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多篇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多篇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多篇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篇1

現在問起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學習成績和學習習慣不如以前了,到底哪些原因導致中國小教育質量的下滑呢?我作為中學班主任,對全班6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回收61份,現總結如下,讓我們從中探尋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措施吧。

一、學習計劃:

32人,即30%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沒有訂過計劃,11人即35%的學生訂過計劃但不能堅持,只有18人即28%的學生訂學習計劃並能堅持執行。所以從學習方向和目標上來考查,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整日懵懵懂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種現狀很讓人擔憂,因為沒有理想和目標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更何談認真刻苦地學習呢?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樹立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不僅要教學生制定年度、學期目標,還要學會訂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並堅定執行。

二、學習方法:

1、預習:6人即10%的學生沒有進行過預習,48人即80%的學生有時預習,只有7人即10%的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從這一項來看,情況也很不理想。課前預習應該是學習過程的重要一環,只有經過預習,才能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明確即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並對自己薄弱的知識點加以特別的關注,以達到有的放矢,紮實全面地學好知識。所以不僅老師家長要督促學生搞好複習,學生自己也要養成課前預習習慣,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聽課:34人即53%的學生聽課抓不住重點,26人即40%的學生上課出現漏聽的現象。從這一項分析,情況更加嚴重。聽課應該是學習的中心環節,可是很多學生上課不能集中精神,具體有哪些情形呢?①開小差。“身在曹營,心在漢”,人坐在教室裏,可沒有聽着着老師講課,思維沒有放在知識內容上,心裏還想着還有什麼東西沒吃到口裏,掂念着電腦遊戲下一關怎麼過?等等一些亂七糟的事情上。②做小動作。不守紀律的學生傳紙條、私下講話、玩物件、吃東西?,這樣自然抓不住聽課的重點,更不説漏聽了。③打不起精神或乾脆睡覺。所以不管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縱容這些現象發生,並愈演愈烈,要從嚴從重要求上課行為規範,集中精神聽課,以求全體學生全面進步和發展。

3、提問:32人即50%的學生不會問,26人即40%的學生不問。“不恥下問”應該是敲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可是很多學生沒有掌握這把金鑰匙,以致疑惑得不到解決,以致堆積如山。本來一個小困難很容易跨越,可是積累成了阻擋在前進路上的一座“大山”,很難克服,只能望着書本歎氣:“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要鼓勵學生有疑必問,不管是請教老師還是請教同學、朋友還是家長,要把敢問作為優良的風氣發揚開來。

4、記筆記:32人即50%的學生記筆記,50%不記或記不全。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而很多學生沒有記筆記的習慣,所以即使在學習過程中精神集中,認真專注,對學習的內容消化理解了,課下問他時,能對答如流,可是過一段時間就會部份遺忘或全部忘記。而記筆記就不同了,記的過程中腦、眼、手並用可以加深記憶,課下還可以經常拿出來複習鞏固,形成永久記憶,使知識成為自己真正擁有的財富。

5、及時總結:58人即90%的學生聽課後沒有進行及時總結,理解記憶來消化吸收。這一項是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的學習方法,也屬於“巧學”、“妙學”的有效途徑之

一。課後及時總結,有利於建立以前學的知識和剛學知識的聯繫,形成知識的網絡系統,有利於融會貫通,以使知識內容更加深刻和穩固。

6、作業:32人即50%的學生做作業之前沒有進行復習鞏固,50%的學生偶爾進行過復

習。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作業之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對作業時靈活運用知識起着不忽視的重要作用,同時作業也是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鞏固和擴展延伸的環節。可是現在很多學生作業是敷衍了事,有的晚上回家根本不做家庭作業,早上早早地到學校教室裏補作業、抄作業,甚至乾脆不做作業,所以出現了新現象:學生上學放學兩手空空,既不帶書本,也不帶文具。對於此類現象出現,家長要負很大的責任,畢竟家庭作業需要家長的監管和督促,其次老師也要加強檢查和管理。

7、課外練習及閲讀:32人即50%的學生課外閲讀做過或偶爾做過讀書筆記,而50%

的學生沒做。“學無止境”,課內的知識學好了,還有必要對知識的內涵加深、範圍擴大,開闊視野,而這些知識的擴充和加深就來自於課外練習及閲讀,這是搞好學習的更高要求:知識淵博、廣泛涉獵。

