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講話致辭 >領導講話稿 >

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歲月

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歲月

目錄

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歲月
第一篇: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歲月第二篇:論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三篇: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第四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第五篇:新民主主義革命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歲月

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歲月北京市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全民族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領導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民族解放鬥爭與國共兩黨的階級鬥爭錯綜交織,極為複雜。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制定和貫徹全面抗戰路線,以正確的謀略和高超的鬥爭藝術成功地駕馭了當時的特殊形勢,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中堅力量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擔當中流砥柱,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對打敗日本侵略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黨的這種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主要依靠三件法寶。第一件法寶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面抗戰路線,進行人民戰爭。毛澤東同志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戰爭初期,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下,國民政府在北線和東線戰場也抵抗過日軍的一些進攻,在政治上同共產黨的關係也有所改善。但是,國民政府始終不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導致正面戰場許多仗打得不好,甚至潰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堅持人民戰爭路線,深入敵後,廣泛發動羣眾,組織自衞軍和民兵部隊。這些羣眾武裝同主力部隊一起作戰,或根據實際情況獨立作戰,對抵抗日軍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到抗戰中後期,儘管日軍佔領了中國大片領土,但侵略者及其培植的漢奸政權只能控制一些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沿線,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人民軍隊則控制着廣大的敵佔區地域。正因為如此,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最後承擔了對日全面反攻作戰的任務,這是迫使日本侵略者迅速投降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件法寶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持久戰的策略,批評速勝論,更批判亡國論,與妥協投降的言論和行徑進行堅決鬥爭。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對中日雙方的基本國情作了準確的分析,充分闡述了中日戰爭是持久的而不是速決的,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後,日軍調整對華策略:在軍事上,基本上停止正面戰場的戰略性進攻,將注意力集中於打擊和消滅八路軍、新四軍;在政治上,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誘使國民政府妥協投降。1938年底,以汪精衞為首的親日派公開投降,國民黨中央集團表現出很大的妥協倒退傾向。在這種情況下,黨領導根據地軍民,一面抗擊日本侵略者愈益頻繁的軍事進攻,一面開展反投降鬥爭。針對國民黨中央集團既動搖妥協又不敢公開放棄抗日的兩面態度,黨採取相應的政策,一方面堅持團結合作,幫助和推動國民黨進步,另一方面對其妥協動搖進行堅決鬥爭,以鬥爭求團結,爭取時局好轉。黨始終堅持抗戰、團結、進步三大方針,解放區戰場逐漸承擔起抗擊日軍和偽軍的主要任務,並有效遏制了國民黨內妥協投降勢力的發展,推動國民政府抗戰到底。第三件法寶是,中國共產黨實行“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軍事方針,強調游擊戰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堅持廣泛而又持久的游擊戰爭。在華北正面戰場作戰基本結束後,八路軍向廣大敵後區域發展游擊戰爭。隨着黨領導的根據地不斷擴大,游擊戰爭在戰略上形成了對日偽佔領區的反包圍態勢。從抗戰全局看,游擊戰形成了與正面戰場相呼應、戰略上互相支持的廣大敵後戰場。敵後戰場對穩定中國戰局起了重要作用,在抗戰轉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游擊戰爭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形態。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進行過像平型關戰役那樣的運動戰和百團大戰那樣的大規模戰役,但主要是以分散遊擊的方式,打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組織武工隊、游擊隊等,進行各種富有創造性的戰鬥。到1943年,黨領導的解放區軍民抗擊了侵華日軍的64%和偽軍的95%。至抗戰結束時,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對日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空前壯大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開赴抗戰前線,打擊日本侵略者,這給了中國共產黨更大的活動舞台和發展空間。經過嚴酷的鬥爭洗禮,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正確的思想、政治、軍事和組織路線,以及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不僅成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而且領導的革命力量也空前壯大。抗戰時期是黨發展、成熟的一個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發展。抗戰中,曾遭受嚴重破壞的黨組織迅速恢復,黨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壯大。黨的發展,不僅表現在黨員數量的增加,更表現為黨的組織和思想的成熟。1941年,全黨開展整風運動,使全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組織紀律性普遍增強,進一步密切了黨同人民羣眾的聯繫。至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國共產黨已成為具有廣泛羣眾基礎的、擁有120多萬黨員的全國性大黨。黨以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政策,憑藉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成為抗日戰爭當之無愧的重要領導力量。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發展。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後,開赴前線,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戰鬥。1940年,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發展到50多萬人。這以後,日本侵略軍對華北、華中敵後根據地進行頻繁、殘忍的“掃蕩”、“清鄉”,使八路軍、新四軍一度大量減員。但是,黨及時地採取了應付困難局面的對策,度過了兩年左右的艱苦階段。至抗戰結束時,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達260萬人。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深入敵後,通過人民戰爭、游擊戰爭不斷收復國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闢了大塊根據地。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內,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依靠廣大根據地軍民,大力發展生產,正確處理各抗日階級、階層之間的關係,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戰勝了各種困難。黨還在根據地內實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領導人民進行各項建設,在局部範圍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到抗戰結束時,黨領導的根據地有19個,其地域包括華北、華中、華南19個省的廣大地區,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這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重要基礎。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獲得了巨大發展。在抗戰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毛澤東同志的許多思想得到了多方面展開,產生了許多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獨創性理論,如作為世界觀方法論的哲學理論、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理論、統一戰線理論、黨的建設理論,以及整個新民主主義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抗日戰爭是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理論走向成熟、黨的指導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催化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抗日戰爭時期能夠實現歷史性飛躍,產生出毛澤東思想這一偉大理論成果,有着深刻的歷史原因。抗日戰爭時期,延安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有較為安定的環境,使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有較多的時間和較為便利的條件學習馬列著作。這是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重要理論前提。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同志讀馬列著作花費時間最多、閲讀書量最大的時期,也是他寫作著述最為豐富的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一方面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另一方面也將中國革命經驗馬克思主義化,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反思了中國革命的曲折歷程,為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基礎。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實際領導地位,使毛澤東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走向輝煌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同志對此前黨經歷的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作了深刻反思,對於中國革命規律有了透徹和完整的認識。他回顧歷史説,在抗日戰爭前夜和抗日戰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於政策、策略的文件。“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經過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在抗日時期,我們才制定了合乎情況的黨的總路線和一整套具體政策。這時候,中國民主革命這個必然王國才被我們認識,我們才有了自由。”抗日戰爭的複雜矛盾關係和黨在此期間的多方面偉大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現實土壤。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錯綜複雜、激烈尖鋭。一方面,日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上升為最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國內各階級、階層、政治集團和政治派別之間的矛盾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開。此外,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又使日本帝國主義和其他帝國主義的矛盾,以及中國同其他國家的矛盾不斷髮生重組。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着異常特殊的歷史環境和異常複雜的矛盾鬥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深遠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鬥爭策略正確地處理了這些矛盾關係,積累了豐富經驗。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正是對這些豐富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昇華的必然結果。抗戰時期的整風運動,對於推動毛澤東思想進一步成熟,特別是對於全黨認識毛澤東思想,對於黨的指導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起了決定性作用。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理論在抗日戰爭前期已經初步成熟,就全黨來説,廣泛宣傳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理論則是從總結黨的歷史問題開始的。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整風學習和檢討黨的歷史問題,明確了路線是非。與會領導同志紛紛指出,毛澤東同志是中國革命的旗幟,是創造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模範,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從而空前地提高了對“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認識。這以後,黨的領導人和各方面負責人開始撰文加以宣傳,並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這個稱謂。在黨的七大上,全黨形成共識,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樣,我們黨自創立以來第一次將自己得來的理論成果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一個極其輝煌的階段。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

