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中級類職稱論文【多篇】

中級類職稱論文【多篇】

中級類職稱論文【多篇】

高中勞動教育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約,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甚至決定着勞動力轉移的難易度,以及轉移後的職業穩定性和收入的豐富性。因此勞動力有效轉移對勞動力的文化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教育培訓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

隨着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現代化的加速進程.在農業人口有9億之眾的中國農村.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現有耕地人均不足2畝,並且每年還在繼續以幾百萬畝的速度鋭減,致使農民生產和生活空間十分狹小.同時也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大量過剩。因此,大規模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已不僅僅是人口學的問題,同時屬於經濟學的範疇.它直接關係到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在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諸多制約因素中,勞動力素質低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重視和加強對轉移勞動力的再教育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礎工作,也是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般來説,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市場競爭意識越強,他們能夠多渠道收集社會信息,瞭解職業崗位的需求。自覺地接受各種職業崗前培訓和專業技術教育,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而我國農村農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這使得他們轉移後無法參與高收入崗位的競爭。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方面共同肩負起教育培訓的重任,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模式,改善辦學條件,實行大規模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從而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

一、關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經濟學理論

最早對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研究的阿瑟?劉易斯,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分為以城市為主的現代工業部門和以農村為主的傳統部門兩部分。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要遠低於工業部門的。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所擁有的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的關鍵在於資本家的投資。只有當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到工業部門.二元經濟轉向一元經濟,城鄉達到同一,才能實現農村的工業化和農業的現代化。這就是通常所説的“劉易斯理論”。

在“拉尼斯一費景漢理論”中.也提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工業轉移的先決條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農業技術的進步。這同樣對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要求。

另一種關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理論是“託達羅理論”。發展經濟學家託達羅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不僅取決於城鄉經濟結構的差異,也取決於轉移者對轉移成本和效益的權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預期收入高於農業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業的可能,人口也會不斷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種理論可以理解為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表現為一種“拉力”;二是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對農村勞動力的排斥,表現為一種“推力”;三是經濟發展使勞動者產生的一種轉移的心理動機,即為主觀能動性。這當中主觀性的顯現表現出對個體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個人素質是影響勞動力轉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較高的教育文化素質才能客觀估價自己。並有可能得到較高的預期收入和社會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質低的人則由於較少的就業機會或較低的收入而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因而不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訓工作,盲目地、輕率地強迫轉移,則不會實現有效的勞動力轉移。

二、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據相關資料統計,1999年我國農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狀況是在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佔896%,國小文化程度佔3.65%,國中文化程度佔6.05%.高中文化程度佔9.38%,中專佔1.57%,大專佔0.4%。農村住户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66年.岡0剛超過國小畢業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區勞動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職業技能教育方面,德國通過“雙元制”教育.農業勞動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過3年的職業培訓.而我國的國中、高中畢業生很少有機會經過崗前培訓而獲得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據國家農調總隊調查.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為4,82億人.佔全國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約為70%,其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7,8%,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佔13,6%。而美、德、法、日等國家不足全國人口10%的農業勞動者中,受過中等職業技術培訓的超過90%。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更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層次的提高和就業的穩定性。

實踐證明,美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能順利完成產業結構轉換的根本條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國就業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質水平。對於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而言。提高城鎮化水平,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是大勢所趨。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其素質的關係

新經濟時代勞動力市場需求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對其轉移具有顯著影響。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擇業範圍和空間越廣、收入越高、穩定性越強、社會問題也越少。

(一)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擇業範圍越寬。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適應新的環境.他們有較強的自信、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他們不甘農村生活的寂寞,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產業就業的比例則越大,更易於實現轉移。不僅如此,轉移後,他們會很快適應城市生活,與城市原居民能夠較好地相處.減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會問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證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力轉移越容易.擇業的範圍越寬。

(二)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擇業空間越廣。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影響着其轉移距離,統計表明,向發達地區轉移的勞動力文化水平高於向落後地區轉移的勞動力。因為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對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輕易遠距離轉移.而且他們思想意識保守,難以對城市產生認同感,故土難離,更願意留在故鄉,而不是轉移到城市。他們的擇業空間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三)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勞動力的教育文化程度與勞動生產率有較強的正相關性。教育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對生產率的提高起促進作用,他們為企業創造了較高收益,相對的,企業也會付給他們高的收入作為報酬。

