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徵文稿 >

民族團結徵文(新版多篇)

民族團結徵文(新版多篇)

民族團結徵文(新版多篇)

民族團結徵文 篇一

“56個民族,56朵花再多一朵我掐掉它。”清晨導遊自言自語的同時,也提供了客車內愉悦的氣氛。是啊,中華人民共和國,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各自彰顯着自己的特色。

説起民族特色,我們就不得不提起雲南這個地方了。全國56個民族,雲南的少數民族就有52個,其中有一定聚居區的民族有25個,白族、傣族、納西、獨龍等15個民族為雲南省所獨有。大大小小的少數民族分佈在雲南這片土地上,為這片土地平添了不少色彩。

先説説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吧那就非彝族莫數了。彝族原名“倮倮族”,以前的女子上身都是赤裸着的,而且窮到一家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後來毛主席參觀了這個民族,認為“倮倮”有失禮貌,便更名為“彝族”彝,有米有絲,有吃有穿,寄託了毛主席美好的祝願。彝族節日就數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它是彝族盛大的節日,也是彝族的狂歡節。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羣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

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再説説雲南居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吧,那就是基諾族。基諾?這不禁讓許多人想起了基諾彩票,或許更多的80後、90後會聯想到諾基亞手機吧?不過,我再此鄭重地向大家聲明:基諾族與現在我所説的兩項無任何關係,它只是一個人口居少的民族,而基諾,是基諾族傳統語言的翻譯。所謂“基”,意為舅舅,而“諾”,便是後代的意思二字連起來,便有“舅舅的後代”和“一個尊重舅舅的民族”的意思。為什麼基諾族起了這樣的一個名字呢?傳説他們的創世女神“阿嫫腰北”在逃難時和哥哥匿在一個大鼓裏,在水上漂了幾個月才漂到雲南此地,便就此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基諾族。

在雲南這個地方,比較有特點的還要數摩梭人。摩梭人的走婚習俗可是名揚千里的。有許多人不瞭解走婚,以為是歌中隨意唱到的:“我是摩梭人,我有十五個女人。”,可是,現實卻不是這樣雖然説二人有了孩子不用男人扶養,但摩梭人講究的是一夫一妻制,講究的是三年相識,三年相知,三年相戀的。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種婚姻模式。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在日間,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會聚會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的話,在日間約好女子後,會在半夜的時候到女子的“花樓”,傳統上會騎馬前往,但不能於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類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叫其他人不要打擾。

然後在天不亮的時候就必須離開,這時可由正門離開。若於天亮或女方家長輩起牀後才離開,會被視為無禮。在她們這裏男女性愛關係與經濟關係牽連不大,結合是自由的,兩廂情願的,離異更是無瓜無葛,不會發生任何糾紛。男女雙方都有主動權,社會、家庭不干預,即使發生糾紛,雙方母親、舅舅們也會妥善處理。結合並不是以謀生為目的;離異也不會危及誰的生存,經濟再富裕也不會為彼此結合穩固構築可靠的基礎。所以,走婚文化避免雙方的財產爭端,名揚中外,甚至有些老年漢族情侶也開始學習走婚習俗。

最後要説的一個民族,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民族那就是雲南特有的神奇的納西族。為什麼説它神奇,是因為納西族是有出了名的“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所以一對對青年男女出現了一段段悲慘愛情故事,也出現了一樁樁神奇的殉情,形成了神奇的殉情文化。説它神奇,那是因為其殉情人數之多,殉情成風,是中國乃至世界眾多民族中所罕見的。當男女青年因為種種原因相互愛戀而不能走到一起時,就會相約一起去情死(殉情)。情侶決定殉情後,有的會把自己的決定告訴自己最好的朋友,向他們訣別。而朋友要恪守古規,為密友守口如瓶,決不外泄。個別的殉情女子還會把這一決定告訴自己的母親,而母親也同樣會保守祕密。一對對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忠貞令我欽佩,但對於珍惜生命這一角度,我就不得不告訴自己這只是一種文化了。

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可如今,56個民族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大家一起歡歌載舞,共創輝煌。

民族團結徵文 篇二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犛牛氈毯,中留一寬15釐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犛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釐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幹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製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誌。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羣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佈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闢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侷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曆正月八年級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杆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杆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説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説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着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杆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團結徵文 篇三

