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複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麼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並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麼?

(3)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説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於2釐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釐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釐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後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説出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麼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餘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裏到哪裏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釐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並反饋。

2、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畫出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釐米的線段,再接着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釐米=30毫米),然後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鼠,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説説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釐米=10毫米

10毫米=1釐米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知道1公頃有多大,1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公頃有多大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平方米與公頃之間的換算.

教具準備:

標杆與繩子.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什麼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2.什麼是1平方米?什麼是1平方分米?什麼是1平方釐米?(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15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二、學習新課.

1.談話引入

計算一般物體的面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今天我們要學習計算土地的面積單位———公頃.(板書課題:土地面積單位———公頃)

2.公頃的認識.

(1)教師談話:計算土地的面積有平方米和公頃.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那麼1公頃有多大呢?咱們去實際測量一下.

(2)實際測量.

帶領學生到操場,先量出邊長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杆和繩子圍起來,説明這麼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杆和繩子圍起來,提問學生這塊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讓學生在這塊土地四周看一看,這麼大是100平方米.然後教師説明100個100平方米這麼大的土地是1公頃,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公頃有多大.

(3)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關係.

回到教室,教師提問,喚起學生的想象

①剛才在操場第一次圍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們的邊長是多少?

②第二次圍出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面積有多大?(教師板書:100平方米)

③1公頃有幾個這樣的正方形土地?(100個)

④1公頃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樣推想出來的?(100×100=10000)

教師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教師説明:教室的面積一般有50平方米,200個教室面積大約是1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那麼2公頃等於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公頃.

(4)練一練.

4公頃=(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頃

3.教學例題.

(1)教師説明:丈量土地時,一般用米做長度單位來丈量,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之後,再換算成公頃.

(2)出示例題: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提問

①長方形面積怎樣求?

②怎樣由平方米換算成公頃?

由學生列式計算.

(3)練一練.

一塊邊長是400米的正方形麥地,有多少公頃?

全體學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學生在投影片上做.訂正時,提問學生怎樣想的?已知正方形邊長,可以求出什麼?怎樣換算成公頃?

三、鞏固反饋.

1.課內練習.

(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 )平方米.

(2)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的宮殿,佔地面積720000平方米,合( )公頃.

2.課後練習.

(1)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計算它的面積,看夠不夠1公頃.

(2)7公頃=()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頃

(3)一個飛機場新建一條跑道,長250米,寬80米.佔地多少公頃?

板書設計:

土地面積單位——公頃

例.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土地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公頃、平方分米的含義。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關係。

2、體會1公頃、1平方分米的實際大小。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複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二、出示教學目標

是師生共同讀出目標,確立本節課的重點

三、教師精講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上節課,我們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興的邀請小朋友們到他的新家參觀。點擊課件:出示情境圖

2、看,他們現在來到了哪兒?

3、觀察畫面,你發現什麼?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4、帶着這麼多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公頃的世界。

(二)認識公頃、感受大小

⑴、體育課上100米大家都跑過嗎?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長嗎?

⑵、如果用4條100米的跑道圍成一個正方形,你能計算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嗎?⑶、小結:在數學中,我們把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規定為1公頃,通過計算我們又知道,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0000平方米,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

那麼,你能體會這樣1公頃的大小嗎?

課前,我們分組請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了一個正方形,這樣圍城的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⑵ 大家都圍過像照片上這樣的正方形,你能體會這100平方米的大小嗎?

⑶ 要有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個這樣的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頃,現在你能想象出1公頃的大小嗎?

3、生活中感受1公頃

如果大家還不能體會1公頃的大小,那麼讓我們走進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 頃,再來體會1公頃的大小。

①問:你看出這是哪了嗎?4、認識平方千米

⑴我們認識了1公頃有多大,還有比公頃更大的面積單位嗎?

⑵小結: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寫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頃

三、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不知不覺,大家把所帶的問題都解決了,不但認識了1公頃有多大,還認識了平方千米,讓我們一起來用這些知識,幫小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明的媽媽給小明出了這樣的幾道題,你能幫他填一填嗎?

2公頃=(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頃 3平方千米=( ) 公頃 90000公頃=( )平方千米

四、出示達標題

五、課後拓展、鞏固應用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我們認識了幾個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六、作業佈置

課後,請你調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佔地面積以及位橋鎮的佔地面積,好嗎?

2022年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內容:

根據測量的有關內容,自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瞭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捲尺、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釐米,並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麼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釐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築物的課件。

2、佈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卡片上記錄了關於測量內容和測量方法的一些建議,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動開始

每個小組選擇1—2個測量對象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並分析不同測量方法的優缺點。

全班交流總結:首先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對測量結果進行彙報。其次每個小組發言之後,其他小組進行評議。鼓勵學生指出發言小組的不足與錯誤,並給予補充或更正。最後,教師針對全班的彙報結果進行總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測量的方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實際測量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測量方法,簡單、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9ooe5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