(四)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問題越少。勞動力轉移的事實表明,勞動力素質對社會問題影響不小。素質低的勞動力進入城市後,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只有靠出賣苦力謀生,由此引發城市相關治安問題。甚至這些現象突出.低素質的勞動力會產生厭世心理,做出一些違規、違法的行為,造成社會動盪。所以為避免勞動力轉移後的社會問題。應做好轉移前及過程中的教育培訓工作。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已經得到了重視,在全國範圍內諸如“陽光工程”、“春風行動”、“兩後雙百培訓工程”等活動的開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能滿足農村勞動力就業增長的需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還存在着以下問題:

第一,認識不統一,部門協調不得力。儘管國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的領導部門和管理機構.但從現行的運行過程來看,教育培訓管理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突出,政府統籌協調乏力。主要表現在各行業主管部門為了完成自己的務,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開展自己的培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使專職培訓部門的工作舉步為艱。這就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訓的需求遠得不到滿足,很多教育培訓流於形式,學不能致用,打擊了學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了經濟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訓工作沒在真正地開展起來。

第二,用工法規不落實,用人單位對用工人員素質要求不高。由於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用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不少企業為了應付生產發展,招聘工人“飢不擇食”,不求高素質的生產操作人員,有時甚至只要有人想應聘,就能得到一個工作崗位.從而造成了不少企業使用的都是無證上崗人員這就使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第三,基礎條件差.教育培訓質量不高。由於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領導的重視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訓情況極不平衡,由於部門所有、條塊分割、財力分散,用於培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嚴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現了有牌子、無設施、無經費、無師資、無活動的現象,所謂的培訓是以會代訓、標語宣傳、發“明白紙”.搞形式主義,其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五、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任務。要解決好教育培訓的問題,關鍵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視,政府要肩負起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資金設施上給予保障。在此基礎上實現教育培訓觀念的創新、教育培訓保障體制的創新和教育培訓制度的創新。

首先是教育培訓觀念上的創新。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與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區別.我們要拋除傳統的教育培訓觀念,以建設學習型社會,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樹立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並舉,以及農村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為農民脱貧致富服務的觀念。通過開展各種教育培訓活動,為農村勞動力增長知識、技能,增強創業致富的競爭力。

第二是教育培訓保障體制的創新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是一種高效、實惠的教育,通過教育培訓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這種教育不為人們所重視,教育的經費呈嚴重短缺狀態,當然,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經費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時,農民收入相對較低.完全由勞動者自費,難度也相當大。因而國家要從戰略的高度.增加農村公共教育的經費投入,各級政府部門要創新教育投資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投資渠道.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體制。

中級類職稱論文 篇二

關鍵詞:職稱評審 規範化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CP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236—02

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是專業技術人員關注的重點,是人才隊伍建設開發的有力手段,在人才評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國有企業如何科學公正的做好職稱評審,發揮職稱評審在人才通道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積極推進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創新,完善評價體系,量化評價標準,規範評審程序,突出能力和業績,充分發揮職稱評審的評價和激勵作用。

一、夯實基礎,確保職稱評審工作規範化

1.強化評審組織建設。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不斷創新評審組織體系,逐步實現評審工作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一是堅持分級管理建設。根據國家相關部門授予的評審範圍和權限,企業組建相關工程和政工等系列高、中級評委會,授權企業二級單位組建工程系列中級或初級評委會。二是堅持優化結構,建立專家庫,在企業人才庫中,優選業務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員組成職稱評委專家庫,擔任評委會專業組成員,人數不少於評委會人數的2倍。同時,根據人員和崗位變動的實際,及時補充調整,實行動態管理。在召開專業組會議前,隨機選派專家出席會議,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2.健全工作制度。圍繞人才成長通道建設,及時修訂完善相關制度,形成用制度規範評審程序,用制度約束評審行為,用制度保障評審質量的長效機制。一是注重規範性。要定期修訂完善企業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規定,使評審程序、方式方法、評審管理等符合國家和相關部門的總體要求。二是注重實用性。制定《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中試行量化評價工作的辦法》,主要選取學歷、資歷、發表的論文論著、成果獎勵、榮譽稱號、送審論文評閲結果、年度考核情況、專業組評議情況等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評分。同時區分不同評價指標在評審工作中的重要性,以達到規定的高級或中級任職資格評審基本條件為基準點,並根據質量和數量級的變動情況,區分層級賦予不同的分值,按照量化評價總分及各評價指標的量化評分累加計算,具體計算公式為:H=∑Li(其中:H是量化評價總分,Li是各評價指標量化得分)將量化評分結果供評委會在評審工作中參考,提高評審質量和公信度。

