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荷塘月色教案(多篇)

荷塘月色教案(多篇)

荷塘月色教案(多篇)

荷塘月色教案 篇一

一單元課文特點

1、本單元由兩篇散文、一篇雜文和一篇悼詞組成。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二單元教學目標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閲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閲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並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1、閲讀教學把閲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教學把閲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於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並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藉助於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説:“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範圍來説,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説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後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前者“現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後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覆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

(1)出現在文章首尾的總結概述語句;

(2)有稱代和特指詞語的語句;

(3)在文中多次重複出現的語句;

(4)運用各種修辭格的語句;

(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語句;

(6)運用“虛化遷移”手法或詞類活用的語句;

(7)語法結構複雜的語句;

(8)有特別生動的詞語的語句。

四、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後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閲讀課文,然後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於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閲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校刊上發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於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荷塘月色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相關文學常識,理清全文結構。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會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情感,領會作者對民族命運的關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賞析理解文章重點詞語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的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説《荷塘月色》樹立了現代散文的終極典範。今天我們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來一次親密接觸。

(二)整體感知

用一句話簡述文章的內容。結構美

在家裏去荷塘觀荷塘賞月色覽四周想採蓮回到家

“第一節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節,——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強調圓形結構

找出文中描寫心裏感受的句子。情感美

①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

③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⑤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⑥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又可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頗不寧靜獨處求靜暫得寧靜(一無所有惦念江南)走出寧靜

(三)走進文本

1、細讀一遍課文,分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A為什麼“心裏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的行蹤與他的情感緊密相連:正因為在家裏“心裏不寧靜”,所以要走出家門追求寧靜,可謂緣情寫景;)

B為什麼認為月色“恰到好處”?

(而荷塘一派素淡朦朧,寧靜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確是“恰倒好處”,與作者的心境吻合,這幽靜寧謐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於是他要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擺脱不寧靜,得到安寧,此乃寄情於景)

C為什麼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寧靜只是片刻,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讓作者想起江南採蓮的熱鬧與美麗,懷鄉的惆悵讓作者走出寧靜,回到家中,是謂觸景生情。形與意有機結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構成了朦朧優美的意境,讓作者產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由此可見,美是心物婚媾後的產物。)

2、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A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於何者?

王國維先生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也只給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寧靜。究竟因何她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剪不斷,理還亂呢。

論世

這篇文章寫於什麼時候——1927年7月。

先來看看他寫於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走路、説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説是一團火,似乎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

究竟什麼讓他心亂如麻呢?

1927年7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崩壞,新時局尚未到來。知識分子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但頹喪和騷動使得他們惶惶然,看不前進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為超脱世塵的絕妙世界。

(四)拓展延伸

結合兩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寫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寫了月光嗎?為什麼?

(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寫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寫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五)小結作業

作業: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個景物描寫為主的片段。

五、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情(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安靜)(走出寧靜)

景修辭

荷葉比喻

荷花比喻、擬人

荷香比喻、通感

荷波擬人、比喻

流水擬人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憂愁

荷塘月色課堂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方法:分析、鑑賞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這裏,“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蘇軾《水調歌頭》──在這裏,“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並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6、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7、小結: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從而顯示出了散文的場面描寫的美。

五、課文解讀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家裏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脱卻又無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裏的矛盾,“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裏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温馨;

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麼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遊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

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藉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裏的寧靜、

【小結】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體)

這一部分是按什麼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麼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

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2、作者為什麼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説“這條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許多樹,顯得陰森森的,當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關係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後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

淡淡,朦朧的感覺;

作者這裏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裏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閒、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

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3、從現在開始作者開始發生了變化,本段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產生了變化,並且得到暫時的解脱的呢?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裏作者藉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裏寫得很超脱現實,應該説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並不是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脱,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才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擬人;

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三、四課時

教學目的:

分析《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難點:

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為“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

“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親”的感覺、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

又像籠着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迴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悦、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繫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説“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為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悦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裏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説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6、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並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裏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鬱的色調、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後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脱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迴歸到寂寞,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感歎、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悦轉為淡淡的憂愁、

4、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麼?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悦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為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脱、(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採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説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

《採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3、採蓮的場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歎。

4、《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作者從古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願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這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中採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脱,“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文根據作者的遊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作業:完成課後練習

