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高一政治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一政治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一政治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2021高一政治教案 篇一

一、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理念支撐,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識。

二、教材分析

徵税和納税是國家分配的重要環節,是財政收入的重要內容,承接上一框題,同時也是現代公民應該而且必須掌握的知識,在整個教材體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教法與學法

情境教學法,講授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知道税收的含義及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地位;(2)瞭解税收的基本特徵及其關係;(3)知道我國的主要税種;(4)知道增值税、個人所得税的含義及其作用;(5)理解依法納税是公民的基本義務;(6)知道偷税、欠税、騙税、抗税等違法行為。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辨別比較的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個人所得税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理解公民在納税問題上應具有的權利和義務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納税光榮、偷税可恥的觀念,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1)理解個人所得税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2)正確理解公民在納税問題上應具有的權利和義務意識。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情景創設、激趣設疑

教師活動:塑造陳膽大形象,引出話題

設計意圖:調動興趣,引出新課。

(二)新課教學:情景分析、層層遞進

第一階段陳膽大意氣風發

教師設計問題:同學們,關於個税,你瞭解多少呢?學生: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完成個人所得税的講解。同時為後續講解做鋪墊。

第二階段陳膽大陷入困境

教師創設如下對話情景。

他問王副局長:“王局長,我也知道應該依法納税,可目前我的企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能不能給我們企業的税收打個折啊;如果不能打折,我實在交不起了,我就不交了;要不你們税務部門給我提供銀行貸款的擔保,我貸出來再交税。”

王局長是相當的為難啊!

問題:同學們,王局長為什麼這麼為難?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討論派代表談。

預設:(略)

引申:税收的三個特徵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税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而税收的強制性又是無償性的保障;税收的無償性和強制性又決定了税收必須具有固定性。

總結:税收是國家憑藉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國家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本質)

設計意圖:講解税收的本質及其特徵。

(過渡):陳膽大再次把主意-税收上,他的人生從此偏離了一條正常的航道。

創設如下情景:

甲説:我們安排會計,做兩套帳。一本是內部帳,一本外部帳,多隱瞞收入,發票儘量少開,能不開就不開。

乙説:拖,拖死他,來了就説沒錢。

丙説:把職工名冊改一下,弄一些殘疾證,來騙點税收優惠。

丁説:下次,税務的人來時候,你先躲一下,我們把他們轟出去。

問題:大家説説,這些都是些什麼行為啊!這些做法可行不可行?

預設:略

設計意圖:講解違反税法的四大表現。

(過渡):陳膽大偷逃增值税及抗税而入獄。

問題:增值税是一種什麼樣的税?

預設:(略)

設計意圖:講解增值税,同時為後續講解鋪墊。

第三階段陳膽大鋃鐺入獄

過渡並創設情景讓同學們討論一下觀點:

觀點一:錢是我辛辛苦苦賺的,交給國家,我一分好處都沒有得到!

觀點二:交上去的錢也不知道去哪裏了(税去哪了),交了白交?

觀點三:我已經交了那麼多的個人所得税了,這次的判決對我實在不公平的。

問題: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將如何勸説呢?你可以微信傳天下。

預設:略

設計意圖:講解依法納税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並促成情感昇華。

(三)、課堂結尾:情景迴歸、總結昇華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鞏固知識,形成體系

七、教學結尾:課堂諍言

税收,一個牽動千萬百姓神經的話題;

税收,一個需要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

兩個税種,促進公平彰顯民生情懷;

三大特徵,組織財政折射國家智慧。

四種表現,偷盜國家資產影響社會和諧;

讓我們永存公民之心,常履納税之責,心繫蒼生,税解民憂。

設計意圖:體現特色,形成有限課堂無盡回味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 篇二

一、説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學習的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決定性環節, 在《經濟生活》全書中承接第一單元的“消費”,並引出為何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及如何發展的問題,與後面幾單元內容一脈相乘,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學習本框還有助於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工作中心,增強學生投身現代化建設的工作熱情。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及其相互關係,瞭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原因、意義及如何發展生產力;能運用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解釋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相關經濟現象。

②能力目標:本框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擁護黨的基本路線;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3、教學重點、難點

①重點1: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確立理由:學生只有正確把握這對關係,才能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為什麼是發展生產力、我們為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基本問題。

重點2: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確立理由:讓學生了解這一知識,有利於他們瞭解國情,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增強愛國情感及民族責任感。

②難點: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確立理由:生產與消費的概念比較抽象,對其關係不易理解。

關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將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具體説明。

