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多篇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多篇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多篇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篇一

關鍵詞:

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據國小生獨有的心理身體發展特徵,培養其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健康發展。眾所周知,國小生的各方面都暫不成熟,正是需要得到引導和幫助的時候。對其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指導不僅是時展的需要,也是國小生成長的大勢所趨。而通過實踐證明,國小語文由於其科目特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實可行的。

一、尋找滲透點

教材是課標的具體化,也是老師教學的載體,要想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決的自然是吃透教材。國小語文所涵蓋的內容方方面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的培訓過程中挖掘出文章深層次的含義,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點。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以及《兩隻小獅子》中可以根據故事的講解幫助學生克服其心理依賴;又例如國小生由於年紀小,對感情的表達總是非常直白,而在同學的相處中,不懂得包容,容易產生排遣或者嫉妒的情緒。那麼,針對這一弊病,對低年級的國小生,老師在講到《校園裏的畫》時,可以啟發學生在課文中受到教育,而對於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則有《爭吵》和《將相和》等課文可以使學生從中受益;又例如《藍樹葉》、《小公雞和小鴨子》等可以使學生在與人交往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學法指導

所謂的學法指導,是指通過一定途徑,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誘導和診治,從而學生掌握科學學習方法,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提高自學能力。但是就國小生的學法指導來説,由於國小生的各方面都處於成長的過程中,知識體系並不完備,而除了知識儲備的不足還有心理的不成熟,也就給學法指導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正是心理因素這一非智力因素對於學習的啟動和強化作用,也使之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新課標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最好的想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方式的指導。例如在閲讀課文《自己去吧》時,教師要啟發學生進行聯想。比如説當小鴨子被媽媽要求自己去時,小鴨子是怎麼想的?小鴨子又是如何學會游泳的?在小鴨子學會游泳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發生等等。只有想出問題,才能夠討論問題,並解決問題。而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若是某一天,小朋友們的媽媽要你們自己去獨立的做一件事情,你會不會像小鴨子這麼勇敢呢?這樣在國小語文的教學中,就會教學生學會獨立與堅強。

三、學與實踐相結合

語文這門課程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很大的開放性,並且自主學習與自我活動機會多。若是在一個人的國小過程中,有比較好的教師的積極引導,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定會養成愛閲讀愛思考的習慣,在日後學習其他東西時也能獲益不淺。因此教師要時刻把握時機,巧妙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見縫插針,往往事半功倍。在國小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和社會實踐活動不少,教師若是引導的好,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就會全身心的投入,體驗成功與失敗,總結經驗與教訓。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以活動為教材,注意把握教育的契機,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學會成長。例如在開展實踐活動“我來露一手”時,可以讓學生把自家炊具帶到實驗室,學生自己分組自備食材,進行一場烹飪大比拼。學生的廚藝如何暫且不提,參與度肯定會很高。而且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們既分工又有合作,或是煮麪條,或是包餃子,或是炒菜,團隊協作,拉近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同時也可享受到勞動的快樂,在以後的家務勞動中,就會主動的動手,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最為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團結協作心理品質的形成,並樹立集體意識。

四、在學習中悟出道理

人與動物的最本質差別是人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與學習的過程中會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悟出道理。比如在講到《掌聲》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針對文中自卑憂鬱的心理難題,將這種難題轉達給學生,使其接受心理健康的考驗。也可以引導學生設想,假如文中角色和我們所想象中的不一樣,她又會怎麼做呢?那麼在學生讀想説的過程中,除了更加加深對課文本身的理解之外,還會從文中角色中學會自信。很多語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細膩的人物內心心理刻畫與描寫。在課文《灰雀》中,小男孩與列寧的僅僅三次對話就講人物內心心理活動刻畫的栩栩如生。在讓學生對小男孩的所作所為進行描述時,學生通過揣摩,潛移默化與感同身受,學會真誠。在語文教學中,作文始終是佔着很大篇幅的一個部分。作文也是考驗一個學生語文學習程度如何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那麼教師在佈置作文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讓學生寫《我的爸爸》等,通過寫作,理解父母的辛苦,並懂得感恩。

結語:國小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通過教學使學生不僅學到有用的知識,更學會做人,是一個教師最大的榮譽。綜合運用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之滲透到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是每一個國小語文教師都應該鑽研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君萍。試論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金色年華:下。2011(6)

[2] 臧保同。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點滴體會[J].現代教育創新雜誌。2011(1)

[3] 張娟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學週刊:B.2011(2)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篇二

