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經濟論文模板 >

微觀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微觀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微觀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微觀經濟學論文 篇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高校課程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開展,建設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2]。大學教育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了大學生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在價值引領、德性教育等育人方面往往陷入孤軍奮戰。因此,高校教育中其他課程應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結合課程特色,形成具有課程特色的思政教育資源,在知識傳授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價值引領,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3],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愛國情懷、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業課程學習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把教師的政治認同、價值導向融入專業課程教育當中,啟發學生對專業課立德樹人教育的認同、共鳴,是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

1.微觀經濟學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

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和實踐,首先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理論框架、邏輯聯繫和基本分析方法,然後要讓學生了解微觀經濟學對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借鑑作用,教學過程中結合豐富的當代中國經濟實踐進行分析,融入愛國元素和立德樹人的思政內容,使學生清楚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人艱苦奮鬥和平發展的精神,融入中國人的家、國、天下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國家榮譽感和文化自信。

1.1深入挖掘課程特色思政教育素材

微觀經濟學是一門比較成熟的社會科學課程,邏輯框架比較嚴密,知識體系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教學內容中包含大量“課程思政”的元素,通過課堂講授微觀經濟學運行原理的同時適當融入對價值觀、德性教育等方面內容。同時要注意挖掘更多的思政教育資源,從而在整個知識框架上、在細節上都能融入思政教育素材,全方位發揮好立德樹人育人價值[4]。

1.2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微觀經濟學知識體系背景基本都是源於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積累,與我國的經濟環境、經濟現狀有很大區別,容易造成理論認識和實踐應用上的背離。因此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要用實踐加以檢驗,找出差別和原因,分析和思考微觀經濟學如何應用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當中。

1.3結合當代中國經濟實踐案例進行比較分析

當代中國經濟藴含豐富的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現實案例,是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經濟現象。學生在學習微觀經濟學傳統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事實、統計數據和政策文獻,加強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注重拓展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完善學生們活用經濟學思想理解、分析問題的視角、觀點、方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同時,通過對當代中國經濟偉大成就的瞭解和分析,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國家建設使命感和文化自信。

1.4警惕微觀經濟學中內涵特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

社會科學很難避免映射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價值取向,微觀經濟學雖然藉助大量數學邏輯來證明其客觀性和科學性[5],但還是不可避免的微觀經濟學中內涵特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經濟學教學中應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學的階級性,經濟學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價值觀,維護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如其研究主體是作為特定意識形態生產者的新自由主義奉行者,個人主義的“經濟人”假定隱含着意識形態偏見,警惕微觀經濟學中內涵特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對微觀經濟學的借鑑和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微觀經濟學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改革

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主要有:需求理論、供給理論、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要素市場理論、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等。對微觀經濟學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改革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微觀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基本假設和人有“利己主義傾向”的探討。“理性人”基本假設有它分析經濟現象的合理性和解釋人的行為活動的侷限性,當出現“非理性行為”的矛盾時,可以融入價值觀教育,點明價值引領對人的行為的影響,突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正向引導的作用。通過顯性的學習、思辨、反饋、融合等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內涵逐步融入個人價值觀並不斷固化。

均衡價格理論。通過分析微觀市場主體的行為規律,讓學生逐步認識到中國政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各項政策的理論依據,學會分析中國政府經濟體制改革下單個市場、單個廠商和單個家庭的微觀決策行為。以市場供求理論為融入點,分析當前各個領域的供求現狀,使學生深刻領會當前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樹立全局意識。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中,不在是供不應求的矛盾,而是較多領域供給需求結構性失衡的矛盾。供給側改革是國家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高質量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國家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

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邊際理論的應用,研究假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的數量可能產生的效用及其對決策的影響,邊際理論是解決客觀實際問題的有效手段,學會邊際分析理論,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事件的輕重緩急,理性衡量事件的利弊關係,合理安排和處置大學生活中學習、生活、考研、就業等各方面事務。對於效用理論的應用,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提出了有趣的經濟學幸福方程式,幸福感=效用/慾望,此環節可以融入幸福觀、價值觀教育。

生產者理論和成本理論。生產者理論和成本理論是研究生產資源稀缺性和生產資源有效配置的知識點,生產者理論闡述了既定投入下的產量最優問題,成本理論研究了既定產量下成本最小的問題。該章節知識點可以通過融入稀缺資源和時間成本的相關案例,大學生應該珍惜時間,合理安排利用時間,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成本理論分析各種選擇問題,提高選擇的有效性。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就業選擇、職業選擇和戀愛選擇。

要素市場理論。結合要素市場理論的教學,強調勞動、土地、資本在生產要素中的重要性,樹立以人為本、節約保護稀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的發展理念。

市場結構理論。通過分析市場結構的各種類型和各類市場的優缺點,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介紹,介紹計劃價格體制向市場價格體制轉變的過程,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分析和比較,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和優勢,當代中國的經濟成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係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把傳統西方經濟理論內容與中國經濟現實相結合,可以增強理論學習的時代感,使學生感受到國家的大政方針,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經濟中的公共產品、外部性、不完全信息、壟斷等現象,是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結果,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以減少市場失靈帶來負面影響。這為國家的微觀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國家微觀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項措施。

