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幼兒教師的素質、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的家長自古以來對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會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不絕於耳,家長與社會的高期望直接轉嫁到了幼兒園教師身上。家長不僅要求孩子在幼兒園吃好、睡好、玩好、絕對安全,還要求幼兒園成為人才的搖籃,要求幼兒教師成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證人。隨着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曰益豐富、複雜,教學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變化令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力不從心。在與幼兒教師們的交談中,我們經常聽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靜地休息一會,話都不想多説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發脾氣。”這些話反映出許多教師真實的心理狀態。據調查:有26.1%的教師需要接受心理指導,48.1%的幼兒教師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工作中的困惑、競爭中的壓力,同事間的矛盾等等,給幼兒教師心理造成了很大影響。關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豐富了健康心理學、心理衞生學等相關學科,而且對維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學的教育幼兒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的研究

幼兒教師心理素質主要包括職業心理特徵、人格心理特徵和適應性心理特徵三部分。職業心理特徵作為幼兒教師心理素質中對於教師職業的心理認知成分,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根據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它可以分為靈敏性、創造力、非權勢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勵性、教學效能感七個方面;人格心理特徵是從教師人格特徵中提取出來的、體現幼兒教師職業特點的一些心理特徵,該特徵對幼兒習慣的養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有恆心、自信、成就動機、責任感、客觀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適應性心理特徵包括幼兒教師的人際適應和職業適應,是幼兒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順利開展自己工作的保證,具體包括樂羣性、心胸豁達、監控性、輕鬆興奮、挫折耐受性五個因子。職業心理特徵、人格心理特徵和適應性心理特徵圍繞幼兒教師職業本身構成了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的基本結構。

西南師範大學張大均提出:幼兒教師心理素質包括教師的情感特徵、意志品質、職業興趣、智力與教育能力、人格特徵及教育信念。上海師大李伯黍、燕國材認為:教師心理素質的結構應包括教育機智、教育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言語表達的能力、瞭解學生的能力、獨立創造的能力、實際操作的能力、適應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點(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學上,人們普遍把心理素質分成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方面,幼兒教師心理素質中的認知能力應該滲透到教師的職業心理特徵中,更多體現在教師對職業本身、對自身角色以及對幼兒教師與幼兒發展關係的認識上。這種認識應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觀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認知能力。個性方面則突出教師從業過程中對幼兒發展、對教師職業成長成熟有重要影響的人格心理特徵。適應性方面重點強調幼兒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各種環境適應。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分析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分為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兩類。其中,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鬱。行為問題主要有強迫、偏執。

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焦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緒障礙,是指對即將面臨或預期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痛楚所產生的悲傷、憂慮及不安等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教師的焦慮主要表現在對工作是否得到認可的擔憂及對孩子安全、健康等異常關注,在工作中出現緊張、逃避、不耐煩、不愉快、恐懼、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狀。適度的焦慮對於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是必要的,但過度焦慮將直接導致教師工作質量下降,甚至產生心身疾病。抑鬱也是常見的心理問題,是一種由情緒低落、冷漠、悲觀等構成的複合性負情緒。主要特徵是喪失,如喪失信心、喪失興趣等。

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為強迫--心裏總籠罩着一種不安全感,常處於莫名其妙的緊張和焦慮狀態。教師常見的強迫表現是,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學習,否則覺得很彆扭,以至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對自己或身邊的人要求盡善盡美,明知做不到還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實現等等。有的還表現為偏執。有偏執心理問題的人往往容易廣泛猜疑,過分警惕與防衞,常將別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教師存在的偏執主要表現在對同事是態度上,總覺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對自己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工作壓力。面對新時期的社會變革及教育的改革,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期望,家長、學生對教師的高要求,崗位競爭以及多種角色的擔當等等,給教師造成了較大的職業壓力,從而使他們心理焦慮、情緒不穩、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師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師很難在教育工作中實現“撫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負,而不易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也有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師壓力更為嚴重。教師的工作是相當繁重的,不僅工作量多,學科複雜,而且工作時間長,很多教師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8小時,並且經常需要早出晚歸,工作超負荷,這使的他們的精神負擔加重,由此教師的身心健康,容易發生身心障礙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長。作為教師,一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的基本知識,這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二要學習教育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和技巧,這是教育活動成敗的關鍵;三要學習相關知識,具有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和廣泛的興趣愛好,這是增強教學效果、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這些來自專業發展方面的問題常常困擾教師,越是責任心強的教師,心理衝突越突出,時間越長,心理越不平衡,壓力越大。教師是教人的專業工作者,常與人接觸,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無法獲得立即的反饋,易導致教師對職業的不滿意。缺乏職業滿意感最易產生職業厭倦,教師對工作厭倦與教師離職、曠職及退縮行為有關,對學生品質亦有消極影響。

3.環境因素。幼兒教師在與學生、同事、家長、領導交往中,關係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為不能很好在處理各種關係,而產生矛盾衝突,使自己激動、不安、煩惱和痛苦,如果這種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不僅影響工作,而且極大地損害了幼兒教師的身心健康。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教師擁有良好心態的關鍵。

四、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培育

解決幼兒教師心理問題的對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兒教師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識,同時要有意識的進行呵護,努力培養。教師心理健康的具體策略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幼兒教師在校期間心理素質的養成。隨着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素質在不斷提高。大批師範生陸續走上了工作崗位。要使他們儘快適應幼教工作,併成為幼兒園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就應該抓好在校期間的心理教育與養成,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質。在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的教學和其他學科有關心理教育知識的教學中,注重提高師範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導師範生主動參與到活動情境中感知、體驗,解決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行為改進,而且,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定期深入實際的教學實踐,促使師範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使他們能自覺地去學習、思考和創造,逐漸瞭解幼兒園的工作、生活環境以及人際關係。同時,要通過開展學習、生活、交往、情緒等方面的專題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諮詢,使他們的情緒得到調節,建構良好的心理結構,從而增強適應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質的養成。古人訓:“人貴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優勢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別人一樣獲得成功。同時也要悦納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認識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積極、樂觀心態面對一切,待人、處事、接物都要懂得隨緣,才會自在;強求攀緣,那將痛苦無邊。教師在多元多變的環境中,要先培養自己正確的認知,只有對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與肯定,才可以化消極的態度與作為,不畏外來的衝擊與挑戰,子工作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執行教育的任務。

3、注意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養成。幼兒園是女人的世界,作為女人,幼兒教師大多都愛面子,不服輸。有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園中的一次小小的評比都會使人際間的關係變得緊張、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兒園中還存在教師和園長之間的“敵對”關係。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在工作中,只有對同事善良友好、以誠相待,別人才會對你敞開心扉,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努力培養正確的人際交往認知;掌握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廣泛地與人交往,真誠對待交往對象;掌握與學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標;研究交往與溝通的藝術。同時,還要具備愛心和同情心,寬容、豁達,樂於接納幼兒,不僅接受孩子們的長處和優點,還要能容忍、接受他們的不足和缺陷。良好的課堂氛圍,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教師最佳心理狀態形成的基礎。師生關係不融洽,教師走進教室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也就勢必影響教師的授課情緒和心理狀態。《華記》雲:“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幼兒只有信任老師,願意與老師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師所傳之“道”。教師所面對的羣體除了幼兒之外還有領導、同事和幼兒家長等,如何協調好與這三者的關係,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圍的關鍵。在工作中教師之間難免會有磨擦和分歧,要有種寬容之心,善於和領導、同事進行溝通、協調,積極化解矛盾,消除誤會。

