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徵文稿 >

徵文比賽參賽感想

徵文比賽參賽感想

剛拿到徵文通知時,我內心有兩個小人在對抗。一個想:參加吧,參加吧,從寫家鄉開始鍛鍊文筆;一個想:孩子們平時寫的作文不少,但謳歌家鄉的卻不多。從哪入手呢?有點難度!

徵文比賽參賽感想

行動的強心臟戰勝了畏縮心理。學生是需要點撥的,尤其是徵文。平時我經常利用課文後的小練筆進行寫作訓練,從中我發現了一些樂於表達和善於表達的孩子,組織這部分孩子報名成為皖江晚報小記者,剛開始他們不清楚應該投什麼文章,我鼓勵他們從平日的單元習作入手,幫助他們完善細節,在修改中不斷迸發新思路、新點子,一旦有一篇登上,孩子們的熱情就更加高漲,從2023年開始,我班七名小記者中已有六人作品登出,其中五人作品兩篇至八九篇不等,寒暑假裏,我提前將下學期的快樂讀書吧必讀書目推薦給孩子,鼓勵他們摘抄好句好段,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部分孩子獲獎,可能也是源於平時注重讓他們日積月累,積累的多了,遇到徵文比賽這個東風,就可乘“風”而上。

這次我聯繫了的八名參加皖江晚報小記者的學生家長,其中一名家長流露了畏難情緒,覺得散文對孩子有些難度。我建議從原來的文章中略作修改,鼓勵他選上學校的可能也有獎。家長很重視,告訴我和爸爸一起找一找,我也將收集到的相關文章發給他們,我們大概從8點交流到了11:30,此後兩日也是利用晚上的時間給他修改,文章順利出爐。

印象中還有一名學生,他最早寫的是《景色宜人的採石磯》,我認為除了採石磯,今天的凌家灘更是宣傳馬鞍山文化的新視點。之前我結合自己去博物館瞭解的玉文化知識,讓孩子們在班級做了一次凌家灘玉文化分享,我將找到的玉文化要發給她,經過擴充,內容更加飽滿,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將馬鞍山的歷史象徵——採石磯和當代新視點——凌家灘文化做出了有機結合,家鄉在不斷煥發新顏,一馬當先今勝昔。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覆推敲佳句來”。雖然我們不必做像賈島一樣推敲的苦行僧,但是每件作品經過精雕細琢才能成為一件深入人心的藝術品。

馬鞍山的山,是“兩岸青山相對出”,馬鞍山的水是“一江碧水向東流”,更有啟蒙讀本《千字文》,烏江江畔霸王祠,自然與人文有機融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座小城,詩意流淌,文氣瀰漫。在詩歌節的平台下,在孩子們的吟詠中,我們走過李白、劉禹錫、周興嗣漫步的古道,尋覓文人遊蹤,體味詩詞文化,領略山水之美。

歲月留痕,記錄馬鞍山的山水之美,需要多留心觀察,一個作者必須首先是一個優秀的觀察者,敏鋭的體察周圍的人和物,妙手偶得,片語記錄靈感,抽空整理思緒,適機完成作品。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對寫作有畏難情緒,我曾經在三年級寫觀察日記時,讓部分孩子記錄貼在樹上的樹木信息。在習作的起始階段,進行圖文結合的寫作訓練,培養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高年級我們將表演融入進課堂中,精讀課文也可以作為寫作指導。本週上《人物描寫一組——摔跤》時,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小兵張嘎和小胖墩,將人物動作演給孩子們看,讓他們對這些動詞的運用有直觀的感知,從而調動他們進行動作描寫的積極性。

也曾在上習作單元時,將習作與閲讀緊密結合,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上實現小練筆的實踐和展示。

當曙光再一次照耀到這些年輕的,充滿朝氣的少年身上時,總想為他們做些什麼,用文字唱響家鄉的風貌、時代的旋律、祖國的未來,在課堂內外真摯地交流中,在書本字裏行間真切地體悟中,我願做一個舵手,引領他們航行在文學這美妙的海洋中,讓孩子們行駛得更開闊,更自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hengwengao/5k6z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