8、及時複習:51人即80%的學生考試之前才進行復習,沒有進行周總結。這説明很多

的學生學習沒有階段性的總結,因而不能對前一階段的學習行為進行反思,也不能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並得到鞏固,因而這樣的進步自然很小或停滯不前。這一點,教師應要求學生作周總結,引導學生上路,使周總結和周計劃相得益彰,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9、自我檢測:51人即80%的學生沒有建立錯題本,沒有進行“學、查、改、驗”,查

漏補缺。有些錯誤行為和想法因為理解不對或思維定勢而比較頑固,所以我們有必要建立錯題本,使錯誤不再重演,同時通過“學、查、改、驗”,查漏補缺,使建立的知識網絡更有條理、更完善。

10、系統複習:58人即90%的學生不能將所學知識系統化,缺少系統性有效性的學習方法。

三、學習能力:

1、出現弱科:6人即10%的學生基礎差,16人即25的學生對該科不感興趣,而42人

即65%的學生認為該科難於理解。從此項調查中我們看出,弱科出現的主要原因不是出於基礎差,而是沒有一種正確的心態,要麼不感興趣,要麼出現畏難情緒,所以學生自己要調整好心態,家長 老師也要善於引導,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建立學習的自信。

2、完成作業:19人即30%的學生只需半個小時左右,32人即50%的學生用1個多小

時,還有20%學生要花2到3個小時。所以對於作業,我們要教育和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的習慣,集中精神,不能一心二用,特別是不能邊看電視邊做作業。

3、學習過程中:34人即53%的學生找不準重點、難點,不知從哪裏入手,26人即40%

的學生不能集中自己的精力,還有4人即7%的學生學習效率低,認為時間不夠用。對於抓不住重、難點的學生,應藉助教輔資料幫助確定學習目標;而不能集中精力的學生應該從思想上找到癥結所在,是心有他想,還是知識晦澀難懂等等,要對症下藥,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四、親子關係:

1、34人即53%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滿意,28人即43%的家長較滿意,而只有3人即4%的家長是滿意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總是很高,但都“成龍成鳳”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長應該對自己孩子有個準確的評價,並作出切合實際的要求和期望,這樣反而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2、44人即68%的學生很少或偶爾 與家長進行溝通,只有20人即32%的學生與家長進行溝通。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很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這樣不僅可以掌握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的動態,而隨時給予孩子支持、鼓勵、批評、指正,能使用權孩子健康、穩定地成

長。

而不是長久不管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就一味地責罵甚至拳腳相向。

五、師生關係:

1、38人即60%的學生很少與教師溝通,21人即33%的學生偶爾與教師溝通,只有5人即7%的學生經常與教師溝通。與教師溝通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建立互動,使用教和學都落到實處,所以師生雙方都要敞開心懷,主動聯繫,實現雙贏,而最終目的是:“一切為了孩子”。

2、32人即50%的學生與同學關係融洽,29人即45%的學生與同學關係一般,3人即5%的學生與同學關係處理得不好。

六、關於習慣:

此次調查所填表格實收61份,差3份;填寫較完整的有29人,約佔全班總人數的45%,其中把自己生日寫清楚的有29人,約佔45%。

七、關於誠信:

家長簽名情況:54人是自己或請他人代簽,佔84%;只有6人左右是家長親筆簽名,約佔6%;剩下的10%沒有家長簽名。

八、建議:

1、學習要有計劃,制定自己學習的周計劃、月計劃,合理安排各科學習時間。

2、要注意抓學習中的十個環節,重視課前預習,學習十個環節要環環相扣。

3、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出差距並分析產生差距的原因,利用多元學習法制定出適

合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4、家長要注意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成長,多與孩子溝通,學習不單是孩子的事,家長

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

5、學生應多與教師和同學溝通,共同探討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多進行課

外閲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篇2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目前父母普遍忽視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分數上,經常為孩子考不好着急,很少為孩子沒有好習慣着急,或者雖然知道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慌張不細心卻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學校、教師、家長如何合作,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國小數學教育因為有着它獨特的`優勢,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因此,我們圍繞國小生數學學習自查習慣現狀展開了研究。

