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中學生調查報告

中學生調查報告

目錄

中學生調查報告
第一篇:中學生調查報告1第二篇:中學生調查報告範文第三篇:中學生調查報告第四篇:中學生調查報告專題第五篇:中學生調查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學生調查報告1

中學生調查報告

調查人員:第一組組長左芮及其組員.

地點:富縣高級中學

時間:2014年10月1日

班級:高一一班

調查對象:高一級學生

調查方式:採集資料

調查對象的選擇:抽樣調查

關於學生上網調查報告

1大部分學生都對網絡存在較高的興趣,比較喜歡上網。

2中學生上網的目的:

(1) 中學生上網大多是玩遊戲,其次是聊天,下載電影音樂或資料

圖片;

(2) 男生上網多為玩遊戲,女生是聊天看影音;

(3) 瀏覽百度,新浪,騰訊等熱門網站。

3中學生上網的時間及網絡心理:大部分為節假日,平均上網時間為1到3小時,上網大多是由於盲目從眾,是在朋友和同學鼓動下去的。 4上網途徑:多數是在網吧,較少部分是在自己家或同學家。

5是否贊成中學生上網:家長持反對意見,認為上網會耽誤學習,浪費時間,網絡還從在不健康信息殘害學生身心健康。但是中學生較為贊同,認為上網可以放鬆心情,緩解學習壓力,但要有較好的自控能力。

6上網的好處:

(1) 開闊眼界,擴展知識面,讓自己更充實;

(2) 信息量大,準確,快速;

(3) 可以與他人廣泛的交流,較為方便。

7上網的弊端:

(1) 容易上癮,中學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於網絡,耽誤學業;

(2) 如果上網時間較長,會影響歇息,上課瞌睡;

(3) 容易荒廢學業,容易受網絡上不健康文章所鼓動而放棄學業。 8調查結果:

(1) 富縣城區共有十多家網吧,其中有少量非法網吧;

(2) 我校周圍樂園網吧,異人類網吧客流量大,人員雜亂,多為青

少年,存在較多不穩定因素!

9.現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沉迷於網絡遊戲,不但荒廢了學業,而且身心健康受到了傷害。

10.解決辦法:

(1)學生要加強道德教育,提高自身修養;

(2)學校與家長要多聯絡,反應該生的學習情況;

(3)社會監督。

第二篇:中學生調查報告範文

一.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説“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説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説完全摒棄,也不能説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並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 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 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

大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 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 附錄 由於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

第三篇:中學生調查報告

蒲江路與機場大道的交叉口行人走斑馬線情況的調查 xxxx學校周xx如今,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轎車、摩托車已走進了千家萬户。可有些人也許駕車技術成熟,卻不會“走路”了。我在蒲江路與機場大道的交叉口調查了行人走斑馬線的情況。那時,學生恰好放學,大人也恰好下班,正是人流高峯。在短短五分鐘內,我就發現許多人“走路”不合格。具體調查情況如下:蒲江路與機場大道的交叉口行人走斑馬線的情況調查表時間:2014年2月1日11:0511:10項目 人數學生,小孩其 它 總 數 走斑馬線的人 6 8 14 不走斑馬線的人1 62 63 據計算,不走斑馬線的人佔總數81.8%左右,而走斑馬線的人約只佔18.2%。可見有許多人缺少交通意識,不會“走路”。學生中走斑馬線的約佔學生總數的85.7%,不走斑馬線的大概只佔14.3%;其它的一些大人中約有88.6%不走斑馬線,只有11.4%左右的人走斑馬線。由此看出,“走路”不合格的大多數是一些大人,絕大多數的學生、小孩較好。不會“走路”,違反交通規則,容易造成事故。而且我還發現有一些大人常常會帶着小孩亂穿馬路。做人父母,更要為人表率,否則將帶壞小孩。我們應對“走路”問題引起重視。

河流在哭泣的社會調查報告七年級(1)班 周 鵬我家附近有一條“臭河”,那條河烏黑烏黑的,河面上飄着些塑料袋,很髒。聽當地年紀較大的大人説,以前這條河十分乾淨,清澈見底,河裏的魚很多,游來游去,十分活潑。而現在,工廠裏的污水排放到河裏,路邊的行人隨手將髒東西扔到河裏,漸漸地,河也從以前的乾淨、清澈變成了這骯髒、發臭、烏黑的臭水溝了。我還聽爸爸説,那條河原本是十分乾淨的,爸爸還在河中游過泳呢,而現在,誰還敢到那條河裏去游泳。現在,到河邊看看,河水中一條魚也沒有。也是的,現在還有什麼生物,能有什麼理由在這裏生活呢?這裏沒有任何條件能讓生物適應。現在,雖然有關部門已經在積極改善水質,可是單靠有關部門是不行的,因為現在還是有人隨便將拉圾倒入河中,小孩在河邊任意大小便,工廠還是把未處理的污水排入河中,如果像這樣下去,這條河是會乾涸的,其它的河也會被污染,慢慢地,就連大海也會被污染,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啊。所以,請同學、市民們千萬不要污染環境、污染河流了,保護環境,從你我做起。

