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端午的味道(作文多篇)

端午的味道(作文多篇)

端午的味道(作文多篇)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一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為國捐軀的日子,人們為了魚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裏投入很多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為了中國的節日――端午節。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粽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樣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於是又拿起灶台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理解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才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粽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粽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二

端午來了。她沒有一丁點兒的靦腆,也沒有絲毫的急切,更沒有向誰打過招呼,就那麼自然地、理所當然地來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每個角落都瀰漫着端午的味道:甜甜的、清新的、濃濃的。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臨近農曆五月,母親就開始準備端午節的吃食:粽子。包粽子的時候,我最喜歡在母親身邊轉來轉去,名義上説是幫忙,實際上是想借機偷吃碗裏的餡。那拌了蜂蜜的粽子異常好看,穿成串,擔起來像玲瓏的風鈴。我偶爾也會動手包幾個,只是往往不是多一個角就是少一個角。可是,無論是幾個角的粽子,母親都會誇獎一番,説我能幹。

那甜甜的粽子餡,讓我的童年生活變得十分甜蜜。每次回憶,心中都一種甜甜的味道。

每年端午的前一天,父親必須會去田野裏割艾蒿。回到家之後,把艾蒿整理得乾乾淨淨的,捆成捆——我記得是二十棵一捆,準備在端午的一早拿到城裏去賣,年年都吃。端午節那天,父親自然是趕早上城,母親總是把我們早早地叫起來,讓我們去田野裏割些艾蒿。回來之後,母親便唸叨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在門窗上。艾草的清香瀰漫開來,這般香氣很持久。晚上,還要用艾蒿水泡泡腳,睡覺時,被窩裏都有一股清新的艾蒿香。

那清新的艾蒿香,混合着父親身上勤勞的汗水,似乎永遠縈繞在我們身上。

我異常喜歡過端午,因為她沒有春節的忙碌,卻有除夕的感覺。大早起,母親總是親自給我綁五彩線。那專注的神情,那靈巧的動作,透露出不可替代的温馨。早飯時候,母親總是為挑選模樣最好的鹹鴨蛋,讓我吃餡最滿的粽子。晚上,母親總是讓我第一個用艾蒿水洗頭、泡腳。小時候,覺得母親就應當做這些事情。此刻,我明白了,這些瑣碎的小事中藴含着濃濃的慈母情。

端午的味道包含在童年的回憶中,藴含在父親的勤勞裏,縈繞在母親的關懷中。我期望我的父母親能永遠健康地生活,因為,他們的兒子期望能在每一年的端午,和他們一齊品嚐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三

今日是端午節,一想起來我就不由得想到一個食物-—粽子。端午的味道少不了粽子,端午的味道少不了温馨,端午的味道少不了幸福。

早上一齊牀,我就賴在牀上。過了一會兒我被媽媽的話吸引了,媽媽説今日是端午節,要趕快去爺爺家吃粽子。聽到這句話後,我急忙起來洗漱後去了。爺爺一看見我就説:“快吃,剛做的粽子。”我回過神説了一句端午節歡樂後急忙開始吃了。吃完後感覺很舒服。

到了午時,我又“偷吃”了一個,剝開粽子皮,鮮紅的大棗就浮此刻眼前了,之後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飄來。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一口咬下去粽子就少了一半。我這專注的吃着,沒注意到爺爺在旁邊,我暗暗地説:“遭了,被發現了。”但心裏還是感覺十分温馨,十分歡樂,十分幸福的。

今日是我感覺最好的一天,我的粽子記憶永遠都不會忘,今日我體會到端午的味道—真好!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四

又是一年端午時。

“來來來,大家吃粽子囉!”

記憶中的端午,奶奶總是捧着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粽子從廚房裏走出來,然後大聲地招呼着,她一來,帶來的是滿身箬葉的清香,饞得我們幾個小孩兒直直地流口水。

粽子握在手中,沉甸甸的,那穿着綠衣的四角粽愈加俏皮。輕輕解開粽繩,掀起墨綠帶黃的箬葉,散發出悠悠的糯米香,香得淡雅,香得悠遠。紅棗粽、蛋黃粽、番薯粽,肉粽、雞肉粽、牛肉粽……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味道,有的甚至連名字也叫不上,可每個都別具一格,獨具風味。其實,我並不喜歡吃粽子,總覺得粽子太過甜膩,或過於鹹澀,但卻對奶奶的粽子情有獨鍾。

粽子很香,是一種很自然的香氣;甜,卻有不是那麼甜,恰到好處。糯米是那麼細,彷彿一到口中就會融化。一切都是正好。手中的,是肉餡,伴着淡淡的鹹味,輕輕咬一口,微微的油流出,溢滿了嘴,細膩而不油膩。

這是奶奶的粽子,是他人所不及的。每一葉粽葉都是奶奶細細挑選;每一粒糯米都是奶奶慢慢淘洗;每一個粽子都是奶奶親手包制。粽子一字兒排開,碼在陽台上,她暗暗訴説:“端午了,奶奶想你們了!”