“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每當説起這三個離不開,我就會想起我的“保護之神”。

悲傷逆流成河

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軀拖着沉重的行李來到了內初班,離開了父母,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周圍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聲音,陌生的影子。

總感覺自己像個沒家的孩子一樣,整天看着一個個陌生的影子走進教室,周圍沒有一個朋友。

陰沉沉的天氣,冰冷冷的心,悲傷你留成河。

夢裏落花知多少

“噹噹噹”考試開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頭,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淚水滑過我的臉頰。

考完試了,我獨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堅硬的課桌上,教室裏安安靜靜的,只能聽到我一個人的呼吸聲,不知不覺中我進入了夢鄉,在夢裏,她來到了我的身邊。

長相依日光傾城

她輕輕地邁着腳步走了過來,温柔地説:“怎麼了?生病了嗎?”我被眼前的這畫面驚呆了,原來她是我們班唯一一個漢族同學紅霞,沒來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來,關切地説:“走,我陪你去醫務室。”

一路上,只聽她不停地嘮叨:怎麼一點都不會照顧自己呢?為什麼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你以為沒人管你啊!”我只記得她説了很多,但實在是記不起來她到底嘮叨了些什麼!

這時,我覺得我的世界開滿了美麗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紅霞就像我的“保護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會出現在我的身邊,在她無微不至的關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來,一個霞光萬丈的日子,我們拉着手,面向霞光許願: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離!

我的漢語水平不高,發音也不是那麼的標準,在她的耐心指導下,我的漢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閒暇之餘,我也會教紅霞説幾句維吾爾語,日子在我們的相伴中愉快的度過。

民族團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更加發揚光大這種精神。民族團結是新疆穩定的“保護之神”,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各民族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一起建設美好家園!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個美麗壯觀藍色星球,上面住居着一個很團結國家——中國。

它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只有我們心心相連手手相牽,五十六個民族才會融為一個直正大家庭,如果我們各民族睦相處共創諧,我們一定能建設好我們祖國。

56個民族,56朵花,56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每當我聽到這句歌詞,我都會想起我們學校很多不同民族同學互相幫助時候。

我是一個維吾爾族姑娘,剛轉學來這個學校時候,因為是從二年級才轉學來,還沒有漢語功底,經常會有發音不準,字寫錯等事情,學習起來是相當困難。

但是,我旁邊一些同學吳俊雨李欣潔周曉藝等漢族同學會經常幫助我在學習上困難,因此,我成績才提了上來。

我對她們非常感激,心想她們有困難我一定要幫助她們。果不其然,一天輪到我們班值周了,可是我們學校也有民語班,但他們不會維吾爾語,於是我想我一定要幫助她們!我告訴他們幾個最基礎維吾爾語,比如説不要在樓道里跑維吾爾語,還有靠右行維吾爾語……我很高興,能夠幫助他們。

民族團結徵文 篇四

初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如蘇州的評彈、川劇的變臉、雲南的納西古樂……無不飽含着華夏民族的智慧。雖然這其中有的不是人們所喜聞樂見的,但它傳承至今已有的幾千年歷史,就足以彰顯它所存在的意義。孝歌便是其中一種。

孝歌是我國孝道文化的一種,在我國南部地區普遍流行,在長輩去世以後,將要下葬的前一夜,後代要為逝者守夜,請來孝歌手,為逝者唱孝歌,曲調悲愴,內容主要是對亡人的歌頌、懷念和對後人的規勸。這種古老的習俗體現的就是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

起源

相傳孝歌起於唐朝。唐王李世民的母親死後,靈樞停在金殿大堂,到了發喪的時候幾十個人都抬不動棺材,不管道士怎麼作法,棺材依然紋絲不動。唐王向鬼哭先生求問,鬼哭先生説到,只是因為沒有在喪堂中唱歌只要唱了亡者自會上路。後唐王邀約名叫東矮子的人到皇宮,當晚唱完孝歌后,唐王母親便可抬動,唐王大喜,便將三人封之為“歌神”。從此孝歌便流傳了下來。

