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2021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2021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2021

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對學生來説,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因此人們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崇高稱號給予人民教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教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歡迎閲讀!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1

一、機會難得,學習氣氛濃厚。

參加這次培訓的同志們都很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最短的時光內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學生的主角轉換,認真、虛心、誠懇地理解培訓,態度端正、學習專注,從教育局領導到學校校長都能專心致志,全神貫注,認真的聆聽和記錄,及時完成作業,如飢似渴地理解着新鮮的理念。大家都覺得機會是如此的難得,學習氣氛十分濃厚,彷彿回到了學生時代。

二、異彩紛呈,講座全面系統。

專家、教授的講座就象是一頓豐盛的大餐,精美地呈此刻我們的面前,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各位專家、教授毫無保留的把自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可謂是異彩紛呈。劉華蓉教授報告:教育管理中的危機和輿論應對和李雯教授的“學校安全工作理論、政策與實踐”,對指導實際工作有較大幫忙,使我們不僅僅瞭解了全國學校安全的現狀,也對如何做好學校的安全管理有了新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處理校園突發事件和應對各種媒體,理解什麼叫“媒治”。做好學校安全工作,需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恆,不能心存僥倖。餘祖光副所長的講座,使我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影響因素及改革走向有了新的認識,理解了什麼叫“工業文化缺失”。聆聽了孫霄兵副部長對《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的解讀,明白了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明白了做為一個人才,不只要懂外語,更要懂國際規則、懂中國國情。

三、學無止境,更新學習觀念。

聽專家、教授們滔滔不絕、揮灑自如的講座,心中十分佩服他們的口才,佩服他們的自信,佩服他們的敏鋭,佩服他們知識的淵博。想想如此才氣從何而來?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條道,那就是不斷的讀書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國家大事,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就像聽課時孫部長説過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個長跑,要一向堅持下去。”學習也是如此,要讓讀書學習已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雖然不能教育教學的專家,但我能夠從此刻起就行動起來,像專家一樣投入到讀書學習的活動中去,讓讀書學習也成為我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照自我的工作實際,將所學知識為我所用。

培訓學習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我明白有更重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在後面。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工作在我們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讓我們借市教育局開展“學習工程”的東風,重新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學習,為培養出更多創新人才努力工作。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2

在這個桂花飄香,漫山紅葉的季節裏,我端着一杯飄香的清茶,頓時一種清涼的心境,讓我卸下世俗中所有的疲憊,靜下心來學習《專業標準》,感受頗多。

想要遵循《國小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為本"、"師德為先",我們教師就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做到關愛學生。關愛學生是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情感、思想、追求、個性和尊嚴,維護他們的天性——"求生的慾望、好奇心、求知慾,想象力和冒險精神",才能達到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溝通和生命的融合。

關愛學生,是教師全部職業活動中最寶貴的一種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要把真摯的愛融在整個班級之中,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重視國小生身心健康,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裏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我們教師還要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學生的發展奠基。教師要關愛學生,真正做到尊重個體差異?,就必須有效地採用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全面地評價學生。我們知道不同學習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個性化的,將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落到實處。

對後進生要做到採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要採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方向;對優等生,要採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同時我們教師還要充分運用激勵性的評價方法?

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重要體現,有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在現在這個以考試成績為衡量標準的時代,我覺得每次考試可以出幾份難易程度不同的試卷,那樣捲上的成績就不會打擊到那些學習困難户,慢慢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我想那樣後他們一定也能從最簡單的試卷開始做到和優等生一樣的試卷。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3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係到大中國小德育工作狀況和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目前,在市場經濟條件和開放的環境下,學校教育和師德建設工作面臨許多新狀況、新問題和新的挑戰;人民大眾對於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教師的素質和師德水平,與社會和人民大從的要求還存在着必須的距離,整個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和素質亟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師德建設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的制度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和完善。

民族振興,教育是根本。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近年來,隨着黨中央、國務院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踐,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就突出體此刻兩方面:一是在世紀之交,我們向全世界宣佈,中國已經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對於13億人口的大國,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工程;二是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全日制高等學校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人發展到了2004年的420萬人,入學率到達19%,步入了國際上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近年來,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都陸續與我國簽訂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從一個側面説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的。

與此同時,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勢頭很好,各級各類教育都呈現出朝氣蓬勃的大好形勢。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國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帶給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但是,我們也就應看到,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窮國辦大教育,而且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

目前,教育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整體水平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廣大人民羣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和我國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將成為教育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的基本矛盾。教育工作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個性是農村教育整體比較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教育為農村及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潛力還亟待加強。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4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同時,幼兒是一個個體,個性不一,潛力有別,知識經驗缺乏或認知策略不當,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於困境,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即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點撥,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提出問題,起輔墊導向的輔助作用。