是啊,很久未見奶奶了,她怎樣不想孫女呢?如今在外的人,回家過端午的越來越少,陽台上的粽子卻越來越多。這粽子中到底是餡,還是奶奶的滿滿深情呢?

哦!那一串串粽子應當是奶奶長長的輕輕的呢喃,是故鄉對我們的呼喚吧。

兒時,人們總會在脖子上掛一個彩色的鴨蛋絡子,然後裝一個粉青色的鹹鴨蛋在絡子裏。端午,奶奶總是起得很早,在鍋裏煮上兩個鹹鴨蛋,一個早上吃,另一個就給我掛在脖子上。

端午,似乎還是遊戲的代名詞。幾個小孩兒圍坐在庭前的小木桌上,捧起脖子上的鹹鴨蛋細細打量,然後放在桌上,輕輕旋轉起來,直直地盯着它們越來越近,然後碰撞、碰撞,忽的一個蛋孤零零地躺在桌面上,旁邊散着零零星星的蛋殼。“哇——”的一聲,小朋友捧着自我的鴨蛋嚎啕大哭,可卻不忘直直地往嘴裏遞上蛋白。而另一組比賽卻已然開始。

我最喜歡吃奶奶醃的鴨蛋,不淡也不鹹,正合口味。但更喜歡拿支筷子,然後插進蛋殼裏“吱——”一聲紅油就冒出來了,映着淡白帶綠的蛋殼。我狼吞虎嚥,滿嘴紅油,可卻不亦樂乎。奶奶就站在一邊,咯咯地笑:“慢點吃,慢點吃。”

不知今年,能否再吃到這樣的鴨蛋。

端午的味道,奶奶的味道,透着淡淡的鹹味。

可惜,今年,我卻不能再陪她過一個端午——我太忙了,忙到無暇脱身。被日復一日的作業壓昏了頭腦,被囚禁在考試的牢籠中。有時,又因為同學的小聚,背棄了回去看看的諾言。忘記了時間,甚至忘記了即將到來的端午,淡忘了家中的等待。可是奶奶,卻是不忘我,還是託着家人,早早地給我捎來了我最愛的一個個飽滿的粽子,一枚枚鹹鴨蛋。奶奶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了,可卻捨不得停下,捨不得讓其他人代她掌廚。

或許,本不該讓奶奶一人在山底,默默地為我們送上端午的味道,又冷冷清清的過一個端午。她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可是我什麼也做不了。那心中的絲絲愧怍,是漸行漸遠的端午味兒。

——端午的味道又有誰人知?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五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為國捐軀的日子,人們為了魚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裏投入很多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為了中國的節日——端午節。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粽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樣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於是又拿起灶台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理解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才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粽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粽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六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很多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今日我家的風俗就是傳統的北方特點,我媽媽今日給我們包粽子、煮大蒜等等。

今日姥姥和媽媽都在我家包粽子。見姥姥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卷成一個漏斗形的,然後就把糯米放到了裏面,一疊,用細線一裹,就扔進了鍋裏。我也蠢蠢欲動,想試試怎樣包粽子。我也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的,捲成一個漏斗形。我把米放進去,可是,我放進去的米一會兒就漏光了。姥姥説:”楠楠啊,你都沒有把粽葉卷好就把糯米放了進去,你不漏光誰漏光啊?”我一看媽媽,真的,下頭一點都沒有縫隙,再一看我的,一個小洞。怪不得咧!我又拿起一片,卷的好用力好用力。最終沒有了縫隙。我最終自我做了一個粽子,吃起來必須很香!

媽媽又在煮蒜了,我一看就沒有了胃口。蒜那麼辣,怎樣可能一口氣吃下去一個蒜呢?姥姥、爸爸、媽媽、姥爺,甚至我那可愛的弟弟——笑笑吃的也那麼香。我嘗試性的拿起一個,細心翼翼的剝開,放進嘴裏一嚼,嗯……面面的,甜甜的,還有一絲辣味。真好吃!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總是吃不膩,真好!