3.搭建服務平台。任職資格評審過程中,不斷優化服務措施,搭建服務平台,為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服務。一是開展政策解釋服務。每年組織各單位相關人員學習文件精神,堅持把政策解讀、規定辦法宣傳作為工作重點來抓,通過召開會議、轉發文件等方式進行宣傳,確保政策宣傳不漏一個,不缺一項。二是開展申報提醒服務。重點關注符合條件人員的申報,對在規定時間內符合條件未申報的人員,及時提醒,做到不漏報、不晚報。三是開展網絡下載服務。將職稱文件、評審要求、結果公示等定期在企業信息門户通知公告欄上,並提供表格下載,提高工作效率。

二、創新模式,注重職稱評審工作實效性

1.提高評審要求。在國家職稱評審有關政策框架內,結合企業實際進行調整完善,注重能力和業績導向並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主要是各環節把關嚴,晉升比例、業績考評、論文質量及答辯等提高標準和要求。一是控制指標總量。根據崗位設置,優化職稱晉升總量控制指標,實現評聘平衡。綜合企業專業技術崗位設置和專業人員狀況,合理測算當年度晉升職數申報比例,儘可能使各層級職稱人數比倒與崗位比例相近,為崗位聘任打好基礎。同時企業下屬單位要根據專業技術崗位設置和現有崗位人員聘任情況,統籌考慮各專業工作需要、人員結構及近年績效考核情況,擇優確定推薦年度晉升申報人員。相關責任部門要認真把好資料審核、業績審查和考核推薦意見關,授權下屬單位推薦委員會要根據業績、專業水平考評情況組織推薦,為企業總評委會把好第一道關。二是抓好答辯環節。答辯是職稱評審工作很重要的環節,為專家與申報者之間交流和輔導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互動的平台。一方面檢驗了申報者的專業水平、能力和業績,另一方面也為申報者提供瞭解惑答疑的機會。答辯包括論文答辯和業績答辯。論文答辯可根據實際需要開展全面審報人員答辯或主要針對審報人員的送審論文有一個專家認為不具備或兩個專家認為基本具備申報資格水平的情況,組織論文答辯。同時,要求每一位申報人員就近五年來的業績情況進行答辯。業績答辯過程既是評價環節,更是教與學的過程,不但檢查論文是否抄襲,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申報人員專業技術功底,促進申報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和總結提煉能力的提升。

2.突出能力與業績。注重能力與業績導向,提升評價要求。為解決“説”與“幹”兩張皮,促進專業技術人員履行職責,日常管理注重夯實基礎。企業通過修訂完善崗位説明書,對各層級專業技術人員制訂任職條件要求。評審過程注重單位考核評審和推薦,在統籌強化崗位管理、聘任管理和隊伍建設的基礎上,認真對申報者的思想品德、工作態度、知識水平、專業能力、工作實績和潛力等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對申報者的相關材料進行認真審查核實,並如實出具考核推薦意見,擇優推薦專業知識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日常表現好、業績突出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同時,對在艱苦環境工作、新裝置或重大項目建設中表現突出且符合破格條件的人員,准予破格申報,發揮職稱評審對能力強、有本事、實幹的人員激勵的導向作用,不拘一格選拔培養人才,服務於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三、評聘結合,發揮職稱評審作用

職稱評審工作是人才隊伍建設系統工程中的子系統,要充分發揮其能動作用,就必須根據企業和員工的需要,做到評聘結合,發揮職稱評審在實際工作和自身發展方面的作用。

1.評與聘相結合。職稱評審要與自身實際工作相結合,防止職稱與自身工作脱節,出現評到未能聘到。要充分根據專業人才的專業和工作實際做好引導,確保審報專業職稱與自身工作相符合;對崗位變動要及時做好職稱的轉評,使職稱評到都能及時聘到,以充分調動專業人才參與評審的積極性。

2.聘用與考核相結合。一是職稱聘用後要有一定的薪酬激勵,要根據企業的實際制定相應的崗位薪酬晉級或晉檔政策,在物質上給予一定的獎勵。二是聘用與考核結合。要根據聘用後簽定的聘用協議,每年進行績效考核,通過考核查找不足,制定改進措施,實現素質的持續提升。

四、構建聯動。促進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

構建職稱評審與其它工作有效對接、協調發展的聯動機制,創造條件,完善激勵政策,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努力學技術、學業務,促進人才隊伍素質上台階。

1.評審與培訓開發相結合。通過職稱評審工作,強化兩者間有機結合,一方面是準確把握企業人才隊伍素質現狀,瞭解培訓需求;另一方面及時發現人才隊伍素質薄弱環節,實時反饋信息,調整培訓方式內容。依託“以帶促學”平台,將職稱評審工作與“導師帶徒”有機融合,開展專家與專業人才間的“一問一答”、“經驗傳授”、“學習督查”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建立“共享互學”平台,倡導“人人當老師、人人當學生”的理念,按照“人人備課、人人授課、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要求,由專業骨幹人才講解職稱論文中涉及的裝置優化及技術改進措施,充分調動專業技術人員成才的積極性。

