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家鄉的名人作文600字2多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600字2多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600字2多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在天長,一個美麗的小城,它東瀕高郵湖,南近長江,北枕淮河,西臨京滬鐵路,物華天寶。是皖東地區一顆明珠。它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歷史悠久,充滿了魅力。

天長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其中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的事更是遍傳天下。朱壽昌籍貫天長秦欄人,字康叔,為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其父乃仁宗年間工部侍郎,朱壽昌是其父庶子,母劉氏為其父劉巽之妾,後被遺棄,時朱壽昌尚年幼,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大之後,襲其父功名,仕途頗順,卻一直未能與生母相聚,思念之心不絕於懷。分別五十年間朱壽昌四方打探母親下落,後來他聽我説母親流落陝西一帶,於是辭官尋母,千里迢迢來到陝西一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朱壽昌終於找到了母親,當時老母已七旬有餘,又有子女數人,朱壽昌皆接回家中供養,孝名頓傳四方。朱壽昌將功名利祿視為塵土,卻千里迢迢不辭辛勞辭官尋母,如此孝心亦是感天動地,感天動地。

而戴蘭芬則是以一個狀元郎的身份留在人們記憶中。戴蘭芬出身書香門第,家中十四代均為秀才,六歲即能賦詩,十八歲便中秀才,28歲中舉人,41歲中狀元,是皖東地區唯一的狀元,他為人公正,做官廉潔,為國家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後來封疆大史林鴻年等皆出自於其門下,52歲是“一歲三遷”成為翰林院教習和皇帝的名譽老師,但不幸早逝,52歲卒於京城,道光皇帝為之哀惜,死後葬於天長龍崗一帶。

二人一才一孝永留天長人的心中。我的家鄉讓我驕傲,我愛我的腳下的熱土,因為它養了我們一方人,朋友們為家鄉自豪吧,更要奮發學習,為家鄉添光彩。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2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張爺爺。

他一身陳舊的中山裝,一頂老式的鴨舌帽,一張黝黑而又飽經風霜的臉。

張爺爺經常坐在村子裏的大柳樹下,他的面前擺着一個大木箱子,上面擺着各色各樣的泥人,什麼“孫悟空”“機器貓”“櫻桃小丸子”……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一天中午,我懷着好奇的心情來到了老人的攤前,只見老人正望着剛完成的“小畫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於言表。過了一會兒,他把這隻“畫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瓏的面孔上,有一張纖長的嘴。眼睛雖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卻覺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韻。

在我觀看“畫眉”這短短的幾分鐘裏,一個“豬八戒”的半成品已經展現在我的眼前。只見張爺爺一手舉着“豬八戒”,一手託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麼。過了一會兒,老人拿出一些紅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變成了一瓣“西瓜”,他又從箱子裏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給“西瓜”裝上了瓜子,你別説,簡直像極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設計的一瓣“西瓜”放在了“豬八戒”的手裏,哈,“豬八戒吃西瓜”終於完成了,你瞧“豬八戒”那貪婪的饞樣兒表現的淋瀝盡致。圍觀的人不斷髮出嘖嘖的讚歎聲。

“寶劍鋒從墨礪出,梅華香從苦寒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泥人背身後的故事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3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養雞大王”,他曾經是大都市裏一個不起眼的保安,但他從小就有着不屈服命運的志氣。幾年來,他通過自己的雙手辛勤地努力,從大都市回到家鄉,歷經了許多次失敗,最後靠養雞致富,他,就是我的大伯。

大伯的養雞場離村子不遠,進入養雞場,映入眼簾的是許許多多的小雞,成千上萬的白色小雞就像給養雞場的地面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毯子。只見大伯和他的助手一把雞飼料倒下去,小雞們都來爭搶,好不熱鬧。

聽奶奶説,大伯是一次偶然的發現使他走上養雞致富的道路的。當時,大伯是一位不起眼的保安,一次他下班後到他的一個朋友家去玩,這位朋友辦了幾個養雞場,專門養殖飼料雞。很快,大伯發現養雞收入豐厚,因此,就萌生了養雞的念頭。從那時起,大伯一邊上班,一邊利用空餘時間到養雞場學習養殖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終於把技術學到手。於是大伯就辭去保安工作,拿出多年打工的積蓄,東湊西借,投入5萬元,建立了兩個養雞場,可是好景不長,這不,就當大伯第一次養雞時,全國遭受禽流感,結果把本錢全賠了進去,還欠了一大堆債務。可大伯身上有着不屈服命運的志氣,他毫不氣餒,他白天在養殖場上忙忙碌碌,晚上又在台燈下讀書,還把飼養的雞全部注射了疫苗……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伯的努力下,他終於成功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户。

如今,大伯招收了5個返鄉農民工專門負責養雞場的喂料工作,每年都有很多户農民來向他買雞苗,請教養雞技術,大伯都毫不猶豫地傳授給他們。

這就是我的大伯,一個遠近聞名的“養雞大王”。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4

説起名人,大家一定會想到戰鬥英雄、作家、畫家、歌星等等。其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我的家鄉錦玲舞蹈藝術團那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它的創辦者就是李錦玲老師。

