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多篇】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多篇】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多篇】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一

有關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一:國際貿易中跨文化交際的新趨勢

關鍵詞:國際貿易;跨文化

引言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表現就是跨國公司的建立、國際貿易不斷髮展,使得各國人民因為交易的原因不得不頻繁來往。但是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往往由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薰陶影響,使得交流起來難免因為各種原因而困難重重。在國際貿易中,各項活動都涉及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問題,而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的交流問題可能會嚴重影響到國際貿易的發展。為了解決各國人民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導致的交流障礙,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變得越發必要。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在國際貿易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商務活動交流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的實際內容就是來自不同國家,受不同文化薰陶的人之間的交流合作的活動。在國際貿易交流中往往會因為語言差異而導致談判失敗。非語言交際是指除了語言之外的方式表達或傳遞的信息,如情感、肢體動作等。因為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從小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的影響,情感表達方式之間也有着很大的差異。跨文化交際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跨文化交際對開拓國際市場的影響

因為跨國公司將分支公司設立在國外,這就需要在不同的國家開拓市場。對不同國家的不同國情,開拓市場的要求也不同。這時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便派上了用場。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國情、國民生活習慣和需求,才能有針對性的對每個國家的市場進行調查,有利於跨國公司市場的開拓。相反,如果因為國情的不同,盲目按照本國國情進行市場開拓,往往會造成公司虧損的情況。例如,一家女裝生產企業想要在阿拉伯建立分公司,該企業不僅需要在服裝設計上下工夫,設計出樣式新穎、適合大部分女性接受的樣式之外,還要考慮阿拉伯地區女性的地位較低,在阿拉伯地區女性穿衣打扮不能太過暴露。如果在該地區銷售比基尼等暴露的女裝,那結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在國際貿易市場開拓方面的影響。

2.跨文化交際對國際貿易合作的影響

(1)在語言交際上,任何商談都需要通過語言才能進行。但是各國語言之間的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巨大的語言差異導致合同簽訂失敗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商務會談過程中,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時,應連名帶姓一起介紹。如在美國,一個叫MarryWhite的人,如果在國際貿易中,所有貿易成員在第一見面時相互介紹,其他人不熟悉的時候應稱呼她(他)e或e,等到熟悉了之後才能直接叫名字Marry。而這些名字的組成對每個國家的人習慣往往不同。中國人就很少有人只稱呼姓而不稱呼名字。

(2)在行為習慣上,每個國家的人由於從小受到本國文化背景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有着不同的行為習慣。例如,對德國人來説,嚴謹是他們做事必須遵循的法則。而對天生浪漫的法國人來説,及時行樂是他們的追求。曾經有一個德國人和法國人在餐桌上談生意,德國人堅持認為應先談完生意再吃飯,而法國人卻認為應先吃完飯再談生意。

(3)在肢體動作上,不同國家的人在初次見面相互介紹時,表現出不同的習慣。例如,中國人通過握手錶示友好,日本人用鞠躬表示友好。僅僅知道握手或鞠躬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夠的,握手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區別。例如,美國人在握手時力道較大,而英國的紳士行為決定了其握手是温柔的,中國人握手講究眼睛要正視對方,持續幾秒鐘,然後手要象徵性的晃動幾下。

3.跨文化交際對跨國公司管理的影響

不同國家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習慣,而這些小的習慣往往會影響整個公司的管理問題。例如,西方人對頭銜社會等級的在意程度較低,在日常交往或介紹時,西方人一般只介紹自己的姓名,別人對其稱呼也只需要稱呼姓名即可。而東方人恰恰相反,等級制度森嚴。與東方人打交道時,除了介紹姓名之外,還要介紹職位頭銜,如總經理、董事長等,以示尊重。另外,在平時的稱呼中一般也要加上頭銜,否則可能會導致不愉快的情況發生。因此,在跨國公司裏要制定一套讓全體員工都遵守的管理方法,並且不讓每個人覺得為難,必須要對來自每個國家的員工進行深入瞭解,這就涉及跨文化交際的研究。

跨文化交際的未來發展變化和趨勢

1.跨文化交際的方式多樣化

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化文明的發展,各國的開放程度日益加深,這就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展。未來跨文化交際的方式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1)跨國公司仍然是是跨文化交流最有利的環境,未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建立起來,使得跨文化交際越來越深入。

(2)跨文化交際也不僅僅只限於跨國公司的環境下。隨着現代化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國學者相互交流也成了跨文化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在以前閉關鎖國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落後了很多。自從我國加入WTO後,改革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更多的學者出國留學,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前來我國學習。

(3)隨着科技的進步,跨文化交際已不僅僅侷限於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視頻電話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視頻進行商務會談,對世界貿易也有逐漸傾向於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進行交流合作。這也是跨文化交際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這種方式的跨文化交際方便了交易雙方,節約了在會見的在途時間。

2.跨文化交際的範圍更廣

目前,全球範圍內的跨文化交際應用範圍最廣的就是國際貿易商務合作。隨着經濟的發展,在國際貿易發展的前提下,商務合作將仍然是跨文化交際最為重要的場合之一。但是,隨着各項科技的發展和需要,跨文化交際也將在更多方面產生需要。

(1)學術交流方面。每個國家都有着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每一種文化都有着深遠的研究意義。隨着社會化進程的推進,世界各國發展交流生的現象也日漸頻繁。為了學術交流的需要,學者們願意不遠千里去異國他鄉求取真知,為跨文化交際拓寬了發展範圍。

(2)醫學幫助。醫學是現代人們十分重要的一種科學文化。隨着各項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各國的醫學水平也不斷提高,各項醫學實驗的成功為人們的健康生活帶來了福音。隨着各國醫學的發展,跨文化交際在醫學領域的發展是必然趨勢。各國的專家可以因為一項手術而聚集在一起,進行交流合作。

3.跨文化交際的內容更深

目前,各國人民之間的跨文化交際還處於較淺的層次,跨文化交際的內容不夠深入。但是,隨着社會不斷進步,各國之間往來日益密切,各國人民的跨文化交際內容也將更加深入。來自異國的人可更深程度地接觸到本國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等,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語言交流層面。

結論

跨國公司的建立、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都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可能。未來世界將更加開放,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也將更加頻繁。為了減少因為文化背景和語言差異而導致的各國人民之間交流不順的情況發生,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成了重中之重。目前,因語言差異而導致國際貿易難以進行的案例仍然存在。我們通過分析跨文化交際的發展現狀和在國際貿易背景下跨文化交際產生的影響,預測了未來跨文化交際發展的新趨勢,以期為跨文化交際的發展指明道路。

參考文獻:

[1]譚盛鳳,白志武。跨文化比較研究方法在科技史上的應用從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談起[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197-200.

[2]胡文仲。從學科建設角度看我國跨文化交際學的現狀和未來[J].外國語,2010(6):28-32.

[3]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5(5):323-327.

[4]馮煥紅。跨文化交際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的影響[J].中外企業家,2014(9Z):142-143.