《荷塘月色》的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領悟文中作者想暫時忘記現實中的一切,結果又無法忘記,一種難以言傳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緒 。

2、語言運用的技巧

難點:

教學設想:

1、預習提綱:

①看單元提示和課文前的“學習重點”,明確學習任務

②自讀課文,參照註釋,查工具書,準確認讀,積累詞語。

③回憶國中學過的朱自清的文章,總結有關的文學常識。

2、課上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質疑,討論發言。

3、加強朗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有關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識。

在現代散文的長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獨樹一幟,引人注目。他以優美動人的篇章擴大了新文學的影響。想必那至誠至深的親情、那生機勃發的自然景象已永駐你美好的記憶中了吧!那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瞭解的朱自清。

學生髮言,教師補充(展示投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於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大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國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朱先生的一篇情文並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書文題、作者)

2、簡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後,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説:“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那麼在《荷塘月色》裏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們來欣賞這篇課文。

二、學生看投影上的畫面,聽配樂朗讀,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

三、整體把握課文,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請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體會其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此句稱“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後,革命鬥爭深入 ,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處於極度的不安之中。關於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後,蔣*石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説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脱這種思想,又顧慮着“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2、從文中哪些語句中還可以瞭解到縈繞於作者內心的思緒?

學生討論交流:

①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②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④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⑤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學生討論交流對句子的理解,教師補充:

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現在暫得寬餘,流露出對黑暗環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

②句“且”字表明瞭雖只是暫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離現實的心態,透露出一絲的喜悦。

③句“但”字筆鋒陡轉,蟬蛙如此“熱鬧”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難以擺脱綿綿的愁緒,照應了文眼“頗不寧靜”。

④梁元帝的《採蓮賦》描繪了一個熱鬧歡快的境界,讓讀者置身於江南的'盛況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飛離痛苦的現實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詞告訴我們作者又從熱鬧的採蓮盛況中返回了灰色的現實,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⑤江南是作者的故鄉,畢業後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讚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後,常表達出思想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脱“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脱,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於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

3、教師總結:

由此,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裏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託。作者才夜遊荷塘,去尋找寧靜。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麼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所以,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藉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為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講解過程中,板書如下)

四、佈置作業 :

1、加強朗讀,品味文章的4-6小節

2、思考課後練習

荷塘月色教案 篇五

第一課時:

1。 自讀感知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線索

3。 探究閲讀

第二課時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圖,提問:請兩位學生談他們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師引入:我們學習散文重在鑑賞品味語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文稱為“白話美術文”,這體現了他散文的什麼特點?

點撥:繪畫美。第4、5、6節體現了這個特點。現在我們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筆看作是攝影機的鏡頭,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給荷塘拍照的?

第4節:遠→近,上→下,靜→動; 第5節:上→下,正面→側面;

第6節:外→內,遠→近→遠。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這三段文字,發揮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葉聖陶語),讓學生説出感受最深的語句並作欣賞分析。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的句子談。

荷塘月色課堂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鑑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佈置預:(早讀)

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準下列詞語的讀音和並弄清其意思:

乘涼煤屑踱着點綴顫動霎時斂裾媛女纖腰

幽僻、蓊蓊鬱鬱、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懂《採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第一課時

一、由回顧朱自清的生平及介紹創作背景導入新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了一位能“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毛澤東語)的詩人、散文家兼學者——朱自清。他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蒐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汪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寫下了《荷塘月色》,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朱先生的這篇情文並茂的名作——《荷塘月色》。

二、朗讀課文,初步整體感知文意,體味課文的美。並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此步教學也可放在早自)

(一)多媒體顯示荷花及荷塘的優美畫面,學生感受畫面美。

牐牻淌Σシ攀痙獨識鏈糯,學生聽讀,入境,欣賞美景,體味感情。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水平作相應的指導;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個:一是要正確、清楚,用普通話朗讀,讀準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錯字,不讀破句;二是態度自然大方,語氣順暢,停頓合理,節奏恰當;三是能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比較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牐犂識戀募記芍饕是停頓、重讀、語調和速度。

(三)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檢查字詞掌握情況。牐

給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多媒體展示)