4、教材的處理

① 充分利用書上的漫畫,堅持“一圖多用”的原則。理由是:這樣既直觀,又體現例子典型性、精練性。

② 有選擇性地利用書中的5個探究活動。由學生自己閲讀材料,進行討論,並能聯繫國中已學知識,提煉觀點。理由是:這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意識,懂得知識遷移,使教學更具啟發性。

二、説教法

常言道“教無定法”,這更是新課改形勢下不變的真理。針對本框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將採用如下方法:

1、探究討論法

理由:這體現新課改精神,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於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3、多媒體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體設備,能更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視聽效果,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三、説學生

總體上,高一年學生面臨“初高中知識及學法的轉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識及學法的共性與個性。同時,學生素質整體上呈現“兩頭尖、中間大”的多層次特點,要求因材施教。

具體地説,學生學習了第一單元有關消費的知識,對消費的作用有初步瞭解,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這個問題他們在九年級也初步接觸過,但對生產和消費的辨證關係的幾個層面、如何發展生產力等問題他們並未深入瞭解,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

四、説學法

教與學是相通的,教師的教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有效閲讀法

理由:這是為了克服以前那種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巧妙記憶、巧妙閲讀。

3、知識遷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識聯繫有利於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教師:

展示一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務的圖片 人們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從何而來? 幻燈片

現場實物(課桌、多媒體設備、風扇等) 讓學生能夠鞏固已學的消費類型的知識;初步懂得消費不是由主觀決定,而是由客觀物質狀況決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學生小結:(略)

教師總結:商品和服務不能憑空想象,必須通過生產創造出來。

學生:分類説明

2、實施教學任務一: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學生:

多角度解讀標題“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第一目內容) 幻燈片

(展示漫畫、圖片) a.通過漫畫的討論分析及幾組相關問題的解決,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啟發式教學,激活學生內在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得出正確結論,掌握“生產決定消費”的觀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的。

b.通過形象比喻及相關圖片的展示,調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討論分析:(略)

教師提問:

① 漫畫“今非昔比”中,坐擁江山和美人的皇帝為何坐不上飛機、吹不了空調?

(為得出“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

② 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馬車,,現代普通人卻能坐上飛機,説明了什麼問題?

(為得出“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③ 飛機比馬車快得多,高檔得多,説明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得益於什麼?

(為得出“生產決定消費是質量和水平”)

④ 假設萊特兄弟沒有發明飛機,人們會不會有飛上藍天的衝動或嚮往?這種嚮往能否實現?

(為得出“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教師:側重於標題的邏輯關係

學生思考解答:(略)

附加:回答①後,教師給出形象比喻:種瓜→得瓜→吃瓜。

回答②後,展示一組説明消費方式變化的對比圖片。

回答③後,展示漫畫“濟公新傳”。

教師總結:生產決定消費,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人類的歷史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師生共同分析探究活動2: “以上消費觀念,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有什麼聯繫?” 學生小結:(略) c.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探究活動的問題,可以鞏固知識點的學習。

教師總結:

生產力水平落後,消費水平低,説明生產決定消費。

3、實施教學任務二: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學生:

解讀探究活動3:(見p33)

“消費對生產有什麼影響?” 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幻燈片

(展示文字材料) 通過對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強學生的閲讀理解和歸納總結能力,學會分析案例,掌握“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的觀點,再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分析:(略)

教師總結:(演繹法)

①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

② 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着導向作用。(如:人們消費黑白電視時,希望能看彩色圖象,刺激生產者調整生產,並實現升級)

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新的'產業的出現和成長。(如:彩電消費成為熱點時,帶動了彩電業的發展)

③ 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因為生產離不開人的作用,要發揮人的生產作用就必須讓其進行消費,提高各方面素質)

教師:

參與學生的討論分析

4、實施教學任務三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教師提問:

從整個社會來看,是否生產出的產品一次性提供給人們消費,這個過程就簡單地停止了呢? “社會再生產”的概念及其四個環節的相互關係 幻燈片

(展示問題、圖示) 通過圖示,可以將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的相互關係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記憶深刻。

學生小結:(略)

教師總結: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中,生產是決定性環節,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分配和交換是橋樑和紐帶。(這組關係用圖示表示)

學生思考

5、實施教學任務四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根據“生產決定消費”觀點)教師

提問:

要想提高消費水平該怎麼辦? 大力發展生產力

(第二目內容) 幻燈片(展示圖片、播放視頻) a.通過學生的有效閲讀,學會挖掘分析問題的角度,歸納知識點,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並能用政治語言分析問題,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把握知識間的聯繫,掌握“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這一重點。

b.小組搶答、視頻播放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視聽效果,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感受“快樂式學習”。