一、調查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 調查具體目標

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説,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佔有重要位置。數學學習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比如,做完題後進行檢查、驗算,找到錯誤要進行訂正,這也是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表現。我們對國小生數學學習自查習慣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目的在於增強國小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效率。具體目標是:

1、通過對學生自查現狀、教師教學引導以及家庭教育配合情況三方面的調查,發現學生自查缺失的原因及根源,為培養學生自查習慣,提高學生計算正確率作好鋪墊。

2、通過調查研究實現對學生自查習慣的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反思,具有一定的責任感。

3、經歷調查分析促使學生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中形成“正能量”,促進教學互長,營造師生之間良性和諧的教學氛圍。

(二)調查方法

1.調查時間、對象與範圍

時間:xx年10月。

對象與範圍:西安市實驗國小五年級一班至八班,每班隨機抽取十名學生及家長,部分教師。

2.調查方法

問卷法:學生問卷、家長問卷。

觀察法:隨堂進行觀察,查看作業本,測試情況。

訪談法:與教師、學生及家長交談。

分析法:數據統計分析

3、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是充分地瞭解學生在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影響下,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因素與實際行為,其中包括學生數學學習狀態,課業負擔狀況,學生自查習慣的實際情況,家長在督促學生學習方面的行為與方式,以及教師對於學生自查習慣的理解和定位等等。

二、學生自查習慣現狀分析

經過為期一個月的周密調查,走訪了一線的數學教師,與部分學生和家長進行交談,隨機發放80份家長問卷,80份學生問卷,並全部收回,我們發現學生的數學自查現狀令人擔憂。

1、忙於學習,無暇思考,動力欠缺。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合理的時間安排以及充沛的精力是學生學習和思維的保障。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現狀令人堪憂:只有16.25%的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80%的學生都需要老師或家長的一些督促和幫助,還有3.75%的學生必須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和催促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失去了督促和檢查則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仍然處於“要我學”的被動狀態。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97.5%的學生經常會參加課外活動或學習,僅有2.5%的學生沒有參加課外學習和輔導。我們來算一筆賬,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學生在校時間按5小時計算(不包括學生校內外託管時間),一週為25小時。據調查高年級學生在校外學習時間通常在10小時以上,我們按10小時計算,則學生一週在校內外上課時間長達35小時,相當於一週7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學生的在校作業時間按每日一小時計算,課外作業時間通常也為5小時,再加上每日讀英語至少15分鐘,共計約12小時。這樣學生一週內學習並完成學習任務時間總計約為47小時,約佔一週時間的三分之一。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通常不得少於十小時,約佔一週時間的二分之一。那麼學生還剩的六分之一時間在幹什麼呢?吃飯、洗漱、準備、上學、放學……學生基本處在忙於應付所有學習任務的狀態,在這一狀態長久的影響下,致使學生們無暇思考:“我為什麼而學?”“我該怎樣學?”失去了學習的原動力。

2、重視成績,輕視引導,氛圍欠缺。

從學校教學中可以瞭解到,目前多數教師在實施新課標理念中,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對如何利用日常練習、作業、測試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等關注不夠。教師過於關注學生答題的正確率,過於關注題目的答案本身,對於學生出錯的其它客觀或主觀因素(例如:環境、心理、情緒、行為習慣等等,其中也包括學生自查習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隱性的學習力制約和影響着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在社會因素和家庭期望的影響下,多數學生和家長都渴望考取理想的中學,為孩子營造更加理想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所以成績成了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杆。在課改和教育導向的正確引導下,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逐步被扭轉,但成績依然是學生學習評定的硬指標。為此家長們努力實現自身的最優化,打造孩子的最佳化。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於學習嚴格把關,往往將作業檢查的任務,甚至測試反思大包大攬,出現學習上的問題及時指導。表面上,當日問題當下解決,但長此以往,形成了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成為的做作業的機器,計算的工具,不願自查,只是坐等家長的評判,而這使得家長們也騎虎難下,也叫苦不迭。

據調查經常監督檢查學生每日作業情況的家長佔調查總數的83.75% ,在測試後為孩子查找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高達90%,而在家長眼中學生具有日常自查習慣的僅佔調查總數的13.7%。過於關注成績,輕視對學生的自查引導,學生們缺少自查的氛圍。

