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糧食安全作文(精品多篇)

糧食安全作文(精品多篇)

糧食安全作文(精品多篇)

糧食安全主題優秀作文 篇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古詩上至老下至小,幾乎全社會的人都能背的滾瓜爛熟,但隨着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似乎被眼前的貪圖所吸引,已將“節約”兩個字完全拋在了腦後。

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糧食,在民間節慶時節,很多人為了不丟面子,往往造成請客的點得不少,赴宴的吃的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會浪費。在官場上,利用公款吃喝之風盛行,有報銷,國家重點貧困縣江西上饒縣清水鄉前汪村村部喬遷慶典當天,小車沿着路邊停了200米長,73輛車中還有兩部警車,村小操場上,教室裏共擺了53桌酒席,赴宴的人多市黨政機關幹部,觥籌交錯,舉箸買醉之間,不少食物被浪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唐詩,道出了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然而今天,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物質生活比以前豐富了許多,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節約糧食意識的淡薄,和浪費現象的屢見不鮮。當我們隨意倒掉吃剩的食物時,殊不知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很多人為一塊麪包而面臨飢餓;當我們忘記關緊水龍頭時,殊不知那些缺水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家一天只有一杯水維繫生活;當我們肆意揮霍勞動果實時,殊不知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者正默默地流淌着汗水……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無論時代和社會如何發展,人類所擁有的資源總是非常有限的,勤儉節約無論何時都值得提倡。節約,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應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因此,節約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品德;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時尚,它是我國文化傳承中的精華,而今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卻已將“節約”兩字拋在腦後,所以,為了將“節約”作為制約浪費的準則,我們應該採取一定的措施。

首先,在民間,作為市民不需要礙於面子而造成太多的浪費,作為企業也應該提供免費餐盒,打包,袋子,方便市民打包。在官場中,則應對制度令行禁止,節儉是美德,奢侈是惡性,公權力的行使也應是這樣,作為公職人員,應該時刻自警自省,時刻檢視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當作是順理成章的事。

相信在全社會的努力下,“舌尖上的浪費”一定會改善。

糧食安全主題優秀作文 篇二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同學們,當你們吃着碗裏香噴噴的米飯時,你們是否想到了這誘人的糧食從哪兒來的呢?

有一次吃飯,我感到飯菜很不好吃,剛進嘴裏就吐了出來,弄得滿地滿桌子都是掉落的飯菜。爸爸見了我這樣,很是生氣,質問我説:“明明,你知道我們碗裏的飯菜從哪兒來的嗎?”“從田地裏種出來的唄。”我滿不在乎地説。“你不知道農民伯伯多麼辛苦才種出來的糧食嗎?”我搖搖頭。於是,爸爸決定週末帶着我去農村,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種地的。

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後,爸爸帶我來到了農村的田地裏,我看到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爺爺在拿着鋤頭吃力地鋤着草,已經汗流浹背,上衣已經濕透了,喘不過氣來。我想:農民伯伯真是辛苦啊!能在這樣烈日炎炎的天氣下幹如此勞累的活兒,真不容易呀!老爺爺把雜草清理的是那麼幹淨,在看看他那雙長期勞作的手,早已成了黑黝黝的,結滿了厚厚的老繭,這時我才真切地感覺到我們的糧食飯菜真的來之不易啊!對自己以往浪費糧食的行為倍感愧疚。

我們全球有五十億人口,我國就有十多億人口。一人一碗飯世界全球都要吃五十億碗飯,但我們農村裏的田地正急劇地減少,一片片良田正變成高樓大廈,供我們食用的糧食也正逐年減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那麼一天就可以節約五十億粒糧食,可以去幫助那些因為貧窮、自然災害等原因正在捱餓的人們免受飢餓之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們為了糧食,冒着嚴寒酷暑,在田地裏辛勤勞作,從而我們才有糧食吃。每當我再望着香噴噴的米飯時,農民那辛苦的背影總能在我眼前浮現,心中不由然想起這首詩。

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珍惜每一粒糧食吧!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愛糧節糧的模範。