2.評審與通道建設相結合。按照企業經營、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三支隊伍建設工作的要求,如何搭建好人才成長通道,職稱評審是一個重要的平台。在崗位競聘中,將職稱評審轉變為對專業技術崗位任職資格的評價,以任職資格作為履行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職責的必要條件,結合能力素質與工作業績,實現“總量控制、競爭擇優、能上能下、動態調整”。

3.評審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在分析人才隊伍的職稱狀況的基礎上,幫助和指導各類專業人才制訂個人“職稱晉升計劃”,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根據制定的目標組織培訓,為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和素質提升提供幫助。企業根據每年引進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職稱工作前移,在畢業生入職教育時增加職稱評審政策和職業生涯與企業發展的相關宣講,宣傳因業績突出而破格晉升的員工事蹟,使他們豐富對自身的職業生涯的認識,增強通過職稱評審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促進企業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廣東茂名525000)

高中勞動教育論文 篇三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甘肅經濟,人力資本,貢獻率

20世紀,經濟和教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基礎。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教育和經濟的相互關係。人力資本理論奠基人舒爾茨在研究戰後工業化國家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經濟迅速長原因時曾指出:“令人如此迷惑不解的未預料的經濟增長主要源於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因為教育是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重要手段,所以教育對經濟影響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而高等教育又處在整個教育體系金字塔的頂端並且與社會分工密切相關,隨着社會向知識經濟時展,高等教育在社會經濟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引入“教育”變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美國數學家柯布(Cobb)和經濟學家道格拉斯(Douglas)於20世紀30年代,在研究1899—1922年美國製造業勞動和資本對生產的作用時得出生產函數。

該函數的數學形式為:=(1)

其中,Y是總產出量;K是資本投入量;L是勞動投入量;A是待估效率係數;是資本的產出彈性;是勞動的產出彈性。並假定參數滿足+=1,即規模報酬不變。因為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也就相當於可以使初始勞動力的投入量成倍地增加,因此可以把分解為初始勞動力與教育投入的乘積,這樣就得出了引入“教育”變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2)

對上式兩邊取自然對數之後,再求時間t的全導數,然後用差分方程近似地代替微分方程,於是得出:=+++(3)

於是估算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的模型為:=/(4)

丹尼森(E.F.Denison)在分析影響國民經濟增長因素的基礎上計量了各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他將導致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分解並將這些因素的投入量分為全部要素投入量和單位投入量的產出量(即要素產出效率)兩大類,教育被看作是全部要素投入量中的一個投入要素。他根據不同教育年限的收入簡化指數表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引入“教育”這個變量,他又通過研究發現知識進展所帶來的產出增長率中,只有3/5是教育作用的結果,因此應該把這3/5的部分加總到教育的貢獻中去。麥迪遜(A.Maddison)採用工資總額與國民收入之比得出勞動對產出的彈性=0.7,由此得出了教育對經濟的增長率的貢獻。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經濟研究中心崔玉平在丹尼森算法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估算高等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的方法,他用教育綜合指數代表由於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帶來的勞動投入量的增加。根據1982-1990年間初、中等和高等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差別,推斷出中等教育畢業生勞動生產率是初等教育的1.4倍,高等教育畢業生的生產率是初等教育的2倍。把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看作是權數,據此分別計算出勞動力人均教育綜合指數、教育綜合指數年平均增長率、高等教育佔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的百分比等指標進而計算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二、甘肅高等教育對甘肅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甘肅省地處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全省總土地面積45.4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17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98%,GDP總量為2702.4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08%。有高等學校34所,其中本科院校13所,專科院校21所,在校學生數29.6萬人。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經濟發展依靠人力資本的存量,教育投入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關鍵。可見,甘肅省人均GDP低於全國水平的表面原因是人均勞動生產率低下,而其實質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資源的稀缺。特別是甘肅省自然資源匱乏要想實現經濟趕超,研究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就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

下面分以下幾步計算高等教育對甘肅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1、由甘肅省在業人口文化程度分佈情況,計算出1996年和2006年甘肅省在業人口人均受各級教育年限,如表1:

表11996年、2006年在業人口文化程度分佈百分比表(單位%)

