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

1.《蘇州園林》教後反思

其實每一次備課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對於説明文而言,卻是簡單而不失複雜,似淺而深的一種文體。所以就使備課人有時難於適度把握這種文體。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按照導入——檢查預習——走進課文尋找結構美——細讀文段尋找畫意美——揣摩語言探究語句美——拓展訓練——總結反思——佈置作業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安排的。在各個環節之間我又設置了一些過渡的語句,這樣會使整堂課顯得緊湊。一開始,我就用關於建築的對稱的語句導入,並且加上了關於蘇州園林的幾幅圖片,這就緊緊抓住了教學主體的心,儘快加入到學習中去。在其間為了解決問題的需要,我充分挖掘了課本資源,讓教學主體閲讀了課本99頁的“學習閲讀説明文”,學習其中的一些知識;又讓他們回顧了習題三中的説明方法以探究本文的語言。教學主體在“細讀文段尋找畫意美”這一環節表現的還可以,我對他們的激勵的話如“我相信同學們的每一次表達都是一朵朵美麗的浪花,點綴在老師心靈的海洋中,所以,請不要吝嗇你的表達;同學們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個個生動的音符,撥動着老師心靈的琴絃,請讓我們奏出和諧的音樂吧”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就讓他們合作探討,再不能解決的就點撥,幫助其解決。由於不僅僅是教學知識,還以情感化他們,一堂課下來,我已經與他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誼了。

2.《背影》教學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後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並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後,我發了一片課外閲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説説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台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 最後,我告訴大家: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請大家回到家裏,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3.《故鄉》教學反思

《阿長與〈山海經〉》和《故鄉》這兩篇課文都是魯迅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素來以長見多,學生的閲讀能力非常弱,如果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閲讀上,既浪費了課時,同時學生漫無目的閲讀反倒讓學生厭煩!

如何上好這篇長度、深度、難度均非同一般的課文?我決定從“小説三要素”入手,圍繞小説中的人物展開對文章的研究,從尋找人物入手,跟隨人物深入課文,但是課文中關於閏土的描寫文字要多於楊二嫂的描寫文字,雖然學生對閏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閲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説,要在一節課內尋找並閲讀完關於閏土的描寫,時間就會相對倉促,因此採用“迂迴”戰術,先來了解描寫文字比較少的楊二嫂,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課開始,我首先從小説三要素的人物開始説起:小説總共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人物時大家在國小課本中已經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閏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物是楊二嫂,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不熟悉,但是這個人物的出場描寫很傳神,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於王熙鳳的出場描寫方式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楊二嫂是如何出場的?

學生開始很快在文章中尋找楊二嫂的出場——“嚇,鬍子這麼長了!”

我馬上引導學生:楊二嫂是用她特有的聲音出場的,正所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這也是人物描寫方法中的語言描寫,那麼,這種寫法並不是魯迅首創的,其實告訴大家,這種寫法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寫法,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當她聽説了林黛玉也就是賈寶玉的表妹,賈母的外孫女來了後,遠遠地喊了聲:“我來晚了,不曾遠迎!”這一句話,將王熙鳳在賈府的位置凸現出來,賈母跟前眾姐妹屏聲靜氣,唯有王熙鳳敢這樣出場,其實就是通過語言描寫體現王熙鳳的性格以及她在賈府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雲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生們聽的很認真),看來,魯迅老人家用的這個手法不是首創喲!這其實在提醒大家,魯迅的方法是學來的,大家可以試試的。

學生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我繼續引導學生:俗話説“言為心聲”,那楊二嫂發出這樣的性格又體現了楊二嫂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學生們圍繞着這句語言描寫開始討論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很快,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楊二嫂説話大驚小怪;楊二嫂説話大大咧咧;楊二嫂説話隨隨便便;楊二嫂説話尖酸刻薄……

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只不過是採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同時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她人生其他階段,大家試着找找。

很快學生將課文中關於楊二嫂描寫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當把所有關於楊二嫂的描寫包括不同時期和不同描寫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時候,學生通過不同描寫方法的對比,更加了解了一個全面的楊二嫂,通過不同時期的楊二嫂的描寫,大家發現了楊二嫂的變化……

