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暑假大學生支教地情況報告(精選多篇)

暑假大學生支教地情況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暑假大學生支教地情況報告

暑假大學生支教地情況報告(精選多篇)

我們去支教的地方叫做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好梯鄉付家莊村付家莊國小。

隴南一帶的農村教育體制是這樣的:他們把一個鄉劃為一個學區,一個學區有一個總校長,學區總校長負責全鄉所有的學校管理——包括鄉鎮中心國小和各個村子裏面的國小。我們支教的付家莊國小就屬於好題學區,總校長姓馬。

宕昌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而據當地人説,好梯是宕昌最窮的一個鄉,付家莊是好梯最窮最偏僻的村子——這些是我們途經宕昌縣城轉車時,當地的司機聽説我們一行人要到付家莊支教,對我們説的。司機還説:“付家莊太窮了,我一個本地人在那裏都住不下去,你們肯定住不久的。”付家莊的貧困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從宕昌縣城坐車到好梯鄉用了兩個小時,從好梯鄉到付家莊村,用了一個小時。後來據我們的學生説,從村口到好梯去趕集走路只要四十分鐘,可見山路之崎嶇狹窄。

從縣城到好梯鄉的路稍好些,是柏油路,雖然很窄,但車走起來還算平穩安全。從好梯到付家莊的路就全是土路了,僅容一輛車寬的小土路修在陡峭的山腰上。就像其他的盤山路,是以一小段一小段的大坡度直路和一個個的髮卡彎相互連接而成。路很窄,緊靠一側車體的是峭壁,而另一側車輪的外沿就是幾百米深的山溝。在直路段行駛時已經令人心驚膽戰,每當過彎時,我們竟都以產生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想法。

我們上山進村子那天恰逢下了場小雨,在雨剛過的時候,進村的路是完全不能走的,濕滑泥濘。不要説開車,就連走路都很容易滑倒摔到山下。這也是受當地地質條件的限制。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隴南市附近都是連綿的山脈,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兩千米以上。而我們所在的宕昌縣距離xx年8月發生特大泥石流的舟曲縣只有六十公里車程,兩地地質情況完全一致。都是重重的山嶺,山體大多是以粘土、沙礫構成,土質鬆散,很容易發生大規模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惡劣的地質災害。每當下雨的時候,村民都囑咐我們不要隨便出門,可能有危險。

村子附近的山都很陡峭,沒被開墾的地方大多有六七十度的坡度。因此大多村民家的房子都建在了一個個山頭上——只有山頂的小部分地帶地形平緩一些。這也導致了村民與村民之間,家家距離都非常遠,往來很不方便。

受地質條件影響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當地的農業。由於土壤以粘土為主,當地的土地極為貧瘠,可耕種面積也很少。高海拔和土壤結構的限制導致當地適宜生長的農作物就只有小麥、大和土豆豆,產量也極低——小麥的畝產量甚至不足平原地區的三分之一。當地不適宜種蔬菜,幾乎不適合任何蔬菜生長,所以當地人的餐桌上幾乎就只有土豆。農業的極度落後是付家莊貧窮的主要原因之一。

(請繼續關注:)

造成付家莊貧困落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閉塞。

在前文中提到的土路是xx年才修的,此前村民進出的通道就只有蜿蜒險陡的小泥徑。從前的路別説是四個輪子的汽車,就連馬匹牲畜走起來都很困難。以前村子裏面蓋的房子,磚瓦都是村民自己從外面一塊一塊用揹簍揹回來的。即使是現在的這條路,也沒有大型車輛能進來。因為路極險,宕昌當地的司機都不願走付家莊,我們在來之前也是事先委託在當地長期支教的志願者幫我們找到的宕昌技術最好的司機才敢跑付家莊的路。因行路難,致富在當地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至於其他的電器,就只有一個很小的白熾燈泡吊在屋子裏在晚上發出一點要稍稍強過油燈的光亮。據送我們過來的司機説,付家莊是四年前才通的電。

村民的僅有的收入來源就是種地,雖然也有人外出打工,但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打工人數很少。