初識孝歌

我第一次聽聞孝歌是四歲,當時年幼並不覺得是什麼有趣的唱腔,反倒覺得孝歌手哭哭啼啼的模樣很好笑,像極了電影中小丑流淚的場景。直到記事之後的我才慢慢對它有一點了解。

那年我十歲,鄰居家的爺爺去世,守夜的當晚,只記得孝歌手開場唱了幾句:“開場開場,開場開場,請擂鼓三響哪,是天是地是開天闢地,歌即到此是大吉大利……”緊接着便是叮叮咚咚,咣咣嚓嚓的鼓聲鑼聲,更重要的是孝歌手所謂的唱歌彷彿是人們聽不懂的外語,整場下來,都是咿咿呀呀的,即便是作為本地人的我也聽不懂,聲音時而好似老太太哭喪的調子,低沉又悽楚,時而又似洪波湧起,浪花滔天,雷鳴電擊般的聲響……

走近孝歌

去年因親人去世,我又聽見了那讓人聽則為之動容的孝歌:只聽見遠遠的,先是傳來敲鑼打鼓的聲音,緊接着是一人先唱的,然後是兩人對唱:“去歲今日裏,慈父尚健在;四十而立年,猶愛老父懷;父坐高凳上,子坐矮木台……”,當事的孝子們都守在靈堂外,只聽見他一聲:“孝子跪,”眾人下跪伴奏的樂器是鼓和鑼,或邊敲邊唱,或唱一段再敲一定的套數,如《三點水》《麻雀鬧陣》等。

靜觀孝歌手,雖然上了年紀,面部肌肉早已下垂,但他仍然精神抖擻,為了顯示他的高超技藝,守夜當晚他似乎拿出了平生的看家本領,唱着極其悲傷的調子和韻味十足的詞兒,用手不停的比劃:“勤儉範後代;雙腿不負重,柴壓父腿壞;左腿股骨折,躺牀起不來;忍痛裝笑臉……”孝歌手動情的演唱,使在場的孝子無不痛哭流涕。守夜當晚,靈堂燈火通明,夜已不在是夜……

第二日早晨出殯歌手便唱“啟龍”,歌聲曲調悲壯,像極了易水送荊軻。歌手鳴鑼敲鼓開道,歌聲響,嗩吶伴,遇山唱山,遇樹唱樹,遇水唱水,並以祈禱歌給抬槓人加油。到墓地才停止奏樂,歌聲一落,孝歌手才默默退到一旁。

再贊

這些樸素的歌韻從遙遠的時代流淌而來,隨感而發,緣事而歌,它藴藏着山情水韻,盪漾在青山綠水之間,傳承千百年。它既歌頌普天之下的長者一輩子對兒女的慈愛,對親朋好友的恩情、對社會的功德,它也反映兒女們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一片感激,它還祝告亡人早升極樂,它也為後代祈福……它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交融相匯而形成的基礎情感。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古往今來,孝歌這種祭奠逝者的方式,不僅僅是在傳承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孝歌和喪禮上的其它莊重儀式,是對人本身的一種尊重,讓一個人覺得不枉來世上走一遭,最後也是嚴肅、體面地迴歸大地,迴歸自然。它讓逝者在這世上就此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也許這樣的“蓋棺定論”才是對逝者最好的緬懷,也飽含對晚輩最真摯的期盼和規勸…

民族團結徵文 篇五

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共同擁有一個叫“中華”的大家庭。56個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中華大家庭的主人。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大家庭的成員之間總是打架吵鬧不斷,家庭成員會覺得幸福嗎?相反,如果我們團結友愛,這個大家庭才會生活的更好。

大家都知道56個民族中漢族人民最多,但是其他民族――少數民族,也很棒。比如:新疆的維吾爾族,他們的葡萄乾多麼香;

貴州的苗族,他們的服飾和手飾多麼漂亮;

雲南的傣族,他們的孔雀舞多麼優美;雲南的彝族,他們的火把節多麼壯觀。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是,只有大家團結起來才會使“中華”這個大家庭變得“美麗”起來。

每一個民族都在為祖國的建設做着應有的貢獻,每個民族的人民都在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着自己的家園,而這千千萬萬個家園組成了我們的祖國。我們不能説哪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好或不好。

