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讓語文與生活水乳交融

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教了二十多年語文的一線教師,也曾經歷了多次的教學改革,還曾經去嘗試新的教育理論,語文要怎樣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而不是由一個個單獨的生字詞,一句句所謂有含義的句子,一段段文字的條分縷析而組成?

以前,腦子當中一直有個詞激勵着我去努力,那就是“大語文”!也一直以為“大語文”的內容在於教師要着眼於學科的連續性,不能教哪個年級就關注哪個年級,要把目光放長遠些。但如今看來,倒也是狹隘了!

後來,看歷史,“大秦”“大漢”“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看看老祖宗不是告訴我們了嗎?什麼是“大”?“大”就是包含萬象,天下唯我獨尊!語文也應如此,包羅萬象,包裹各個領域,換言之就是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

語文老師要做的就是讓語文“生活化”起來,讓二者水乳交融。

仔細一想,豁然開朗——我正走在生活化語文的陽關大道上呢!

下面,就結合我自己的生活和教學經歷,談談讓語文“生活化”起來的具體做法。

一、讓語文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語文是什麼?應該是由語文課本衍生出去的不計其數的射線,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落實到語文層面就是積累。

1.日常解惑。

看自習的時候我隨口説了一句“三九四九冰上走”,學生們一臉懵,彷彿老師説了天書一般。然後我説這是《九九歌》啊,學生們還是茫然。再然後,我請他們回家去問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放學路上遇到的老人,明天告訴老師,你懂了嗎。第二天,有的同學給大家背誦了九九歌,有的同學給大家解釋了具體內容,還有的畫了幅畫,更多的同學是把從網上找到的內容抄錄了下來。最後我們還一起分析了歌裏的語文元素。也許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插曲,可是誰又能説它不是語文呢?

2.不能忘卻的紀念。

語文活動常辦不衰,基本每週都會佈置: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我們去辦手抄報;3月12日,植樹節,我們一起探討奇蹟塞罕壩的前世今生;4月5日,清明節,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探尋重耳與介子推的糾葛,去尋找清明的詩詞歌賦與風俗雅韻;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我們一起徜徉書海,致敬先賢;5月4日,青年節,我們一起回顧歷史,禮讚前輩;5月19日,國家旅遊日,我們跟着徐霞客一起用腳步丈量中國……這樣的事情一年到頭,總是做不完。

3.看不完的經典。

到了假期,我佈置的作業總是跟別人不一樣——去看電視。從《地球脈動》到《中國詩詞大會》,從《跟着書本去旅行》到《中國地名大會》,從《探索發現》到《百家講壇》,從《國家寶藏》到《典籍裏的中國》……還看熱播的電視劇《山海情》《覺醒年代》《最美的青春》……熱播的動畫《一人之下》《天官賜福》《秦時明月》……

看完電視,總有學生會問,老師為啥看電視啊?開始我總是有些不解,看就看唄,還為啥?後來,想明白了,原來是每幹一件事總要有個任務啥的,學生都有心理陰影了!所以,我的作業總是看就對了,回味一下就好,總有那麼點東西是深入人心的,儘管每個人的感覺並不相同。

4.聊不盡的話題:

學生也會有小心機的。看他們的日記,總會出現一些人,陌生的,甚至他們還會為這些人寫下生動的作文。而我也總是先去網上搜尋,然後去讀讀書,瞭解一下,再做評論,要不就被學生矇住啦。比如時代少年團,比如霍然和寇忱,比如蔣丞和顧飛,比如刺客伍六一,比如無臉怪……

多元化的網絡和新媒體充斥着學生的生活,儘管不能帶手機進校園,但誰也阻擋不了學生視野越來越開闊的腳步,與其摒棄,阻擋,不如疏導,溝通。這就要求老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與行動,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這樣才有可能讓語文也走進生活,從而生活化。

5.讓耳朵豎起來。

我是聽着評書長大的,這一點我深感自豪,我的大多的關於歷史的知識都是聽評書得來的。在現如今,聽書網站比比皆是,何不利用起來呢?所以,我推薦學生聽書,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我女兒就是聽書長大的,當然朗讀者是我。最初的目的就是孩子太小,父母給念。後來發現,孩子把書都背下來了,而且認字非常多,根本不用再學習生字了,可以説直接認,跳過了看拼音識字的階段,而且她的理解力特別好。後來她覺得父母讀書跟不上她的速度,就自己讀書了,她在國小階段就把《哈利波特》讀了好幾遍,而且還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自發讀了《豐乳肥臀》,我當時都覺得很驚訝。