因為他們的耕地都是在山上開闢的梯田,加上道路不通,當地人從沒加過、使用過任何農用機。耕地都是最原始的依靠耕牛,家庭條件更差一些的、養不起牛的家庭,就只能靠雙手雙腳,和大地山川搏鬥。當地的麥子是一年一季,我們到那的時候剛好是當地麥收的季節,和大多數農村十幾年前的情況一樣,用鐮刀割麥子;唯一不同的是,因為山路難走,也因為窮困,當地人沒有農用車、甚至也沒有牲口拉的車,割好的麥子就全靠肩膀,一趟一趟揹回家。受高山氣候和土質差異的影響,當地麥收會持續很長時間,有些人家地裏的麥子早早的就熟了,而有些人家可能要晚一兩個月。我們在家訪時問及收成問題,村民往往是一臉愁容。據説年景好的時候畝產能有兩三百斤,而今年天氣不好,收成較往年差很多,十畝地也產不下一千多斤麥子——這僅僅是平原地區一兩畝麥子的收成。

村子裏現在有了自來水,是村民們兩年前自發湊錢修的,每一處人家聚居地方有一個龍頭,用水沒有過去那麼困難了。而我們之前聽説的吃水要翻山越嶺,到有泉眼的山腳下去挑的情況確實存在過,不過已經過去了。但是村子裏的自來水也僅夠日常生活使用,村民種田還是完全看老天爺的臉色。

當地村民的飲食結構很簡單,因為他們的菜譜上只有一種東西——土豆。慣常的吃法是用籠屜把一大盆土豆隔水蒸了,然後主食和菜就全是它,一頓吃不完第二頓接着吃,我們的學生説有時候一鍋土豆能吃一週。在當地人的意識裏面,可能是沒有飲食健康這個問題的。

村子裏沒有診所或是社區服務站或是其他醫療點,印象中好梯鄉里也沒有,當地人治病要到宕昌縣城區,然而去一趟縣城對他們來説難如登天,所以看病對付家莊的村民也就成了傳説。一般有小病,諸如感冒發燒,都只是忍着;大病,也只能忍着。並且,以當地人的認知水平,他們對什麼是重病是沒有概念的。

對於付家莊的村民來説,他們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貧窮,而是知識的匱乏。因為交通不便,他們跟其他地方極少有溝通;因為聽不懂普通話,他們從不會聽廣播看電視;全村每一個成年人都是接近100%的文盲,所以書籍報紙也是天方夜譚。村民的習慣和生活方式處在大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而意識和認知水平則因長期的閉塞而愈加低下。

曾聽過一個著名的苦笑話:有人在黃土高坡上看見一個七八歲的放羊娃,心生好奇,就問放羊娃:

“你為啥放羊啊?”

“放羊掙錢”

“掙錢幹啥用啊?”

“娶媳婦”

“娶媳婦幹啥啊?”

“生娃”

“生娃幹啥啊?”

“放羊”

這是一個十年前流傳起來的著名笑話,生動的説出了西北農民的愚昧。我們在付家莊所瞭解到的農民們的心態竟和這個放羊娃驚人一致。對孩子們的父母來説生孩子養大是為掙錢,孩子掙錢娶媳婦,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養大,掙錢娶媳婦生娃。

這就是我們的可愛孩子們所面對的現實。

我見到孩子們的時候是第一天到付家莊村,老師帶着孩子們在學校列隊歡迎我們。那天孩子們都穿了在中國的校園裏很常見的藍白色校服,不過都只有校服的上衣,並且已經洗得毛糙了。繫着紅領巾。因為路上耽擱,我們遲到了近兩個小時,老師就帶着孩子們一致戰隊等着。資料上説孩子都是十二三歲,最大的十六歲,不過當時看起來大多數都像是八九歲的樣子——因為營養不良,因為每天吃土豆,孩子們都很瘦小。每個孩子臉上都帶着高原紅,眼睛裏閃爍着動人的純真和聰慧。第一天見面的時候孩子們還有些怕生,都怯怯的,後來相處久了,發現每個孩子都很活潑很聰明。

