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國小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偶得

國小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偶得

從小培養國小生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未成年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行事、依法維權、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國小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偶得

在國小教育中實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較系統的法制教育課,有以綜合主題形式為主的法制教育活動,如主題班隊會、紅領巾法制知識廣播,也有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但就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來看,只有課堂教學才是實施國小法制教育的最佳主渠道。因此,在課堂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意識培養力度,也就成了擺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義不容辭的、亟待研究解決的新課題、新任務。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應充分挖掘裏面的法制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法制教育。下面是筆者在國小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幾點偶得。

一、滲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國小法制教育中形成學科滲透,它的教育優勢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經無可比擬的。在目前客觀存在的國小教育體系中,學科課程總是居於中心地位、起着主導作用。學科課程及其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徑。實施國小法制教育同樣不可能逾越學科課程和課堂教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法制教育的學科滲透是對國小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一條主要途經,也是最佳途徑。

二、滲透法制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

    教學始終是一項帶有明確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動,國小法制教育在學科中滲透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將法制教育列入教學目標之列,在備課、上課等各個教學環節中要善於開發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並在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時作為研究項目之一。

2、有機性原則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學科教學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各科教學內容中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和憑藉學科教材,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如:在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請學生用“贍”組詞,一生回答“贍養”,此時老師加以了表揚,並因勢利導,告訴學生:由父母“撫養”成人是子女的“權利”,而“贍養”老人是子女的“義務”,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權利,但也要履行你的義務。這樣,同學們在接受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無形中也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則。

    學科教學的法制教育滲透,必須富有情感性,必須講究氛圍,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動之以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要有知識的交流,還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對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學生觸景生情,知理明情,達到“內化”的實效。如:教學語文課文《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鳥》等課文時,可讓學生在課文描繪的字裏行間感受到動物們或有趣、或可愛、或美麗、或富有靈性等。當學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發和薰陶後,適時把語文教學中美的景象與現實中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醜惡現象(如白色污染、沙塵暴影響人民生活等)進行對比,自然而然就會激發學生對環境的熱愛。懂得了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動物與我們人類的和諧相處,大自然才會變得這般美麗,從而激發學生自覺保護動植物、保護自然環境的主動性、自覺性,讓我們生活的地球更加和諧和美麗。教師把這些以往在授課時幾乎忽略或者説比較牽強的保護環境知識講給學生聽,既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又使他們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而且兩者的結合顯得融洽、自然。

    三、滲透法制教育的策略方法

    學科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首先要注重德育教育

    素質教育,德育為先。法制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德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又首當其衝,是加強法制教育的基礎。因此,我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把德育教育擺在先行位置,寓法制教育於德育教育之中,讓兩者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加強德育工作,實效性是根本。體驗教育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長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對於未成年人來説,在體驗中獲得自身感受,並進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徑。因此,教育者要用盡可能多地運用體驗教育的方法進行德育教育,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並存的過程。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於成年人的教育,還來自於少年兒童的體驗。這是少年兒童認知的重要來源。在體驗方面,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習慣。他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穫。”他還説:“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説“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所以,我們還可以説:“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在社會的偉大學校裏,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同學,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學生。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因此,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德育教育、接受法制教育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基本策略。

    其次要注重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

    我們身邊的一切規則都和生活緊密聯繫,古語説得好“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9erz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