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春江花月夜教案(整理32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整理32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2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春江花月夜教案》相關的範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整理32篇)

篇1: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的要求: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方法與手段:

1.藉助多媒體教學,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主題,伴隨着人類的腳步,關注着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藉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二)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要求學生在欣賞配樂朗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問題: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要點: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生,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三)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歎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户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粧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着,斷續着。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裏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五、藝術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説唐詩》中説:“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豔詩,才真絕才也。”第一部分描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漸漸升起為中心,緊扣題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最終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為下面的對景抒情打下基礎。第二部分,寫江月永照,引發生命短暫;用明月常圓,引發人間常別。通過景與情的對比,抒發了作者月圓人難圓的感歎。最後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歸、花落、霧漫、月殘來引發思婦遊子的相思之情。這裏,景與情相互烘染,離別之苦顯得更加濃重。

2.運用多種手法,表達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為了讓詩句生動形象,詩中多處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寫花林好像披上一層霰雪。這個比喻的妙處是,它不僅生動地再現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濛濛的綺麗景象,而且與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構成了有機的聯繫。“空裏流霜不覺飛”,寫空中,是抬頭仰望所見。這裏由花林似霰,進而聯想到月光如霜。不過,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變化;上句是明喻,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雖則如霜,卻只覺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覺得它像霜那樣“飛”,這就寫出了月光的柔和細膩。“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兩句中的“送”、“待”兩字,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落月搖晴滿江樹”,則是運用了雙關修辭。“搖晴” 雙 關“搖情”,如同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雙關的“晴”字,正寫出了遊子思婦相思不得相見的苦情。此外,詩中有許多寫景之句,實際上是通過暗示手法抒寫相思之情。“白雲一片去悠悠”,暗示遊子遠去,“月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台、望月思人;月照“粧鏡台”,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變;“夢落花”,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遊子夜夜望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後,烘托和鋪墊手法的運用,也值得讀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組合成一個優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着春的憂愁。接着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宇宙永恆的感悟,從中寄寓着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歎。這種慨歎,以其意味深長的哲理對詩的情調進一步鋪陳了感傷的氣氛。然後推出遊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這是詩的精華、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與詩人層層鋪墊、步步烘托有關。匯細流而成江海。讀者的欣賞正好沿波討源,漸入佳境,隨步步烘托而達高潮。

3.語言優美自然,韻律婉轉。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韻,首句入韻。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加上頂真與反覆的運用,推動了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展現了相互聯繫而又不斷變化的畫面與思緒,從而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琅琅上口,連綿不絕。

思考練習題

一.劃分這首詩的層次,並概括各層意思。

二.如何看待這首詩的思想價值。

三.分析這首詩的烘托與鋪墊手法。

四.找出詩中有暗示意義的寫景句,並説明其暗示意義。

五.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附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篇2: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意象),進而藉助聯想、想像,體會一種春江月夜的畫意詩情。

2.學習詩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引導學生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在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中,置身詩境,體會詩境。

教學重點:

1.讀懂詩意

2.抓關鍵字詞把握文脈,抓關鍵句體會詩情,抓關鍵語段感悟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語: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張若虛僅存兩首詩,而恰恰就是這其中一首詩使他“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有人評價説張若虛是“以一詩而壓全唐”,足見其詩的藝術成就之高。聞一多説這是“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舊題,相傳為陳後主所創,內容是寫豔情的“宮體”詩。

二、作者簡介:

張若虛,揚州人。曾任兗州(今山東)兵曹。唐中宗年間,與賀知章等以吳越文士揚名京都。唐玄宗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稱“吳中四士”。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祕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淨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

三、預習初讀:

1、初讀課文,找出生字。

①灩灩(yàn)②皆似霰(xiàn)③搗衣砧(zhēn)④碣(jié)石

2、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1)標題是《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五種景物,作者重點寫了哪種景物?怎麼寫?有何特點?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着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着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意象,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從結構層次上説,一繪江月之景、二闡人生之理、三抒相思之情。

1、【原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意譯】

春天,江水浩蕩潮勢洶湧,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3、【簡析】詩人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

賞析“生”字: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生”是“湧出”,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可謂妙筆生輝。唐代詩人好象對這個字情有獨鍾,象張九齡在他的詩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句子、王灣也寫過“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可謂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

二、讀譯析第二節:

1、【原詩】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2、【意譯】

月光照耀着春江,隨着波浪閃耀千萬裏,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着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開遍鮮花的樹林像細密的雪珠。月光象白霜從空中流下,所以霜飛無從察覺,它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3、【簡析】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敍)。詩人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明月朗照之下,灩灩的水波,花草叢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樹,銀色的沙灘,一切是如此的清麗出塵,神祕朦朧。請簡析這四句詩的意境: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着世間萬物,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細膩傳神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

三、讀譯析第三節:

1、【原詩】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意譯】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3、【簡析】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敍)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祕。也許後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

這幾句寫出了怎樣的哲理?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整個人類則是代代相傳的,宇宙也是亙古長存的。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也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詩人的情緒是“哀而不傷”。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

四、讀譯析第四節:

1、【原詩】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2、【意譯】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着流水。一片白雲緩緩地飄走,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遊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3、【簡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承“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來的: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敍)月光下江水流動,詩篇也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像,引出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託物寓情。請評析“悠悠”兩字的表達效果。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悠悠”是“飄動的樣子”,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沒有點出抒情主體,但是更使人想到思婦的離愁別緒苦不堪言,更有餘韻。“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令人想到“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五、第五節

1、【原詩】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文---紋)

2、【意譯】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着離人的梳粧枱。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這時二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鴻雁能飛很遠但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3、【簡析】承“何處相思明月樓”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敍)然而詩人不直説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賞析“徘徊”二字: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亮懷着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與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粧鏡台上、玉户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月色,卻又“卷不去”,“拂還來”。這裏“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析)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又憑添了幾重愁苦!(評)

六、讀譯析第六節:

1、【原詩】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意譯】

昨晚遊子夢見花朵落在悠閒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裏,碣石與瀟湘的離人相距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着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3、【簡析】

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遊子的思歸之情。(敍)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悽苦的寞寞之情。“沉沉”二字渲染並加重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簡析末句的意境:“落月搖情滿江樹”中的“搖情”強化了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它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筆觸細膩傳神,意境深邃悠遠,令人回味無窮。

篇3: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以月亮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從內容上看,月亮不僅是景物描寫的主要對象,也是作者引發哲理思考的因由與抒寫離愁別緒的依託。

教學目標:

1、瞭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託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鑑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註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範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繫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着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遊子夢鄉、夢醒後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迴、哀怨,最後是夢醒後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篇4: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 吳聲歌曲》舊題。被聞一多先生稱為:“ 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明月高懸,見證悲歡離合。在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這玲瓏透徹的詩情畫意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纏綿悱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開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輪明月隨潮湧起,景像壯觀。一個“生”字給明月和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叢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蒙上一層潔白的雪。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進入一個純淨的世界,詩人神思飛躍,探索着人生的哲理與奧祕。“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懸掛中天,像在等待着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騰遠去,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寫思婦對離人懷念。 詩人把“月”擬人化,月光懷着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把柔和的清輝灑在粧鏡台上、玉户簾中、搗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無奈、愁悵和迷惘。也就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魚兒深水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漣漪。“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思夫音訊——該又憑添了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悽苦與落寞,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灑,天各一方,濃重的鄉思與離情,伴着殘月,灑落在清光迷漫的江邊……“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的寫景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叟”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題材注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與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和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祕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裏,隱藏在恍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

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幾個意象來寫,又以月為主,是整篇的脈搏,像一條生命線,通貫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高樓、鏡台、砧石,分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以淡寓濃,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山水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樂的節奏強烈而優美,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極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既含藴、雋永,又宛轉優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蓋全唐”的千古絕唱。

篇5:春江花月夜教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

學生蒐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篇6: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詩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教 法 誦讀法 合作探究

過程 學案內容 教學備註

自主學習一、學前磨劍:

篇7:春江花月夜教案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1、什麼是詩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

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麼是詩歌的形象?

詩歌的藝術形象就是詩歌中所展示出來的生活圖景,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即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寫景詩或雜詩中的景物)和客觀事物的形象即物(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

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寫景詩或雜詩中的景物)

物(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

3、什麼是詩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謂“意”,是指詩人的思想情感,是詩人在理解和認識生活的基礎上的主觀感受;所謂“境”,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事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徵的藝術形象。兩者相互滲透,形成和諧的統一體。因此,所謂“意境”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人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4、意象與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與意境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意象”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與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

“境生於象外”,意境由意象的總和中產生,意境是整體的、空靈的;“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

詩歌的鑑賞只有通過“意象”這把鑰匙,讓讀者去開啟,領悟到詩歌的意境。

鑑賞詩歌只有從“意象”入手,領悟到詩的“意境”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二、作家作品:

1、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合作探究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恆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所以説,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等等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而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通讀全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

春江、潮水、明月、芳甸、流霜、白沙、等等

三、導與學 (重在能抓住意象進行想象和聯想,展現意境,體悟情感。不拘泥答案的完全一致性)

(一)、賞析前8句;

1、找出這8句;詩中的意象,運用你的聯想和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這八句的意境。

明確: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賞析名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確:“生”,生長。潮水上漲,明月隨潮水湧動生長上升。“生”字賦予明月以生命,寫出了月隨潮生的動態之美。表達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

小結:這首詩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3、生自由誦讀體悟

(二)、賞析詩歌9——16句。

1、“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

2、思考:詩人此時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問題?

明確: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 “只”,有些版本寫作“望”字,你覺得作“只”字還是作“望”好?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慨中有一絲惆悵,但並不頹廢與絕望,因為詩人畢竟生活在唐代,畢竟有找到發展機遇的可能性,因此詩人只是點到為止。

3、生誦讀領悟作者的思索

(三)、賞析17——28句

1、這幾句寫的是什麼?

明確:思婦懷念遊子。

2、“ 白雲一片去悠悠 ”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象徵。飄來飄去,無落腳之地的白雲象徵終日漂泊的遊子。

3、“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一句運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互文。家家今夜扁舟子,處處相思明月樓。極言離愁之廣,家家有相思,家家有離愁。

4、“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四句中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月光懷着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粧鏡台上、玉户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着她。這裏“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

5、“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表達出思婦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惆悵、無奈。

6、誦讀17——28句,品悟情感。

(四)賞析最後8句

1、這幾句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遊子思婦

2、“江水流春去欲盡”中“流春”有何豐富意藴?

明確:(1)季節的變換,春天消逝。

(2)人生美好年華的消逝。 表達出遊子深深的思歸情緒。

(3)“落月搖情滿江樹”結尾運用了何種方式?有何好處?