姥姥往笑笑受傷掛香包,一會兒也給我做了一個。姥姥説:“你必須戴完今日,不然就不吉利了。”我順從的點了點頭,説:“遵命!”姥姥和大家都笑了。

我們又度過了一個歡樂的端午節。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七

四月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題記

每年的端午都是這個題記,只因覺得它就是端午的味道,花雖然不多了,但粽子還是熱騰騰地從蒸籠裏源源不斷地端出。

時事變遷,今年的端午下了一場很大的雨,浩浩蕩蕩的彷彿在為端午蓄勢,綿綿不絕時則似乎在渲染這片江南的萬家燈火。雨成了它又一個別致的景象,多了幾份蕭瑟,猶如古人的遺風在啟迪人的心靈。

還是想到了屈原的長袖,猶如這雨幕,將整個天空捲起,你的眉宇間是你的不羈,再美的日月同輝也不能引起你對塵世的絲毫的眷戀。濤濤的江水在你身邊洶湧,翻騰,你閉眼縱身躍去,留給後人無限的追憶,深思。你的長袖化作了浪花,不明白那翻湧的波濤將你帶去了哪裏。

這樣的感情基調,讓端午更多了一點傳統和記憶,再之後,故事以“村民為了不讓魚兒啄食屈原的身體,將米飯包在棕葉裏,然後投擲到江中,許下自我的期望,屈原活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樣結尾了,於早便有了粽子,大人們會將這段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自已的孩子聽,孩子也大多會問:“為什麼屈原要跳河呢?”媽媽笑笑摸摸孩子的腦袋,爸爸則意味深長地説,是因為屈原看到了楚國的滅亡,和自我雖忠於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聽信饞言而被流放,他看到人民疾苦,自我卻無能為力,最終投汩羅江而死啊!媽媽説:“以後你也會像屈原這樣憂國憂發,以天下為已任,對吧?”

“恩,我會的。”

而老者呢,眼中不再會那樣清澈的眼眸,但心中卻還是如同明鏡一般明亮,他們包着粽子,屈原的故事他們很容易就能想起,感動那些古仁人的情懷,眼角總是泛起那樣的光。粽葉變成歷史的長卷,在他們手中翻折,再折翻。

我拆開上頭的封印,每一層都是一個變化的畫面,古人在上頭走着,呼吸着,歷史從我的指縫中流過,變成一條銀白的長河,匯入窗外的雨際。有春秋爭霸,戰國七雄;有霸王別姬的悲壯,有贏政統一六國的英雄的豪邁,有唐代盛世的繁榮,有宋代詩詞的瑰麗,有元朝疆域的空前遼闊……它們流淌着,最終消失在時光的消逝之中。

這便是端午的味道,在粽香中的思緒不常想起卻總也不曾忘記。

屈原的長袖將這歷史的長卷收起,銀白色的光黯淡了下來。“與他們明年此時再見吧。”

我看向窗外,這雨勢似乎愈發地大了……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八

端午的味道,有如白荷花的清香,淡而優雅;端午的味道,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純潔;端午的味道,有種玫瑰花的芳香,鮮而浪漫。

説起端午節就不得不説粽子啦!

不管是咿呀學語的小孩子,還是能做飯洗衣的大孩子,或是白髮長鬚的老孩子,一提到粽子,誰不是立時感到口中被一種鮮香軟糯質感填滿的充實,誰不是感到脣齒間滑滑膩膩的。把糯米與醃製過的肉、紅棗、赤小豆、花生等食材搭配,再用散發着清香的粽葉,將其包裹,放入蒸鍋,單單看那小鍋連珠炮似的吐氣,僅僅嗅一嗅那米與肉、紅棗、赤小豆等食材交融的香氣,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了!更何況,一層層堆成小山,一口一口滿足地扯咬着極富彈性的糯米呢!放入嘴中,那一股清味在嘴中釋放,雖淡卻不失濃香。在這種美食的薰陶下,讓齒感到格外的舒爽,細細品嚐,那Q彈米粒讓你的味蕾都更加完美。吃下一個個粽子,就算過了幾十分鐘,也會有一種芳香在口腔中盪漾,讓人回味無窮,神清氣爽。

提到粽子也不得不説一説粽子的來歷啦!

相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當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初五,悲憤地懷抱大石投了汨羅江。為了防止魚蝦咬食屈原的屍體,人們創造出了粽子,把其扔到江裏,引魚蝦來食。之後,人們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做出粽子祭奠。雖然這僅僅是個傳説,可也説明了一個節日中的食物影響之大,在一些看似常見的食物背後往往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端午的味道是那麼的香甜,卻又是那麼的傷感。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九

又是粽子飄香時,端午佳節味道多。苦、辣、甜傳承了幾千年,一向到今日,讓我們一齊品嚐一下吧。

天灰濛濛的,空氣是潮濕的,他獨自來到江邊,應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屈原立志要為人民造福,雖“吾將上下而求索”,無奈佞臣當道,壯志未酬,只能離開朝廷,他感到憤恨、無助,只能將自我交給這滾滾江水。但他着作的《離騷》被誦讀千百年,他的愛國精神和清正、勇敢的品質將永垂不朽。端午是苦的。

端午的太陽火辣辣,火辣辣的太陽下進行着一場火辣辣的比賽。隊員們雖頭頂烈日,但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開始”,伴隨一聲令下,龍舟比賽開始了,“加油!加油!”人們吶喊助威,“衝刺了!”龍舟衝過終點線,隊員們舉起划槳慶祝勝利。太陽是火辣辣的,但火辣辣的太陽下到處是勝利的喜悦。端午是辣的。