3.微觀經濟學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改革

經濟學小論文 篇二

《微觀經濟學》教材有很多,如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合著的《經濟學》,斯蒂格利茨和沃爾什合著的《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樑小民編寫的《西方經濟學教程》。對於學生來説,教材的難易程度和實用性是很重要的。經濟學是一套連貫的理論,如果教材難度過大,學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學到的知識就少。在國外的教學中,很多課程沒有固定教材,教師上課也並不依據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長串參考書供學生閲讀,而在我國傳統的教學中強調以教材為本。可是國內學者編寫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聞摘要,根據我國國情,我們在指定教材的同時,還應在講課之前為學生精心選擇教學參考書目。這些參考書目包括經濟學經典教材、經典著作、經典論文,有價值的期刊和經濟學學習網站。國外學者,特別是美國大學教師編寫的教材案例比較豐富,可惜是取材於國外的經濟現實,有些在中國課堂中並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師還需要大量收集經濟學案例,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這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微觀經濟學原理與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培養經管類專業人才的第一步。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很豐富,但也很抽象、深奧、難懂,學生難於消化,特別是要用高等數學的知識證明和推導經濟理論,使很多學生普遍感到經濟學難學。要做好教學,就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培養其專業興趣,多傳授實用性強的知識,最終使經濟學原理“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將微觀經濟理論學習過程中的抽象、難於理解的問題,變為具體和簡單。

首先,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在對教材進行整理、歸納後,藉助國內外最新的教學內容、精彩片段等,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將圖、表和數學都作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後,可以節約出大量的課堂時間,這對教學內容的完成將更有利;同時教會學生看圖表、做圖表對學習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會學生如何看圖、如何作圖。“一圖勝千言”--解釋經濟現象時,有時用圖來説明要遠遠好於語言的羅列。第二,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環節也早被提出,敢於提問才能敢於批判、敢於探索、敢於創新。因為,正確的提問代表着創新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也就沒有創新成果。從學習活動方式來看,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限於“預習、聽課、複習”之中,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懶於思考、缺乏問題意識”。這種學習狀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可以考慮將課堂實驗的方法引入《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來。形成師生互動,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的信息雙向交流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知識探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也可以發現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瞭解學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強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在現代教育領域已被廣泛使用,我們不僅要加強對西方經濟社會的研究,揭示西方國家的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企業組織與管理等的新變化,還要加強對我國經濟實踐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原理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經濟社會之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和經濟有聯繫。西方經濟學原理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人們生活、理財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習題練習。通過做習題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習題練習可以使學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糾正學習中的錯誤,鞏固所掌握的知識。並且我們可以在學期初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經濟管理研究的前沿課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選題查找參考文獻.依據所學知識分析研究課題並總結自己的觀點。最後要求學生在小組前進行答辯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本站☆),回答其它同學提出的問題。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表達、敢於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和不怕困難、勇於擔當的性格。

3、考試形式改革

對任何課程來説,考試都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雖然它是教學過程的終端,但對整個教學過程逆向影響十分顯著,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育質量的高低。對微觀經濟學課程來説,考試是其教學過程的延續,是學生深化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學生將所學到的觀點和方法運用於解決分析實際問題,使其所學內容得到強化,加深了對課堂上所學理論的理解並且提高其綜合素質,也使思想得到進一步昇華。同時,考試也是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檢驗,是對教與學的一次全面性反饋。通過考試,教師可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瞭解學生思想的階段性變化,開展針對性的教學。

但教師不能只通過期末考試的成績來評價學生,學生的學習目的也不要僅僅在追逐最後的分數。我們可以通過累加式組合構成學生的成績,即《微觀經濟學》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共同組成,平時成績的權重確定,教師可根據授課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章節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思考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小測試,並圍繞討論寫出小論文,這樣,可以鍛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減輕期末考試的壓力,不再通過死記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試。所以平時成績應包括出勤、課堂提問、個人作業、小測試、小論文等形式佔最終成績的30%。同時對期末考試的內容進行調整,注重考評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邏輯計算能力,增加開放性和應用性的題目。這類題目緊密結合當時的經濟熱點問題,從報紙或網站上選取恰當的文獻資料,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選取不同的視角,使用不同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這種題目並沒有唯一答案,只要學生在論述中有理有據、自圓其説就是合格答案。這樣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又較好地發揮了考試的導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饋作用。

論文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考試方法的改革。

論文摘要:探討了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在開設微觀經濟學課程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試等方面的新嘗試,闡述了該課程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微觀經濟學論文 篇三

(一)理論

理論是企業高管自願披露財務報告的原因之一,而委託關係是理論中最重要的關係,它反映的是管理和產品所有者之間的關係,合同是其關係的外在表現形式。契約的主要內容就是會計信息,它體現了委託人和被委託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也使理性市場參與者將追求盈利的權利棒交給企業。但委託人和被委託人之間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着矛盾,而所有者出於對管理層的不放心,將會花費一部分成本用於監督管理層執行契約。因此,理論的核心論點就是第三方即監督人的參與,會讓作為被委託人的企業利益受損,從而使管理層收益最大化。理論提出了要讓管理人的收益與所有者的收益掛鈎,即通過契約中的某種事先約定來促進管理層為了自身利益而為所有者效用最大化而努力。管理層為了使所有者降低監督成本,從而自願披露會計信息來贏得良好的信譽,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二)信號原理與“看不見的手”固有的競爭本質

隨着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源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因素,可以決定企業在競爭中的勝敗,這就成為企業自願披露信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業應提高其財務報表的質量,自願性的披露外界所關心的信息,以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顧慮,提高企業價值。企業自願性披露公司的真實實力同時也是招商引資不可或缺的手段。當宏觀經濟整體蕭條時,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通過自願性披露企業信息,報告其良好的業績,以便長期保持市場對其的信任度。自信程度處於一般水平的企業也會聘請一些專家或註冊會計師來編制質量水平較高的會計報表以彰顯企業的競爭優勢。綜合實力不強的企業要想在競爭中佔有優勢,一份高質量的財務報表事關重要,可以讓投資人瞭解企業的不足和優勢,讓投資人知道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以及企業對今後各方面工作改進的信心。

(三)私人契約理論

有學者認為,企業內部財務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種商品,因為它具有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雙重特性,而且從表面上看其生產成本也並不高。因此,美國經濟學家哈利沃克曾經提出了金融市場不應該侷限於金融產品的市場,更應該是信息的市場,經濟個體通過個人渠道購買《投資簡報》就是私人契約理論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會計信息強制性披露的動因

