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新聞與傳播畢業論文【多篇】

新聞與傳播畢業論文【多篇】

新聞與傳播畢業論文【多篇】

新聞與傳播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一直以來,新聞與傳播是兩個邊界不太清晰的概念。通過對比新聞與傳播的實現途徑、受眾人羣、傳播機會、自身價值,並提取其差異化元素,廓清對這兩個概念的模糊認識。對於如何保證新聞的客觀公正,確定有效受眾人羣,實現傳播效能的最大化,進行了初步論述。基於對新聞與傳播社會與商業屬性的比較判斷,提出了選擇新聞與傳播載體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新聞;價值對比;差異化

新聞與傳播的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它們各自的傳播途徑與受眾卻有明顯的區別。筆者就新聞與傳播的途徑,受眾,傳播機會以及分別的價值做了簡要的分析與論述。

一、新聞與傳播的途徑對比

在一定意義上,新聞與傳播在途徑上是具有特殊的同一性的,由於新聞在傳統的認識上是單指消息,通訊或者報告文學。其傳播途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侷限,假設説新聞要通過一些具有普遍特點的活動,或者是具有特指性的宣傳方式來進行傳播的話,那麼新聞也就不具有他的傳播價值了。新聞的傳播途徑本身就是一種專指性的載體,例如: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它的範圍也僅僅是侷限在新聞的傳播方式上,如果用海報的形式進行傳播的話,那麼新聞的傳播途徑本身就已經發生了偏離,換句話説我們可以不把這種傳播途徑作為新聞的傳播途徑。那麼傳播的途徑相對來説比較廣泛,人們平時經常説的口頭傳播就是普通傳播的一種形式。在這裏我們還可以把這種普通傳播理解成一定意義上的非物質的傳播形式,例如,某商場的促銷活動,嚴格意義上説這種活動本身也是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宣傳商品或者服務的功能,但是卻不能歸類為具有時效性的傳播,這種具有廣泛意義的傳播在途徑上就決定了與新聞傳播的不同,而所派生的效果也是多種多樣的。

新聞傳播的途徑在特定時候是官方性質的,也就是我們平常聽到的“新聞機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而普通的傳播是不具有這種潛在特徵的,在傳播途徑上,新聞傾向與官方的,正式的傳播,在辭令界定與形式上更加權威或者是具有它特殊的政策價值,直接成為大眾生活的參照;也有的是宣傳某種政策或者反映階級政權的一種政治動態,那麼這種途徑就非常嚴肅;相反,普通的傳播,我們也可理解成為是大眾傳播,它的傳播途徑比較隨意,而且具有很濃厚的個性化色彩,也可能是商業化色彩,途徑相對豐富,方式也比新聞更生動。

二、新聞與傳播的受眾比較

由於新聞傳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那麼它的受眾羣體就與大眾傳播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首先,新聞傳播的受眾是一些潛在的關係人羣,傳播內容與這個人羣的需求有着某種利益關係;大眾傳播的受眾則完全不受這種利益關係所驅使,它的傳播內容與大眾的需求關係不是那麼緊密,對有的人羣來説是有用的,但是有的人羣則不需要那麼高的關注度。其次,新聞傳播的受眾在新聞中他所獲取的信息是政策性的,或者是精神層面的一種激勵,在受眾需求程度上,有的是必須的,有的則可能是來自某種心理關聯;大眾傳播的受眾在傳播中獲取的信息,第一它是具有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兩種的,例如降價信息,商品銷售廣告;第二,大眾傳播的受眾不具有政治傾向化,更不具有命令性或者政策的需要,它的傳播對象有可能是無意識地接觸或者認知,這一點就是新聞傳播與大眾傳播受眾方面的明顯區別;再有就是兩者的受眾人羣大有不同,新聞的受眾人羣的層次要比大眾傳播的受眾人羣層次要略高一些;再還有就是新聞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受眾接受動機不同,新聞傳播在新聞的角度上理解是近期發生的重大事情,或者新鮮的事情,具有一定的傳播意義,受眾的接受動機是主動的,因為本身新聞的傳播途徑就彰顯了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大眾傳播受眾的接受動機反而比較無序,它產生的傳播效果遠不如新聞傳播具有更實際的意義,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並不用接受他的某種指令,完全可以有選擇地進行選擇或者放棄,這在整個受眾的關係利益中,大眾傳播的方式是被動的,也就造成了信息接受動機淡化的局面。