對乞丐的社會調查報告高一(5)班 張 劍春節期間,各街道人山人海,但令人納悶的是乞丐也越來越多了。一次,竟有三、四個赤膊端着乞丐碗的兒童繞着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又不難看出,那是一種有組織的“丐幫集團”,那老太婆便一定是“丐幫幫主”了,他們正在開他們的丐幫代表大會,制定乞討綱領。大概過了10分鐘以後,他們便散了。回到他們自己的位置繼續它們的乞討。更令人可憤的是在公交車站,為了乞討,一個小孩竟為一個年輕人下跪,那好心人便掏出了一角錢投入其碗中,出乎意料的是,那小孩卻嫌錢太少,便抱住了那人的腿苦苦哀求,讓人見了既可憤又可憐,那年輕人只好再掏出一元錢投入了那小孩的碗中,方才離開。竟會出現這麼荒唐的事,我便開始了一次社會調查。乞丐主要集中在各公交車站、五馬街、人民路這三大版塊,可分為5大主要人種:1.學生求學; 2.老人乞討; 3.殘疾求助; 4.兒童赤膊求助; 5.賣藝求生。(各數據見下表)地點數據人種公交車站(大南門車站)五馬街人民路合 計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學生求學0/215.4%342.9%520%老人乞討360%215.4%342.9%832%殘疾求助240%430.8%114.2%728%兒童赤膊求助0/323%0/3 12%賣藝求生0/215.4%0/28%總 計5100%13100%7100%25100%(注:某一天我所見的情況)他們這些乞丐的真面目不知到底是什麼,是真正的向人求助,還是通過各種手段向好心人騙取同情心,得到不正當的金錢,從而使許多好心人不敢獻愛心。〖第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倘若他們是真正的求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願意去幫助他們,而且會盡可能的去幫助他們。望有關的部門對此情況重視。

第四篇:中學生調查報告專題

中學生調查報告是當今中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的重要內容,有利於中學生調查能力和寫作努力的提高,本站最新收集數十篇中學生調查報告,希望對中學老師起一定的參考資料作用,也對中學生寫調查報告,確定調查主題提供參考.

範文一: 中學生理財調查報告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是不願意讓中學生接觸金錢的,認為從小持幣會使孩子思想受到銅臭氣的不良影響.這種消極防範導致中學生缺乏經濟意識,出現盲目消費,不會理財等現象.其實,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中學生不可能不和錢打交道,試圖給中學生創造一個真空的消費環境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中學生適當地注意增強經濟意識,對健康成長十分有利,也便於提高辨別和分析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大部分中學生家長都固定地給他們一些零用錢,數量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每次還未到月末,同學們早已將零花錢用年完了.很多同學對"錢該怎麼用"這一理財的基本問題存在着種種不 熟的偏見和誤解,甚至在他們"身無分文"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花到哪裏去了.

由於國中生年齡較小,家長一般不會給太多的零花錢.絕大多數(約佔79%)的國中生每月零花錢低於50元,但也有5%的國中生每月零花錢超過100元.

據調查,在同學們零花錢的支出項目中,經常購買飲食品佔被調查人數的70%,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分別是文具,書籍,報刊雜誌,磁帶和光盤等.

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同學存在"亂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理財意識淡薄是導致中學生理財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正如有些同學所説:"很多同學信奉'錢是身外之物','出手要瀟灑大方';也有的人認為'算來算去煩死人','省來省去也省不出幾個錢',還不如'今朝有錢今朝花'."所以同學們的零用錢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不正確的理財觀念中被浪費掉了.家庭對孩子理財能力培養的疏漏,是造成中學生理財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學校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也很少涉及.

因此,家長應對中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財教育.比如,培養孩子良好的消費習慣,懂得進行價格比較購物消費;家裏一些有關財務問題的討論中,不妨讓孩子適當加入,瞭解適度消費的道理,預防,杜絕一些孩子從小自家裏私下拿錢,在外隨意借錢的問題.

希望同學們能養成以下良好的理財習慣:

第一,學會消費,懂得必要的消費規矩.形成正確地花錢,算賬的觀念,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生活中需要購買東西時,需明白哪些該買,哪些不該買,哪些買了划算.

第二,懂得錢來之不易.要正確認識錢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錢是勞動成果,珍惜父母勞動成果,不奢侈浪費,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第三,找機會參加儲蓄存款,增加金融知識.如將逢年過節,過生日,長輩或親友送的壓歲錢,賀禮等進行零存整取,自己計劃管理,體驗理財的滋味.

第四,獲得一些投資知識.可以集郵,集幣等,有機會可以學習購買基金,債券.

第五,合理利用好零用錢,用於購買學習用品,交通費,以及同學間小額募捐等.

現今世界,理財能力是一個人得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要培養和鍛鍊這種能力,專家建議:在孩子八九歲就應當注意培養其理財意識,而到了中學這一理財觀念的形成和定型時期,家長和學校更應積極做好引導工作.

中學生理財探究小組全體成員

指導教師:胡蕙

2014.12

·大學生課餘活動調查報告 ·08年調查報告 ·旅遊調查報告 ·白色污染調查報告

·人力資源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會計學專業調查報告 ·白領調查報告

範文二: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調查報告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

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為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為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為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為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為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説法,即從一個側面説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為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為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為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為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為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説“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為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説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説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為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為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第五篇:中學生調查報告

中學生調查報告

建湖實驗國中匯文校區七(9)班許一歆

調查人:許一歆

調查時間:2014年1月

調查對象:中學生

關於學生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報告

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請關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聖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部分中學生做了關於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中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説“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説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説完全摒棄,也不能説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並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中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外的心理導致部分中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中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中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

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中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2014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 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中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默認推薦更多文章:

中學生調查報告5

中學生調查報告

《中學生調查報告》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關於中學生“小金庫”的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p1o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