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徵文稿 >

亦親亦友——孝融於生活中,體現在小細節上

亦親亦友——孝融於生活中,體現在小細節上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

亦親亦友——孝融於生活中,體現在小細節上

孝是華夏兒女傳承了世世代代的美德。隨着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雖然“孝”這一名詞由始至終都存在,但是其內涵卻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不同時代對孝的理解不同,具有特性的人類個體間對孝的理解也有所差異。曾經的愚孝早已被人們摒棄,也是為我所唾棄。我認為的孝應該是用心理解。將父母當作益友,在交流過程中保持着對父母應有的尊敬,但是不要畏懼,將心中所想與他們分享,瞭解他們的想法,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使交流更加的融洽。當然,在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摩擦,但正是這種摩擦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的稜角磨平。

什麼是孝?不同人的孝內涵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已經融入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對於外出求學的我們,節日時的問候是孝,平安健康開心是孝,每週兩到三次的電話也是孝。回到家中的我們,經常和父母聊聊天是孝,多和父母一起出去散步是孝,給父母煮上一次熱情騰騰的飯菜也是孝。孝不拘泥形式,孝是我們對父母發自內心的關心、愛護。孝不是一次寒假作業就能記載的,也不是一次洗腳或者煮飯就能表達的。因為不少子女平時羞於或者沒有機會給父母洗腳和做飯,但是他們有屬於自己表達關心的方式。

一對夫妻,一雙兒女就是我的family的組成。我的家庭在物質上並不富裕但是在精神上我們都很滿足。即使身在異鄉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家庭帶給我的温暖。微信是我們常用的通訊工具,我們有一個命名為friend的討論組,我們會挑個大家都有空的時間視屏,我們會在平常的時間裏發條語音互相詢問身體狀況,我們在遇到有趣的事情時會發張圖片互相分享我們的快樂。我們還會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互相訴説,即使父母和我們不在一個城市,即使訴説了事情也沒有辦法解決,我們依舊堅持互相傾訴。我們不會讓空間是的距離造成心靈上的疏遠。大事小事的交流讓我們更加體諒瞭解雙方。這種交流方式看似更多的是父母對我麼的關心,但是換個角度想,當我們不在父母身邊時,父母對我們的生活的瞭解渠道變少了,在他們想要知道我們新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主動將自己的生活向他們分享,這何嘗不是一種孝?當我們不在父母身邊時,我們想要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時,就只能靠他們主動和我們説,這時候,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就能發揮它的作用,這種能讓我們及時瞭解到父母的身體狀況和情緒的方式何嘗不是一種孝?形如此類的小細節都包含着我們對父母的關心,體現着我們的孝。

所以説,父母和子女之間像朋友一樣平等的交流是我認為最適合九零後和父母交流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體現孝最好的形式,因為這種交流方式之後存在的小細節就是對父母的孝,正如前文所提過:真正的孝是融於生活中的,體現在小細節上的。

標籤: 亦友 融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hengwengao/yvp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