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多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多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多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感受豐富的聲音,理解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2、通過實驗、觀察,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3、聆聽不同動物的發聲,認識動物不同的發生方式。

【教學重點】

觀察和發現物體發生的共同特徵,分析和歸納物體發生與振動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將物體發生時的振動現象可視化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實驗記錄表、教學ppt。學生材料:塑料袋、鋼尺、音鈸、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感知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1、談話: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伴隨着我們,剛剛叮鈴鈴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了,生活中到處都有聲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些是什麼聲音,傳遞了什麼信息?

2、播放音頻:鬧鐘聲、汽車喇叭聲、狗叫聲、打雷聲。

3、提問:這是什麼聲音,這個聲音表達了什麼意思?

4、學生彙報所聽到的聲音,以及這個聲音表達的意思。鬧鐘聲-起牀時間到了汽車喇叭聲-有汽車來了,注意安全狗叫聲-有陌生人來了

5、小結:看來,聲音可以向我們傳遞信息,不停的聲音傳遞着不同的信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裏,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祕。

6、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一)通過讓塑料袋發出聲音,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與物體運動有關

1、提問:(出示保鮮袋)同學們,剛剛聽了那麼多聲音,現在你能用保鮮袋製造一個聲音嗎?

2、提問:你有什麼辦法?

3、(示範)學生代表説一説:準備用什麼方法讓塑料袋發出聲音?

4、全班活動,要求:看誰的發現最多;製造聲音時注意聲音的大小。

5、教師控制:開始!—停!

6、提問:誰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給大家看?用一個“動詞”概括使塑料袋發出聲音的動作方式,是什麼?

7、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動詞”。

8、交流:通過敲、打、拍、吹、摩擦等動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發出聲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體運動產生聲音,那麼聲音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1、追問:現在你認為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

2、學生交流討論

3、談話:(出示實驗器材)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幾樣實驗器材。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這些物體不動時,它會發出聲音嗎?你有什麼辦法分別讓它們發出聲音呢?

4、學生觀察實驗器材並思考,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的方法。講解實驗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

5、教師隨機指導,完善並講解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6、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因此,要注意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和總結:一個物體發聲時,它的運動軌跡有什麼變化?

7、講解實驗記錄單並舉例示範。舉例:摸着喉嚨,發出“啊—”的聲音,用手感受。我們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喉嚨在發聲時的運動軌跡。

活動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產生的原因我的驗證過程

8.ppt出示實驗要求:看,發聲物體有什麼現象產生?摸,對於現象不明顯的發聲物體,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運動。畫,畫出發聲物體發聲時的運動軌跡。説,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9、實驗:按要求進行下面5個發聲實驗,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並跟着它發聲時的運動軌跡來畫圖,完成記錄單。

10、小組彙報,教師適時作出引導,使學生注意觀察發聲物體運動軌跡的變化。

11、提問:通過這幾個活動,對於“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你有什麼想法?

12、學生思考並回答。(預設學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運動)

13、小結:物體受力以後,上、下、前、後、左、右做快速地來回往復運動,我們稱之為振動。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

14、談話:既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麼停止物體的振動,聲音就會消失嗎?是不是這樣呢?怎樣改變上面的實驗去證明?哪位同學來試試?

15、學生示範如何使發聲中的音鈸、鋼尺、喉嚨、礦泉水瓶停止振動。

16、交流:通過剛才實驗,你觀察到什麼現象?這説明了什麼?

17、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運用“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原理,解釋音叉激水和水鼓現象

1、描述: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這些振動有時還能帶來很奇妙的現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學耳朵邊,用錘子敲擊音叉的側面。演示2:用鼓槌敲擊鼓面

3、提問:你聽到了什麼?

4、學生回答。(聲音)

5、思考1:敲響音叉後,接近水面,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點水,用鼓槌敲擊水鼓又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

6、教師演示音叉激水,敲擊水鼓

7、追問:物體的振動帶來了什麼神奇現象?你如何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剛才的現象呢?

8、學生彙報。

9、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四、認識動物不同的發聲方式

1、談話:物體振動能夠產生聲音。那麼,大自然中的動物又是通過什麼方式發出聲音的呢?