明確:運用以景結尾方式,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誦讀最後 8句,體悟情感。

四、理清詩歌結構:

(一)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絢麗景觀。為下面對景抒情打下基礎。(景物美)

(二)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歎。(哲理美)

(三)由感歎人生進而抒寫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五、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詩歌的表達技巧往往表現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1、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敍、描寫、抒情、議論。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2、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賦、比、興;渲染,襯托,對比,用典,象徵,虛實】、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託物言志等。

3、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延伸拓展

閲讀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比較一下兩首詩的異同。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明確:同:都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都體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格。

異:《春江花月夜》主要用烘托手法。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望月懷遠》採用情景交融手法表現自己的思念。

篇8: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瞭解盛唐詩歌誕生之前唐代詩壇的現狀。

2.掌握張若虛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3.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 能力目標

1.鑑賞本詩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情理互藴的藝術手法;

2.分析詩歌在謀篇構思,傳情達意等寫作方面的技巧。

◆ 情感目標

1.藉助詩歌的藝術意境,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推進人民生活高質量,重點和難點是提高低收入羣眾“兩不愁三保障”水平,特別是改善低收入羣眾居住條件。我們堅持把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標誌性工程,提升政治站位,加大推進力度,全力突破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以改善低收入羣眾居住條件來提升脱貧質量。

2.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1) 通過Simulink對簡化的起重機起升機構的模型進行系統仿真,得出了該系統的仿真結構圖,為系統的仿真分析與研究奠定了基礎。

【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 教學重點

1.領會掌握詩歌寫景的非凡技巧和由景到情到理的過渡銜接技巧。

2.品味詩歌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許多地方科技期刊主要採取紙質發行的方式,網絡數據共享跟不上數字化發展進程。對於在基層工作的科研人員來説,一方面自身沒有意識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成果交流與展示;另一方面單純的紙質發行和內部刊物的形式無法使科技成果在更大的平台上進行共享和交流。地方科技期刊雖然品種繁多,但期刊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並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樹立期刊品牌意識,其中具備期刊獨立網站和數字化採編系統的更是屈指可數。[1-3,6]

◆ 教學難點

認識詩歌由景及情,由情入理,生髮出的對人生和宇宙的終極思考。

【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以及詩歌特點,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詞——句——篇,景——情——理,本着宏觀把握、整體感知的原則,主要使用講授法、朗誦法和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1.意象導入(5分鐘)

中國文學和繪畫創作中,一些約定俗成的、有特殊意藴的意象,千百年來,文人畫家都用這些空靈多姿的意象,傳情達意,寄託思想。《春江花月夜》集五種意象於一體,意象玲瓏斑斕,課前通過查找資料,大家已經瞭解了諸如“春來發幾枝”“忽如一夜春風來”“大江東去”“月是故鄉明”“夜來幽夢忽還鄉”“卻話巴山夜雨時”等詩歌意境,現在我們就進入《春江花月夜》詩情畫意的世界。

2.初唐詩壇(5分鐘)

(1)初唐詩壇之“四傑”

初唐詩壇需要注意的是陳子昂的詩歌革新及其“復歸風雅”的主張和初唐四傑“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創作實績。初唐四傑“王楊盧駱”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王勃説他們“徒志遠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他們不憑藉政治勢力和出身門第,完全憑着自己的創作登上初唐詩壇,上承陳樑,下啟沈、宋,在詩壇上佔有重要地位。

盧駱擅長七言歌行,王楊擅長五律。人們熟知的名句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盧照鄰);“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等。“四傑”代表了當時詩歌革新的方向,他們的詩歌突破宮體詩的狹小範圍,擴大了詩歌範圍,杜甫《戲為六絕句》雲“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肯定了“四傑”的歷史地位。

(2)初唐詩壇之陳子昂

根據上述分析,首先分別更換BPCP、DBTV16CP、20CP各模塊及安裝墊,故障未消除;其次更換相應的過濾組件,故障未消除;最後更換相應的後備制動閥、壓力錶,故障仍未消除。機車本務模式時,自動制動手柄置重聯位,單獨制動手柄置運轉位,關閉制動櫃總風塞門A24,列車管壓力不會上漲。最後確定是EPCU氣路板故障,內部串風導致列車管壓力上漲,直追總風壓力。

陳子昂胸懷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積極進取精神。但他始終沒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所謂“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於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於堯舜”。他在詩歌創作上倡導“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以復古為革新,主張繼承建安風骨、正始之音,為唐代詩歌踏出一條浪漫主義大道,通向強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勁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的詩歌境界。

(3)張若虛的詩歌神話

張若虛是初、盛唐之交時期的詩人,大致與陳子昂等人同時登上詩壇。由於史傳無確切記載,其生平事蹟不詳,只知他是揚州人,做過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和包融齊名,稱為“吳中四士”,以《春江花月夜》創造詩歌傳奇。這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樂府舊題,但作者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祕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被聞一多稱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對盛唐詩歌以意境取勝的審美標準,提供了成功的`範式。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説“《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峯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指出了該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初唐詩壇的這三股力量,互相鼓盪,共同作為,有力地扭轉了初唐詩壇貞觀詩風和上官體的流弊。“四傑”反對纖巧,提倡剛健;陳子昂主張“比興言志”;張若虛詩歌興象玲瓏。而“剛健”、“言志”、“興象玲瓏”正是盛唐詩歌的突出氣象。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盛唐詩歌的誕生,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那麼輕鬆浪漫,而是有其藝術上的繼承發展的,王楊盧駱、陳子昂,張若虛等都為盛唐詩歌的到來做了重要的藝術準備,盛唐詩歌的大幕是由他們共同開啟的。

3.誦讀——整體感知(15分鐘)

課堂上老師先範讀,接着學生齊誦,整體感知詩歌“春江花月夜”的意象、遊子在外的情感、宇宙人生的哲理以及整個詩“哀而不傷”的情感筆調。引導學生把握所寫之景,所抒之情,所釋之理,讓學生邊吟誦、邊聯想、邊思考:5種意象,36句詩,252個字,何以讓我們生髮一種由外而內、由淺及深的體驗:景的審美、情的共鳴、理的認同?生命與自然、與宇宙的契合竟如此和諧。由此激發出的對詩歌的喜愛,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崇敬是那麼強烈。(教學目標自然實現)

4.賞析——突破重點難點(10分鐘)

重點引導學生找出寫景句、抒情句、議論句,注意寫景中隱含的時間推移,隨着“春、江、花、月、夜”五種意象的漸次呈現,隨着歌詩意境的擴展,江畔佇立、叩問宇宙的詩人本身也成為了詩歌的第六種意象,詩歌所延伸的哲學思想和對人生的終極關懷都是由第六種意象綰結而生髮的,詩人思接千載,連續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天才的構思,神來的意境。由實及虛、由敍到議、由描寫到抒情,不着痕跡,天衣無縫,筆法婉致,不由學生性情搖曳,思想碰撞,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情感的激盪和思想的感悟中突破。

5.延伸——感悟人生(5分鐘)

教學的重點難點突破之後,趁着學生思想情感的餘波,教師就勢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瞬間,學生的感悟會隨着沸騰的血液流遍全身,“此中有真意”的感慨便也脱口而出,對什麼是語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也就有了真切的感受,陶冶性情、培養興趣的情感目標也就巧妙地實現。重讀詩歌,注意把握詩歌的語言節奏與情感節奏的呼應,做到有感情地誦讀,我認為這時候是誦讀最易出彩的時機,可以叫學生單獨朗誦,為背誦打好基礎。

6.討論練習——拓展能力(5分鐘)

(1)憑記憶説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談談為什麼這些句子是自己的感受最深和最容易記住的?(教師插講錢鍾書與楊絳互對背詩的典故,算作對這個問題的側面回答)。

(2)分析詩歌謀篇佈局的技巧。

(3)拓展三個寫作話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以大方當地水西文化為依託,根據地形地貌和當地傳説彝族史詩《勒俄特依》為線索,慕俄格古城設計了十二個節點,九大集羣、三十多個旅遊特色點,全面展示彝族生活,將整個項目以參與式、互動式的旅遊體驗為特色,打造古彝聖地,原味重現彝人生活的風情畫卷,將遊戲體驗和風情體驗相結合,讓遊客感受到非同尋常的旅遊體驗。更讓酒店在當前市場消費市場中不斷脱穎而出,成為眾多會議、旅居、舉辦婚禮的首選之地。

作者情志與作品辭采之關係:為文造情?為情造文?

運動微分式(38)所包含的方程個數等於節點位移向量的維數,但該方程中還包含了另外一個未知函數,即軸線的運動量w0(t),因此需要補充一個方程。為此,對車輪的垂向運動應用動量定理。

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 有句無篇與有篇無句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王國維《人間詞話》)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指引之下,我國的企業獲得了更多走出去的機遇,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中來,因此,在與眾多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中,由於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性而導致了我國的税收徵管也隨之面臨着新的挑戰與困難。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我國採取的措施有簽訂“國際税收協定”、建立完善現有税收體制、培養更多的人才等。在“一帶一路”的指引下,同時完善税收服務體系,那麼我國的國際貿易發展會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1) 選擇控制部位。該系統具有機旁和集控台2個控制部位,其中:機旁控制具高優先權,控制部位轉換隻能在機旁進行;集控台控制部位轉換開關僅實現聯絡功能(操作部位不一致時輸出報警)。

近年來,國內視頻監控市場每年都在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隨着平安城市等大型聯網監控項目的普遍建設,高清IP監控產品得到廣泛應用,系統點位容量和行業需求不斷激增,越來越多的用户認識到安防監控平台軟件是整個系統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

◆ 情寄八荒之表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人間詞話》)

7.課後作業:

(1)背誦全詩。

(2)寫一篇《春江花月夜》的賞析。

篇9: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母題,伴隨着人類的腳步,關注着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於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餘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住: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

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複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藴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餘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並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閲讀(關於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閲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遊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層次結構

關於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最後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裏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10: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古今評説】《春江花月夜》一詩“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 、“春風第一花” 、“孤篇橫絕, 竟為大家”。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於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餘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住: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複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藴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餘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並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閲讀(關於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閲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遊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層次結構 關於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絢麗景觀。為下面對景抒情打下基礎。 景物美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歎。哲理美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歎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由感歎人生進而抒寫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户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粧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着,斷續着。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裏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粧鏡台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户、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着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七、課文譯文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着千萬裏春潮盪漾,千萬裏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着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裏。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粧的鏡台;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着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

篇11:《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主題,伴隨着人類的腳步,關注着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藉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二)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 指導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要求學生在欣賞配樂朗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問題: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要點: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生,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三)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歎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户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粧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着,斷續着。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裏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五、藝術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説唐詩》中説:“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豔詩,才真絕才也。”第一部分描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漸漸升起為中心,緊扣題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最終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為下面的對景抒情打下基礎。第二部分,寫江月永照,引發生命短暫;用明月常圓,引發人間常別。通過景與情的對比,抒發了作者月圓人難圓的感歎。最後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歸、花落、霧漫、月殘來引發思婦遊子的相思之情。這裏,景與情相互烘染,離別之苦顯得更加濃重。

2.運用多種手法,表達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為了讓詩句生動形象,詩中多處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寫花林好像披上一層霰雪。這個比喻的妙處是,它不僅生動地再現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濛濛的綺麗景象,而且與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構成了有機的聯繫。“空裏流霜不覺飛”,寫空中,是抬頭仰望所見。這裏由花林似霰,進而聯想到月光如霜。不過,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變化;上句是明喻,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雖則如霜,卻只覺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覺得它像霜那樣“飛”,這就寫出了月光的柔和細膩。“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兩句中的“送”、“待”兩字,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落月搖晴滿江樹”,則是運用了雙關修辭。“搖晴” 雙 關“搖情”,如同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雙關的“晴”字,正寫出了遊子思婦相思不得相見的苦情。此外,詩中有許多寫景之句,實際上是通過暗示手法抒寫相思之情。“白雲一片去悠悠”,暗示遊子遠去,“月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台、望月思人;月照“粧鏡台”,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變;“夢落花”,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遊子夜夜望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後,烘托和鋪墊手法的運用,也值得讀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組合成一個優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着春的憂愁。接着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宇宙永恆的感悟,從中寄寓着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歎。這種慨歎,以其意味深長的哲理對詩的情調進一步鋪陳了感傷的氣氛。然後推出遊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這是詩的精華、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與詩人層層鋪墊、步步烘托有關。匯細流而成江海。讀者的欣賞正好沿波討源,漸入佳境,隨步步烘托而達高潮。

3.語言優美自然,韻律婉轉。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韻,首句入韻。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加上頂真與反覆的運用,推動了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展現了相互聯繫而又不斷變化的畫面與思緒,從而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琅琅上口,連綿不絕。

思考練習題

一.劃分這首詩的層次,並概括各層意思。

二.如何看待這首詩的思想價值。

三.分析這首詩的烘托與鋪墊手法。

四.找出詩中有暗示意義的寫景句,並説明其暗示意義。

五.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篇12:《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重點)

2、通過置身詩境的方法,賞析本詩情景理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重點)

3、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人生哲理。(難點)

教學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的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春江花月夜》曲子導入。

二、作者及背景:

1、張若虛

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2、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誦讀感知 理清思路:

1、誦讀:

聽了我們以上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有一種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領悟這首詩帶給我們的美好意境。

下面欣賞範讀。學生在欣賞範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2、還原:

根據畫面還原詩句。

3、線索:

以月為線索,“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搖情滿江樹”四句詩精心選取的月升、月懸、月斜、月落四個位置。

4、結構:

全詩從月出寫起到月落結束,四句一韻,共九韻(段)。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①~②):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絢麗景觀。分兩層: ①為前四句,寫月共潮生、光照萬里的景色。寫春江潮漲、海月初生。春江隨海潮而潮,海月隨潮入江。 ②為後四句,寫月照花林景色。寫江月景色,由江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皎潔的月光下,江邊長滿了鮮花,極力渲染一種良辰美景。