李老師現在快接近60歲了,但她背不彎,腿不酸,走起路開精神抖擻的。陽光下只有幾根銀絲在飄動。我從幼兒園的小布丁一直到現在,都在李老師那兒學舞蹈,經常參加一些大型文藝舞蹈晚會,比如“春晚”、“少代會”……那可都是她一手操辦的。李老師只要接下任務,都會盡心盡力的把它做得最好,最完美。

前不久,要舉辦少待會了,她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的緊鑼密鼓的,一口飯沒吃,一口水沒喝,忙出忙進。有一天自己的腰受傷了,卻沒説要休息,而是歇息一分鐘,繼續帶着疼痛工作,工作,再工作。大事兒做完了,又該做小事了——為我們做道具,理服裝,扣動作。李老師每天忙到一、兩點,早上六、七點就起牀了,她像一根蠟燭燃燒着自己,為別人奉獻。李老師可是一個嚴厲的人。

排練時,一會兒拿着話筒説:“你,把動作做漂亮點,要學會表現自己。”一會兒又説:“誒喲,你們全都給我拉長個苦瓜臉跳,誰願意看呀,哼,醜死了。”就是這樣一天一天辛苦地排練着。一眨眼,到了演出這一天,李老師又在我們耳邊嘮叨着:“孩子們,今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你們每個人都給我笑起來,聽到了嗎?”。我們上了台,每個人都像一個快樂的小天使,盡情的舞蹈着。完美的演出就這樣呈現在觀眾們眼前。

李老師正因為要求嚴格,正因為嚴厲,正因為她做每一台演出都那麼用心,才會的名人這個響叮噹,難得的稱號。

現在,在我們昭通只要有一些大型晚會,都會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李錦玲。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5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他以前是一個無業遊民,每天無所事事,就知道打牌。而且經常輸,欠了一大筆債。終於有一天,他在打牌又輸了時氣急了,把手指剁掉了一根,發誓從此以後不再打牌。

此後,他每天都在尋找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魚塘,有人進去釣魚,出來後,只要付了一定的錢,就可以把魚拿走。他想,自己也可以辦一個這樣的魚塘。

回到家之後,他仔細琢磨,用心籌備,魚塘開張了。他經過了幾番嘗試,幾次失敗,最終成功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釣魚,一天可以賺幾百塊,多的時候可以賺上千元。他幾乎不需要自己餵食,來釣魚的人都會把魚餵飽了。

説起辦魚塘的經歷,真不是一兩句話講得完的。因為是第一次辦魚塘,他投入了很多的本錢。還問朋友借了不少錢,東湊西借,一下子投資了幾十萬元。可是因為缺少經驗,第一批魚苗全死了。

但他毫不氣餒,一個人隻身到外面學習養魚知識,經過多方求教學習,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把所有的養魚知識全學會了。

回來之後,他又投進了幾萬元,又買了好多魚苗,投放了魚塘。

他這次喂的是先進的魚食——小麥果,魚長得很快。他真正發家致富了,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了。現在,村裏的人想吃魚,不需要到外面去買了,只需要拿着漁杆去釣幾條就可以了,這種釣魚方式,既增添了生活樂趣,又可以有魚吃,真是一舉兩得的樂事啊!他還把經驗傳授給鄉親們,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如今,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會慕名前往這裏釣魚。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養魚大王,你看,他是不是名副其實的養魚大王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6

提起名人,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那些明星。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好多平凡卻偉大的人。今天,我要向大家鄭重介紹我們丁香鎮紅星敬老院院長——查志向爺爺。

查志向爺爺是敬老院負責人。自2008年擔任丁香鎮敬老院院長以來,始終堅守“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的信念,用真誠關愛每一位老人,用真心管理好敬老院。

工作中,他將每一位老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他們病了,查爺爺第一時間自己先掏腰包送老人去醫院看病,遇到精神失常的孤寡老人,查爺爺親自將他們送往安慶六院接受治療,囑託又囑託。

查爺爺不僅在精神上對這些老人給予關心,生活上也將膳食管理得相當科學。他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讓老人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對於有行動能力的老人,還帶着他們種小菜、養雞、養豬等,樂趣無窮,生活也由此更加豐富多彩!

其實,查爺爺自己的小家非常不幸。妻子早逝,丟下了一對兒女,尤其女兒,先天殘障,無生活自理能力,查爺爺又當爹又當媽,幾十年來含辛茹苦拉扯着癱瘓在牀的女兒,生活得十分艱辛!