所以説聽書是引導學生愛讀書的一條途徑,百試不爽。當然我會給學生推薦好的作品,而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自己去胡亂地選擇,當然得優先選擇名著,網絡文學也可,但要精挑細選,選聽那些網絡評論高的作品。

吃飯的時候,睡覺前,洗漱時,聽書可以把時間利用到極致,應該説這是迴歸了語文的本真——在傾聽中領會。所以説聽書不失為一種學習語文的絕佳途徑。

二、讓語文和其他學科密切融合

在教讀《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我們總是告訴學生學科之間時相通的,是互為補充,互為印證的。但是單純的講道理,實在是缺乏説服力。而我們生活化的語文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啊!

課前5分鐘説話就是最好的做法。可以聊的話題很多:家裏裝修需要買多大規格的瓷磚多少塊,需要大概多少平米的壁紙;運用知道的物理知識,説説為什麼不要在廁所逗留時間過長;運用地理常識,給大家講講古文裏山水的陰陽;給大家做個有趣的小實驗,並介紹原理……

這個環節的設定,一開始就是為了鍛鍊學生説話,因為在平時,很多學生基本一言不發,而且表述不清,這就違背了語文“聽説讀寫”的基本功用,所以,我在每節課前5分鐘設立説話環節。先是規定説話內容,可以允許學生去準備的,比如一個成語,一句名言,一首古詩,一道數學題都可以,後來可以逐漸演變成即興的説話,聊聊上學路上見聞等,但是這個的難度就比較大了,不適合所有學生。對於説話除了內容上的要求外,還有技術上的要求,比如簡潔明瞭,條理清楚,在此基礎上可以生動形象,語氣可以娓娓道來,也可以慷慨激昂。總之一句話就是讓學生能清楚表述一件事,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三、讓語文變成閲讀的領獎台。

其實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先賢們,他們的學習也只是背誦、理解和書法吧,可是他們卻寫出了千古絕唱,文字相同可是思想千差萬別,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作品。所以,學好語文,歸根結底就是閲讀啊。

每冊的語文書就二十幾篇文章,讀半年,説實在的少得可憐,即使加上那些名著也遠遠不夠。如果想讓學生對某一話題理解深刻,那就需要類文的閲讀,老師推薦給學生是一個方面,我們還需要學生的推薦。誰也不能否認,現在學生的知識面比有的老師還要寬闊,所以我們也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把課堂豐富起來。最起碼要讓一篇課文的同類文達到4篇,這樣才能做到情感的互通甚至共鳴。而這也充分落實了語文“讀”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讓語文變成閲讀的領獎台。

積累多了,自然就有分享的衝動,自然就有表達的慾望,那麼我們的目標就實現了,真正的“聽説讀寫”的融合。

四、讓語文成為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我更覺得語文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你看語文書裏有古代、現代的技術,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有風格各異的風景,有氣度不凡的思想,有先進的技術,有深入淺出的説理。你再看我們的語文試卷裏,有精挑細選的語文常識,有涉及方方面面的科學知識原理,有優美的散文,有形象的小説,有形形色色的話題,有與名著名人的對話,更有書寫自己內心的作文。可以説我們的語文是一部大百科全書的目錄,主角就是“人和生活”,他引領着我們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知識。

而語文老師就是手執魔法棒的人,給學生一個咒語,學生就可以走進神奇的知識世界。我們平時所用的思維導圖不應當侷限於課本本身,而是要跳出課本,去尋找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我們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鄧稼先》時,可以把導圖的範圍擴大:鄧稼先的求學、功績,與他一起並肩奮鬥的戰友,中國的核武器事業,甚至還可以擴展到863計劃,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科技強國的重要性,更深刻地體會“功勛”的真正內涵,也可以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為國努力的種子。同時在介紹聞一多和魯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擴展一個話題:還有哪些人為國立志,改變個人追求的。我們班有個學生跟鄧稼先是老鄉,同是安徽懷寧人,我就讓學生們去找找課本里有自己的老鄉嗎。

這樣的活動多了,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習慣,無論學什麼總是會多思考一點點,思路就會拓寬,當遇到問題時,就會不自覺地去尋找答案,也會不由自主地在頭腦中形成反射,總要問個為什麼,再去探索答案。

總之,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和素養性兼顧的學科,我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融入生活,與社會生活水乳交融,自然就會達到最大化的學習效果,而不應該將語文囚禁於小小的課堂與課本中,走出課本,走進生活才是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e1vy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