成的。。在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用嚴謹的教學態度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文化知識,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讓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能夠通過創造視覺形象表達感受,學會與人交流的技巧。

二、美術教學的主要特點

1.針對不同的教學群體,採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或專業性質劃分學生群體。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這是因為年齡較小的學生心智沒有發育成熟,他們對於美術學習更有自主性。要培養他們的興趣,教師可以帶動他們自主學習美術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所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通過播放音樂、視訊或影象引導學生進入美術情境。年齡較小的學生想象力是很豐富的,這有利於他們更容易地進入教師所創造的美術情境,從而加深他們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相關美術作品的理解。教師還可以根據是專業還是業餘學習美術對學生進行劃分,根據他們不同的需求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對於專業學習美術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著重培養他們的創作能力;對於非專業的學生來說,教師則應該注重他們的美術基礎學習,通過分析一些美術作品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達到美術教學的目的。2.教學模式的多樣性美術屬於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掌握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教學時,可以通過視訊或者音樂的形式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美術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觀察能力與認知能力。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讓學生在欣賞大師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改變以往枯燥的課堂教學,學生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更容易理解與掌握美術知識。一些高校的美術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師一味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給學生授課,在授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關課程的知識內容和技能。為了改進固有的教學模式,也為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大多高校的美術教學運用了階段考核的方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美術教育的發展

面對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人們更需要關注美術教育的理念、社會對美術教育的理解與認知。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科技的進步,促進了音像技術的發展,影象的製作變得更加精細和高超,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對於美術的重視度降低;數碼影印等技術的發達也導致美術作品漸漸失去了創作優勢,人們選擇了能夠降低成本和增強宣傳效果的數碼技術,忽視了傳統的美術創作,這導致美術創作的需求量降低了。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需要結合中西方美術角度進行分析。相較於傳統繪畫技巧,西方一些國家在美術教學中往往更注重觀念藝術。觀念藝術可以使學生更加自由地進行創作,表達形式的多樣化能夠使美術創作更加自由。隨著我國科技與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的高等美術教育也處於積極發展的狀態,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和進步。美術教育的目的隨著教育改革發生了變化,所以美術教學模式也需要相應地改變。我國傳統繪畫在國際美術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高,高等美術院校需要將傳統美術教學作為核心,同時提高學生對油畫等繪畫的瞭解,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美術教育要在觀念上作出改變,需要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改革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

[2]石磊。中國小美術課程教材改革與發展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學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篇三

中學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中學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應以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有所側重,既保證體驗學習的實效性又保持體驗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對生命意義的體驗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使學生全面、和諧、自由地發展,從而達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美術教學 新課程標準 體驗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國小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場變革面前實現新的蛻變,新的跨越。中國小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從新課標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與情感,新課標賦予了新教材很多體驗性學習的方式。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教學要向少年兒童的生活世界迴歸。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學習。

一、注重各學科的滲透性

美術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絡。比如說許多理念要運用影象來闡明科學的內容,瞭解事物的本質問題,只用語言文字元號是難以表達清楚的,如運用影象符號則一目瞭然,而且影象從視覺上、意識上使學生產生美感,滲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配合各科教學,加強與各學科的聯絡,是拓寬審美教育的一條良好方法。 由於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美術教師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維空間裡,千篇 一律的上課,這與教師的教法有關。對於新課程的改革,使教師隨之走進不同以往的課堂氛圍,美術教師將隨著新課程教學的改變而重新尋找自己的教學方法。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結合了許多其他課程,涉及到音樂,文學,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能在美術這一學科裡學到除了畫畫以外的東西。

二、注重情感與審美能力的協調性

促進學生感知覺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課程標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性是人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具有指向性、協調性和績效性。它包括認識的活躍、情感的興奮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種心理成分。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動機——目標的推動、引導下產生的。當人的需要具有確實的目標並呈現出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目標期望時,需要便轉變成動機推動人積極行動。在這一過程中,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起著不可忽視的控制和調節作用。所以,學生個體積極性結構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動機、目標、態度等方面。基於這幾個方面,教師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使之對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有力的調動。