[5]韓曉蕙。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與思考以高校英語教師為考察維度[J].外語學刊,2014(3):106-110

有關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二:國際貿易中無單放貨風險

摘要 隨着航海運輸業的不斷髮展,無單放貨風險在複雜化的國際貿易中日趨加劇。本文通過對無單放貨相關理論的概述概述和法律性質的分析,闡明瞭無單放貨風險的法律責任,並提出相應的無單放貨對策。

關鍵詞 無單放貨風險 法律性質 法律責任

無單放貨行為是國際貿易運輸中經常面臨的貿易風險。海運提單是國際貿易運輸中經常用到的一種運輸交易憑證,是航海運輸和貿易交易的綜合體,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傳統提單方法會產生運輸船到達港口與銀行辦理結算時提貨單仍未交給收貨人的問題。這就造成港口堵塞,收貨人無法及時取貨的經濟損失。所以,承運人會面臨無單放貨問題,而收貨人會蒙受無法收貨,導致海運糾紛連連不斷。因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貨輪航運中存在15%的無單放貨現象,租賃船的運輸能達到50%,貴重貨物如礦產和石油能高達100%。

一、相關概述

國際航運的基本原則指出,承運人有義務和責任在約定的港口憑藉正本提單完成交貨行為。無單放貨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成文定義,是在法律案件和國際貿易中這種現象不斷髮生而逐漸形成的習慣説法。我國學者針對無單放貨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不同內涵。雷霆介紹,無單放貨是承運人通過提單副本在目的港完成交貨的行為,即承運人憑藉提單副本加保函放貨。郭峯在研究中指出,無單放貨指承運人在卸貨港沒有正本提單的情況下進行放貨的行為,這種解釋下,無單放貨的範圍更加廣泛。將無單放貨的概念放大,李守芹則表明,無單放貨包含兩種情況。除了未憑藉正本提單交付貨物外還包含為憑藉正本提取貨物,這種觀點從交貨和提貨兩個不同角度進行闡述。綜上所述,無單放貨即承運人在沒有正本提單時,將貨物交付給非正本提單持有人並使貨物脱離自身控制和收貨人面臨無貨風險的現象。無單放貨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依據主體的不同可將無單放貨分成三類。其一,承運人未獲得正本提單與交貨人完成交貨行為,這類在無單放貨糾紛中佔據很大比例。其二,實際承運人在簽發提單下實施無單放貨行為。其三,實際承運人在未簽發提單情況下仍舊實施無單放貨的行為。

二、法律性質

無單放貨的法律性質不同,其構成的法律責任也不同,會造成賠償範圍、免責事由等不同後果。無單放貨的法律性質跟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以及訴訟結果的確定都有很大的關係,其準確定性具有很大的重要意義。關於無單放貨行為是否是違法行為還具有很大的爭議,眾多學者也有不同的觀點。歸納而來,無單放貨的法律性質主要有違約性、侵權性、違約侵權相競合三種類型。

(一)違約性

提單在國際貿易航運環節是運輸合同的證明,表明託運人和承運人之間的契約關係。承運人無單放貨違反了運輸的合同,具有違約性質。我國《海商法》的相關條例指出,提單享有海上運輸合同證明的性質。在承託雙方達成協議後,合同便生效。提單是合同的證明,具有合同的特徵,記載着運輸條款。司玉琢在自己的編著中提到,提單的合同證明作用表明其具備債權效力,是確立承託雙方在貨運運輸關係中權利和義務的依據。羅憶宋表示,收貨人與承運人之間僅有提單憑證,不存在其他契約關係。因此,收貨人接受提貨單後,收貨人和承運人之間就產生運輸合同,承運人的無單放貨違反了其保證向收貨人憑正本提單交付貨物的義務,具有違約性質,應當根據提單的規定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此外,我國《合同法》中規定,當事人若不履行合同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進行補救或賠償。法律上沒有要求運輸合同是物權憑證,只證明合同雙方就是當事人同時證明收貨人因為承運人的無單放貨而經濟損失。因此,提貨單是否具有物權憑證作用不是重點,承運人要確保憑正本提貨單放貨才是應當旅行的責任義務。承運人發生無單放貨的風險,違背了合同條款,具有違約性。

(二)侵權性

侵權性前提是認為提貨單即物權憑證。無單放貨風險的產生導致正本收貨人無法正常的提取其財產,物品所有權遭到侵害,承運人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無單放貨的侵權性源自於提單的法律性質,即提單具有的物權憑證性質。在我國《海商法》和民事法律法規沒有對提單是否是物權憑證的法律性質進行明確規定,即便承認提單是物權憑證,承運人在無單放貨時,收貨人並不享有貨物的佔有權,收貨人也並不能向承運人提起訴訟,只有享有貨物所有權的人才能進行侵權的起訴。此外,侵權民事責任的承擔要件有存在損失,但無單放貨並不一定發生貨物損失。這種承運人侵權性説法仍存在爭議。本文認為,從提貨人角度,無單提貨人與託運人、正本提單持有人之間沒有任何合同關係,其無正本提單提貨的行為侵犯了他們的財產所有權,屬於侵權行為。

(三)違約侵權相競合

當提單是運輸中的物權憑證和承託雙方間的運輸合同時,承運人在無正本提單下的交貨行為既違反了承託雙方的合同義務,又侵犯了正本提單持有人的貨物所有權,即無單放貨同時具有違約性和侵權性。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2條規定,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不能並存,民事責任的承擔者也只需承擔一種民事責任。在實際操作中,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的法律案件,在無單放貨糾紛首先為違約糾紛,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時才認定為侵權糾紛,在特殊情況下,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時,權利人具有選擇權。本文認為,憑單放貨並不是法律規定而是國際航運的慣例,承運人的無單放貨違反的是提單和合同約定的保證義務。同時,合同是整個海運交易的基礎,在兩者都存在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無單放貨的違約性。

三、法律責任

(一)責任構成

無單放貨風險現象的法律責任構成是承擔相應責任的依據和前提,構成要件有存在損害行為、發生損害結果、損害結果和損害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繫。無單放貨行為違反了承託雙方約定的義務,也侵害了合法提單人的物品所有權,造成託運人和合法持單人的利益損失,所以該行為是損害行為。損害結果是某些行為致使權利主體的財產權、人身權等遭受侵害,使財產利益減少或消失的事實發生。該風險的損害結果外部體現在提單持有者現有財產的減少,內部體現在根據貿易合同中的可獲得的預期利益的損失。無單放貸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該風險的發生導致損害結果的落實,而損害又是給風險帶來的。

(二)法律責任承擔

法律責任的承擔從責任範圍和責任承擔者兩個方面進行界定。責任範圍的衡量依靠貨物的損壞程度,責任承擔者是承擔無單放貨法律責任的人。我國《海商法》規定的計算方法是損害賠償責任主客觀計算方式的一種客觀計算方式,規定中指出,貨物的消亡賠償要依據其實際價值;損壞賠償要依據其損壞前後實際價值的差額或者修復費用。無單放貨造成受害人沒有收到應收到的貨物,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賠償應根據違約造成的損失來計算。在國際貿易航運中,無單放貨對的責任承擔者一般是承運人,但多數情況下真正實施該行為的是承運人的人或者僱傭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承運人必須為其人或僱傭人的無單放貨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承運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其人或者僱傭人進行追償。司法實踐中,受害人大多是向承運人及其人、保函出具人、提貨人一起提出訴訟,要求進行賠償。

四、無單放貨風險的對策

隨着國際貿易的不斷髮展,無單放貨在航運中不斷加劇,引起的法律糾紛受到理論和實踐部門的高度重視。探究無單放貨的應對措施迫切需要,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進行對策分析。

(一)預防對策

無單放貨的預防首先需要建立專門的授權託運人提單登記系統,系統要求託運人在承運人簽發提單後,承運人可查詢登記系統進行提貨人的身份確定,根據系統規定的指示完成貨物交付才可為責任交付完成。其次,在海運過程中可採用其他單據代替提單。例如:電子提單、海運單等。最後,出口商要進行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包含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和自己採取協調等。加強合同控制,約定合適的貿易方式,明確無單放貨的責任歸屬,提前做好風險防範和進行風險轉移。

(二)解決對策

在貿易過程中的預防措施只能降低無單放貨的風險,但真正發生該項損失時,就需要當事人當機立斷採取措施。首先,受害人應當積極的尋找無單放貨的有關證據,由於無單放貨的行為的特殊性,這點有點難度。其次,當事人要正確的選擇控告對象,清楚的識別被告的身份以及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最後,當事人在訴訟時效內應該義正言辭的主張自身訴訟權利,明確失效期,清晰自身享有的權利。

