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通過折角、畫角、做角等實際操作活動認識角的基本特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個角,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學具: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景緊密的聯絡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引導探究法。低年級的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引導探究法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出示一個三角形)你們知道它為什麼叫“三角形”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學生指角時多數是點一下)。

師:原來同學們心目中的角是這樣。(在黑板點一下)這是角嗎?看來指角還有很大的學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營造寬鬆、民主、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開啟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四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聯絡實際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課本封面上的角為例,質疑:怎樣才能正確的指出角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通過指角活動,明確角在學生腦子中的印象。

(2)觀察課本主題圖,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小組的同學看一看。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2、動手操作認識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徵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讓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一個自己喜歡的角。

(2)比一比:並引導學生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著讓學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4)說一說:緊接著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看著板書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這樣,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學生對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徵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實踐操作畫角

《課標》指出“本學段學生應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依據這一理念,我將畫角的活動分成三步進行:

(1)看一看: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使學生對畫角的各步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2)畫一畫:在老師的示範下,師生共同畫角。通過老師的板書,有助於規範學生畫角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畫出不同方向的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說一說:引導學生歸納角的特徵和畫角的方法,

4、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學具建立出一個直觀的角;然後通過遊戲活動感受角的變化。具體分兩步:

(1)遊戲:誰的手兒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動的角,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這一活動,讓學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認識動態的角。使學生在玩中形象的領會到“角的大小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2)遊戲:誰的眼力好?

出示準備好的兩個大小相同,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將難點分散到兩個遊戲中,使他們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完成課本練習八第3和第4題。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說在,因此我的板書體現了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篇二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教材先讓學生認識角,再讓學生認識直角。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教材,先讓學生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學生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抽象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著通過讓學生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安排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及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難點是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過程: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

其次,讓學生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學生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部分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記。接著讓學生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學生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學生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思考、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試著自己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學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學生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部分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記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佈置作業,完成第7題。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篇三

一、說教材:

我是這樣理解教材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並進行解釋與應用。〈角的初步認識〉一節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認識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等圖形的基礎上學習認識角。二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結合圖形來認識角是比較容易的。因此我根據教材先了解學生對角的理解程度,緊接著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認識角,感覺角。瞭解角成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並學會自己畫角。能從各種物品圖形中找到角。從而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並學會從身邊的生活中找到角。區分角,會做活動的角,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本節課是單元的起始課,因此上好這節課非常重要。

二、學情分析:

角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的國小生,他們對角並不陌生,能夠很容易的在周圍的物體上找到角,怎樣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通過具體的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為學生學習幾何知識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操作,使學生經歷直觀認識角的過程。

2、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及觀察、比較、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3)教學難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6)教學準備:為完成以上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燈片,摺扇三角尺。學生的學具有:每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鬧鐘、長方形。還有毛線、紙、紙條。

(7)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交流研討、動手操作。

二、說學生:

根據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分析學生:學生年齡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侷限性,學生學習基礎深淺不一,思維程度不一,反應靈活程度不一,面對這樣的學生,因此我設計出不同層次教學題目,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學習,全面發展。

三、說學法:

為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我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上述教學方法指導下,以謎語形式開頭,全員參與,使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並不斷的運用鼓勵性的語言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個個問題地解決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充分利用學具,認識角,並會畫角,做角,並且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說教法

本節課屬於認知教學,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

1、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2、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自己畫角、做角認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索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1、以猜謎語和匯入課題,使學生愛聽,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角。通過實物認識角,知道的角的特徵。有兩條邊和一個頂點。通過實物小組合作找到角。這樣可以培養二年級國小生的合作意識。

(2)通過讓學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

(2)通過做活動角,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通過學生自己做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腦並用,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

(3)學生通過認識圖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對角的認識。(用多媒體出示各種圖形,指名學生回答,並說明理由,答對的小朋友給予鼓勵)。(評: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4)從認識角到判斷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圖形中的角,和找出幾邊形中有幾個角,最後自己折角,這樣由淺到深逐層深入,體現了對學生的分層佈置作業。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P38-39頁《直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並掌握角的基本特徵,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後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3、教學目標: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學法: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學具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於探索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整堂課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一)情境匯入: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國小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或禮物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一包東西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

找一找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剪一箭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長方形)剪一刀,能把它變成幾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

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素質教育要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時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盡最大努力體現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深化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是我這節課的主要意圖。

四、作業設計:

課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擺幾種圖形並數出每種圖形裡有幾個角。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篇五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先讓同學認識角,再讓同學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教材,先讓同學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同學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籠統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和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同學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著通過讓同學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同學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佈置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和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協助同學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練習二十二第5題是“做做畫畫”第1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7題是“做做畫畫”第3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6題是畫直角標誌,練習二十二第8題是讓同學找直角,練習二十二第9題是讓同學指出各個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同學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同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難點是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區域性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同學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其次,讓同學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同學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區域性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區域性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同學發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籠統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誌。接著讓同學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同學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實踐能力,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同學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同學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同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同學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考慮、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同學對新知發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同學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同學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同學試著自身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同學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同學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同學體驗瞭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性,發展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區域性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同學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誌不只可以看出同學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同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安排作業,完成第7題。