年份 文盲 國小 國中 高中和中專 大專以上

中級類職稱論文 篇四

提要:實況漢語教學努力營造並充分利用漢語的習得環境,堅持教學過程的交際化,堅持使用真實、自然的語言材料,在漢語教學的同時,堅持國情文化的教學,在視聽説三者的關係上相當靈活,在開設實況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注意適時、適量,實況漢語教學只適合於解碼類的課型。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我們的實況漢語教學(含/漢語實況聽力0、/漢語實況與話題0等課型)經過了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尤其是近些年來,一些相應教材的不斷問世,有關論文的相繼發表,使得其教學效果不斷提高,人們對其中的許多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為了使實況漢語教學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本文擬從理論和實踐上,對與其有關的幾個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實況漢語教學與營造

第二語言習得環境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學習和習得過程有某些共同規律,但二者之間也有很大差異。實況漢語教學清楚地認識到二者之間的諸多差異,因此在教學中避免了直接法過於偏激,過於簡單的弊病。

非目的語環境的學習,師生往往有着共同的媒介語,便於講解語法規則和文化背景等,培養的學生往往有較強的閲讀能力,但聽説能力較差。

目的語環境的學習,學生每天必須説目的語,培養的學生語言能力較強,特別是聽説能力。兩種不同環境的學習雖然各有利弊,但目的語環境學習的優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目的語環境學習目的語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有的人到了中國後不會利用語言環境,每天除了上課外就是在宿舍裏看書,這與他們在國內學習漢語沒有什麼兩樣。還有的人則完全相反,他們似乎知道語言環境的重要性,但忽視了課堂教學與書本上的學習,於是整天在社會上活動,和中國人閒聊,學了一些社會上的方言土語,但整體上漢語水平很低。這兩種人的學習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多多。從教學本身找原因,就會發現我們教學中的問題。教學脱離語言實際,教學方法呆板,教材陳舊,課程設置單調等問題,也就是説並沒有努力營造一種漢語學習的習得環境。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人們往往增加一些由教師組織的參觀訪問活動,這雖然是必要的,但解決不了教學上存在的根本問題。有的老師在某些課的教學中,經常帶留學生到真實的交際場合進行一些功能性的練習,如打電話,買東西,寄信等,無疑,這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留學生的漢語交際水平,但這只是一種點綴,語言教學不能天天這樣,而且在操作上也存在着隨意性。實況漢語教學試圖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糾正輕視語言環境和忽視課堂教學的兩個極端傾向,把社會上的真實、自然的語言交際搬到教室,引進課堂,編入教材。實況漢語教學力求營造並利用一種第二語言的習得環境,使學生幾乎是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學習漢語。

二實況漢語教學與教學過程交際化

早在功能法提出教學過程交際化之前,視聽教學法就十分重視情景教學。視聽法特別注重情景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而這個/情景則儘可能地具體化、真實化。視聽法的一系列主張在其教學原則及教學活動中得到較充分的體現。比如,注重培養言語習慣,注重語言與情景的結合,注重整體的結構感知等。視聽法是離我們實況漢語教學最近的一種教學法,我們從視聽法中,可以看到人們在努力營造一種語言習得環境,這種環境力求與真實的語言環境接近,注重使用正常的語速、語音、語調。

功能法是對對外漢語教學影響最大的教學法,是以社會語言學為理論基礎,以交際功能為綱的一種教學方法體系,其主張對實況漢語教學有着很重要的借鑑意義。功能法極力主張語言教學要選擇真實的言語,真實的情景,在真實交際過程中使用語言。其教材要求選擇真實的語言,在情景的選擇上,強調適合社會語言交際,把真實的、地道的言語材料安排在合乎社會交際情理的情景之中。情景要力求真實或逼真,以保證學生學到真實、地道的言語。創造真實、自然的漢語交際環境,是實況漢語教學刻意追求的教學形式。功能法的主張對語言教學有着很好的影響,遺憾的是它本身並沒有真正做到言語材料的/真實、地道0。而真實的語言環境也難以體現在課堂上的交際活動的練習中,所以只好模擬環境,扮演角色。由於個人的性格、天賦上的差異,使得這種方法並不是普遍受歡迎的,因為這種形式已經把教學過程變成人為的交際過程,甚至可以説這些交際手段帶有一定的虛假性。可以説,在語言材料真實、自然這個問題上,實況漢語教學的認識和做法比其他教學法、教材更徹底一些。

