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動能定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動能定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動能定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動能定理實驗新解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理解什麼是動能; (2) 知道動能公式Ek12mv,會用動能公式進行計算; 2(3) 理解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會用動能定理分析、解答有關問題。 2.能力目標

(1) 運用演繹推導方式推導動能定理的表達式; (2) 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二。重點難點

重點:本節重點是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動能定理中總功的分析與計算在初學時比較困難,應通過例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該問題的能力。

通過動能定理進一步加深功與能的關係的理解,讓學生對功、能關係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與幻燈片若干。 多媒體教學演示課件

四。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國中我們曾對動能這一概念有簡單、定性的瞭解,在學習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關係之後,我們再進一步對動能進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這一概念及其與功的關係。

2.內容組織

(1)什麼是動能?它與哪些因素有關?(可請學生舉例回答,然後總結作如下板書) 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它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舉例:運動物體可對外做功,質量和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物體對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強。所以説動能表徵了運動物體做功的一種能力。

(2)動能公式

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係如何呢?我們知道,功與能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做功來研究能量。外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運動而具有動能。

下面研究一個運動物體的動能是多少?

如圖:光滑水平面上一物體原來靜止,質量為m,此時動能是多少?(因為物體沒有運動,所以沒有動能)。

在恆定外力F作用下,物體發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這個過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體獲得了多少動能?

v212mv 外力做功W=Fs=ma×

2a2由於外力做功使物體得到動能,所以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係:

用Ek表示動能,則計算動能的公式為:Ek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積的一半。

由以上推導過程可以看出,動能與功一樣,也是標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響。它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一個物體處於某一確定運動狀態,它的動能也就對應於某一確定值,因此動能是狀態量。

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加深同學對動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試比較下列每種情況下,甲、乙兩物體的動能:(除下列點外,其他情況相同) ① 物體甲的速度是乙的兩倍;

② 物體甲向北運動,乙向南運動; ③ 物體甲做直線運動,乙做曲線運動;

④ 物體甲的質量是乙的一半。

總結:動能是標量,與速度方向無關;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更大。

(3)動能定理

12mv就是物體獲得的動能,這樣我們就得到了212mv。即物體的動能等於它的質量跟2①動能定理的推導

將剛才推導動能公式的例子改動一下:假設物體原來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經過一段位移s,速度達到v2,如圖2,則此過程中,外力做功與動能間又存在什麼關係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外力做的總功為:

2v2v121212W總=Fsfsmamv2mv1Ek2Ek1Ek

2a22可見,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動能的增量。其中F與物體運動同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增大;f與物體運動反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減少。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了物體動能的變化。

問:若物體同時受幾個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況又如何呢?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結論並板書:

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動能的增加,這個結論叫動能定理。

用W總表示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用Ek1表示物體初態的動能,用Ek2表示末態動能,則動能定理表示為:W總=Ek2Ek1Ek

②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動能定理是學生新接觸的力學中又一條重要規律,應立即通過舉例及分析加深對它的理解。

a.對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進物體運動,而有的力則阻礙物體運動。因此它們做的功就有正、負之分,總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數和;又因為W總=W1+W2+„=F1·s+F2·s+„=F合·s,所以總功也可理解為合外力的功。

b.對該定理標量性的認識

因動能定理中各項均為標量,因此單純速度方向改變不影響動能大小。如勻速圓周運動過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圓心,與位移方向始終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為零,動能變化亦為零,並不因速度方向改變而改變。

c.對定理中“增加”一詞的理解 由於外力做功可正、可負,因此物體在一運動過程中動能可增加,也可能減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詞,並不表示動能一定增大,它的確切含義為未態與初態的動能差,或稱為“改變量”。數值可正,可負。

d.對狀態與過程關係的理解

功是伴隨一個物理過程而產生的,是過程量;而動能是狀態量。動能定理表示了過程量等於狀態量的改變量的關係。

(4)例題講解或討論

主要針對本節重點難點——動能定理,適當舉例,加深學生對該定理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

例1.一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合外力一定對物體做功,使物體動能改變 B.物體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為零

C.合外力一定對物體做功,但物體動能可能不變 D.物體加速度一定不為零

此例主要考察學生對涉及力、速度、加速度、功和動能各物理量的牛頓定律和動能定理的理解。只要考慮到勻速圓周運動的例子,很容易得到正確答案B、D。

例2.在水平放置的長直木板槽中,一木塊以6.0米/秒的初速度開始滑動。滑行4.0米後速度減為4.0米/秒,若木板槽粗糙程度處處相同,此後木塊還可以向前滑行多遠?