極寫春江花月之美,是寫景,為下面對景抒情打下基礎

篇13:《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中的賞析示例,是一篇唐詩中的“頂峯”之作。它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又如情感脈搏,使詩情隨着月輪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懸、月斜到月落為線,細緻描繪了春江月夜的景色;面對江天一色的美景,詩人思緒飛動,探尋宇宙哲理;後又聯想到思婦懷人和遊子思鄉。全詩在思想與藝術上不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説理的玄言詩和抒兒女別緒離愁的愛情詩,詩人將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詩情、畫意與哲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的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學情分析】

長期以來詩歌教學給學生帶來了兩種感覺:

一、要背誦;

二、要分析詩人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這種教學方式凍結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動情讀書的慾望,把詩歌變成了公式,把思考變成了形式,把書本變成了枷鎖,把課堂變成了囚籠,從而導致學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詩歌的內容,卻訥於對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達。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用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動情地誦讀,自由地涵詠,自主地探究。高二學生已有了一定詩歌鑑賞知識的積累,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思維比較活躍。但要讓他們的思維拓展開來,老師就不能包辦,不能代替。要放開手腳,讓他們敢“説”,敢“思”,敢“表達”,真正地“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②培養學生感受詩歌意趣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品讀經典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學生於誦讀中品味聲韻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抓住主要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③通過置身詩境的方法,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情景理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啟發學生通過詩歌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人生哲理;

②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與想象,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水乳的交融、優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營造氛圍,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詩歌

教師啟發學生“入境”:今天我們與唐代詩人張若虛有約,請大家帶上美好的心情,靜心聆聽。(播放flash古箏曲配畫《春江花月夜》)

請學生談談聽讀感受。

教師充滿感情地導入:這是一種朦朧的美,如夢似幻,幽美輕盈;這是一種純粹的美,超凡脱俗,寧靜清新;這是一場無聲的細雨,浸潤人間,盪滌世俗塵雜;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打動,千年不息,一直等待着我們的尋覓。這就是《春江花月夜》,這就是一千年來給了無數人心靈滋養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融進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這份優雅、享受這片寧靜吧。6分鐘

下面,就請大家帶上最飽滿的精神、最美好的情感來齊讀這首

二、美讀詩文,感受詩歌的內容之美

1、齊讀 2分鐘

(課件投影:美讀詩文,感受畫面)

師:閲讀,就是和高尚的靈魂在交流。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誦之中時,同學們從詩歌中讀出了什麼?感覺了什麼呢?請同桌之間簡單交流。

哪位同學願意説説,靜靜地閲讀詩歌后,心中有些什麼樣的感覺?你説説?你感覺到些什麼?

點評學生:讀出了一種遼闊和寂靜;讀出了縹緲,讀出了靈動;讀出了孤獨感;感覺很細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2分鐘

板書:

遼闊、朦朧、空靈、寂靜、純淨

2、品讀

師:看來,大家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些感受都是獨特的,是我們用自己的人生閲歷來解讀詩歌后的產物,這就是個性化誦讀。然而,每一首詩歌除了可以為我們提供自由解讀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們應該共同把握的東西。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歌主要描繪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答:“春、江、花、月、夜。”

板書:春江花月夜(豎寫)

師:那麼,在這五種意象中,哪種是最重要的意象呢?

生:“月。”

師:這輪明月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呢?

生:運動的。

師:下面請同學們依據所有寫月的位置的詩句,理清這首詩的思路。請大家討論後,選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去把月亮的位置變化圖畫出來。

(學生可能按照習慣從左往右畫,教師明確實際上應該從右往左,即從東往西畫)

師:同學們找到了詩人用“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搖情滿江樹”四句詩精心選取的月升、月懸、月斜、月落四個位置,並明白了這首詩可以月為線索,分兩塊內容,以“但見長江東流水”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理,後一部分由景入情。5分鐘

板書:

月落←月斜←月懸←月升

景:遼闊、朦朧、空靈、寂靜、純淨

三、涵詠詩文,個性再造詩歌的意境之美

(課件投影:涵詠詩文,再造意境)

師:一首好的詩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畫,它總要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意境。就像畫兒不能裁減下一小塊來欣賞一樣,詩句也是不能用來逐句翻譯的,但是詩歌展現的畫面卻可以在心中描繪。下面給大家5分鐘時間,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試着用散文的語言來展現自己心中的那幅畫面。注意不是翻譯,而是發揮你的想象力創造力,去渲染去創造。文字一定要優美。5分鐘

學生展示,師點評:多朦朧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寫出了空靈與迷濛;看來,永恆與純潔,是你的兩個關鍵詞??

師結:春潮湧動,湧出一輪明月,江面似與大海相連,寬廣無垠。月華如水,隨波而漾。銀輝輕灑,將春江浸染成夢幻般的銀色。江流繞芳甸,月色籠花樹。汀上白沙,空中流霜,都融入了這一片月色之中。此刻,月如待字閨中的女子,含蓄典雅;又如陳年佳釀,令人陶醉。下面,請大家齊讀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見”這一節,發揮自己的想象,讓我們一起融入這奇幻的境界中去。5分鐘

四、自主誦讀,領悟詩歌的哲理美

(課件投影:誦讀吟詠,領悟哲理)

1、師導入: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皎皎孤月,高懸夜空,情思湧動,不絕如縷。

2、學生自由誦讀詩句“江天一色無纖塵”到“但見長江東流水”,找出認為要重讀的詞語,並談談理由。

師:“江天一色”見遼闊蒼茫,“空中孤月”見寂寞空曠,齊讀這兩句。在這樣偉大美麗的自然面前,詩人先想到了什麼?

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師:“何人”、“何年”見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和思索,這兩個問題,詩人能不能解答?我們能不能解答?都不能。所以詩人的思路進行了第一次切換,不是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轉入了下一句——

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師:“無窮已”、“望相似”見比較,體現出詩人感歎而不感傷;“但見長江送流水”見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

3、師結: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水歲歲流不息,記得周國平説過:詩人與哲學家是相通的。張若虛就是這樣,他跳出了“物是人非”的磁場,站在歷史的高度,用哲學的視角,仰觀宇宙,俯瞰人生,“代代無窮已”,這人生雖短暫、雖無常,但卻和明月、長江共存於永恆的`天地間。所以,我們也應該抓住手中有限的光陰,活在當下,把握自己的人生。有人曾評價這幾句詩“哀而不傷”,在字裏行間洋溢着青春、熱情的盛唐之音。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江天一色無纖塵??但見長江送流水。”

板書:理——哀而不傷 宇宙?人生3分鐘

五、鑑賞經典,體會詩歌情感之美

(課件投影:鑑賞經典,體會情感)

1、師導入:“浮雲遊子意”,青楓離別愁。詩人感歎宇宙永恆,人生無窮,但接着並沒有着力去寫人生如何,而是進行了第二次的思路切換,轉入了下一層內容去描摹了一幅人生圖像。下面請大家推舉一位朗誦比較好的同學朗讀“白雲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搖情滿江樹”。其他同學在聽讀的同時,思考這一節寫了什麼內容,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2、學生思考,明確內容。

總寫: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兩地思念之情——“白雲一片去悠悠??何處相思明月樓。”

分寫:思婦懷遠 遊子思歸——“可憐樓上月徘徊??落月搖情滿江。” 齊讀這一小節。

板書:情——思婦遊子 離愁別緒

3、重點賞析“思婦懷遠”

討論:詩人是如何表現思婦之情的?(學生分四組分別賞析其中的一句詩) 師指導:可憐樓上月徘徊,以月烘托思婦的一腔愁情,“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使光影明滅,二是月光懷着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不忍離去。它彷彿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一襲銀輝灑在粧鏡台上、玉户簾中、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思念尤甚;通過想象滿是灰塵的離人粧鏡台,生動表現出思婦無人可悦、懶於理容的狀態;“卷”和“拂”是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此時遊子思婦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逐月華流照君”,託明月寄相思;可是即使像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飛出這無邊的月光,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裏只有躍起幾圈波紋的魚兒呢?台灣作家林清玄有一句話:“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這裏的寥寥數語,已將怨婦的離愁別恨寫到極致。

師:説到這裏,我不禁要問,這種感情難道只有這首詩裏的遊子與思婦才會有嗎?那是不是隻有古代人才會有呢?(不,古今皆然。)是不是隻有一村、一鎮、一鄉、一國才有這種“一處相思,兩地離愁”呢?(不,全人類共通。)

結:是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説過“動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詩人張若虛創造的意境中,我們跟着月光、隨着流水、一路飽覽兩岸春江夜色,一路撿拾人生至理,一路收藏滿心感動。或許是這種種複雜的感情鬱結胸中難以排遣吧,詩人把這些情感傾瀉於長江,託付給月光,懸掛在樹上,於是我們的心也隨着搖盪。詩人繡口吐出的華章,也成就了這首詩的在詩壇的美名——“孤篇壓倒全唐”。這是什麼力量?這就是經典的力量!8分鐘

板書:

孤篇壓倒全唐

六、師生共讀,將詩歌之美滿懷擁抱

師:這節課,我們通過五次誦讀,用我們的心靈和張若虛的心靈進行了對接。然而,這首流傳了千年的經典中無窮無盡的意韻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們大多還沒有能夠領悟。這是一種閲讀的遺憾,但也是一種閲讀的動力。因為這些我們暫且沒有光顧的內容,就是我們未來繼續閲讀的動力。課的最後,請給我一個機會,我渴望着把我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通過我的朗誦傳遞給同學們。4分鐘

七、佈置作業,再會經典意象

(課件投影):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主題,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所吟詠的對象。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人間的情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引發了許多文人的空靈情懷。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請大家在課下蒐集10個有關“月”這個意象的詩句,寫在摘抄本上。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與詩人的約會將告一段落。但我相信,只要明月依舊升落、江水仍然流淌,就會有那麼一股詩情充塞在我們的心間,它將會讓我們在面對變幻莫測的人生、起伏不定的命運時,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珍惜、懂得感激、懂得從容。謝謝大家。

篇14:《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以“月”為線索,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發揮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感受詩中美景。

3、緣景明情,把握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景、理、情。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感情基調。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的時候,心中總是會產生無限遐想,也自然會想到一些與月相關的詩句,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關於月亮的詩句?

詩人們總是對月亮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一種“月亮情結”。

1、思鄉懷親之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2、清幽雅緻之境:“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3、悽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4、時空永恆之歎:“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師: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板書課題、作者

二、詩歌美讀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學生齊讀

三、以“月”為線索,具體研讀課文

﹙一﹚展開聯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詩主要寫了哪些意象,在眾多的意象中哪一個意象是能統攝全詩的意象?明確:月。

2、全詩哪幾句是集中描寫月下美景的?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指名讀

3、緊扣“月”這一意象,請學生髮揮聯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優美語言來描繪月下春江美景。

配樂營造氣氛,請學生有感情的讀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漲,潮水翻滾着、奔騰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彷彿與大海相連。霎時,一輪明月在浩瀚無垠江面上,隨着洪波翻湧冉冉升起。頓時,萬頃江波之上籠罩了一層空靈、迷濛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瑩瑩。江水宛然前行,環繞着一處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瀰漫在這開滿鮮花的樹林裏,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動,像是撒了一層潔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彷彿冰山上盛開的雪蓮一般晶瑩剔透,散發出聖潔的光芒。這時,天空中飄灑、飛舞的流霜,沙灘上潔白、柔軟的細沙都與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師小結:詩人用月光統攝羣象,採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最後將筆墨凝聚在了一輪明月之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色澤柔和、幽美深遠的春江月夜圖。

﹙二﹚領悟“月之理”

1、望着高懸於空中的那輪皎潔而孤獨的明月,詩人想到了什麼?用原文回答。

明確: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樂,請一名學生朗誦本節。

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以下詩句包含的哲理有什麼不同?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教師總結:

他們都感慨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所以有人説這是少年似的哀歎,輕煙似的惆悵。全詩的基調“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

(三)鑑賞“月之情”

教師導: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恆存在於天地之間長明不衰,好像是因為它在等待什麼人。“孤月”尚且“待人”,何況遊子、思婦?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在遊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這輪明月也表現得極為多情。

1、在遊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哪些詩句表現了月亮的多情?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及“落月搖情滿江樹”。

2、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徘徊”一詞的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1)寫出月因浮雲遊動,光影明滅不定的動態。(2)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3)與後文的“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