會計信息強制性披露動因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失去調節經濟機制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的推動作用來使社會的資金得到合理利用,即經濟學中所強調的市場投資者的資金得到“邊際效用最大化的效果”,以防止某些企業家的壟斷行為或重要信息不予供給。另一方面,市場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與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需要強制性披露使信息在市場充分傳達。

(一)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導致了市場參與者要麼做出不利於自身利益的選擇,要麼利用信息便利做出有損於道德標準的選擇。因此,為了削弱因為市場失靈帶來的不良影響,需要政府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與監督。而調控的關鍵原因在於,會計信息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等商品特徵被企業獨家生產和提供,同時會計信息又具備公共物品的職能。

(1)企業是信息的獨家提供者。可以利用“看不見的手”理論來分析信息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失靈現象。企業內部財務信息的產生本身就具有潛在的壟斷性,如果政府不加以監督和干預,很有可能會導致市場失靈的出現。與私人契約式的購買行為相比,強制性財務報告披露政策能夠避免價格壟斷所帶來的市場失靈,其帶來的社會效應要遠好於前者。強制性披露企業會計信息對市場參與者而言可降低投資成本,因為企業是會計信息的獨家生產和提供者,會計信息可作為企業的一種產品進行銷售,如果大量的金錢用來購買相似度極高的信息,就是一種浪費。

(2)會計信息屬於公共物品。從微觀經濟學的視野即“帕累托最優”來分析,在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下,會計信息將會成為一種具有典型性的公共產品。由於沒有人能阻擋市場參與者來分享這些免費的會計信息,導致企業生產會計信息的動力不足,從而形成供小於求的局面。但從市場反應來看,這種供求關係並沒有得到真實體現,這成為許多學者普遍討論和關注的焦點,也是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一個切入點。不可否認,假如政府通過資金補貼來彌補企業生產會計信息所需要的成本,那麼政府資金補貼的來源就要由整個社會承擔。因此,政府採取強制性保障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會目標的深入

在實現社會整體目標的過程中,金融市場參與者將關注企業如何給“公正報告”界定一個準確的概念以及如何對市場參與者進行保護等具體理論和實踐問題。市場的公正性是基於公正利益考慮的,強調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有獲得相同信息量的機會,即微觀經濟學所説的“信息對稱”。從政府的角度考慮,這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將是漫長的,信息不對稱行為所導致的“不明智選擇”或“不道德行為”最終會導致市場潛伏着高風險漏洞,從而導致市場崩潰。所以強制性披露就是“信息對稱”的一個保證,能夠有效阻止那些掌握內部信息並以此謀利的人的自利行為,保證投資者對市場公平性持有長久的信心。

三、自願披露與強制披露的異同點

(一)會計信息自願披露的利弊

隨着資本市場的逐漸發達,經濟的發展已不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全球化、多極化的特徵日益明顯,從而出現了激烈的爭奪資本的商業行為,因而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會提高。企業將一些不願意自願對外披露的信息通過定價出售的形式銷售給有需求的投資者,有利於股民增加購買企業金融產品及衍生品的慾望,從而提升公司自身價值。與此同時,自願性披露企業財務信息的方式也能推動金融衍生工具的改革與創新,推動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然而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自願性所帶來的消極因素也不可忽視,一方面,與宏觀經濟的整體收益相比,自願性會計信息披露所帶來的企業成本應由企業自身承擔;另一方面,企業披露過多的會計信息可能會造成商業機密的大量泄漏,給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

(二)會計信息強制披露的利弊

企業作為會計信息的生產者和經營者,進行會計信息的強制性披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參與者購買信息的支付成本。然而經濟市場的本質是各個廠商之間的競爭,出於盈利目的,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為誤導性報告的產生提供了動機,管理層不可能因為披露了誤導性的財務會計報告而受處分,從而導致其可以在短時間內操控財務報告。基於這一判斷,強制性披露是不可或缺的,能使市場參與者在信息獲取上有一定的公正性、透明性,從而保障社會資源投入的合理化和效用產出最大化,確保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但企業財務信息在強制性披露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財務信息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如果供給大於需求,就會使財富過多地集中在企業或者財務信息使用者手中,從而增加整個社會的負擔。從微觀經濟學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集團內部財務信息披露這一行為本身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儘管企業財務報告同時具備供給壟斷性和公共物品屬性,但在現實生活中是分不開的,兩者之間存在着密切聯繫,無論是何種披露方式,高質量的財務報告是一切經濟活動正常運行的充要條件。

四、國內會計信息披露方式的合理選擇

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針對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的披露方式,國內外專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主張進行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有的建議進行自願性會計信息披露。無論哪一種披露方式都有其獨特的優缺點,如何將二者有效結合,至今國內外學者尚未達成一致看法。

(一)尋求自願披露與強制披露的有機契合

企業主動披露公司的經營環境、戰略規劃及影響投資決策的信息,目的在於引起投資者興趣以及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因此對於非因公司蓄意而產生的信息不準確導致的損失,管理者不應承擔法律責任。政府或其他相關部門要求企業強制性披露財務信息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重大變更以及發生的與股東權利義務或收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目前強制性披露會計信息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許多企業按照政府制定的最低標準來進行信息公開,而大多數企業考慮到了同行業間的競爭因素,不願意自願披露其財務報告。政府設定的強制性披露的標準不高,沒有達到無強制情況下自願披露的臨界點,只有將強制性披露的標準提高到這一臨界點,如可以在某一階段適當提高財務信息披露的次數、以及企業強制性披露的最低標準,並將這些理念進行落實,才有利於解決兩種披露方式有效結合的問題,解決市場參與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保證投資者對企業或者市場的投資信心。