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同學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同學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篇六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同學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籠統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同學來說,如此籠統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同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和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區域性的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同學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從實物、平面圖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標:讓同學知道周圍許多物體外表都有角,瞭解數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密切,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大膽嘗試。

3、教學重點:對角的認識。

4、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5、教材編排特點:先由實物入手,讓同學指、摸、感知角的形狀,然後利用折角,找尋角的特點。第三層,利用活動角大小的變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最後是畫角。總體來說,教材採取小步子,從形象直觀到籠統運用的編排,符合同學發展的規律。

6、教具準備:計算機裝置、教學課件、自制活動角、三角板、直尺、紅領巾。

7學具準備:自制活動角一個、三角板、直尺、不規則的紙。

二、說教法、說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上運用嘗試教學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發同學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以同學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探索數學規律,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本課製成生動、新穎的多媒體課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橋樑,使同學在“寓教於樂,寓智於趣”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獲取新知。

知識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識的過程更重要;嘗試結果固然重要,但解決問題的嘗試過程更重要,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對同學觀察、操作、歸類的思維能力培養,注重組織同學合作討論,讓他們互相啟迪,多向交流,儘可能的給同學們多一點考慮的時間,多一分活動的空間,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機會,多一些嘗試勝利的喜悅。

三、教學程式設計:

(一)活動引入: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你們知道哪些圖形嗎?出示圖形,問有角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

意圖:根據二年級同學的特點,首先從同學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溢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教師運用合作的語言,創設寬鬆、民主、活撥的課堂氣氛,使同學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開啟思維的閘門,萌發發明力。

(二)匯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習些什麼?

【意圖:在此讓同學談一談自身的要求,設定懸念,把同學帶入到嘗試新知的境界,讓同學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

1、(準備題)出示實物大三角板,紅領巾,一本書,在這些圖形中有角嗎?誰可以上來指一指,說一說,注意引導同學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意圖:在實踐中充沛感知角,讓同學儘量放開手腳,思維真正“展翅高飛”充沛調動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嘗試題)利用自身喜歡的圓形紙或不規則紙折角,找出哪裡是角,摸摸有什麼感覺?請找出角的特點。

【意圖:小朋友的智慧來自於指尖。小朋友們動手實踐,操作參與這一優秀教案適應了兒童好動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符合著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讓同學充沛感知角的內涵,並利用語言描述出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從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出示有爭議的嘗試題:

出示摺好角的圖形這是角嗎?

【意圖:“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問的嘗試題可以鼓勵他們找出規律和方法,使同學在嘗試學習中感覺到知識的力量,擁有學習的快樂。】

3、嘗試練習題: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角?為什麼?(小組間討論)

【意圖:這一組嘗試題目既是對前面學習知識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有關角的表象知識的鞏固。嘗試教學中“同學討論”這一步,動員大家積極發言,說出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同學在討論中“悟”出道理,發現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從爭論中篩選資訊,區分真偽,分析對錯。既培養了同學數學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既發展了同學思維,也發揮了同學間的相互作用。】

4、解決有爭議的嘗試題:

【意圖:同學利用自身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嘗試題,同時對“什麼是角”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5、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外表有角。

【意圖:由具體到籠統,又由籠統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同學在獲得了從感性資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在各抒己見的發言中,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結:第一階段的嘗試,同學在想、做、說中進行嘗試和探索,使同學對於教學重點角的認識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嘗試:

(1)和(2)兩個角一樣大嗎?請你想想方法。

【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讓同學自身想方法判斷,自身嘗試一下,從而找出好方法,為同學提供了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想各種方法,養成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2教師講解並歸納: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出示課件嘗試練習題,鐘面的指標間角度的大小在變化,請同學判斷角度變大還是變小了。

【意圖:加深對教學難點的理解,是引導探究,深入理解的過程。組織引導同學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學難點”讓他們在嘗試中體味勝利。在小小的成績感面前,感受學習的快樂。】

2、同學自學畫角:同學看書後,畫一個自身最喜歡的任意形狀的角。通過師生討論、糾正後,再次畫角。

【意圖:學習畫角的過程是本節課的最後一個內容,引導同學畫出任意的角,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們稚嫩的小手,畫出自身最為滿意的角。】

(四)第三次嘗試練習:

1、數數每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2、動手利用小棒(2根)擺圖形,數數你擺的圖形中角的個數:

【意圖:動手實踐是培養同學創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題是一個鋪墊,第二題讓同學利用擺一擺,數一數的實踐活動,既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又在動手操作中,創新精神得到了展現。】

3、發展題:

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小組討論,每個人試著剪一剪:

【意圖:發展題的設計,體現了教學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增加了內容梯度,出現了階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題。使同學的發散性思維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數一數中,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學在交流、切磋中迸發出了思維的火花。】

課堂小結:這節課開始時,你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其他的問題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同學答,教師總結)

四、板書設計:

①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②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③畫角:先點頂點再畫邊,

角的標誌填裡面。

【意圖:通過板書,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出現同學面前,整體板書設計重點突出,分散難點,有利於同學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五、作業設計:

課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擺幾種圖形並數出每種圖形裡有幾個角。

全課設計意圖:

標籤: 說課稿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tw/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w9m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