肆姑盒減庾諾闋翰動霎時斂裾媛女纖腰

牐犛鈉А⑤鈳鈑粲簟⒚滯、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選兩個學生注音。

牐犆魅罰篶héngxièduózhuìchànshàlinjūyuànxiān

yōupìwěngyùmíniǎonuówǎnníngbānbó

(四)美點尋蹤,體味課文的美。牐

1.教師請同學們談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髮言,教師總結:牐

看來,朱自清先生着實是個大手筆,就我們接觸到的三篇文章來説,異彩紛呈,手法各異。對本文的整體印象,大家的感覺不約而同,那就是美。

2.繼續探尋:牐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的“美”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桌之間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文中的寫景特別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調非常美。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

三、整體把握:劃分層次,並歸納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一段

[提問]:作者為什麼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説:“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強調了“頗不寧靜”,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而且時間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天以來的心情了。我一煩悶便想到外面散步,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滿月的光,於是便離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是不是家裏的矛盾?注意聯繫一下背景來體會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寫道:“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詳地睡着,母親還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靜、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些舉動都體現了作者對家人的關心。可見不是家裏的矛盾。聯繫一下作者所處的社會就可知道,作者是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與苦悶。這正是作者通過文章表達出來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文眼)。

二、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大家看看各小節都寫了些什麼,總結一下,作者是按什麼線索來寫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按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來展示荷塘月色,同時,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這樣一條線索使得情景交融。

[板書]: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講讀第2節

[提問]:請一位學生找出小路的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來襯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幽僻是基本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

[板書]: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這一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一層朦朦朧朧的詩意。

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三)、講讀第3小節:

[提問]:這一段是講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説説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怎麼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作者懷着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脱現實,應該説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

[板書]:來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路感受:自由——(苦悶)

(四)、講讀第4小節:

請同學朗讀第4節,並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提問]: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寫花,白色的,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後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餘地是極大的。

[板書]:田田(多)

荷葉亭亭(美)

零星點綴、白(色)形態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

塘荷香:縷縷—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動態美

象閃電(快)

荷波: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靜態美

[講解]:這裏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裏面藴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析]: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再如:

1、“……他滑滑的明亮着(視覺),象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觸覺)。(《綠》)

2、“……綠茸茸的草板(視覺),象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聽覺)”。(《長江三峽》)

總之,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五)講解第5節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五節,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提問]: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解答]:瀉、浮、洗。

[提問]: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麼?

[解析]: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在這裏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裏,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書]:如流水—流動

(正面)月光

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

黑影、倩影

(六)講讀第6節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

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着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討論]:文章中有一句話“這時侯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似乎真的很熱鬧,而在剛才的分析中卻説,這是個“寧靜”的環境,這兩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討論的過程中拿一支筆從半空扔下,再請全班學生不要發出一絲響聲,拿起一支筆從半空扔下。)

問:哪一次聲音清晰?(答案當然是後者。)

問:剛剛大家是不是很安靜,筆落地的聲音是不是很響?(是)

那剛才那個問題還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請同學們在這一段中繼續找出運用反襯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兩個“漏”字,借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以蟬蛙的熱鬧襯托內心的煩惱。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鬱)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三、總結:

第二段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課時

一、講讀第三段

[講解]:這一段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

[板書]:聯想: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裏,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裏頗不寧靜”,於是漫步荷塘進入醒着的“夢”境—“另一世界裏”。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於超脱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裏,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卻又無法擺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裏的‘我’和現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脱現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展示出一幅現實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迴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最後,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那到底是什麼造成作者的“不寧靜”呢?這不是意在言外嗎?那就是作者當時在白色恐怖下隱約地流露出來對反動派屠殺革命者和人民羣眾的不滿的絕妙之筆。

在文章裏,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隨立足點的變化而變化,這可以用座標軸來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處我什麼也沒有

獨處的妙處

頗不寧靜

淡淡的哀愁什麼聲息也沒有

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地點

二、小結:

本文寫夜遊的動機、夜遊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敍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三、佈置作業:

(一)思考和練的二、五

(二)背誦4-6三節

附註:全部板書佈局:

一、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文眼)

田田(多)

荷葉亭亭(美)形態美

零星點綴、白(色)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

塘荷香:縷縷—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動態美

象閃電(快)

荷波凝碧(色)

二、荷流水:脈脈(態)靜態美

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動

色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和影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樹:重重、陰陰(沉鬱)

四周遠山:隱隱約約

(自遠而近)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蟬鳴、蛙叫

三、聯想: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設計: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釋題

1、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讀感知

1、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瞭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鬱鬱、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懂《採蓮賦》。

2、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問: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明確: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景物優美;感情真摯;語言新而不失自然。

(1)寫景。主要寫什麼景?(荷塘、月色)

(2)是寫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確:

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説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脱不了苦悶憂愁;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裏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後又回到家裏;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説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脱不了苦悶憂愁。

由此説,本文的文眼句是什麼?