粽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齊,粽子噴香,甜蜜幸福。媽媽從鍋裏拿出了粽子,我順着香味“飄”了過去,哇!深綠的葦葉包裹着白白的粽子,算放出濃濃的香氣,迫不及待的嚐了一口,真香,又吃到了一顆棗,真甜!給媽媽剝一個、給爸爸剝一個,我自我來一個,很甜美。端午是甜的。

端午節的味道還有很多,我們慢慢品嚐吧。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

今日端午節,一大早起來,煮上粽子,給遠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一個電話。問媽媽煮雞蛋沒有,媽媽説天天吃雞蛋。老家的端午很少吃粽子,一到端午,家家煮上一鍋雞蛋加大蒜,快歡樂樂過端午。

給媽媽打完電話,我思索飛揚,飛回到了老家,飛到了媽媽的身邊,老家過端午情形歷歷在目。

端午的前一天,我們都開始忙着準備了,大人們到田間地頭個割一捆艾草,綁成小捆分別插在門框上,有驅蚊的功效,家家户户都要插,所以整個村莊都瀰漫着艾草的濃濃的藥香味兒,這端午的味道至今也揮之不去。

我們小孩子到街上買回香藥,手巧的奶奶便穿針引線用不一樣花色的布給我們製作香囊,有時我忍不住也會自我動手做,雖説針線粗糙些,但也是愛不釋手。小小的香囊花花綠綠,有心形的,蝴蝶形的,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圖案,那時候覺得香囊很異常,掛在自我的脖頸上能夠避邪,甚是喜愛,節日過了很久也不肯取下。

媽媽喜歡把她用作繡花的彩色棉線,選取五樣顏色纏繞在一齊,這叫做五色線,把它們套在我們子妹們的手腕上,象徵平安祥和,是代代相傳的習俗,小小年紀便心存神奇與敬畏。香囊和五色線,已深深烙在童年的記憶中。

端午節早上最隆重。媽媽早早起來,煮上一鍋雞蛋,平時捨不得吃,到這一天決不吝嗇。雞蛋分甜的和鹹的,煮在一齊,為了區分鹹甜,在甜的雞蛋上用灶台下的小灰抹一黑道。雞蛋煮好後,自我先不吃,先給鄰居東家送幾個,西家送幾個,彼此相送,雖説都是雞蛋,但這其中純樸的風俗,回想起來倍覺親切。送完雞蛋,盆子裏的雞蛋大小、顏色不一,媽媽給我們每人分上十多個,敞開肚皮吃個夠,吃是吃不完的。怎們辦?書包裏揣上幾個,到校送給教師,分給同學。端午節雞蛋吃得真叫過癮,鹹的、甜的,有時還能分上半個鵝蛋。

鍋粽飄香,打斷了我的思索。

老家的端午雖説沒有粽子,但同樣是甜香甜香的,那味道無論到哪兒都不會忘卻。隨着時光的流逝,它更醇,如一罈陳年佳釀,回味悠長。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一

陰曆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如今,又是一年的端午節,隨着社會的提高,端午節的過法也有所改變,但最基本的習俗,我相信它會永存。

端午的這天傾盆大雨,本來想陪家人去看賽龍舟的,可惜不能去了,這時媽媽為了解悶就來考驗我:“你明白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嗎?”

我思考了一會兒,説:“是紀念屈原吧!”

“對,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體身。竟渡的習俗,在吳、越、楚時期十分盛行。”

經媽媽這麼一説,我才明白,這賽龍舟裏還是大有文章啊!我果然是孤陋寡聞喲!

之後,我們還是和以前一樣,去奶奶家和外婆家過端午。到了之後見外婆仍在包粽子,並且快包完了。上次本來説好讓我包的,沒包成,這次必須要包一個好看的。於是。我求了外婆好半天,她才肯讓我包,然後她一步步的教我。

“先取一張葉子,分清正反面,光面挨着米,對疊,彎成勺狀。注意底部要折點葉子進去,否則又要和上次那樣漏了哈。”我認真聽着,並照做了,一下子就好了,這次的手感和上次的就是不一樣!

“你就包肉粽吧,反正也是你最喜歡的,把一勺半糯米放入,輕輕抖動粽葉,讓米資實,再放入香菇絲,兩顆蓮子和一段香腸,蓋上一勺半糯米,在輕輕抖動粽葉,讓米資實”這一步我最愛了,於是我放了一大段香腸,到最終糯米都不能完全把香腸埋沒,外婆説讓我別貪心,又讓我把它們全部倒出來重做,我那時可鬱悶死了!