第二篇:論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

論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

勝利的必然性

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以中國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然後,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都是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因而具有社會主義因素。

正文: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藉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誌着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鬥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

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鬥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中國革命的勝利,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首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

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闢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説,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其次,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着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着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着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瞭鬥爭的目標,在長期鬥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儘管中國人民的革

命鬥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最後,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

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鬥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由於中國資產階級屬於剝削階級,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階級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受到這些勢力的壓迫,這決定着中國資產階級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而且具有革命的軟弱性、革命不徹底性和動搖性,所以中國資產階級不能擔當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爭取革命最後勝利的任務。

中國資產階級像中國農民階級一樣一旦取得革命的初步勝利,一旦奪取國家政權,其領導人就必然要停止和背叛革命,背叛他們原來所屬的階級。中國資產階級與農民階級所不同的是,他們屬於剝削階級,比農民更自私自利,而且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他們一旦取得國家權力,必然是掌握絕大多數資源和權力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勢力有着密切聯繫的大資產階級獨裁專制,必然要實行對外妥協投降、對內剝削壓迫的帶有封建主義性質的資產階級專政。無論帝國主義還是中國封建主義勢力他們都不許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真正強大起來,成為與他們抗衡和競爭的力量,讓與封建主義聯繫密切極其腐朽的官僚買辦大資產階級作為他們的勢力代表獨裁專制,壓制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正是中國封建主義勢力和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的需要。因此中國的特定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資產階級的歷史宿命,決定了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他們擔負不起領導中國革命推動中國曆

史前進的歷史任務。所以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要奪取最後勝利,只能由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而且要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依靠社會主義的不斷革命才能最後成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後奪取國家政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實屬歷史的必然。中國人民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這一成果為基礎將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轉變為社會主義的不斷革命,才能鞏固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才能繼續推進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沒有來得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改造任務,包括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領域裏實現資產階級無法實現的徹底反帝反封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任務。