提示:

題有題眼,文有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文中最緊要的語言。比如一個人,人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反過來,他人讀你的眼睛,就能讀到你的內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題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傳神語句。清代劉熙載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説。所以讀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於設置文眼。

三、再讀質疑

(一)學生再次仔細閲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1、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2、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麼?

3、作者説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4、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葉子寫得多?

5、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6、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麼?有無深層含義?

8、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9、作者為什麼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10、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11、《荷塘月色》為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二)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於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如上1. 3. 6.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如上4. 2. 7. 9. 10. 8.

第三類是關於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如上11.

荷塘月色課堂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析文中之情,賞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結合具體的景物描寫摹繪比喻、比擬、通感的修辭效果,同時尋蹤文中的美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學重點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瞭解作者對現實不滿,尋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無法解脱的苦悶心情;通過品鑑景物的色調和情味,體會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讓學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技巧,同時調動學生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引導他們認真感受和體驗作品中優美的意境,從而獲得一定的審美實感和經驗;

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學習文中的比喻、比擬、通感、映襯等修辭手法,通過具體分析、品味語言的形象性的繪畫美,揣摩豐富的情味,同時揣摩文中的一些煉字煉句必須反覆推敲涵詠,從中嚼出藝術的真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荷塘月色》朗讀帶

學生:查閲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資料,製成卡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揣摩直接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理清作者的思緒和思想感情脈絡,分析作者感情的發展變化,探尋作者心情變化的觸發點。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沒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聯想一下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荷花嬌豔的盛開着,面對此等美景,我國宋代的著名詩人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抒什麼樣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讓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去看一看他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篇優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板書一

二、簡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問:同學們對朱自清瞭解多少?以前我們學過他哪些文章?(要求學生各抒己見)

明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對於他,大家應當記得他的四個令人羨慕的閃光點:

(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

(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

(3)毛澤東曾高度的讚揚朱自清“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這源於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對世情精細的觀察和體驗及樸實、忠厚、平淡、剛正的性格。

國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並茂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

2、關於《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後,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説:“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那麼在《荷塘月色》裏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的是這篇課文的朗讀帶。

三、播放朗讀錄音,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同時佈置問題讓學生思考

同學們可以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閉上眼睛去欣賞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體味一下作者的感情,並且考慮以下問題

問題:

⑴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依據是什麼?

⑵在各部分中劃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播放錄音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重、難點字詞,錄音完後引導同學一起解決。

板書二

四、整體把握課文;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思緒,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讓學生討論並完成第一個問題,教師總結

剛才大家帶着我的問題一起欣賞完了本篇課文的優美富有感情的朗讀帶,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啊?聽完了錄音後,我們開始進入文章的學習。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朗讀前佈置的第一個問題(問題略)

讓學生討論交流並找學生説出自己的意見,教師總結

明確:作者的路線可總結為:出家門 走小路 觀荷塘 觀四周 回家門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導學生認識觀荷塘為兩個部分組成,但習慣上將其歸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時認識作者的路線圖為圓形。

板書三(在板書的時候可將“觀荷塘”和“觀四周”分開板書以便授課)

2、讓學生討論並完成第二個問題,教師總結

同學們都知道在一般的寫景抒情散文中寫景大都是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達思想感情不採用直白淺露的方式,説什麼“我的感覺怎麼樣啦”“我的心情怎麼樣啦”而總是藉助於形象,或借景抒情,或詠物抒情,或緣事抒情等等,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內質和靈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學習這樣的文章其實重點還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的任務也不能脱離這個重點,接下來我們就來挖掘文字背後隱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聽朗讀之前我給大家佈置的第二個問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思考了,現在我們來結合我們剛才劃分的層次討論一下:

⑴ 學生集體討論交流,並找個別學生回答

①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③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⑤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⑥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⑵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補充講解

講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開頭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這句被稱為本文的“文眼”。那麼什麼是“文眼”呢?一句話簡單地説“文眼” 就是主題思想的聚焦點。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時候是一篇文章的題目,有時在一篇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等等,這篇文章就是出現在文章的開頭,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調——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頗不寧靜”是關鍵詞,“頗”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寧靜的心緒是籠罩全篇的。那麼作者為什麼“不寧靜”呢?這就要結合當時作者的社會背景來解釋了:

[資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後,革命鬥爭深入,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處於極度的不安之中。關於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後,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説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脱這種思想,又顧慮着“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説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②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從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釋: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都是不想做不想説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説自己是自由的。這是作者的一種去荷塘過程中的一種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種不寧靜的情緒,心情得以釋放。

③句“且”字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是什麼(找同學回答,教師總結)剛才這位同學基本上説出了它的意思,其實“且”在課文中可以理解為“暫且,暫時”的意思,這個字用在這正表現出作者怎樣的的心態,是不是一種極欲逃脱現實,但又明知只是暫時解脱、不得已而為之的複雜心態啊,同時“受用”二字也點明瞭這段的感情基調——積極的、解脱之情

④句中“但”的效果強烈,熱鬧的蟬鳴蛙鼓反襯周圍環境的寂靜和作者內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後,心裏又不寧靜起來。“什麼也沒有”極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空虛。

⑤句中聯繫上下文是由於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內心的不寧靜,所以才懷古思鄉。同時這段中描寫的古代江南採蓮習俗的熱鬧、風流、有趣,正反襯出我們現實生活的死寂、冷酷、無趣。“無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憑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這一句來暗示重新面對現實時的無奈和悲哀。這時作者的心情“又頗不寧靜”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經過種種變化後最後的情況。江南是作者的故鄉,畢業後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讚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後,常表達出思鄉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脱“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脱,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於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與“頗不寧靜”遙相呼應。

總結:

剛才給同學們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現,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線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礎上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總結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線索?作者的感情線索與他的行蹤之見存在什麼關係呢?請同學思考。(讓學生討論,並找學生歸納總結)

明確:由上面分析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裏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託。“出家門”時作者的心情是不寧靜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説出了這種心情,正是因為作者自己的不寧靜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遊荷塘,去求寧靜。文中劃出的②③兩句無論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還是暫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都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寧靜的渴望,可以説是求寧靜。那麼,從剛剛我們分析的文中來看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麼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對一切的熱鬧已經置身事外了,最後不免發出“我什麼都沒有”的感慨,可以説作者找到了寧靜,是在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作者又失寧靜,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當時的作者已經是回到了現實,對那片刻寧靜已經無福消受了。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藉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為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

不寧靜 求寧靜 得寧靜 失寧靜

(①) (②③) (④) (⑤⑥)

同學們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蹤路線呈一個圓形,可以説它是作者的空間之圓;同時他的情感變化也呈一個圓,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圓,那麼無論從這兩者的哪一者來看作者最後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學們可不可以告訴我作者最終能找到他的寧靜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會。

板書三(板書要在板書二的基礎上)

五、教師總結

以上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有的內容,我這節課主要給大家講了幾個問題: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況;2、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感情線索,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並繪製了作者行蹤和感情線索圖

六、作業佈置

1. 加強朗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導出“文讀百遍其情自現”),品味文章的4-6小節

2.思考課後練習

附板書

板書一: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板書二: 出家門

觀四周 走小路

觀荷塘

板書三: 心理結構 不平靜

出家門

失 求

寧 觀四周 空間結構 走小路 寧

靜 靜

觀荷塘

得寧靜

荷塘月色教案 篇九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係。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四、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瞭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探究學案導入:説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為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有人説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

五、教學過程

在他的世界裏,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前節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後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後黑板上一。脈絡梳理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

我與曲徑 (2.3)

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

我與家鄉(7-9)

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後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説着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後與原文有什麼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分析: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是與世界的關係是對抗還是融合呢?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裏。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5、自選分析: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後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於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脱),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緻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註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裏面才是。能夠徜徉於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於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拓展學案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託,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ppmd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