“之後,折起粽葉蓋住米,注意折成三角形,兩邊必須要把米蓋住,並留出剩餘的粽葉,這樣才不會漏用繩紮好,繩子必須要緊。”這一步我認為最難了,我把粽葉子蓋了好久,啥形狀都被我蓋出來了。就差沒包成三角形。最終在外婆的幫忙下,我才成功包成了三角形粽子。包完後的我有一種成就感,這下有了我,這門傳統可不會失傳了!

到了晚上,大家一家人團聚吃飯的時候,舅媽突然對我們説:“你們明白端午節是怎樣來的嗎?”

旁邊的妹妹又插話了:“我明白,因為屈原不細心掉到河裏了,所以大家要扔粽子下去,不讓魚把屈原吃掉,讓魚吃粽子了。”

頓時飯桌上鬨堂大笑,舅媽笑着説:“這也算是吧,至少別人想不到。”這答案太讓人|“吐血”了。

舅舅又説:“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這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者》與《端午的歷史教育》提出來的。此刻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説呢。”

外公看這----説的這麼激烈,也來插了兩句:“我聽説端午節又稱‘沐蘭節’,原先在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採艾要在雞未鳴之前就出發,艾與菖蒲中包含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其實在我們的`孩童時代,有的習俗是在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若是藥用效果更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成碎末,拌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能夠喝了,不知此刻還流行波?”

舅舅又説:“在古時候,人們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能夠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我在一邊聽着,似乎沒我説話的份兒,我剛想説些什麼,其他的人立刻又幫我説掉了,害得我在那兒盡吃啞巴虧,但我感覺今日比以往格外的熱鬧,每個家庭似乎都是這樣,門前點着香,掛着菖蒲,每個人都在與家人團聚,享受着端午的芳香,享受着端午的幸福時光,讓人意猶未盡……

這,就是端午;這,就是端午的味道!的節日,節日便能夠合理説。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二

端午的味道是那種清香,濃郁的傳統習俗的味道。

端午的粽子

離端午還有幾天,大街小巷裏已是粽香瀰漫。各種各樣,應有盡有。這粽子葉的清香和糯米醇香混雜而成的味道,讓我流連忘返。期盼着一個又一個的端午的到來。這陣陣的粽香,讓我魂不守舍,總想吃掉那清香,濃郁的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艾葉

每到端午時節,家家户户的門前總會插上幾束新鮮的艾葉。既能防蚊又能辟邪,真是一舉兩得。同時,灰暗的牆壁也被幾許青綠點綴,便有了端午的味道。直至艾葉枯黃也不取下來,帶來年端午的時候再換上新的。

端午的龍舟

端午,總能聽到隱隱的鼓點從遙遠的地方傳來。遠方的某地必須又在進行龍舟競渡了。幾十個人在一個龍舟上劃,不僅僅是對龍的紀念,還是端午的味道中的傳統的味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是最濃郁的味道。

這就是端午的回憶,端午的味道,是我最喜歡的幾種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三

端午從汩羅江的波浪裏悄然走來,幾千年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墨綠的翠汁,把中華錦繡大地染成粽葉成的奇綠。

——題記

一抹粽香,一斟酒醉,帶領我走進端午遺失了的完美。

端午,你就像那遺失的完美,一種跌跌撞撞,不曾與誰相伴,一向到銷聲匿跡,而我卻要始終帶着你的微笑,一路上尋找你遺失的味道。

端午的氣息再度瀰漫,氤氲在每一個細胞周圍,透過了我的心臟,浸温了我的靈魂。

沁人心脾的艾香帶我走進了70年代的新中國。那時候,建國沒多久,農民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不富裕,每逢過端午節,每家每户都要奢侈地包幾個粽子,幾片粽葉,幾粒糯米,再加上兩顆紅棗,粽子就包好了,孩子們一聞到幽香幽香的粽子味就會忙不迭地掀開鍋蓋,狼吞虎嚥似的吞下了粽子,想到這一幕,內心就泛起了漣渏,一股澀澀的苦,我們真應當珍惜此刻擁有的完美生活。70年代的吃粽子事件都成為欣喜若狂的事,那人民生活,豈不是更悽慘?

我們此刻依然記得,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我們此刻依然記得,屈原是愛國詩人;我們此刻依然包着粽子,賽着龍舟,祈禱江中魚兒不要傷害屈原……可是,我們此刻還仍有誰在奉承着屈原的這種高度愛國精神,又有誰,一心牽掛都會百姓,想着祖國,我不禁發出一聲由衷的感歎,唉!吃粽子只是滿足一下自我對美味的追求,賽龍舟也只成了一種娛樂的方式,再也見不到70年代貧窮生活中的插艾葉的景象了。70年代的環境悽慘,此刻的精神內涵難道就不悽慘嗎?