關鍵詞:國小數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一、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行為舉止往往影響着他身邊的一大批學生。一個老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以一種親切、信賴的目光;一句熱情而飽含激勵的話語,給學生以勇氣,就會使他們產生一種樂觀的學習態度,以此感染帶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則可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學生會從老師的身上學會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相反,教師情緒失控,對學生的行為不滿,火冒三丈,嚴加訓斥,不僅會使課堂氣氛驟然緊張,而且會令學生望而生畏,產生厭學情緒。心理健康的數學教師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陽光的行動引導和感染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樂學情緒

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心理空間。將數學知識放回到生活的某個事件中,形成一個含有數學問題的原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對事件進行觀察、分析、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構成學生已有知識與解決現實問題之間的“衝突”,激起學生探究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慾望,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接近學習難點,消除對學習內容的陌生感和畏懼感,讓學生在不斷解決矛盾的數學活動中,逐漸地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獲得成功,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三、要善於利用“數學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像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直觀性、體育具有身體參與性的特點。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挖掘“數學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升入五年級後,我會每天在課後抽出十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閲讀我國著名作家樑衡先生的《數理化通俗演義》。這是一本從興趣入手的軟教材和知識拓展教材,採用的是中國的章回小説形式,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淺出的語言、旁徵博引的敍述,生動地介紹了幾千年來中外科學家、發明家探索科學真理的艱辛歷程。為枯燥的數理化知識包上了“一層美麗的糖衣”。通過閲讀書中的故事,一是用形象思維還原科學史上的人和事,開拓了學生視野,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數學王國的興趣之門;二是講解科學家在發現、發明過程中用的方法,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既能提高興趣,也能學到知識,更有世界觀、方法論的引導。

四、用愛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愛是教育的基礎。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因為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於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當教師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教師熱愛學生,應表現為信任、尊重、關心、稱讚和體貼學生,而不是訓斥、厭棄、批評學生。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污辱學生;理解學生要從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出發,理解他們幼稚和天真;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鍛鍊,在磨練中成長。縮國小生與教師心理距離。

五、讚美賞識是優化課堂心理環境的催化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説:人類本質中最深的企圖是渴望被讚美、欽佩、尊重。作為教師,要有一雙慧眼,發現學生的些許進步,欣賞他們的點滴成功,肯定他們的潛在價值,呵護他們自豪的舉動,讓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和學習的樂趣。教師要時刻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真心交流互動,讓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我們提倡“三個一”:給膽怯的學生一個鼓勵的目光;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你能行”的暗示,讓他們戰勝自卑的心理,和同學們平等相處,以競爭、樂觀的精神面貌參與學習。

總之,作為教師,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正確處理好師與生、知識與實踐的關係。要轉變教學觀念,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靈活地挖掘教材和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使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提高。

作者:趙文靜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小高莊國小

參考文獻: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語文教學 滲透 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當中,由於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際性、人文性的特點,把它與人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個性情感等因素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從而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藝術特徵:隨機性、多樣性、豐富性。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師生間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維的相互碰撞、興趣的相互牽移、語言的相互啟迪,是師生共同開發和利用語文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麼,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點,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的發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語文教材中國小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着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並內化自身品質。

1、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麼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覆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於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於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

2、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採用中央電視台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並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願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願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於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樸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後,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於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於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

二、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佔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説,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於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於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三、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篇四

社會的輿論導向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的生活趨勢。因此,社會往往容易對人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國小生由於社會經驗不多,又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在這一階段接受的社會信息會對他們以後的心理狀態造成很大的影響。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法與社會契合起來,很容易使國小生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侵蝕,造成國小生的扭曲心理,使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傷害。

二、國小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改良課堂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國小班主任把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面,並沒有認真思考採用何種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有的教師在學生犯錯後多采用説服式的教育方法,告訴學生錯在哪裏,要怎麼做,或者把班級中表現好的學生作為榜樣,告訴犯錯誤的學生要向他們學習等等。這種事後教育的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國小生樹立是非觀,但是對國小生的心理教育來講是遠遠不足的。因此,國小班主任開展滲透式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心理上認可並接受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以後的工作中積極體現基礎性的滲透原則。在課堂教學時,國小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教學技能與心理學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老師對自己心理品質的教育。

(二)營造民主平等,師生和諧相處的班級氛圍

在班集體中,教師往往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少數表現優異的學生身上,大多數學生也因此遭到了班主任的忽視,然而這種做法會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每個學生的心裏都十分渴望得到老師的關心與愛護。作為一名國小班主任,要站在每一位學生的角度上想問題,儘量給予每一個學生關心與愛護,使學生體會到師生關係的和諧與生生關係的民主平等,體會到和諧的班級氛圍。其次,班主任也要及時給予學生讚揚,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也會帶給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教師要積極通過這種方法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愉快學習,感悟生活,熱愛生活,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地心理環境,從而健康成長。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5k1oz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