三實況漢語教學的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問題

人們開始注重聽力教學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而到了功能法盛行的70年代的歐洲,人們對聽力教學有了新的認識,經過長期的討論,人們普遍認識到聽力教學應力爭使用真實材料,而對/真實材料0的理解,英國教學專家瑪麗#安德伍德(MaryUnderwood)曾指出就是/普通人用普通方式説的普通語言0(ordinarylanguagebyordinarypeopleinordinaryway),也就是真正的日常會話。當時語言教師和教材的編寫者們都力圖將真實材料和真實的交際任務聯繫起來。她的主張對我們的實況漢語教學有很大的啟示,其中的許多做法與我們的實況漢語教學有很多相似之處。回顧各語言教學法流派的主張和作法,我們從中看到許多近似或類似我們實況漢語教學的主張和作法,這對我們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不過,實況漢語教學沒有停留在前人的傳統的教學法和教學經驗上,而是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學習語言就應該學習活的語言,而不是語言學家在書本上規定的應該怎麼説的話。因此,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應是操該種語言的當地人當時所説的話,這種主張與做法顯然比直接法有了更大的提高,它對語言本身有了深刻的認識,它注意到了語言的現狀和實際,同時認識到這種現狀和實際的合理性,而不是一味地譴責。

實況漢語教學是在漢語的現狀基礎上提出的。如果我們不顧這些現狀和實際,只學習那些經過精雕細刻的語言,那麼所學的語言與社會上應用的活的語言之間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實況漢語教學正是為了縮小這個差距。實況漢語教學從聽入手,並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5漢語實況聽力6、5漢語實況與話題6等教材的編寫,採取的是/先聲後文的原則,課文只是原聲錄音帶和錄像帶的忠實文本,錄音帶和錄像帶是教材的生命,而課文即錄音文本則不很重要。這些錄音帶和錄像帶最重要的選材標準是實況,不是請發音標準的人在念,而是普通人在很自然的環境裏説。這樣,這些錄音和文字便保留了這些實況語言的真實狀態。在這些語言材料中,有的語速很快,甚至每分鐘接近400字;有的南腔北調,屬於地方普通話;有的口語詞較多,語言不夠規範;有的甚至偶有口誤和語病。當然我們也不會選那些中國人聽起來都有困難的語言材料作為教材。我們以真實、自然、新穎來概括這些語言特點,即真實的言語表述,自然的言語環境,新穎的語彙,以至於有些詞語在詞典裏找不到。以此作為聽力教材,達到了讓學生學習真實語言的目的。學生身在教室,猶如置身於活生生的語言大環境之中。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較輕鬆地適應語言的現狀,不會出現只能聽懂/校園漢語的怪異現象。

由於缺乏對實況漢語教學的瞭解,有人誤以為實況漢語教學是專門找那些不甚規範的語言用於課堂教學,實際上,這些不規範之處是一種客觀存在,並非是我們的刻意追求,我們追求的是真實、自然,而真實、自然的語言中包含着一些不甚規範之處,應該認為這是十分正常的。與其他語言教學所不同的是我們正視這種現象,而不是迴避。我們認為實況漢語教學將會大大有助於聽者建立正確的標準,甚至可以説,沒有接觸過實際的語言環境而建立起來的/標準一定是脆弱的,無用的,這種標準很難適應當今漢語的現實狀態,這好比一個嬰兒長期生活在保温箱裏,他將永遠不能適應外面的環境。

四實況漢語教學與國情文化

視聽法十分重視在教材中廣泛選用目的語國家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知識,藉助/視的條件,注重目的語國家文化知識的介紹,這與我們的實況漢語教學基本上是一致的。實況漢語教學的真實、自然、新穎的特點同樣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即展示給學生的是當今的中國社會,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讓留學生看到的是中國真實的社會、自然的人們以及每時每刻發生的新鮮事。通過這門課,讓學生在學到活生生的漢語的同時,也瞭解到中國人在幹什麼,在想什麼,在追求什麼。尤其是讓他們瞭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思想觀念、生活水平等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談到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問題,人們自然會想到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説法,然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感到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很難概括對外漢語教學所涵蓋的文化內容。可以説實況漢語教學在文化方面的側重,既不是那種未必每個留學生都感興趣的知識文化,也不是那種留學生大致已經瞭解了的交際文化,而是一種中國的當代國情文化。然而,這方面的內容卻是我們大部分教材和教學活動所缺乏的。實況漢語教學實際上是把學習漢語的課堂演化成了當今中國的一個縮影。

五/漢語實況與話題中的話題教學

5漢語實況與話題6是我們最近編寫的一部視聽説教材,是國家漢辦1998-2000年規劃教材,它的前身是5漢語實況視聽説6。在此我們先探討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視、聽、説三者的關係。在這一問題上,可説是見仁見智,有人把視聽説課理解為以説話為主的課型,有人把視聽説課上成了近似於聽力的課型,其實,這都是很正常的,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課型的搭配情況和教材的難易程度及教師自己的理解而有所側重。實況漢語教學對學生來説是比較難的,因此側重於視聽教學,在視聽練習上多花一些時間是應該的,也可以説是必須的。但這並非是説説話教學可有可無,而是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對於中高級水平的説話課,人們一直看法不一。我們認為,中高級口語教學應該加強,但單純的口語課則大可不必開設,因為這時的留學生已具備了一般的口語水平,口語已不像初級時那麼迫切,但他們整體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不很好。因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中高級口語教學的目的已不是解決簡單的生活和學習問題,而是要提高他們整體的口語表達能力,我們所採用的教學手段則是堅持成段口述的練習,而不能總是搞簡單的問答練習。在中高級階段進行話題教學是許多人的共識,然而話題的表現應該充分具體,而不是簡單的一個題目。