(二)保障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合理合法

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會計信息強制性披露必須要把因實施而導致的成本綜合性消耗因素考慮在內,強制性披露所導致的成本消耗包括監察部門的設立以及政策實施中所發生的成本、改變企業運行模式所發生的適應性成本以及處理企業違規所花費的一系列成本、或由於過度披露企業內部信息而導致企業大量招商引資的機會成本流失。因此,如果政府對企業的會計信息過度監管,就會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即只考慮監督給管理者帶來的效用,不考慮這種行為給公司效益帶來的損害程度。監管者不管信息披露是否過度,只考慮自己權利利用是否達到最大化,而權利的過度利用也是一種貪污腐敗行為,因此,保證企業和投資者達到公正性和營利性才是正確的會計信息披露方式。

微觀經濟學論文 篇四

一、城市間競爭的概念

城市競爭是指城市政府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決策制定、制度組織安排來不斷吸引外部生產要素投入和促進經濟系統內部相互作用,使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過程。城市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各城市政府之間的競爭,城市政府通過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控制、對經濟發展政策如城市規劃、地方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流動政策的制定,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來確定城市競爭能力的發展方向。正是政府間這種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競爭,加劇了城市競爭的力度,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區域的城市化進程。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在這個地區,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把各類城市連為一體,形成具有不同層次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競爭在同一層次的城市間廣泛存在,如廣州和香港在1999年的建設科技城和數碼港的計劃,廣州與深圳的會展策略,東莞、順德、南海、中山吸引外資的政策與措施等等,正是由於這種競爭,珠江三角洲內的各城市在區域條件較為相同的情況下,通過產業的集聚與專業化分工形成了各自的比較優勢和主導產業,在同一層次的城市中形成具有差異性的城市發展性質,東莞是國際性的加工業基地,順德是國際性的家電生產基地;在順德的容桂鎮是全國空調器生產基地,北窖鎮是全國的小家電生產基地;東莞的虎門是國際性的服裝生產基地,中山的沙溪是國際性的休閒服裝生產基地。

珠江三角洲城市間競爭的效用是使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和運作效率不斷提高,珠江三角洲城市間的良性競爭使社會資源得到了較合理的配置,城市之間通過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來相互促進發展,在競爭中為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機會。城市政府之間的競爭大大促進了城市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外資的吸引、生產技術的改進以及思想解放和制度的創新,加快了對外開放、經濟結構調整、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珠江三角洲城市間競爭也存在着過度競爭的現象,如90年代為追求低成本的土地而出現的過量的開發區建設和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

二、城市間競爭產生的原因

1、經濟全球化

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載體集聚了各種企業和人口,從理性的假設來看企業總

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人口總是追求居住的效用最大化,若長期來看,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潤與效益為目的,企業和人口是可以在城市間移動,因此城市面對是大量的可移動的生產要素,如資金、勞動力、技術等。

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中,珠江三角洲擔當的是產業鏈中生產基地的腳色,推動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工業大都是具有成熟技術的製造業,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種類型的企業在區位選擇的要求是勞動力、土地、交通費用的低廉。由於珠江三角洲長期的基礎設施投入使得地區的對外交通、通訊和各種城市設施十分完善,在珠江三角洲約3000萬的外來勞工使得城市勞動力市場價格十分低,由於珠江三角洲的勞動力市場是向全國開放的,全國約3億的剩餘勞動力為低價格的勞動力供給提高了保證,因此,在三角洲的各城市在除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外,發展條件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面對流動的生產要素,城市間不得不通過激烈的競爭來吸引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並充分挖掘城市的比較優勢,不斷地改善自身在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2、地方政府的推動

從實現由計劃體制向市場機制以來,中央政府不斷地實施與地方政府的分權化的改革,包括地方管理權限、財政、投資、開放等領域的政策與體制變化。這種改革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有了經濟發展的自,並承擔起推動經濟發展和地區綜合實力提高的責任;另一方面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脱離了計劃式的資源流動與配置,使政府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尋求經濟發展的推動因素,爭奪稀缺的生產要素特別是資金要素。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各級地方政府以地區的中心城市為基點,不斷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由於土地和城市基礎設施是在政府的管制下的生產要素,具有不可流動的特性,在交通費用和勞動力等成本都較為一致的情況下,政府通過直接投資和動員社會各種資源大力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以形成土地在價格—質量的比較優勢,把流動的生產要素固定在自己的地區。因此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責任轉變為任何吸引流動的生產要素,在生產要素稀缺特別是資金稀缺的情況下,政府間的競爭就不可避免。

三、城市間競爭的理論模式

1、供給指向型的競爭

當城市化到一定的階段,城市的深入發展取決於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即是城市能否有能力吸引額外的生產要素,這種能力就是城市供給基礎,它包括城市的物質技術基礎、城市投資的集聚程度、城市投資的經營環境和基礎設施狀況。

建立有效的城市供給基礎,可以降低城市的交易成本,不斷的吸引生產要素的集聚,如吸引企業的遷入增加城市的生產能力,通過居民的遷入減低勞動力成本和增加區域內的需求,並通過乘數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新老產業的更替和升級。因此,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城市間的競爭首先就城市供給基礎的競爭,是有效供給的競爭。

2、內生增長能力的競爭

由於城市經濟發展要素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對單個城市而言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單純以吸引外部生產要素來促進城市的發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根據經濟增長的內生理論,城市的經濟發展應該致力於人力資本的增加和技術進步,並不斷地促進城市經濟內部系統的相互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這樣才可以達到城市經濟的持續增長的目的。

當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時,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在外部條件較為相似時,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決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由於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其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體現,因此培養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需要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投入,以及城市文化的配合與協調。