3、流於形式,難成實效,方法欠缺。

學生在學習中為了快速完成學習任務,留給自己更多“自由”的時間,他們急於完成學習任務往往忽略自查這一環節。在課堂練習中,只有答案不同才會思考錯因。在交作業後,見到老師批改的錯號才會找自己解決問題的誤區,缺乏自查意識。因此,在考場上,總有些學生答完題無所事事,摺紙、畫畫、玩尺子。多數同學的檢查可以用一個“看”來概括狀態,看來看去也看不出所以然,任時間從身邊滑過。儘管有一些驗算的同學,與其説是在驗算不如説是二次計算,自查方法明顯欠缺。

據調查,學生具有數學預習習慣的佔調查總數的40%,學習後及時複習的佔11.25%,能自覺自查的佔27.5%,單元學習後,測試後自查的學生分別佔22.5%、46.5%。學生自查意識淡漠,自查方法單一,很難實現有效自查,就不能經歷自查過程,體驗自查優勢,難以形成自查形成的良性循環,提高數學素養。

三、解決學生自查現狀的對策。

由於一方面,時下常見的做法是教師佈置完作業,總不忘要求學生讓家長檢查簽字,這樣既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削弱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意識,淡化了他們心中的責任感,同時也增加了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面對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特別是國小中高年級,由於對作業失去了熱情,往往是隻要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不願關心作業完成的質量,更不願去反思從作業中得到什麼啟示。再就是,在數學檢測中因為不會進行自查,任時間匆匆流逝,而學生無所事事。針對學生自查習慣缺失這一現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作以嘗試:

1、引導自查,領略自查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自查,反思和小結有效的自查方法。當然教師在每節課都有一定的知識內容和練習的量,課堂的承載量有限,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練習中的某一題出發,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歸結自查的方法。例如,學生在計算組合圖形面積時,通過觀察板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自查方法並加以歸結,看圖形特徵,想面積公式,驗計算結果,對單位是否一致。

2、家校溝通,營造自查氛圍。

在家庭作業這一環節,關於作業自查學生和家長的心理有一定的矛盾衝突,呈現的形態是學生草草檢查流於形式,家長檢查才是實質。在學生自查時家長更有甚者在孩子旁邊不斷提示,指指點點,造成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而學生本存的一丁點兒自查自信也被家長的一聲怒斥和好心指點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家長,相信老師。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聯繫,家長及時反饋學生的自查成果,教師定期在家長中給予方法上的引導和孩子自查成果的展示,排除家長的困惑,形成家校合力,為學生營造自查氛圍。

3、及時鼓勵,體驗自查效應

無論是課堂練習中,還是在作業中,教師都應作一位善於觀察的引路人,發現學生自查行為應及時肯定,對於學生收穫自查成果,教師更應大力表揚,引導學生去浮躁,靜思考,運用榜樣的力量感召學生細心自查,讓“正能量”擴散開來,使得數學素養的提升習慣和自查習慣相輔相成,學生通過心理體驗感受自查的帶來的良性效應,促進自查方法的呈現多樣化,自查技巧的提升快速化,以及自查習慣的養成常態化。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篇3

一、問題的提出

搜索“行為習慣”,百度百科中給出的定義是:“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有着如下特點:

1、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2、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養成的,與人後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係;

3、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包括思維和情感的內容;

4、習慣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由此習慣可能起到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指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按照社會公德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關係的行為,是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是作為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是一個公民最低的行為準則,更是一個人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國小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和道德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各個學校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把開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活動作為德育的抓手之一,把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和途徑作為教育的課題之一。

我校以《“經典誦讀寫”與國小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為課題,旨在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實踐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經典誦讀和書寫活動,體驗中華經典詩文藴含的美好的情感、立身行事的準則,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為了較準確的瞭解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為該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為學生養成教育尋求合適的途徑和方法,特進行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現狀的調查。

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的時間、對象與範圍

時間:20xx年10月

對象及範圍:在四至五年級20個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共134名學生、134名家長。

2、調查的方法

問卷調查:家長問卷、學生問卷

訪談法:家長座談會

3、調查的內容

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學習習慣、勤儉節約習慣、誠實守信習慣等因素。

三、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文明禮儀習慣和意識初步形成

公民的文明守禮是一個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要求和諧文明的精神生活環境。每個公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表現出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正是營造了這種和諧生活環境。