糧食安全論文 篇三

讀懂“9個感歎號”背後的糧食安全之“重”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近日,第7期《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章中先後用“9個感歎號”對“三農”問題提出“重”要求,既體現了對做好“三農”工作、確保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也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抓好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充分認識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堅決扛起維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堅決守住耕地這個糧食安全的“命根子”,堅決抓好種子這個糧食安全的“核芯片”,堅決支持農民這個糧食安全的“主力軍”,切實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必須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底線。“我們土地是不少,但同14億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資源!”“各省區市現有用於糧食生產的耕地必須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也是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這個數量紅線底線,也必須堅決守住“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這個質量紅線底線。只有把耕地資源保護好、利用好,才能端牢中國飯碗,我們要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絕不能置若罔聞破底線,更不能私搞變通破防線,以“保護文物”和“保護大熊貓”的警醒意識和責任意識,拿出“長牙齒”的硬措施,立下耕地保護的“軍令狀”,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確保現有耕地一畝不少、新增耕地一畝不假、亂佔耕地一畝不讓。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紮實推進“撂荒地”治理利用,全面開展復耕複種,推廣秸稈還田、深耕深鬆、休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模式,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保護水平。要創新耕地動態監測方式,採用田長“實地查”、衞星遙感“天上看”、視頻監控“實時管”、公眾參與“隨手拍”等技防、人防相結合手段,加強對耕地保護的監督,真正讓“藏糧於地”落實落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切實築牢糧食安全的根基。

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核芯片”,必須堅決發展種業自主自強。“這設備那設備,這條件那條件,沒有良種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像大豆、棉花、玉米小麥等一些大宗農產品生產,要抓緊研究部署,該擴大產量的要果斷下決心,不能讓人家拿住我們!這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大事!”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之母,是糧食安全的“核芯片”,也是糧食安全的命脈所在。近年來,我國現代種業“芯片”不斷創新突破,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95%以上,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育種創新水平不高、一些“卡脖子”技術還沒有攻克等問題。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確保糧食安全,就是要緊盯種業安全這個核心關鍵,圍繞“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總目標,全力以赴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加快完善種業產業鏈、強化種業科技鏈,打造種業創新鏈,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新機制,通過資源、收益共享等方式,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效貫通,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強化自主創新和科技支撐,突出重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基礎品種培育技術創新,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團隊+實驗基地+農民”的種業發展新格局,推動“藏糧於技”落實落地,為守護糧食安全插上科技的“智慧翅膀”。

農民是糧食安全的“主力軍”,必須堅決支持農民種地種糧。“要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獎補力度,決不能讓重農抓糧吃虧!”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大部隊”。糧食是由農民來種的,從目前看,2億多的小農户仍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農民是農業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只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才能更好地增加農民種糧的信心,糧食安全才能有保障。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農業的價格和補貼政策,以生產補貼、專家指導、耕地輪作等政策的“組合拳”激活農民在結構調優上的積極性,不折不扣、不差毫釐地把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讓農民真正在豐產增收的實惠中切身感受種糧的收益,增強種糧信心、激發種糧動力,切實提高農民種糧務農積極性,讓農民願種糧、愛種糧、種好糧。要強化農民種糧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精準服務,充分發揮好農民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發展,提高種糧綜合效益,有效促農增收。要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和智慧農業步伐,強化農民種糧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大力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築牢糧食生產的基石,切實為發展糧食生產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糧食安全論文 篇四

攥緊中國種子 保障糧食安全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4月10日下午,國家領導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我們要充分認識攥緊中國種子的重要意義,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多渠道發力攥緊中國種子。

增強應對一切困難和挑戰的憂患意識,從思想上攥緊中國種子。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種子作為農業產業鏈中的源頭,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確保種子安全才能確保糧食安全。__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我們不能只看社會發展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在農業發展中不能只看經濟效益,要放眼長遠,提高站位,做好時刻應對自然災害、人為操控等可能引發糧食安全的戰略準備,將攥緊中國種子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底線。

發揚“為了羣眾、依靠羣眾”的優良傳統,從源泉上攥緊中國種子。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大部隊”。但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7億,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隨着老齡化的到來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民正逐漸減少,相應的,種糧人員也逐漸減少,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本土糧食作物的失種。我國已連續19年將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足以引起我們對事關糧食安全的農業、農村、農民的高度重視。我們常講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種、藏糧於民,種源要自主可控,就要完善和落實相應農補政策,依靠廣大農民朋友,讓中國的種子,在祖國各地生根發芽,形成良性循環。