教師提示: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學生閲讀搶答: (略)

教師歸納:

① 必要性: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

b.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決定

c.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d.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

② 如何發展(要求):

a.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工作都應服從服務於該中心。

b.通過改革,調整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c.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依靠科技,培養人才,尊重知識。(播放視頻,聯繫國中所學知識)

a.學生討論並解讀思考探究活動5:(p35)

b.實施小組搶答

6、課堂小結(用圖示方式展現)

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大力發展生產力

(要求)

生產 消費

設計意圖:直觀明瞭,高度概括。

7、課後作業:探究活動4(參見教材p34)

(要求:讓學生蒐集材料,進行必要調查,以小論文形式展現)

六、説板書設計

一、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1、生產與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

(2)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2、大力發展生產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發展/要求

(板書設計追求結構清晰,內容明確)

高一年級政治教案 篇三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及國際競爭的實質,認識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能力目標

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關心祖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命運的民族責任感,以及熱愛和平,維護本國利益和維護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理念。

2、認識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憂患意識和勇於挑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聯繫有關實例,讓學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以及國際競爭的實質,體會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國際格局相應的發生重大變化。各國之間將呈現怎樣的關係呢?下面就學習這方面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十七、透視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104頁,思考幾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當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這與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對峙兩極格局有明顯不同。這種局面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1、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以美蘇對峙為標誌的世界兩極格局。

(2)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經歷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105-106頁內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問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積極討論,踴躍發言

教師點評:歐盟成員國的增加,有力的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使歐盟成為多極化力量中頭等實力單位,在世界格局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當今的實力雖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經濟科技潛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其大國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目前正在保持經濟大國基礎上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同盟軍。

(4)世界多極化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複雜鬥爭的演變過程。

2、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國際競爭

(1)伴隨着世界多極化進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

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目標,力圖為自己確立有利態勢。美國極力維護其世界超級大國地位;日本和德國正努力躋身政治大國行列;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競爭的意義: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總之,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成為21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鬥爭的焦點。

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國際競爭及其實質

世界格局的變化,各國目標的調整,形成了國家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各國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國家間在加強合作的同時,競爭也在加劇。

國際競爭表現在各個領域,有經濟競爭、文化競爭、軍備競爭、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等。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第106頁“專家點評”內容,瞭解什麼是綜合國力?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踴躍發言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哲學上的矛盾,對立、統一、基本含義。

2、能力方面: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初步瞭解掌握“具體——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

3、覺悟方面:運用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原理,認識到無論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等都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發展。

[學生情況分析]

哲學概念一般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困難,並且學生容易把哲學上的矛盾與生活中的矛盾混同起來,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學好這一知識應該多舉學生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提高教學效益。

[教學重點]:

矛盾的含義

[教學難點]:

矛盾概念的理解

[教學方法]:

多媒體

[教學過程]:

A、創設情境導入:

1、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説明自己所找的關於矛盾的事例,教師簡單評述。

2、教師播放一段中國與阿曼足球隊世界盃小組賽的比賽錄像,並啟發設問:“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現象?”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引出課題。

B、新授:

一、矛盾的定義

師:我們先來學習矛盾的含義(屏幕顯示)

讓我們一起看屏幕上顯示的這塊磁鐵。它包含着N極和S極,這是兩種相反方向,但是N和S卻又相互吸引着統一於磁體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是不同的,相互對立的,同時又是相互依賴,相互統一的。磁鐵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內,存在着N、S兩極,N、S兩極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在哲學上叫對立;N、S兩極相互依存,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中,在哲學上叫統一。

(1)對立

師: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哲學上的“對立”是什麼?

教師播放一段戰爭影片的片斷,然後設問:“相互排斥,相互鬥爭,是否就是這樣的矛盾雙方你死我活的對立?”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小組討論,教師講解歸納,哲學上的對立“鬥爭”不能等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對立

對立: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相互鬥爭的意思

生物體的新陳代謝學校教學(屏幕顯示)

先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同化作用貯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它們是兩種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啟發與傳授,學生的。學是領悟與接受,兩個方面是相互區別的。

師:請同學們舉出身邊存在着哪些對立鬥爭着的矛盾的雙方。

學生舉例略。

師:大家舉的這些例子都非常不錯,但是許多同學總是習慣把對立理解為僅僅是好與壞,你死我活的對立,實質上從大家舉的這些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哲學上講的“鬥爭”是對一切具體矛盾雙方互相排斥,相互鬥爭的概括和抽象,是對一切具體矛盾鬥爭的共性反映,具有廣泛的意義,內容十分豐富,形式無限多樣。因此,我們不能把哲學上講的鬥爭、對立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對立”“鬥爭”混為一談。那麼哲學上的“統一”又指的是什麼?