三、注重主客體的交融性

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就是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自閉性、被動性,甚至排他性;為學生主體增加了障礙和困難;學習主體與教材客體成了一對矛盾。開展體驗性學習,教師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閉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就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體驗性學習的機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滿活力的各種學習活動。如在“誰畫的魚最大”教學中,創設學生捉魚的機會,體驗魚的活力與手感;通過觀看海洋熱帶魚的視聽體驗,豐富了學生對各種美麗的熱帶魚的認識;通過動手繪畫漂亮的'大魚的體驗,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口語交流的體驗。有機地創設體驗學習情景和體驗學習氣氛,體驗學習的契機。使學生對認知活動產生興趣,產生愛意,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和感悟,能動地擁抱知識,認識知識,學習主體與知識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學習中,知識融入了學生的生命之中,使學生嘗試到每一次學習體驗都是生命意義的昇華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而獲得對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四、注重學習主體的實踐性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實踐是體驗性學習的基本方式,體驗性學習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完成對客體的認知。如在“滾動樂園”教學中,學生在把玩、撫摸水果的過程中,通過手的觸覺,體驗到水果圓的實體,果皮的細嫩、光滑、舒服;通過鼻子對水果的嗅覺體驗,聞到了水果的清秀與芬芳;通過滾動水果的觀察、視覺體驗,不但認識了圓,而且發現滾動的水果與靜止的水果的區別;通過動手繪畫體驗,才發現平面上的圓與生活中的圓有很大的差別,但又互相聯絡。開展體驗性學習活動,是在感知覺體驗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逐步獲得對知識的感悟和認知。再通過動手實踐製作的體驗,檢驗感知覺的認識,校正和提升認知思維,再進一步獲得創造與成功愉悅的體驗。

五、注重教材內容的靈活性

在美術教學中,開展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果按人體的功能可分為感觸覺體驗,視覺學習體驗,動手實踐體驗,思維想象體驗,情感審美體驗。按認知客體內容可分為,對物體媒材效能、特徵的體驗,對雙基知識的認知過程體驗,對作品塑造的體驗。按體驗性學習的型別可分為:觸控感覺體驗,視聽情景體驗,活動參與體驗,實踐創造體驗,情感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評價交流體驗,審美體驗等等。學習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內容融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創設恰當的體驗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和諧地學習活動中體驗感悟和認知。如“讓我的飛機上藍天”的教學,教師利用送一件看不見、摸不著的禮物給學生的懸念,吸引學生,創設了聽聲音猜禮物的體驗,學生從聲音中辨別是飛機,於是進行了動手製作飛機的體驗,最後讓自己做的飛機在藍天上飛翔。在和諧的體驗學習過程中,國小生不僅僅獲得了學習的興趣,還獲得了製作飛機成功的喜悅,當飛機在藍天翱翔時,也放飛了孩子們的理想。身心愉悅,神物交融,這是多麼鮮活的生命體驗。

各種體驗學習方法既是獨立的,又互相聯絡,學習的主體本身就是一個利用視覺、聽覺、手感觸覺和大腦進行學習的複合體和共同體。各個器官的學習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無法割裂分離。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從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有所側重,既保證體驗學習的實效性又保持體驗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對生命意義的體驗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全面、和諧、自由地發展,從而達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新課程的改革使原先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都得到很好的解決,當然在此過程中也將會有一些困難,我相信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將在新課改中譜寫更美的篇章。

藝術教育的迴歸——迴歸生活,整合教育 篇四

藝術教育必須要回歸到幼兒的生活中,滲透到幼兒園的各領域的教育活動之中,引導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語言大膽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發現,體現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發展參與藝術活動的能力。這才是藝術教育的真正歸宿。在我看來,藝術教育應該實現三方面的綜合:

第一,還原藝術與世界的有機聯絡,恢復藝術內部以及它與其它學科的溝通,讓兒童在各種關係中學習藝術。

第二,促使兒童建立各種感覺以及感覺與知識、智力的整合。應該說,各種感覺的交匯融合是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的源泉,而且與單一的感覺相比,它能夠使人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事物。比如:完美的器樂演奏一定要依靠肢體某些部位細緻、精確的運動才能完成。同樣,欣賞者也只有調動了全身的感覺才能更好地感受、理解藝術。所以,在藝術教育中必須鼓勵兒童調動各種感覺器官,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參與藝術活動,在體驗、操作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各種知識。

第三,構建完整的藝術活動。藝術的感知、創作與反思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沒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經驗積累,就不可能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沒有創作,也不可能表達、提升人的感受;反思則可以梳理人的思想情感,並進一步激發感受和創作的慾望。綜合藝術教育則把兒童視為新型的學習者,這種學習者自始至終需擔負三種相互變換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創作者和反思者。他們必須親自動手創作,但這種創作又是建立在對大師作品的感知和對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聯想的基礎上,或是在對人類情感和生活有所體驗的前提下進行。他們必須善於反思,通過反思將自己感覺到的東西昇華,對自己的創作進行回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tw/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ld74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