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記得一位教授說過:假如說“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的智慧,那麼,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上課的智慧在課堂上對待生成問題體現在以下三點:

1、寬容的接納;

2、理智的篩選;

3、巧妙的利用。在今天的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豐潤區在這學期開展了名師仿課活動,我們學校的數學教研組模仿張齊華老師的課例《分數的認識》,準備了一段時間。5月23日,我們學校的8位教師參與了基地教研會,在會上我作為師徒結對的師傅,首先上了這堂課。課前,我們做了知識上充沛的教學預設,原以為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上課時我發現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同學的預設。開始,對於“平均分”(二年級的知識)的引入,同學明顯的不理解,教師在此多次引導,為後面學習分數鋪墊。課中,同學展示自身所折的幾分之一的作品,寥寥無幾,兩個小朋友之後沒有舉手的小朋友,課堂出現冷場,作為教師我馬上拿出課中巡視時發現的問題出示:

1、這張紙有沒有平均分?

2、一個圓形紙片和一個長方形紙片都表示了1/4,你發現什麼?解決了這一個環節的重點問題,但是同學精彩的彙報卻是蜻蜓點水。

兩個地方的生成都是我沒有預設到的,我在教學反思中想到以下兩點:略。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並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教學中,學生確實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天晚飯後隨家人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絡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於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到操場上課, 實際測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學生顯得特別興奮。大部分學生能在能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有個別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於在室外上數學課感覺很新鮮,對於該課的內容的關注度就減少了,所以對於這一小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並不是那麼的理想。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如果要在課外進行實際方面的操作,我會事先講清目的和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認識周長》是孩子們以後計算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首先寫了一個周字,讓孩子們說一說周有哪些含義,然後再出示周長,讓孩子們猜一猜周長的周,是什麼意思,並指出周長的 周是周圍的意思。接著,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圖形的一週指的是什麼?通過學生這樣不斷地指,去認識和理解必須是由起點到終點,也就是由起點回到起點,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概括概念。然後通過指一指,畫一畫,看一看,摸一摸等數學活動,讓孩子充分感受周長的含義。接下來我設計了一些有難度的練習,出示了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通過不停地說和指,知道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周長。

最後設計了一些周長的計算。其實也是對周長定義的鞏固。該課時的教學從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課堂參與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不過在時間的安排上還可以安排多一點的內容,把時間把握得更加緊湊一點。

但是在學生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由於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不能較準確的測出葉子的周長,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孩子們完成的會更好一些。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分一分》是國小數學概念中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的一課,這部分教材是在認識了整數和小數後,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對分數的意義不易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時運用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地展現平均分,說明分數產生的原因。

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開始學生掌握分數的意義是很困難的,因此,本單元第一次出現分數時,通過一些學生熟悉的具體事例和一些圖形,著重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意義,給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這一節課教學為以後深入學習分數系統知識和小數系統知識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礎,更為以後解答分數四則運算和應用題奠定堅實而重要的基礎。

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在數學選材與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發展學生的數學意識方面下了功夫。本節課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操作活動,併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心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節課中,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願望和潛能,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自己創造二分之一的寫法等。

在課堂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自己發現、理解、掌握新知識,教師鼓勵學生思考,傾聽學生髮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享受快樂的教育,讓教師享受教育的快樂。

三年級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範文四:面積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面積,主要包括面積的有關概念、面積的涵義;涉及的面積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基礎知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對面積有了初步的體驗,而且學習了基本圖形的周長,但是對面積並沒有轉化到知識的層次上;另外,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體會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種新的概念,並且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體會了解決數學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了自己的數學空間觀念和數感。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教學重點。

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熟悉的例項,認識圖形面積的涵義,讓學生充分體驗每一種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選擇不同的面積單位,學會估計圖形的面積。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積的計算和單位換算而忽略了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發展。

2、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發展空間觀念必須以學生自身的空間知覺和體驗為基礎,所以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給學生充分知覺和體驗的實踐機會。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另外教師還應該努力創設更多的實踐活動,給學生以更多機會。

3、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性。

估測是數學中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主要方法,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教材提供的多種估測方法,在交流中體會估測的多樣性,在學習中發展應用估測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重視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將知識應用於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數學更是如此。本單元的教學中面積公式的應用是一個重點,為了防止學生對面積公式的機械記憶,要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發展、發現過程,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五