4、注意適應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的養成。幼兒教師要善於根據所在幼兒園的客觀條件、管理模式、幼兒狀況和人際關係等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習慣,保持自身與園內環境的動態平衡,力求教育效果與自身發展達到最優化;特別是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的教師更要主動學習,充實自我,適應時代要求。幼兒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挫折,應正視現實,保持心理平衡。同時,要應選擇合理、合適的方式緩解自己的情結,或是向他人傾訴,或是求助於心理醫生的疏導,還可以通過豐富的文化生活來轉移情緒。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豁達的人生態度。最後,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

5、注重創設解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模式。心理健康問題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階段,人人都會存在,幼兒教師也不例外。幼兒教師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時,大可不必驚慌失措,也是應當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就需要幼兒園多為幼兒教師們多創設一些解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模式,解開教師心中的困惑,緩解各種壓力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邀請心理專家為幼兒教師作心理健康講座,向教師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識,指導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

也可以開設心理健康,當教師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麼解不開的心結時,可以通過熱線向心理專家諮詢,使教師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揚長避短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導教師排除心中的憂鬱。還可以定期對幼兒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檢查。定期邀請專家或引用量表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檢測,讓教師瞭解、選擇、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總之,要解決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要靠師範學校、幼兒園的支持,也需要包括學生家長在內的全社會來關注和研究,特別是幼兒教師自身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磨練堅強的意志、養成樂觀向人的人生觀,善於自我調節心理狀態,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幼兒工作者。

參考文獻:

[1]賀敏。幼兒教師心理健康[J]。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2006,5:12-13.

[2]餘勝美。腦科學與幼兒教師心理素質[J]。學前教育研究,2006,2:47-48.

[3]沃建中,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245-247.

[4]應敏。關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J]。學前教育,2003,7:36-37.

[5]鄭曉邊。現代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與應對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1,3:5-7.

[6]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教師心理衞生[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328-326.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二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提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 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全面 身心並重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們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的自我保護更是十分重要。

一、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在於教師如何愛孩子。”實踐證明,一個充分受到教師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被教師忽視的幼兒則經常自暴自棄,形成一種自卑感反社會的心理。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太少所致。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教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無論孩子美或醜,也無論聰明或愚鈍,我們一定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用我們的愛給幼兒帶來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讓我們懷着一顆愛心走近幼兒,並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愛的策略,多給幼兒一些關懷與微笑,分享他們心中的快樂,分擔排解他們心中的憂慮與不安。同時教師對幼兒的愛需要貫穿於各類活動的始終,切忌忽冷忽熱、喜怒無常,讓我們以自己的愛和真誠鼓勵幼兒學習愛和真誠,用愛心呵護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幼兒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得以糾正。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各種不良預兆,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防治。如“問題家庭”的孩子,心靈上都受到過創傷,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羣、膽怯、多疑等消極心理特徵。因此,對這一類幼兒要多施愛,從而有效地防治此類幼兒的心理扭曲。又如,身體發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兒。此類幼兒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們不注意、不關心他們,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髮展偏離正常軌跡而變得仇視社會,淡漠人生。因此,對這一類幼兒千萬不能取笑、不能嘲諷。同時,對這類小孩子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興趣特長,如樂器、畫畫、書法等等,並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他們因有了某方面的興趣或特長而會逐漸產生優越感,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因得到鍛鍊而日益堅強、日漸開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正常的心態。

二、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髮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家庭是幼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目前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長甚至教孩子“別人打你一下,你就還他兩下。”於是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在幼兒園表現很好的孩子,到了家裏卻對父母、長輩發脾氣,蠻不講理。這就要求家長要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看書、學習、與幼兒老師溝通、聽關於幼兒教育的講座等,讓自己瞭解幼兒的心理常識,掌握幼兒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徑,以便採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兒園做好幼兒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達到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才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為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

參考文獻:

1.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M).華文出版社。2004.49頁。

2.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007.25頁。

3.楊鳳池。讓家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M).深圳新衚衕出版社。2006.137頁。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摘要:在教育過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此產生了一系列不良情緒,影響了心理健康。調查結果大部分教師出現了心理問題,如:緊張、憂慮、擔驚受怕,難於集中精神等。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內因也有外因。本文論述瞭解決教師心理問題的幾種途徑。目的是引起其他人關注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和問題,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 生源差 教育問題 不良情緒 心理問題 主要表現 原因 內應外因 心理健康標準 解決途徑 自我調節 關注心理健康

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崇高而又十分艱鉅的工作。人民教師是塑造年輕一代的辛勤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肩負着造就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不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教學能力和各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措施作用於學生,而且以自己的全部心理品質影響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作為一種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精神活動,教師的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是因為教師工作的對象既不是無生命的自然界的各種物體,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動物、植物,他們的工作對象是人,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的活生生的人。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些有良好學習習慣和態度、養成良好品德的學生很順利地進入高級中學繼續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可有一部分玩劣不拘、沒有好的習慣和品德的學生完成不了國中學習任務,自然成了職校的主要生源,使職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問題,產生了不良情緒,影響了心理健康。

一。職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1、教師的無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書還要育人。所以要求教師既要有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要有組織課堂教學和駕馭學生的能力。對職校教師的要求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有一老師,進行計算機教學。為人厚道老實,平時不善交談,但非常鑽研業務和精於業務,可在教學中,目無尊長的學生們不喜歡他這種“老學究”的教師,對他的教學要求不僅置若罔聞,甚至對他進行人生攻擊。只要他一開口講課,學生就在底下“濤聲一片”,他提高聲音大聲地制止,學生不説了,可他一説,學生接着説。這老師氣得臉紅脖子粗,拿起板擦敲了一通,可學生又展開了第二輪進攻,大聲地講開了鬼故事,引起了同學們一片的叫好聲。這時,外面走過了查課的教務主任,這老師心一緊,拚了全力,跳了起來並大聲地制止,這才嚇住了學生穩定了課堂。這老師上完這節課,費盡了氣力,不僅是腦力勞動更是體力勞動,試想這位老師今後以怎樣的心態再次走進這間教室繼續上課呢?

2、教師的無尊

人們都説師道尊嚴。前提是教師必須是“完人”。教師不能説錯話和做錯事,因為他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否則他就有師德的問題。在社會、在家長、在學校、在學生面前就沒有尊嚴可談。

有一操外地口音的教師,剛剛調到職校教學,她沒有適應這裏的學生,所以她感到教學中有許多的煩惱,心情也很鬱悶。有一次,當她走進教室,看到好多學生説話地、東倒西歪坐着地、女生當眾化粧地……亂哄哄地一片,一點也沒有上課的狀態,她着急了,大聲地組織着紀律,希望看到良好的上課面貌,卻沒想到學生並沒有收斂,反而更亂了,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你們怎麼不要臉呀!”還沒等她反悔,有一女生馬上站了起來:“你説誰不要臉?你才不要臉呢!……我們要告校長!”嚇得這個新來的教師,不僅忍受着自己被罵了一通的氣,還要向學生不停地道歉,才算平息了這件事。可畢竟被學生當眾大罵了一通,傷了自尊,回家大哭了一場,算是心理的發泄吧。

