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看不見的風景作文(精品多篇)

看不見的風景作文(精品多篇)

看不見的風景作文(精品多篇)

看不見的風景作文 篇一

我們現在生活在的這個家園,一條條街,一幢幢樓,原本都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今天之所以麻木在這車水馬龍的灰色城市裏,是因為我們改造了那些已看不見的風景。——題記

現在所謂的景點景區,早已沒有了原滋原味。多少被圈出、大肆商業“加工”,再掛上票價的山水,哪還是風景?也或許真的有些令人賞心悦目的晶亮的水池和俊美的山嶺,但我們到了那兒,就只剩滿眼的人頭攢動了。

我記憶中最真切的曾經看得見的風景,是五歲時母親處在山區的家鄉。那時的我還太小,總因為要翻山越嶺大半日才能回到老家而不滿。現在想起自己每次都埋怨整整一路,真是可笑。儘管一路皺着眉頭,但因為沿路景緻實在太多,綠色溢滿眼睛,所以腦海中也留有足夠豐富而珍貴的記憶:踩在泥濘的山谷小徑上,看到的是徐徐探入山深處的潺潺溪水;坐在水稻田埂上,望到的是塊塊寶石一般嵌在山坡上的梯田;倚在峯頂的松樹邊,不會“一覽眾山小”,而會因為俯視由遠而近隨風滾動的鬆、柏、竹的綠色波浪而入迷……那時那刻,獨自一人,沒有車笛喧鬧,只有鳥獸相伴。而當這美妙風景與那時的童真在記憶中聯在一起,更讓人禁不住徜徉其中無法自拔。

但我現在只有呆立在硬灰公路上望向一點點“覆滅”的風景的份兒了——寬闊的柏油馬路,最終還是修到了山裏。

我真不明白我們嚮往的經濟發展,竟需要以毀滅昔日美好遐想為代價,讓人無法抉擇。山裏勤勞樸實了一輩子的居民,固然抱怨過行路難,但更多的,是在秧苗地流汗後,能靠着帶來絲絲涼意的翠竹咕咚幾口打來的泉水;是每逢過年過節,都能全家齊出動,熱熱鬧鬧地在自家的池塘裏捕上令人驚喜的大魚。姥爺對我説過,就算是在山裏走着路,都有一種幸福感:他們早習慣了深一腳淺一腳走在軟濕而清新的土地上,踏上了硬實的公路,真是有些不適應。

我踏踏腳下的瀝青路,真是硬得出奇,難道才來不幾日,我也已習慣了山裏人的行路方式嗎?但山中生活裏也有腳下穩固結實的時候——呵!那是站在那塊不知多少年的花崗巖上,雨水都磨平了它,站上去和這瀝青路頗有相似。但花崗巖的後面可是一片陽光都透不進來的竹林,那可是孩子們炎炎夏日的寶地……好容易從以前的回憶中跑出來,帶着殘存的幸福心情,卻發現現在眼前的是一條看不到頭的路。我有多想讓那不斷“吃林”“吃土”的路停下,但我做不到,也不可否認“想致富,先修路”的諺語。

瞅瞅現在身邊的城市,幾十年,幾百年,或許是上千年前,也是讓現在的人們神往的最自然的風景。可千百年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不斷打破着人類往昔對生活環境美妙的記憶。又有多少看不見的風景,我們只是在記憶裏才能陶醉。我們只能徒然看着經濟在發展,人類探索的道路再延長,延長……一邊欣慰,一邊心痛。我們曾經欣慰的發現低碳環保漸漸為人們瞭解並提倡,但又失落的發現儘管我們積極地嚮往着,但那脆弱的風景還是擋不住以“致富、發展”為牌照的大機器,低碳環保,甚至時不時會成為傢俱漆和空調冰箱生廠商用以招徠顧客的噱頭。

風景,已看不見。我們收穫着現實的物質碩果,卻牽掛着腦海中那看不見的風景……

看不見的風景作文 篇二

“你的腳步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當我的步履穩穩踏在江南小鎮的青階上時,心中冷然跳脱出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下的片語。

初次踏上那片土地的時候,偶然聽到一批旅者(或應稱為歸人更佳),頻頻歎惋物是人非,聲音混雜在一起辨不明晰,可想來與途中擦肩的大多數都是一樣心思。他們傳看着幾年、十幾年前的照片,嘖嘖不絕地將之與如今相較。

作為一個前來遊學的他鄉客,我也能清晰地覺察到,畫中的江南似乎也在石頭森林的迫近中割讓了領土。可是,倘拋去江南舊人對昔日故鄉的懷念,也不談遠方旅客對蘇杭天堂的過高期望,似乎易被他們三言兩語消解的不是風景,而是風景背後的風度與風骨。

江南是背依大江,面南擁天下的寶地。晉室爭權以及金滅北宋時,詩禮簪纓之家南渡求安。背離鄉土、旅於風塵之中,本是源於“國”的缺失。可國在這裏,與家、與族、與宗,與這一切的命運漸漸重合,帶來一樣的庇護,也帶來一樣的憂傷。這裏綿軟的光景,“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閒適,“畫船聽雨眠”的清愁,讓人再難重振雄風、一力撐天。

然而,並非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便有理由去止步不前。頹唐的人只能看見小城的荼蘼,高遠的人卻自能笑看小城,來日再成就一場驚鴻。這避難的梧陰,也因此得到休養;落難的華夏衣冠,也因此得到傳承。

江南風度,大抵就是在這樣的'包容中形成和延續着。

書裏江南,史裏江南,總不乏令許多人陌生的豪氣:宋朝危難之際精忠報國的岳飛,史稿中獲贊“不可為而為”的英雄張蒼水,詩中高呼“自強在人不在器”的女俠秋瑾……拜謁這些民族英烈祠墓的時候,我幾乎是重新認識了江南。負擔起這樣承重的生命的,不只有江南;但在慘烈中綻出生生不息的美,便要數它為最。

同樣地,在貶謫的苦悶中,也有精神超脱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子逝去,蘇堤長存,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從古人的成就和文章裏擷取精神的火光。歸心融在雨裏滴滴似箭,但人的精神傳承代代不息。

江南風骨,大抵就是在這樣的堅韌中立於世間。

對於這一切的變遷,江南的水土,是一個無可置疑的旁觀者,同時也是一個絕對的在場者。

跳脱出所執之見,便更易發現其中的可貴。經歷外表的剝蝕,使人更易於瞭解其內在的光輝。正如蘇東坡那一句“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此處換言作“惟包容之氣韻,與堅韌之風骨,吾與子之所共承”也頗為恰當。易變的是風景,長留的是風格。今天遊學途中的我們,也在勉力地去了解一片土地的故事。一點點的山水作為誘因,就可以讓人渴望把身軀立得像那一座山,蕩淨得像一汪水。而只消方寸的文明,便可令終古相望的山水失色。

江南是時代的逆行者,溯回歷史以求索精神的學子亦是。但如果能在不可避免的消亡中找到最需要守住的東西,也不失為一種幸事。時至今日,早已讀過的一個名句,仍在腦海中歷歷分明:“記憶也是累贅,它把各種標記翻來覆去以肯定城市和地方的存在;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wk99p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