(三)反饋對策

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解決了無單放貨帶來的經濟損失問題時,作為承運雙方和貿易雙方要有反思和回饋的過程。託運人要有風險意識,對承運人的選擇要有明確界限,吸取在利益損失的過程中帶來的經驗和教訓,防止風險損失再次發生。承運人要責任在身按照規定辦理交貨,降低無單放貨風險的發生率。收貨人要及時憑藉正本提貨單進行港口接待,減少惡意者的插入,降低國際貿易損失風險。

五、結論

無單放貨行為是國際貿易中無法律規定的貿易交付方式,是國際貿易雙方很難避免的風險,會給貿易體系中的三方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效的預防風險發生措施和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是國際貿易中應對無單放貨行為的重中之重。目前,無單放貨行為的法律性質存在一定的爭議性,相應的法律責任也存在很大不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國際貿易中,為避免無單放貨帶來的經濟利益損失,貿易各方應當做好必要的風險預防措施,明確無單放貨的風險責任人,積極採取解決對策,完善國際貿易運輸體系,逐步建立標準化的國際貿易市場。

參考文獻:

[1]司玉琢、汪傑、祝默泉、沈曉平。關於無單放貨的理論與實踐兼論提單的物權性問題。中國海商法年刊。2000.

[2]雷霆。無正本提單放貨的性質及其法律責任//金正佳。中國海事審判年刊(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郭峯。無單放貨物之我見(上).水運管理。2001(10).

[4]李守芹。海運提單焦點問題透視無單放貨責任論綱。海商法研究。2001(4).

[5]陳憲民。論無單放貨的法律問題。河北法學。2006(4).

[6]司玉琢。新編海商法。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9.

[7]羅憶鬆。海商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8]WilliamTetley著。張永堅、胡正良、傅延忠,等譯。海上貨物索賠(第3版).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1993.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二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對企業健康發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擴大就業渠道、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佔全國企業總數99%、工業產值60%、利税40%、就業機會75%的中小企業,現階段不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對外貿易中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中小企業在對外貿易中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途徑或策略

探究中小企業的出口路徑的意義。中小企業能在國際市場大顯身手,也能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擴大企業市場,提高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有利於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短缺困難,可以利用出口獲得發展資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風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資合股以及從海外資本市場出口型中小企業是近年來我國貿易增長的中堅力量,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其發展越來越關係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和諧。產業集羣化發展是目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也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其對企業、區域、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對於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目前產業集羣發展的現階段而言,還存在很多問題,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集而不羣,大而不強,缺乏整體協調發展的支持體系和戰略部署。這一點,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尤為凸顯。 目前我國對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研究還不多見,遠遠落後於實踐中的需要。本文將從經濟學視角,以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集羣作為研究對象,以促進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產業集羣可持續發展、提高集羣應對風險能力及集羣競爭力為目標

2、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

3、選題研究的內容:

該論題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產業所面臨挑戰的研究

1. 廣電產業運營模式的轉變

2. 員工配置和技術能力的提高

3. 廣電網絡業務能力的提升

二、對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產業所面臨機遇及對策研究

(一)機遇

1. 拓展電視傳播的新渠道

2. 增強電視傳播的互動性

3. 擴大電視傳播受眾羣體

(二)對策

1. 加快廣電網絡的改造

2 開辦內容新穎的節目

3. 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4、選題研究的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研究技術路線:首先,瞭解本論題的研究狀況,形成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其次,進一步蒐集閲讀資料並研讀文本,做好相關的記錄,形成論題提綱。第三,深入研究,寫成初稿。最後,反覆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分析法、文本細讀法、比較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研究。

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把自己的關鍵問題用兩句話寫下即可)

5、研究與寫作計劃:

20xx年3月1日--3月6日 確定選題、收集相關資料

20xx年3月7日--3月xx日 撰寫開題報告與開題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形成寫作提綱

20xx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論文初稿

20xx年xx月1日--xx月30日 論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辯

6、參考文獻:

2. 魯桐主編:《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 鄒剛,黃祖輝,周連喜:中小企業的國外市場進入模式與演進---以浙江省為例的若干分析,《財貿經濟》,2006年第6期。

4. 李時民:《中小企業出口問題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

5. 徐劍明:《 國際營銷實務與案例》,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年版。

6. 尹柳營主編:《中小企業如何發展與騰飛--國際化經營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三

(一)公正是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基本依據

國際貿易要長遠的發展,必須依賴於體系化規則的保障,缺少規則規範的國際貿易,其經濟活動秩序必將失衡,呈現出不穩定的局面。然而,國際貿易作為社會長久的經濟活動方式,缺少規則的支撐與制約,人們的安全將會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導致其國際貿易合作失去相互的信任。公正作為制定合理有序的國際貿易規則,是其基本價值的理念源泉。缺少公正的規則體系做保障,國際貿易發展必將陷入一種畸形的狀態,最終導致崩潰瓦解。

(二)公正對提升生產效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正的機會平等原則與貢獻原則在激發人的潛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機會平等原則將先賦性等不公正的因素排除,使每個貿易參與者都處於一個相對平等的合作地位與公平的競爭環境,保證了每個貿易參與者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能力,以積極的投身參與到國際貿易活動中。另外,公正的貢獻原則保障了每個貿易參與者能夠按照自己的貢獻付出的所燒,而獲取其應得的部分。很好的將每個貿易參與者的利益納入整個國際貿易經濟活動鏈條之中,充分地激發調動了每個貿易參與者的工作熱情。以上兩種原則的提出,為國際貿易良好的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道德支撐與保障,對於提升各國際貿易主體的生產效率與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國際貿易的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引導意義。

(三)公正是保障國際貿易健康發展,實現國際貿易安全運行的必要條件

國際貿易公正是維繫與保障國際貿易個經濟主體良性合作的基本前提。在國際貿易中,公正的國際貿易肯定了各貿易主體的主權與合作地位,充分地保證了國際貿易各經濟參與主體的基本權利與基本尊嚴,是國際貿易合作的必然前提。在最大程度上起到了緩解國家之間、各國企業之間的文化的隔閡與政治的衝突,使國際貿易的安全運行得以實現,成為維護國際貿易安全運行不可或缺的力量,從而促進了國際貿易健康有序的發展。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公正作為國際貿易領域中的重要的道德基礎,其作用日益突顯。這也使得如何構建國際貿易公正體系成為了當下討論的焦點。

二、對實現國際貿易公正的途徑探討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國際貿易中,其公正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利益分配的公正上,這使得如何將利益公正地分配到每個人的手中,成為了國際貿易公正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隨着市場經濟主導地位逐漸鞏固,促使全球經濟得到了充足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將市場經濟中的不確定性和自發性帶進了市場中,這使得單純的依靠經濟制度變得難以把握和調控市場。道德作為市場運行的保障,是各經濟主體獲得最大利益的前提。為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運行,這對市場中的各個經濟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經濟主體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於義利要遵循中道的原則,愛財取之有道。同時,也要意識到誠信乃經營之本,各經濟主體要本着誠信經營的理念,這樣才能使國際貿易得以公正的運行。

(二)建立平等對話,謀求共同發展

在國際貿易中,不公正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部分發達國家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往往會通過強權政治、貿易壁壘等非公正的手段干預到國際貿易中,這嚴重製約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然而,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要使國際貿易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發達國家不能一味地以犧牲他國的利益為代價去發展本國的經濟,雙方貿易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各取所需,以促進共同的發展。另外,我們作為一個整體,應倡導包容性發展的經濟理念,發達國家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脱貧窮。同時,發達國家也要正確地認識發展中國家不足,在合作中去尊重對方在貿易中的地位和應有的權利,各取所長,和諧發展,互利共贏。