3、教師的無助

自學生入校那天起,教師就要承擔起學生的成長、教育、思想、狀態甚至安全等等。當然教師能做到的就從來沒拒絕過,並也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着。

有一次,全校衞生大掃除。有一男生擦玻璃,被同學惡作劇地關在了窗外的護欄裏,同學們嬉笑着,跳着,這男生被激怒了,抬腳就把玻璃踢破了,看着玻璃的碎片落下,班主任關心學校的財產呀,怒了,斥道:“你有本事再打一塊!”這男生毫不理會班主任的氣話,用拳頭猛擊玻璃,使手背受傷,鮮血直流,送往醫院,結果肌腱斷了。家長責備學校,要求賠償醫藥費、傷殘鑑定費、交通費、營養費和精神賠償費,學校要求教師自己承擔,教師認為自己沒有錯誤,要求上法院。學校怒之,整頓!結果教師把一年的收入都賠給了家長,學校還把她的工作業績給否定了,自己在鬱悶中過了一個暑假。在假期中給了教師一個心理調節的空間。

4、教師的可悲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職業,時刻承受着多重擠兑!在生存的夾縫中艱難地爬行着。社會要求他們在精神上要是一個完人——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為人師表的形象,萬萬不可放鬆對自己的自我約束,戴着“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高帽;學校要求他們在教學上要把知識生動地傳授給學生;家長要求他們無私地奉獻給他們的孩子,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學生要求他們不管對老師怎樣的傷害都不要傷害他們,因為學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不管對老師有什麼樣的傷害都是可以教育的,而老師是教育學生的,不能有任何的有害學生的行為。由此可知教師的生存狀態是極為可悲的。

有一班主任教育她們班裏屢次犯錯屢次不改的學生。學生擺出一副傲慢無禮的氣人神態,時不時地頂撞着老師,刺激着老師疲憊而脆弱的神經,老師被激怒了,忍無可忍,順手拿起桌上的水杯向

這名學生潑去,這學生不顧一切地向老師撲去,忘了老師平時對他各方面的幫助和關懷,抓着老師的衣服,同時朝老師的腿上踢去、踢去……這千鈞一髮之際,有位男老師進來了,制止了這種行為。可血順着老師的腿流了下來……隨後學生的家長來了,不依不饒讓老師賠償學生的傷害,動不動揚言要告教育局,還要媒體曝光。校長迫於壓力把老師當成了違反師德的案例,全校討論批評,並讓老師向家長道歉,賠償了學生所謂的精神傷害費和沒必要的檢查費,而老師的醫藥費卻沒人去問。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的學生違反了學校紀律,學生家長要向老師道歉,中國的學生違反了學校紀律,教師不處理是教師的失責,教師要是不會處理事情或處理不得當的話,要給人家賠禮道歉,還要賠償人家精神損失!記得一篇報道曾寫過,教師罰站會侵犯學生的五十多種權利。可是,作為學生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是否也侵犯了教師的權利。

像這樣的例子時常發生在職校教師每個人的身邊,誰也不敢保證這樣那樣的事不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身心疲憊的教師時時在祈禱千萬不要衝動,即使被學生激怒了,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思維,不要説錯話和做錯事。有的老師説:“我做到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嘴,學生就整不了我。”更有老師高喊:“鈴一響,上課堂,老子今天就死在課堂上。”可悲可泣的老師們,每天都生活在擔驚受怕的心態下,謹小慎微地進行着這樣的教育工作,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心理問題。

二。職校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

1、調查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

近60%的教師表示不喜歡教師這一職業;

近90%的教師表示有壓力;

近40%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好;

近90%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等等

2、職校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在教育工作中,説話的節奏變慢、喉嚨易嘶啞、情緒充滿了憂鬱或自衞性,一句話總是重複説,口頭語“啊”非常的多。

在教育活動中反應遲鈍、沒有熱情、對學生出現好的成績表現冷漠。

當學校提出教育要求時,教師情緒緊張、不安、擔驚受怕、有的就易怒、易燥、發牢騷、動輒會責怪學生和遷怒於同事。

有的教師神經高度興奮、週日的晚上會失眠、食慾不振、女性教師生理不順、有時出虛汗。

有的教師神經過敏,總是自言自語或沉默不語,對教學工作產生厭倦感、無力感、無可奈何感,當在校園裏時,易多愁善感、出了校門心花怒放,感到格外的愉快。

甚至有的教師在外面看見穿着和校服相似的人,都會迴避,與學生年齡一樣大的人,都不願意交流。

教師的身心疲憊,對學生的觀察、教育能力就會在無形中降低,對他們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導等精神維持能量又會隨之變得低下,出現教育、教學方法的不靈活或失常現象。教師的心理問題又會影響到學生,使教育出現惡性循環。

3、影響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影響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態的直接原因是過重的內外壓力。

內壓:是指來自學校內部的壓力

雖然職校教師的教學成績相對重點校的壓力小些,但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非常沉重的。組織這些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雙差生上課,是非常困難的。學校要求教師打鈴必須到教室、課堂教學不能出現亂課,甚至不能有學生趴着上課,對此有專門的教師進行檢查。每一次檢查結果都要與獎金、甚至聘任掛鈎。班主任每天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協助學校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管理好學生,儘量不讓學校從劣等生的行為中扣分,否則班主任工作就不達標。學校每月28日進行一次全面考核,每次都關係到老師的經濟問題,錢囊不鼓的老師都會感到壓力。

在教師與眾差生之間進行大量的教育工作中,學校會以師德、責任、規範、形象等要求着教師,有着良好素養的教師只能默默忍受着來自各方面的傷害,心理不能釋放,心理健康嚴重受損,這方面要比重點校嚴重得多。

外壓:是指來自家長和社會的壓力

人們常説——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職校學生的家長不會理解學校管理的艱辛。他們認為:“我已經交了學費了,我們花錢買教育,我們就是上帝,孩子交給學校,你們老師就要管理好”。強調老師的責任,忽略了家長的責任。出現問題不僅不配和學校,甚至拒絕與老師溝通。學校處分那些行為不端的學生時,家長就會指責、謾罵老師,甚至威脅老師。

社會對教師的關注程度尚未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環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責任重,工作競爭強,社會期望值高,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這些因素的結合,使教師的心理壓力越積越重,最終導致教師心理問題日益複雜化。

4、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所謂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師在內外環境允許的條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狀態。

職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⑴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職業角色。

有的職校教師認為,他培養了一些雖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工作業績不錯的學生,也值得驕傲。這一部分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形成正確的認識,並接納它,喜歡它,教師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

⑵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

教師的情緒狀態是否穩定,是否積極、樂觀,將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教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教師遇到困難時,應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保持鎮靜,能忍耐挫折和困難的考驗。

⑶獨創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獨立進行一定的創造性活動。例如:在組織學生的課外活動時,提出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活動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良好的品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經驗創造出一些有效的學習專業課的方法,並交給學生,讓學生掌握一技之能。

⑷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家長等的相互關係。一個心理髮展健康的教師,必須

能融洽地協調好這四種人際關係。尤其是職校的教師,更要處理好與家長、與學生各方面的關係,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⑸積極適應和改造教育環境。

教師的教育環境是不斷改動和變化的,學生的生源是越來越差,那麼就要學會處理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大家一起探討新的教育對策和方法,積極適應和改造不良的教育教學環境,不被環境所左右。