星期五,我們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金成外國語國小舉行了“1949~2012的國慶節活動—民族團結日”我們按照學校的安排穿上鮮豔的民族盛裝,慶祝新中國成立63週年。我穿的是維吾爾族的民族服裝。

首先,我們全校盤腿而坐,聽孫校長講話,主要講的是:校長非常高興,因為我們全校都穿上了漂亮的民族服裝,一起來慶祝祖國媽媽63歲生日。然後,就到了舞蹈表演的時候了,首先上場的是一羣身着新疆民族服裝的小姑娘,上台表演新疆舞:哇哈哈,她們的民族服裝非常好看,令我十分羨慕。接下來還有朱憧涵的獨唱“草原讚歌”,傣族的孔雀舞,北京的金山上,最後,就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全體起立一起跳愛我中華,舞蹈隊帶領我們大家一起跳,我們們陳蓉婷也在上面,她跳得十分漂亮。還有合唱團的同學在上面唱。我們跳完之後,各個班級就到講台上去合影留念,學校像花的海洋般,我們沉浸在歡聲笑語之中。

中午,我們班進行了有關於民族書面的知識問答競賽,我考了兩次,終於考了一個漂亮的一百分,考完後,我們就去用餐了,吃完飯後,我們進行了以“介紹民族服裝”為主題的主題班會,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是維吾爾族的,所以我很特別。

下午,我們排隊進入大音樂教師,開展知識搶答競賽,我們的發言非常的踴躍,雖然我們班只得了個鼓勵獎。

今天的民族團結日這個活動,首先,要感謝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父母,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哪能有我們這次的活動呢?在此,我要對他們説:“謝謝你們!”

民族團結徵文 篇六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個美麗壯觀的藍色星球,上面住居着一個很團結的國家——中國。

它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只有我們心心相連、手手相牽,五十六個民族才會融為一個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們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創和諧,我們一定能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56個民族,56朵花,56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每當我聽到這句歌詞,我都會想起我們學校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學互相幫助的時候。

我是一個維吾爾族姑娘,剛轉學來這個學校的時候,因為是從二年級才轉學來的,還沒有漢語功底,經常會有發音不準,字寫錯等的事情,學習起來是相當的困難。

但是,我旁邊的一些同學吳俊雨、李欣潔、周曉藝等漢族同學會經常幫助我在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我的成績才提了上來。

我對她們的非常感激,心想她們有困難我一定要幫助她們。果不其然,一天輪到我們班值周了,可是我們學校也有民語班,但他們不會維吾爾語,於是我想:我一定要幫助她們!我告訴他們幾個最基礎的維吾爾語,比如説不要在樓道里跑的維吾爾語,還有靠右行的維吾爾語……我很高興,能夠幫助他們。

心靈貼着心靈,就好像光明與太陽;臂膀挽起臂膀,就好似蜿蜒崎嶇的長城;身軀靠緊身軀,就好像連綿起伏的山峯。而中華民族團結的情是永遠凝聚在每個人心中的愛……

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長長的眼睫毛,高高的鼻樑,這就是我維吾爾族的小夥伴迪拉熱也是我的結對子的親戚。我跟她已是5、6年的鄰居了,交情也很多。可是在這麼多事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件事。

事情發生在一天晚上,那一天,因為迪拉熱一個人在家害怕,便來到我家住,我們兩個便一起玩着玩着就睡着了。可是晚上我突然發燒了,當時我只知道頭疼便想找藥喝,可我準備起來時,吵醒了迪拉熱,她起來後看着我説:“你臉怎麼那麼紅,是不是發燒了?”看我沒説話,便把手放在我的額頭上,焦急地説:“你發燒了,現在怎麼辦?”説罷,她又問我:“你家有沒有退燒藥?”我讓她在冰箱上找一找,但是沒有找到。她準備去她家拿藥給我,囑咐我,好好在牀上躺着,等她回來。可是不到5分鐘,她就已經抱着藥回來了,看到她還在吐着粗氣的樣子,真的很想笑。不過一會,她喂端來一杯温開水和拿着幾藥,小心翼翼的遞給我,囑咐我慢點喝,生怕我被嗆到。喝完藥後,我就沉沉地入睡了。等我早上醒來時,就看到她趴在我的牀邊睡着了。現在想一想,我非常感謝迪拉熱在我生病時幫助我。一幕幕暖心畫面,一陣陣歡聲笑語,説着、笑着、唱着、跳着,讓這份情誼在心中綿延下去。