(三)加強國際交流,發揮貿易組織重要作用

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為了保證國際貿易公正的更好的發展,各國間應加強溝通與交流,在溝通中讓彼此更瞭解。同時,在交流中,發展中國家還可以學習到一些先進的技術,以提升與完善自身技術的薄弱環節,確保本國產品質量能夠達到國際標準水平。同時,國際貿易公正的實現還有賴於貿易組織的監督與維護,各國要充分發揮貿易組織的重要力量,對於不公正的現象進行監督檢舉,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這對於國際貿易公正秩序的建立與公正體系的長遠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四

一、戰後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

戰後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國際貿易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比重迅速上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部分;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工業國傳統的“出口製成品,進口初級產品”的貿易形勢逐漸變化,出現了大量的同一產業內既有出口又有進口的產業內貿易;跨國公司空前發展,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成為工業國總貿易量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針對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反思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是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核心內容,以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基礎,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以比較優勢為基礎進行自由貿易,可以實現貿易雙方的利益雙贏。因此其主要在於解釋產業間貿易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與貿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釋國際貿易中的新變化,必然會引起對傳統貿易理論侷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傳統貿易理論是以國家之間的差異和要素稟賦的差異來解釋貿易,強調國家間的相似性與貿易量之間的反向關係,即國家間差異越大,產生貿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貿易更多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顯然不能解釋二戰後要素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事實。其次,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各國應當按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進行生產與貿易,即所交換的應當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產品,應當是產業間的貿易。然而,實際的貿易構成中卻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產業內的雙向貿易,即產業內貿易。此外,當人們將注意力轉向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內貿易時,就會進一步發現傳統理論的不適應性,期望有一種考慮了公司行為的貿易理論。

因此,為了能對國際貿易的新變化做出科學的解釋,需要對傳統貿易理論進行補充與發展,促成了新貿易理論的產生。

三、新貿易理論的產生與假設前提

新貿易理論主要是指二戰結束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解釋新的貿易現象而產生的一系列國際貿易理論學説。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魯格曼、赫爾普曼、斯賓塞和布蘭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魯格曼。以下對其假設前提進行介紹。

傳統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的產物,是以一些嚴密的理論假設為基礎的,主要包括: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規模報酬不變或遞減、各國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變、模型分析的是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兩種要素,即2×2×2模型。但新貿易理論認為正是這些前提不符合當今社會經濟生活,使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現實。應當放寬並建立更符合現實的前提假設:

1、引入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假設轉變為更符現實的不完全競爭。

2、規模報酬不再是不變的,而是遞增的。

3、傳統的2×2×2貿易模型過於簡單化,新貿易理論改為J×N×M模型。

4、放棄赫克歇爾-俄林關於貿易國在獲得生產技術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國家獲得技術的可能性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建立了更符合實際的前提假設後,打破傳統貿易理論中“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不變”這兩個關鍵假設後,為解釋貿易動因與貿易基礎開闢了新的源泉,新貿易理論得以發展壯大。

四、新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

1、新貿易理論對貿易動因與貿易基礎的解釋

產業內貿易、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分工與貿易的迅速增長成為當今國際貿易的主要現象,新貿易理論認為這是因為產生國際貿易的動因與基礎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是因為技術和要素稟賦的差異帶來了貿易。新貿易理論從供給、需求、技術差距論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國際貿易的動因與基礎。

(1)從供給角度:揭示了規模經濟性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的企業的壟斷競爭行為成為貿易產生的重要動因與基礎。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闡述了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和企業生產規模經濟的兩難衝突問題。在具有規模經濟的條件下,企業傾向於擴大生產規模,對生產者來説,產品差別越少越好;而消費者則要求產品要具有多樣性,即產品差異。國際貿易可以解決這一矛盾:各國專業化大規模生產具有某一方面差異的同種產品並進行貿易,既利用了規模經濟性獲得比較優勢,又滿足了消費者對差異產品的需求。

克魯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釋貿易問題的潛力,首先將它應用到國際貿易分析中,建立了規模經濟理論,即一個由規模經濟引致貿易的模型。通過採用張伯倫壟斷競爭分析方法,得出結論為:貿易並不需要是技術或要素稟賦差異的結果,而可能僅僅是擴大市場和獲取規模經濟的一種途徑。國際貿易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世界市場,廠商可以打破單一狹小的國內市場限制,在世界範圍內擴大產品銷售市場,並從別國進口其它差異性產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綜上所述,關於貿易發生的原因,新貿易理論從供給角度分析,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規模經濟就成了引起專業化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國的偏好、技術和要素稟賦都一致的情況下,也會產生差異產品之間的產業內貿易,並且國家間的差異越大,產業間的貿易量就越大,而國家間越相似,產業內的貿易量就越大。

(2)新貿易理論還強調需求因素對貿易產生和貿易結構的影響。從需求角度進行探索,填補了貿易動因研究視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經濟學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論,將需求與產品差異結合起來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國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國的代表性需求。生產者只有專門生產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達到規模經濟,因此,一國應集中生產本國代表性需求的產品,出口該產品,並從與本國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國家進口相似產品,以滿足本國其他收入水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該貿易理論表明,規模經濟容易在各國代表性需求的產品上產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越多。

(3)技術差距論以不同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為分析前提,認為技術差距和模仿時滯決定了現實的貿易格局。1959年,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運用技術創新理論修正了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提出了技術差距理論。該理論在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時,即是著名的生命週期理論。同時也可解釋發達國家之間貿易:即使兩個發達國家在技術開發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開發出的技術與產品仍會有差異,從而促成國際貿易的產生。因此技術水平接近的國家會因為追求產品的差異性而產生貿易。從而解釋了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

2、在貿易政策方面,兩個論點——利潤轉移論和外部經濟的提出

傳統的貿易理論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框架下,完全競爭市場是最具效率的市場,任何干預只會帶來效率損失。因此傳統貿易理論強調自由貿易的重要性。

新貿易理論則認為現實中市場的有效性就值得懷疑。因此提出了兩個干預貿易的論點-利潤轉移論和外部經濟論,在此基礎上提出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外部經濟論認為,一些具有技術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可以通過知識外溢為其他部門帶來收益,即產生了有益的外部經濟性。政府則應該對這些產業進行扶持,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以上述兩種理論為基礎,新貿易理論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即應當對對本國經濟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戰略性產業進行扶持補貼。如日本80年代中期從美國手中奪得半導體產業的控制權,就是戰略性政策使用的結果。戰略性政策對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貿易政策有重大影響力,同時,也影響了歐洲聯盟條約的內容。

3、新貿易理論提出了參加貿易並不總能得到利益的論點

傳統貿易理論並未對國際貿易的福利效應作專門分析,因為其理論的結論是按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對各國都有利益,貿易利益來源於專業化生產效率的提高。新貿易理論認為貿易利益不僅來自比較優勢,還來自於:規模經濟性、增加了不完全競爭產業的競爭程度、增加了產品的差異性等。同時,新貿易理論指出,儘管存在着潛在貿易得益,但不完全競爭市場同時也產生了風險,使一國經濟有可能不僅無法利用潛在的貿易得益而且實際上遭受損失。當貿易使得本國以遞增規模生產的行業和高度壟斷的行業收縮,而帶來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彌補這種收縮帶來的損失時,貿易使本國受損,這説明,參加貿易並不是總能得到利益。

4、新貿易理論開始注重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將貿易與投資問題孤立地進行研究。經濟全球化使人們認識到貿易與投資實際上是廠商國際化經營中的不同選擇方式,出口或到東道國建立基地所需考慮的因素實際上是相似的,國際貿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為載體的要素的國際流動。二戰後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經濟生活的主要載體,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故一些學者開始將貿易與投資置於統一框架中進行研究,注重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也是新貿易理論的重要特徵之一。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五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範文一:大數據時代的國際貿易理論新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