生活雖艱難,但查爺爺愛心永駐,每年“六一”兒童節,他總會騰出時間來到學校,給我們帶來精神食糧,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人説:“查志向,你也太傻了吧!”也有人説他想圖個名氣。面對嘲笑也好,敬仰也罷,查爺爺總是一笑而過:“我願盡我所能讓更多的家庭享受天倫之樂。”

查爺爺,一個關心老人,關愛社會的楷模,不愧有“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最美池州人”“全國勞模”等二十多項光榮稱號!今後,我一定以查爺爺為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7

我的家鄉是浙江紹興,它向來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魯迅先生。

魯迅,出生於1881年9月25日的紹興,在北京做官的父親周福清正在接待一位姓張的官員,於是用諧音給提取名為樟壽,字豫山,但後因為同學們經常叫他“雨傘”,所以又改為豫才。

在魯迅不到一歲時,被家人送到長慶寺拜一個名為“龍祖”的人為師。龍祖給魯迅起法名“長根”。後來這位龍師傅也給魯迅留下了温暖的記憶。

魯迅長大後,在三味書屋讀書,他的老師是一個名叫“壽鏡吾”的人。壽鏡吾老先生品行端莊,為人樸實。而後魯迅轉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樹人”。這個學堂給魯迅留下的印象是烏煙瘴氣的,所以他又轉去了礦路學堂,在1902年畢業後出國學醫。

他為什麼要學醫呢?因為他的父親曾被庸醫誤診後去世,魯迅想救治像他一樣的病人;二是想尋求“放足”的方法;三是覺悟到舊社會的可怕,有必要學習新醫學。但是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羞辱,決定棄醫從文,他認為光治病是不能改變中國人的舊思想的,要用文化去改變,從精神上改變中國腐敗的思想。後來決定回國寫作,而魯迅代表作《朝花夕拾》中,許多人物都是以他家鄉的人物為原型構造的。

我認為,魯迅是一個很開放,不守舊的人。他並沒有受家鄉的薰陶而變一個迂腐死板的人,而且勇於與舊時代抗爭,決心改變舊世界。對待敵人他橫眉冷對,對國家,他滿腔熱忱。他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就表現了這一點,也體現了他認為的“慈父亦是大丈夫”這個道理。

我為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名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8

説起常州,一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十七屆省運會上,常州人大顯身手,以優異的成績讓各城市為之側目。事實上,常州也的確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革命英雄張太雷,數學天才華羅庚,電影導演阿甲等名人的故鄉皆是此地。此外,教育界精英奚亞英也可稱得上是常州的“名人”。

奚亞英是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中心國小教育集團校長。她組建了常州市第一家公辦教育集團,七個不同辦學風格的校區吸納了全區八分之一的學生,滿足了更多人民羣眾及其子女“上好學”的強烈需求,讓普通的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

奚亞英不僅是七個校區的校長,還是一個快樂的服務者。

“心智吧”、“新教育實驗室”、“運動天地”等,皆是她為放鬆教師心靈,提升教師境界而創建的。她十三次赴南京登門造訪,眾多藝術家在她的感召下來到鄉鎮,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農村孩子的心田。

奚亞英還是位盡責盡力的校長。

記得秋天的一個早晨,寒風瑟瑟,塵土、紙片、樹葉一邊得意地隨着風兒打滾兒,一邊嘲笑着路上縮緊了身體趕路的行人們。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行人們給自己呵暖氣還來不及,怎麼會顧及那些路旁的紙屑呢?正在這是,一個身影出現了,是奚校長。她正和保安們彎着腰在寒風中撿着紙片兒。奚校長的手凍僵了,也顧不得了,搓一搓手又開始撿了。她的這種身先士卒、勇於奉獻的精神把我深深地打動了。

她,一個以“培養優秀的一品平民”為夢想的校長;她,一個為教學事業奔波的校長;她,一個獲得諸多榮譽的校長;她,一個平易近人、盡職盡責的校長······她,便是常州的“名人”—奚亞英!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9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魚王。他過去是個失業者。他每天什麼都不做,而且知道怎麼打牌。而且經常虧損,欠了很多債。終於有一天,當他又一次輸了牌時,他氣急敗壞,割掉了一根手指,發誓再也不玩了。

從那以後,他每天都在找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魚塘。有人進去釣魚了。他出來後,只要付一定的錢,就可以拿走這條魚。他認為他也可以建立這樣一個魚塘。

當他回到家時,他仔細地考慮了這件事,並做了精心的準備。魚塘打開了。經過幾次嘗試和失敗,他終於成功了,成為一個著名的魚王。許多人每天都來釣魚,一天掙幾百美元,幾千美元。他幾乎不需要自己喂自己,所有的漁民都會餵魚。

談到經營魚塘的經歷,我真的無法用一兩句話來完成。因為這是第一次經營魚塘,他投資了很多錢。他還要求他的朋友們借很多錢,從各方面借錢,投資幾十萬元。然而,由於缺乏經驗,第一批魚苗全部死亡。

但他並不氣餒。他獨自出去學習養魚知識。經過多次詢問和研究,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學習所有的養魚知識。

他回來後,投入了幾萬美元,買了很多魚苗放入魚塘。

這次他餵了高級魚食——小麥水果,魚長得很快。他真的發了大財,成了遠近聞名的人。現在,村子裏的人想吃魚。他們不需要出去買魚。他們只需要拿幾根釣魚竿就能釣到幾條。這種捕魚方法不僅增加了生活的樂趣,還可以吃魚。一舉兩得真是一種享受!他還把自己的經歷傳授給村民,並帶領他們一起致富。如今,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也來這裏釣魚。

