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全套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全套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全套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 篇一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氯氣》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課本知識結合實驗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分析和歸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構造這節課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全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氯不僅是鹵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對氯氣的性質、用途、製法等進行比較全面、細緻的學習和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以後學習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氯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第一章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在教材中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是以實驗驗證的方法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目標分析:

鹵素是一族元素,通過對氯氣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聯繫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識目標: 知道氯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氯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形成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鞏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思想以及嚴謹求實、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

三。過程分析

1。 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

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瓶氯氣的顏色及其狀態,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振盪後,在瓶後襯一張白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

2。 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是本節課的重點,採用推理驗證法。引導學生由氯的原子結構分析,推測它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最後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概括出氯氣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1。設問激疑: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請學生分析氯氣的化學性質應該如何?如何驗證?培養學生由原子結構推斷性質的化學思想。

2。實驗驗證:

(1)與金屬的反應:做好兩個演示實驗①銅在氯氣中燃燒。 ②鐵在氯氣中燃燒。 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注意反應條件,寫出化學方程式,並註明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應用第一章所學知識)。在做銅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時,教師一面演示一面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灼熱銅,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不活潑金屬銅能與氯氣反應?把產物溶於水又有什麼現象?進一步加水又有什麼現象呢?鐵燃燒的現象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氯氣能與金屬反應,那它能不能與非金屬反應呢?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與非金屬的反應

做好書上的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兩個演示實驗,⑴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⑵氫氣和氯氣的混和氣體見光爆炸。特別是第二個實驗,當學生聽尖鋭的爆鳴聲時,會全班鼓掌表示祝賀!這種成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自來水能不能直接用來養金魚?為什麼?通過這一與學生聯繫比較密切的生活問題引出氯氣與水的反應,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歸納氯氣的化學性質。很多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極其非金屬能在氯氣中燃燒,並且會寫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

4。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 氯氣的性質為什麼這麼活潑?其電子結構排布?

(2) 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會反應又生成什麼呢?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鑑別它們的方法。

3.使學生認識對比的學習方法。

4.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5.通過了解侯德榜制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2o2的性質。

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鑑別方法。

教學難點:

過氧化鈉和水、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試管、大試管、小燒杯、脱脂棉、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氣球、小燒杯、鐵架台、鑷子,na2o2、na2co3、nahco3固體,nahco3、bacl2溶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試劑。

課時安排:

共1課時

第一課時:

鈉的氧化物:氧化鈉與過氧化鈉

教學過程

[設問]有人打電話119,意味着有什麼事情發生?

[學生]有火情發生。

[設問]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麼滅火呢?

[學生]水、滅火器等。

[講解]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是由於反應產生了比空氣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來點火,大家相信嗎?

[演示實驗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與水的反應。

[補充實驗]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鹽酸,並用鑷子夾取蘸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燒杯,脱脂棉劇烈燃燒。

[補充實驗]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過氧化鈉,請學生用玻璃管吹氣,過一段時間,棉花就會劇烈燃燒,所以也叫“吹氣生火”

[設問]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展示過氧化鈉]

[教師]原來,是這種叫做過氧化鈉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課]由於鈉的性質活潑,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鈉的化合物。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板書]一、過氧化鈉

[教師]由剛才的實驗我們可知,na2o2可與h2o和co2發生化學反應,它們反應後的生成物是什麼?

[演示實驗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試管中,檢驗生成的氣體,並在反應後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講解]由剛才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和溶液變紅可推知,na2o2與水反應後生成了相應的鹼naoh和o2,請大家寫出該反應的反應方程式,並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2na2o2+2h2o====4naoh+o2↑

[講解]na2o2與co2反應時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燒),同時生成了na2co3。na2o2

[板書]2na2o2+2co2====2na2co3+o2↑

[補充實驗]在盛有少量酚酞試液的試管中逐漸加入na2o2粉末,振盪。

[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溶液先變紅,後褪色。

[講解]上述實驗説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實際應用中,我們常用其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

[投影思考題]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來做供氧劑,説明理由。

2o2應怎樣保存?