三、新聞與傳播的傳播機會比較

傳播機會是傳播內容所決定的。新聞傳播機會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時效性,在新聞定義中就明確指出了是新近發生的事情,這種傳播機會不僅要具有時間的限制,而且要具有實質的意義,宣傳政策,宣傳好人好事,或者是宣傳某重大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它的傳播價值就直接決定了傳播機會要把握好,一旦喪失了機會新聞就會變成“舊聞”,對公眾的生活便不能起到積極的宣][傳與信息傳播的作用;大眾傳播的傳播機會基本上是無定向的,可以隨時進行傳播,如商品信息、廣告、公關活動等,它對於傳播機會的界定不像新聞那樣嚴格,同樣的,兩者的傳播機會也就決定了信息的價值。

傳播機會在另外一個層面上來分析,新聞的傳播機會是需要引起多數人的關注,這種人羣的關注儘管不代表它的信息價值,但是潛在的價值卻是大眾傳播所不能比的。自然地它的信息價值也就造就了新聞本身的價值。大眾傳播的機會人羣相對來説又是特定的,在限定的人羣範圍,環境範圍內傳播信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時間可能長也可能短,決定其時間的不是信息的傳播機會而是信息的價值到底有多少關注度。

四、新聞與傳播的價值分析對比

新聞價值是客觀性的,它是隨着新聞的發生、新聞的價值而逐漸產生價值的。由於新聞多是社會性事件,它具有廣泛的價值。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新聞的傳播價值首先是它的客觀教育意義以及新聞的時效性與關注度。其次是新聞傳播的效應,例如:召開與閉幕,新聞的潛在效應是它的價值主要元素,公眾關注度高,會議的決策,產生的領導人選都客觀地成為人們選擇閲讀或者接受的參照。再其次就是新聞傳播雖然不具備商業化價值,但是新聞的價值無形中就轉化成對社會,對公眾提供的客觀的參考。傳播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具有策動,計劃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它的價值可能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或者可能是一個事件或者商品的具體化,表明觀點與主張不確定或者隱含的內涵成分過多,其價值直接表現為商業化或者間接的效應,無論是經濟效應還是社會效應。但是恰恰因為大眾傳播具有它特定的不真實性,誇張性,那麼就很難與公眾的心理產生接近性,越是接近性高的信息,其價值也就越大,因此新聞與傳播的價值要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剖析。

五、新聞與傳播的特性分析比較

首先要區別的是新聞與傳播的幾個特性:新聞與傳播的真實性與誇張性,新聞是真實的實踐的反映,而大眾傳播則不同,它可以是虛構的或者是善意的誇張,不需要負具體的傳播信息的責任,而相對與兩者的價值來説,在官方,新聞的真實性的價值更加直接,而大眾傳播的價值則更加平民化,因為它畢竟是涉及到公眾的生活、公眾的物質生活,與利益相互關聯。這種由公眾精神,物質所派生的誇張也可能比新聞更具有它的特定價值;階級性與非階級性是新聞與傳播在特徵上的根本不同,新聞代表,主要傳播黨的政策與方針,具有政權的代表性。

傳播在一定意義上來説也存在它本身的私密性,或者廣泛化,但是他代表公眾的一面則更強勁;產業化的發展渠道是兩者的最終發展方向,新聞的產業化是為政權服務,而傳播的產業化則是為了使公眾的生活更加便利,企業的宣傳與形象建設更加豐富;導向與策動作用也是新聞與傳播的關鍵區別,新聞必須具備導向的功能,它的意識是通過宣傳而形成的,傳播則不具有意義上的自覺,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傳播是一種策動的手段,主要是滿足公眾或者企業的一種潛意識的動機;信息涵蓋程度與文化的系統性,高度的信息涵蓋是新聞的特定的價值所在,他所反映的是公眾關心的事情,也可能其中並沒有或者缺失了文化體系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新聞就是一種硬性的“通令”,而傳播在這方面更加具有文化體系的傾向,比如,企業在傳播企業文化、產品文化、公關活動等,都具備了文化體系的自覺建設與宣傳;以上特徵直接影響着新聞與傳播的信息素養。通過比對以後,新聞的價值與傳播的價值就更加明朗化了。

我們知道傳播學的產生有着複雜的學科背景,要説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係決不會比傳播學與社會學,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更親近,因為我們知道,傳播學的那些理論與假設都與這些學科有着密切聯繫。如果要説新聞學是傳播學的分支,那麼其他與傳播學關係更親近的學科在不久的將來也要成為傳播學的分支學科嗎?一種學科不可能大得無邊無際,否則那就大而化之而無能為力了。我們不禁要問:把傳播學化為各種分支學科那將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它有可行性嗎?所以可以得出,新聞學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片面的。