但就是這羣孩子,他們每天生活在這裏,承受着艱苦的生活,還有繁重的家務,還有命運的壓力。

付家莊每天早上六點多天亮,而大部分的孩子每天五點多的時候已經起牀了。他們需要早起做家務,然後再走很遠的山路上學,因為地形條件限制,村民家相互之間的距離都很遠,距離近一些的孩子,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遠一些的甚至要走兩三個小時乃至三四個小時山路。課表安排早上八點上課,有幾個孩子甚至每天早上三點就要起牀趕路。因為路途遙遠,來不及回家,午餐時間孩子們都呆在學校裏。家裏麪條件好一點的孩子,早上上學從家裏帶個饃,饃放一個上午都乾硬得裂開了,午餐就啃幹饃;而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午餐吃。中午有一個多小時的休息時間,他們會再下課後在外面玩一會兒,在教室裏待一會兒,就這樣玩鬧一中午,然後下午餓着肚子接着上課——對於這樣的條件他們已經習慣了。

為了照顧孩子們路途遙遠,怕他們回家晚,我們下午都是三點半就放學。下午放學後,孩子們還要走一兩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山路回家。然後幫父母幹農活、做家務。在農村,因為父母需要出去賺錢,需要下地務農,所以洗衣服、做飯、打掃、照顧禽畜以及其他更多我們不瞭解的家務勞動就全都落在了這些十一二歲的孩子身上。我們經常看到有十幾歲的孩子背了一捆比自己都高的麥子走在路上,走幾米歇一會兒。

都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裏的孩子都很懂事。我們以前所見到的孩子身上的那些驕橫的氣息完全沒有,有的只是純真。以為在家裏要承擔所有的家務,孩子們都會做飯,有幾次邀請孩子們到我們住的地方一起玩,孩子們都會搶着幫我們幹活,要求要幫我們做飯。在家裏他們也從不會對父母有任何怨言,儘管每天上了一天學,晚上回到家之後還要做家務、幹農活。

每天要完成這些勞動,往往需要孩子在天還是亮着幹到黃昏,一直幹到天黑。幹完活以後,一些思想開明些的家長會對孩子説“再給你開會燈,你寫會兒作業”之類的話。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如蒙大赦一般,爬到炕上,找一個角落——因為家裏都是沒有桌子或是其他可以坐在旁邊看書的地方的,學習就只能趴在炕上——掏出自己那本紙質已經發黃髮暗、不知道多少人用過的課本,就着昏暗的燈光,温習功課。而大多數孩子得到的只是:

“都幹完了?”

“嗯”

“上炕,睡覺”。這樣的不容置喙的、強迫式的命令。家長這麼做為了省電,更多的,是因為他們認為讀書沒有任何用處,孩子只需要學會幹活,將來會種田,能吃飽就成。年紀稍大一點,十五六歲的男孩子的命運一般都逃不脱結婚娶媳婦或是外出打工。因為家長的不開明,這麼多年付家莊村只出過一個大學生,也是今年才畢業,正在找工作。也正因為沒有過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實例,村民們愈加堅定了他們的讀書無用論。

學校現在有一二三四四個年級,每個年級都有八九個學生。採用的是複式教學。四個年級分兩個教室上課,一三年級一個教室,二四年級一個教室。上課的時候,兩個年級分開兩邊坐,這半部分坐的是一年級,那半部分坐的是三年級這樣。上課的時候,要先給一年級講,一部分講完給一年級留作業,這邊一年級在做題的時候再給三年級講,如此循環往復。這種教學方法在我國很多地方施行了很多年,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專注力都很強。

我們的孩子們都很聰明,學東西很快,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還沒被泯滅。我曾接觸過一些城市裏的國小生,他們在上課的時候對老師所講的東西都提不起興趣,下課了談論的東西也只是玩具和電子遊戲。付家莊的孩子則完全不同,他們對每件事物都保留着最真摯的探索欲。

學校有三件小瓦房的教室,沒有平整的操場,只有教室前的一小塊坑坑窪窪的空地是孩子們下課後活動的場所,沒有圍牆甚至沒有校門——只有三件小瓦房做教室。

老師們説現在的教室都還是1966年建的,已經用了四十幾年了,只是在12年汶川地震後,縣裏給了一點錢簡單的修葺過一次。每間教室都只有十幾平米大小,地面上是土地,一跺腳就是滿屋煙塵,在教室裏一抬頭就能看見屋頂上的瓦。有時候上着上着課就會有一兩塊泥塊掉在孩子們的課桌上,起初遇到時把我嚇壞了,當時覺得很危險,但孩子們臉上都是一臉的淡定和漠然——想是司空見慣了。

