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教育著作的讀後感

教育著作的讀後感

第一篇:2014教育著作讀後感

教育著作的讀後感

《人性的弱點》讀後感

《人性的弱點》美國著名作家戴爾卡耐基的作品,它是繼聖經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暢銷書,卡耐基的一生中最重要,最豐富的經驗,都匯聚在這本書裡,這是一本充滿幽默、充滿智慧的書,它在生活中一定會給你以啟迪,使你勇敢地克服自己的弱點,發揮自己的優點,大膽地開拓屬於你自己的新生活,對你的幫助,就會像其他千千萬萬個成功人士一樣。

一、書最可愛的一點就是:如欲取之,必先予之

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嗎?那你先得對別人感興趣。如果我們總是讓別人對我們感興趣,我們將永遠不會獲得真誠的友誼。所以社交中,我們應該主動的去認識和欣賞他人。這使我想起《人生對你的意義》中的一段話: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的一生困難很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於這種人。

一個人的名字,對他來說,是任何語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字眼,我們應該詮釋一個名字所能包含的奇蹟:我在《人性的弱點》裡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名叫希得李維的推銷員曾遇到過一個名字非常難記的顧客:尼古得瑪斯柏帕都拉斯。別人因記不住他的名字,所以都叫他“尼古”。可是李維卻在拜訪他之前就反覆練習說這個名字,但尼古開啟門時,李維微笑:“早安,:尼古得瑪斯柏帕都拉斯先生”。尼古先生驚呆了好一會,然後熱淚盈眶,他說:“李維先生,我在這個鎮生活了幾十年,從沒有人試著用我真名稱呼我……”不用說,尼古成了李維的忠實顧客。

這就是記住別人名字的好處,同樣也說明:如欲取之,必先予之。

二、真誠的關心別人:要對他人表示我們的關心,這於其他人際關係是同樣的道理;而且我們的這種關心是出自真誠的。這不僅使得付出關心的人會得到相應的回報,而得到這種關心的人也同樣有所收穫。我們有真心的關心別人嗎?如果有,我們的朋友對我們一定會倍加喜愛,我認為,誰都需要幫助,我們也會有脆弱的時候,當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我們才會真正的體會溫暖,但不要忘記,什麼都是相互的,我們的朋友也會有無助的時候,別忘記 自己有一份力量,也許正是這份力量,會讓他支撐起來,也許正是這份力量,我們的友誼更堅固了。

三、要批評或抱怨別人:是呀!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常常傷害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他的自重感,並激起他的反抗。批評所引起的嫉妒,只會降低士氣和感情,同時指責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改善。如果是好朋友,適當的建議還是可以,但態度一定要溫和,朋友要是和我們

意見不和,也要適可而止。

四、看到別人的優點,給予真摯誠懇的讚賞:其實,我們雖然供養我們的朋友的生活,但我們對他們自尊心的關注卻太少,而且也不知道給他們以讚賞的語言,而這恰恰是生活中的晨曲,將會永遠記憶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但不要虛偽的恭維,發現他們好的一面,給予肯定,這也是他們需要的語言。

《人性的弱點》讓我懂得太多太多,也讓我有了更多的好朋友。“在人類的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請讓我們重視我們的朋友,讓友誼圍繞著你。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著作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著作》讀後感

東風國小柳絮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當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才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也正因為如此,教育和培養好兒童,成了我們的千秋大計。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英語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說著、做著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如果你認為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

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說,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說:“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裡,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在教師的心靈天平上,給每一位學生應是同樣重的砝碼。也就是說,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有些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對他們“另眼相待”。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多年的教學使我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好動的學生,讓他們單獨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確實是強其所難。為了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傷自尊心、學有所得,我讓他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積極參班級管裡,但是他們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時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表演。這樣使這些學生有了收穫,而且對學習也有了興趣。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著作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著作》讀後感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一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二十多年來的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簇繽紛。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數學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說著、做著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