2、播放視頻《動物的叫聲》。

3、交流:通過剛才的視頻,你瞭解到了什麼?

4、學生彙報,教師PPT總結哺乳動物、昆蟲、鳥類、蛇類、魚類發聲的方式。

5、小結:無論人、動物、還是生活中的各類物體,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五、拓展應用

1、拓展練習:解釋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動感受音樂。

2、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3、談話: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裏的?聲音的變化有什麼特點呢?

六、課堂小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二

活動目標:

1、讓小朋友對身邊的現象產生興趣,關注周圍的事物。

2、聲音產生和轉播的原理,並有保護耳朵的意識。

準備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鐵,水槽,水,白紙,少許沙粒

活動過程:

在實驗之前對小朋友提出要求,請小朋友認真的聽,細心的看:

1、你看到什麼?

2、你聽到什麼?

實驗一、聲音的產生

1、先請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師沒有拉響小提琴的時候琴絃是怎樣,然後老師拉響小提琴的時候請小朋友注意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來,可以提示觀察琴絃)。

2、把一些小物體,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後敲鼓,請小朋友聽聲音,觀察鼓面的小豆顆粒有什麼現象發生?(小豆都在跳動,原因是鼓面的振動引起小豆的跳動)

3、老師敲響三角鐵,然後請一兩個小朋友觸摸三角鐵,然後告訴小朋友們有什麼感覺(有震動)在請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説清楚要求:“請你摸摸三角鐵,有什麼樣的感覺。”然後老師再敲響三角鐵,請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鐵,阻止它的振動,請小朋友聽還有沒有聲音?(沒有)

告訴小朋友,聲音是因為震動而產生的,如果阻止物體振動聲音就馬上消失了。

實驗二、聲音的傳播

1、請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後用手撓桌底或者敲桌面,請問小朋友有什麼發現?(聲音可以在桌子這樣的固體傳播)

2、老師在水中敲響三角鐵然後請一兩個小朋友把耳朵貼住水槽,然後問他能不能聽到聲音,請他把結果告訴所有小朋友;老師再在水中敲響三角鐵,請所有小朋友傾聽,能不能聽到聲音?(告訴小朋友聲音可以在水這樣的液體傳播)

3、老師播放一段音樂,請小朋友聽,能不能聽到聲音?(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們周圍有什麼是看不見的?(空氣)

4、引導小朋友思考聲音在空氣中是向什麼方向傳播的——老師講話是不是隻有前面或者後面的小朋友才能聽見啊?我們平時起牀的鈴聲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夠聽到啊?那麼聲音是響什麼方向傳播的呢?(四面八方)

實驗三、聲音怎樣在物體中的傳播

把一個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後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個紙屏,在紙屏上吊一個小球,老師敲鼓的左面,請小朋友觀察紙屏和小球有什麼現象發生?(告訴小朋友,當物體振動發聲時,會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形成聲音的波浪,聲波從鼓的左面傳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動,又傳到紙屏從而引起小求的振動,所以就看到這樣的現象了)。

最後,請小朋友注意保護我們的耳朵,因為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我們才能聽到。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三

活動產生意圖:

小朋友每天起牀都會聽到起牀的鈴聲,但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會注意這個現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訴我所有小朋友都能聽到起牀鈴的,但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於是我想把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些原理告訴小朋友。

活動目標:

1、讓小朋友對身邊的現象產生興趣,關注周圍的事物。

2、聲音產生和轉播的原理,並有保護耳朵的意識。

準備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鐵,水槽,水,白紙,少許沙粒

活動過程:

在實驗之前對小朋友提出要求,請小朋友認真的聽,細心的看:

1、你看到什麼?2、你聽到什麼?