我引導學生:當“我”回憶起楊二嫂年輕的時候,知道她是賣豆腐的,後來“我”要走的時候處理家裏什物時,她拿走了狗氣殺,這幾十年楊二嫂到底經歷了什麼?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楊二嫂的命運軌跡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很快一節課時間過去了,當學生討論到楊二嫂的變化和那個時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故鄉,往往是一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但當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背離的越遠時,那種説不清道不明的對故鄉的情感和情緒就會糾纏於赤子的內心,這是一種憂鬱的美,它會繼續在赤子的內心醖釀,發酵,會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4.《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説“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説“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説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説他比較自私,有的説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5.《周亞夫軍細柳》教學反思

《周亞夫軍細柳》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本來是兩課時上完的,放在一節課上完有很大的難度。可以説上《周亞夫軍細柳》這一課時,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不安的。回顧這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激趣導入

我用王維的詩歌《觀獵》導入,“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風勁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作為九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種導入增加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把孩子引領到課堂的學習中。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堂課我很注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設計巧妙,板書新穎。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整堂課教學抓住一個“真”來進行教學設計,周亞夫是“真將軍”!他的“真”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塑造他“真將軍”的形象的?文中的漢文帝是怎樣的一位天子呢? 學生回答之後,我總結:漢文帝是一位“真天子”。這個“真”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也是我設計的主問題。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避免了課堂上碎問碎答,加強了課堂的時效性。這就是全國著名語文專家餘映潮老師強調的,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要有主問題意識。

三、品讀到位,方法多樣。

“誦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朱熹語)。“誦讀”重在“味(動詞用法)”、重在“玩”(劉勰語),“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語)。

“非讀無以成課堂”,我很好地做到了文言文要在朗讀中教學這一要求,剛開始讀了三遍,後面在品讀的時候又增加了個別讀,全班讀,最後再讓學生讀作品《史記》的介紹。可以説,讀是貫穿了這節課的始終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教學環節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重點突出。

我這節課設計科學合理,容量適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這節課分為六大塊:導入新課——文言文知識檢查——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家作品介紹——佈置作業。這六大塊中,又把“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為重點,讓學生品讀了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並明確了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我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做到重點突出,各流程推進非常自然。

五、教授文言文知識紮實。

我先詢問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不會解釋的詞或者不會翻譯的句子,並給予解答。之後,我又用檢測的方式檢測了學生一詞多義和難句翻譯的掌握情況。這樣學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了,這也為後面品讀課文做好了準備。

6.《岳陽樓記》的教學反思

岳陽樓為湖南嶽陽城西門城樓,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龍盤之勢。岳陽樓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李白,杜甫,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曾登樓吟詠,留下墨跡,岳陽樓因此名聲益大。宋慶曆六年,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託,作千古傳頌之《岳陽樓記》,當真是樓因文馳名,人因文不朽。學過此文的人無不出口成誦。也是《新課標》規定的中學生必學的五十篇古詩文之一。怎樣讓學生學好這一課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在學習本文之前,先把本文的重要性講給學生,以期引起學生對本文的高度重視,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加”

所謂三“加”就是加大對課文朗讀的力度,加強對課文翻譯的準確性,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明顯加大朗讀的力度,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我毫不吝嗇課堂上的時間。在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先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手頭資料討論,然後再提問,完善後出示譯文,譯文是我結合教材、教參、還有其他資料精心整理出來的,相對來説,比較直接,比較準確,比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把這篇文章作為現代文分析,結合考點設計一些問題,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麼,古仁人之心是什麼,千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麼等等,把文言文當做現代文來講,也是中招考試的一種趨勢。

三、利用作者的刻苦的學習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質對學生進行德育。簡介作者時,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已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五年未嘗解衣”,作者苦難的童年和年輕時的刻苦學習精神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時,他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曠達胸懷與崇高的憂樂觀,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四、難以排解的鬱悶

學完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如果説加大讀誦的力度和德育還算是素質教育的話,那麼,對課文逐詞逐句的講解,要求準確無誤的翻譯,無疑還是應試教育的味道太濃,有悖《新課標》的要求。在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卻又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文言文到底該怎樣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中間,究竟該何去何從,我猶豫難決,彷徨不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vj95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