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如果你認為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說,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說:“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裡,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第四篇:《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讀後感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讀書報告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總結歷史經驗,既繼承了我們黨70多年的優良傳統,又吸收近年來相關學科研究的新成果、新知識,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新鮮經驗。本書分別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和江澤民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和追求共產主義的言論、思想、講話、報告進行導讀、展開、深入。現在我有選擇性地對《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恩格斯的《致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大學生代表大會》)以及列寧的《青年團的任務》展開闡述。

在《提綱》中,馬克思第一次從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費爾巴哈及一切舊唯物主義的侷限性和不徹底性,不僅同唯心主義而且同一切唯物主義劃清界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標誌。在我看來,篇幅不長的《提綱》卻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嚴密的邏輯聯絡。從總體上看,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開始把實踐納入自己的哲學體系,批判了就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同時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觀的重要思想。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靈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根本標誌。由此看來,可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先進性,決定了時代賦予給它的歷史使命便不僅僅是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用實踐改造世界。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僅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還應該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抓住任何鍛鍊自我的機會,努力投身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當中去。

恩格斯在《大學生代表大會》中,鼓勵大學生努力使自己成為腦力勞動無產階級。恩格斯在這裡所說的“腦力勞動無產階級”,相信也是當代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也就是從事腦力勞動的無產階級知識分子,以自己紮實的知識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各種專家和專門人才。在此不得不提出,在當代大學生中,爭先當優的思潮的確存在。中國共產黨對人民大眾,當然包括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的根深蒂固,造就了一批批大學生向中國共產黨靠攏。然而,他們的思想有由始至終地純潔嗎?恩格斯認為,大學生應當向工人學習,同工人結合。這是恩格斯晚年在指導青年運動,培養革命青年的實踐中反覆強調的一個基本觀點。在我看來,他們掌握較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思想敏銳,具有開拓創新進取的精神,要培養大學生作為革命的主力軍是勢在必然的。同時,他們生存在一個虛擬的社會裡,年少輕狂,缺少鍛鍊,在培養過程中與工人的結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與工人相結合,工人革命的徹底性和堅定性,紀律性和團結精神,可彌補大學生容易脫離實際,主觀片面,缺乏革命堅定性的弱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學生更應該與工人結合,摒棄矯揉造作、驕傲自大,加強自身集體主義和團結精神。

在《青年團的任務》中,列寧反覆指出:“學習共產主義,絕不僅僅只限於領會共產主義著作、書本和小冊子裡的東西,領會一些共產主義口號,而是應當按共產主義的真正要求去行動。青年團應當把培養善於將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起來的一代青年共產主義者作為自己的歷史任務。”隨著時代變遷,則需要開拓,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指出的是,現代的資訊高速公路充滿機遇,同時也充滿威脅,這就要求共青團同時要教育廣大青年必須在運用資訊知識的時候用批判的態度加以吸收,用創新的態度加以運用。但是,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的我們,缺乏對著作書本的學習,更別說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且面對現代社會的各種誘惑,容易助長自身的享樂主義思想,甚至完全與革命時期的革命家所倡導的勤勞奮鬥精神背道而弛。責任應落在誰身上?

總結前人的經典理論與經驗,結合現代國際形勢和國內實際,我們應不斷探索更加適合、更加有利於我國現代化建設、追求共產主義的道路。實踐觀和與時俱進的思想一直貫穿這整個探索的過程並且不斷髮揮著它積極的作用。特別是青少年教育問題,關係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設共產主義社會是否後繼有人的重大問題。作為大學生的我,肩

負著著重大的責任。我會把我的責任感與求知慾、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努力把自己發展成為一個新時代需要的人才,貢獻於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建設的每一個所及住處!