3、賞析“落月搖情滿江樹”一句。

參考答案:此句採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方法,通過一個“搖”字將無形的離情寫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一個“搖”字,可以讓人聯想到月光的浮動,開滿鮮花的樹林在微風中的搖動,浩闊無垠的江面上水波的盪漾。同時讓讀者彷彿看到繚亂不寧的別緒離情伴隨着殘月的餘輝散落在江邊的樹林裏,讓讀者彷彿聽到這離情飄落時還伴隨着細碎、空靈的風鈴的聲響。

一個“滿”字讓人感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着、盪漾着、縈繞着這種濃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帶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師小結: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哀而不傷”的。所詠非一時一地一人之情,而賦予其永恆的普遍性。濃濃的離別相思在美景之下,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濛、迷惘、柔和的情調,象輕夢飄過,卻又籠罩心頭。

5、朗讀最後20句。

四、再讀全詩。

五、課堂結束語:

詩人張若虛將眾多意象巧妙地統攝於一輪明月的光華之中,匯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優美深邃意境。在時間線索上,詩人也以月為紐帶,整幅畫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懸、西斜、落下的順序徐徐展開。月亮落下有再升起來的時候,詩人通過月落、月升的循環往復給我們傳達一個“永恆”的訊息,讓讀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恆之美,並促使我們在純淨、空靈、迷朦的月色中不斷地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願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六、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

篇15:《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母題,伴隨着人類的腳步,關注着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於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餘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住: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

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複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藴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餘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並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閲讀(關於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閲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遊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層次結構

關於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最後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裏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七、課文譯文。

篇16:《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賞析意象、把握情感。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的意境,通過意象分析,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間遊子思婦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和措辭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的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3、詩歌創作。詩歌教學不管是欣賞境界,還是鑑賞語言,其目的固然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準備材料

1、詩人的生平及詩歌2、詩歌寫作的背景3、詩歌的參考譯文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詩歌美讀

可以説:“詩歌是文字的音樂”。它有鏗鏘有力的節奏,有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韻律。讓我們通過反覆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感受鏗鏘有力的節奏,聆聽它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註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範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3、誦讀指導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4、師生共讀,用情感去點燃情感。

三、意境賞析

1、用想象再現詩歌的意境。

詩歌是用形象和圖畫説話的藝術,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往往浮想聯翩,頭腦中有大量形象閃現、組合。也就是説詩人在創作時必須藉助豐富的想象,因此,我們在賞讀詩歌的時候也要藉助於想象。如果可以説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的話,那麼也可以説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的學習與欣賞。

詩歌想象的方法:(1)根據字詞想象單個形象;(2)根據句節想象羣體形象;(3)根據全篇想象整體形象。

2、創造新的形象

提出課題: 請同學們從下列題目中選出自己的題目充從分發揮想像力和聯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創造性地體味詩的'意境,把詩歌描繪的這幅“春江花月夜”風景圖依據各自的題目用散文般的筆觸,優美的語言描述出來,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1春之卷、2江之畫、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四、賞析學習成果展示

1、學生自主思考,把詩歌的內容用散文的形式表達出來。

2、小組交流探討,每小組遴選出比較優秀的篇章。

3、教師主持,請各小組的代表發言人誦讀優秀的改寫文章。

4、教師在聽誦讀的同時記錄小組發言的綱要,並做好總結和評價。

教師總結: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五、情感把握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詩由“情”出發,是詩人感於外物後一份心靈顫動的美妙,一份鮮活的感動,一份撞擊心靈的真誠。

我們在上一部分的學習中在整體上感知了詩歌的形象,體會了詩歌的感情基調。但要想更深層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聯繫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另一方面還需要對詩歌中呈現的意象、措辭進行深刻的分析,從每一個意象和每一句詩行裏去仔細捕捉,再把它們連綴起來,組合成我們對詩所要表達的深層情感的瞭解和感知。

1、教師出示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作為下一步探討的材料依據。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2、從意象語言的角度分析詩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狀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小組合作探討這首詩的“明月”、“江水”、“落花”三個意象的寓意。

(2)教師點撥指導,小組同學交流探討成果。

1縱向聯想,即聯想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詩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徵,知人論世,鑑賞古詩。

2橫向聯想,既有此句聯想到彼句,其間關係可相類也可相反,在此比較中鑑賞是的藝術氛圍,體會其詩所寫之景、所抒之情、所敍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 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 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 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的《臨江仙》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唐·薛濤《春望詞》四首之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紗》)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師評價總結。

1明月:

面對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歎時之作流傳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為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恆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更激起和歷史洪流相融,奮力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為的鬥志。當然,月還是的愁緒、情愛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長江東流,玉帶盤桓,沿岸風光如畫,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傳千古。江水不僅是個空間概念,更喻指歷史的長河,是個時間概念。任你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梟雄,無一例外終將湮滅於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時候生命怎樣燦爛輝煌,也一樣逃不過自然的規律、歸結於塵土流水。表現出那種人生空漠之感,更顯深沉悠遠。

3落花:

綜觀中國詩歌史,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飄零的落花中,瀰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繽紛的落花是中國古典詩歌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以落花為媒介,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表達對年光流轉、紅顏易老、生命無常的感歎,幾乎涵蓋了後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義。《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張若虛展示了女主人公迷離夢境的片斷:昨夜閒潭夢落花。月夜春江,清景無限,她所等待的人遲遲沒有歸來。美麗的花瓣無聲無息飄謝在寂靜深潭,夢中的剎那,折射出漫長守望的蒼涼、紅顏衰老的恐慌。

總之,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着歲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温情,含藴着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六、即興賦詩

1、選題:(1)把《春江花月夜》一詩改寫為現代詩歌。(2)以“多情的月亮”、“浩渺的時空”、

“惹人的春花”為話題,寫一首詩。

2、要求:(1)寫詩要注意韻律(2)寫詩要選擇鮮活的意象(3)寫詩要意藴豐富(4)寫詩要有充沛的感情。

篇17:《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比較閲讀,培養學生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誦描寫月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寄託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2、教師補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漫興》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夜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明月夜留別》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江樓有感》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師導語: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着皓潔的月光像鑽石一般熠熠生輝,引人注目,聞一多先生曾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評論家説張若虛這一首詩可以“孤篇蓋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競為大家”。今天我們來欣賞這篇經典詩作。

二、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以“文詞俊秀”顯名長安,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三、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四、賞析詩歌

(一)初讀全詩,品詩意。

1、齊讀全詩,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

2、根據詩中語句描寫,寫出月亮運行軌跡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讀全詩,根據老師提示,概括個部分內容。

(前八句,中間八句,剩餘語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讀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內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無垠,月色純淨——畫意

月下之理——人生無盡,宇宙永恆——哲理

月下之情——思婦懷遠,遊子思歸——詩情

(二)細讀全詩,品詩韻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試背前八句

2、詩人運用了哪些意象?請標出。

提示:春,江,花,月,夜

3、給這一部分命名。

提示:春江花月夜圖

4、體會寫景特點。

參考:A、緊扣題目,開篇對景物春江花月夜進行描寫

B、以月光統攝景物,按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順序進行描寫,層次分明。

C、創設出幽美恬靜的意境

5、用優美的散文語言描述這個畫面。

參考: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誦中間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聯想到什麼?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賞哪個句子?請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4、請畫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流露出作者什麼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傷

讀下面幾句,品味情感。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有餘,羨長江之無窮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齊讀這一部分,然後給這一部分劃分層次

提示:“白雲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總寫思婦遊子的思念

“可憐樓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婦懷遠

“昨夜閒潭夢落花”至結束——遊子思歸

2、一學生背誦總寫部分。哪一詞語用得好。

舉例:“徘徊”。

賞析參考:

A、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月亮遊移不定的動態之美。

B、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

C、與後文的“卷不去”“拂還來”呼應,寫出月亮不忍離去,思婦的思念之苦。

3、“鴻雁”“魚龍”的理解。

參考:“鴻雁’“魚龍”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處寫了月光的清澈,同時,也是用典,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兩者是古代用於傳遞音信的載體,此處暗含有魚雁卻不能傳遞音信,可見二人音信斷絕,相思無着。

4。齊讀“昨夜閒潭夢落花”至結束。

詩句中哪些語句表達了思歸感情的?

A、“昨夜閒潭夢落花”在夢中也想家,運用心理描寫。

B、“江水流春去欲盡”在對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達歸家心情。

C、“碣石瀟湘無限路“以“無限路”表達有家難歸的無奈

教師小結抒情層次:先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為下面抒情打下基礎——景物美。本詩由寫景轉向關照人生,思索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感歎——哲理美。由感歎人生進而抒寫思婦遊子離愁別緒,謳歌愛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較閲讀,開闊視野

閲讀張九齡《望月懷遠》思考問題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補充註釋:

遙夜:漫漫長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濕。還寢:回卧室再睡

1、用自己的語言把全詩描述一遍。

2、本詩描寫了一個什麼畫面?

3、兩者比較比較:

A、題裁上不同:《望》為五言律詩,《春》為樂府體新辭。

B、體材上異同點

相同點:都寫出了自古至今,無論天涯還是海角的人們,只要望見朗朗圓月,就會產生一種共同的心理—懷念遠方之人,都以月夜為背景,寫相思之苦。

不同點:在於《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過“思婦”和“遊子”兩個具體形象分別描畫出異地相思的別樣情懷;而《望月懷遠》中作者通過單一對象描畫因月而起的濃濃相思之情。滿目哀怨纏綿,撓是相思悽苦,相思無奈,相思有深怨!

C、風格不同《春》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望》境界優美,語言淺近,意脈流轉,讀來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若形容起來,前者是雍容華貴的大家閨秀,而後者即使含羞帶怯的小家碧玉

五、齊背全詩,結束。

篇18:《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託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鑑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註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範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繫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着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遊子夢鄉、夢醒後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迴、哀怨,最後是夢醒後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

學生蒐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篇19:《春江花月夜》教案

[寫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的吳聲歌曲。其曲調,或説創自陳後主叔寶,或説創自隋煬帝楊廣。據杜佑《通典》記載,武則天長安年間,該曲調尚在流傳。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錄有《春江花月夜》數首,其中,楊廣兩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兩首,張的兩首的寫作年月在張若虛此詩之前。楊廣等五首詩的內容,大都是敷衍題目而描寫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則或為五言四句,或為五言六句,體制短小,格局拘束。張若虛作此詩,雖説也是沿循了前人寫舊題樂府詩往往敷衍題目的常例,但其內容有所開拓,篇制大為擴展,格調與境界更是遠在同題諸作之上。

[文學常識]

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層次結構]

關於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裏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是第一節。這節從月出寫起,而描寫重點在月色下的春江。頭兩句寫春江水滿,江海相聯,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襯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壯麗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寫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躍遠逝,邈遠迷茫。這景色給人遙思遐想,故啟出下句“何處春江無月明”,一下將眼前景物聯繫到一個廣闊空間的想象的境界,為以下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月下游子、閨婦的相思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四句是第二節。這節極寫月光皎潔。首句承上節“春江”寫“江流”,又帶出“芳旬”。“芳甸”一語即透出春天氣息。長江春水本來應該是滔滔奔騰,這裏卻輕着一“流”字,而且賦予“流”的形象化:“宛轉繞”,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寫“花林”。可是這時是月光下的花林,不可能有日間看到的奼紫嫣紅的色彩和真切形象。直接寫月光下的花,無法濃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個輪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曹植《公宴》)對於月下的蘭花和荷花(朱華)只能點到為止。張若虛這兩句詩雖然也是點到為止,卻寫得流光溢彩,表現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覺花光爍爍,如霰潔白,如霰閃閃,似真似幻,創造了色彩迷離的特定境界。最後兩句寫月光的清淡、皎潔。月亮升高了,月色純淨,簡直就是“空裏流霜”了。霜是不會流動的,詩人此時感覺月色如霜從空中流瀉下來。這裏着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動態。但是此時的“霜”(月色)只是清涼的、靜謐的,因而“不覺飛”,這透明的月色似乎又動中有靜。由於月色潔淨,因而“汀上白沙”與月光融為一色而“看不見”了。這時天地、景物與人在這透明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純淨無瑕的快慰。詩人在這裏對於皎潔月光的描寫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確實達到了極精巧的程度,真可與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印象畫派對於光色的表現相媲美。