學區中心國小的馬校長告訴我們,付家莊國小從沒有接受到過任何來自外界的援助。馬校長説,去年曾經有一筆來自某大型國企的捐款,教育局已經同意用來給付家莊國小新建校舍。當時該學校的土地已經審批通過,準備動工的時候,國企派人來考察,説付家莊的條件他們不滿意,援建的希望國小必須建在國道邊上。付家莊國小的新校舍也就這樣不了了之,孩子們現在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裏都必須坐在每天會從房地上掉泥巴下來、會漏雨的教室裏面學習。

這就是我們所瞭解到的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好梯鄉付家莊村。

這裏貧窮落後,這裏閉塞,這裏四年前才通電,告別油燈時代,這裏三年前才修通能夠勉強通過汽車的路。但這裏沒有污染,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泉水甘甜,長期生活在這裏使人身心愉悦、延年益壽。

這裏的人們都沒有讀過書,他們不識字,也聽不懂普通話,他們居住的地方不適合種蔬菜,不適合養牲畜,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頻發,但是他們純樸,真誠,眼睛裏閃爍着別的地方看不到的華彩。他們還住在昏暗潮濕的小房子裏,他們天冷的時候只能在火盆裏燒幾根木柴取暖,他們一年到頭能吃到的蔬菜就只有土豆和土豆。因為氣候和常年的操勞,他們顯得比別的地方的人更容易變老。他們愚昧不開明,他們沒有人掌握着出口中間那個天之外其他任何謀生的技術,致富對他們來説陌生而遙遠。但是他們純樸,真誠,眼睛裏閃爍着別的地方看不到的華彩。

這裏有一羣聰明可愛的孩子,他們聰明得讓人心疼。生活的貧困,環境的閉塞,加之父母對教育的牴觸,這些在他們身上套了一層命運註定一般的光環,在他們的身上很難看到未來的出路在哪裏。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到優質教育,他們甚至沒有多少時間學習,每天走數個小時的山路上學,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餓着肚子,放學還要爬幾個小時的山回家,回到家裏要承擔起所有家務勞動,一直忙碌到夜裏,對他們來説在家裏温習功課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奢望。他們中沒有人走出過大山,甚至沒有人去過四十公里遠的縣城,他們所知的世界就僅限於這片山,和被這片山圍起來的那一小塊天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的未來就和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一樣,種田,賺錢,娶媳婦,生娃,他們的聰明和天資也將會被永遠埋沒在這片土地上。

這裏的人們需要來自外界的幫助。他們需要來自外界的知識、來自外界的技術、來自外界的嶄新的思想,他們需要更科學的耕種方法,他們需要更優質的種子,他們需要有人告訴他們怎樣過上更好更舒適的生活。這裏的孩子需要英語老師,需要音樂老師,需要美術老師,需要有人告訴他們五星紅旗是由烈士的鮮血染紅的,需要有人告訴他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新校舍,他們需要不會從房頂上掉泥巴到課桌上或是頭頂上的新教室。

大連大學向日葵小隊 潘雨楠

第二篇:大學生暑假支教實踐報告範文

去年開學前的一個夏日我們一行支教人員頂着灼人的驕陽到達綦江進行社會實踐,光陰似箭,驕陽依舊,轉眼又到了炎熱酷暑的季節,我們完成了光榮而艱鉅的支教任務。回想起我這一年的支教生活,它在我的工作生涯裏寫下了不平凡的一頁,在偏遠的鄉下工作,擔負的責任和使命並不比城裏輕鬆,其中的心情映襯着重慶的烈日:火熱,温暖,煩躁,無奈,在日復一日的烘烤中,只是化作了一種平淡的心情:人民教師甘如斯。

一、做一名普通的教師

支教對所有教師來説,都是一次磨練,畢竟它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規律,要求教師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一年來,我克服的最大的困難是生活上的,離開自己的親人,朋友獨自生活在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在支教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不後退。

來到支教學校,我並沒有因為自己是支教教師而對自己放鬆。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我首先和受援學校的老師進行溝通,互相瞭解,互相幫助。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任勞任怨。我擔任的是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兼任班主任工作,一週約20課時。其次,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要求。做到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有事先請假,按時按量地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

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剛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我深感到任重而道遠。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他們更需要的是開闊的眼界、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