此例是為加深學生對負功使動能減少的印象,需正確表示動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負。解題過程如下:

設木板槽對木塊摩擦力為f,木塊質量為m,據題意使用動能定理有: -fs1=Ek2-Ek1, 即-f·4=-fs2=0-Ek2, 即-fs2=-

12

2m(4-6) 212

m4 2二式聯立可得:s2=3.2米,即木塊還可滑行3.2米。

此題也可用運動學公式和牛頓定律來求解,但過程較繁,建議佈置學生課後作業,並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看出動能定理的優勢。

例3.如圖,在水平恆力F作用下,物體沿光滑曲面從高為h1的A處運動到高為h2的B處,若在A處的速度為vA,B處速度為vB,則AB的水平距離為多大?

可先讓學生用牛頓定律考慮,遇到困難後,再指導使用動能定理。

A到B過程中,物體受水平恆力F,支持力N和重力mg的作用。三個力做功分別為Fs,0和-mg(h2-hl),所以動能定理寫為:

122m(vBvA) 2m122(vBvA)〕解得

s〔g(h2h1)

F2Fs-mg(h2-h1)=從此例可以看出,以我們現在的知識水平,牛頓定律無能為力的問題,動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決,其關鍵就在於動能定理不計運動過程中瞬時細節。

通過以上三例總結一下動能定理的應用步驟: (1)明確研究對象及所研究的物理過程。

(2)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並確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這些力的功的代數和。 (3)確定始、末態的動能。(未知量用符號表示),根據動能定理列出方程

W總=Ek2Ek1

(4)求解方程、分析結果 我們用上述步驟再分析一道例題。

例4.如圖所示,用細繩連接的A、B兩物體質量相等,A位於傾角為30°的斜面上,細繩跨過定滑輪後使A、B均保持靜止,然後釋放,設A與斜面間的滑動摩擦力為A受重力的0.3倍,不計滑輪質量和摩擦,求B下降1米時的速度大小。

讓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對象,那麼可能有的同學分別選擇A、B為研究對象,而有了則將A、B看成一個整體來分析,分別請兩位方法不同的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解題過程:

解法一:對A使用動能定理 Ts-mgs·sin30°-fs=

1

2mv 2對B使用動能定理(mg—T)s =三式聯立解得:v=1.4米/秒

12

mv

且f =0.3mg 2解法二:將A、B看成一整體。(因二者速度、加速度大小均一樣),此時拉力T為內力, 求外力做功時不計,則動能定理寫為:

mgs-mgs·sin30°-fs=f =0.3mg 解得:v=1.4米/秒

可見,結論是一致的,而方法二中受力體的選擇使解題過程簡化,因而在使用動能定理時要適當選取研究對象。

3.課堂小結

1.對動能概念和計算公式再次重複強調。

2.對動能定理的內容,應用步驟,適用問題類型做必要總結。

3.通過動能定理,再次明確功和動能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繫、加深對兩個物理量的理解。

《動能和動能定理》説課稿 篇二

本次課是高三複習課,經過精心的準備順利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回顧一下感覺本節課有一些成功之處:

1、事先充分了解了學生,掌握了學生的程度,知道了同學們的接受能力;

2、組織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熟悉的每天都做的遊戲活動出發,效果很好;

3、針對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

4、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比較合適;

5、例題和變式訓練題有梯度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提高了學生能力;

6、教學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該啟發、該提問、該訓練的內容都有學生完成教師並沒有一言堂;

7、整節課師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共同完成了學習任務,自認為達到了快樂學習的效果;

當然眾所周知每節課不論多麼完美都會留有遺憾自認不足之處有:

1、板書的設計可以更完美一些;

2、由於學生程度較高,所以有些問題可以再深挖一下。

動能定理教學反思 篇三

動能定理是一條適用範圍很廣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導這一定理時,由一個恆力做功使物體的動能變化,得出力在一個過程中所作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然後逐步擴展到幾個力做功和變力做功以及曲線運動的情況。這個梯度很大,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動能定理,我設置了一些具體的問題,逐步深入地進行研究,讓學生尋找物體動能的變化與哪些力做功相對應,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的準確的理解動能定理的含義。

探究式教學是實現物理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徑。因此,本節課我在教學設計時從動能的概念入手就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在探究中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在操作上本節教學我注重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同學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動能公式及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中,有師生間的討論、分析,甚至是相互質疑。本節課我運用實驗探究法,通過質量相同的物體高度的不同和高度相同質量不同的兩種情況,得出動能和質量速度的關係。用演繹推理法由動能公式進一步推導得出動能定理。在探究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從外力做功和物體的動能變化量兩個方面思考,選擇受力情況較為簡單,動能變化量比較容易得到的具體形式。在解題過程中,讓學生採用對比的方法,體會到了運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點和方法、步驟。讓學生採用這種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能夠有效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動能定理的知識點總結 篇四

動能定理的知識點總結

1、什麼是動能?它與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它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下面通過舉例表明:運動物體可對外做功,質量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物體對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強。所以説動能是表徵運動物體做功的一種能力。

2、動能公式

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係如何呢?我們知道,功與能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做功來研究能量。外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運動而具有動能。下面我們就通過這個途徑研究一個運動物體的動能是多少。

列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光滑水平面上一物體原來靜止,質量為m,此時動能是多少?(因為物體沒有運動,所以沒有動能)。在恆定外力F作用下,物體發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圖1),這個過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體獲得了多少動能?