(2)統一

“統一”指兩種情形

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屏幕顯示)

師:請同學看課本那幅漫畫,大家説她敢剪嗎?

啟發學生圍繞漫畫展開分析,然後針對學生分析教師進行點評,講解,重點扣住:“不敢前的理由,”加深對第一種情形的理解。再引導學生討論“議一議”加深對第二種情形的理解。

二、理解矛盾概念的注意點

1、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師:統一離不開對立。矛盾雙方的“依存”離不開對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方的性質依賴另一方的性質規定,也就是通常説的相比較而存在。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對立,所以它們存在於新陳代謝過程中。矛盾雙方的“轉化”也離不開對立,轉化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然而對立也離不開統一。事物的排斥,對立、鬥爭必須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有一個場所才能顯現出排斥的傾向,才能鬥得起來。同化和異化的排斥,鬥爭是生物體這一統一體中。離開了這一共同基礎、場所,是鬥不起來的。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要自由就不能有紀律,講紀律沒有自由。

學生討論(略)

2、矛盾存在於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

學校教育 社會經濟 學校教育 社會經濟

3、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混為一談。

投影出示一幅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圖片,引導學生展開分析。

C、知識小結:讓學生回憶知識提綱,教師整理。

D、課堂練習(投影出示)

高一年級政治教案 篇五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瞭解我國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二)能力目標

26、領會我國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鑑別能力。

27、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歷史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學生善於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確宗教信仰自由時憲法賦予公民基本權利,是保護和尊重人權的表現,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弘揚科學,樹立科學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的宗教政策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聯繫有關實例,讓學生感悟、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的正確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多宗教國家。我國信仰宗教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雖然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因此,正確處理宗教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進行新課

十三、我國宗教具有愛國主義傳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83頁內容,思考兩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教材用三個鏡頭展示了我國的宗教現狀。我國各種宗教千百年以來和睦相處,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們雖然有消極的一面,也有愛國的傳統,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也為增進國際宗教交流,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二、全面正確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83頁“相關鏈接”內容,思考宗教的產生、與消亡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有它自身的發生、發展、消亡過程。我國現階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還沒有消失,宗教還將長期存在。這種現狀決定了我們還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義: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裏,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2)實質: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質是使宗教信仰問題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這説明,公民不論信教不信教,也不論信什麼教,是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誰也不得強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兩個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項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我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84頁“專家點評”內容,思考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説明在宗教問題上要堅持權利義務的統一,宗教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損害國家、社會的利益,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2、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1)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指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抵禦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簡單講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打擊犯罪、抵制滲透。可見,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與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對立的,而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84頁“專家點評”內容,思考宗教與邪教的區別。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號,神話首要分子,宣傳迷信邪説,矇騙羣眾,非法聚斂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_勢力。其本質是_、_、反科學的。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 篇六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備課日期上課日期

教學目的:(見考點導航)

重點;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基本職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難點: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匯率

教法:

教具:

一、考點導航

1、瞭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2、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3、理解貨幣的基本職能

4、瞭解紙幣的含義,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5、瞭解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6、瞭解外匯與匯率

7、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知識網絡(板書設計):

商品的含義、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貨幣的產生、含義貨幣的本質價值尺度

揭開貨幣的貨幣的基本職能貯藏手段

神祕面紗其他職能支付手段

世界貨幣

紙幣的含義

神奇的貨幣紙幣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的優點

信用卡的含義

使用信用卡的優點

轉帳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種類外匯現金支票

外匯的含義

外匯匯率(匯價)

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含義及意義

三、考點疏理

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①構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於交換。

②不同的商品能夠進行交換,是因為它們都是勞動產品,生產它們都耗費了人的體力和

腦力,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③商品交換實質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係

①統一:任何商品都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②對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時擁有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商品生產者和購買者,對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兼得。商品生產者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必須把使用價值讓渡給購買者,而購買者為了得到使用價值。也必須支付相應的價值給生產者,當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離時,意味着交換的實現。

2、貨幣的產生、含義與本質

(1)貨幣的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產生。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換不是等價交換)

(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4)對待貨幣的正確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注意】

(1)貨幣與商品的關係: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與其他商品不同,貨幣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商品。

(2)貨幣與一般等價物的關係:一般説來,要求作為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價值比較大用較少的物品能進行較大的交換;易於分割,分割之後不會減少價值,又給交換帶來方便;便於保存,不會因為保存時間的長短而使價值發生變化;便於攜帶,以便在較大的範圍內進行交易。但商品交換關係很發達時,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貨幣。所以馬克思説:“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3、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含義:是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原因之所以貨幣能充當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有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③價格與價值的關係。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的高低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義: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