實驗一、聲音的產生

1、先請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師沒有拉響小提琴的時候琴絃是怎樣,然後老師拉響小提琴的時候請小朋友注意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來,可以提示觀察琴絃)。

2、把一些小物體,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後敲鼓,請小朋友聽聲音,觀察鼓面的小豆顆粒有什麼現象發生?(小豆都在跳動,原因是鼓面的振動引起小豆的跳動)

3、老師敲響三角鐵,然後請一兩個小朋友觸摸三角鐵,然後告訴小朋友們有什麼感覺(有震動)在請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説清楚要求:“請你摸摸三角鐵,有什麼樣的感覺。”然後老師再敲響三角鐵,請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鐵,阻止它的振動,請小朋友聽還有沒有聲音?(沒有)告訴小朋友,聲音是因為震動而產生的,如果阻止物體振動聲音就馬上消失了。

實驗二、聲音的傳播

1、請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後用手撓桌底或者敲桌面,請問小朋友有什麼發現?(聲音可以在桌子這樣的固體傳播)

2、老師在水中敲響三角鐵然後請一兩個小朋友把耳朵貼住水槽,然後問他能不能聽到聲音,請他把結果告訴所有小朋友;老師再在水中敲響三角鐵,請所有小朋友傾聽,能不能聽到聲音?(告訴小朋友聲音可以在水這樣的液體傳播)

3、老師播放一段音樂,請小朋友聽,能不能聽到聲音?(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們周圍有什麼是看不見的?(空氣)

4、引導小朋友思考聲音在空氣中是向什麼方向傳播的――老師講話是不是隻有前面或者後面的小朋友才能聽見啊?我們平時起牀的鈴聲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夠聽到啊?那麼聲音是響什麼方向傳播的呢?(四面八方)

實驗三、聲音怎樣在物體中的傳播

把一個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後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個紙屏,在紙屏上吊一個小球,老師敲鼓的左面,請小朋友觀察紙屏和小球有什麼現象發生?(告訴小朋友,當物體振動發聲時,會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形成聲音的波浪,聲波從鼓的左面傳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動,又傳到紙屏從而引起小求的振動,所以就看到這樣的現象了)。

最後,請小朋友注意保護我們的耳朵,因為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我們才能聽到。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1 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探索物理學原理。

2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 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為介質傳播出去。

2 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採用以直觀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於聲音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温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徵。

明確 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徵: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 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 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麼方式傳播的。

明確 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為什麼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後聽見雷聲?

明確 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後聽到雷聲,説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瞭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温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為340 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説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後,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 3 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後5 s 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為1700 m。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15℃時)中的傳播速度。

4、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2、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

教學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紙屑或泡沫、土電話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有兩隻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台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瞭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1)課本圖1、1—1中各是什麼物體在發聲?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2)實驗:學生觀察音叉發聲時叉股在振動。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實驗:撥動吉他的弦,琴絃或者橡皮筋。

(4)實驗: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活動,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到10,聲帶振動,發出聲音。

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於振動。

由學生列舉一些奇特的發聲現象:蟬、蚊子、笛子。

機械唱片的簡單原理。

2、聲音的傳播

(1)實驗:把耳朵貼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聽見清晰的敲擊聲。——固體也能傳聲。

(2)實驗: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釣魚時要保持周邊環境的安靜;漁民們常用電子發聲器發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把正在響鈴的鬧鐘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聽到鈴聲。——液體也能傳聲。

(3)實驗: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空氣傳給左邊的音叉。——氣體能傳聲。

小結:聲音能靠任何氣體、液體、固體物體傳播出去——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4)實驗:1、1—4(有條件的可以做,也可觀看視頻。):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我們平時交談都是靠空氣傳聲。

思考:圖1、1—5月球上的宇航員能正常交談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分析圖1、1—6:聲音是靠聲波這種形式傳播的。

3、聲音的傳播速度

聲音每秒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學生對比表中的一些聲速並找出空氣中15℃時的聲速:340m/s。

讀作:340米每秒。含義: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340米。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並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聲音在15 ℃和25 ℃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説明聲速跟什麼因素有關?

1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説明聲速跟介質的温度有關、

問題2:聲音在25 ℃的空氣和蒸餾水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説明聲速跟什麼因素有關?

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25 ℃時蒸餾水中的聲速為1497 m/s、説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據,你可以發現什麼?