樣我們就得到了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係:

物體的動能等於它的質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積的一半。用Ek表示動能,則計算動能的公式為:

由以上推導過程可以看出,動能與功一樣,也是標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響。它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一個物體處於某一確定運動狀態,它的動能也就對應於某一確定值,因此動能是狀態量。

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加深同學對動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試比較下列每種情況下,甲、乙兩物體的動能:(除下列點外,其他情況相同)

①物體甲的速度是乙的兩倍;②物體甲向北運動,乙向南運動;

③物體甲做直線運動,乙做曲線運動;④物體甲的質量是乙的。一半。

在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後總結:動能是標量,與速度方向無關;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更大。

3、動能定理

(1)動能定理的推導

將剛才推導動能公式的例子改動一下:假設物體原來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經過一段位移s,速度達到v2,如圖2,則此過程中,外力做功與動能間又存在什麼關係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可見,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動能的增量。其中F與物體運動同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增大;f與物體運動反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減少。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了物體動能的變化。

將上述問題再推廣一步:若物體同時受幾個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況又如何呢?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結論並板書:

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動能的增加,這個結論叫動能定理。

用W總表示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用Ek1表示物體初態的動能,用Ek2表示末態動能,則動能定理表示為:

(2)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動能定理是學生新接觸的力學中又一條重要規律,應立即通過舉例及分析加深對它的理解。

a、對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進物體運動,而有的力則阻礙物體運動。因此它們做的功就有正、負之分,總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數和;又因為W總=W1+W2+?=F1·s+F2·s+?=F合·s,所以總功也可理解為合外力的功。

b、對該定理標量性的認識

因動能定理中各項均為標量,因此單純速度方向改變不影響動能大小。如勻速圓周運動過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圓心,與位移方向始終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為零,動能變化亦為零,並不因速度方向改變而改變。

c、對定理中“增加”一詞的理解

由於外力做功可正、可負,因此物體在一運動過程中動能可增加,也可能減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詞,並不表示動能一定增大,它的確切含義為末態與初態的動能差,或稱為“改變量”。數值可正,可負。

d、對狀態與過程關係的理解

功是伴隨一個物理過程而產生的,是過程量;而動能是狀態量。動能定理表示了過程量等於狀態量的改變量的關係。

4、例題講解或討論

主要針對本節重點難點——動能定理,適當舉例,加深學生對該定理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

例1、一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

A、合外力一定對物體做功,使物體動能改變

B、物體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為零

C、合外力一定對物體做功,但物體動能可能不變

D、物體加速度一定不為零

此例主要考察學生對涉及力、速度、加速度、功和動能各物理量的牛頓定律和動能定理的理解。只要考慮到勻速圓周運動的例子,很容易得到正確答案B、D。

例2、在水平放置的長直木板槽中,一木塊以6.0m/s的初速度開始滑動。滑行4.0m後速度減為4.0m/s,若木板糟粗糙程度處處相同,此後木塊還可以向前滑行多遠?

此例是為加深學生對負功使動能減少的印象,需正確表示動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負。解題過程如下:

設木板槽對木塊摩擦力為f,木塊質量為m,據題意使用動能定理有:

二式聯立可得:s2=3.2m,即木塊還可滑行3.2m。

此題也可用運動學公式和牛頓定律來求解,但過程較繁,建議佈置學生課後作業,並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看出動能定理的優勢。

例3、如圖3,在水平恆力F作用下,物體沿光滑曲面從高為h1的A處運動到高為h2的B處,若在A處的速度為vA,B處速度為vB,則AB的水平距離為多大?

可先讓學生用牛頓定律考慮,遇到困難後,再指導使用動能定理。

A到B過程中,物體受水平恆力F,支持力N和重力mg的作用。三個力做功分別為Fs,0和-mg(h2-h1),所以動能定理寫為:

從此例可以看出,以我們現在的知識水平,牛頓定律無能為力的問題,動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決,其關鍵就在於動能定理不計運動過程中瞬時細節。

通過以上三例總結一下動能定理的應用步驟:

(1)明確研究對象及所研究的物理過程。

(2)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並確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這些力的功的代數和。

(3)確定始、末態的動能。(未知量用符號表示),根據動能定理列出方程

W總=Ek2—Ek1

(4)求解方程、分析結果

我們用上述步驟再分析一道例題。

例4、如圖4所示,用細繩連接的A、B兩物體質量相等, A位於傾角為30°的斜面上,細繩跨過定滑輪後使A、B均保持靜止,然後釋放,設A與斜面間的滑動摩擦力為A受重力的0.3倍,不計滑輪質量和摩擦,求B下降1m時的速度多大。