這是我們家鄉的魚王,你認為他是真正的魚王嗎?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0

説起名人,同學們一定會想到那些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或是作家、畫家、科學家,還有歌星、影星等,可我們家鄉的名人確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普通人。

我們家鄉的名人叫做陳瑞生,聽爸爸説,陳瑞生是爸爸的同學,我聽後非常的驚訝!心想,陳瑞生,怎麼會是爸爸的同學呢?他可是革命烈士呀!爸爸應該是在騙人的吧!於是,我問爸爸:爸爸,陳瑞生髮生過什麼樣的事情而讓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呢?於是爸爸便慢慢的向我講解起來。

爸爸説:陳瑞生和他是國小同學,他學習特別刻苦,最終通過他的努力考上了大學,那一年大學一年級放暑假,陳瑞生便坐上了火車往家裏趕,剛到家,他覺得天氣太熱,便跑去家後面的河裏去洗澡,可是剛到河裏,他發現有兩個小朋友溺水了,陳瑞生便不顧一切的跳下水裏救那兩個小朋友,但當他把那兩個小朋友救上岸時,他卻溺水身亡了。爸爸説到這兒,我真為陳瑞生而感到惋惜,我也特別不喜歡那兩位小朋友,他們為什麼不在大人們的陪伴下去游泳,如果不是陳瑞生及時到來的話,恐怕那兩個小朋友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

陳瑞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可就因為這件事而犧牲了,他英勇救人的事蹟傳遍了我的家鄉,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陳瑞生小時候上的那所國小也改了名,變成了陳瑞生國小。他的英勇事蹟也在這所國小流傳着,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國小生。

通過爸爸繪聲繪色的講解,我感覺這位家鄉的名人真的很了不起,他的英勇救人的精神也感染了我,下次回到家鄉,我一定要爸爸帶我去陳瑞生國小,去看一下這位家鄉名人曾經學習的地方,瞭解更多的知識。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1

我的家鄉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南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湧現出許多名人——躬耕卧龍崗的諸葛亮,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寫出醫學鉅著的張仲景等等,他們如耀眼的明星,裝點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厚的南陽。

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名人——張仲景。他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今南陽鄧州)人。他少時隨同郡張伯祖學習岐黃之術,刻苦鑽研,最終青出於藍,醫術遠超其師,成為著名醫學家,與華佗並稱於世,被世人稱為“醫聖”。

相傳,當時南陽地區連續發生瘟疫,許多人因此而失去性命,而且大部分人死於傷寒。張仲景悲憤交加,他痛恨統治者的無能,將老百姓至於水深火熱之中。為此,他遊歷各地,博採眾長,潛心研究傷寒的治療方法。遊歷期間,他親眼目睹了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研究,他終於寫出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

《傷寒雜病論》是在《黃帝內經》之後的又一部影響力巨大的光輝醫學典籍,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之中,是第一部臨牀治療學方面的鉅著。到現在,《傷寒雜病論》已經成為從醫者必讀的重要醫籍。

自從張仲景寫出鉅著《傷寒雜病論》,他便名震四海,成為我國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後世將他與華佗、董奉並稱“建安三神醫”。我們南陽市東温涼河畔坐落着醫聖祠,正是為了紀念這位醫學巨匠。

張仲景心懷百姓,懸壺濟世,縱然生逢亂世,依然篤實好學,博覽羣書,常懷悲憫之心,這樣偉大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所要發揚光大的!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2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必這是許多人能耳熟能詳的詩吧,可是它的.作者白居易,你是否瞭解他的事蹟呢?

唐代宗在位時,天下戰亂,李正己割據河南,百姓民不聊生。親人的離世,流離失所的痛苦,白居易就在這樣的年代中度過了童年。可是“天無絕人之路"白居易是一個絕頂的神童。儘管他天資聰穎,可是讀書卻十分刻苦,年紀輕輕的,口都生了瘡,手都磨出了繭,風華正茂卻華髮早生。

後來,白居易的才華被唐憲宗賞識,為了報答皇恩,白居易頻繁上書,寫出了數以千計諷刺社會的優秀詩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便是典例了。

生性耿直、清正廉潔的白居易註定仕途不順。他先是被人説越職,後又被誹謗,被貶為江州司馬。途中和弟弟白行簡相遇,哥弟倆見面,心中五味雜陳。白居易被任命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路跟隨,他們在途中遇到了元稹,白居易與他志同道合,兩人因此成為了至交。身為官員的白居易心繫百姓,嚐嚐救濟於難民。

後來,老年時期的白居易悠閒自得。可他心中卻仍心繫故土,策馬回到舊宅,並寫下"落日駐行騎,沉吟懷古情。鄭風變已盡,溱洧至今清。不見士與女,亦無芍藥名。"白居易在老宅停了一夜,遲遲不願離去。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叫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人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雖然人已故世,可他精神永存!"詩王”的一生可真是坎坷不平啊!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詩魔”——白居易!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3

他只是個樸實的果農,他只是位七十歲的老漢,可他卻是全村有名的種桃專家――劉爺爺。

四年前的暑假,我第一次見到這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爺爺:皮膚黑紅黑紅,有些地方還在脱皮,在這種膚色的襯托下,白花花的鬍子和和藹的眼睛格外醒目。面對全身散發着親切友善氣息的劉爺爺,我毫不客氣地接過他遞來的桃子大吃起來。

粉嘟嘟的大桃子只罩了層“緊身衣”,一口下去,滿嘴都是清甜。柔嫩的果肉無需多嚼,大塊大塊地摩擦着喉嚨,涼冰冰、甜蜜蜜,直沁肺腑。啊,樹的精華!