我所在的學校的學生都是來源於本地農村,不少學生的家長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爺爺奶奶,他們對自己的生活還自顧不暇呢,根本沒時間管或根本管不住他們的孫子孫女。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態度、興趣和學習習慣不好是影響他們學習的主要禍根。為此我確定了育人目標,幫助改變習慣,從習慣入手,改變他們的學習衞生文明禮貌習慣。告訴他們“習慣影響終身,態度決定一切”。並以身示範,開展不定期的“找差距”活動。慢慢的幫助孩子們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班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比拼活動,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家訪,座談,談心,交流……孩子們不知不覺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這樣孩子們不僅學習態度好了,而且學習衞生文明習慣好了,學習成績提高了,良好的班風也受到了學校領導和教師的一致肯定和表揚。

三、讓孩子喜歡學習

“這裏的學生不像城裏的學生,他們的家長不管他們的學習的,他們從來不到學校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我的一位同事告訴我。為了爭取家長的配合,我逐個進行了家訪,瞭解了學生在家的表現,交流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以及進步表現等。課上,組織好每一次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各種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注意引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注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培養他們的語文素質,如進行朗讀,説話,書法等訓練。

在家長的配合下,我班一位不愛學習的學生也改變了錯誤的做法。不僅寫作業了,還成了作業寫的快、課堂發言積極,背書總是名列前茅的好學者。我呢,就在課堂上多次表揚他,課後經常的鼓勵他,終於達到有好幾次他的數學成績得到滿分!看到他的進步,我心裏也是像吃了蜜一樣的甜。同時也勉勵自己要繼續努力,爭取幫助更多的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還積極參加教學研究和繼續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教師們分享我的教育教學心得,積極承擔學校示範課教學。

如果説,去年的夏天我還只是對支教生活熱情的憧憬,而在今年夏天到來時,些許已感受到了什麼,——平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相信以後我的人生道路中,我會把支教過程銘記於心,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所有的滋味。 人生幾何,歲月匆匆,感謝生活讓我有這種經歷,讓我有了與眾不同的支教感受。

第三篇:大學生暑假支教實踐活動總結報告

2014年六連大學生暑假實踐活動小結

一、 活動簡介:

1.由六連團支部組織實踐活動。

2.活動成員:

(1) 組長:賀永飛

(2) 組員:曹明威,馮立飛,王悦,韓雪,王晶,張明慧,張揚。

3.活動意義:

為推進中國農村教育,服務鄉村建設盡一名大學生應盡的義

務,為社會和國家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在支教過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開闊當地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外活動,提升學習興趣,對中學生進行積極指導,培養學生大膽表現精神積極樂觀的態度,同時使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4.活動時間:2014年7月。

5.實施地點:六連辦公室。

二、 活動準備

1, 心理準備:

(1) 要適應當地環境並應對不變

(2) 要服從管理,與當地學生做好交流溝通。

(3) 遇到問題要與小組成員共同商討,爭取獲得最優化解決方案。 2,

物品準備:

(1) 準備授課所需要的教具,課堂基本用品。

(2) 收集授課所需要的材料,並做好初步教案。

三、活動安排:

1.活動實施:2014年八月

與學生初次接觸認識;為同學們分發文具等,與他們一起遊戲;召集同學們到學校來,教授其詩詞、歌曲、英語等知識,增進與孩子們的交流;隊員們在一中學生的帶領下到部分學生家中進行走訪,深入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狀況;召集全體隊員開會總結,發現亮點,找出問題。

四、實踐成果:

1、瞭解到孩子們的基本生活、學習和家庭狀況。2、為孩子們帶去衣物、書籍和文體用具。我們在與孩子們遊戲的同時,還教他們學會了不少新東西,如摺紙、詩詞、英語、歌曲等等,豐富了他們的課餘文化生活,為他們的童年增添新的色彩與活力。瞭解了本縣孩子在厭學、輟學等問題上的認識情況,對於有此類心理狀況的孩子進行專門的心理輔導,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鍛鍊了大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溝通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質;增強了團體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策劃和實踐經驗。

五、心得體會

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從前期的計劃、準備,到後期的總結、處理,都充分的考驗了我們的策劃和實踐能力,這是大學生在學校中無法學到的。每一項內容都要由我們自己去佈置,力求做得思路清晰、有條

理,這也增強了大家的動手、動腦能力。在學校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這方面的能力鍛鍊的太少,以致在實踐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但總體來説還是蠻有成效的。