推進農業科技特別是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從技術上攥緊中國種子。現在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農種科技也不例外,育種技術的革新發展,是農作物增產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優良種子可以貢獻糧食增產量的45%~50%。“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這設備那設備,這條件那條件,沒有良種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也明確了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總目標。我們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提供方向引導和組織保障,持續把科學技術應用到糧食生產和糧種培育中。

完善規章制度為種業發展保駕護航,從法治上攥緊中國種子。種業高質發展、種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而建立激勵和保護原始創新的種業法律制度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已於2022年3月1日施行,全面強化了品種權的保護力度,將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水平推向新高度。要廣泛宣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為代表的相關法律法規,各級幹部特別是農村基層幹部,以及廣大農民羣眾都應充分認識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意義,瞭解法律確立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在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等活動中,確保法律有效貫徹實施。

糧食安全論文 篇五

穩住農業基本盤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民以食為天,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__以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提出了諸如“切實減少世界糧食損耗”“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糧言糧語”,各方面政策多管齊下,進一步了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在__即將召開之際,我們更要下大力氣,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為糧食安全提供製度保障。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明確以行政法規規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提出“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的最新要求,明確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承擔保障本行政區域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此條例不僅完善了糧食流通管理的制度框架,也全面充實了糧食流通管理的制度內容。此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也將充分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切實壓實各級地方政府責任,不斷提高地方政府糧食安全意識,有助於推動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全社會營造抓糧“有幹勁、有熱情、有動力”的氛圍。

提高糧食“穩產增產”能力,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成效。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採取有力措施遏制“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種子是“糧食之基”,種優則糧豐。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並且主要裝中國糧,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紮實抓好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為端穩中國飯碗提供堅實支撐;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堅持問題導向,大力推廣發芽率高、適宜機收、易儲存等優良品種,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控及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不斷從各方面打牢糧食安全的基礎,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就一定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堅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拒絕浪費糧食從我做起。2021年,我們收穫了糧食生產“十八連豐”,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在糧食增產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的前提下,糧食節約也要引起足夠高的重視,越是豐收越不能忽視糧食的極端重要性,要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來之不易的豐收背後,是政策好、科技強、人努力等多種因素在協同發力。正是因為環環緊扣的各種高質量政策,才實現了糧食總產量在連年豐收的高起點上再創新高。居安當思危,我們要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挺在前面,爭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先鋒,珍惜一簞食、一瓢飲,堅決制止“舌尖上的浪費”。

糧食安全主題優秀作文 篇六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所謂光盤,就是吃光你盤子中的食物。當前,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數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身邊的浪費比比皆是。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摺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最少倒掉了約2億人一年的口糧。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大家一起來向“舌尖上的浪費”説“no”。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句話是倡議書上所説的。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裏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這句話告誡人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要從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做起,不要鋪張浪費。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輕了,從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樣東西的背後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樁樁件件來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李紳的一句詩。這句是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珍惜糧食。告訴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光盤行動。我身邊的光盤行動就是我的爺爺奶奶,他們平時就很勤儉節約。每次吃飯後,盤子裏都是乾乾淨淨的,不留一點剩菜剩飯,這就是所謂的光盤行動。有一次,我問爺爺奶奶,為什麼每次我們都把飯吃的乾乾淨淨的。而他們的回答讓我感到驚訝,他們説:“這是一種節約,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公益,如果我們減少一點點浪費就能拯救很多人。”

全世界飢餓人數超過10億!全球平均每年飢餓死亡的人數達1000萬,每六秒鐘就有1名兒童因飢餓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5%,就可以救活400萬的饑民!。

文明就餐,不僅僅是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更是一種美德的塑造,時尚的典範。其實“光盤行動”就在身邊,如果你看尋找就能發現!讓我們加入“光盤行動”中吧!節約食物,珍惜食物。最後問一句:今天你光盤了嗎?