在本次的調查中,75%左右的學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文明用語,並且主動和老師打招呼;90%以上的學生能夠遵守交通規則、反感口出髒話等。特別是在文明有禮意識方面,94%的學生認為:勤勞、善良、誠信、知禮、守紀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品德,99%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習慣(具體見附表一)等。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初具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文明禮儀習慣的思維和意識也正在建立。當然,還有30%的學生在課間追逐打鬧,35%的學生有時在桌椅上亂寫亂畫,21%的學生有時亂扔垃圾,等等,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和學生當前的身處的社會環境有關:許多獨生子女在家嬌慣、做事隨性。所以,文明禮儀習慣雖然被大多數家長和學生認同,但我們還要看到不少學生行為中的痼疾,以有效的活動改善部分不良行為,以營造更和諧的文明氛圍。

(二)學會感恩應落實在行動上

對大多數學生來説,享用父母給予的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合理,是否想到回報、是否體諒家長的辛苦和困難可能就需要提醒和感悟的過程。懂得感恩、學會感恩不僅是國小生要養成的行為習慣,也應是每個公民該有的品行。

本次問卷調查顯示:60%的學生表示孝敬父母,51%的學生經常向長輩們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56%的學生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事等,98%的家長也認為孩子從沒因某種原因嫌棄父母。這些數據顯示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傳承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美德,對父母的教養之恩心有體悟。同時我們也要看到:18%的孩子對父母或長輩説的話不冷不熱,44%的孩子認為孝敬父母不夠,15%的孩子不知父母的生日等,這些現象表明學生還有許多學生對父母的教養之恩缺少感激,更少有回贈的行動。如57%孩子只對父母偶爾説過“我愛你”“您辛苦了”之類的話,30%孩子在一家人一起吃飯時,只管自己,不顧別人,等等。所以,要學會感恩,哪怕是一句問候、一時聆聽、一個動作都是對父母的莫大安慰。

另外,本次調查顯示:58%家長認為孩子缺乏感恩意識,最原因是家庭教育,70%學生表示平時有了大家都喜歡吃的東西時,父母都是讓他們先吃,而不是讓長輩,可見家庭教育是學生學會感恩的關鍵。

(三)良好的成績不等於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都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在為學生創造儘可能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優裕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們的知識面廣闊,文化課成績總體提高。這種較高分數的文化課成績是否表示現在的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調查顯示:36%的學生表示早晨到校後,不能自覺早讀,25%的學生只是有時能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書桌,22%學生有時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40%學生有時能在課堂上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等等。29%家長認為孩子每天晚上整理書包時,需要父母提醒。這些表明很多學生不僅在生活上依賴父母和長輩,學習上也不能獨立完成學業,更不用説勤學善思的良好學習習慣了。

(四)勤儉節約習慣應注入時代的內涵

物質生活提高可能使許多人忘了勤儉節約的傳統家訓,更不用説國小生了,他們面對琳琅滿目的物品總是難以自持。對現在的國小生來説,勤儉節約習慣的培養從愛惜物品、熱心公益、環保等方面入手可能更符合現實。

調查顯示:94%的家長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節約,90%以上的家長支持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參加學校打掃衞生;而80%的學生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學習用品,95%的學生學習用品壞了才更換,56%學生能夠把平時購物使用的塑料袋留下備用,等等。這些數據顯示我校大多數學生已初具有環保節約的意識和習慣,絕大多數家長也十分注重孩子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而將這種良好習慣推廣乃至昇華,在社會公益方面多多嘗試和涉足可能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五)誠實守信教育應樹立成長典範

文明社會的交往越來越關注人們的誠信度,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也為一個人發展搭建進步的階梯。童言無欺,孩子最初都是誠信的模板,能否保持純真,後天的環境非常重要。

調查顯示:我校80%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有較高的誠信度,93%的學生撿到東西會交還失主或交公,91%的學生認為好朋友犯了錯誤,老師調查時會如實説出,等等。這些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誠實守信。但是調查中還發現:30%孩子認為父母答應你的事基本能做到,60%孩子認為父母答應的事大部分能做到,40%孩子會因做了錯事怕父母責備而有時撒謊,56%的家長有時翻看孩子的日記、書包,等等。這些數據説明父母相信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是孩子摒棄謊言、言行一致的先決條件,而父母和長輩樹立的誠信模範更是孩子誠信的航標。