一、引言與理論研究綜述

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自跨國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產分工發展伊始幾個世紀以來便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到今天的新新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學的研究歷經五個階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論體系。與之相比,大數據卻是理論界較新且同樣具有前沿研究價值的概念。雖然,數據作為世界的本原和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標度,對其認知歷史可追溯到人類科學發展的起始(黃欣榮,2014),而大數據這一名詞卻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提出後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為主題的專輯才得以廣泛傳播。此後,理論界雖以大數據為研究主題,從不同視角和學科、交叉學科領域對其進行探索,但這些研究或集中於對其概念和特點的探討,相關文獻如陶雪嬌等(2013)、黃欣榮(2014),或集中於其技術具體運用途徑和方向的分析,如黃曉斌、鍾輝新(2012),李莉、顧春霞和楊亞楠(2014),邵鵬、胡平、齊傑(2014)等。將大數據與國際貿易學這兩個前沿研究問題結合研究的文獻資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給,近年來隨着交通、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價值鏈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範圍內的實體物品資源和數據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趨複雜,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挖掘信息以促進貿易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王碧宏(2014)、李連飛(2014)等從跨境電商、在線國際貿易等新興國際貿易方式發展的角度解讀了大數據海量規模及其挖掘技術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對於我國國際貿易管理及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及相關挑戰;曹雲、王東(2014)和謝健明(2014)則選擇緊跟時事,將大數據研究置於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和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具體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數據對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還有研究將大數據與貿易進出口直接關聯起來,辯證地對大數據時代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機遇及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如薛靜辰(2014)。從上述文獻梳理分析可發現,目前學者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發展的研究雖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多停留在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術運用到某一具體貿易流通環節(如消費者行為分析、營銷模式變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貿易企業效率提升的表象上,並未涉及其深層作用體制或傳導體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結論的普遍指導性不強,對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及架構變化的研究稍顯不足,也無法形成對國際貿易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説,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學發展的研究還處於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論研究者們的探索與創新。已有的國際貿易學理論研究領域的發展創新,經過總結大都可以沿着貿易動因、貿易結構和貿易結果等層次進行歸類總結(彭徽,2012),沿用這一研究主線,本文將就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在貿易動因、貿易方式、貿易內容、貿易結果和貿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發展進行探討,通過抽象具體商務和貿易操作中的大數據運用,深入剖析其深層作用理論,希望能從理論發展的層次去分析大數據時代給國際貿易學帶來的新發展,填補研究空白。

二、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的新發展

隨着數據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推廣,我們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數據的4V特徵日益明顯:數據總量規模增長巨大且呈指數級增速;來源和類型不斷增加;數據價值突顯。大數據的強大影響力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科技、經濟、衞生、教育、軍事等各個方面,有學者稱大數據將成為開啟人類社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紅旗手,更有甚者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麼,就國際貿易學而言,大數據究竟在多大範圍、多深程度上影響其理論發展呢?

1.大數據提供了貿易動因的新來源

深層解構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無論基於何種發展層次的理論,貿易主體間的比較優勢是貿易開展的動因這一結論已成為不可撼動的真理,理論的主要分歧點在於貿易主體的具體比較優勢來源不同。已有的理論或從技術、要素稟賦等供給的角度,或基於相互需求、產品生命週期等需求的角度論述了貿易主體的優勢來源。而數據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它是知識的源泉,是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原材料,是知識競爭的重要支點。擁有海量規模的大數據已為國際貿易主體帶來新的優勢來源:基於國家主體層次,龐大的數據資源儲備被各國提到戰略高度,將成為新的知識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綜合競爭力;基於行業或企業主體層次,大數據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和發展機遇,並作為新的、重要的生產因素成為行業或企業發展的未來新石油,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些新的比較優勢的培育,將成為新的貿易動因,推動貿易進程。

2.大數據促進了貿易方式的多樣化

傳統的貿易平台為實體貿易,商品或貿易主體需經過漫長的旅途到達特定交易地點以供選擇或進行面對面的磋商,這樣大大加大了貿易的成本和風險。而今,大數據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商品參數的可傳遞性、消費市場需求的精確分析和交易貨幣的電子化等巨大變化已突破了傳統交易的時間、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數據化;此外,大數據技術的推廣促進了跨境電商或在線國際貿易平台的構建,完善了國際貿易的供需鏈條。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突破了傳統實體貿易形式,發展出了跨境電子商務或可稱為在線國際貿易的新型虛擬網絡貿易平台,這種貿易平台的強勁發展豐富了國際貿易方式,成為實體貿易方式強有力的補充。

3.大數據充實了國際貿易的內容

在以往,商品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相關的要素流動佔據國際貿易的全部內容,人們或有注意到由貿易所產生的貿易主體間的信息流交換,但也未將其放置在與商品、服務、要素等貿易內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為獨立研究對象,而是將其籠統地摻雜在貿易商品或服務商品內做細小的分析研究。大數據時代的誕生革新了這一現象。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數字貿易、信息貿易便是基於日益頻繁及擴大的國際貿易中對信息流重要性的強調及價值分析,認為數字所包含的市場定位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生產者供應行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體商品更為重要的貿易內容。一旦某一國家或企業能夠掌握這些信息,那麼其市場決策及預測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許多知名企業紛紛投入到數據庫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數據也朝着產業化方向發展。許多大型跨國企業在進行市場分析與產品定位等決策前,花費大量成本進行數據採集及購買,這也成為了商品成本的構成部分。數字信息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不可或缺的內容。

4.大數據為改變世界貿易格局提供了機遇

自二戰以後,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兩極分化的格局,發達國家憑藉其先進的技術或資源因素佔據着貿易優勢地位,主導着世界貿易長達一個多世紀並呈長期保持優勢的態勢。近百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曾嘗試多種改革手段,企圖實現貿易額的快速增長、貿易條件的改善和貿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大數據發展的大環境下,國際貿易並不太多強調國家的天然資源基礎而依賴於數據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其優勢的獲取能力具有後天的可培育性,這為發展中國家的趕超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大數據信息的充分識別和挖掘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對國際市場消費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預測,從而減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實現資源的最合理配置。這樣,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的貿易競爭中有望提升其競爭力,獲取貿易地位的提升,進而改變世界二元貿易格局。

5.大數據帶來了新的貿易風險

大數據作為一種符號,在擁有大量科學標示符號所共通的優點之餘,也包含着致命的隱患。除卻大數據運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數據信息的技術壁壘,大數據作為即時、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動性在便利貿易流通、拉近貿易主體距離之餘,也增加了貿易信息擴散或被貿易對手惡意攫取的風險,這將帶來不可預估的貿易損失。更為嚴重的是,貿易的數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與居民生活、國家安全、軍事防衞等安全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旦被惡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將對國家關係、國家安全提出挑戰。大數據背景下,貿易安全應該是國際貿易理論關注的重點。

三、結論與展望

時至今日,大數據作為海量的數據存儲,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數據的海洋中,由數據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和新價值的產生已成為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點。在此大環境下,我們分析國際貿易的新發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時,在釐清新的時代背景下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之餘,還應將其上升到理論層次,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同時也有利於後續研究者做出更為具體而實際的理論政策建議。本文在對大數據時代下國家貿易理論層面可能發生的變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處希望在後續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論研究者將目光延伸到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新發展這一領域,以共同探討貿易理論的時代特點。

參考文獻

1、我國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係基於1991-2005年數據的實證研究曲建忠;張戰梅;國際貿易問題2008-01-15

2、論國際文化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李懷亮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20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範文二: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變革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