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温度有關。

一般來説: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其次,氣體中最慢。

4、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講述為什麼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

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

例題:某同學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聲,經過1.5秒後聽見回聲,求此同學離山崖多遠?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儘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測得的聲速更接近當時的真實值。

1、下列樂器是由於空氣柱振動發聲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關於聲現象,下例説法正確的是()

A、在鋼鐵中的聲速小於在水中的聲速B、在水中的聲速小於在空氣中的聲速

C、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D、人唱歌時是聲帶振動發聲的

3、桌子上的魚缸中有若干條金魚,敲擊桌子,魚立即受驚,這時魚接收到聲波的主要途徑是()

A、空氣—水—魚B、桌子—空氣—魚缸—魚

C、桌子—魚缸—水—魚D、桌子—空氣—水—魚

4、站在橋洞裏説話時聽不到回聲、這是因為()

A、橋洞兩端是開口的不反射聲音B、橋洞窄小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聽不出來

C、橋洞反射的回聲從橋洞跑了D、橋洞兩側反射的聲音剛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説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是()

A、我們聽到雨滴打在雨傘上的嘀嗒聲B、我們聽到樹枝上小鳥的唧唧聲

C、花樣游泳員在水下隨着音樂翩翩起舞D、人們在小溪邊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6、一人對着一座高山呼喊,經過10s聽到回聲,那麼人離高山()

A、1700m B、3400m C、170m D、340m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六

一、單元(成章)教材分析:

1、體現國中物理的啟蒙性,注意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突出物理的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體會物理實驗是獲取物理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

3、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親身感受到,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科學探究,培養學生親近物理和熱愛物理的情感,樹立能夠學好物理的信心。

4、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5、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6、噪聲控制的途徑

7、瞭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學生進行化物理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薰陶和培養,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辦法方法。

2、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3、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4、噪聲控制的途徑

5、瞭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研究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學。

2、設計探究的實驗,‘驗證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

3、利用所學知識對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4、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5、設計探究的實驗,驗證聲音的三個基本特性與什麼因素有關。

三、課時安排:

本章共6節,計劃用9課時

引言科學之旅1課時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1課時

第三節聲音的特性2課時

第四節噪聲的危害和控制1課時

第五節聲音的利用1課時

第一章單元複習與檢測1課時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温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且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温度有關。

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鼓,音叉,紙屑若干,盛有水的燒杯,鐘罩,抽氣機,鬧鈴,氣球。

學生準備:音叉、紙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鈴鐺、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

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的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麼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出聲音?

學生回答

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

教師在讚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並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學生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並説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後的學習中逐漸探索,也可以課後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師明確教學的研究目標: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

(4)聲音傳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動一

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

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

②物體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教師參與討論。然後教師請學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讚賞和鼓勵。並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着自己的聲帶,説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説出感覺。

學生得出結論:振動的物體能發出聲音。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活動:敲打桌子

思考: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演示:擊鼓

問題: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説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擊音叉

問題: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音叉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振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於物體的振動引起。

3、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説明:

1、學生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彙報中應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方法,彙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學生把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樹葉吹奏發聲等,更應該鼓勵,並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

①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麼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嗡嗡”聲是怎麼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麼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聲?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設: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麼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麼東西作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當作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麼條件?(聯想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聲體(源)……人耳(接收體),中間為傳聲物體(課桌)。

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後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實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國小裏曾經制作的土電話、“隔牆有耳”)

問題:那麼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實例來證明你的觀點?(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提出問題:用什麼做發聲物體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麼?該把發聲物體放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

活動:方案設計好以後,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並讓學生列舉生活實例。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説明。①聽到鈴聲;②聽到人的説話聲;③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想: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後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境裏,前後對比。思路理清楚後,由於實驗器材的侷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個學生上台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後鈴聲的對比。

(2)抽氣後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不能請個代表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聲波

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

問題:1.誰能描述一下你看見了什麼?(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2、水面上為什麼出現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張紙,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

學生體驗:抖動手臂,引起紙的振動,發出聲音。

問題:1.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2、水滴使水面振動,發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中會以什麼形式傳播呢?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並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學生閲讀課文了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速以及估測

情景:有時候在電影裏看見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形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演員的口形慢半拍,這説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鐘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多媒體顯示:聲速表。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搶答並説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麼做?

學生思考並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係。

説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温度有關。

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温狀態下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麼辦?説出實驗方案。

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麼辦法解決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

説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儘可能準確。當然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應該給予鼓勵。

回聲

問題:

1、如果對着山崖大喊一聲,會發生什麼現象?