四、城市間產業集聚能力的競爭

產業通過空間的集聚可以實現同類部門數量上的增加和整體規模的擴大,實現在合作基礎上的外部規模經濟,在珠江三角洲的企業大都是中小型企業,往往是通過產業的集聚來克服中小企業內部規模經濟的侷限性,這種集聚是以產業鏈為中心的,並結合專業化生產形成產業的前後向聯繫,這種空間上的緊密聯繫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生產率和城市的經營效率。

城市競爭中的產業集聚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中,更多的是強調集聚過程中的知識、技術的重新組合,強調技術人才的集中和一個熟練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並通過這種結合促進城市內生增長能力的加強和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

由於產業集聚有很強的路徑依賴,一旦集聚能力形成有較長時間的持續潛力,城市政府在城市競爭中充分認識到了集聚的重要性,不斷的尋求可以產生集聚的核心企業,十分注重培養和加強城市的集聚能力。

珠江三角洲各城鎮的產業集聚的競爭激烈是通過專業性城鎮的不斷出現表現出來的,例如東莞定位於國際性加工基地,是以電子信息產品為專業化的發展方向,使其有別於順德的家電製造業。東莞的專業化的發展方向是其集聚了大量的電子信息產品加工企業,95%的電子信息產品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如東莞宏達廠周邊車程2小時的範圍內有相關的供應廠家30多家,宏達廠的45%都可以在這些廠中解決。東莞在專業化基礎上,按產業鏈形式的集聚使其成為我國第四大的出口城市。

五、城市間制度創新能力的競爭

在生產要素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制度的創新對城市經濟的增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城市的制度是城市經營軟環境的體現,制度創新是指實現與國際接軌的新的經濟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包括城市管理體制的創新、企業產權制度、市場交易制度和人才流通制度的創新。

制度創新在於通過交易成本的下降和培養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來提高城市競爭力,快捷有效的管理體制可以減少由於行政管理帶來的效率損失,加快企業創辦的速度和生產要素的流通;城市政府通過對人才的吸引、對科技創新的激勵和合法產權的保護,會形成城市經濟增長的有效機制,持續吸引生產要素的再投入。

普遍認為順德是通過制度創新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案例,順德通過企業產權體制改革,使政府完全退出了具有競爭性的行業,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如對順德的核心企業科龍空調,政府通過股權的轉讓,逐步退出,最後由外資控股;在城市管理改革方面,順德通過行政區劃的合併,減少了土地使用權上的分散,發揮了中心城鎮的擴散作用,是區域內的整體水平和整體競爭力得到提高。

六、城市間環境條件競爭

城市競爭的環境條件包括基礎設施條件的競爭和生態環境的競爭。

基礎設施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大量以OEM為主要形式存在的加工業對對外交通的通達性和信息掌握與交換的速度要求很高,是決定了企業生存的條件之一,基礎設施條件成為生產要素區位決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競爭中往往首先是基礎設施條件的競爭

城市政府是通過對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和政府為主體的基礎設施投入來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的,城市競爭的實質之一是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的差異。如廣州市政府近三年在基礎設施的投入達600億,未來5年還要投入900億,東莞建設起了密集的交通網。

生態環境的競爭是近幾年形成的城市競爭內容,已成為生產要素區位選擇的因素,生態環境與物質環境的合理交流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用同樣的工資吸引更多的高素資的人才,並適應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條件,對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有產業十分有利。超級祕書網

城市政府以充分認識生態環境在產業升級和提高城市競爭力的作用,把提高城市生態環境作為城市政府長期努力的目標,如東莞的清溪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形成了電腦加工業、順德的倫教建立了廣東第一個生態示範鎮,並以此為基礎向外招商引資。珠江三角洲的“水”、“山”和農田保護區以成為城市政府構造生態環境的重要要素。政府對環境的長期投資,表現出政府在城市間競爭中強勢。

七、城市競爭的策略框架

1、對城市具有競爭優勢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有效的競爭資本,包括專業化的產業、政府可應用的財政、可動用的社會資金、全體市民的文化意識、環境與自然的條件

2、區經濟發展條件和競爭城市的發展威脅進行經常的分析,抓住機會構成核心競爭力,形成品牌的效應

3、城市規劃作手,加強有效的基礎設施供給、生態環境的改造與保護和城市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

4、面對競爭,城市要建立全新的發展概念、廣泛的企業網絡和寬鬆的貿易環境,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充分的政府財政。

參考文獻:

ompetitiveadvantageoftheinnercity,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5