商業廣告盛行 篇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媒體被推向市場,於是許多媒體認為自己面臨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抉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可以説幾乎所有的媒體在運營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商業化取向,這也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但是某些媒體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業廣告的盛行。商業廣告是廣告主支付給媒體一定數額的金錢,為達到招攬大眾、吸引大眾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擴大自己品牌的影響力,藉助依附媒體以吸引儘可能多地消費者來購買自己的產品。

可以説商業廣告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在電視劇中插播,在某一檔節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視率高的節目或作品之中廣告更是氾濫成災,在商業廣告中,廣告主對某些特定時段的節目編排有很強的影響力。“商業廣告的大顯身手錶明,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找好了買主,順利實現了收大於支的經濟循環”。媒體為了鉅額的廣告費,受經濟利益所驅使,甘願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時間某些衞視為某品牌瘦身機做宣傳,瘦身機通過甩掉身上多餘脂肪,從而達到瘦身效果,後經專家證實瘦身機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還有可能會給消費者造成身體傷害。

新聞傳播的方式改變 篇三

過去新聞傳播主要停留在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和報刊基礎之上,而由於網絡的興盛,人們接受信息和新聞傳播的較大影響主要轉向了網絡媒體,這是一種新聞傳播方式的改變。雖然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仍舊存在,並且有特定的受眾羣體,但是一部分的受眾仍然受到了網絡環境的影響,轉向了網絡或者增加了個人從網絡媒體獲取信息的方式。這種變革對新聞傳播工作的開展和效果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各媒體已經開始了網絡媒體的重要性,甚至在傳統媒體中合併網絡媒體的運用。

例如在電視新聞播放過程中進行網絡互動平台的開放,讓人們通過網絡平台對新聞進行意見參與,這樣也讓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出現了多媒體聯合的方式。各傳統媒體也在積極的開拓網絡媒體發展領域或者網絡媒體的聯合運用,如建立媒體網站、媒體網絡互動或者新聞發佈平台,建立欄目微博、微信發佈渠道等。甚至很多報紙或者電視欄目以報紙或者欄目名進行公眾微信或者微博的開展。而網絡媒體自身也在求新求變,創作出更多新聞傳播方式與效果,力求贏得更高的受眾滿意度。特別是在受眾體驗度上更加深入的進行研究,在新聞傳播的內容、方式、時間、頻次上都進行一定研究,新聞傳播的品質在不斷的進行提升。新聞傳播的文字、畫面等效果更加講求質量。

媒體自由失範表現 篇四

媒體自由,象徵着媒體主體獨立地位的獲得。鑑於此,任一媒體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開地和無所畏懼地服務於全體人民”,但是媒體組織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義來侵犯被報道者的權益。時下,某些媒體組織及人士為經濟利益所誘惑、征服、驅使,背棄自由的初衷,媒體自由已經不再堅持原真意義上的自由價值取向,已經出現失範現象。

擴大了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篇五

網絡環境受眾羣體廣泛,遍佈全世界,因此一旦有重大新聞事件或者新聞報道,其內容如果受到關注將會提升其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遠遠高於傳統電視和報刊媒體。受眾羣體從國小生到老年羣體全面覆蓋,雖然主要是青年和中年羣體,但是其覆蓋面積遠遠高於傳統媒體,是史無前例影響力最大的。媒介。在如此大的傳播影響力下,對於新聞傳播的審核需求應該更為嚴格,否則失實或者錯誤導向的內容將會給社會安定等方面造成更為嚴重性的重創。傳統媒體影響力小,傳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力相對較小,傳播影響力更大的網絡環境,造成的社會不良影響力也更大。

當下網絡環境中充斥着大量負面、消極、反動等言論,對整個社會人心的穩定造成一定影響,甚至導致人們對生活失去積極的心態與動力,對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影響。特別是受眾自身對信息的鑑別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數對於信息有過於偏聽偏信的情況,無法有效的對信息好壞、對錯進行鑑別,從而進行盲目的轉發、傳播,從而導致不良信息內容的影響性逐步擴大。

新聞與傳播畢業論文 篇六

一、自媒體新聞傳播所具有的特點

(一)自媒體新聞傳播一般是用户自己主動去傳播,所以信息的傳播是非常及時的。但是由於每個人都會受到自身知識文化的限制,所以他們所發表的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這些不同就使信息碎片化了。

(二)現代社會新聞傳播越來越依賴網絡,而網絡的飛快發展就使得新聞傳播速度也逐漸加快。人們運用自媒體在知道的一時間將新聞信息通過平台發佈出去,大大增強了信息的時效性。