由於老人的親切和蜜桃的誘人,我成了他家的常客。沒桃子吃時,看他一人在園中忙碌,也挺有意思。

這麼甜的桃子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不,老人頂着烈日,提着一隻半人高的水桶,咬着牙走進果園。我忍不住捏起了鼻子:“這是什麼呀?好臭!”“這是豬糞!”見我目瞪口呆的樣子,劉爺爺笑了:“這可是天然肥料,啥化肥都比不上!臭是臭了點,為了來年一流的桃兒,有啥關係?”説罷,在我驚異的目光中,佈滿皺紋的大手捧起一攤豬糞,嫻熟地平鋪到桃樹根部。

“人家一鏟完事兒了,哪比得上用手鋪效果好?讓大家吃上高水準的桃兒,我才安心哪!”老人真誠的話語令我若有所悟。

一棵、兩棵……劉爺爺一絲不苟地照料着桃樹們。兩個小時過去了,坐在樹陰下的我只覺得酷熱難忍。劉爺爺呢?渾身濕透了,滿頭汗珠直往下掉,他的眼睛都快睜不開了,手上動作遲緩了下來,卻沒有停止。“歇歇吧,劉爺爺!”“還有半片林,不能歇……”

劉爺爺啊,今年夏天,捧起一隻您送來的桃,我久久凝望,這不僅僅是桃啊,還是大樹的精華,更是您老人家汗水和心血的結晶!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4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我家鄉的一位名人,他就是我的二胡老師——石懷生老師。

石老師今年已經年過半甲的一位老前輩了,他是張家港一位出名的二胡老師,慕名而來的學生十分多,他教的學生在全國少兒二胡比賽中獲得過很多的獎項。

石老師長的較高偏瘦,眼睛不大,頭髮有點點禿。他拉起二胡時,嘴巴會自然而然的張開,非常的投入。

石老師雖然年長,但是在上課時依然一絲不苟,盡心盡力的教我們並及時糾正過程中的錯誤。記得有一次上二胡課,石老師檢查上一節課學到的內容,偏偏他的二個得意門生——黃馳和張帥楠回得不好,但是老師也並沒有斥責他們,而是心平氣和的告訴他們哪裏的音不準、哪裏的音拉長了,並讓他們記在書上,重新拉一遍時,果然拉的變好了。輪到李瀟龍時更是五音不全了,課堂內鬨堂大笑,石老師制止了學生們,更是手把手的重新教了一遍,雖然起色不大,但是至少可以拉完了,而且也進步了些,石老師説:“學習樂器,沒有什麼訣竅,最主要上課認真聽,平常多練習,這樣才能進步快。”

石老師上課時還很幽默風趣呢,有一次上課時,突然談到關於常青藤的問題。石老師忽然冒出來一句:“什麼長青藤中學呀?長青藤是形容老年人精神永遠像年輕人那樣好呀!”我聽了便插了一句:“那長青藤老年學校呢?”石老師點了點頭:“嗯,這個不錯,就是這個了。”學生們聽了哈哈大笑。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很想認識我們的石老師呢,石老師是在張家港少年宮工作的,你走進少年宮大廳就能看到不少圖片都是介紹着他的事蹟,歡迎你來看看喲。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5

要説起我家鄉的名人,那可是數不勝數阿!一説出來,那都不是等閒之輩,不信,我幾個給你聽聽。馬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對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白毛女》,管絃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畫家李可染生前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還有項羽,劉向等等。怎麼樣,這些都是名人吧!不過他可比這些都要出名,那他是誰呢?他就是漢高祖——劉邦。徐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漢高祖的故鄉,劉邦出生頗有神話色彩,傳説漢高祖之母避雨於橋遇龍而孕,其受娠地龍霧橋就在今天豐縣城東北的樑樓村。漢高祖兒時避亂遷到沛城以北三裏左右的地方落户。故當地有“豐生沛養漢高祖”的説法。

高祖十年,漢高祖親征平叛而歸,途經沛縣故里,在沛宮大擺酒席,宴請父老鄉親。還挑選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組成合唱團,以助酒興。酒酣之時,漢高祖擊築高歌,自賦詩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兒童亦隨之唱和。歌罷,高祖揮劍起舞,萬分傷感。對沛縣父老説:遊子思故鄉,我雖定都長安,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要回歸故里。高祖離沛後,沛人為顯揚帝威,請金石良匠將《大風歌》摹刻上石,並築百尺高台,立碑於台上。《大風歌》碑相傳為東漢蔡邕所書,歷經兩千餘年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劉邦。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6