在與村幹部、老師、家長和孩子們的交談中,鍛鍊和增強了大學生的交際、溝通能力。

現總結如下:

1、堅持社會實踐與優秀大學生地培養相結合。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加大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力度,我們在選擇此次社會實踐隊員時,都把德才兼備地選出來參加,旨在以優秀大學生培養為突破口,帶動全校學生積極進取、全面發展。

2、堅持社會實踐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從多年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感覺到,我們的社會實踐之所以得以順利開展,取得實效,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活動符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我們社會實踐活動切實為地方做出了貢獻、辦了實事。

3、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好好學習掌握現代化的知識,而且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更好的掌握知識,在實踐中瞭解社會發展社會提高才能鍛鍊自己發展自己,使自己將來能更好投身於社會服務於社會。

4、愛心這個永恆話題,還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愛心的意識一定不能被埋沒,社會的發展還不平衡地區的差異往往使我們對社會的評價存在很多看法,但是愛心的力量也是很大的,用愛心去發展是偉大的。希望我們愛心不要在我們心中丟失。

在本次活動中,我們始終把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素質培養相結合,培養以鍛鍊意志品格為宗旨的情感體驗,注重堅持把社會實踐與“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教育相結合,鍛鍊了我們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把堅持社會實踐與大學生成才相結合,激發了我們團結、求實、博學、奮進的成才意識。通過社會實踐我們對社會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從中經受“社會關”、“專業關”、“勞動關”的考驗,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實踐論。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擔,清楚的認識到當今的中國仍存在諸多問題。沒有理由再去談享樂,沒有理由再去奢侈和浪費,我們應該做的,是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六連團支部

2014年九月

第四篇:淺談暑假大學生支教

淺談暑假大學生支教 暑假伊始,許多同學就已經踏上了支教的旅途,四川、甘肅、貴州以及各個我們印象中稍微欠發達的地方成為了我們的目的地。電視、網絡的不斷報道,一路上我們都成為了別人的焦點。 支教對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對於某些從來沒有參加過支教活動的人而言,他們以為去山區就是去那些地方換換環境感受一下祖國的大好山河,看看山區的農民是如何的不容易,説直白一些就是去旅遊,美其名曰“支教”。雖然我從來沒有參加過支教活動,可是我相信每一個參加過支教活動的同學的初衷絕對不是為了去旅遊,他們是為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暑假。

作為當代志願參加支教活動的大學生相信他們的能力一定是能夠勝任的,在出發之前也許就已經作了詳細的考核工作,參加支教活動的目的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不一定很全面:

1. 讓自己的暑假可以不僅僅在電視、電腦的跟前度過,而是能夠真正的有所得。

2. 為落後偏遠的地區帶去我們的祝福,讓他們瞭解一下我們所在地區的生活方式、區域發展的情況,讓他們更多的接觸外面的社會。

3. 教學相長,彼此之間的知識會在這次支教過程中得到較大的提升。

4. 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可以迴歸一下自己的兒時的回憶,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理想中的教學方式、方法應用於實踐算是自己是一個理想的實現。

可是我覺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去支教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些偏遠落後的地區。我們大學生,不論是自己家鄉的生活條件還是目前大學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也許遠遠超過他們。他們與我們之間的思想意識形態差別是十分大的。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支教活動,將我們的思想加在稍微落後的地區的孩子身上,就相當於跨級發展,揠苗助長。俗話説的好,欲速則不達。尤其是一個人的心理成長曆程,如果不是循序漸進的發展,結果應該也不是很好吧,雖説在部分孩子心中埋下了嚮往未來美好生活的種子,可是,我們卻只有一個暑假中的一部分的時間,來精心培育那些幼嫩的種子,也許再也不會相見。他們現在還小,那也僅僅是一顆種子,在今後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這裏種子是被扼殺還是長成參天大樹,抑或是中途夭折,這看似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可是這顆種子是我們埋下的,難道我們就一點責任也沒有嗎?