以上第一,二節八句起筆扣題,把春、江、花,月逐層寫出,寫的是月色夜景,這“夜”自然就包括在其中了。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江天—色無纖塵”四句裏的頭兩句繼續寫月,但這時已是皎月當空,境界更加開闊,由寫景轉入抒情。

“江天一色無纖塵”,一是表現了月光的皎潔,二是表現了整個人自然的純淨,景物與宇宙渾然一體。此時的直覺只有天空中一輪明月高懸,獨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聞不見的地位去了。這裏一個“孤”字顯得這境界實在過於廣闊了,這宇宙實在過於蒼茫了,我們似乎感到詩人一顆悽清的心在這透明的空間跳動。後兩句因景生情,進入了遙思遐想,對宇宙、對人生作了探索詰詢。兩句的兩個“初”字把現實的景物昇華到一個深沉寥廓的哲學境界。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李澤厚《美的歷程》)。詩人的這種意識更直接體現在下一節詩中。

下一節是“人生代代無窮已”四句。詩人在上節由人與月的關係想到時間長河的遙遠迷茫,這一節想到人生世代相傳雖然也是無窮盡的,但哪及得年年圓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恆。詩人在尋求人生與永恆的大自然關係的解答,吐露了對人生世代變幻的迷惘。此時浮想聯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個“待”字寫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執著的期待和追求,但無法瞭解它期待和追求什麼。人比月應該更有情,應該有更執着的期待和追求。這時詩人進入了低迴沉思,目光從月又移到江,“但見長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對人生短暫的輕輕喟歎,淡淡的惆悵。因為有所期待,所以也並不絕望。

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關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幢景。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浴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最後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四句起是第三部分,;轉寫遊子、閨婦,景物成為離人相思的烘托。前面有江天一色“無纖塵”,描寫大自然的潔淨無垢,這一節首句出“白雲一片”,可以説是相反相成,起了襯托月色的作用,同時又是轉到另一主題的起興。“白雲”飄忽漸遠,似離情依依,故日“去悠悠”;“一片”又顯得孤獨無定。前人常用浮雲喻遊子,所謂“浮雲遊子意”,所以啟出下句“青楓浦上”遊子愁腸九折的相思之情。。以上兩句是虛寫,下兩句直寫遊子、閨婦無可奈何的相思:誰家今夜有停留在江上的遊子?何處的閨婦在明月朗照中的樓上思念遠方的親人?

“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月下閨情。通過遊子設想思婦的相思情狀。“可憐”自是遊子憐惜明月樓上的思婦。“月徘徊”一語雙關,既是把景物寫活,又是詩人的一種寄託。這裏用了·曹植《七哀》詩的.典故,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思婦愁,悲歎有餘哀。”

“月徘徊”一語即含蓄的點出了思婦的哀愁,又與上節“白雲”“去悠悠”對照設想思婦的哀傷。下句“應照”的“應”字是“應會”的意思,是設想之詞。遊子設想自己所見的月應會同時照及“離人”(思婦)的粧鏡台。杜甫有“雙照淚痕幹”句(“雙照”共照兩地相思的人)。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聯繫的一個根線。後兩句通過閨婦兩個動作細節,刻劃其相思的內心矛盾:此時簾遮“玉户”,皎潔的月光透過簾幕撩得閨婦心煩意亂,她想捲起簾幕將月光趕去,但是捲起簾幕,月光更是直瀉閨室,只有惹起更強烈的愁思;下句寫月光照在搗衣砧上,也使閨婦思緒煩亂不安,她又痴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還來”(一説是拂去砧上自己的身影)。古代婦女搗衣常與製衣送徵人有關,故閨婦在月下搗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對遠方遊子無限的思念。這兩句通過遊子想象閨婦的兩個動作,描寫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無法排遣。這月色給遊子,閨婦何等強烈的感情色彩!

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中,首兩句承上節月光的“卷不去”,“拂還來”,寫閨婦的內心獨自。此時兩地所望見的是同一個月,故説“此時相望”,但是又不通音訊,故又説“不相聞”。相望不相聞”美好的愛情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下句表達了閨婦希望追隨月光流照君前。這當然也只是痴想,事實是“鴻雁長飛”也不能將此處的月光帶到遊子那裏去。最後一句從遊子這邊看,浦邊水裏的魚龍也只潛在水裏跳躍,泛起一點波紋而巳,不能代為傳遞消息。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漢掃·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後因稱書信往來為“魚雁傳書”。這裏後兩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達書信不能往來,突出了會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最後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昨夜閒潭夢落花”八句逐步總結全詩。“昨夜”指望月之夜,這時已是次日黎明。花落寒潭,青春將盡,人未還家。一個“夢”字點出望月思人、期待相會的虛幻。江水流,夜將盡,花已落,月西斜,霧漫漫,呼應了開頭春、江、花、月、夜的描寫,逐句收結,襯托了遊子閨婦急於相會而又不能實現的惆悵。最後歸納為“不知乘月幾人歸”如此花月良宵,有多少離人虛度了,又有幾個人此時返家。無可奈何中又有美好的憧憬,因為畢竟也有良宵夜歸人啊!“落月搖情滿江樹”,月有情,最後餘輝灑滿樹梢。樹有情,留得餘輝滿樹梢;人有情,餘輝樹影情搖搖;不知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此情此景綿綿無盡。清代人王堯衢評此詩結尾説:“餘情裊裊,搖曳於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傷離別而相思,視流光而如夢。千端萬緒,總在此情字內,動搖無已,將全首詩情,一總歸結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餘的無窮。。(《唐詩合解》)

[內容述評]

張若虛的《春汀花月夜》聞一多先生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峯的頂峯。”認為“和另一個頂峯陳子昂分工合作,

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胯詩雜論》)一篇詩得到如此高度讚譽,這在中國文學史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于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着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借,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温情,含藴着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己”與“江月年年望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係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歎生命短暫的窠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這即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係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多先生稱讚此詩展現了“窘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唐詩雜論》)

[藝術特色]

一、畫面清麗,色澤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詩人不僅沿用題目,而且也沿襲了舊例,開篇便就題目敷衍生髮,對春、江、花、月、夜進行描繪。一方面,詩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墜落為行文的外在線索,隨着月光的腳步依次描繪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雲、青楓、閨樓、鏡台、江樹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統攝各種景物,有意突出它們在月光沐浴下所顯示出的清麗、空明、澄澈、寧靜。(如寫花林不繪其形狀色彩,而突出月光灑在枝頭時的景象;又如寫江水側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灩灩波光)詩中的一切景物,均為月光所冰浴籠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連帶映照,宛如一幅筆觸淡雅的水墨長軸,顯得清麗、幽美,色澤柔和。

二、柔情似水 淡愁如煙

詩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抒寫遊子思婦當此良辰美景卻天各一方的離別相思。相思離別,本是古代詩詞中司空見慣的主題,但作者寫來卻別有風味。儘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卻沒有泣涕漣漣的濃烈,在“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怨艾和嗔怒中,我們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婦的天真與痴情;儘管也有離別之愁,但卻不見雙眉緊鎖的沉重,在歎息“此時相望不相聞”,“可憐春半不還家”的同時,我們也分明感受到了“願逐月華流照君”的真誠與熱切。李澤厚説,“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彷徨和悲傷。所以,儘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歎息。總是輕盈”,“依然是一語百媚,輕快甜蜜的”。(《美的歷程》)由於詩中並未涉及具體的現實人事內容,因而其對離別的哀愁傷感顯得寬泛而輕淡;但詩對相思的描繪渲染,卻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筆致的柔婉,顯得真切纏綿,如三月絲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詩中的月亮不僅是景物描繪的主要對象,抒寫離愁別緒的依託,還引發了作者對茫茫宇宙與漫漫人生兩者關係的探究與思索(“江天一色無纖塵”以下八句),使此詩在詩情畫意之中藴含了一定的哲理。因而,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講,月光均是統領全篇的神魂。人們所以稱讚此詩詩情、畫意、哲理融於一爐,也正是由於月光的內在貫通。

此外,此詩四句一換韻,凡九換韻,平厭交替,且又多用頂針、迴環等修辭手法,因而使全詩顯得聲韻流蕩,一氣流走。

[參考資料]

看了上面的簡釋,我們已初步理解這首名作的大意,現在再做—點分析,進—步欣賞、探討它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節律清新,流美婉轉。《春江花月夜》屬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也是陳後主、隋煬帝用過的宮體詩題目。陳後主君臣原作已失傳,據《舊唐書·音樂志二》等材料記載,宮體詩不外是陳叔寶君臣在宮中唱和的豔麗佻達的豔體詩。據《樂府詩集》所錄,用這一題目所作的詩,在張若虛之前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內容仍未擺脱豔情詩的窠臼,而且都是五言四句或六句的短篇寫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顯然完全擺脱原來曲調的束縛,另創優美的七言長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總感清新流暢,可婉轉輕歌,這是它節律格調上的最大特點。這種特點首先表現在詩的押韻、轉韻平仄交錯上。第一節一、二、四句用“平”、“生”、“明”三個平聲字押韻,第三句末用仄聲字“裏”;第二節一、二、四句用“甸”、“霰”、“見”三個仄聲字押韻,第三句末用平聲字“飛”。以下兩節採用同樣手法押韻、轉韻。詩的第二部分前四節用平聲轉韻,最後一節轉仄聲韻。這種押韻高低抑揚交錯的手法,不僅使詩的音韻和諧,而且也切合寫景抒情的反覆詠歎和遊子閨婦的無限纏綿的感情。其次,詩句平仄雖然不像律詩那麼嚴格,但其中也有一些符合律詩乎仄和對偶的詩句,加強了全詩優美的節奏感。

用詞造句的復疊和迴環往復。王堯衢指出此詩“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子只二見。。這段評論正確地指出此詩詞句復疊迴環的藝術特點。如開頭四句,用詞上便“春將”兩現,“潮”兩現,“月”兩現;造句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種用詞造句環復、錯綜和頂真的修辭手法,使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一個江天海月的邈遠的境界中去。又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等等,這些句子整齊中又顯自由,不拘一格,用詞似復疊而非復疊,恰當地表達了幽深邀遠的境界和纏綿相思的情態。其次,用詞造句緊扣題旨,使主體景物不斷顯現、深化。原來用這個題目作詩都得扣緊“春、江、花、月、夜”五個字的內容,張若虛的詩遠遠超過其前人並對後世歌行體產生影響之一就在使主體事物如樂曲主旋律的迴環、重現,深化、如“江”便有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月”便有明月、月明、月照,江月、明月樓、月徘徊、月華,斜月、落月。“江、月”與“春、花、夜”相聯,與望月的遊子,思婦的感情相聯,不斷疊現,並組成迴環返復而又錯綜變化的語句,構成一個景、情,理渾融一體、迷離變幻、奇光異彩的意境。

[構思縝密]

如上分析,詩人扣緊“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詩,但並不平均用力,而是突出特定的時間環境---月夜。“夜”是比較抽象的,寫好了“月”,自然就包含夜,而且是一個特定的“夜”,所以全篇以“月”為主線,可以説句句離不開月,當然也離不開“夜”。月光下的情景如萬花筒,隨着月亮起落高低,月色的不同,閃爍變幻。先是潮湧月出,波光灩灩;繼而月光漸朗,花如珠霰,在後皎月中天,微塵不飛,碧空如洗,令人悠思遐想,上窮千古,下傷離情;往下斜月沉沉,霧茫茫,路茫茫,思緒茫茫;最後落月餘輝,散落樹梢,餘情裊裊。一夜月光貫穿今古,朗照天地,淨化了遊子、閨婦的愛情。詞雖纖麗,但境界開闊,這是那些輕豔浮靡的宮體詩不可比擬的。

對宇宙、人生的沉思遐想。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僅在藝術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思想內容方面顯示了初唐的時代精神。詩人對江山風月、良辰美景不停留在一般形象的感受,而是昇華為對時間的永恆、空間的無限的哲理性認識;以嚴肅的態度描寫遊子、思婦的純真愛情,雖有惆悵感傷,但有留戀,絕無低級庸俗成分,洗淨了宮體詩的影響,給優良的傳統愛情詩注入了新鮮的內容。聯繫初唐四傑的詩,特別是與張若虛同時的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來看,此詩透露的對宇宙、人生的哲理認識,雖有迷惘,但有憧憬,這正是盛唐氣象的萌芽,時代精神的迴響。但是此詩較多地描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在宇宙面前感到人生美好的短暫和惆悵,這是讀這首詩時應注意的;當然,我們也不能用當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突破他們時代的侷限。

篇20:《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課題:《春江花月夜》

二、年級:八年級上

三、課型:純樂器欣賞課

四、課時:一個課時

五、教具:多媒體、鋼琴

六、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充分的聆聽歌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興趣。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歌曲的情緒,豐富有趣的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用自然的、有表現力的演唱歌曲主題片段,理解並運用“同尾換頭”的音樂發展手法。

七、教學重點:有表現力的,婉轉抒情的歌聲表現歌曲,體會歌曲的思想感情。

八、教學難點:掌握歌曲的同尾換頭的音樂創作手法並能夠進行創編。

九、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通過奧爾夫聲勢律動的方法進行導入,對歌曲主題音樂的難點節奏通過拍手捻指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引出新課。

(二)新課教授

1.初聽歌曲

(1)多媒體播放,提前提問問題:這部作品給你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2)鋼琴範唱前三個樂段,提前提出問題:歌曲的旋律特點是什麼?