新課標效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儘管教材中沒有概括出計演算法則,但學生應形成一個基本的筆算除法的學習策略,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應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因此,教學時,很有必要通過直觀操作與筆算豎式相結合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多少,課堂上即時生成有多種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學生採用以下這兩種分法:

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餘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這種分法需要分三次,體現在豎式上也很麻煩。)

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餘1捆,再將1捆拆開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兩份(這種方法只要分兩次,能與除法豎式的演算過程結合起來)。

在第一次試教時,我沒有評析A種,直接講解B種方法,進行演示豎式,少部分學生只是跟隨老師的思路一起模仿著學,造成獨立練習時脫離直觀操作與教師指導顯得無從下手。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三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它是在學生學過加、減法筆算和初步認識小數含義和數位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也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處:

整節課下來,整體感覺還是比較順暢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在購物時已經有了小數計算的經歷及自己的方法。通過摘取義賣鋪上的資料共同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通過出示的資料,讓學生髮現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在學生運用口算方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豎式進行計算,並結合生活經驗和過去學過的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幫助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筆算算理,並總結筆算方法。通過小數的加減計算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不足之處:

1、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深度不夠,開放性的問題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夠簡化,後半部分顯得比較急躁,給待學生的思考的機會不是太多,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思考的主動性。可能讓學生們合作討論和總結筆算方法,會有新的火花產生。或讓學生把筆算方法用補充完整的方式也會有更好的效果

3、奴課堂的細節處理有些地方還是不到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剛才所說到的方法總結的問題上,小組討論的珍環節上要做進一步的調整。這也是時間控制得不夠好的結果。

4、練習的多樣性還做得不足,其中沒有改錯題是最大的不足,這一知識點,改錯題應是最直觀和有效的。

5、課講得也多,主要是一些問題總結得不夠系統,講起來話就多。這些問題都是我要在以後的課堂上不斷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附數加減筆算方法:

1、相同數位對齊,小數點也對齊。

2、小數部分空缺的數位用0補。

3、進位和退位要標清,得數不要忘寫小數點。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可能性》:

本節課作得較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數學概念

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遊戲入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數學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數學概念易於被學生接受。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實。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三)課堂氣氛和諧,學生心情愉快。

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遊戲中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他們的合作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心情愉快,願學、樂學,嚐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本節課尚需改進的方面: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摸球”這兩環節因為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併改為師生互動,作為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還可以緊湊些、如果能把更多時間放在瞭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將會更為科學。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八

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又開始了每學期的小組教學活動。根據學校制訂的教學工作計劃,從9月12日開始我們用4周的時光完成這次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們無論是從教學資料的選取、還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確定都經過了認真鑽研,精心設計。我們在這次小組教學中都力求創新,大膽試驗,力求體現新理念,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總結我們組的這次小組教學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課的型別多樣,體現多方面的教學探索。

本次小組教學我組的兩位老師選取了不一樣的教學資料,我們的目光不僅僅僅放在新課的教學中,如王豔伶老師,選取的是開放性的教學資料………數學萬花筒。這是教材中新加入的資料,而且在教參中也沒有具體的說明。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敢於自我挑戰,這樣才會不斷進取。

2、加強研討,合作探索。

小組教學的目的就在於共同研討共同提高。在上課之前,王豔伶老師就反覆鑽研教研教材,精心製作電腦課件,並請來新教師來聽試講,共同研究教材及教案設計,重新備課。對新參加工作的老師來說,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幫忙。本次小組教學活動中我們克服困難,用心跨年段聽課,向其他老師學習。

3、每位老師發揮各自的特長,體現不一樣的教學風格。

為了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解決於生活實際問題。王豔伶老師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過生日來匯入新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用組合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周怡老師對教材把握比較準確,在講授“倍”的初步認識是時能緊緊抓住以誰為標準,有幾個這樣的標準,就是幾倍,這一教學重點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

4、收穫與體會。

在課後我們開誠佈公地共同評課,並能用新理念重新審視每一教育環節。在相互的研討爭論中,使我們在教學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還增強了我們年級數學教研組這個團隊的凝聚力。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會繼續發揚我們團隊的長處,開展好各項教育教學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tw/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w7zv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