有的職校教師在挫折和需要面前,能夠有效地進行心理調適,從而達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發展。但也有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或者未能採用適當的方法調節自己的心理衝突,導致出現情緒狀態不穩定,易激動;與學生的關係緊張,無法開展教學工作;與同事的關係不協調,出現迴避的態度等;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厭惡工作情緒,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而教師因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作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言行舉止的榜樣。因此,如果教師心理健康有問題,那麼他們的勞動對象——學生就是他們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受害者。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注重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也是學校、社會的重要任務。

三。職校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

天津《今晚報》2006年1月18日報道:“出席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的魏錫林等代表和參加天津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的楊金元委員,分別向兩會提交議案、建議,指出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要關心教師羣體的心理健康,切實減輕中國小教師過重的壓力。”

魏錫林等代表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儘快制定《天津市保護教師身心健康條例》的議案。楊金元委員指出,目前教師羣體中普遍存在壓力過大的問題,部分教師正在遭受心理問題的困擾。

由於職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導致教師長期的緊張、憂慮、擔驚受怕,難於集中精神,造成不良情緒,使教師的工作效率下降,學校出現了幾起教師與學生衝突事件,學校管理者為解決這些問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逐步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採取了以下幾種途徑:

1、領導者正確看待和諒解出現教育問題的教師

職校教師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不管有多麼的辛苦,還是兢兢業業、認認真真、任勞任怨的,這就避免不了和學生髮生矛盾和衝突,教師有時情緒不能控制,不能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理解力和意志力明顯下降,説話過頭,甚至做出十分荒謬的事。學校領導者都站在教師的立場上,理解和體諒教師,往往不急於批評、斥責,他們要弄清事實的真相,幫助這些教師解決問題,使教師從困惑中解脱出來,有助於受挫教師緩解不良情緒,緩解壓力。同時領導用適當的方法對教師進行説服、批評。對於非原則問題,領導諒解、容忍。因為領導認識到處於心理挫折狀態下的教師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教師遇到問題時的行為是一種情緒性的非理智的反應。

2、開展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排解個人煩惱、提高個體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式。職校領導專門委派教師進行心理知識的學習,讓心理專業教師對心理出現問題的教師進行個別交談,啟發教師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出主意,提希望,幫助教師解除煩惱,擺脱矛盾,穩定情緒,獨立地處理各種衝突和困難。

3、思想教育

教師出現不良情緒是主觀感受,與人的主觀狀態有重要的關係。職校領導對這些教師除加強思想教育外,還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幫助教師分析原因,教育他們放棄不正確的動機和不切實際的目標,幫助他們瞭解事情的真相,修訂正確的目標,調整力量,制定具體措施,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待工作,對待學生,樂觀向上,培養良好的精神面貌。

4、改善環境

職校的領導們儘可能地給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管理方式、人際關係、工作安排等方面考慮到教師的感受和反應,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為個人解決困難。如解決子女上學問題、老人的護理問題等。

5、營造良好的羣體心理氣氛

在實際生活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教師,他們的情緒除與領導者的關心幫助有關外,還與羣體的心理氣氛有關。職校領導努力營造一個充滿關心、友愛氣氛的羣體,讓教師在這樣的羣體中互相化解心中的不暢,使教師不良的情緒得到宣泄,以輕鬆、愉快的心態,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四。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自我調節

“人生逆境十有八九”、“酸甜苦辣鹹——甜只佔一分”,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問題時可以求助他人,但最終還是要自己面對,因此學會掌握調節是必要的。

1、宣泄情緒

人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不應該無限制地壓抑情緒。遇到教育問題後的情緒應該得到適當的宣泄。壓抑會導致疾病。宣泄情緒的一般方法是主動與可信任的他人,如朋友、親人交談,傾吐心中的積悶。當把痛苦全部倒出來以後心情就會平靜一些。切忌遷怒於人,不正當的發泄會導致不良後果。

2、注意轉移

心情不好時,可以看看電影,聽聽音樂,通過轉移注意,讓快樂的情緒淹沒憂鬱,使消極的情緒逐步消退。從事體育和其他活動也是轉移注意的最好方法,如徒步走一段路,騎自行車轉一轉等。積極工作着的肌肉產生刺激傳入大腦的衝擊力是很強的,足以橫掃一切,把人從其精神羈絆中解放出來。切忌呆在家裏,坐在沙發上,一個人悶頭體驗不良情緒。

3、原諒自己,恢復自尊

出現問題總有自己方面的原因,要敢於正視現實。自己犯了錯誤,造成了煩惱,首先要坦白地承認,然後,把內疚和失敗扔到腦後。只有徹底擺脱失敗,才能恢復自尊。堅信失敗已成過去,成功就在前頭,用新的熱情和經歷去充實自己的生活。

4、把問題當成經驗,變成動力

一帆風順的人是沒有的,都要在人生的進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問題,不要灰心喪氣、悲觀失望,產生不良情緒。應當看到問題中有好的一面,它會給我們帶來經驗、知識、才幹、能力、風度、氣魄,使

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增強我們的才幹,從而不斷地成熟起來。

每個人能力的提高是在學習和鍛鍊中獲得的。如果出現問題,就逃避,就產生不良情緒,就會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不會有發展了。

不論怎麼講,社會上尊重教師的人要多過看輕教師的人,大多數還是尊重教師的。教師的尊重的確是別人給的,但更多的是自己爭取到的。不管別人怎麼説,你首先要問問自己,所謂的“為人師表”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嗎?或者有些學校對教師的要求苛刻了一點,大家都是成年人,受不了這樣的約束,但是,如果教師不從自己做起,學生、家長怎麼會服氣?學校的聲譽從何而來?教師,就是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這樣的教師才是好教師,這樣的教師才能帶出好的班級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到點限制沒有什麼不好,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教師傳授知識過程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一個快樂的過程。首先,你有了很多的聽眾,通過你的講授,學生們每天都在成長,並且學到了新的知識;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幾年後,你或許可以驕傲的説某某公司的經理是我的學生。

所以,讓我們為自己的職業驕傲吧,快樂吧!忘掉煩惱,讓自己有一個快樂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並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持,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路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激發、服務的作用,其心理素質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甚至影響着學生的心理特性。教師心理健康素質是個人心理期望反映到教學過程的外在表現,即教學過程中,通過其心理暗示對學生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影響,這種心理活動及變化是教師個性特徵所呈現給人們的感知表現。大量的案例表明,教師心理素質常規下都對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起積極向上的作用。只有極少數教師心理存在缺陷,但仍奮鬥在工作崗位上,這使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高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否則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發展起到負面作用。因此,探討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十分必要。

一、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主要構成

1、職業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教書是指傳授知識,育人是指教師以身作則來引導學生的品行。因此,職業素養十分重要。特別是大學教師,面對的都是大學生,其世界觀、價值觀、就業觀等正在形成時期,教師的尊重、理解、表揚、啟發、鼓勵等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熱情向上,師德要突出,以此符合教書育人的特徵。

2、科研精神大學教師在學術研究上要具有代表性,能夠拿出鑽研精神來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與教師一起洞察規律,探究內涵,積極創新和探索。學科骨幹要有自己的見解,對待研究領域的觀點要頭腦清醒,加強反思,不會跟風就市。此外,要有恆心和毅力,有歷史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樣大學教師能不斷走向科研的巔峯。