汩羅江上,我又看到了一位長髮壯士,正直不阿,回頭一望,長歎一聲,投入江中……

端午的味道,我不想做作也説聞到了什馬幽的艾香,我只聞到了這黑暗世界中一切事物發出腐朽的氣息,籠罩着每一個人,掙脱不了,被束縛在邪念的臂膀下。這新陳代謝的唯一可能,也被它把握在手中,正是這種不健康的理念讓我們把這端午淡淡默化。

是我們的那一份浮躁遺忘了它,還是那一份喧囂容不下它?

那物事人非的端午呀,讓我思,讓我想……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四

提起端午節,或許人們會立即想到粽子、想到鹹鴨蛋。但對於我,端午節卻有着異常的、難以名狀卻永生難忘的味道。

佳節意味着團圓。從小到大,每一個節日都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一齊分享媽媽親手包的餃子、親友送來的月餅、奶奶精心醃製的鹹鴨蛋,還有全家合力製作的粽子。一年又一年,我們重複着這樣的方式,平淡中藴藏着幸福的味道。

升入九年級,會考在即,複習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在書山題海中奮力拼搏的我們早已無暇顧及什麼節日。每一天都以同樣緊張和忙碌的步調匆匆走過。端午前一晚,宿舍裏不知哪位細心的舍友説:“明天是端午節吧”這才恍然記起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佳節。望着窗外無邊的黑夜,想起了以往和家人共度端午的情景,想起了那香噴噴的美味粽子。可明天,這一切都只能化作濃濃的思念,心中充滿了失落和惆悵,久久無眠。

第二天早早來到教室,驚訝地發現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放着粽子和雞蛋!啊!我猜到了!是教師為每位同學準備的。全班四十幾個同學,這麼多的粽子,教師要包多久啊!我雙手捧起這還帶着温度的粽子,輕輕地剝開,裏面是白白的糯米,還有兩個大大的紅棗。一口咬下去,香香甜甜,加之棕葉淡淡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看着教師佈滿血絲的眼睛,想必她昨晚沒有休息好吧。我明白,教師是想讓我們感受和家裏一樣的歡樂與温暖。我真的感受到了,小小的粽子裏滿載着愛的味道。

也許,每個人對各種節日的不一樣味道都有着自我獨特的體會和深刻記憶。而這種體會和記憶,不僅僅源於各種節日食品的美味,更是源於摻雜其中的某種情感。就像這端午的味道,那是清清的棕葉香、濃濃的紅棗甜、淡淡的感動和深深的師生情。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五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粽葉飄香的時候,端午節也就在這粽香中帶着濃厚的文化底藴、帶着新鮮的節日氣氛,欣喜走來。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承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載:“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蹟。”意思是説,人們以最快的速度划船,為的是去拯救屈原的生命。所以,端午的本質意義是為趕一場生命之約,而端午競舟是一場打撈生命之戰。

而我總是喜歡端午這樣的內涵,人們當然明白偉大的詩人屈原早已不在了,但龍舟競渡這樣的活動卻保留了下來,並以這樣詩意的方式向後世的子子孫孫傾訴:端午節其實是一個關乎生命的節日,是中華幾千年民俗文化和愛國精神的積澱,端午節還有“懸蒲葉劍”的習俗。小時候,我總搞不明白,為什麼要懸蒲葉劍。問爺爺時,爺爺捋着花白的鬍子説,“這個呀,是祖上傳下來的風俗,你看那蒲葉,長得多像一把劍啊,這是祖先讓我們記得即使是在節日裏也不要忘了與邪惡進行鬥爭……如今,每逢端午,爺爺捋着鬍子的形象總是在我腦海中浮現,我也記住了爺爺的話:“與邪惡作鬥爭”。

其實,爺爺的話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他給我宣揚的文化內涵卻讓我深深着迷。

還有必不可少的吃粽子,這是端午節最為盛行的傳統習俗吧無論再怎樣忙碌也不能怠慢了端午節,包粽子是迎接端午隆重而又簡樸的方式。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繁多,餡料、形狀各異,但無一例外地都有着迷人的香味。因為那粽子的濃香裏不僅僅包裹着端午節馨香馥郁的文化味兒,也包裹着包粽子人那深不見底的愛。

還有“佩香囊、“掛荷包”、“拴五色絲線”、“懸鐘馗像”等等各種習俗,使端午詩意而豐富。我想,這也就是端午節被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吧,這也就是我們國家為什麼從2008年開始,將端午節定為法定假日的原因吧。我想,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保護、傳承中華的傳統文化,要求我們更好地理解、敬畏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將文化傳承進行到底。

我想,端午是一種精神,它重在張揚與愛護生命,重在敬畏與傳承文化,重在繼承與發揚光大,讓子孫後代明白這個節日的來源和底藴,然後再在屈原憂國恤民的愛國精神中走過,在捨身赴難的政治品格中超然。這才是端午最深遠的味道吧。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六

端午,一個古老的節日。自戰國時期以來,一向流傳至今。它有着它獨特的味道。

瞭解了端午的來歷,很是痛心,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屈原,一位愛國志士,忠心侍奉楚王。但卻造小人排擠。結果被流放,他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楚國將亡,他為表達他的愛國之心,以身殉國,投河自盡。原先,端午的背後有着如此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愛國的味道。