總之,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或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歷史發展階段論指導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完整的不斷革命過程,是中國革命歷史選擇的必然,也是中國人民爭取最後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必然歷史選擇,它們是前後相繼不可分割的徹底革命過程,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組織部分,是毛主席為代表的完整統一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一系列革命理論和實踐最後得出的必然歷史結論。

參考文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4年修訂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著.—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第三篇: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

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為中國革命三大法寶之一的統一戰線,逐漸形成、發展乃至到後來的壯大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1)統一戰線的產生和第一次國共合作(2)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第二次國共合作(4)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中共始終重視建立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爭取人心、凝聚力量,使統一戰線在實現民族獨立解放、創建新中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革命長期性,決定了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長期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有着不同的任務、內容和特點和作用。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 歷史發展

三次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①反帝反封建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的國民黨一大舉行,實現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革命統一戰線。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由於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統一戰線被破壞。

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於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民族矛盾尖鋭,國共又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一切抗日力量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戰的最終勝利。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國民黨反動派關閉和談大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破裂。 ③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期間,在與蔣介石集團的鬥爭中,國統區形成的二條戰線,民主黨派等進步力量同蔣介石決裂,與共產黨並肩戰鬥,初步形成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9年9月人民政協的召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正式誕生,並在建國初期發揮重要作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新階段。文革期間,一度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漸重新落實統一戰線政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統一戰線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階段和形勢變化制定了適合革命需要的統一戰線,成為推動中國革命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之一

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統一戰線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首先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力量,要戰勝強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須把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其次,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有必要採取正確的統一戰線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團結和利用的力量儘可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奪取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總是憑藉着反革命暴力對革命人民實行殘暴的鎮

壓。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無議會(請您繼續關注本站)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裝起來,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民為主體的國度,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的大多數,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佔多數。加之長期處於農村游擊戰爭的環境,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特別是小資產階級思想必然反映到黨內來,黨內無產階級思想和非無產階級思想之間的矛盾成為黨內的主要矛盾。這種情況決定了要建設一個廣大羣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三個法寶相互聯繫、辯證統一。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武裝鬥爭是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三個主要法寶。1.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主要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法寶。因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中國共產黨是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黨的建設與能否成功地開展武裝鬥爭密切聯繫着。黨的發展、鞏固,是在革命戰爭中進行的,沒有武裝鬥爭,就沒有共產黨的一切。

(2)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戰線問題主要是同中國資產階級關係的問題。黨的建設是在同資產階級的複雜關係中進行的。在統一戰線中,正確地處理了同資產階級又聯合又鬥爭的關係,黨就發展和壯大,否則,就會遭受挫折。

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必須以人民軍隊為支柱才能鞏固和發展。人民軍隊是由中國共產黨創造的,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有人民軍隊。只有依靠人民軍隊,黨才能在羣眾中造就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分子,從而為鞏固和壯大黨的隊伍奠定基礎。

(3)黨的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以增強黨的戰鬥力。只有把黨建設好,使黨的思想、政治路線正確,組織堅強有力,黨才能正確地領導全部中國的革命。

2.正確理解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論述了三者之間的關係。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之間的關係。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是我們黨在中國

革命戰爭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隨着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範圍取得勝利,1948年,中共中央發佈《“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號召得到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海外僑胞的迅速響應。1949年3月,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和工作上確定下來。”

1949年9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會議討論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0月1日,北京30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參考文獻自己隨便寫幾個吧

第四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

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為中國革命三大法寶之一的統一戰線,逐漸形成、發展乃至到後來的壯大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1)統一戰線的產生和第一次國共合作(2)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第二次國共合作(4)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中共始終重視建立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爭取人心、凝聚力量,使統一戰線在實現民族獨立解放、創建新中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革命長期性,決定了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長期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有着不同的任務、內容和特點和作用。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 歷史發展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革命鬥爭,同其他階級、階層、黨派以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政治聯盟。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國進行的新革命,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在取得革命勝利方面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把統一戰線列為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統一戰線的產生和第一次國共合作(1921—1927年)

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的任務是建立國共合作,喚起民眾,進行民族民主大革命。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正式決定採用“黨內合作”的方式,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從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

。隨後1924年1月在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國民黨“一大”順利召開,將國民黨改組為四大階級聯盟的政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策略的成功,形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創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但隨着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深入,危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因而帝國主義加緊了對革命的干涉。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反撲,蔣介石、汪精衞先後投入了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懷抱。1927年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爆發,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開始大量屠殺革命人士。蔣、汪叛變革命政變後,國民政府由四大階級聯盟的政黨轉變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其革命的性質開始轉向反動。