3、處事原則優秀的教師在處理事務上要隨和可親,但要保留自己的見解,具有獨立科研和攻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新,不畏困難,心緒沉穩,耐心研究教學和項目。

4、聰慧品質優秀的教師能夠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在交際、教學、溝通和處理事務上表現出較強的理智和控制能力,給人的感知是聰慧、靈活。這種聰慧品質對教師的業績、研究成果等具有較大的作用,是在工作中通過豐富多樣的交流與合作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形成和諧的同事關係和師生關係。

5、其他素質構成優秀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除上述特徵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研究東莞市信息技術學校黃漢城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並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持,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社會信譽、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與人交際的人格魅力等。這些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優秀的教師心胸要開闊,做事要誠懇,研究要踏實,教學要誠實。這些心理品質的養成需要不斷地培養、暗示和實踐才能形成。這些品質共同作用於教師身上,會對其思想、行為、心理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使教師能夠對學生具有較高的教學親和力,與學生構建和諧的朋友、師生關係,促進師生溝通,引導學生不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學情緒。優秀的大學教師要能掌握教學氣氛,以優化的品質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和教育學生,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化,促進學術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術研究成果分享與轉化。

二、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1、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

當前教育是以國家整體素質教育為主,創新教育為輔,為提升國家整體文化素質服務。這對大學教師的能力和品質提出更大的要求,需要教師認清形勢,以國家發展為己任,不斷完善自我,錘鍊出優質的心理健康素質,以此勝任自己的工作,承擔起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重任。因此,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是健全教師人格和品行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辦學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

2、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者,與學生有着密切的接觸。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以教促進育,以育帶教。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利用自身的品行、心理素質、行為舉止等對學生的人格、人品、能力、氣質等進行不斷地薰陶和感染,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行為言談舉止無不體現教育的修身養性特性。教師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良好的關係網,在這張無形的關係網中,教師的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無論何時、何地,教師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

這種影響在學生人格形成時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實現學生人格的健全和良性發展。

3、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能夠對教學任務、教學手段創新等要求較快地適應,以此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引導學生不斷適應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會以教師的個人表現為標杆,無論個人修養、學術研究還是精神面貌、學習熱情等都會得到提升。教師心理素質較高時,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激情較高。教師的工作責任心越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越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越活躍,學生會有超出教師的創新表現。教師心理素質的提升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無形的助力作用。

4、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做好學校管理工作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即是管理者,也具有管理者的特性。在人本論理念的支撐下,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在教育管理中有所體現。教師通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對學校管理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好的建議,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關鍵所在。只有心理健康素質過硬,教師才能更好地協調管理措施與學生的矛盾,處理好各種關係,維護學校的利益,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適應不良教師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時,對家庭、工作、人際交往等因素的期望較高,與實際產生強大反差,會導致心理壓力超出承受範圍,導致產生適應性不良、煩躁不安、情緒激烈、學術研究力不從心等。適應能力的強弱標誌着心理健康素質的成熟與否,是骨幹教師與一般教師得以區分的重要標尺。

2、職業行為不良教師正常的心理以教學為主,一切活動都圍繞教學進行。

但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往往忽略教學的目的和責任,情緒難控,衝動,缺乏親和力和教學耐心,常常因學生的表現不符合心理期望而顯露粗暴的行為和言談,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這種不良的職業行為往往與個人的婚姻、成長環境、工作環境、工作待遇達不到心理期望有重要關聯。

3、人際交往存在障礙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在人際交往上存在較大的障礙,常因計較個人得失、猜忌心強、無理爭論等與同事、朋友、親人無法構建穩固的人際關係,不但影響教學工作,還無法勝任管理者的主體責任,偏離教書育人的初衷。

4、人格缺陷教師一旦存在人格缺陷,就會產生焦慮、煩躁、抑鬱、衝動、易激動等缺點,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無法完成教育任務,容易無視教學質量,嫉賢妒能。

5、職業倦怠教師存在心理不健康狀態時,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情緒不穩定,易衝擊和激動,很難把握住課堂節奏,課堂教學互動較少,教學質量不斷下降,久而久之產生職業倦怠行為,上班懶散。這樣教師會始終沒有成就感,心理壓力無法得到緩解。

四、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思路

1、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從社會大環境背景下構建教師光榮、自豪、自信的心理氛圍,尊重並理解教師教書育人所做的一切積極的努力。對教師的失敗要不斷鼓勵,使其心理回到健康水平,激發其以更高的工作熱情不斷走向成功。

其次,國家要加大教育資本的投入,提高教師的待遇,滿足其心理期望,縮小差距,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使其心理上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教育事業。還可以利用待遇的高標準化吸納教育精英,達到組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目的。

最後,教師的職業支撐要來源於社會,社會的大力支持可以改變教師的心理期望,降低其對工作的壓力程度,緩解個人情感、經濟等壓力。社會的關心能使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心理素質逐漸提升,以此滿足社會期望和對人才的渴求。

2、學校方面的支持

首先,學校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學校的和諧環境對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學校要儘可能為教師創造和諧、輕鬆、靈活的工作環境和心理環境,加強溝通,理解和支持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建議,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其次,學校內的人際關係環境要加強,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培養和昇華提供完善的協調機制,從客觀上實現自由平等、公正公平。在主觀上構建温暖親和,團隊合作,共進共退的關係,及時糾正心理偏差,和諧共處。

最後,學校要通過各種活動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的擴充,使教師能夠自我解讀心理問題,幫助教師走出心理陰影和困惑。同時使教師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積極向上。學校要構建心理支撐系統,聘請心理醫生、心理專家、心理諮詢師等進入校園,為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心理輔導,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不斷改善。

3、教師個人的自我調節

第一,教師要對自己的心理有正確的認識,積極採取措施改變自我的不融合狀態,該堅持的理論和觀點可以堅持,但該認同的時候也要積極認同,才能融入周圍的環境。在工作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增強親和力和工作積極性,保持好的心態,以此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注重提升心理抗壓能力,提升心理素質。在工作上要嚴於律己,寬容待人;在情感上,要堅韌不拔,樂觀向上;在行為上,要為人師表,和諧對人。同時,運用對自己起作用的解壓方式來進行自我疏導,形成正確的心理觀念。

第三,教師認清自己的價值,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正確定位自己在工作、人際交往中的角色和能力,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增強心理預見性,提高心理素質。這種自我定位有利於更好地排解心理困惑,調整好自己,積極向上地進行業務鑽研。

第四,教師要將心理素質的重心放在業務能力的提升上,以能力帶動心理期望的提升,不斷滿足心理的需求,自信、自豪、分享自己的成果,將不斷轉移注意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第五,心理要健康,首先身體要健康。教師要堅持進行身體鍛鍊,保持強健的體魄和充足的精力,才能對心理壓力有更強的承受能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實現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丹。調控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

[2]張偉英。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

[3]麼娜,王穎,王志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現狀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

[4]徐學俊,呂莉。大學優秀教師心理素質結構的理論建構及量表編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5]宋一棟。學校心理教育中的教師心理素質[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

[6]張春英。論教師心理素質的優化策略[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完成教師教書育人任務的基本條件。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應更新教育思想,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全面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適應工作需要。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學生;影響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人們逐步認識到了優化心理環境的重要性。由於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導的地位,因而教師在優化教育心理環境方面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一個教師有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否有效地優化教育教學的心理,直接關係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成長。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完成教師教書育人任務的基本條件。“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性格影響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們必須正確把握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以及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特別是當前正值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之新時期。這種影響尤為突出。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教師,會用自己的行為、語言、情緒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間,同學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教師會用飽滿的情緒,熱情的話語來鼓勵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愉快地接受教育,積極地探究問題。