再從教學方式來看,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於我所經歷的國小時代,老師可能用一些體罰的方式來管教一些較為頑皮的孩子,美其名曰:不打不成器,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想我有同樣經歷的同學都反對這種教育方式,這也可能使我們那地方特有的教學方式。

每沒一個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我們作為支教的老師帶給他們的是我們所期待的教學方式,比如:開放式課堂,師生之間是

朋友等方式。我們覺得這是正確的方式,可是我們僅僅在那地方呆一個多月,並不準備一輩子都紮根在那裏,如果我們的教學方式與當地老師特有的教學方式有較嚴重的衝突,那就會使當地的老師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學生要求和老師做朋友,抑或是其他我們所帶來的新鮮的事物。

總而言之,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一定的上層建築,我們貿然將這種建築以揠苗助長的方式提升上來,我不覺得這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大學生進行支教活動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可是我們不要讓我們的無心之失下出現錯誤。支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需要長期呆在那裏,我們可以通過寫信等方式進行長期溝通,讓我們的付出最終得到回報,而不是僅僅在那一個月裏完成自己預定的目標,真正將支教的意義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我也希望可以有這種關於大學生支教活動的組織制定相應的公約或制度,可以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做好支教工作,真正成文一名合格的支教老師,僅是我的一孔之見。

這僅僅是個人的意見,不喜勿怪,祝大家暑假愉快,天天開心!!!!!

第五篇:暑假支教實踐報告

暑假實踐報告

2014年7月,藉着暑假的空餘時間,我參加了關於“大學生下鄉支教”的時間活動。講課期間我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只是短短的10天,但我依舊獲益匪淺。

這次,我自行聯繫了一所鄉村國小,幫助孩子們在暑期進行作業輔導。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在10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講課期間,我跟許多孩子的家長交流過,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是多麼強烈,更看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那分無私的愛,想起自己在家辛苦忙碌的父母,不禁油然產生一種敬意,在跟家長交流期間,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跟我談了許多,她説把孩子就交給我了,使我很感動,同時也感到了自己責任的重大,自己現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師,既然為人師,就應該對學生負責,雖然自己現在的身份更確切説還是一名大學生,但早晚也要走向社會,現在學會對自己所做的事勇於負責任,才能對自己幾年之後真正踏出校門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國小課改以後,從三年級開始就有了英語課程,但由於村裏條件較差,無力引進英語教育方面的師資,國小英語的啟蒙教育也就成了空白。我雖然不是英語高手,但口語較好的我還是擔當起了小老師的角色,教孩子們學習簡單的英語。孩子們對接觸英語的渴望十分強烈,聚精會神地聽,認認真真地讀,一節課下來,他們已經基本學會了26個字母的讀寫,並學會了幾句最簡單的日常用語。之後,我們還教他們唱《abc之歌》,通過該英文歌曲加深鞏固他們剛剛學到的字母知識。孩子們學得很開心,我也教得十分愉快 。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為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家鄉的環境已經讓孩子們對家鄉失去信心!

教育條件的惡劣,已經嚴重影響孩子們的求學效率!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村裏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一些客觀現實又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開放20年來,人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村裏採訪的過程中,我瞭解到,80%的家庭將孩子的教育費用作為自己未來幾年內的最重要支出。在資金比過去有了保障之後,我們支持農村教育以不僅僅是財力上的幫助,還應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觀念上的幫助。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樣需要做人的道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觀念和大局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或許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卻有責任有義務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

其他方面,在當今社會有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去創業,想要收穫更多的金錢。在我看來,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畢竟大學生的社會閲歷還不是很成熟。許多事情都不是風平浪靜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狀況發生,除了自身的能力以外,還要藉助個方面的人和事情。學會與人合作。畢竟路是人走出來的,所以我認為,大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去參加工作,在工作中,

瞭解這個社會的發展,認識更多的人,觸及更多的事情發展狀態,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打好基礎,等到時機成熟,在創業。

在大學生創業金錢味十足、功利傾向突出的今天,我們不能再放任它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隨波逐流。作為學校及政府還包括社會,理應給創業者創造出足夠廣闊的空間,讓大學生有更理性和寬闊的創業選擇,讓他們知道,創業不完全等於經商,重要的是在於開始學會經營人生事業。

短期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希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使同學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尤其是我們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環節,往往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發揮的不很理想。通過實踐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就是緊密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水平。通過實踐,原來理論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鞏固,原先理論上欠缺的在實踐環節中得到補償,加深了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在今後我要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磨練自己的同時讓自己認識得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會就已體會社會更多方面,不要以單純的想法去理解和認識社會。而是要深入地探索,為自己的未來打好基礎,在學校學會更多的書面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好好利用知識進行運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p4e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