2、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由此引入回聲的概念

問題:如果對着教室的牆大喊一聲,有回聲產生嗎?

學生討論:聽到回聲的條件

學生總結:1.回聲到達人耳應比原聲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思考:1.開山放炮時為什麼能聽到隆隆不絕的響聲?

2、人在屋裏説話為什麼比在曠野裏聽起來響亮?

多媒體播放“天壇的聲學建築”

多媒體展示音樂廳、琴房的圖片

思考: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構?

學生回想音樂教室牆壁的構造,閲讀課文,瞭解聲音遇到柔軟多孔的物體會被吸收。

【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用多媒體給出)

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2、知道聲速及相關的應用。

【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理解聲速的含義。

2、課本P38-39:作業1-6題。

【教學板書】

第一節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傳播的快慢:空氣(15 ℃)中聲速是340 m/s;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回聲

【教學反思】

這節的知識點相對其他章節比較簡單,關鍵是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教學要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鍛鍊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精心設計實驗,創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並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很強,並且通過音叉、鼓前後兩次實驗的對比,對“化細微為顯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質問題時,還要注意做好鋪墊,讓學生説出實驗的方法和步驟,要恰當地鋪設台階,適時引導,讓學生覺得實驗過程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八

課題: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熟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原理。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的計算

教學重點: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聲速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引導學生探索

教學用具:音叉一對、乒乓球、鐵架台、透明塑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本p31帶?的文字,提問:同學門是不是都聽見了?他朗讀的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他的聲音是怎樣鑽進每個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學習聲現象的基本知識。

二、聲音的發生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千千萬萬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

通過實驗和研究我們發現:一切發生的物體都在振動(解釋何為振動)

舉例:講話發聲是聲帶在振動、吹口哨、打雷是空氣在振動、打鼓時看到鼓皮在振動………

演示實驗驗證:音叉發聲,彈開乒乓球。

音叉發聲,濺起水花。

得到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提問:反過來,是不是一切振動的物體都在發聲呢?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總結:一切振動的物體都會發聲,只不過有些振動發出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聽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問:振動就會發聲,發聲就一定有振動,那如果振動停止,聲音會怎樣呢?

手握音叉演示實驗説明: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

三、聲音的傳播

舉例:老師講課,每個同學都聽得見,聲音是怎樣傳到你們的耳朵的呢?

聲音能通過空氣傳播,物理教案《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演示實驗證實:音叉共鳴,另一音叉彈起乒乓球。

提問:除了空氣可以傳聲外,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傳聲?

學生討論、舉例,老師歸納:其他氣體、液體、還有固體都可以傳聲。

舉例説明:釣魚、潛水員喊話,鐵道游擊隊聽軌等等

學生實驗: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

我們把所有可以傳播聲音的物質(媒介)叫介質

氣體、液體、固體都是介質。

提問:如果沒有氣體,也沒有液體和固體,沒有介質,還能不能傳播聲音?

沒有介質不能傳聲,即真空不能傳聲。

請學生查看課本P33聲速表

得出結論:一般而言,聲音在固體中比在液體中傳播快,在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決定)

找出15C時,空氣中聲速為:340m/s要求學生識記。

一般空氣中,如無另外説明,都認為聲速是340m/s。

練習題:鐵道游擊隊隊員卧軌聽火車,如離火車距離為s,問能聽到幾個聲音,聲音

之間間隔是多久?

四、回聲

回聲: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老師講課,為什麼沒有聽到回聲?

回聲存在並被聽到,只是人耳不能區分---和原聲時間間隔太短。

人耳區分原聲和回聲最小時間間隔為:0.1秒

組織學生計算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

s=vt=340mL=s/2=17m

五、回聲的利用

1、測距離:L=vt/22、測深度:h=vt/2

六、思考題:一小車以40m/s速度向山腳行駛,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後聽到回聲,問小車按喇叭時離山腳多遠?

七、小結:作業:P43頁3題,4題。

七、板書設計:

第四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一。音的發生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二。聲音傳播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三。回聲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九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温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温度有關。

教學難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聲情並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並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説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採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第一章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4oe51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