鑑於如上認識,我們的/漢語實況與話題雖重視聽,但也充分利用了視聽過程中所獲取的大量信息,以此進行話題的表述練習。而以前我們編寫的5漢語實況視聽説6中説話練習與視聽練習安排在一起進行,説話練習往往被視聽練習所淹沒或被省略。我們在5漢語實況與話題6中把視聽練習與説話練習分為兩個部分,專門提供常用口語詞語例釋,這些詞語雖然大部分不是視聽障礙,卻是成段口述常用的詞語。把視聽練習與説話練習分開,但引導學生作説話練習時要充分利用視聽練習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和常用口語詞語。由於是兩個練習,界限分明,使同學明確知道現在進行的是話題練習。/視聽與/説的關係是相對的,即開始階段/視聽佔絕大部分課時,隨着學生水平的提高,/説佔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多。話題練習對教師要求很高,在學生進行話題練習時,教師要抓住其主要問題,這裏除了語法、詞彙、語音的問題外還要注意學生所説的內容與視聽練習的內容是否一致。另外,為了避免説話練習過程中很難調動所有同學的積極性這一問題,在一人講時,提醒大家集中精力聽,先讓同學互相糾正口述中的不當之處,然後由教師糾正他們都沒發現的問題,這是最關鍵的,因為這個問題可能是所有同學的問題。當然,這樣的練了提高他們的口語水平外,對他們瞭解中國國情文化,也會大有好處。

六實況漢語教學的開設需注意的問題

1.何時開?功能法的語言教育家漢姆萊(Hammerly)曾就使用真實材料作為聽力教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聽力教材應有一個/由經過編排加工的材料到未經過編排加工的材料0的過程,也就是由有控制的材料到真實材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語體由單一到多樣,語音由標準到方音,語速由慢到正常,練習由易到難;辨音)))聽真偽)))根據指令反應)))回答簡單的問題)))聽對話,説出人物、場合)))聽有背景噪音、宂餘信息的談話,聽後複述大意。經過實況漢語的教學實踐,可以肯定漢姆萊的觀點是正確的。實況漢語教學的做法是在中高級階段使用以/先聲後文為原則編寫的完全採用真實語料的教材。而在初級階段,我們強調教材中語言真實、自然,但卻不宜直接使用/真實材料。總之,實況漢語教學的起點,不是初級水平,更不是零起點,而是已基本掌握了漢語基礎語法,具有中等水平的學習者。實況漢語教學是以習得為主的教學,在中級水平開設是適當的。

2.開設多少課時?實況漢語教學剛開始時,課時不宜過多,每週以2-4課時為宜,隨着留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課時可以有所增加,但最多不應超過8課時,即不應該超過周課時的

3.適合於哪些課型?實踐證明,要求留學生説一口與中國人無異的漢語是相當困難的,只有極少數出類拔萃者才能做到。而我們要求留學生聽懂一般中國人的談話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相當一部分留學生可以達到這一點。同樣能閲讀一般漢語文章比能寫出一般的漢語文章,要重要的多,可行的多。這是因為解碼系統的要求和編碼系統的要求從來就不一樣,解碼系統的要求應明顯高於編碼系統,對編碼系統不能要求過高,留學生説的話能讓人聽懂,寫的文章能讓人看明白即可。因此/漢語實況聽力主要在解碼系統,即/聽上做文章,而/漢語實況與話題,也是把/視聽過程作為最重要的,要求也比較高,而對/説的要求則要靈活得多。

多年的實況漢語教學實踐可以證明,這是提高留學生漢語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它畢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門新課型,有些地方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需要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同仁們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及大量的教學實踐,使其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中級類職稱論文 篇五

摘要:從2004年初筆者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入手,分析了當前成人繼續教育中商務英語寫作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調查中反映的問題,提出了一套由案例分析法演化而來的教學模式———基於案例的教學方式(Case2basedMethod),並結合圖表對在不同階段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應用此教學模式作了概述。