這感人肺腑的故事,難道還不足以代表凝聚在各民族之間的愛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因為,我們各民族早已血肉相連。而這温暖的愛,也將永遠在民族團結之間流淌。

民族團結徵文 篇七

中邦傳統節日――春節每一年夏曆的歲首月朔,是中邦夏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首要、最暖鬧的節日。因為過夏曆新年的時分,正是冬終春始,以是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中邦人過春節有良多傳統習俗。自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春節了。在這段時光裏,家家户户要大打掃,購年菜,揭窗花,掛春節繪,寫對於聯,蒸年糕,做好各類食品,準備辭陳送新。春節的前夕喊“除夕”。元旦之夜,是家人團圓的時候。一家人圍立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大飯,説談笑笑,直至天明,這叫熬年。大年節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水餃。古時分鳴零面為“子時”,大年節的子時正是新去年瓜代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水餃,是與“更歲接子”的意義。這也是“水餃”稱號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級。從始一起頭,人們要行親休、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主要習俗。賀年時,各人都要説一些祝賀福祉、康健的吉祥話。春節習俗——擱爆竹該半夜接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其中華大天上面的地面,爆仗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辰,有的地方還在天井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盛繁盛。在熊熊焚焚隱象的旺火四周,孩子們放爆竹,開心地歡蹦治跳,那時,屋內是明亮的燈火,庭前是鮮麗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兒,把除夕的熱烈氣氛推背了最熱潮。爆竹聲響是辭陳迎新的標記、喜慶心情的披露。做生意賈家。放爆竹另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收大利。不過,據故習以為,敬財神要搶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説,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口誠。舊時,自春節半夜啟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着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着:“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裏人主人,為了表現招待財神,便拿賜給人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固然總任沒完要道些吉利話。比方:“金銀玉帛滾進來”啦!“右面有對於金獸王,右裏有對於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心彩。別的尚有一種就是打扮成財神爺的容貌,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着假鬍子,身上揹着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前面隨着幾個敲鑼挨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發達神爺像,以便討賜給人錢。

每一到人家門口,就唱止:“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面玉帛滿屋堆。”一大堆討吉行,不停於口,直至主人歡樂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連聲致謝然後,就盡力地捶打一陣子,在咚咚鏘鏘的飽鑼聲中,轉到其他家去了。各人放完爆仗回到屋裏後的熬頭件事,便是拜天地、迎神、祭奠先人。古時,這類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沒有同,祭祖情勢也各別,有的到田野顧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先人笨位順次晃在正廳,陳設求品,然後祭拜者按老小的順序上噴鼻敬拜。南方人還在祭祖然後,檢察時憲書上所載今年的吉本方向,焚燈籠火炬,降壺挈酒,違香叫爆竹,開門出止,迎迓喜神,稱“出天方”或“出止”,浙江叫“出覓”,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乞求神的總稱保佑一年百事順利。元旦熬年是整夜沒有睡、通宵達夕的。是夜,主婦們忙着掛燈解彩,張貼對於於聯,剪窗花,貼春節繪,紅紅綠綠把屋子扮飾得萬紫千紅,為節日加多了濃烈的氛圍。孩子們最盼望的事或許便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大家坐在桌旁不許行,等各人都吃完了,由長輩收給晚輩,並鼓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進修出息,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後代睡夢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兒們會合正廳,長嘯爺爺祖女、爸爸女親新年快活,排隊敬拜;此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女親的坐房,一全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白叟家還嫌不夠熱烈,故做吝嗇,由還價還價到圍攻探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發掘進去,大家劫掠一空,才嘯叫而散。白叟家遇彼景象卻樂不可支,覺得這是新年紀事順遂的好前兆。人們的傳統觀思,總是喜好在春節時,多討些好彩頭,期望統統順本,那彼中有很多故習俗。如各地皆有制止施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施用掃帚將會把命運運限掃走,掃往財氣,新的一年度聚會會議難接好運。假使非要掃天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hengwengao/mjle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