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劉禹錫《石頭城》精品教案

劉禹錫《石頭城》精品教案

劉禹錫《石頭城》精品教案

《石頭城》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懷古詩的鑑賞方法及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

2、熟讀、背誦《石頭城》。

教學重點:

把握懷古詩的鑑賞方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個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見證了六朝的興盛衰亡,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憑弔歷史的對象,它是?——南京,古稱金陵、秣陵、石頭城、建康、建業、江寧、應天等。

唐代詩人劉禹錫雖然沒有親自來到這裏,但是也有所耳聞,一口氣寫了五首詩,合為《金陵五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一首《石頭城》。(板書課題)

二、解詩題(瞭解史實)

《石頭城》是一首七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是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

詩中所寫的石頭城,即南京城。它北臨長江,南瀕秦淮河,後傍鍾嶺,壯麗險峻,位置重要。原是戰國時期楚國建的金陵城,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重建,定為國都,改名石頭城,並在此修築宮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一帶。經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廢棄,二百年來成為一座空城。

詩中講的“淮水”,即秦淮河,是當年六朝顯貴遊樂的場所,是當時最繁華之地。杜牧有詩寫道:“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時過境遷,這裏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齊讀

(1)糾正字音

(2)劃分節奏:二二三

(3)指導誦讀:

“故國”“空城”後宜停頓

“在”“回”二字宜重讀,“舊時月”“還過”重讀

2、教師範讀

3、指名個別讀,學生互評。

4、自讀詩歌,結合註釋瞭解詩意。同桌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然後思考問題。

四、抓意象,體味意境

1、這首詩寫了什麼景?

板書:三幅畫面(或三個鏡頭)

(1)山圍故國

(2)潮打空城

(3)月過女牆

2、這三個鏡頭共同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教學重點)

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1) 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2) 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準確概括景物特點的兩個雙音節形容詞)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解説詩句,描述畫面。教師點撥: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來説,要忠於原詩,運用聯想和想象,語言優美、連貫)

明確:

鏡頭一:羣山圍繞着石頭城,四面環山。可舊日的繁華已空無所有,有蒼茫悲涼之感。

鏡頭二:潮水依舊拍打着都城,今城卻非昔城。一“空”字足見其淒涼;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會帶着寂寞的心情默默返回。潮水如此,人何以堪?(注意擬人手法)

鏡頭三: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那輪明月啊,依然是舊時那映照繁華的明月,仍舊從城牆後面升起。月照空城,更見“寂寞”。“還過”一詞,意味深長,説明月是歷史的見證,雖然還來,然而許多東西已不復返。

這三個鏡頭,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無景不融合着詩人故中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可見其寄意的深遠。

(這種手法抒情手法叫做?寓情於景)

或者:

第一句寫空城四周被山巒圍繞着,它虎踞龍盤的姿態並未改變;第二句寫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後帶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這兩句是寫山川依舊,可故都已荒廢。

第三句寫淮水的東邊升起的明月懸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過昔日,是見證;第四句寫今夜的月亮又逐漸移到這邊來,可這裏已是空城一座。這後兩句與月照空城,更見“寂寞”。

全詩寓情於景,感慨城牆仍在,江潮和明月不變,但石頭這座古城卻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變衰,期望着唐代統治者能吸取歷史教訓。

全詩的語言含蓄,意象具體,筆觸淒涼,意境深遠。

主要意象:月——橫亙古今,跨越時空,是亙古不變的象徵和世事變遷的永恆見證。 如:李白《蘇台覽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蘇軾《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3、作者藉此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慨?(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昔盛今衰,人生無常) 點撥:和我們學過的哪一首詩類似?(活頁作業第一單元單元檢測,知識遷移、溝通和聯繫)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抒發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

五、明確全文主旨:借古諷今

結合寫作背景:時值李唐國運衰微,力圖中興,目睹金陵殘破衰敗的景象,聯想到唐敬宗沉溺聲色、遊樂無度、國事日非,感慨萬千,於是弔古傷今,寫下了《金陵五題》,《石頭城》是其中的一首。

諷諭現實,即借六朝滅亡抒發國運衰微的感歎,希望當時統治者能以前車為鑑。(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變衰,期望着唐代統治者能吸取歷史教訓。)

六、學生歸納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1、寓情於景

2、擬人(寂寞、過)

七、比較閲讀:以下三首詩均為懷古之作,是比較在表現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烏衣巷為東晉以來王、謝兩世家居住之地。王導謝安曾貴為宰相,顯赫一時。“王家書法謝家詩”也足以讓人仰懷。