ianF.L.,Competitivecities:nstudies,36,2000

3.於方濤等,新時期的城市和城市競爭力,城市規劃彙刊,2001,4

微觀經濟論文範文 篇五

傳導在危機發生以前,美國的金融監管系統具有功能性監管和一體化監管的綜合特徵,所以美國監管模式就兼具了二者的優勢,即一個專業化的監管者用一以貫之的原則對具有不同法律性質的企業實施相同的監管,同時避免了功能性監管模式的權限界定模糊問題。但是美國這樣的監管結構也避免不了以下弊病,即因為該監管機構過於龐大,會將工作劃分為不同的業務部門,那麼如果不同部門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礙且得不到重視,那麼危機隱患就深植於系統中了。美國從兩個層面進行金融監管,即從聯邦層面和州立層面分別進行監管。在聯邦政府層面上,有五個機構行使監管和審查的權力,即貨幣監管署、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儲蓄管理局和國家信用社管理局。除了國家信用社管理局,上述機構管轄權的邊界經常是模糊的,並且他們的責任是重疊的。日本的監管結構具有一體化監管模式的特點,即由金融危機管理局獨自負責日本金融服務領域的安全穩健發展,日本金融危機管理局下設了金融服務管理局、財政部和日本央行三個機構,可以掌握企業經營活動更加綜合全面的信息,並且避免了功能性監管和機構監管模式的權限界定模糊問題;但是如果日本金融危機管理局監管缺失,那麼監管體系內就沒有其他機構彌補錯誤。德國和英國都是採用一體化監管模式的主要代表。在2002年之前,德國採納的是機構監管模式,即聯邦銀行監管辦公室、聯邦證券監管辦公室和聯邦保險監管辦公室分別監管銀行、證券和保險業。但是鑑於跨領域經營的金融產品的日漸增加,德國採納了一體化監管模式。在該模式下,聯邦金融監管局和德意志聯邦銀行共同進行金融監管。聯邦金融監管局負責監管的是三個傳統的金融部門,即銀行、證券和保險,德意志聯邦銀行負責監管銀行業。並且鑑於德意志聯邦銀行對銀行業的監管與聯邦金融監管局有一定的重疊,二者在理解備忘錄中重新規定了具體的權力界限。綜合考量上述三個經濟體的監管結構,我們可以觀察到三個經濟體在經濟危機發生之前都採納了一體化監管模式,那麼危機的發生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一體化監管模式的缺點。在一體化監管模式下,如果監管者忽略經濟發展中的致命缺陷,或者沒有發現監管缺陷孕育的系統性風險,那麼就沒有其他的機構來彌補該過失了。除此之外,由於一體化監管者過於龐大,所以一般會被劃分為易於管理的幾個部門,而且一些國家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等原因,還有一些與一體化監管者監管領域重疊的機構存在。所以要想發揮一體化監管的優勢,就必須要加強各個部門的信息交流和協調。三個經濟體都採納了類似的一體化監管模式,各自的一體化監管者都忽略了監管系統中的致命缺陷,危機影響的廣度就不僅限於美國國內,也不限於美、日、德三大經濟體,而是還包括與它們有密切經濟往來的新興經濟體,危機迅速在世界蔓延。

二、美國金融監管的改革危機發生之後

美國監管政策和監管框架的變動經歷了從《現代化的金融監管結構藍圖》到《金融監管改革:一個新基礎》監管改革意見出台,再到《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監管改革法案的出台。最終,在《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頒佈後,美國的監管框架有了較大的變動。《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是在《金融改革:一個新的基礎》與沃克爾法則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法案。《金融監管改革:一個新基礎》方案主要提出要實現以下五個監管目標:

一是推進對金融機構的有力監管。該目標的提出主要是因為,監管者沒有要求公司在經濟繁榮時期持有足夠的資本金來防範可能到來的蕭條時期的風險;

二是建立對金融機構的綜合監管。此次經濟危機是在金融市場經歷長時期顯著增長和創新後發生的,伴隨增長的不是風險被適當地分散,反而是以隱蔽並且複雜的方式將風險集中化,所以要對涉及的所有受益方都進行監管;

三是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雖然許多機構都有保護消費者的權力,但是監管空白和監管不力的問題還是存在的;四是為政府提供治理經濟危機的必要工具。銀行持股公司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面臨破產時只有兩個選擇,即外部融資或者破產申請。但是這兩種方式都不能將納税人的損失最小化來阻止系統性風險蔓延;五是提升國際監管標準和加強國際合作。全球見證了危機跨越國界漫無邊際地快速傳播,但是現在建立的監管僅僅侷限於單一國家層面,沒有統一的監管框架會加劇全球金融系統中的系統性風險。《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旨在“通過改善美國金融系統的透明度來推進金融穩定,結束‘大而不倒’的狀況,通過終結緊急救助來保護美國納税人,使消費者免受金融服務行為不當造成的傷害等”。法案改變了危機前的監管結構,如增設了新機構,同時合併和廢除了某些機構來監管系統性風險。受該法案影響的危機前設立的機構有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證券交易委員會、貨幣監理署、美聯儲、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和儲蓄監管局。其中儲蓄監管局被廢除,其權力被移交給貨幣監理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美聯儲。

經濟危機主要暴露了以下監管系統的缺陷:

首先,沒有機構負責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評估,所以法案想要建立一個使管理者能夠縱觀全局的體系。設立的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和金融研究局附屬於財政部,前者負責識別繁殖於金融和非金融組織中的、對美國金融穩定有威脅的風險,後者負責提供關於金融系統管理、技術和預算分析;其次,“大而不倒”問題嚴重。法案提出該類型的公司將要比其他公司獲得更加密切的監管,並且禁止了銀行的附屬機構使用自己的賬户進行交易,每年要接受一次美聯儲的壓力測試,還要每年自測一次。此外,法案通過了“有序清算機構”使大型機構安全地倒閉的決議。在清算之前,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證券投資人要確保清算對於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是必要的,而不是從清算涉及的金融公司的角度來判斷清算實施的必要性;

再次,危機暴露了重複監管問題。法案通過對監管機構調整,將權力移交給貨幣監理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美聯儲,廢除了儲備監管局。總的來講,美國、日本和德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都採取了一體化監管模式,各自的一體化監管者都忽略了監管系統中的致命缺陷。

微觀經濟學論文 篇六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023-02

一、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微觀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對於學生理解經濟理論和解釋經濟現象有着重要作用。《微觀經濟學》也是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習後續課程的基礎,即為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如果《微觀經濟學》基礎不紮實,後續學習難度加大。此外,在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學好《微觀經濟學》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因此,為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本文結合《微觀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探索《微觀經濟學》教學新路徑。