我們常説:“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極大”。曾經有人指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無窮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爾有句名言:“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師有什麼樣的人格,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

學生具有“向師性”,什麼都會向教師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自然都逃不過學生的眼睛,教師如果具有雙重人格,不僅本身會成為道德上的偽君子,而且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會對道德規範產生懷疑,對教師的品行產生懷疑,使教師的教育不但無效甚至產生負效應。有時教師的“一個鏡頭”就會勝過一週的教育,因此,教師的人格會影響學生的人格。

我們會看到,當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能夠做到親切地説服教育、耐心地輔導講解、仔細地批改作業、以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十分高漲,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他們能夠從教師的一招一式中、從作業批改到輔導學生時的一絲不苟中,體會到老師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望。他們的學習潛力將隨着教師的引導而發揮出來,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反之,當教師情緒不穩定,教學修養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隨便、不仔細、不規範時,就會造成學生鬆鬆散散,平時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而且這種不良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糾正的,這種不良的心理態勢,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位心理學家説過:“教師每天每時都在接觸學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會低於身患傳染病的教師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的危害”。這就是説,教師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的情緒。有調查表明:學生的不良情緒有80%來自身邊的長者,這其中也包括教師的。有些教師有時不知不覺地把不良情緒帶進了課堂,把學生當成“出氣筒”,無緣無故地對學生髮火,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有的教師有意無意地貶低學生,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由此產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厭學、棄學的後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尊嚴是人類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有些教師的偏心,也極大地傷害了學生,致使後進生自暴自棄或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對着於”,大多數中學生很少得到教師的讚許和肯定,這就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師生關係疏遠。而受到教師偏愛的好學生中也有不少人對教師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滿。

二、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心理素質的調整和完善

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思想,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全面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適應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質與新課標的要求一致。

1、改變思維定勢

傳統的教育模式多年來已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學生的文化成績好,考上重點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數多,教育教學工作就做得好,否則就不行。

要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需要,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的思維定勢。這除了要改變各級行政部門的評價體系以及升學模式以外,作為教師首先應從心理上適應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圍繞“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而開展。只有徹底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勢,教師才能自覺地教育學生合理的安排豐富的課餘生活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工作。通過這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發展。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心理壓力:減負了學生只貪玩不好管理、學生減負教師加負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教師受得了嗎等等。其實,我們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現象,就能悟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培養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漸放鬆。有了心理準備,減輕了心理壓力,即使是教師的負擔加重了,當教師的也能樂意去接受,工作起來也就會有輕鬆感。

2、完善心理品質

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活動是有個別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思維的品質上。心理品質是指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徵,如情感、意識、興趣、情緒、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心理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無法代替的。因為教師對“減輕學生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理解與接受取決於思維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又要求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廣闊性。另外在學生減負與素質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適應與思維品質培養等心理素質的問題。所以,教師必須在工作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思維品質。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我們每個教師都應對自己的心理品質有所認識,及時地豐富自己的思維品質,使自己的思維既具有廣闊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靈活性;既具有邏輯性,又具有敏捷性,適應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變化,及時、敏捷、靈活地確定新的工作方案,變換工作方法,並當機立斷地實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頑強的意志是教師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每個教師應把自己磨練成一個不畏艱苦,意志堅強的人,以此來感化自己的學生。

教師還要心胸博大、興趣廣泛,認真探究學生心理的興趣,用自己廣泛的興趣去調動全體學生的興趣。教師還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暢樂觀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對學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發揮積極作用。也就是發揮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個性特徵形成和發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調控情緒

教師情緒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學生對教育信息接受和反應的水平,並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師應掌握心理科學知識,加強思想修養,注意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因挫折而垂頭喪氣,也不因勝利而沾沾自喜。

當然,教師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緒自然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我們必須合理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使其不至於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不利和影響。曾報導有一位有經驗的女教師,在其母親去世的第二天來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她首先説“對不起,我母親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請同學們原諒。”於是她得到了同學們的諒解,意外的是這一天課堂紀律特別好,教學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説明,這位女教師的處理是恰當的。

教師只有做好心理調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才能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變革中站穩腳跟,才能得到學生和社會的認可。

總之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不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人格。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有效地優化教育教學環境,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助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林會。我國農村中國小教師心理探究[J]。保山師專學報,2005(2)。

[2]白桂香。教師實用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5.

[3]李紅軍。教師心理健康不容忽視[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麗君。變革社會中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7)。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六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於教師,然而教師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師自身的發展狀況和幼兒的教育。因此幼兒教師的人格對幼兒心理的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關鍵詞:人格;心理健康;

幼兒好模仿,老師是他們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因此從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出發,幼兒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強修養,在幼兒面前,展現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獲得幼兒的信賴和喜愛。

一、以健康的心理走近幼兒

(一)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己

教師自身的心理壓力來源於:一是教師對自身能力、水平的認識不足,過高估計自己,自我期望值過高,經常導致活動失敗而引發心理壓力;二是教師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壓力;三是教師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確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因此教師要敢於正視和剖析自我,在進行自我評價時要有“自知之明”,勇敢地正確看待自己,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不過高或過低。並且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發現問題,“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一個人有缺點和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深刻地剖析自我,就能正確認識自我,從而幫助自己提高認識水平。

(二)放鬆情緒,調節好心態

由於外界工作壓力的影響,教師常常會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如果不良情緒所產生的能量不能及時釋放,就會影響個體身心健康與工作質量。當我們心緒不佳時,可以有意識地變換活動方式,轉移注意,使意識離開引起我們緊張情緒的刺激情境,暫時脱離長期關注的事物。如聽音樂、唱歌、散步、適當從事家務勞動,參加體育活動等等。這樣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就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中了,人的情緒也就從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情緒狀態了。

(三)學會交往,處好人際關係

在待人接物行為和態度上,具有人際交往魅力的人通常能夠把握人與人之間的共通之處,做到恰如其分。教師人際關係和其他職業一樣,教師職業本身和教師的健康精神生活都需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溝通,真誠待人,經常換位思考,能容納對方,儘量做到彼此相互理解和諒解,消除隔閡,縮小心理距離,做到心與心的溝通。同時要提高修養和水平。實踐表明:具有善良、勤勞和才幹的人比較有人格魅力,容易受到他人歡迎。要正確看待同事的成績,尊重和真誠支持對方的工作,對同行在工作中出現的差錯要主動補台,而不是有意拆台,防止嫉妒心理的產生。主動向具有優良品質的人學習,這不但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師心理健康、獲得良好人際關係的手段之一。

二、以正確的方式和態度對待幼兒

(一)以情育人

高爾基説:“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師和幼兒之間感情的交流和心靈的呼應,將會直接影響教育的結果。愛孩子,關心幼兒,一切為幼兒着想,這是師魂所在。“賞識教育”一直受到教育者的普遍推崇,正因為它是一種以博大的愛心去喚醒、鼓勵人的教育,它可以使許多自卑的幼兒變得自信,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肯定,增強幼兒的上進心和自信心。幼兒園是孩子從熟悉的家庭走向學校及社會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裏,他們希望幼兒園像他們自己的家一樣,温馨而親切,渴望教師像媽媽那樣給他們愛撫,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依戀心理。因此教師不僅對幼兒在生活上要細心照料,行為品德上要耐心引導,而且更要在情感上給予關愛和呵護。在這樣的環境裏,幼兒自然能學會主動地關心人、愛護人的優良品質。