四、總結反思

歸納以上分析及調查的實際環境,筆者認為,本次調查是我校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學習習慣、勤儉節約習慣、誠實守信習慣等方面較為真實的現狀。因學生問卷在班裏填寫,是否有些學生因其他因素沒有如實填寫也需考慮。作為課題《“經典誦讀寫”與國小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的一個支持,我們還要關注本次調查中一些這樣的數據,如:20%學生在家裏或學校很少或不讀課外書,37%的家長每學期為孩子買0―2本課外書,只有15%的家長為孩子買我國古代經典,等等。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篇4

一、調研的目的:

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的活動。而健康的學習行為習慣,就是圍繞學習這個中心,學生所反映出的相應的行為習慣,它是一種比較鞏固的動力系統與維持系統,事實證明,健康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形成健康的學習行為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過:“中國小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習慣”。作為實施健康教育的實施者——教師,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行為習慣,抑制不良的學習行為習慣。為了進一步瞭解國小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的情況,掌握其學習規律,以便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行為習慣,設計並進行這項調查。

二、調查的對象與方法我們以中文班的學生為對象,接受調查問卷的學生達200多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1、學生課前準備的習慣從上調查顯示,約佔94%的學生一聽到上課鈴響了以後,都能停止户外活動,迅速進教室。但進教室後講話的學生所佔的比例約佔36%左右之多。上課用的學習用品能每天帶齊的還不到總人數的70%。究其原因,學生書包沉重,為減輕負擔,每天只攜帶課表上安排課程的學習用品,有時臨時調課,便顯得慌亂;有的則由於自理能力差,沒有自覺整理書包的習慣。書本、文具盒隨意亂放的現象或還在課桌裏的約佔14%左右。做好課前準備是學生上好課的基本前提,它有利於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保證上課的質量。這一方面學校已按行為規範的要求、標準進行了訓練,但檢查考核評比工作未能深入持久真正落實,出現了抓一抓,緊一緊,放一放,鬆一鬆的現象,或還沒有引起各任課老師的足夠重視。在貌似平靜的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2、學生上課聽講、思考的習慣從上表顯示,能真正做到上課從不做小動作、注意專心聽講的學生比例不高,其比例還不到20%,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要求學生上課時眼睛注視老師,根據老師的要求注視黑板或看課本,不講廢話,不做小動作。學生的聽課行為往往受學習情緒影響和教師授課質量、組織教學的能力所影響。學生感興趣的課,開小差做小動作的現象相對較少,反之則多。另外,學習環境干擾等因素,也會干擾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上課聽講時能積極思考、愛動腦筋近佔26%。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愛動腦筋學生數的百分比四、五年級較高,説明這個年級的學生求知慾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強。遇到疑難的問題時,大多數學生能主動請老師、同學,約佔61%,但上課時不動腦筋,有疑問時不敢發問的學生也不在少數。甚至有4~6%的學生學習敷衍,有疑惑也得過且過,不求甚解。在這裏也反映學習能力的問題。學生學習過程應是不斷地生疑(發現問題)、質疑(提出問題)和解疑(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熱愛學習,勤學苦練、善於思考的精神是不可能牢固地掌握知識的,因此,不斷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勤學好問,善於思考的習慣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3、學生閲讀習慣從表中顯示得到,絕大多數學生(88%)能坐直身子,雙手執書,他們的讀書姿勢是正確的。良好的讀書姿勢有益於學生的健康與正常視力。學生中能經常自覺閲讀課外書的情況並不令人滿意。六年級閲讀情況則處於低谷,僅為31%。課外閲讀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多讀好書有益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但由於畢業班學業的負擔,沒有過多的時間,使學生對課外閲讀未引起足夠重視。各年級勤做筆記或圈劃情況較好(63%)。需進一步發揚。

4、學生作業習慣有效地進行作業,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能培養一個人健康的學習習慣和高度自覺的學習責任感。但目前許多學生作業的方法不健康,做作業前並不注意複習知識,不把握重點、難點及理解作業的內容和要求,而是拿起本子就做,因此能做到先複習再作業的學生比例並不很高。三年級佔42%,四年級佔67%,五年級佔43%,六年級佔29%,學生作業的習慣與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有序訓練很有關係。做完作業後能自覺驗算的學生僅在27%,不少學生依賴於家長檢查或打聽結果的高達60%,這不僅説明學生的自信心存在問題,引起關注,而且它掩蓋了學生學習上的許多薄弱點,影響老師得到的反饋信息的正確率,使老師不能及時很好的調控。但從表中顯示,學生已養成了及時訂正的習慣,佔80%。它也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質量。