2.深入瞭解

發聲練習:用“MI”做音階式的發聲練習。

跟鋼琴對歌曲的主題旋律片段進行視唱並對其情緒方式進行引導。

通過多媒體對歌曲第一段和第五段的音樂進行分析。

3.整體感受

這一環節針對《春江花月夜》的發展歷史知識進行講解,並激發他們去探索音樂的興趣。

(三)音樂活動

對《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創作手法——同尾換頭,引導學生進行即興創編,並對成果進行展示和評價。

(四)課堂小結

這一環節採用學生主動回答的方式,老師總結昇華。

十、板書設計:

春江花月夜

同頭換尾創作手法

民族管絃樂 琵琶 蕭 古箏 二胡

篇21:《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材分析:

民族管絃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着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瞭解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教學重點: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教具:錄音機、錄像機、磁帶、錄像帶、鋼琴

教學時數:第一課時 (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中國古曲,這首作品我們每個同學都聽過。有同學會問:“老師為什麼會這麼肯定地説呢?因為我們每天在上課間操時,都要做一套太極操,這套操使用的音樂就是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音樂作品,你們猜猜這首樂曲的曲名是什麼?《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簡介:(8分鐘)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獨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傳抄本,距今1999年,同學們算一下已流傳了多少年?學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為《夕陽簫鼓》,並列有一系列的小標題如:夕陽簫鼓、花蕊散迴風、關山臨卻月、臨水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裏、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裏一歸舟等。20世紀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樂家將這首曲子改編為絲竹合奏,取名為“春江花月夜”,並組合若干段落,每個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請同學們打開書P14頁,劃下各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新中國成立以後,音樂家們又在絲竹合奏曲的基礎上,將此曲編配為民族管絃樂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特點:(20分鐘)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絃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看P14頁譜例:首先視唱主題,在反覆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後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裏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藴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麼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 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四、欣賞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鐘)

五、小結:瞭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讓我們在下一節課中國共產黨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六、作業: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篇22:《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恆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

所以説,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等等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

而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學習本詩重在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聽了我們以上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有一種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領悟這首詩帶給我們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師作配樂範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教師範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播放配樂flash)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歎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户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粧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着,斷續着。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裏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粧鏡台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户、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着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範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

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

作業參考答案: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着千萬裏春潮盪漾,千萬裏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着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裏。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麼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粧的鏡台;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着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着月色歸來?落月搖盪着——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教學反思:

每次講到《春江花月夜》都讓我無從下手,因為詩文太美了,太美好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表達,一旦描繪出來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經過這次講解我對《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進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寫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壯麗之景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而我最喜歡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現出一種幽美恬靜,僅前面幾句就把整個月下之景的純淨空靈給展現了出來。

下面都是對人生的思考。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他們都是對人生短暫的慨歎,而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恆。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歡的就是思婦的段落。鴻雁,魚龍,向來都是寄託相思之苦,郵寄書信的代名詞,而“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根本沒有辦法寄來書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給月光。思婦“願逐月華流照君”想要讓月光把思念帶給遊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還來,因為月為思婦傷心而不捨得離開,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呀!月光帶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寫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來了。

遊子之思也是讓人心碎。“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課下注釋説“表達惜春之情”而更多的應該是對家的思念之情。

篇23:《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內容:景、理、情

2、引領學生在品讀中鑑賞美景,體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鑑賞、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學習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比較鑑賞等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鑑賞景物美

2、緣景明情,品悟詩歌哲理和體悟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景、理、情的賞析

教學方法:

1、多媒體

2、誦讀賞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是浪跡天涯的遊子,還是空待閨中的思婦;抑或是征戰沙場的將士人們抬頭望月,總是心有感慨,或傾注愛恨,或寄託悲歡因而浩瀚的詩海中從來不乏優美的寫月詩篇 (老師引導學生自由背誦寫月名句) 在眾多吟誦明月的詩歌中,有一篇被人稱為“孤篇蓋全唐”,那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題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體寫了哪些內容? 學生邊讀邊把握詩歌的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詩的主要內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賞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賞析美景

1、要求:學生範讀,其他學生劃出寫景的句子,並找出所寫景物 明確: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運用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再現畫面 教師點評,總結學生結論,描繪畫面 學生齊讀,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點 月夜特點:幽美、朦朧、靜謐、澄澈、空靈

4、方法指導: 鑑賞寫景詩,不僅要捕捉畫面,感悟美景,還要了解把握景物特點,把握詩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對美景,作者有怎樣的感慨? 明確:作者獨立江畔,看到那輪孤月,引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討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在面對美好河山,優美風光時都會思考宇宙與人生 (老師補充資料: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學生討論交流,比較前三位與張若虛對宇宙人生思考的異同 明確: 相同:感慨宇宙永恆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暫,但張若虛禮讚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恆

3、誦讀詩文

4、方法指導:緣景明情,比較鑑賞

(三)體悟月下情思

1、解讀詩歌情感 方法指導:緣景明情 明確:作者看到孤獨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雲,因而想到人間相思的遊子思婦

2、賞析遊子思婦的情思 方法指導: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體悟情感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明確: 思婦:離愁牽掛,遊子:寂寞思歸

3、探究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把握月與情的關係, 遊子思婦:睹月思人,借月抒懷

4、解讀明月意象 拓展:中國人的明月情結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總結月亮意象的含義:思歸懷人,離愁別恨

5、反覆吟誦,在讀中再次感受遊子思婦相思

學生選擇讀寫遊子或者思婦的詩句

教師點評 齊讀,感受相思

四、鑑賞小結

全詩以月為線索,將月與江、月與花、月與夜、月與人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讚美,對永恆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意境清新邈遠

五、美讀詩文

分析詩歌之後,學生對這首詩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變化有很明確的把握教師引導他們感受詩歌跌宕起伏的音樂美就順理成章 教師範讀 學生再自讀揣摩

六、課堂總結

她是朦朧的美,悲傷而輕盈;她是清純的美,寧靜而空靈;她是跨越時空的感動,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業佈置

自讀,背誦全詩

篇24:《春江花月夜》教案

最新《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教學目標設計:

(一)認知目標:熟悉樂曲及主題思想,初步瞭解中國傳統音樂“換頭合尾”變奏法,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和學生演唱、演奏樂曲主旋律,加深對樂曲各段的理解。

(二)能力發展目標:讓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引導他們在欣賞中聽、唱、思、議、記、看,全方位開拓思維空間,在欣賞中訓練學生的形象藝術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啟發學生通過音樂欣賞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和諧地發展,達到藝術薰陶與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養目標: 通過對中國古代名曲的欣賞,瞭解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悠久傳統,培養熱愛祖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感情,從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增進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繼承祖國悠久文化、弘揚優秀音樂文化的意義。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一)教材內容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華民族音樂”“古代音樂”部分的必聽曲目。它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民族管絃樂曲,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極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在國際樂壇上享有崇高聲譽。它的主題曲調富於歌唱性,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主題旋律儘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採用同一樂句出現,運用民間音樂中“換頭合尾”的變奏法,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了音樂表現的內容,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的特點,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和諧地發展,全面提高審美素質,達到藝術薰陶與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初步瞭解中國傳統音樂“換頭合尾”變奏法。

(2)熟悉樂曲及主題思想,演唱、演奏樂曲主旋律,在音樂律動的過程中 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簡單合奏協作能力與羣體意識。

2、難點:

通過音樂欣賞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喚起學生潛在的創造想象力。

三、教學對象分析:

1、高中學生已具有初步的音樂理論知識和一定的思維分析能力,經過訓練能夠做到自己識譜視唱。他們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很高,充滿自信,但對中華民族音樂還缺乏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音樂綜合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與提高。

2、通過直觀教育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想象力,進而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創作。3、在動中學、在樂中學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規律。通過參與教學活動的愉快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加深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發揮創造精神。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一)聲像呈示行為教學策略: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強度大等優點,靈活再現教學內容,從而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增大課堂信息量,加強視覺享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能更高效地學習、掌握音樂知識,並將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引導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發揮學生創造能力,體現現代教育的效能觀。

(二)啟發誘導式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對音樂“不完美的音響感知”的心理狀態,運用啟發誘導式教學法,創設意境、展開聯想,引導學生以主題因素的發展為主要線索,通過對各樂段的分析與描述,層層深入音樂的意境,整體把握作品的脈絡。在此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音樂聯想空間裏得到薰陶與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師生雙方互為主體、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師與學生都處於一種平等、民主、和諧、自主、自覺的角色環境中,通過一系列程序,教師與學生在一種自由空間裏相互發展,相互創造,相互提高。課堂教學既是師生雙邊心理互動的過程,又是學生與周邊環境(教材、教具、同學等)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內部的多種心理因素(認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發揮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在與學生進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的雙向互動。

(四)激勵創新教學策略: 整堂課由“情境導入——熟悉主題——“畫面”聯想——合作演繹——創作昇華”五環節構成,在教學中採用藝術融合為主要形式,將音樂、美術等直接訴諸於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嘗試將欣賞和創作活動結合起來,創造條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引導他們在欣賞中聽、唱、思、議、記、看,全方位開拓思維空間,突出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通過課件的展示、教師言語的引導和激發,誘發學生的創作動機和創造靈感,促進學生的多向思維,鼓勵和啟發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對學生富有創意的創作過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揚,培養學生的成功感,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五、教學媒體設計:

採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平台進行課件演示,在教學過程中運用CAI課件進行輔助教學,集文字、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體於一體,動靜結合、聲像合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勃發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慾望。通過交互式的練習設計,創設藝術體驗與實踐的空間,突現學習的主體性。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件演示】

課前展示課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樂。

【一、情境導入】

1、情境導入在上一節課,我們系統地學習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華民族樂器的基本常識。今天,老師將要向大家推薦一首用中華民族樂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樂曲《春江花月夜》。

【課件演示】

1、向學生展示配有背景音樂且具有古色古香風格、寫有《春江花月夜》標題的頁面。

2、簡介樂曲:這是一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絃樂曲。它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這首樂曲以動人的旋律,巧妙的構思與手法,使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在國際樂壇上也享有崇高聲譽,曾多次在西方國家進行演奏,受到極大歡迎,被譽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內樂團媲美”的優秀曲目。

【課件演示】展示寫有樂曲簡介並附有與樂曲情境相關圖片的多媒體頁面。

【二、熟悉主題】

1、音頻演繹,學生思考問題,教師在樂曲播放過程中適時地啟發誘導學生圍繞問題有目的地進行欣賞。

【思考題】

①在樂曲中多次出現了哪些中華民族樂器? ②比較樂曲每段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課件演示】

1、先展示寫有思考題的頁面,之後播放音樂及與樂曲意境相關的視頻,伴隨着畫面的切換進行欣賞。 2、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①在樂曲中多次出現了琵琶、洞簫、古箏、二胡等中華民族樂器。 ②樂曲的音樂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它每一段的結尾都是一樣的,而前面卻有 所變化。這就是中國傳統樂曲中常用的“換頭合尾”變奏法。它能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作用,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或主題。 【課件演示】

①展示四種有代表性的樂器的相關圖片。 ②簡單介紹“換頭合尾”變奏法。

3、揭示音樂主題。這首樂曲一般分為十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為每段加了一個富於詩意的小標題。(出示樂曲結構圖)