②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的流通速度所決定。

③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關係:第一,區別: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貨幣的一種基本職能,而商品流通則是商品交換的一種形式。第二,聯繫: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於有了貨幣,才有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貨幣在這個流通過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這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進行交換。有人説,流通手段強調的只是一個“點”,而商品流通則強調一條“線”。

(3)貨幣的其他職能

①貯藏手段。退出流通領域,作為財富被保存起來,必須是足值的貨幣。

②支付手段。是隨賒賬買賣出現的是買賣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貨幣。指貨幣越出國內市場,在世界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一般來説,只有貴金屬才能充當世界貨幣,現在某些紙幣也具有了這個職能。

【注意】

理解價值尺度職能,建議緊扣“衡量”、“表現”、“執行”。

4、紙幣的含義、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金屬貨幣。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紙幣

①紙幣的產生與演變。貨幣出現以後,推動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的;而後出現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與面額價值的鑄幣;後來有產生了作為價值符號的紙幣;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儲存、轉賬、購買、支付的“電子貨幣”。即:金屬貨幣——鑄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②紙幣的含義。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優點有:第一,紙幣印刷成本比金屬貨幣鑄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紙幣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可以防止貴金屬的無形流失;第三,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

③紙幣的發行與流通。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④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以後,人們通常把流通中的紙幣稱之為貨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貨幣,主要是紙幣,因此,掌握有關紙幣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參與經濟生活。

【注意】

(1)紙幣的發行量客觀上是有一定的規定。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否則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

(2)共性:它們都是由於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實質與原因);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與經濟秩序(危害與影響);都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總量平衡與結構優化(對策)。

(3)其實,它們的不同點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1)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前者是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後者是雙方通過銀行轉帳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2)經濟往來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義:信用卡是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②支票

含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據。

種類: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注意】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發行牡丹卡、金穗卡、長城卡、龍卡。

6、外匯與匯率

(1)外匯

①外匯的含義及其特徵。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外匯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既可用於國際支付,還能兑換成其他形式的外幣資產。

②外匯與外幣。外幣與外匯是兩個既相聯繫,又有區別的範疇。首先,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其它外匯資金等內容;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換的外幣才是外匯。

(2)匯率

①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兑換比率。它是在使用外匯時必須與本國貨幣折算而產生的。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説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兑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説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我國採用100單位的外幣兑換多少人民幣這種直接標價法形成人民幣外匯牌價。

②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外匯供給與需求、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對於貨幣政策的干預、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國貨幣與外幣相比發生貶值與升值的變動。匯率變動的影響,包括升值和貶值的影響。

7、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含義: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意義:對於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

(1)外匯執行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

(2)執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一般不是本國貨幣,而是外國貨幣即外匯,對中國而言,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都是外匯。(首先,外匯包含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換的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兑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

(3)外匯主要是用於國際市場上國際間的結算。一般來説,在國內市場不需要支付外匯,只要支付本國貨幣即可。我國★★的本幣就是人民幣。

(4)下面以本國貨幣貶值為例説明對於經濟的影響。第一,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第二,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本幣貶值有利於本國的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國的商品勞務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本國旅遊業的發展。第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

(5)理解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意義是從國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歸納。

8、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存在着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本質上看,它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2)貨幣,俗稱金錢。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是光榮的;對於金錢,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於做最有意義的事。

(3)如何看待金錢,如何獲取金錢,如何使用金錢,體現出不同的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理性地對待金錢,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綜)某商品生產部門去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1件商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260元。該部門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產者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2件商品,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用貨幣表示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商品價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確題中前面所提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而後面甲生產者所提高的“勞動生產率”是個別勞動生產率。這樣考生就可以調動運用教材的知識——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可以計算出今年的單位商品價值量為260/1+30%=200(元),而今年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商品數量增加了1倍,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今年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應該是200_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國文綜I)某小企業2008年生產一件甲種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8元,產量為10萬件,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6元。如果該企業2009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他條件不變,那麼,該企業2009年甲種商品的銷售收入與2008年相比

A.增加8萬元B.增加6萬元C.減少14萬元D.不變

【解析】本題與前兩年的大學聯考計算題相比較,從計算的角度要簡單一些,但對“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兩個陌生的概念比較費解。通過讀題,從“某小企業?生產一件甲種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在本題中是指個別勞動時間而非僅指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應理解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該商品的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35615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