端午,我的.叔叔等人都會來爺爺家過,一齊吃着飯,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解開纏着粽子的線,打開粽葉,把裏面的飯糰沾沾白糖,吃一口甜甜的;家人們團聚,大家一齊有説有笑,暖暖的。看着久違的家人們的變化,喜喜的;味道很多,用兩個字概括:幸福。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街上,孩子們帶着他們的五彩線,愜意地走着,十分神氣。這五彩線,讓我回憶起了從前,我每年都會戴。這五彩線是節日的特色,包含着我們中國華民族的獨特,流傳了幾千年。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吃茶蛋,掛艾葉菖蒲……都有着我們中國的獨特文化。端午節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如今,端午節已經成功選入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深厚的祖國文化的味道。

生活在21世紀今日的我們,生活十分多姿多彩,端午的活動很多,十分豐富多彩。

有些城市舉行賽龍舟競賽,大家爭先恐後,一齊比賽,盡情享受划船的歡樂。早上也有很多人去踏青,感受自然的氣息,在草地上,嗅着泥土的芬芳,和家人一齊去野餐!有很多人登山去採艾蒿,品味粽子的味道。孩子們都放假,在一齊盡情玩耍,身上掛着香包。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歡樂的味道。

感受端午的味道,是多姿多彩的味道。它是我們民族的節日。無門應當珍惜,重視這個有着自我獨特味道的特殊節日。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七

煦暖而和緩的南風從大海那頭徐徐吹拂而來,裹在人身上,暖意中帶着一股鹹腥味。“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一夜之間,田野一派金波湧動,如河流一般金光盪漾、蒸氣騰騰。

麥子熟了,端午節也到了。

包粽子是端午的一大習俗。家鄉包粽子,比較簡單,沒有其他佐料,基本以淡味為主。通常是用上好的糯米在稻草灰鹼水裏浸泡一段時間,待浸透後,將糯米淘洗乾淨,晾乾,便能夠包裹了。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開始忙碌起來了。先是要製作鹼水,將稻草灰放進盆裏加水,不停地攪動,再用竹篩蒙上一層紗布過濾,便可製作出黃色的鹼水。然後,再將瑩白飽滿的糯米倒進鹼水裏浸泡。之後,還要將粽葉一張張刷洗乾淨,除去葉子上細細的絨毛,最終把粽葉一張一張碼起來,浸在一個盛滿涼水的塑料盆裏,用磨刀石或石秤砣壓緊、壓實,慢慢把乾硬的粽葉浸軟。

端午一大早,節日的氣氛便在家裏瀰漫開來。祖母、母親和幾個姑姑圍在一齊包粽子,她們都有一雙巧手,拿起一片粽葉,用剪刀“咔嚓咔嚓”把粽葉下端剪齊,再箍成一個倒立的鐘樣,然後用勺子舀起糯米填進去,用筷子插實,封口,最終用浸過水的幹蒯草紮緊,一隻稜角分明飽滿結實的粽子便紮成了,動作乾淨利落一氣呵成。

粽子包好後,5個或10個結成一串,就像一串串葡萄,一嘟嚕一嘟嚕的,清清爽爽玲瓏可愛。接下來就是煮粽子。鍋里加上水,放入粽子,點火,火候大小全憑經驗掌握了。在我嗅覺的記憶裏,至今還清晰地保留着粽子未出鍋時從灶間飄逸出來的香味。在經過漫長的期盼、煎熬後,粽子最終煮好了,剛出鍋的粽子熱氣騰騰的,香味四溢。放涼後的粽子,顏色金黃、晶瑩剔透,用棉線切割成小片,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齒頰留香。

端午的另一個習俗是插艾葉和榕樹枝。端午節是個驅邪攘災的節日。民間傳説,門户上插艾草、榕樹枝可避邪(很多地方都是插艾草、菖蒲,我們這邊為什麼插艾草和榕樹枝,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户户門框和窗户上都插着一對艾草、榕樹枝,且不説去瘟避邪,僅那沁心潤肺的植物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風,乾淨,爽朗,讓人神清氣爽,濁氣全無。

我最終明白:端午的味道,其實是親情的味道!端午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八

展望歷史的動人畫卷,感受中華的五千年風采,那些傳統節日如香茗般散發着清香,久久常繞。

品味淡淡的茶香,品味又一年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和往年的一樣,我照例和爸爸媽媽去公園遊玩。還沒進門就感受一股喜慶的氣氛。進入園內,哇,可真是人山人海,並且有許多外國人,我心裏暗自欣喜,今年的端午必須會有新的收穫。