第五篇:昆體良教育論著作選刊讀後感

《昆體良教育論著作選刊》讀後感

昆體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約35—約95年)是古代羅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發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驅。他對於教育事業懷有很大的信心,主張對兒童的教育應是鼓勵的,能激發他們興趣的。這和現代大多數父母和教師所持有的觀點是一致的,代表了社會主流教育思想。

昆體良認為教育者應當看到兒童具有無限的潛在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天賦的素質在學習上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因此抱怨只有少數人有能力可以接受教育,而多數人是遲鈍的;相反,大多數人是敏於理解和樂意學習的,那些呆笨的人如同不正常的事物一樣,是非常少的。他竭力主張並多方論證了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優越的觀點。他要求未來的演說家必須生活在最公開的和陽光普照的公共生活之中,要善於與社會交往,從而經常受到新的刺激和鼓舞。

在昆體良看來,對於雄辯家的培養要"從咿呀學語開始,經過初露頭角的雄辯家所必需的各個階段的教育,一直到雄辯術的頂峰。"具體來說,分成以下幾階段:

第一階段:家庭教育。

他非常重視幼兒教育。他認為,幼兒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識方面為雄辯家的培養打下初步的基礎。幼兒教育是在家庭裡進行的,父母、保姆、家庭教師都是幼兒的教育者。尤其強調保姆必須是一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說話準確的人,因為她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幼兒。

第二階段:初級學校。

他反對古代羅馬貴族聘請家庭教師的傳統做法,主張應儘早讓兒童接受學校教育。在他看來,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養成冷淡、自誇和羞怯的習性,而學校教育則不同。學校裡學生集中,不但有結交朋友的環境,而且也有競爭的、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因此,從學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都能很快地勝任雄辯家的角色,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

在初級學校中,昆體良認為,兒童主要學習閱讀和書寫。他在總結自己長期的教學工作經驗基礎上,對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倡導因材施教,深信每一個兒童都具有才能上的個別差異。昆體良看到並提出了過去一直被忽視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問題: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教師。他對兒童心理特點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認為教師必須以父母般的態度對待兒童,並徹底瞭解兒童能力的差異和傾向。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是有學識的,

他們應該熱愛兒童,耐心地教育兒童,注意研究兒童,講究因材施教。他提出一個極有意義的願望,要求高等學校的教師抽出一些時間到初等學校去授課,以便研究兒童、研究教育兒童的方法。

當時流行於羅馬學校中的體罰他是強烈反對的,認為這是對兒童的凌辱。用體罰的方法來驅使學生學習,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相反卻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學生不學好,那是教育的過錯,應該用競賽、獎勵、教師的關懷愛護和學科本身所引起的興趣去保證學童學習好。教師的鼓勵和榜樣是使學生學習成功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精細地觀察學生能力的差異,弄清每個學生的天性的特殊傾向";教師在識辨了學生的能力和個性以後,就必須因材施教。

他主張按照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課程。對於智力較弱的學生,在教學的進度和內容方面可以適當遷就一些;但對於天賦素質豐饒的學生則要盡力培養,便之成為真正的雄辯家。另外還提出,"對不同年齡的學生,糾正錯誤要用不同的方法。作業的分量和改正錯誤的標準應適合學生的智力水平。

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昆體良也非常重視。他認為,“對於一個雄辯家來說,記憶力是頭等重要的,它可以通過練習來得到加強和發展”。 在兒童年齡很小時,就要讓他背誦許多優美的詩文,雖然他們還不能理解,但到了兒童能夠理解時就會對他們大有稗益。在學校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兒童的記憶力,使其得到不斷地強化和充實。

對兒童的天賦才能昆體良有很高評價,這是他教育理論體系中的精華。他肯定兒童發展的可能性,把國小教育看作全部教育的基礎。他不贊成羅馬7歲入學的傳統習慣,主張兒童應提早入學,但學習不能負擔過重,教學中應多滲入遊戲的成份。他相信遊戲可以增強兒童智慧,培養兒童的道德品格,不過不能讓兒童遊戲過度。主張學校課程不宜單科獨進,而應該多科並進,對學生的精神是一種調劑,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學習質量。他認為課程門類多,不致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因為青年的接受性強,接受量大,而且在學校學習的時間長。昆體良奠定了教學中量力性原則的思想基礎。他認為,教學中既要避免對學生提出過高要求,又不可讓學生放棄力所能及的嘗試。這中間包含了耶律斯基的最近發展區以及成就動機與作業效果動態變化關係的思想,符合兒童教育特點,是指得我們現代教育借鑑的。

標籤: 讀後感 著作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tw/xindetihui/duhougan/4wrvm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