設問:na2o2與鹽酸反應產物呢?學生完成

[學生活動]2na2o2+4hcl====4nacl+o2↑+2h2o

[過渡]同樣是由鈉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2o,卻有着與na2o2不同的性質。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通過以前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化學反應的自發性、以及原電池的原理等理論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準備。化學電池是依據原電池原理開發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範圍的技術產品。小到手錶、單放機、兒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衞星通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節的教學是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延伸和拓展,將抽象的理論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性體驗聯繫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化學電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工業的進步,各種新型的電池層出不窮。教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類電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二次電池(鉛蓄電池)、和在未來有着美好應用前景的燃料電池。簡介了電池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適用範圍。同時向學生滲透綠色環保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常見電池的組成與應用;

理解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

瞭解常見電池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多種手段獲得信息的方法與途徑,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學習常見化學電池的組成、應用與原理,通過探究,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新型電池的介紹,提高學生創造欲X與學習興趣,學會利用能源與創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環保意識與節能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應用

【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知識,前一節又已經學過原電池的基本內容,知道原電池的定義,形成條件,簡單的電極反應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電源的知識。 學生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有關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聯繫得比較緊密,所以設計本節教學時,堅持以課堂為主,向課前和課後延伸,課堂教學時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電源入手,以化學電源的發展史為線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鹼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等,引導學生對電池的優劣,找尋出這些電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共同探究化學電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課前通過商店調查、上網查閲資料,瞭解化學電源的有關信息,課後通過小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邏輯推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預習學習”為先導,通過學生自主預習、調查研究、查閲資料,初步瞭解常見電池的分類、電池的優劣的判斷、電極方程式的書寫,課堂上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小組歸納、提出新問題……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去體驗和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去體驗合作探究所帶來的成功喜悦。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課後,通過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立足於社會大背景之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從管理、技術、環境和消費等不同角度來分析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介紹化學電池的種類

展示並演示三類化學電池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課件。

製作氫氧燃料電池

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課堂練習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 篇四

一、説教材

1、課標分析

通過實驗探究温度、濃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義及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通過催化劑實際應用的事例,認識其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化學反應原理》教材的學習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對必修部分與此相關內容學習的延伸與深化,也是後續學習化學平衡及移動知識的基礎。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通過《化學2》(必修)的學習,已經定性的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有影響。在選修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這部分內容的設置則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學生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現象產生的原因,逐步認識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而從微觀角度加以解釋,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昇華。另外本節內容的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強的實用價值。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濃度、壓強、温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等相關理論簡單解釋濃度、壓強、温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樹立辯證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濃度、壓強、温度、催化劑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教學難點: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簡單解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二、説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應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指導講解”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通過合理有效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

2、情境激學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如列舉生活中的常見事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實驗促學

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媒體助學

通過實驗視頻、動畫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這些方法都立足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傳統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努力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

三、説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理科學生,經過九年級和高一的學習,他們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温度、壓強、催化劑、濃度、接觸面積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積累了一些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學案導學,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並做好相關的預複習工作,做到温故知新。

指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進行自主學習等活動,在思考、觀察、實驗及交流與合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培養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與本節相關的化學現象,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會”、“會學”、“樂學”。

四、説課堂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完成探究實驗,並交流、歸納、總結濃度、温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壓強的影響則是學生通過觀察教師補充的演示實驗得出;應用相關理論進行解釋雖然是教學難點,但由於學習要求不高,所以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來完成,能達到幫助學生從理論上簡單分析、認識即可。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為這樣的學習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活動→自學理論依據→交流歸納總結”。

具體的課堂教學程序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本節課的引入可結合視頻和圖片,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已經知道,化學反應有快有慢,不同的反應,反應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説:爆炸反應速度是相當快的,一幢20層的高樓,在不到10s中的時間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卻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為什麼不同的化學反應,反應速率會不一樣呢?決定化學反應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內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

接着指出:“反應物的性質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常常是通過改變外界條件來控制反應速率,請大家結合學過的反應或是生活實際討論有哪些外界條件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和已有知識,討論歸納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温度、壓強、催化劑等”。

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種引入方式,在上課伊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2、完成實驗探究,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温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自主完成實驗探究,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交流,主動建構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環節。

(1)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

如:請選擇合適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探究某一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用品:

試管、錐形瓶、試管架、量筒、藥匙、保温杯(內裝熱水)、氣球

鐵片、鐵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鹽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為了保證實驗設計的合理、有效性,教師應作如下指導:

①如何設計實驗?