讓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對象,那麼可能有的同學分別選擇A、B為研究對象,而有了則將A、B看成一個整體來分析,分別請兩位方法不同的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解題過程:

三式聯立解得:v=1.4m/s

解法二:將A、B看成一整體。(因二者速度、加速度大小均一樣),此時拉力T為內力,求外力做功時不計,則動能定理寫為:

f=0.3mg

二式聯立解得:v=1.4m/s

可見,結論是一致的,而方法二中受力體的選擇使解題過程簡化,因而在使用動能定理時要適當選取研究對象。

高中物理動能定理教案 篇五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恆定律》第七節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彙報: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 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恆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並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通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恆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於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後,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恆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於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並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2.內容地位

通過國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係。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着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並在解釋功能關係上有着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二、目標分析

1、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並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恆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複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

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三、教法和學法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於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採取精講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採取:任務驅動和合作探究;

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為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設計成6個教學環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動能定理》教學反思 篇六

20xx年5月19日,根據學校的安排,我在全校上了一次高效課堂的示範課,課題為《動能和動能定理》,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節課是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的第一課時,是整個動能定理教學中基礎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這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動能的表達式,掌握動能定理的內容,學會簡單應用動能定理解決物理問題,體會到應用動能定理研究問題的優越性。動能定理主要從功和動能的變化的兩個方面來入手。裏面包含了:功、能、質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綜合性很高。並且動能定理幾乎貫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節、是物理課程的重頭戲。本節課我採用新泰一中“七步教學”模式,按照以下的思路進行:導入新課─探究動能的相關因素(定性)─探究功與動能的關係(推理、演繹)─問題引領、總結知識─知識應用─方法總結─鞏固訓練,課堂效果較好,受到了聽課領導、教師的好評。不過通過反思,我認為在這次示範課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應加強實驗探究

在探究動能的相關因素(定性)時,本節課只是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沒有通過實驗實際操作,如果事先準備好實驗器材,讓學生當堂實驗,效果會更好。

2、加強鍛鍊,提高自身的素質,駕馭課堂的能力

如何引導學生按照我的思路進行思考、探討、交流並得出結論,這是一個突出問題,在教學中問題的創設上還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會出現研究問題的盲目性,和無法正確的研究問題。

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強對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並且充分研究學情,在學案的問題和情景的創設上更加細化,並加強其針對性,打造更高效的課堂。

動能和動能定理説課稿 篇七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説課,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通過前幾節的學習,學生已認識到某個力對物體做工就一定對應着某種能量的變化。在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中,學生也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那麼物體的動能跟那些因素有關,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都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深化了對功的理解,對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為下一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併為用功能關係處理問題打開了思維通道,因此本屆內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是關建的一節,是重點的一節。

二、學生學情

深入瞭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學生已經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2)學生已經認識到做功必然引起對應能量發生變化。

(3)學生已經知道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以把力學量與運動聯繫到一起。

(4)通過三年多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單位以及符號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物理意義

3、理解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體會演繹推理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演繹推理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動能定理應用的學習,領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

1、直觀演示法、問題探究的方式(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2、活動探究法(理論推理)

3、集體討論法(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

學法:觀察思考、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五、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引出課題

2、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一)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告訴我們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上一節我們探

2那麼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體的表達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關係得出了呢?

出示課題:動能和動能定理

(二)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演示觀察實驗思考:

(1)從高度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滾到底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誰得動能大?

(2)從高度不同質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哪個的動能大呢?

(3)總結一些動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以達到引發學生興趣為目的)

結論:質量大,速度決定動能大小。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動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問題:學生推導

1、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體的加速度多大?

3、物體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間有什麼關係?

4、綜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導得出什麼樣的式子?

5、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 它包含了影響動能的兩個因素:m和v

(2) 這個過程末狀態與初狀態的差,正好等於力對物體做的功

(3) 它涵蓋了我們前面探究得到的結論W∝V

2.於是我們説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Ek

(1)概念:

(2)動能的標矢性:

(3)動能的單位:

(4)動能式狀態量還是過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組織學生一起進一步分析例1的推導結果:提出問題:

(1)等式左邊W的意義

(2)等式右邊意義是什麼?

(3)此式的又表達了什麼意思?

(4)結論。上面關係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1)W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邊代表着變化量

(2)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線運動時,動能定理也同樣適用。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例2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為m=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1、為什麼動能定理能解決變力問題?

2、建立動能和動能定理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3、建立動能定理經歷了那些過程?

4、這節課有什麼收穫(課堂小結)?

目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認知過程、結果進行自我檢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e3g41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