糧食安全論文 篇七

強化“三個維度”築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在給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這些年,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望種糧大户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户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説是永恆的課題,事關全局、事關根本、事關長遠、事關黨和國家興衰成敗的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對於經濟發展大局和社會繁榮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從強化責任監督、科技創新和政策措施三個維度出發,紮實築牢耕地保護、種子安全和農民權益等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強化責任監督維度,築牢耕地保護防線。“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土地是農民的安身立命之本,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強化責任擔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採取“長牙齒”的措施全方位、無死角保障耕地和耕地質量,以“零容忍”的態度,健全土地聯動協作執法機制,優化土地違法舉報獎勵制度,嚴厲查處和有效打擊亂佔耕地建房等改變耕地性質、改變耕地用途的違法違規行為。通過始終繃緊牢靠的耕地保護防線和糧食安全這根弦,保護農田促進基本農田的有效利用,促進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和穩步提升。

強化科技創新維度,築牢種子安全防線。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基石”,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保護種質資源,織密織牢種子安全防線,重在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抓好科研攻關。要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通過自主研發、種質創新、品種檢測、良種繁育、優種綜合生產等科學環節,突破農技關鍵“卡脖子”瓶頸,搶佔種業技術研發制高點、主高地。促進種質資源保護與安全利用,切實將“中國種”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保障口糧的絕對安全。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在種質資源多樣性、良種技術創新、種質資源發掘、新品種培育技術、種子生產和加工等多個領域、多個環節和多個方面還存在亟須提升和突破的地方。因此,要始終有危機感,不斷增強憂患意識,事關種子安全的“安全閥”一刻不能鬆、一刻也不能懈怠,全力用心用情保護好種子安全這份農業“振興之寶”。

強化政策措施維度,築牢農民權益防線。農穩天下安。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解決好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農民問題,要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保糧食安全須重視農民利益。不能讓糧食生產者既流汗又吃虧。要從強化政策措施維度出發,通過改革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優化免費技術培訓、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強化農產品特色品牌打造、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等實實在在的措施,確保強農惠農富農落到實處,有效打消農民的後顧之憂,讓種糧農民通過農業產業獲得“真金白銀”的實惠、廣闊提升發展空間,進一步建強糧食安全主力軍,充分激發種糧積極性。

糧食安全主題優秀作文 篇八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量位於世界前列,可我們國家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多,需要的糧食也就多,我們就要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中國雖然糧食產量大,但生產技術落後,我們沒有像美國,農業生產專業化,機械化,我們中國生產大多是人自己做,像是“親力親為”。這幾年,隨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文盲的減少,農村的人有機會,也可以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去大城市裏闖蕩,農活要去田裏忙活的一天,回去累到不行,哪有大城市的一天舒服,收回的錢少,農村住着也沒大城市舒服,所以現在的人能走出農村就走出農村。

人們種的少了,糧食不就減產了,可有人會説,自給自足就行了,可能不浪費糧食為什麼要浪費糧食?自助餐裏寫的“勤拿少取”,餐館裏寫的“光盤行動”,背的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都是在告訴人們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我們糧食多了,就開始浪費了,可世界上有些地區的人們吃都吃不好。比如説:非洲,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這倆地區的人們沒飯吃,非洲天氣炎熱,許多地區不適宜農作物的種植,印度的人就太多了,人多地少,居住都是一個問題,更別提農作物種植了。我們不説少吃點,剩點糧食,但糧食安全可以實現吧。

讓我們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保護農民的勞動成果。

糧食安全論文 篇九

增減雙措並舉 保障糧食安全

國家領導在向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面臨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加快行動,切實減少世界糧食損耗。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保障糧食安全,我們要增減雙措並舉,做到“開源節流”,“開”增產“之源”,“節”減損“之流”。

“開”糧食增產“之源”,提高糧食產量

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雖然近些年,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倉廩充足,糧食安全也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但面對我國糧食需求將隨人口增長而剛性增長,和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的雙重挑戰,我們必須增強糧食安全意識,通過增高糧食畝產量、強化農業生產科技支撐等方式,“開”糧食增產“之源”,提高糧食產量,做到“手中有糧,心裏不慌”。

“食為政首,地為糧本”,提高糧食畝產量,不僅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絕不觸碰耕地紅線這條“高壓線”,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統籌規劃建成高標準農田,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也要所有人一起行動起來,不為一己私慾,佔用耕地,讓耕地“非農化”,也不在耕地上實施任何“非糧”行為,讓耕地“非糧化”。