來到長街上,巨大的條幅躍入眼簾“長跑慶端午,萬人齊報名”,這麼盛大的節目,我當然踴躍參加了,本自以為跑的很快,但結果只得了一個鼓勵獎“粽子”,還蠻好吃的,端午節的粽子真香。

我們又來到了江邊,一列列龍舟像將要離弦的箭,躍躍欲試,舟上有黃頭髮的美國人,他們露着自信的笑容,彷彿必須會勝利,其他外國人也都滿意急切的盼望着比賽開始。我看到中國人正在舒展胳膊,已經勝籌在握,心裏暗自為他們加油打氣,隨着鑼鼓的響起,龍舟奔湧而出,我扯着嗓子為中國選手吶喊着,最終他們不負眾望,贏得了比賽。外國人雖輸掉了比賽,但依舊伸出了友誼的手,相視一握,傳達出對中華文化的無限讚歎與喜愛,端午節,真自豪。

我們又來到大橋上,那裏有許多人都拿着粽子向江裏投去,眼裏滿是懷念與讚歎,我明白了他們是在懷念屈原,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演繹了一曲麴生動的愛國史詩,我拿出粽子深情的拋下,心想:屈原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我們新時代的英才應當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端午節,充滿回憶與追念。

最終,我們乘着車回家,在路上遇到兩個俄國人,我們順便搭他們到賓館,下車時他們用不怎樣標準的中國話説:“中國的端午節真熱鬧,中國人真熱情,將來我們還會來中國過端午。”我聽了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品味端午,只那濃濃的粽子;品味端午,只那淺淺的自豪;品味端午,只那淡淡的追憶;品味端午,是中華民族舉世矚目的風采,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傳承。

我堅信中華文化即將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華民族將成為東方一頭傲立的雄獅,品味端午,品味濃濃的中華情……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十九

端午節那天我一早醒來,就聞到了一陣陣清香味,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廚房,原先媽媽在包粽子。我問媽媽:“今日為什麼要包粽子呢?”媽媽笑眯眯地説:“因為今日是端午節呀!”我恍然大悟。之後又問:“為什麼端午節要包粽子呢?”媽媽語重心長地説:“因為以前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名字叫屈原,他不願意隨波逐流地活着,就抱着一塊大石頭投江自殺了,為了紀念他,每當端午節來臨,我們都要包粽子投進江裏,以免那些魚蝦來吃屈原的屍體。”我聽了,連忙捲起袖子,跟媽媽學着包粽子。

中午的時候,奶奶對我説:“昊昊,走過來。”我飛快地跑過去,奶奶一手摸着我的'頭,一手用手指在我額頭上寫字,我問奶奶:“你在幹啥呀?”奶奶樂呵呵地説:“這是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趕蚊蟲的。你的額頭上寫了王字,你就不會被蚊子咬了,還能祛你身上的毒。”

今日不僅僅嚐到了美味的粽子,還學會了包粽子的方法,異常是瞭解了包粽子的原因,真是一個有意義、有收穫的端午節。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二十

清晨,在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氣中醒來,朦朧中向枕邊摸索,摸起的是個精緻的香包,不用説,端午節又到了。

以前過端午節時,外婆總是很早就開始準備,從別處摘一些艾葉來曬乾,給我們這些孩子們做香包。其實,在街上也有人推着車來賣,不管是做工還是造型,都要比外婆做的好看不少,但外婆卻還是每年堅持做給我們。因為,少了外婆的香包,總會覺得這節過的不完整。

端午節前一天,外婆會在家包粽子。我就坐在旁邊的小凳子上看着,幫外婆遞粽葉,在呈滿香米的粽子頂上放上一顆紅棗,與外婆合作包好一個又一個粽子。有時外婆包粽子的香米用沒了,我便會將買下的米倒進一個乾淨的盆中,煞有其事的學着外婆的樣貌攪着盆中的米。外婆就在旁邊看着,任憑我怎樣攪動盆中的米。等到差不多了,便叫我將米端過去。當手從水中拿出來時,那股香香的米味就留在手上了。

外婆繼續包着粽子,我便舉着雙手過去,湊到外婆身邊,想與外婆一同分享這香米的味道,聞聞外婆手上也有同樣的味道,我笑着跑開了。

一整個端午節,手上的米味兒退得差不多了,外婆的香包便被我掛在身上,這樣,不論我走到哪兒,身上總能帶着一股淡淡的艾草香。這味道是清新的,也是獨特的。

那時的端午,總讓我期待又回味。那蜜棗的的香甜,配上那糯糯的米,久久不散的味道,還有外婆做的艾草香包的清香。這樣的端午,連同那味道,一向在我的記憶中。

此刻,我早就不是當時那個只懂玩樂的孩童,但外婆卻依舊做着同樣的事。閒下來時,我也會幫忙。還是記憶中的場景,還是記憶中的.兩個人,還是那股端午節熟悉的粽香和艾草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那樣的清香,是那樣的難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n3lq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