(二)公平待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師對某些聰明可愛的幼兒偏愛一點本是人之常理,但是,這種偏愛會影響到教師對幼兒的言行,這對幼兒的發展很不利。那些得寵的幼兒,往往會有一種優越感,長此以往會養成他們狂妄自大、唯我獨尊的性格,受挫能力會減弱,人際關係會緊張。而對那些比較膽怯、自卑的幼兒,可能由於教師的負性態度和行為會使幼兒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連教師都不重視自己、不喜歡自己,他們就容易自暴自棄,不求上進,還有可能會討厭教師,形成惡性循環,嚴重阻礙幼兒的發展。

(三)傾聽心聲

傾聽,是走進幼兒心靈的最好途徑,學會傾聽是每位教師的必修課。積極傾聽的主要特徵是老師除耐性傾聽幼兒的陳述之外,並隨時使用微笑、點頭等身體語言及簡單複述或使用鼓勵的話語,使幼兒説出心中所想的一切。因此在平時,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多給幼兒表達思想的機會,改“聽我説”為“聽你説”,培養他們敢説、想説、大膽説。這樣可以有效鍛鍊幼兒的自信心和膽量,滿足幼兒的成就感,增加成功體驗。

(四)冷靜處理

教師的沉着與冷靜有效地影響幼兒的意志品質。幼兒年幼無知、自控能力差,常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令教師頭痛心煩,如碰到幼兒任性撒野、不守規則、不聽規勸、攻擊性行為較多等情況時,教師常常會激動,特別是年輕教師容易衝動,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做出不恰當的舉動,如諷刺挖苦,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這會對幼兒的心理造成傷害,嚴重時會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因此這個時候,教師要特別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幼兒,做到循循善誘,耐心的進行教育,不要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培養幼兒良好的心態。

幼兒時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將對今後一生的健康和幸福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幼兒教師的人格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和幼兒成長階段接觸時間最多的幼兒教師,應該學會緩解自己的工作壓力,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用最好的狀態去教育幼兒,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幼兒,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好孩子,為其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主審。全國師德教育研究課題組,《師德突出問題典型案例評析:幼兒園教師讀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6月第1版

[2]馮婉楨着。《與諍友對話:幼兒園教師師德案例讀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9月第1版

[3]李文治,袁林着。《幼兒教師師德修養與專業發展》,人民郵電出版社,9月第1版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七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它年齡階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轉性。因為:這一階段出現的問題還比較輕微,教師若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幫助和矯治,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當今社會,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現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自我保護非常重要。

1.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得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1]。具體的説:教師的作用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比較辛苦的工作。教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彈唱跳畫樣樣要教,還怕孩子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心理壓力是相當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許多孩子都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而這些“小報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時間一長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煩躁、厭倦得情緒。這時教師就應該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孩子中間來。應該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與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對於幼兒園的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心理衞生保健不僅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2 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行為影響幼兒人格發展。對於幼兒來説,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影響兒童人格。帶班的老師有時會在休息時間閒談,不經意會談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麼聰明、可愛,怎麼討人喜歡;而有的孩子反應遲鈍,不愛説話,都會説出來。説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們聽了以後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們也許會變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內向,不愛交談。有的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聽不懂等等。

還有的教師甚至還會對幼兒採取斥責、懲罰、譏諷、漠視的態度,去處理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事情與問題。幼兒對教師採取的態度是十分敏感的,這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絕對有害的,有的幼兒就是由於遭到教師的訓斥、懲罰、譏諷等而不願意上幼兒園,給幼兒園和家長的工作帶來巨大的障礙。

1.3 教師要注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從幼兒早晨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為他們營造一種温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做到:

1.3.1 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對孩子保持親切的態度,使幼兒保持積極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孩子的問題,以及每天下課親切地與每一個幼兒説再見,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一種充分地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

1.3.2 充分的接納和尊重幼兒。首先尊重幼兒是幼兒精神健康成長的前提。我曾經就碰到這樣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剛進門,朋友就熱烈地招待我,這時我發現朋友家的一個小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看一本圖書,我的朋友示意“問阿姨好!”可孩子沒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圖書,朋友將音量提高“樂樂,問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頭,心不在焉地問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卻感到不滿意:“樂樂,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下次你再不懂禮貌,我以後就再也不買書給你看!”孩子開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書,先前專注的神情換作沮喪。顯而易見,再這個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禮貌,無可厚非,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從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守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當興趣不在於成人所期望的行為是,他們是很難達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其結果不但會給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而且會干擾了幼兒精神生命的正常發展。這就是要求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要給幼兒一定程度的時間上的自由,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意願、自己的行為、理由表達出來。對於幼兒無法説清楚的事情,要細心觀察,分析產生行為的原因,弄清楚他們的真實想法,而後再進行引導、教育。

1.4 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對幼兒進行的情感教育,會讓幼兒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突如其來時,保護健康的情緒,而發展幼兒的人際關係看似簡單,實之不然,在幼兒園裏,幼兒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師生關係與同伴關係,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與同伴友好的相處,可以為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為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反之,則會使幼兒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出現種種障礙,產生各種行為問題。在幼兒面前,教師與教師之間不要做過多的交談而將幼兒放在一邊,置幼兒於不顧,而應將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熱情放在幼兒身上。

2.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髮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2.1 父母要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祕,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樣對孩子有好處。如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生活,燒火煮飯、拾柴挑水、餵雞餵豬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為了幫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從飲食開始。平時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讓他餓一餐,等他餓了自己來找吃,從而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適應生活。同時讓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還有辛酸。只有人去適應生活,否則就會被生活所淘汰,這與不合口味不吃會被餓死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年幼無知,生活經驗少,為了孩子少走彎路,並防患於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應教會孩子。

2.2 父母要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呵護過多,禁區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賴性大,獨立性差,稍遇一點挫折就束手無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傳統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變”封閉式“為”開放式“,放手讓孩子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鍛鍊獨立性。剛開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掃越髒,拿碗會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有鍛鍊的機會,不能以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而”一手包辦“,應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我自己來“成為孩子的座右銘,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意志力。

2.3 父母要信任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一個自信的人往往具有樂觀開朗、坦蕩豁達的品質,敢於創新,自強進取,勇敢的面對未來。自信心的培養,要從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孩子年齡小,剛開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時簡直是添亂,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諷孩子,”去去去,一邊去。“”做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父母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會使孩子認為自己很無能,以後就沒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腳。所以,平時父母要常對孩子説”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娛樂過程中,孩子往往有屬於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見解,與成人不同,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澆滅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

許多有名的科學家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發明成功的,給孩子鼓足勇氣,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勇敢的向成功邁步[2]。相信孩子,讓孩子堅信自己”我會“,”我行“。孩子就是這樣,你越相信他,他的積極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強。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事物,勇敢地面對挑戰。

2.4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溝通,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活潑開朗的性格,總是給人以爽快的感覺。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自己想出種種辦法來試試,即使失敗也不沮喪,又會立刻思索,尋求別的方法。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一下,進行心理溝通,消除代溝,成為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有什麼事會向父母傾訴,從而消除壓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氣氛,每個人説話應和顏悦色,對孩子要和藹可親,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心情舒暢。