(1)從全詩看,“野草花”“夕陽斜”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從全詩看,“野草花”“夕陽斜”反映的是一種荒涼、冷落、衰敗的景象。

(2)事實上,是不可能有四百餘年前的“王謝堂前”的老燕如今飛人尋常百姓家的,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喚起讀者想象,暗寫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滄桑的感慨。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劉禹錫《石頭城》優秀教案

蘇台覽古 李白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注:①蘇台即姑蘇台,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

同是李白的懷古詩,但兩首的藝術手法和抒發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思想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越中覽古》着重渲染越宮昔日的繁華,結句聚焦在今日荒涼的遺址,以強烈的對比抒寫了姑蘇台今日的荒涼,表達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蘇台覽古》着重描繪姑蘇台今日的荒涼,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襯托人事的變幻無常。

八、歸納總結

一、詠史詩的概念(詠懷古人、古事、古蹟)

詠史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歎史實、懷念古蹟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

二、思想內容

1、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或抨擊社會現實,如:

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2、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詩人自己並不置身其中。

三、主要寫作手法: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

四、藝術特色:借古諷今、弔古傷今、今昔對比、用典、寓情於景

五、鑑賞詠史懷古詩的步驟和方法。

1、要弄清史實。

詠史懷古詩的題材決定了詩詞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歷史性,因此鑑賞的第一步,就要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有一定的瞭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地名。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當然,詩詞的註解,有時也能很好地幫我們完成這第一步。

2、要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時觸發感慨的媒介。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

3、要領悟感情。

詩人詠史懷古,大致有這麼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裏學過的兩首宋詞《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

4、要分析寫法。

不同的寫法,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也有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詠史懷古詩常用的表現手法。

劉禹錫《石頭城》寫作背景

《石頭城》,寫於826年,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組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祕的對話。

這是一首詠石頭城的七言絕句。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南京的江山形勝,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是東吳、東晉、宋、齊、樑、陳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詩家稱之為金粉六朝。但由於荒淫誤國,這一個一個朝代皆滅亡得極快,悲恨相續。這虎踞龍盤的六朝豪華之都,也就荒涼下來了。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罷歸洛陽,路過金陵,見昔日豪華勝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劉禹錫《石頭城》補充資料

探討詩中“月”的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閒自在、曠達的情懷

在恬淡閒適、樂觀曠達的人的眼裏,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緻、悠閒自在的代名詞。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麼幽雅、明淨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啊!

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在這首詩中,月亮以動態的形式出現,一個“驚”字打破了寧靜,喚醒了一個息息相通的世界。在這夜靜春山空中,一輪明月的出現,更加渲染了清幽與雅緻!

其它詠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閒自在、曠達的情懷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未出羣山高,瑞光萬丈生白毫”(蘇軾《和子由中秋見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前赤壁賦》)等。

二、以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

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裏,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託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藴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李白《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只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歎”(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①蜀相:指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②錦官城:古代成都的別稱。③柏森森: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③黃鸝:黃鶯。④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事。⑤兩朝:指劉備、劉禪父子兩朝。⑥開濟:開創基業,匡濟艱危。⑦出師未捷: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興十二年(234),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百餘日,病死於五丈原軍中。

(1)寫景總會滲入作者的主觀感受,試分析《蜀相》詩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並説出跟意境關係最為密切的兩個字。

這一句是寫入祠後所見,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跟意境關係最為密切的兩個字是“自”“空”。從“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淒涼、冷落氣氛,含有感傷的意味。

(2)本詩的主旨是詠歎什麼?

主旨是歌頌仰慕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 。以古人自況。

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注: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當時,由於蘇軾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謫到黃州,這首詞是他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時寫下的。

試析詞中景物特點以及抒發的情懷,體會詞人的豪放詞風。

從景物描寫來看,描寫的都是意境高遠、雄渾壯闊的景物。詞人懷念古代的英雄及其豐功偉業,抒發了對英雄的讚美和壯志難酬的慨歎,感情曠達而不哀傷,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整首詞,氣象磅礴,格調雄渾。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山河表裏:指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外有黃河,內有華山,互為表裏。②西都:指長安。③秦漢經行處:指秦漢兩代皇帝苦心經營的地方。

這首小令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試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寫景氣勢非凡,既充滿動感而又飽含感情,抓住了武術宮殿樓閣都變為廢墟這一典型事例,寫出了封建王朝興則大興土木,亡則戰火紛飛,給人民帶來的都是痛苦。

三、懷古詩常用的典故

1、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歎,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

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藉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遊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

11、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13、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後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16、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7、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相傳是南朝後主所制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18、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樑、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徵人為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9、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zlwo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