強化農業生產科技支撐,我們要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我們有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兩系法”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要做“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求者和踐行者,將現代化和高科技作為確保糧食安全的支撐,向生產科技要畝產、要收益。

“節”糧食減損“之流”,減少糧食損耗

現在,糧食減損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並存在於糧食生產、運輸、銷售等各環節。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糧食減損現象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表現不同,發展中國家損失嚴重,發達國家浪費嚴重。對此,我們既要建立本國糧食減損的長效機制,也要以大國擔當,推動國際社會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

建立本國糧食減損的長效機制,要在思想上形成節約糧食意識,在實踐中推廣糧食減損技術。受資源和環境雙重因素的影響,糧食的增產空間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樹立減少糧食損耗就是節約資源的意識,糾正“自己掏錢,豐儉由我”的錯誤觀念,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推廣糧食減損技術,要做到精細播種、精細收穫,“顆粒歸倉”,適度加工,標準物流,“顆粒少損”,將減損技術貫穿於從播種至消費的全過程。

推動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要全球攜手合作,共享信息、交流技術、培訓人員,也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糧食損失嚴重的國家和地區,採取提供先進技術支持,加強技術研發合作,援助多餘食物等方式助其減少糧食損失;對糧食浪費嚴重的國家和地區,採取傳播節約糧食經驗做法,加強溝通交流等方式糾正浪費糧食行為,齊心協力減少全球糧食損失浪費,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面對全球糧食安全,我們既要端穩自己手中的飯碗,也要幫助他人端牢他們手中的飯碗。“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我們要在全球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保障糧食安全的行動中,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以大國擔當推動構建全球共同節糧減損的良好氛圍,增強任何風險下世界糧食的安全韌性。

糧食安全論文 篇十

緊抓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中指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我們要扛起糧食安全責任,緊抓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在解決好“誰來種地”“種在哪裏”“怎麼種地”三個問題上下功夫,切實保障好糧食安全。

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為“國之大者”提供人力支撐。糧食誰來種、誰來生產?現階段關鍵靠億萬農民。可以説,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只有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更多農民參與糧食生產,才能保障好糧食安全。而要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僅要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得實惠,切實穩住農民種糧的心;還要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讓農民會種地、種好地。通過降低化肥等農資的採購成本、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落實種糧的各項優惠政策、適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等方式,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真正讓“誰種糧誰受惠”。通過實施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工程、開展職業農民素質技能培訓計劃、加強農民農業生產技術能力培訓等方式,着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化農民隊伍,切實保障糧食生產人力需求。

解決好“種在哪裏”的問題,為“國之大者”提供土地支撐。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硬基礎”“命根子”。沒有耕地,糧食“種在哪裏”的問題就解決不了,更談不上糧食生產了。只有把關係14億人“飯碗”的耕地保護好、利用好,才能築牢糧食生產的“堅實基礎”“安全防線”。要保護好耕地,既要保護好耕地的數量,還要保護好耕地的質量,只有把這兩個方面都保護好,才能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土地支撐。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採取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格考核等方式壓緊壓實保護責任,採取數字、信息等技術對耕地進行動態跟蹤監測、研判,切實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糧食總體播種面積不降低。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策略,通過開展農地綜合整治、重點保護良田沃土、防範土壤水失風失、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等方式,努力保護提升耕地質量。

解決好“怎麼種地”的問題,為“國之大者”提供科技支撐。糧食生產的安全出路在於科技進步,就是要發揮科學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作用,着力解決好“怎麼種地”的問題,做到“向科技要糧”。長期實踐證明,在耕地總量穩定的情況下,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和標準化,確保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產,必須靠不斷創新的糧食增產技術來支撐、來保障。近年來,農業科技對糧食生產及農業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機械化、“種田管家”打理水稻、農技專家在線看田、育種能力建設……這些都是科技成果在糧食生產、農業發展方面的應用體現。面向未來,我們要持續把科學技術應用到糧食生產中,通過培育糧食作物品種、研究開發糧食科技、檢測智慧糧食安全、推進糧食全程機械化作業、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及裝備等方式,讓農業科技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提升糧食產量、增進種糧效益等方面發揮作用,為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mj413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