一、電子商務的興起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謀面,通過電子交易方式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它不僅簡化了國際貿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國際貿易的運行效率,實現了國際貿易活動的全球化、簡易化、信息化、智能化、無紙化,目前已經廣泛存在於商業貿易活動中,並在推動經濟全球化方面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應用

傳統的國際貿易活動環節眾多,業務操作過程複雜繁瑣,費時費力。電子商務將交易各方連成一體,把原來傳統商業模式中的各項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上,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實現如下基本應用:

1.選定貿易伙伴。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企業可使用信息技術建立自己的網站或藉助相關的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平台,向全球市場自己的產品廣告和服務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搜索各種各樣的經貿信息,在互聯網上與客户諮詢洽商貿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選擇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業機會。

2.便捷貿易磋商。

在電子商務方式下,各個交易方可通過互聯網這個電子平台來了解其所關注的商品信息與行業發展動向,也可通過互聯網為媒介的交互工具進行跨地諮詢、交易談判,既突破了面對面洽談的限制,又能夠使貿易業務的諮詢及洽談變得更加便捷、成本變得更加低廉。

3.網籤與支付。

貿易雙方運用電子商務,可以在建立的網站中通過發送電子郵件來彼此溝通,實現各種交易信息的傳輸。若想達成交易可以簽訂電子合同,並可通過網上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參與實現網上支付。在網上進行的這些業務,過程快捷方便、節省開銷,有專門的電子加密等技術保證客户和商家的商業信息不致泄露。

4.網上交易管理。

國際間貿易的業務活動比較複雜,會涉及到政府、銀行、保險、税務、運輸等眾多部門。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使國際貿易的交易管理實現了網絡化與無紙化,外貿企業可在網上與這些部門辦理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業務,及時高效、輕而易舉地完成相關的結算及後續工作。

三、電子商務推動了國際貿易發生變革

1.改變了國際貿易的運行環境。

傳統實體市場的低速度決定了商品交易規模和範圍的有限性,而電子商務的興起,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市場空間,出現了電子化的虛擬市場。在電子商務這種虛擬化的業務運行環境中,商務活動中的生產者、中間商和消費者以數字方式開展交互式的商業活動,通過網上虛擬信息的交換,商務信息的傳遞被高速流轉,商務主體之間的距離被縮短,商務交易的時空限制被突破,商務交易的範圍被全球化。因此電子商務的出現與廣泛應用,為交易各方創造了更高效的貿易市場。不僅如此,電子商務中網上的諮詢、訂貨、促銷與談判也為國際貿易開闢了新的發展形勢。但另一方面,有時交易者本身的直覺會被虛擬的網絡所埋沒,這樣會使交易出現不確定性。另外,一些網上交易風險也要引起重視,如來自網絡黑客的攻擊或病毒的人侵。

2.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貿易中介在在傳統貿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電子商務廣泛應用到國際貿易實踐,會引發貿易主體發生變化,隨之催生了眾多向全球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虛擬公司,主要是指網上經營的公司或者服務公司等。這種虛擬組織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並迅速成為新的國際貿易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條件下,信息網絡技術將在專業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這些企業聯為一體,利用互聯網形成一個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網絡上高效、快捷地為國際市場提供更好地服務和產品,實現過去由單一公司或者企業無法承擔的市場職責。同時,電子商務採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簡化了傳統國際貿易業務的操作程序,還能讓比較薄弱的中小企業輕鬆地進人國際市場參與競爭,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3.創新了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國際貿易用EDI取代了傳統的有紙貿易,把一些經濟信息如訂單、發票、報關單等,按一定的數據格式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送,不僅速度提高,而且傳送成本與差錯都大幅度降低,在網上做廣告代替了電視、報紙等傳統新聞媒介的宣傳作用,EDI的使用使國際貿易活動的工作更加簡捷。新型國際貿易在互聯網上採用電子支付系統,傳統的紙質貨幣被電子貨幣所代替,電子信用證結算速度高效,使國際貿易付款方式發生巨大變革。互聯網上電子商務的交付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的直接貿易兩種形式,一些無形產品,如電子書刊與音像製品等的直接貿易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這種完全國際電子商務超越了地理空間障礙,已成為全新的國際貿易交貨方式。

4.完善了傳統國際貿易的經營管理方式。

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運營上是以單向物流為主,而電子商務實現了四流一體的全新戰略,即形成以物流為依據,以資金流為形式,以信息流為核心,以商流為主體的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引導下,、展銷等傳統貿易方式可融為一體,在計算機網絡中可引人報關、商檢、營銷等主要進出口業務流程,由此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互動的全面的服務,消除了傳統貿易中時空對各個交易方的侷限,節省了時間與費用,推動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六

現今的國際貿易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調整學科專業確定的,屬於應用經濟學,在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它同其它9個二級學科同屬應用經濟學,在國際貿易學(020206)中指出:“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家(地區)間商品與勞務交換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實踐性特點的學科”。但是,當今世界已經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人員、知識產權交換及國際間的經貿合作,這些比純粹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更為重要的內容沒有包括在內。在業務範圍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與管理,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組織”。從當今學科發展的實踐來看,它注重了理論與政策,貿易的實務,沒有指出國際經濟合作這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領域,業務範圍是比較狹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學位專業課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國際貿易政策研究,跨國公司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碩士學位專業課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經營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這些指定,一是籠統,二是國際經濟合作、國際經貿組織、國際金融、國際經貿法規等類重要課程沒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關學科中,僅列出了“金融學和世界經濟學”。而與之關係極密切的國際經濟法、企業管理、國際關係等沒有提及,比起其他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來相關學科很單純。

在以上學科研究範圍的指導思想下,很多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設置的研究範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總體上以文字中規定的為主,領域較小,對我國整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有重大作用的對外投資(走出去)、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研究較少,偏重於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當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重點院校與研究機構未受影響,影響主要是對一般性大學,它們多侷限於以上給出的範圍。實際的對外經貿情況早已突破了上述設置的範圍,研究外資、外經的文章充滿了主要國際貿易學類雜誌,但在權威的“指導簡介”中沒有。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國家社會學科基金申報填表的學科目錄中,在應用經濟學24個二級學科裏,竟然沒有了“國際貿易學”這個二級學科的名稱,我們申報表只好填寫成“應用經濟其他學科”,作為全國最權威的管理和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學科領域及其地位的,我們不得而知。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我國國家標準Gff1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它有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但隨着時空條件的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也歸於原來的體系,這是任何學科都存在的發展規律。劃分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專於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研究,以求學科有新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1)從國際貿易最初的知識體系來説,就是直接的出口和進口,後來有了國際投資,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流動,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過多的引致投資可能帶來貿易的“悲慘性(貧困化)增長”。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貿易和投資之間不合作,則出現相互替代關係,如果相互合作,則是互補關係,商品的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將互相促進。還出現外貿對外資的促進發展(陳澤星等,2005);相當多的學者都承認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相互滲透發展的現實和趨勢。(2)我國實踐也證明,外資利用大大促進了對外出口和進口。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跨國流動,跨國投資,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出口和進口,僅以外貿來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經不能反映一國得到的外貿實際利益,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是對外貿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無論任何學科,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總戰略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從目前我國主管對外經濟貿易的國家職能部門,也可看出國際貿易學應該研究哪些領域:最高有國務院的經貿委,國家商務部,以下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商務廳或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在以下是市縣的相應部門。商務部的主要下屬職能機構有近20個,但無論多少,職能業務總體可分為外經貿法規政策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外商投資管理部門、對外投資或對外經濟合作部門四大類,當然新設立的商務部增加了管理國內市場和商貿一項大內容,傾向於內外貿一體化,這也是個新的研究點。省級商務廳或外經貿廳的主要職能機構有:沒有設商務廳的省暫時不管內貿,其他管理職能部門如同商務部:外經貿法規政策(原政策法規處,現為綜合處)、對外貿易(有貿易發展處、貿易管理處、貿易促進、機電進出口處)、外商投資(外資處、投資促進處、開發區處)、對外經濟合作(外經處、境外處)。對於無形貿易,如旅遊、運輸、金融、保險的進出口,則屬於其他政府部門。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學,它應該的研究範圍是很寬泛的。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界的生產要素大規模流動成為必然,載體是跨國企業和人員,因此,對跨國企業和人員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來越重要了。還有,國際競爭的加劇,多邊貿易體制運轉不好時,次多邊即區域一體化組織,或幾個國家的一體化組織,或雙邊一體化的發展都在湧現,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應放在一個日益關注的地位。