在我的家鄉,不僅有馳名中外的小吃:小籠包,水蜜桃,還有遠近聞名的名人作家錢鍾書,畫畫高手徐悲鴻,可我最敬佩的還是有輝煌成就但曾經四處流浪的“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均,出生於1893年,他一身黑色的衣服,一副黑色墨鏡,一頂黑色帽子,一把年代久遠的二胡,已成為阿炳的標誌形象。

阿炳從小就天資聰穎,不僅會拉二胡,琵琶彈得也好,在小的時候,阿炳其隨父親雷尊道士華清和學習各種樂器。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死後,他經常和民間吹鼓之間交往,也經常參加他們的吹奏活動,一起表演,後來因為家產變賣殆盡,沒有地方住,無家可歸,淪為街頭的流浪藝人,依靠和民間吹鼓手或單獨拉二胡,彈琵琶為生,在二胡,琵琶的創作中,演奏上有相當大的變化,琵琶的技藝尤為高超,在冬天阿炳為了能讓自己琵琶的水平更高一些,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動,夏夜他為了能專心致志的練二胡,把腳站在水裏,防治蚊蟲的叮咬會影響到自己專心致志的練二胡。在解放初期發現阿炳在無錫街頭。他那時候起錄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著名作品。

阿炳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藴,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脱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信息相關的作品。《二泉映月》絕對是阿炳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吶曲,早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聽了就讓人身心愉快。

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間音樂家——阿炳。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7

一位傳記文學家、文學史家、教育家和書法家——朱東潤,是我們泰興人的驕傲!他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道路。一生中,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的剛正不阿,以道德立身,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也體現了追求真理、尊重科學的偉大精神。

他從小勤奮好學,天資聰穎,無論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他都如飢似渴地認真讀書。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他總是孜孜不倦地閲讀。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知識的薰陶下,朱東潤爺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襟江國小。良好的學習基礎,對他日後從教70年,起了重大的作用。朱爺爺一生總結出了兩句名言:一是“做人六要”,二是“讀書人一生兩件大事—做人,做學問。做人始終是第一位的。”朱爺爺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年輕時就是這樣一個不顧一路烽火,遠赴大後方,為國家服務,捨生取義,充滿着愛國情懷的熱血青年。

朱爺爺不僅是一個歷經滄桑、熱愛國家、熱愛黨、熱愛家鄉的偉人,還是一個學貫中西的人。他獻身教育事業70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為人師表,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他雖著作等身卻從未以名人自居。朱東潤爺爺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晚年眷懷故里,捐書獻宅,倡辦圖書館,澤惠鄉梓,將永遠記載在泰興的史冊上,記載在每一個愛家鄉的泰興人心中。

做人,應當向優秀的人學習,要做一個愛國愛民、忠於職守、忠於黨、忠於國家的人,這也就是我們應當向朱東潤爺爺學習的地方。

讀懂名人朱爺爺,學習名人朱爺爺,是我們的目標。朱東潤爺爺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一筆豐厚的物質財富,更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黨和國家不會忘記朱東潤,所有泰興人更不會忘記朱東潤!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8

我的家鄉在江西,出自江西的名人很多,有現代的方誌敏、李瑞清,更有古代的文天祥、陶淵明……在這些名人中我最敬佩的要屬歐陽修了!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王安石、曾鞏、蘇轍等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我最喜歡的是他著名的《秋聲賦》,他運用各種修辭,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異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以聽聞。

歐陽修曾被貶為滁州太守,他時常閒遊山水,並與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結為好友,為了便於他觀山,智仙和尚帶人在山腰蓋了一座亭子,歐陽修前去祝賀,給亭子取名“醉翁亭”,並寫下千古傳誦的《醉翁亭記》。文章寫成後,歐陽修貼於城門,徵求修改意見。大家十分讚揚,卻有位樵夫説開頭太羅嗦,便讓歐陽修到琅琊山南門去看山。歐陽修一看,恍然大悟,於是將開頭的34個字換為“環滁皆山也”這五個字。如此一改,文字精練,含義倍增!

歐陽修曾替人寫過一篇《相州錦堂記》,其中有這樣兩句:“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交稿後,他又推敲了一下,覺得不妥,派人騎快馬將稿追回。來人接過稿,很是奇怪:這不和原稿一模一樣嗎?仔細研讀才發現,快馬追回的只是兩個“而”字,他反覆吟誦,才發現箇中妙處。原來,句中加了兩個“而”字,意義雖未變,但讀起來語氣變得舒緩,增加了語言抑揚頓挫的音樂美。

歐陽修,一個為人正直、富有才華的人,他給世人留下了數不盡的文學財富。在我心中,歐陽修不是凡人,他是個無落凡塵的嫡仙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19

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了!喜訊讓我們這所山區學校激動萬分。而我更多的是驕傲,因為他是我的語文老師!