5、學生複習考試習慣複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表中很清楚地顯示。能自己自覺經常複習的近佔37%,尤其是六年級學生,只有19%,碰到問題,自己思考解決的佔16%,而極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這個習慣,而是通過問老師、同學等方法來解決。但也説明已養成不懂就問這個習慣。考試測驗時,81%的學生能獨立思考,認真答卷、實事求是、不偷看、不作弊。成績不理想時,60%的學生能分析原因,改進學習方法,不斷努力。成績不夠理想時,有39%左右的學生不敢告訴家長。家長關心自己的子女的學習成績,希望知道孩子學習上的真實情況,能真實彙報成績是學生誠實的表現,也是健康心理的表現。學習上有困難時,不必顧慮重重,要如實告訴家長,爭取家長的幫助。為此,老師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向家長彙報作業情況和學習成績的習慣,以便家長與學校配合,形成合力,爭取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結論與建議:

心理學研究表明,行為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學生越小,越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也最容易保留這種習慣。日本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為此,我們認為:健康的學習習慣在國小階段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難有大改進。因此,儘早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健康的學習習慣,形成的健康的學習習慣也越容易鞏固。不健康的學習習慣發現得越早,也越容易糾正。我們正鑑於這種認識,把從小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行為習慣是指導國小生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和最為基本的健康的學習行為習慣有以下幾點:

1、關於熱愛學習,勤學苦練的習慣熱愛學習的實質就是明確學習目的。世界像一個有聲有色的大舞台,每個人都將以某種身份登上這個大舞台,扮演一個或悲或喜、或美或醜的角色。這不是毫無規律的偶然,而是必有前因後果的。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如

學生習慣調查報告篇5

為了解中學生學習方法的現狀,分析學生學習方法的差異,尋求中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的相關規律,我們對我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預習、聽課、作業、複習、考試、課外閲讀、課堂小結等學習方法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多數中學生還沒有掌握適合獨立學習的學習方法,教師有必要進行學法的具體指導,開設學習方法課。 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好功課、發展才智的重要條件。中學生由於年齡特點,正在處於發展智力,增長 知識階段,掌握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不僅在學校有用,對於他們離開學校後,刻苦地進行學習,充實自己, 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為了研究中學生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我們對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的預習、聽課、作業、複習、考試、課外閲讀、課堂小結等學習方法進行了抽樣調查,現報告如下:

一 調查目的

1、瞭解中學生學習方法的現狀;

2、分析中學生學習方法的差異;

3、尋求中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的相關規律;

二 調查對象

從高中三個年級中各抽3個班,共452名學生。

三 調查方法和步驟

調查採取問卷和談話法。問卷採用學生問卷。談話法是由實驗教師對本班三類不同學習品質的學生進行抽 樣,並對他們分別進行談

話。

四 調查結果

1、預習情況和方法

調查表明,學生沒有養成自覺預習的習慣,大部分學生處在“老師要求預習才預習”的狀態,佔總數的4 0%,還有“老師要求預習也不預習”的,佔總數的30%,而經常自學預習的學生只佔30%。

從統計數據看,學生預習方法大部分處於“把要學的內容看一遍”的狀態;而通過預習找難點、找重 點或解決疑難的比率較低,原因是高一年級的學科較高三年級學科易學,從國小進入高中,學習方法仍停留在 國小水平。調查表明,高一年級多預習語文、數學和外語,高三年級各科基本都要預習,而且預習物理、化學 的比率高於語文、數學、外語和政治的比率隨年級增長。

“看一遍”的預習方法與學習成績相關極低,它反映出中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把預習當成一 種任務去完成,反而浪費了大好時光,這也是造成學習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找出難點”和“找出 重點”的預習方法與學習成績相關一般很高,但這類學生很少。所以從中學生整體來看,他們缺乏自學能力 ,只把預習當成額外作業去完成,沒有作為能力去培養,所以,我們教師應該注重培養能力。