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即探究什麼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反應物,知道實驗原理→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操作簡單,現象明顯,進而採用合理的實驗步驟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條件的改變,即進行實驗設計時,只考慮有一個條件是變量,其餘條件保持不變。

③學生實驗方案設計完成後,指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幾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2)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探究。具體實施如下:

每組都提供一定的實驗用品,可分別完成相應的實驗,學生選擇相應實驗完成探究活動,並進行觀察、分析。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 篇五

一、教學準備階段:

在走進化學實驗室前,進行實驗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並提出化學實驗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安全;課前要做好預習準備,明確實驗要求;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紀錄;認真分析現象並寫好實驗報告;實驗後的廢物要妥善處理,儀器要及時清洗,保持實驗室的整潔。

二、整個教學過程敍述: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操作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課時,四十五分鐘完成。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學生按實驗桌每5人分為一個實驗小組,每組成員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做實驗時互相配合。按前後桌每四人分為一個討論小組。

三、具體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實驗室規則教育: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二、切記實驗室安全規則

(1)、請同學宣讀自己擬定的實驗室規則。

【説明:學生在進入化學實驗室之前,已經進過生物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做過多次實驗,對實驗室的要求和規則比較熟悉,因此,要求他們自己擬定一份實驗室規則,即讓他們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又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也讓他們體會到編寫這些規則的良苦用心。】

(2)、教師出示化學實驗室規則。

【説明:沒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強調一下,並提示學生注意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

(3)、展示危險品圖標,萬一發生危險怎麼辦?【説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第二板塊:具體學習內容

1、藥品的取用

(1)、提問家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用什麼盛放?油、醋等調味品用什麼盛放?【説明:用生活常識引入,既有興趣又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

(2)、觀察桌上的碳酸鈉粉末、鋅粒、石灰石等固體藥品和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等液體藥品。【説明:用事實驗證學生的猜想。】

(3)、一位同學現場演示“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滴加液體”,其它同學挑毛病,取得共識後分組進行這兩個實驗操作。重點放在從細口瓶向試管傾倒液體上,並由學生充分討論後小結注意事項。

【説明:把學生相互評價這一重要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具體化,並使學生親眼看到評價的價值所在:使結果更完美。】

(4)、藥品取用知識的小結。

【説明:必須由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做出小結,這一步是學生把經驗知識提升為規律知識的一種認知的昇華。】

2、物質的加熱

(1)、觀察酒精燈的構造,提問為什麼有三個“絕對禁止”?

【説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已知,在此僅強調,即用複習作為學習方法,且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間的整合】

(2)、小結酒精燈的使用以及液體加熱注意事項。

【説明:學生自己小結並互相補充,用口頭方式比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3、洗滌儀器

(1)、在家如何洗滌炊具?如何判斷炊具已洗乾淨?

【説明:很有可能學生只知道如何洗,卻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洗乾淨,在此引發同學們思考。】

(2)、老師提出一種方案:拿兩隻試管(一隻用過的,一隻潔淨的),討論如何洗刷並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洗刷後的試管,判斷是否洗乾淨了。

(3)、小結:清洗儀器的方法以及儀器是否潔淨的判斷。

【説明:學生自己小結並互相補充,並且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

第三板塊:佈置作業。

小結今天所學知識,畫成知識網絡形式。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電化學中的重要知識。國中化學已經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該節內容既是對國中化學相關知識的提升與拓展,又為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該節分為兩課時教學,本課為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並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着豐富而又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並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之後,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正是基於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徵,教材開始的幾個設問,把學生帶進了“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之中。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也是守恆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①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概念。

②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通過對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能對自己探究原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學生通過探究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奧祕,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悦,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②讚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能源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能源觀。

3、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4、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學生在生活中對電池也有所瞭解。學生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學生對本節課會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學理論認為,選擇和採用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而且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開了實驗,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課主要採用了實驗探究法、再結合問題探討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教學中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便於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驗需要,採用分組實驗探究、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等方法,並結合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實驗→觀察→討論→推測→驗證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原理和構成條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並學會運用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學程序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建立新思維

我邀請學生一起動手利用西紅柿,蘋果讓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在這個現象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1)引導學生複習金屬鋅和稀硫酸的反應,提出問題:

鋅和稀硫酸反應的類型屬於哪一類?

這個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是否發生變化?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用雙線橋法表示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以及數目?