二、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大班教學降低教學質量。筆者所在的學校,由於年輕老師外出讀書、進修以及專業教師結構問題,該門課程長期採取大班教學模式,學生人數往往超過100人,課堂教學秩序難以高效控制,學生提問的機會較少,教師與每個學生溝通的時間極為有限,師生互動難以開啟。其次,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熱衷於記結論和做作業,但是很難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難以做到“學以致用”。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説過,“經濟學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思維技巧和心靈的容器,幫助人們從紛亂複雜的現象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凱恩斯的話表明,我們教出來的學生,不應該是隻會死記硬背和做題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後,由於教學任務繁重,在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教學方式比較落後。還有部分年輕老師,受過正統的經濟學訓練,有較深厚的經濟學功底,但是經濟學教學中過於注重理論推導,將經濟學完全模型化、圖像化和數學化,雖然邏輯性很強,但是學生接受效率很低。學生往往熱衷於老師的定性分析,當涉及到較為複雜的經濟模型時,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首先,安排小班教學,有利於師生互動。在互動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再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也不僅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成為師生互信、互敬、平等的交流平台。注重課堂交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允許不同觀點的相互競爭和探討。互動式教學老師的任務更為繁重,教師不僅要理論功底紮實,課前還要做大量工作,查詢大量資料,精心準備課堂要討論的問題並梳理有爭議的觀點。

其次,理論聯繫實際。筆者認為這點在教學中尤為重要,是所有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理論講解要透徹,舉例説明要精闢。這裏以筆者在課堂上講需求理論為例加以説明。需求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該定義強調三點:一是在其他條件不變,這是幾乎所有經濟學定理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因為影響需求的因素很多,而這裏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只考慮價格和需求數量之間的關係。比如,可以給學生舉例,如果消費者的收入上漲了,則在同一價格水平下,消費者的購買數量可能不一樣,或者消費者由於收入上漲,可能購買更奢侈的商品來替代原來的消費。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下,由於無養老、醫療和失業的後顧之憂,同一消費者在同一價格下購買商品的數量肯定多餘在社會保值機制缺失下的購買量,因此首先要強調其他條件不變;二是消費者要有購買的慾望,如果消費者根本沒有購買的慾望,這也不構成消費者的需求。比如某一件商品大家都認為很好,但是你本人不喜歡,你根本無購買的慾望,無論這件商品多麼物美價廉,但是都不構成你的需求。再比如可以給學生講,對於很多低端的大眾產品,“富二代”或有錢人是買的起的,但是他們根本不屑一顧,因此很多低價商品根本就不是“富二代”或有錢人的需求;第三,除了購買慾望,必須要有支付能力,這點尤為重要。很多學生將“需求”與“需要”混為一談,而支付能力是二者最本質的區別。“需要”是指慾望,比如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奢望要有別墅、豪車等奢侈品,但是那不是你的需求,因為我們的學生根本沒有支付能力。講完需求的定義後,我們要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加深對“需求”概念的理解。要讓學生對需求的概念理解很清楚了,這樣表面看起來講的過於詳細,很浪費時間,實際上《微觀經濟學》中很多概念可以舉一反三,供給的概念就可以簡化。在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短期生產函數和長期生產數、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的講解上,可以採取類似的講解方法,重點講解前者,後者就可以略講。

再者,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成系統性,連貫性。比如《微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價格”,價格是如何確定的?在《微觀經濟學》中教材中,認為價格是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但是在給學生講解時,要成系統,需要知識拓展。要給學生講明,《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和價值是沒有區別的。價值理論主要有三種:一是成本價值論,即認為價值由成本決定,典型的就是勞動價值理論,認為產品的價值或價格是由投入生產要素的價值決定的。可以告訴學生該理論的侷限性,即如果某產品即使投入很多要素,但是市場並無需求,則其價值為0;二是效用價值論,即產品的價格或價值由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主觀感受的強弱,如果效用越大,則產品的價格越高。可以給學生舉例,對於欣賞文物的人來説,文物是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而對於一個乞丐其價值可能比不過一個麪包。這裏可以進一步引申,商品的價值是由邊際效用決定的,這樣才能有效解決“水與磚石”誰的價值更大的這一歷史難題;第三,就是綜合成本價值論和效應價值論。成本價值論決定了供給曲線,效用價值論決定了需求曲線,商品的價值是由供給和又有需求共同決定,均衡價格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結果。這樣,學生對價格這一概念的來龍去脈才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不是侷限於死磕課本。

最後,經濟學與數學模型的結合。模型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單化描述,其優點在於能夠去粗取精,抽象掉無關的細枝末節,探索表象後面的實質與真相。建立經濟學模型的目的是尋求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數學表達非常規範、精確而且非常簡練,藉助數學技術進行邏輯推演,易於避免出現邏輯上或技術上的錯誤。理論或模型的數學化可以充分地利用經濟變量的數值特徵,利用統計學技術進行經驗實證分析。同樣,利用函數圖形分析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模型的應用要適度,不要事與願違。

參考文獻:

[1]雁。《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學研究,2008,(01).

[2]鄭健壯,王石河。《微觀經濟學》教學經驗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

微觀經濟學論文 篇七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教學效果

微觀經濟學是對西方國家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總結、抽象和概括,基本反映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掌握直接影響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微觀經濟學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理解我國市場化改革必然性;有利於學生理解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利於學生比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優劣,認識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先進性。但是,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並不理想,教學實踐中,微觀經濟學是學生最頭痛的課程之一,學生掛科率較高。

以我院2018年財務管理專業某班成績五段分佈表為例,學生的期末微觀經濟學成績並不理想,該班總人數39,及格率只有66.7%,成績偏低。從評卷過程可以看出:一方面,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較為膚淺,客觀題學生能較為順利地作答,但主觀題回答正確率和完整性偏差;另一方面,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15分的材料分析題普遍只能得6-7分。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特點分析

(一)從學科地位來講,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主幹課

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基於資源稀缺基礎上探討社會資源有效配置和使用的學科。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經濟個體如:消費者、企業等微觀個體與市場均衡價格形成有關的經濟行為,因此又稱為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許多定理、方法和模型,都是對現實市場經濟現象的高度提煉和概括[1]。課程內容包括各市場主體的生產消費目的、利潤最大化原則以及不同市場條件下達到各自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決策。微觀經濟學是經濟與管理學院專業主幹課程,是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在經管學院整個教學體系中處於基礎主幹課程地位。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學習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其他經濟類學科如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和產業經濟學等的基礎。