看着校園裏掛着的“熱烈祝賀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的橫幅,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他的身影。他上課時總是那樣幽默風趣,常常逗得我們捧腹大笑。他是真正地愛我們,從來不讓我們感到學習有負擔,家庭作業佈置得很少。他從來不擠佔我們的課餘時間,我們的成績卻總是遙遙領先。

前段時間,駱老師右手腕骨折,我們都認為他會請假在家休息。誰知一個星期後,駱老師竟然給我們上課來了!他的脖子上掛着長長的繃帶,右手臂打着厚厚的石膏。他笑着説:“大家看,我的右手正在閉關修煉呢,,只要一個月準會武藝大增!”説得我們都笑了……

上課時,駱老師用左手板書,寫出“笨拙”卻堅毅的字;用左手為我們批改作業,一個個紅勾和一百分真不知他是怎樣創造出來的。有一次,我去辦公室送作業,無意中聽説由於沒好好休息,駱老師的手腕經常疼得整夜睡不好覺。醫生要求他在家休息兩個月,他只休息了一個星期就來上課,怎能不疼呢? 就這樣,他一直帶傷給我們上課,直到現在。我清楚地記得學校領導在校會上説:“駱煥學老師是一個將教育事業視為生命全部的人。”雖然不太懂這句話的內涵,但我非常喜歡這句話。

駱老師不僅課上得好,還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無論哪個同學需要他幫助,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傾盡全力。生活中,他對我們的幫助關心無數,對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遠。是他讓我們明白真善美、假惡醜,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做人,也是他讓我們覺得老師真偉大!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20

北京奧運會舉重冠軍張湘祥是福建龍巖人。他8歲開始練舉重,16歲就進入國家隊,17歲獲得亞洲冠軍,同年參加悉尼奧運會並獲得56公斤級銅牌,成為中國舉重史上最年輕的奧運獎牌得主。

正當他滿懷信心,準備在下一屆奧運會向金牌發起挑戰時,一次醫療事故讓張湘祥的舉重生涯險些終止。可是,張湘祥不願就此放棄舉重,他不斷地告訴自己:我要活,我一定要活。只要我還活着,就不會放棄舉重。

憑着這份信念,倔強的張湘祥選擇了堅守,開始了恢復性訓練,然而一切談何容易,張湘祥面對的不僅僅是身體條件達不到要求,而且那種從未有過的挫敗感更是讓他在心理上難以過關。一年,又一年,毫無好轉的現實令張湘祥更加痛苦,雖然如此,但是張湘祥依然再堅持,在面對只舉起20公斤槓鈴的情況下

張湘祥毅然做出了痛苦的決定:轉到男隊總教練陳文斌手下舉行系統訓練。在陳文斌教練的指導下,張湘祥的成績也開始穩步提升。但是,張湘祥知道,中國男隊可謂人才輩出,要想在奧運會上奪冠就必須刻苦訓練,才能脱穎而出。最終,張湘祥憑藉着自己的努力,舉起了320公斤的總成績,成為北京奧運會上一顆炫目的明星。

人人都説運動員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我卻從張湘祥身上看到了永不言棄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作為一個龍巖人,我欣賞張湘祥那嫻熟的技巧,更欽佩他那種面對不幸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他讓我明白了一個人只要有理想、有目標,就不要輕言放棄,只有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21

我的家鄉是長江之濱的一顆明珠——張家港。她孕育了許許多多的人才。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劉天華出身於南沙鎮馬橋村殷家埭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體現出了對音樂的天賦。他自幼喜愛音樂,有着豐富的音樂細胞。但可惜的是,劉天華父母早亡,他不得不連中學都沒上完,就輟學在家。劉天華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音樂,最後於1911年到上海開明劇社從事音樂工作。

不久後,劉天華因身患疾病,迴歸故鄉。這段時間本應該讓劉天華好好休息,但他沒有。很快,劉天華創辦起了國樂演奏社,為的是一方面悉心為家鄉培養音樂人才,另一方面也藉此機會虛心向民間老藝人學習二胡、琵琶、嗩吶等各種民間樂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著名二胡獨奏曲《病中吟》。為報答故鄉的養育之恩,他還特意在露天廣場舉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民間樂器演奏會。他精湛的技藝令人驚歎,他的反哺深情令人感動。劉天華很快成為了江南一帶人盡皆知的名人。《病中吟》的成功,讓劉天華贏來了巨大的聲譽,使他成為了樂壇一顆耀眼的明星。但劉天華並沒有自滿,而是更加努力,創作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等十餘首二胡獨奏曲目和數首琵琶曲,使原先別人不屑一顧的民間樂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音樂領域中佔有了一個重要的席位。

劉天華的豐碩成果和卓着聲名,引起了世界各界音樂人士的關注,美國一個音樂團體特意邀請他赴美演出。但不幸的是,劉天華在北京天橋蒐集鑼鼓經時,染上猩紅熱,於1932年離開人世,年僅38歲。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劉天華。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22

名人,不僅僅是那些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或是作家、畫家、科學家、歌星、球星。像“泥人張” “賴湯圓” “技術標兵” “種田能手”也算得上是地方名人。我的家鄉合肥,就有這麼一個書畫名人——應祚智。