從小不要當孩子的面,拿他與別人比較,”比某某矮了一點“,”比某某説話慢“等等,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如人“,平時父母與孩子進行競賽遊戲,總喜歡讓孩子贏,這樣不好,應讓孩子明白”山外有山“,”勝敗乃兵家常事“,盡了力,”貴在參與“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盡心盡力,但要樂觀地看待結果。”笑對人生“,”天塌下來當被蓋“,這種良好的個性,是我們努力培養的方向。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很需要幼兒園、教師、家庭三方面通力協作,更需要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融入幼兒每天的生活當中,持之以恆,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才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獻文

[1] 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華文出版社。49頁。

[2] 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5頁。

[3] 楊鳳池。讓家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深圳新衚衕出版社。137頁。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例]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八

摘要:個體早期的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其一生的幸福。農村留守幼兒由於特殊的成長環境,其心理健康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亟需重視和解決。本文對我國有關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梳理,發現:從現狀來看,已有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6歲以上的留守兒童,對3-6歲留守幼兒關注較少,從影響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來看,大多單方面強調了家庭和幼兒園的影響,忽視了家園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兒是留守兒童中的低齡羣體,其心理髮展狀況在個體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於我國公民的整體素質也有重要影響,因此學界和政府應該對待這一問題給予重視。

關鍵詞: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

農村留守幼兒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務工而被留在農村生活、年齡在3-6歲的低齡兒童。留守幼兒是伴隨着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後出現的社會弱勢羣體。有專家認為,留守幼兒現象,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1]的確,經濟發展的需求使大批的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被遺留在農村的留守幼兒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兒的身心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如情緒不穩定、和同伴交往困難、社會適應不良等。20《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系列報告會的研究發現,由於父母與親生骨肉長期分離,9.7%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生死也漠不關心。[2]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凸顯,亟需儘早重視和解決。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內容涉及了人口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衞生學等方面。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結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3-6歲的留守幼兒調查和研究較少,且理論闡述較多,實證研究較少,針對性不強。本文擬以3-6歲農村留守幼兒為對象,梳理我國已有的關於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文獻,以期為以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鑑。

1、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現狀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平衡,是自我與他人的平衡。[3]而幼兒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認知水平正常、情緒反應適度、人際關係協調、性格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衞生問題等。通過查閲文獻,筆者發現,對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對留守幼兒和非留守幼兒的橫向對比研究、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下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幾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學者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測驗量表、SCI-9O量表和埃裏克森人格問卷,如王東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兒的個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顯高於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編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卷[5]等。雖然方法不一,但最終都得出了一致的結論: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狀況低下。從這些文獻來看,學者們對農村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較為關注,整體來看,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狀況低於非留守幼兒,且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與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更容易焦慮和孤獨[6];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隨着年齡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7]中國教科院劉佔蘭教授組織開展了一項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進項目,對江蘇、重慶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留守幼兒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負面情緒的陰影,他們不愛説話,眼神躲閃,喜歡安靜的活動,沒有家人陪伴就誰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縮行為嚴重等。[8]從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他們在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行為習慣、社會適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及早採取措施給予改善。

2、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孕婦健康級兒童出生後的機體損傷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兒童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遺傳有關。另一方面,胎兒期母體的情緒狀態、營養狀況等會影響胎兒發育,繼而影響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時先天畸形、矮小、皮膚黑、肥胖、瘦小、意外傷害造成的四肢殘缺、失眠、耳聾等,會導致幼兒自卑、情緒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礙和行為問題。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個體成長的第一環境。[9]幼兒期由於身心發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環境對其發展影響重大,年齡越小,越依賴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家長教養方式、家長素質都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響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於長期的親子分離,留守幼兒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性格變得過分依賴、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這類話來嚇唬留守幼兒,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傷害。莫豔清[10]也對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員榜樣作用的發揮也影響着幼兒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在留守幼兒身上體現明顯。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情感上的虧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從物質上彌補留守幼兒,這也讓幼兒養成了許多不良的行為方式。因此,家庭在維護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兒園因素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兒園而言,幼兒園的人文環境尤其對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影響較深。如幼兒園氛圍、師幼關係、幼幼關係等。農村幼兒園經濟條件有限,教師對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重視程度不高,對留守幼兒缺乏足夠的關心,也欠缺相關的心理知識,未能為留守幼兒的心理髮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

3、促進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對策研究

目前,我國主要從家庭、幼兒園、社會和政府幾個方面探討了促進我國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對策和建議。

3.1、家庭層面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親子陪伴的質量影響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論和生態學理論都認為,嬰兒在早期從安全型依戀所獲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為以後健康的心理髮展奠定基礎。[11]農村留守幼兒由於特殊的家庭環境,缺乏父母長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發展勢必受到影響。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了學者們的反覆驗證。一些學者提出,為了促進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須發揮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體來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在學前期,父母儘量陪伴孩子的成長,或者選擇就近的地方務工,方便和孩子團聚;平時通過電話、微信、書信等方式多和幼兒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選擇臨時監護人時一定要考慮其監護能力,並加強聯繫;鼓勵主要撫養者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增進對留守幼兒心理髮展特點的瞭解,尊重幼兒的想法,關注其身心和諧發展,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營造和諧温馨的家庭氛圍。

3.2、幼兒園層面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主要是在幼兒園中開始的。留守幼兒長期和父母分離,家庭關懷缺失,幼兒園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幼兒的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空白。因此,幼兒園對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可忽視。近年來,國內學者強調了幼兒園教育在維護和促進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認為,幼兒園不僅應該建立留守幼兒的成長檔案,瞭解和記錄其發展情況,主動關心園中留守幼兒的生活。還應及時與其父母加強溝通和聯繫,定期開展家訪,向幼兒的監護人傳遞科學的育兒觀念,共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同時,還可以設立悄悄話熱線或一封家書活動等,為留守幼兒的親情需求創造條件,滿足留守幼兒情感發展需要。

3.3、社會層面

社會環境作為個體成長的宏觀環境,同樣影響其心理健康。全社會應協同努力,給予留守幼兒更多的關愛、引導和支持。農村留守幼兒長期生活在農村,周圍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樣的留守幼兒同伴,他們遊戲活動少,較多的時間以電視為伴。因此,一方面,各類社會團體可以開展多種公益活動或關愛留守幼兒工程,豐富其精神生活。這一點在諸多研究者的文獻中都有論述。另一方面,淨化留守幼兒周圍的環境,減少賭博、暴力等不良風氣的影響,發揮電視、廣播等傳播媒介的作用,為留守幼兒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從已有的研究不難看出,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較差,亟需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幫助和改善這一特殊羣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來説,這些研究大多屬於經驗概括和總結,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對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促進項目追蹤研究較少,實踐性不夠。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擴大定量研究的樣本數量,把重點放在促進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實踐研究方面,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增強其促進策略的可操作性,發揮留守幼兒周圍環境的合力作用,共同為維護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麗萍。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研究[D].晉中:山西農業大學,.

[2]謝湘。《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系列報告會[N].中國青年報,2017-07-22.

[3]朱家雄,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北京出版社,.18-19.

[4]王東宇。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02):25-26.

[5]王星。《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測評量表》的編制與使用[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02):61-6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5o36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