(二)從學科性質來講,微觀經濟學注重實踐性

微觀經濟學是實踐性學科,經濟學的美妙在於它的理論,經濟學的力量在於它對現實問題的應用。[2]微觀經濟學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考察較多。微觀經濟學專業名詞多、圖表多、公式多,定理的推導需要藉助多種分析工具。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講授不能僅限於知識點和定理的簡單灌輸和死記硬背,應更注重培養其應用知識點認識現實經濟現實的能力。杜威曾經説,科學不僅是要學習的一堆知識同時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或方法,其結論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其思維方法、思維過程即原理形成的思路和過程更為重要。實訓教學是在真實的或仿真的環境中開展活動,學生通過充分參與活動,探求知識獲得體驗的教學模式。[3]

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推導過程是經濟學家尋找發現和驗證的過程,教師可以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獲得路徑,自己親自去“探求”基本原理,重現理論的形成過程,這樣能夠防止學生出現“高分低能”和思維僵化等問題。

(三)從學科發展方向來講,微觀經濟學發展趨勢是數理化、實驗化

上世紀30年代以來,微觀經濟學經歷了四大變革,壟斷競爭、不確定性、信息、激勵和不完全性及異質性、搜尋、匹配與機制設計等。[4]隨着西方經濟學家對市場經濟在微觀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形成過程中,數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相伴相生。微觀經濟學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採用數量分析方法,通過設定一定的假設條件模擬現實,在數理模型裏驗證經濟假設。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演進過程,也是其不斷按真實世界修正自己假設理論的過程,其理論越來越逼近現實,其假設條件也越來越寬鬆,但是其數學方法和抽象分析方法越來越精緻、精準。[8]西方經濟學發展到今天,數理化在經濟分析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多,這是經濟學科學化的表徵之一,數理化發展必將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發展的方向。

其次是微觀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實驗化趨勢,經濟學實驗是經濟學兩大研究方法之一,經濟學使用實驗的方法成為實驗經濟學,讓實驗對象在設計好的實驗環境下,根據真實經濟環境合理簡化歸納而成,分析實驗對象的行為模式,並據以檢驗理論的均衡是否形成。國外早在20世紀30年代學者們就開始利用規範的實驗室研究經濟學。[5]Thurstone利用實驗室對個體無差異曲線的研究,Flood對博弈論的實驗研究,張伯倫1948年對產業組織的實驗研究等。隨着實驗經濟學的興起,國外很多大學如哈佛、布里奇波特等都開始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將經濟學實驗教學作為傳統課堂授課模式的補充,提高學生的實驗和實踐能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人大、上海交大、上海財大等高等學府開始成立經濟學實驗室,進行模仿形式的實驗教學探索。

二、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對策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這也是社會對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隨着市場化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不再是以純粹理論的學習和掌握。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於能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市場和社會的考核和檢驗是人才的培養關鍵,也更加強調本科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實際操作能力。

因此,在高等教育更為重視應用化的時代,作為應用性、實驗化趨勢較強的微觀經濟學而言,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需要全過程設計、全方位分析,多管齊下方式提高。建議將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課程教學前端即學習課程之前必備之數理統計分析工具的學習,這部分課程包括高數、計算機、統計學等;具體教學過程包括:課堂學習、課後習題練習和實驗室實訓等方面;課程學習後端即期末試卷考試階段,這部分考核採取期末考試成績+平時習題成績+實訓報告成績等綜合化考核方案。三位一體的學習能有效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一)課程教學前端紮實化

學習微觀經濟學難度大的原因之一是需要其他學科的輔助,如高等數學、統計學、外語及計算機應用等基本技能和預備知識。從我校的課程設計看,微觀經濟學與外語、高數、計算機同步學習,在統計學學習之前開設的。因此未來在課程設計上,可以考慮在學生具備高數、統計學等數理統計知識之後,再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二)課程教學過程多樣化

微觀經濟學是建立在一定的數理邏輯基礎上的,教材內圖形、公式、經濟模型、表格和經濟學術語等較多,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容易達到教學預期效果。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多元化改革具體如下:首先是加大課題授課時現實案例的引入,多種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的應用。通過選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熱點案例,讓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格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理論聯繫實際能力,也能教學相長,提高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水準。其次,借鑑慕課(MOOC)、雨課堂和微課等成功經驗,開發網絡教學平台。通過網絡教學平台既延長了學習時間,也方便教師和學生溝通,可以方便老師佈置作業,發放教學資料,解答學生疑難等。

最後,實訓教學是理論學科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是經濟類專業完成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手段。通過合理的實訓課程設計,開展實訓教學能夠鍛鍊學生觀察能力、系統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也很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融入社會的能力等,最終提高理論課程學習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實驗與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所學知識的真實性和實用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三)課程教學後端綜合化

考核方式綜合化即課程考核降低側重記憶力考核的試卷考試比重,增加平時成績的分量,增加學生課下學習如課後習題、實訓報告、小論文寫作及針對某一專題的討論會等綜合成績,真正做到全面考核、能力考核和理論聯繫實際能力考核等,讓學生真正做到有目的學,有目的考核。《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作為應用性和實驗性課程,提高學生微觀經濟學的學習效果需要多管齊下,才能真正達到高等教育目標,實現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均衡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金華。微觀經濟學中的數量分析思想及其新挑戰[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5):68-74.

[2]呂文慧。淺論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7-120.

[3]周常青。開發實訓項目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3):163.

[4]平新喬。微觀經濟學演進軌跡及其下一步改革[J].中國經濟學新論,2016(10):128-138.

[5]周業安。經濟學中的實驗室實驗:經濟學邁向科學研究的關鍵一步?[J].南方經濟,2014(8):91-9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ji/6l45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