(2)通過分析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作出大膽的假設:如果讓鋅失去的電子在閉合迴路中發生定向移動,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出電子定向移動的閉合迴路,得到銅鋅原電池的裝置圖。

(3)通過分析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説明產生電能,依據能量守恆原則,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那麼電能到底是什麼能轉化而來的呢?和學生一起分析從而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這種通過問題情景的引入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又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入學習主題,避免思維的盲目性。

(二)師生互動,傳授新知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分為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兩部分。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採用分組探究,再結合設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並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1、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教學:

教材中“構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討論題,問題過於空泛,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單純的討論可能會無從談起。因此,我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依據之前設計出的銅鋅原電池裝置提出問題:如果更換銅鋅原電池中的部分電極材料,那麼電流計的指針依舊會發生偏轉嗎?得到實驗方案。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設計的實驗方案,我把學生分為四大組,共八個實驗,通過分組對比實驗,根據實驗現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討論,得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

2、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教學:

原電池原理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微觀示意圖,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原電池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如電子的定向移動,電流的流向以及陰陽離子的定向移動。引導學生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在國中物理已有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通過電流的方向來確定原電池的正極和負極,並和學生一起討論總結判斷正負極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最後利用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解釋在新課之前的實驗現象,説明蘋果,西紅柿中含有電解質溶液,和銅片,鋅片以及導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原電池裝置,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使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通過這個現象的解釋,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三)練習鞏固內化新知(見學案)

(四)學生小結昇華新知

課堂小結,讓學生在學案中自己小結,能使學生體會到一堂課中的樂趣和收穫,老師做要點補充。

(五)佈置作業

1、(必做題)課本44頁1題、2題

2、(選做題)製作水果電池。

五、板書設計(略)

高中化學選修五教案 篇七

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新課程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人教版)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並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化學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設計這節課:

一、説教材

1.內容和地位

本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裏面,教材只着重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裏面也處於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後,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着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繫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後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性質與乙醇性質又有不同之處,本節內容安排在此還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徵並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的相互影響。

二、説教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繫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構知識體系,在該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基相連)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該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通過創設情景——探究實驗——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説”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三、説學法

圍繞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採用類比類推,以舊促新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藥皂、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説明書,讓學生閲讀苯酚軟膏説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的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老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識苯酚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

學生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並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3)、產生疑問:在苯酚藥膏説明書中還提到了“色澤變紅”、“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那麼,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麼?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説明苯酚可能具有什麼化學性質?

【情景三】結構特點

結構分析:觀察分子模型,類比醇、酚、酸中羥基的性質

【情景四】極弱酸性

【探究實驗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學生觀察到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後變澄清,説明苯酚顯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聯繫已學過的知識: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劑,溶液會變紅,那麼,苯酚溶液也顯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現象呢?通過演示實驗,發現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後並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的水溶液為什麼不能是石蕊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自然的過渡到二氧化碳與苯酚鈉的反應,指導學生動口向苯酚鈉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時學生既興奮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樣設計既是課堂生動活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學生對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已經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實驗三】取代反應

接着組織學生討論:乙醇和苯酚同樣含有羥基,但為什麼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這説明什麼問題?點撥學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結構上分析,並展示他們的分子結構以幫助理解,得出是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羥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這同時也更進步加深化學環境對官能團性質的影響,突破了難點。繼續設疑,那羥基對苯基是否也有影響?

聯繫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麼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麼,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並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説明,由於羥基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羥基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難點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情景六】顯色、氧化

回顧情景一,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這兩點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也就緊扣這節課的重點,以下就圍繞這兩點來展開,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的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那就可能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因此,在這個猜想下,我做演示實驗一,很快同學們觀察到苯酚液變紅了,該實驗證明了苯酚確實因與氧氣反應變紅,學生們推斷出苯酚具有還原性,接着我就追問:既然苯酚具有還原性,那麼,除了能與典型氧化劑氧氣反應外,還能否與其他氧化劑反應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我們學過的氧化劑,從學生羅列的氧化劑中我選擇了兩種:溴水和三氯化鐵,這樣的教學設計使溴水與三氯化鐵在本節的出現顯得很自然,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總結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着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後用一道習題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六、反饋練習:

(1)苯酚與濃硝酸反應可生成一種烈性炸藥,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選擇合適的試劑和儀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課外探究

設計實驗證明葡萄和葡萄飲料中含有酚類物質。通過這個生活小常識和一個課後實驗,加強學生對酚類物質的辯證的認識。

八、説板書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

2、常温下,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二)、分子結構:

(三)、化學性質:

1、極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416y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