1、當學習活動出現困惑時,教師提出問題給予適當的點撥。

幼兒在製作陶藝中有時會被單調的製作手法感到厭倦和困惑時,會對學習陶藝失去必須興趣。此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點撥,能為幼兒掃清參與學習的障礙,以將鼓勵幼兒以更高的熱情參與學習。當然,我們説得“點撥”不是傳統的講授法而是強調幼兒的主體性,注重啟發式,在幼兒踮着腳且夠不着的狀況下,教師給予點撥。如:在一次製作《蝴蝶》活動中,毛毛用陶泥來做蝴蝶的身體,按以前的方式我們還會同樣的材料來製作它的翅膀。這時她説:“還用陶泥做蝴蝶的翅膀那多難看!”

她開始表現出焦慮和困惑,同時失去了製作的興趣。這時,我對她説:“我們還能夠利用哪些東西來做它的翅膀使蝴蝶更漂亮?”經我的啟發,她在區角找來了很多不一樣的材料,透過不斷的嘗試,最後用透明塑料薄膜來當蝴蝶的翅膀,毛毛解決了難題,同時在突破了舊模式時也獲得了成功。教師的適時介入,給予點撥,次引發幼兒繼續學習、探索的興趣,並讓幼兒明白了陶泥與其它材料共同製作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

2、提出問題,激發幼兒繼續參與學習的興趣。

在活動中,教師可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啟發幼兒想象與創造,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推向新的高潮。而我們教師所提的問題應能引起幼兒探索的需要,能激發幼兒自主學習,同時能讓幼兒運用自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能將原有經驗和獲得的新知識整合起來,促進各方面潛力的發展。如:在製作頭像《搞笑的表情》,當幼兒造型好頭部的輪廓時,我就提出了啟發性的問題:“在你哭的最悲哀的時候眼睛會怎樣?”“生氣時又有什麼變化?”“個性高興時臉又會怎樣變”……幼兒在這些語言的啟發下,思維得到拓展,出現了創作的高潮。製作出了各式各樣的臉部表情:有的笑的彎了嘴;有的哭的腫了鼻子;有的生氣的五官都皺在了一齊……。

3、正面評價,增強幼兒自主學習的信心

信心是幼兒發展的推動力。評價的科學合理,能夠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用心性。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才有新的發現和創新。我們要本着素質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思想,把評價核心放在推薦性的指導的基礎上,鼓勵幼兒的創新思想和動手潛力等多方面的潛力上。

對幼兒活動中的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用心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鼓勵、表揚、讚賞的評價語言對幼兒具有神奇的激勵作用,不僅僅能激發幼兒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投入學習,而且能讓幼兒在不斷受鼓勵的情感體驗中樹立參與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給予誇獎。

幼兒的世界是幼兒自我去探索去發現的,他們自我所探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們自我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愛好,更多地給幼兒以自由,讓他們有進行創造活動的權利和機會,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裏,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用眼、手、腦去發現、去創造,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幼兒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教師教學心得體會範文5

有位名人説過,教師的高尚不在於他培養了多少科學家、藝術家,而在於他的細微之處,以高尚的師德影響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創新的新一代,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教育創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導力量,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因此,師德師風的好壞往往影響和決定了學校的校風和學風的好壞。

師德古來有之,不一樣時代對師德有不一樣的要求,現代師德是對古代師德的繼承與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對師德賦予了新的內涵。

1、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用心應對自身的社會職責和社會義務,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

教師不僅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我。正是這種成就感、幸福感,激勵着千千萬萬的教師不辭辛勞地為教育事業獻身。

2、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

熱愛學生,瞭解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歧視學生,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愛學生,怎樣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裏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3、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是師德的新發展

要讓學生從分數的奴隸變為學習的主人。要從以“教”為出發點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教為學服務,教不是統治學生學、代替學生學,而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課堂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訓練潛力、發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薰陶的場所。教師應是教練員,不是運動員,要讓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去學習、去實踐。

4、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教師是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我要明白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5、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在科學和技術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經常處於學習狀態,人們的知識結構很快就會落後於實踐的要求。所以,時代要求教師務必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幹、邊幹邊學、終身學習”的觀念,緊跟當代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步伐。

我們的路還很長,不管有多坎坷,只要你把它當作一次經歷,一次磨練,你會為你比別人的經歷豐富而自豪,你會為自我經受得住磨練而驕傲。這天,我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我們能在一齊合作,那是我們的緣分,不要為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不要為一些小委屈而耿耿於懷,我們就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關心,相互理解。不管在哪裏,不管到何處,要堅強,要進步,要合作,更要快樂。讓我們為了完美的生活,攜手共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9yzg8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