(三)自媒體是人們在網絡上發佈消息來傳播的,一個人發佈的消息往往能被很多人看到,因此,自媒體的傳播是多對多的。並且,網絡的快捷使自媒體的傳播變得非常快和方便。

(四)自媒體的發佈一般是某個人對某件事的看法!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化的特點。而且,人們經常會選擇性的看待一件事,只發布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想就可以發佈。

(五)人們在發佈消息時,為了更清楚、更明白,除了文字,還可以配上圖片、動畫等。這樣可以讓消息更加詳細,具體,具有真實性。

二、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兩面性

(一)自媒體新聞是每個人都可以發佈的,所以其信息來源的範圍廣。人們可以通過自媒體對每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發布意見。這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人們更加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二)自媒體新聞傳播可以第一時間將新聞傳播給大眾,人們一可以立即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自媒體新聞傳播形式改變了以往的線性新聞傳播形式,是以網狀向外擴散形式傳播,其速度幾何倍的增長。所以其所以其能夠很快的被人們知道。

(四)新聞信息被大眾知道後,人們如果對此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就會讓這條信息被更多人知道。人們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相互討論。這些討論代表人們內心的願望與想法,政府工作人員可以據此作出作合乎人民羣眾利益的決策。這樣也可以保證政策的順利實施。

(五)自媒體新聞傳播有很多的優點,在此不一一列舉出來。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自媒體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所以信息量非常大。其中有用的僅佔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廢話和個人的不滿等。這寫信息的存在使羣眾很難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三、新老新聞傳播方式的融合

(一)任何一種新聞傳播方式都有優點,也都存在缺點。為了更好的發展新聞事業,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這兩種傳播方式。傳統的傳播方式僅僅由新聞機構來傳播。自媒體則是由每個人來傳播。傳統新聞傳播方式是先過濾再發布的形式,而自媒體則是先發布再過濾。傳統的一對多的傳播也變成了現在的多對多的傳播。這不僅是加快了速度,更是擴大了範圍。

(二)兩種新聞傳播方式的融合,是為了將它們好的部分留下來,不好的去除掉。只有將兩者的優點相結合,新聞事件才能被更好地傳播。自媒體要注意嚴格把關,營造好的網絡環境,使事件具有更大的真實性,才會發展得更好。

四、結束

自媒體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的出現,對新聞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傳統的傳播方式產生了衝擊。雖然給人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但是歷史總是向前的,只要我們能將自媒體新聞傳播方式與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相互融合,就可以消除不利影響,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進步。

.人生價值觀引導背離 篇七

在市場理念的指導下,媒體自由迅速擴張,其價值導向也出現背離現象。無所顧忌地追求“娛樂化”、“刺激性”,追求把新聞事件做得所謂“好玩”的傾向。有輿論導向功能的媒體應該引導人們關注並反思社會現實問題,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端正人生目的,積極探尋人生價值,這樣媒體在價值導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與庸俗。媒體在自由理念的這一外衣下,變成了一個“自由”的媒體,成了一個只能滿足受眾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內涵與審美品位,“真、善、美”從精神家園的高峯墮落為看得見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道德發展。

珀杜大學研究生格倫·斯帕克斯也認為,電視暴力使社會失調,尤其是兒童中的失調成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評傳媒娛樂化的反面教化:“《便士報》熱衷於蟄伏在社會內部惡魔般的慾望煽動點火,他們也許不會被指責犯有謀殺罪。但是,他們的的確確是犯了製造謀殺者這種更惡劣的罪行。”一些媒體逐漸失去了道義評判能力及社會責任感,因此飽受社會批評。有的媒體打着“受眾有這個需求”的招牌,為所欲為,以此做文章來招徠受眾,吸引眼球,提高關注度和收視率,很不道德。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失去了同情心、責任心、道德心,讓有良知、有道德責任感的民眾很是反感。其實,“一個職業化組織,當然是以為公眾服務為趨向。這種‘服務’,不能以專門組織自己利益為基礎,但也不是自己的‘顧客’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基於他們的需要。”

倫理道德要求媒體對受眾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滿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絕不能迎合,還要做好批評和引導的工作。所以,媒體應本着為民眾負責的態度,絕不能忽視它對民眾的教化功能和輿論導向功能。對於新聞機構和從業者,要記住的是,對媒體職業要有最誠摯的道德責任感和合乎倫理的媒體事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媒體事業。在商業氣息濃厚的社會,媒體工作者既要有對職業的忠誠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養自覺強化新聞倫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倫理選擇對社會、對他人、對受眾的重要意義所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v9wr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