【三、畫面聯想】

運用畫面聯想法,分段欣賞樂曲,教師在此過程中繪聲繪色地進行講解。

①江樓鐘鼓②月上東山③鳳回曲水④花影層台⑤水深雲際⑥漁歌唱晚⑦回瀾拍岸⑧橈鳴遠瀨

⑨欸乃歸舟⑩尾聲【課件演示】放各段音樂的同時,向學生演示包含各段基本內容及相應圖片的頁面。

【四、合作演繹】

師生視唱樂曲主題,並用電子琴和打擊樂器進行演奏。

【課件演示】展示標有各打擊樂器演奏譜的頁面。

【五、創作昇華】

1、創作:①欣賞由琵琶獨奏的《春江花月夜》,要求學生根據音樂意境,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景和神韻,並根據音樂的意境在電腦上選擇適合的圖畫。(請幾名學生到電腦上進行操作,之後師生進行鑑賞。)

②欣賞一段以《春江花月夜》為題的古典舞,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意境自己繪畫或寫一首小詩。在此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到學生的創作過程中,啟發和指導學生的創作。學生自主創作結束後,挑選學生富有創意的作品進行展示,請學生闡述創作思路,之後進行評價。

【課件演示】 ①a、展示有琵琶獨奏《春江花月夜》背景音樂、包含有五十多幅風景圖片的頁面(課件中出現提示文字:“歡迎來到尋寶屋。請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景和神韻,並根據音樂的意境,尋找認為合適的圖畫,放到‘學生文件夾’中,希望這裏的‘寶貝’能夠滿足您。請同學們試試看!”)b、在電腦上展示學生選擇的圖片。

②播放《春江花月夜》舞蹈視頻文件。 ③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學生作品。 2、昇華:這一節課,我們通過欣賞、視唱和創作等環節,瞭解到樂曲通過變奏,不僅描繪了“傍晚”、“小舟”、“簫鼓”等江上秀麗的晚景,表現微波盪漾、温馨恬靜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們對祖國山河無限讚美的深厚情感。它還使我們領略了中華民族管絃樂曲的神韻,充分展示了我們民族器樂的魅力,使我們瞭解到中華民族樂器在世界之林中永遠是一株光彩奪目的奇葩。

篇25:《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教學要求

1.閲讀本詩,體會詩中江、花、月三種意象的構建。

2.分析三種意象與春、夜的結合。

3.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習要點

1.體會本詩情景交融、華美感傷的意境。

2.聯繫中國古代其他描寫江、花、月的`詩歌進行比較,尋找共性與特性。

三、作者生平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後期著名的詩人。關於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於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四、作者作品

張若虛的詩留傳至今的統共只有兩首了,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

附: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台別望違。

試衫着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

粧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五、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

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中有隋煬帝的兩篇。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見PPT)

2.課文分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矇矓。也可以説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着。亦虛亦實,忽此忽彼,是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麼,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藴涵在裏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並不侷限於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着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裏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彷彿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灩灩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着海潮湧進江來,潮水走到哪裏,月光跟隨到哪裏,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篇26:《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託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鑑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註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範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繫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着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遊子夢鄉、夢醒後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迴、哀怨,最後是夢醒後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

學生蒐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拓展閲讀:

《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明月高懸,見證悲歡離合。在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這玲瓏透徹的詩情畫意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纏綿悱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開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輪明月隨潮湧起,景像壯觀。一個“生”字給明月和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叢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蒙上一層潔白的雪。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進入一個純淨的世界,詩人神思飛躍,探索着人生的哲理與奧祕。“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懸掛中天,像在等待着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騰遠去,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寫思婦對離人懷念。詩人把“月”擬人化,月光懷着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把柔和的清輝灑在粧鏡台上、玉户簾中、搗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無奈、愁悵和迷惘。也就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魚兒深水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漣漪。“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思夫音訊——該又憑添了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悽苦與落寞,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灑,天各一方,濃重的鄉思與離情,伴着殘月,灑落在清光迷漫的江邊……“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的寫景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叟”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題材注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與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和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祕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裏,隱藏在恍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

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幾個意象來寫,又以月為主,是整篇的脈搏,像一條生命線,通貫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高樓、鏡台、砧石,分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以淡寓濃,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山水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樂的節奏強烈而優美,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極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既含藴、雋永,又宛轉優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蓋全唐”的千古絕唱。

篇27:《春江花月夜》教案

2017年《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這篇詩的教案吧!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方法與手段:

1.藉助多媒體教學,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主題,伴隨着人類的腳步,關注着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藉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二)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 指導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要求學生在欣賞配樂朗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問題: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要點: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生,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佈置作業:理解第三部分

板書設計:春 江 花 月 夜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方法與手段:

1.藉助多媒體教學,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藉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賞析詩歌

(三)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歎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户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粧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着,斷續着。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裏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三、藝術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説唐詩》中説:“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豔詩,才真絕才也。”第一部分描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漸漸升起為中心,緊扣題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最終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為下面的對景抒情打下基礎。第二部分,寫江月永照,引發生命短暫;用明月常圓,引發人間常別。通過景與情的對比,抒發了作者月圓人難圓的感歎。最後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歸、花落、霧漫、月殘來引發思婦遊子的相思之情。這裏,景與情相互烘染,離別之苦顯得更加濃重。

2.運用多種手法,表達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為了讓詩句生動形象,詩中多處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寫花林好像披上一層霰雪。這個比喻的妙處是,它不僅生動地再現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濛濛的綺麗景象,而且與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構成了有機的聯繫。“空裏流霜不覺飛”,寫空中,是抬頭仰望所見。這裏由花林似霰,進而聯想到月光如霜。不過,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變化;上句是明喻,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雖則如霜,卻只覺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覺得它像霜那樣“飛”,這就寫出了月光的柔和細膩。“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兩句中的“送”、“待”兩字,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落月搖晴滿江樹”,則是運用了雙關修辭。“搖晴” 雙 關“搖情”,如同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雙關的“晴”字,正寫出了遊子思婦相思不得相見的苦情。此外,詩中有許多寫景之句,實際上是通過暗示手法抒寫相思之情。“白雲一片去悠悠”,暗示遊子遠去,“月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台、望月思人;月照“粧鏡台”,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變;“夢落花”,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遊子夜夜望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後,烘托和鋪墊手法的運用,也值得讀者注意。

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組合成一個優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着春的憂愁。接着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宇宙永恆的感悟,從中寄寓着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歎。這種慨歎,以其意味深長的哲理對詩的情調進一步鋪陳了感傷的氣氛。然後推出遊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這是詩的精華、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與詩人層層鋪墊、步步烘托有關。匯細流而成江海。讀者的欣賞正好沿波討源,漸入佳境,隨步步烘托而達高潮。

3.語言優美自然,韻律婉轉。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韻,首句入韻。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加上頂真與反覆的運用,推動了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展現了相互聯繫而又不斷變化的畫面與思緒,從而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琅琅上口,連綿不絕。

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篇28:《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模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賞析示例課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在高中學生古詩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並深化古詩文的學習,引導學生積累並掌握古詩文鑑賞的方法。

第二單元的鑑賞方法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重在把握意象,發揮審美想象,體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是本單元賞析示例課文,學好本課將為學習本單元“自主賞析”和“推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課文內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突破了樂府舊題單純寫春情閨怨的侷限,以舊題發新思,用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將詩情、畫意、哲理水乳交融為空靈邈遠、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這首詩韻律和諧,意境純美,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3、教學目標

(1)説課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詩歌散文選修的課程目標:培養鑑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閲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學習鑑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藴,不斷獲得新的閲讀體驗。

(2)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賞析詩歌中的美景、哲理和離情。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以誦讀為基礎,通過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反覆誦讀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提高審美情趣。

4、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賞析詩歌中的美景、哲理和離情。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以誦讀為基礎,通過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5、課時安排

二、説教法

情境設置法——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如悠揚的音樂、詩意的課件、優美的教學語言等),為學生營造詩歌意境,這既能讓課堂氛圍生動,還能引領學生儘快進入詩歌意境;

提問法——教師巧妙設疑,問題設置具有台階性,讓學生逐步達到學習目的;

點撥法——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點化,促進學生的思考和對問題的探究。

三、説學法

美讀法——誦讀是詩歌學習的首要方法。詩是文字的音樂,有韻律節奏,有內在的音樂美,誦讀的過程就是感知詩篇、體驗詩情的過程。

聯想和想象——詩歌是凝練的,具有畫面美的特點。所以鑑賞詩歌需要展開想象和聯想。學生在審美想象過程中,可以藉助已有的生活體會和審美經驗與詩人取得共鳴,也可通過聯想進入詩人描繪的、自己卻從未經歷過的境界中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

討論法——課堂討論重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讓學生在討論中思考、在討論中提高。

四、説教學過程

(一)設計依據: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設計理念:美文要美教。本設計將教學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構建教學過程。

(二)導語設計

1、江畔送客歸來,月色正明。小徑如遊動的梭,牽着花魂,織着花夢。春夜的小風,撩起江面上霧的輕紗,送來濤的鼾聲和浪的絮語……我不由得止步佇立,心頭騰起一首詩,和着絲竹的縹緲清音,迷離着仙袂成舉的繽紛與婀娜。啊,張若虛,這就是你的《春江花月夜》!

2、古今評價

《春江花月夜》一詩“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三)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美在何處?

1、初讀感知詩歌意境美。

2、再讀把握詩歌內容。月共潮生——春江月夜(景)孤月輪空——人生思考(理)樓月徘徊——思婦相思(情)落月西斜——遊子離愁(情)

3、三讀品味月之美。

(1)賞析月之美景置身詩境——腦海作畫第一步:粗筆勾勒景物第二步:給景物着上色彩第三步:讓畫面動起來第四步:細節亮化

(2)感悟月之哲理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曹植《送應氏》)

“人生若晨露,天地邈悠悠。”(阮籍《詠懷》)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學生討論並比較張若虛的宇宙人生哲理與曹植、阮籍等人的有什麼不同?

張若虛為什麼“哀而不傷”?從詩人所處的時代看,初唐後期,朝廷借統一之雄風,南戰北伐,東征西討,培養了一種昂揚向上,意氣風發的民族心態。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瀰漫在初唐、盛唐的文人士大夫羣體中,生命的永恆價值就植根於當下的現實生活。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這本來就是文人士大夫“學而優”的初衷。然而時光荏苒功名未就,面對滔滔江水,皎皎孤月,詩人的宇宙意識中浮現了大唐的時代風貌。詩人哀而不傷,有所解脱——個體生命的短暫須臾融入到羣體生命的連綿不絕。

(3)品味月之離情思婦相思:樓月徘徊、粧鏡台、卷、拂、魚龍、鴻雁

遊子離愁:落花、江水、殘月、海霧、江樹

(四)讀課堂小結 。

總結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回答問題:《春江花月夜》美在何處?美在詩歌和諧婉轉的韻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纏綿濃郁的離情,更美在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

(五)作業設計

比較閲讀:

《春江花月夜》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可從意象、意境、題材、主題等方面任選一個方面進行探究。

篇29:《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5261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4102。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1653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生自由回答。)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同學們就説出了這麼多寫月亮的詩句,並且這些詩句中的月亮各有獨特的含義,寄託着詩人不同的情感。我們一起歸納總結以下這麼多的月亮大體有哪幾種含義。

1、征夫遊子思鄉之情。例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女子相思懷遠之情。例如: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離愁別緒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4、懷古傷今之情。例如: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5、感歎宇宙永恆人生短暫。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師:皎潔的月亮在眾多詩人的筆下散發着奪目的光芒,寄託着別樣的情感。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詩人筆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音頻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四、層次結構

關於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1、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譯文: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着千萬裏春潮盪漾,千萬裏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着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裏。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遠

2、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譯文: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暫——永恆

3、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歎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

1)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

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户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粧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譯文: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粧的鏡台;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着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

2)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譯文: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着月色歸來?落月搖盪着——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悽清婉轉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裏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五、總結

1、內容述評 :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着歲月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温情,含藴着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與“江月年年只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係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歎生命短暫的窠(kē)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這既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係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一多先生稱讚此詩展現了“夐(xiòng)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組合作探討這首詩的“明月”、“江水”、“落花”三個意象的寓意。

1)縱向聯想,即聯想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詩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徵,知人論世,鑑賞古詩。

2)橫向聯想,既有此句聯想到彼句,其間關係可相類也可相反,在此比較中鑑賞是的藝術氛圍,體會其詩所寫之景、所抒之情、所敍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 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 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 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的《臨江仙》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唐薛濤《春望詞》四首之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紗》)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師評價總結。