國際貿易學科研究面較小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學校對純理論研究較多,應用性對策研究較少,成果鑑定重期刊發表及檔次,輕政策對策性研究報告,使我們的理論成果與實際需要脱節,失去了研究成果應有的價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擴大。

此外,學生,甚至我們個別的同行,也把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範圍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內容理解為僅是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這種對學科和專業的片面或錯誤理解,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嚴重的。首先,它使我們研究領域侷限於狹小的範圍,不利於開拓應有領域或新領域,使研究水平很難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其次,由於這個專業的熱度非凡,我們的學生和其他有關從業人員是社會上人數增長最快和總量居前茅的,但學生如果僅做外貿單證或坐辦公室,跑海關和工商税務局,這種單一的就業面,現已人滿為患,中專生、高職生、大專生、本科生,同搶一個飯碗,我們的本科生與他們競爭沒有多少優勢。這樣片面的認識會影響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不能簡單地就理解為國際貿易專業,而是一個“大外經貿”專業。

二、國際貿易學科應拓寬的研究領域與方向

(一)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在《關於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中,對學科專業的改革結構調整提出了原則,如提出:學科專業調整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全局性、戰略性調整”,“要以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優先發展適應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貿易等類本科專業”;“大力開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鼓勵高等學校積極探索建立交叉學科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的新機制”我們應根據以此指導思想並結合外經貿發展的實際和未來的趨勢,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

(二)學科研究總體要增加的內容

在對學科研究規律內容的界定中,應增加“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交換”,以補充原來僅有的“商品和勞務交換”,體現當今經濟國際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強調應用性、對策性,體現學科特點。在主要相關學科中,除原來列出的“金融學、世界經濟”外,應增加“國際法學、國際關係、企業管理”等幾個重要相關學科,體現與它的知識體系相關的重要學科。

(三)從整個再生產納入全球的現實來考慮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

我們要從經濟全球化,生產貿易國際化來看學科的研究領域。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它與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過程,利益的分配也不侷限於哪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從國際化生產的整個再生產過程的三大階段來看:

G--W...P...W’---G’

傳統的出口貿易是僅在W’--G’間,純粹用的是本國的原材料加工生產出口,也叫一般貿易。

傳統的進口貿易是G--W,從國外進口來直接消費。

加工貿易,外商用進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則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國外利用當地原材料生產並就地銷售,則是W…P...W’--G’。

這幾種方式,都是與貿易有關的,包括了直接出口(傳統出口,或自己進料加工出口);直接進口(傳統進口);間接出口(來料、來樣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進料外匯);間接出口和進口(跨國企業利用母國的設備、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產後在東道國當地銷售,或轉銷其他國家,或產品返銷母國)。

以上表面上是進口與出口,實際上是利用外資來加工生產再出口;對外投資進行生產在東道國銷售或轉銷他國或返銷母國。這就是現資、加工、生產、貿易的複雜關係。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説,直接進出口,也就是傳統的外貿,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貿,也是狹義的外貿;第二層次的外貿,是利用外資加工生產後的外貿和國內貿易;第三層次的外貿是到境外國外投資利用當地資源進行生產後的出口(產品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或返銷母國的進口。從利益上講,第三層次的外貿綜合利益最大。所以,僅以簡單的出口和進口來看國際貿易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看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是與貿易直接有關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國際貿易學最核心的內容,可概括為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簡言之,即外貿、外資、外經三大領域,我國管理外經貿的政府機構,主要是圍繞這三大領域設置的。

(四)從與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知識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性來分類細化研究領域與方向

以下研究領域大都出現於外經貿實踐中,但從全國各大學及研究機構來看,研究領域總體較小,有的研究雖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沒有開拓和創立,應拓展領域和方向。這裏並非要每個學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國應有如下研究:

(1)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從古典到當代,各種理論與學説,這是最基本的重點的研究領域,要開拓新方向;(2)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國際經貿慣例、貿易合同、爭議與仲裁、物流、運輸與保險、信用證等單證運用、商務談判等,要深入研究,開創新的方向;(3)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研究:WTO規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協議,原料生產與輸出國組織規則,聯合國經濟貿易組織規則,雙邊經濟貿易合作組與協議;(4)國際經濟貿易關係研究:多邊經濟貿易關係、區域和次多邊經濟貿易關係、雙邊貿易關係,要深入或開創研究新方向;(5)國際貿易法規政策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法,國內對外經濟貿易法規,各國政策,要開創新研究點;(6)貨物貿易研究:機電產品、紡織品與服裝類、農林漁水產品貿易研究、原料與資源產品貿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開拓新研究方向;(7)服務貿易研究:金融、電信、運輸與保險、旅遊、會展等研究,領域大,行業多,在不斷擴展,地位日漸重要,是重點開拓研究的領域;(8)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走出去”戰略與政策,投資方式、投資環境等,這是現在和未來都要大力進行並開拓的,是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領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研究:“引進來”戰略,產業政策,招商引資環境、方式,開發區,跨國公司研究,與上面都屬國際投資的內容,研究理論多,形式及內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資促進外貿;(10)國際工程承包研究:國際承包市場,招標投標,競爭能力等,要深入研究,開創研究新方向,是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方面;(u)勞務輸出與自然人流動研究:這是現在和未來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領域,是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重點項目,可部分解決我國剩餘勞動力,是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國重點開拓的貿易增長新領域,必須加強研究;(12)國際市場營銷研究:市場預測分析,營銷策略與手段,開拓的新領域;(13)國際金融研究:國際金融市場,貿易融資,國際貨幣體制及人民幣匯率,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與運作,要結合外經貿深入研究;(14)貿易方式研究:、經銷、加工、補償貿易、租賃貿易、採購、期貨貿易及電子商務等,要大力開拓、開創研究;(15)國際企業管理:跨國經營與管理,要重點開拓研究,為“走出去”服務;(16)貿易摩擦與應對研究:問題層出不窮,要深入進行研究。

三、國際貿易學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換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為一級學科問題

從以上國際貿易學需要研究的領域和方向看,它涵蓋的內容很多,但從字面意思上看,它沒有包涵這些內容,與實際要求的內容差別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國際貿易”這個學科名,容易使人們對它產生狹義的或錯誤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少數人,甚至包括了實際在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我們在畢業論文封面上寫學科與專業名稱時,不只是學生寫錯,而且相當部分老師也是模糊的,其他專業的人,就更不用説是片面理解和錯誤理解了。這種誤解,對學科研究與專業的建設都是極為不利的。為此,不如將學科名稱與專業名稱互相替換,學科名稱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稱定為“國際貿易”。但從“大貿易”或“大經貿”看,專業名和學科名都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更好一些。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範文 篇七

就國內而言,國際貿易順差增量加大會帶動貨幣供應增加,從而刺激通貨膨脹。就國際而言,國際貿易越來越大的順差必將進一步增加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以及由此帶來的與相關國家今後外貿關係的必然摩擦。這些都需要從可行性及操作性的層面考慮,既要高屋建瓴地考慮如何進一步發展外貿,從成本、效率和風險角度,全面考查我國的外貿策略,又要從相關國家的利益角度(包括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做變位思考。也許更能看出巨大貿易順差背後的利益衝突。