由於當時我們黨缺乏革命鬥爭經驗,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鬥爭實踐的結合沒有深刻的認識,在實踐中關於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怎樣對待資產階級的問題還未能很好的解決,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血的教訓又提醒共產黨人在統一戰線中必須掌握領導權,要認清不同黨派利益之間的矛盾,這樣才能更好的處理好統一戰線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減少革命的損失。

(2)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1927—1937年)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轉入低潮。以毛澤東為代表共產黨人將中國的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武裝鬥爭,開展土地革命,以此為基

礎鞏固工農聯盟,並以武裝鬥爭作為工農聯盟的支柱,而且也注意加強與小資產階級的團結。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統治當局感到震驚和惶恐,發動了圍剿戰爭,紅軍進行了四次反圍剿鬥爭,並進行了土地革命,使廣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九.一八”事變後,中華民族危機加深,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加重,黨的中心任務是發動、團結和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愛國力量去反對最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1935年華北事變發生,中華民族處於亡國滅種之際,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開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開始提出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1935年1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又發表《抗日救國宣言》,重申《八一宣言》思想,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黨內發出《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適時地將“抗日反蔣”的方針調整為“逼蔣抗日”方針。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事變獲得了和平解決,迫使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基本確定了國共合作的格局。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1945年)

這一時期的統一戰線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建立新中國,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任務。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緊緊圍繞抗日救亡這個中心,制定、採取了正確的戰略策略,推動全國人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937年7月7日,爆發了盧溝橋事變。中國共產黨立即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軍隊團結起來,抵抗日寇。中國的全面抗戰自此開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佈《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事實上宣佈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

黨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聯合國民黨共同抗日,制止國民黨頑固派對日妥協和反共傾向,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口號。在黨內批判了以王明為代表的放棄統一戰線領導權的投降主義路線,堅持了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堅決的鬥爭,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得到很大發展,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黨在各根據地普遍建立“三三制”的統一戰線政權,實行減租減息,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工商政策,爭取團結了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和其他中間力量。黨建立了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的合作關係,獲得廣大的同盟者。

抗日戰爭時期,是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趨於完善和成熟的時期,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中有很大發展。他提出了獨立自主原則;又團結又鬥爭的政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有理、有利、有節”,“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鬥爭策略等等。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的堅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這期間,毛澤東作出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三大法寶的著名論斷。

(4)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5—1949年)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包括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美國支持下,積極準備發動反人民的內戰。為了爭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並推動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但是,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支持下,背信棄義,悍然撕毀停戰協議和政協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

抗戰勝利後,國內階級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同以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針對這一新情況,中國工產黨果斷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維護統一戰線,保證人民的利益。,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並推動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但蔣介石卻玩弄“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挑起內戰。

蔣介石政權的反動、賣國、獨裁,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加廣泛、高漲的爭取和平、民主鬥爭的開展。為了反內戰,反獨裁,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立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治方針。

在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號召下,各民主黨派和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民主運動日益高漲,反美反蔣鬥爭遍及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對蔣介石集團的第二條戰線,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直接打擊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條戰線,使蔣介石集團陷入全民的包圍之中。

1942年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中指出:“美蔣的反動政策迫使中國各階層人民處於團結自救地位,這裏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其他愛國知識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在內。這是一個極其廣泛的全民族統一戰線”。在1947年10月發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指出黨的基本政治綱領是“聯合工農兵商各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它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947年12月,在十二月會議上重申的這一觀點,同時深刻分析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地位和性質的區別。

隨着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範圍取得勝利,1948年,中共中央發佈《“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號召得到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海外僑胞的迅速響應。1949年3月,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和工作上確定下來。”

1949年9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會議討論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0月1日,北京30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

共和國宣告成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參考文獻自己隨便寫幾個吧

第五篇: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它的總路線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中已經表明,這場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但其性質又表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這樣的説法是否矛盾呢?我的答案是否,我對此總結出一下四點理由:

1、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終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革命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軌道,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中國人民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但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命運。因此革命的任務仍是終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治資本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當然也包括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大資產階級,如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但是革命的鋒芒不是指向一般的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這點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相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國共的第一次合作促成了北伐戰爭的勝利;1937年,國共的第二次合作標誌着抗日戰爭的開始,經過八年抗日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在革命後期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打敗國民黨專政,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

3、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有資產階級參與和領導的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政治上採取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因為資產階級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但因為其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未能真正實現中國民族獨立和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民族資產階級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它的兩面性決定它只能充當革命的動力之一而不可能是主導力量。

4、 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開闢道路。經濟政策不是要廢除,而是要保護私

有資產。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土地制度極不合理,要解放農村生產力,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進行土地革命,掃除剝削關係,把土地變為農民的私產,發展農民個體經濟,解放農村生產力。1927年中共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針,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與債務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1931年制定了“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民,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線。抗日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佈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規定了“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土地政策。

本站推薦以下相關範文:

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簡介

新民主主義革命知識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nghuazhici/lingdaojiang/l33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