我還發現,“對照參考資料”的預習方法與學習成績的相關係數隨年級的升高由負高相關轉為正高相關 ,這一變化反映出預習方法

隨年級的增長而變化,原因是高三學生的自學能力強於高一年級,而且由於臨近中 考,複習參考資料是高三學生的主要方法。

我們對24名優秀學生預習方法的調查表明,其中18名學生採取“找出難點”、“找出重點”等方法, 只有6名學生採取“看一遍”的方法。所以,我們應該把預習當成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總結能力的一個途徑, 力爭改變學生長期形成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和長期依賴教師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課堂聽講情況和方法

調查表明,教師講課枯燥是造成學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因素,佔整體的35%。由於教師講課的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所以調動不了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有各種不同的聽課方式。統計表明,採取第一種方式的學生較多,高一年級高於高三年級;採取第二種方式的學生,高三年級較多 ,高二年級次之;採取第三種方式的學生,高二年級較多,高一年級次之;採取第四、五種方式的學生極少。 這説明聽課方式與年齡特點有關,高一學生慣於全記,高二學生因課程加多加深多注意聽,高三學生重點堅持 有選擇地記。從整體來看,學生聽課時思維不夠活躍。影響了思維能力的訓練。

統計表明,高一學生採取第一種方式與學生成績相關較高;高二年級學生採取第二種方式與學習成績也相 關較高;高三年級學生採用第四種方式與學習成績也相關較高,而且數學和物理採用第三種方式也相關較高, 其它基本處於負相關狀態。由此可見,由於不

同年齡學生智力開發的不同和聽講習慣的不同,直接影響着學生 的學習方法。

在抽樣談話的24名學生中,有16名學生採用二、三、四種方法。僅有8名學生採用第一種方法。所以 上課時提倡學生討論和議論,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重點的能力,發現和鼓勵學生獨立創見,是提 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3、課堂記筆記的情況和方法

學生記筆記方法的調查情況

調查表明,記筆記的方法是隨年級的變化而變化的。高一學生習慣於抄板書,高二和高三學生開始轉向記 重點,但採取全記的比率還較高。

統計表明,抄板書的方法與學習成績相關很低,甚至出現了負相關,這反映出一味的抄板書,影響了課堂 學習效果。高二學生不記筆記與學習成績相關較高,高三數學、物理課學生記筆記少或不記筆記與學習成績相 關也較高,説明對於較難學習的科目或思維邏輯強的學科,學生應該集中精力聽講,以免造成思維混亂和前後 邏輯不連貫的現象。確實有一部分教師習慣於寫板書,也要求學生抄板書,這不僅影響了教師的講課思路,也 影響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不能通過眼看、耳聽、動手、動腦和口答等交替使用大腦皮層興奮 域構成多通路的聯繫,阻塞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對較難學科應該以聽、想為主。

4、課堂小結情況和方法

課堂小結方法的調查結果顯示以學生做練習代替課堂小結的比率最高,其它小結方法的比率都很低。尤其是理科教師 ,他們基本採取講完課就叫學生做練習的教法,從而使學生形成了這種習慣。 這種以做練習代替課堂小結的做法與學習成績相關如何呢? 調查表明,採取急於在課堂上做練習的方法與學習成績相關都很低,甚至出現高負相關。這因為以做練習代替課堂小結,使學生失去了課堂知識消化理解的過程。所以,單靠練習來提高成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 做好充分的課堂小結,使課堂知識得到消化整理,然後在系統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再去做練習,才會收到良好的 學習效果。

相關統計還表明,課堂小結的方法隨年級不同而異。高一學生採取老師小結的方法與學業成績相關的較高 ,説明高一學生還沒有自我小結能力,需要老師多做小結。高二學生採取討論和重温課本的方法與學業成績相 關較高,這是因為高二學生思維活躍,並有一定的歸納能力,可以放手讓他們通過獨立小結來提高學習效果。 高三學生採用課堂小結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因為高三學生思維品質和心理品質的差異較大,學習成績的分化也 較大,所以必須根據本人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

我們從24名優秀學生的調查中看到,有16名同學採取重温課本或討論的方法進行課堂小結,其餘8名 學生雖然採用了做練習的方法,而他們是在聽懂學會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鞏固和記憶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l5e3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