應祚智,字若愚,安徽合肥人。他是宋莊國際書畫院院長,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理事長。應祚智從小得曹大鐵授藝,其畫有江南畫派清麗雅雋之風,有“大風堂”第二代弟子之稱。應祚智迄今已在北京、昆明、香港、美國、英國等地成功舉辦了書畫展,推廣中中國文化,飲譽海內外。應祚智在山水畫、工筆人物畫、動物畫等方面都獨樹一幟,尤以畫貓傳神,人稱“世界貓王”、“東方貓王”。

應祚智之所以這麼有名,是因為他每次在繪畫時,都非常認真。他眼神緊盯着紙面,手中的筆不時在紙上揮灑顏墨,他在繪畫的過程中腦袋也不忘轉動,總是在思考着自己哪裏畫的不夠好,哪裏需要修改。他有時緊皺眉頭,有時如茅塞頓開繼續作畫。他繪畫時認真、不分心的神情,使你不得不敬佩他那令人讚歎的畫功。他的作品完成後,並不是放在那裏不管,而是繼續與這幅圖“對視”,找出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使這幅作品更加出彩。他的每幅作品都是在這樣不斷的加工下,在找不足、補不足、找不足、補不足的修改下,成為了這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名畫。

正因為如此,應祚智的畫才會如此出名,應祚智才會如此出名。

應祚智憑着自己的能力,堅持繪畫,在繪畫這條路上發出了令別人感覺到耀眼的光澤,他成為了我們家鄉的一位書畫名人。

他就是我的家鄉,合肥的書畫名人,也讓我們由衷為他感到自豪的書畫名人——應祚智!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23

在我的家鄉里有許許多多的名人,比如:岳飛、比干、包拯、鄧亞萍等等。今天我在這向大家介紹一位偵探高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

包拯在考中了進士甲科後,本可以做官,但是父母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

傳説中的包拯簡直是個神,任何複雜的案件,進過他的審理,總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問下,總是原形畢露。下面我就介紹一篇包拯偵破的案件。

包拯是瀘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的縣令,一次,縣裏發生了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裏包耕牛栓在牛棚裏,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裏淌着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頭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裏去查呢?包拯想了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説:“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説。”農民白來不捨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不用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裏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説:“好大膽的傢伙,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公認是他乾的。原來,割牛舌頭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頭,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

他為官剛直不阿。包拯他嚴格執法,鐵面無私,敢於摧折權貴,為民伸冤。包拯在後世被人們廣為稱頌,民間譽為“包青天”。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24

説起家鄉的名人,大概數我媽媽了。我的媽媽今年三十多歲,長得很漂亮,但説話嗓門大,心直口快。做事風風火火,古熱道心腸。

説起做菜,媽媽是位“超級名廚”,她對炒菜簡直無所不通。什麼宮保雞丁、爆炒魷魚絲、酸辣排骨、清蒸鮎魚,總是有滋有味,會讓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也許你會感到有些誇張,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吃了媽媽做的菜,包你回味無窮,再次慕名而來。媽媽在家鄉開了個小吃館,由於飯菜物美價廉,每天賓客很多。

媽媽包的餃子在當地也很有名,有很多顧客都是衝着媽媽的餃子來的。

顧客尤其愛吃媽媽做的餃子,是因為她做的“元寶”餃子特別好吃。“元寶”在我們這裏雖然是家常主食,但是我的媽媽卻可以變出好多花樣。韭菜餡的、牛肉餡的、白菜餡捲心菜雞蛋餡的、胡羅卜餡的……有蒸有煮,非常好吃!還有牛肉混沌,一個個小巧玲瓏,吃起來一口一個,美味無比連大飯店的都比不上。媽媽包的餃子總能讓顧客大飽口福,只要是進來都把肚子吃得圓鼓鼓的。

媽媽不僅菜做得好,動作還非常麻利。每次客人一到吃飯,沒費什麼勁,一桌子的美味佳餚就擺上了。媽媽不僅有超高的廚藝,還熱心助人,家鄉人紅白喜事她都熱情相幫,積極籌劃宴席,來回穿梭,給大家帶來極大的方便。特別讓我佩服的是媽媽的心地善良,常常拿自己的錢去幫助那些孤寡老人。照媽媽的説法是:咱家生意好了,是老天爺眷顧我們,所以要常做善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這樣媽媽成了遠近聞名的廚師、大善人、“名人”。我非常崇拜我的媽媽。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25

今天是星期五,又迎來了兩節作文課,這次我們寫的是《我家鄉的名人》。我已經寫好了,正好今天的日記不指定題目,在這裏,我就把這篇作文給大家呈現出來。

我寫的名人是陶弘景,他是一位讓我敬佩的人。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江蘇南京)人。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綱目》。卒諡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樑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陶隱居集》,《本草經集註》,《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真誥》。

生平: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衞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樑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着金籠頭,被拿着鞭子的人牽着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492年,陶景弘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隱居於曲山。梁武帝蕭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後來,梁武帝無法,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於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結合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陶弘景在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於藥物學的貢獻為最大,這又和煉丹有關。

名人是用找的,成就是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vy639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