變位思考即逆向思維,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創造性思維方式。通過變位思考的方式,可以由一點到多點、由點及面、由此及彼地進行多向化、多元化的思維,從多方面、全方位的看問題,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本文通過變位思考的方法,針對我國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關係分別進行分析,強調在當今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要如何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以期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所啟示。

中美外貿的變位思考

中美外貿赤字是近些年的熱門話題,站在美國立場,近年來與我國的外貿出口總是小於進口,外貿逆差總體趨勢在加大。媒體從1975年起就一直在報道美國存在的巨大貿易赤字,商品與服務進口一直大於出口,與之相反,日本、德國、法國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具有商品貿易順差。

如此長期的外貿逆差以及由此引發的美國國內對此問題的爭論,也應該引發我國的變位思考。

2006年以來美國經濟繼續走強。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依靠強勢美元的支撐,美國近些年一直走的是高消費、低儲蓄甚至負儲蓄的路。最近兩年,美國更是用不斷升息作為重要手段,支撐強勢美元。從2004年6月第一次加息到2006年3月已是第15次加息,平均每年加息5次以上,短期利率從1%提升到4.75%,近期又上調到5%。在短期利率不斷提升時,長期利率卻不升反降,作為長期利率基礎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004年6月的4.87%降至一年後的3.89%,2005年12月甚至跌到兩年期收益率之下,這樣操作就帶來了樓市和股市的繁榮。2005年房價上漲了13%,道瓊斯指數也創新高,支撐了美國的經濟增長。美國用美元作為支付手段大量進口商品,外貿赤字的形成本來就在估計之內。對此美國政府並不十分擔心。因為各國持有的美元再作為投資資本購買美元資產流入美國,支持了高額的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既實現了美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又完成了世界經濟的循環。因此,至少從近期看,外貿逆差並不能構成對美國經濟的危害,甚至反而是一種互補,是世界經濟循環中順理成章的一個環節。

而我國需要密切注意的不是美國媒體對美中外貿逆差的巨大反響,而是美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相互關係的巨大變化。從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看,隨着近年加息不斷進行,2006年4月初,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上升到4.905%,而市場預期則肯定會突破5%,且短期內不會下降。那麼,長期利率的攀升就會改變美國人貸款購房、負債消費的行為。2006年2月,美國新房銷售已下降17個百分點。這種情況如果進一步發展,就會刺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打擊美國的經濟,並進而打破現行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循環。如果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投資和消費需求萎縮,進口減少,現行經濟循環就會中斷。

國際因素的變化主要是歐洲經濟和日本經濟的變化。歐洲經濟正在恢復,日本經濟則強勁復甦。如果歐元日元同時加息,美國只有兩種選擇:如果維持目前的利率不變,保持樓市不垮,卻必然造成資本流入減少;如果繼續升息,吸引資本流入,就會刺破房地產泡沫。這兩種選擇都會影響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循環程序,因此,需要美國政府全力應對。至於中美外貿的逆差,在美國看來,只是外部國際因素中一個非主流的因素,只是美國經濟循環中一個非主流的問題,甚至還不是美國引領世界經濟循環的一個重要問題。只有當整個國際經濟循環需要做大的變動時,美中貿易逆差這一問題才會被提到議事日程上。

中日外貿的變位思考

中日國際貿易的變位思考主要應着眼在政治上而非經濟上。從經濟上講,雙方外貿數額巨大。2005年,總額達到1894億美元,2006年將突破2000億美元。自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1979年始,歷經日本20任內閣,總額高達3.3萬億日元的日本“政府開放援助”,對我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儘管面對我國民間強烈反日情緒,日本企業2005年度在我國的直接投資額仍比2004年度猛增19.8%,達到65.3億美元的歷史新紀錄。面對如此增速的鉅額經濟投資,中國人是否應該變位來想一想。日本首相小泉六次參拜靖國神社,激起了中國人的憤怒。作為普通人完全可以理解,所有的激情抗議也好,漫罵也好,皆不為過,但是對於制定富國強民的決策者,一定要理性的對待這些問題。小泉果然是故意惹惱中方,企圖以無罪的形象與我國抗衡。

小泉在日本開創了小泉時代,結束了他前幾任首相的短命內閣時代,他打碎了舊的自民黨,組建了三黨(自民黨、公明黨、社會黨)聯合政府;他的政府結構改革成效顯著,確立了適應21世紀的經濟社會體系;他批評“全權政治”,建議並領導了郵政事業民營化,拆散擁有340萬億日元(佔日本國民儲蓄25%)資產,27萬名公務員(佔日本政府人員構成的30%)的郵政系統,將其徹底民營化。今天,“郵政”成為日本最大的“政治正確”,大方向已不容逆轉並在客觀上決定了“後小泉時代”政權的性質。今天在日本,改革被公認為政治正確,用小泉自己的話説:“誰不改革誰下台”。小泉時代使日本經濟走出了長期低迷,改革已見成效,今年已走上強勁復甦。

當今各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某種程度上也是國民素質的競爭,如何看待日本,也是國民素質的重要表現。如果以開放豁達的心態來看待日本這個民族,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有了真正的大國強國心態,反日情緒是可以不必那麼激動的。近百年來日本民族以藐視和征服的心態看待我國,以冷戰式的結盟對付我國,最近幾年在政治上雙方又多有摩擦,但是中日貿易卻一直在做着大買賣。

我國和歐盟外貿的變位思考

我國與歐盟的國際貿易一直在穩步發展。雙方外貿增長的同時卻並不能使歐盟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歐盟看來,我國的市場經濟仍是不完整的,由此造成近些年來外貿摩擦不斷,反對我國傾銷的呼聲此起彼伏。

歐盟都是由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國家組成。面對我國近年來經濟上的崛起,西方媒體議論的熱點包括:20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具有擴張傾向;中國將對鄰國構成威脅;中國不僅在國際市場大量採購資源產品,還試圖控制他們,中國同伊朗、蘇丹、津巴布韋等國家商討雙邊協定,以便獲得並控制那裏的石油、天然氣,中國為此還保護這些國家免受聯合國的制裁和禁運;中國的國企,甚至還控制了非洲諸多的礦井、土地、林場和漁場。上述這些,構成了“中國”。

按照某些西方人的推想,我國在看得見的未來會向世界源源不斷地索取龐大的能源和原材料,也許還會用武力脅迫弱小國家。西方人的這種擔憂類似於美國人當年對德國工業化崛起時的擔憂。因此歐盟內的一些國家,就得出了應當遏制我國發展的結論。儘管2001年我國作出重大讓步後加入WTO,但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依舊盛行。歐盟在2005年初取消從我國進口服裝配額後,只過了幾個月又恢復了配額。從1995年至2004年,我國遭遇411起反傾銷指控,屬歐盟的55起。我國的對策是僅2004年一年內,我國也提起27宗反傾銷指控,相當數量是針對歐盟的。如果此種現象惡性循環,合作伙伴必將成為強勁對手。變位思考一下,就是如何將競爭對手變做雙贏夥伴?

簡短結論

綜上所述,變位思考就是多換幾個角度和出發點的思考,通過以上分析本文結論如下:

中美外貿在近期內將維持現狀。在短期內仍將互讓互利,長期摩擦也將繼續。這不僅因為中國社會轉型是個長期過程,兩國對外貿還存在不同的計算方法和判斷體系,還有美國經常想轉嫁國內問題,特別在大選時尤為明顯。但短期內的變化無法改變中美外貿的進一步發展的走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6l456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