1)明月:

面對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歎時之作流傳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為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恆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更激起和歷史洪流相融,奮力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為的鬥志。當然,月還是的愁緒、情愛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長江東流,玉帶盤桓,沿岸風光如畫,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傳千古。江水不僅是個空間概念,更喻指歷史的長河,是個時間概念。任你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梟雄,無一例外終將湮滅於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時候生命怎樣燦爛輝煌,也一樣逃不過自然的規律、歸結於塵土流水。表現出那種人生空漠之感,更顯深沉悠遠。

3)落花:

綜觀中國詩歌史,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飄零的落花中,瀰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繽紛的落花是中國古典詩歌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以落花為媒介,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表達對年光流轉、紅顏易老、生命無常的感歎,幾乎涵蓋了後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義。《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張若虛展示了女主人公迷離夢境的片斷:昨夜閒潭夢落花。月夜春江,清景無限,她所等待的人遲遲沒有歸來。美麗的花瓣無聲無息飄謝在寂靜深潭,夢中的剎那,折射出漫長守望的蒼涼、紅顏衰老的恐慌。

總之,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着歲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温情,含藴着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板書: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暫——永恆

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悽清婉轉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春江花月夜》全詩;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吳聲歌曲5261》名,相傳為4102陳後主(陳叔寶)所創。原詞1653以佚。隋煬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以孤篇蓋全唐”,歷來為人們所傳頌。這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祕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淨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

篇30:《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覆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註釋】

春江花月夜: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始創於陳後主。灩灩:動盪閃光貌,這裏指月光。芳甸:春天的原野,郊外之地叫做甸。霰:雪珠。流霜:比喻空中月色朦朧流蕩。汀:水邊沙地。青楓浦:一名雙楓浦,在今湖南濟陽濟水中。這裏泛指荒僻的水邊之地。扁舟:小船。明月樓:代指明月照臨的樓頭的思婦。玉户:門的美稱。搗衣砧: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棰擊去污。這石板叫搗衣砧。搗,反覆捶擊。鴻雁:古人説鴻雁能傳送書信,事見《漢書·蘇武傳》。光不度:意謂飛不過這片無盡的月光,也就是書信不到之意。魚龍:這裏是偏義複詞,龍字無義。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以魚書指書信,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虛幻同水花之意。閒潭:幽靜的水邊。潭通潯。下文“江潭”的“潭”同。碣石:山名,在河北。指北方。瀟湘:水名,瀟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這一段湘水叫瀟湘,指南方。乘月:隨着月色。

【鑑賞】

這是一首著名的離情詩,描寫了春天江邊月夜下的美景,抒發了思婦遊子的相思之情,並生髮出了對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詩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以月輪的運行為線索展開。從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輪”,寫了月亮升起時江邊花林景象,描繪出了一幅輕彩淡痕,澄明恬靜,神韻飛動的水墨彩圖。圖中,春潮漲起,與大海相平,一輪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隨波流動,輕灑銀輝,於是,春江景物籠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環繞芳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見飛動;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純潔無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單清靜……

靜穆的月,引發了詩人一連串詩意的哲理性問題,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正是詩人對月的苦苦思索,年年歲歲,月是終古不變,而對月之人卻代代更替,上演了無窮無盡的一幕又一幕。宇宙無限,而人生有限,由無數個有限人生組成的延續不斷的人類,如長江水一般長流不逝,而個體的人生卻是如流水匆匆而逝,這明月就始終永恆地注視着一切,靜默不語,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這裏,詩人的視線追隨着一片白雲,飄於青楓浦上,他又起了一種感慨:生命短暫,應該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婦遊子,在重複着千百年來的兩地悲愁呢!於是,很自然地,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開始,詩歌轉入到了抒寫離情。這其中,前半部分寫思婦,她在樓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隨而形影不離,照着她的粧鏡台,照着捲簾,照着搗衣砧……讓她想隨月光飛去離人身邊,然而鴻雁不可傳書,魚龍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遙遠,它們幫不上忙。後半部,則寫了遊子的悲愁,他在夢中見春花凋零,悲傷青春過半,歸期未卜,夢醒時,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東去長江水。春江花月夜將盡了,斜月藏入海霧中,天南海北,無限路途,遊子的心墜入了人生的迷霧中,他愴惘不知,這樣的月夜中,有幾人能幸運歸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將滿懷愁情借落月餘輝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在繪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歎幽憂別情中收尾,抒發了對人生有限的無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織着對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別有一種清麗雅緻的神韻。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660~720),字不詳,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詩人。張若虛生平事蹟不詳,唯知曾任兗州兵曹。神龍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齊名,又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今僅存詩二首。

《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相傳為陳後主所創,內容是寫豔情的“宮體”詩。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漸將其改變為寫景詩,但仍為五言短篇。張若虛首次將這一舊題改造成長篇七言歌行,對春江花月夜景作盡情描繪,對自身內在情感與詩的情韻意境作淋漓酣暢的展示。

這首詩着力於詩境的融造,詩以“江”、“月”映照,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字囊括了豐富的意象,寫江則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瀟湘、碣石等為陪襯,寫月則用天、空、霰、霜、雲、樓、粧台、簾、砧、魚、雁、海霧等為映照,形成詩境容量的豐富感與充實感。同時,圍繞着豐富的意象,詩人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捨去具象的描摹與刻劃,着力於詩境整體的合成。詩中對生命美好的感受體認,對月圓人壽的強烈嚮往,對人生暫促的惆悵傷感,對宇宙亙古的哲理思索,全都溶浸於既透明純淨又似有似無的春江月色之中,造成一種既明麗又靜謐的夢幻般的美的情調與境界。對此,聞一多稱為“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李澤厚則進而認為,“永恆的江山,無限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着悲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聞一多形容為‘神祕’、‘迷惘’、‘宇宙意識’等等,其實就是這種審美心理和藝術意境”,這就一方面從哲學與美學的角度闡釋詩境,另一方面又將這種詩境出現的根源,推溯到那一特定時代的士人精神風貌、審美心理及時代性文學主題的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上。

春江花月夜賞析

此詩兼寫春、江、花、月、夜及其相關的各種景色,而以月光統眾景,以眾景含哲理、寓深情,構成朦朧、深邃、奇妙的藝術境界,令人探索不盡,玩味無窮。

全詩可分前後兩大段落。“長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繪引發關於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發端兩句,展現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遼闊視野。一個“生”字,將明月擬人化;一個“共”字,又強調了春江與明月的天然聯繫。江流千萬裏,月光隨波千萬裏;江流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總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輝映,有春江處,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詩人立於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產生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對於這個涉及宙宇生成、人類起源的疑問,詩人自然無法回答。於是轉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個體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類整體而言,則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因而能與明月共存。所以雖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從“初照”以後,照過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詩人對比明月的永恆,對人生的匆匆換代不無感慨,然而想到人類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進一步探求:一輪“孤月”,永照長江,難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嗎?於是由江月“待人”產生聯想,轉入後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況遊了、思婦?詩人於是馳騁想像,代抒遊子、思婦兩地相思、相望之情。

詩人想象“誰家今夜扁舟子”,正經過江邊的“青楓浦”,目睹“白雲一片去悠悠”而生飄泊無定的旅“愁”,於是相思“何處明月樓”。從“應照離人粧鏡台”的那個“應”字看,“可憐樓上月俳回”以下數句,都是詩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詞:妻子望月懷人而人終不至,因而怕見月光。但她可以捲起“玉户簾”,卻卷不去月光;可以拂淨“搗衣砧”,卻拂不掉月色。“此時相望不相聞”,而普照乾坤的月華是能照見夫君的,因而又產生了“願逐月華流照君”的痴想。追隨月光照見夫君,當然不可能,於是又想按照古代傳説託鴻雁、鯉魚捎書帶信,然而鴻雁奮飛,也飛不出明月的光影;鯉魚騰躍,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紋。接下去,詩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諸夢寐。他在夢中看見落花,意識到春天已過去大半,而自己還未能還家。眼睜睜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溶月復西斜”,時光不斷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瀟湘,水遠山遙,怎能乘月歸家?以“落月搖情滿江樹”結束全篇,情思搖曳,動人心魄。自“白雲一片”至此,寫遊子、思婦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點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實境中含夢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時空疊合,虛實互補,從而獲得了低徊宛轉、纏綿俳惻、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換韻,平、上、去相間,抑揚頓挫,與內容的變化相適應,意藴探廣,情韻悠揚。

這篇詩受到明清以來詩論家的高度讚揚。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鍾惺《唐詩歸》石:“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陸時雍《唐詩鏡》:“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情文相生,各各呈豔,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更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春江花月夜賞析

一生只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就是因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首詩中藴含的人生哲理猶如一股股迎面撲來的濃郁的情感,千百年來,使無數的文人騷客為至傾倒。無怪乎,該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中的頂峯”。

該詩中不僅描繪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圖,而且也表現出了豐富細膩的情感。但是,尤為重要的是,在這情感中也滲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對如此美麗的圖畫,面對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出的最動人的良辰美景,而許真的是“樂極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發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麗,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恆,從而聯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暫。是誰站在江畔,第一個驚詫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從哪一年開始照耀到人間呢?恐怕已無人能説的清楚。畢竟,人的一生太短暫,太短暫了!人要和時間賽跑,終究是要失敗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類一代代永無窮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暫的表現嗎?而明月卻年年相似,這江月為什麼會年年依舊呢?可能象世上的離人一樣,也在等待着自己的親人到來吧!“不知江月照何人”這裏用了一個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寫的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看到大江東流。這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多麼象消逝着的光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詩人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祕而又親切,表現出一種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識。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詩人對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這種青春感傷的情思貫穿全詩,創造出韻味無窮的意境。

但是全詩的關鍵還在後文對思婦的描寫,思婦因盼望與愛人相見而不得而苦悶。但她仍相信,雖然兩人相隔異地,不能聲息相聞,但此時一定會共對明月寄託相思。南朝《子夜四時歌秋歌》中有過這樣的名句: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説託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給遠方的親人。而在這首詩裏,把託月寄情變成“願逐月華流照君”,感情更為強烈,要求也更為迫切。這裏的“逐”字把思婦那種深沉,執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現的更形象,更具體,更傳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動感。由此可見,詩中雖有對人生短暫的傷感,但這只是緣於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詩人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和絕望,其基調是“哀而不傷”的,體現出初唐的時代之音。

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這首詩也有一定的缺憾,沒有完全脱盡六朝形式主形式主義的影響。但該詩中從眾多色彩鮮明的形象中所抒發出的棉邈深摯的情感,同樣使人產生心靈的驚悸,特別是對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賞析,更能引發讀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這也正是詩人技高一籌的表現,使景情理完美結合,創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給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篇31:《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重點)

2、通過置身詩境的方法,賞析本詩情景理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重點)

3、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人生哲理。(難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春江花月夜》曲子導入。

二、作者及背景:

1、張若虛

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2、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敍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詩歌鑑賞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祕。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着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託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説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着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粧鏡台上、玉户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着她。這裏“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着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着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裏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悽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着無落的離情,伴着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祕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裏,吸引着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着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着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藴,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着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歎,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着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説法不一。或説“未詳所起”;或説陳後主所作;或説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裏,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春山月夜》閲讀練習及答案

春山夜月閲讀答案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嗚鍾處,樓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後人傳誦,請作賞析。

【答案】(1)表達了詩人沉醉於山中月下的美景,將要離開時依依惜別的深情。(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弄花”句,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寫山花香氣溢滿衣衫。詩句表現了詩人可愛的童心和遊玩的興致。(三個要點,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唐代詩人於良史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風格清淡閒雅,極富神韻。這首詩描寫春天山中夜景的美麗迷人,抒發了熱愛山水的情懷。詩開篇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既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可謂一箭雙鵰。接下來的六句則是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具體描述。

篇32:《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患。

教學難點:景、情、理是怎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我國古今文學長廊裏,無數文人墨客對月興歎,月亮一直是他們吟詠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從而寫下了無數吟誦月亮的美麗詩句。

同學們在平時的閲讀中讀到了很多關於月的詩句,如:

“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淒涼,“明月照鬆間”的寧靜恬淡;“雁子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等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家作品介紹及題解。

1、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並稱為“吳中四士”。但《全唐詩》僅錄存《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兩首。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2、古今評價:《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詩人因此名垂後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9dz9y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