成人繼續教育(AdultContinuingEducation,簡稱ACE)指的是成年人回到大學等正規教育機構接受專業化或職業化的培訓項目或課程,亦被定義為“對於已經接受了一定層次教育的成年人進行的專業化或職業化的高級培訓課程”[1]。而對於成人繼續教育中的商務英語教學,則更需要突出其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簡稱ESP)的特點,因此它與一般學術英語(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簡稱EAP)的教學情況就有着諸多不同。[1]近10年來,由於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需求,我國的成人繼續教育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但是,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及其教學模式仍然不能完全包容並適應成人繼續教育的要求,主要原因是這套體系及模式是以全日制大學生為主要對象而設計的,而在職成年學習者與全日制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有着很大的差異。簡單説來,成人教育及教育者更傾向於參與性學習,且繼續教育也更關注資質認證、知識更新及再培訓等。[2]較之全日制大學生的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則應體現出更實用化、更功能化、更職業化、更專業化、更技術化和更新速度更快等特點。在“商務英語寫作”(BusinessEnglishWriting,簡稱BEW)課程中,這些要求表現得更加明顯。

一、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2004年春,筆者在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學院對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同時對蕭山區的幾家公司也進行了相同的抽樣調查。此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瞭解當地商務英語寫作教學及應用的現狀,並試圖發現繼續教育學員的學習要求與教師實際教學之間的差異。表1是68個被調查者的統計結果,反映了被調查者對“商務英語寫作”(BEW)課程教學內容的供求差異,這些內容在絕大多數現有的商務英語寫作課程中均有涉及。其中,差異率=(學生需求-教師傳授)/學生需求。從表1比較得知,在所有已涉及的教學內容中,現有的商務英語寫作課程教學能夠較好地滿足學生對信函、備忘錄、報告及履歷等內容的寫作學習需求,但對案例分析、項目設計、論文、計劃書、概述以及電子郵件等內容的寫作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3]所以,在這些商務英語寫作課程中,學員需求與教師教學之間產生了一些差異與錯位。

二、教與學的供求分析“傳統的閒庭信步般漫無目的的英語語言教學似乎不再適合市場的嚴峻現實了”。[4]筆者從調查中發現,對於那些學習商務英語寫作的成年學員來説,他們需要的是學習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商務英語寫作模式,而不是基礎寫作模式。學員們接觸與評判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首要標準就是其實用性,而非文藝性。“學員們可能更加具有目的性,且渴望成功。商務人士一般對於效率、質量以及專業素質具有更高的期望。”[5]例如,較之全日制普通英語專業的學員來説,一方面,繼續教育中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成人學員,通常都被要求進行面向更廣泛受眾(包括學術對象及專業對象)的寫作訓練,但那些目標受眾卻通常都是學術對象(比如教師,同學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學員)。目標受眾的不同決定了商務寫作格式規範上的不同。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學員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面向各學科門類的學術寫作格式規範,更是能夠在商務交際活動中體現職業性與專業化的寫作格式規範。

另一方面,在如今許多普通英語寫作課程中,通常都強調短文寫作,意圖培養學員在文章中運用某一修辭手法的能力(比如描寫,對比等);而商務英語寫作的課程練習,則要求學員能夠將一些修辭手法進行有機結合,並在同一篇文章中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由此可見,當前繼續教育中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學員需求並未得到很好的滿足。在許多的商務英語課程中,“使用的許多教學材料並沒有理念的支撐。”[6]所以,實用的教學資料以及相應教程大綱的缺乏,成為現在許多商務英語寫作課程教師們共同面臨的一個障礙。“對於那些課程的編寫者來説,除了他們在此領域親自獲得的第一手經驗之外,很難再得到其他的支援。”“Munby的觀點是,儘管可以獲得相當數量的ESP資料,但是其中‘許多卻只是徒有其名,實際上仍是通用英語課程的資料’;同樣的,Robinson也指出,許多所謂的商務英語教材,很大程度上仍使用了通用英語課程的設計思路,‘所謂的商務元素只是在後面附了一張商務英語詞彙表以及一些(還不是全部)商務情景的提示’。”[6]另一個導致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的障礙是,教師不僅需要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同時還要掌握各類相關的專業商務知識。這些知識及技能包括:對於各類商務英語寫作格式規範及其結構的理解,對於某些具體商務領域(比如國際貿易)的綜合知識,如何開展討論及評價的調研技能,針對特殊商務目的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活動組織技能,當然還有基礎的教學技能等等。然而,在現有的商務英語師資培訓過程中,原本就缺乏能夠涉及提升教師自身商務英語知識技能的內容,更不用説系統性的支持及知識更新了。從某種程度上説,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師,不得不自己動手收集、查找相關的教學案例及材料,只能單獨充實、更新各自的知識技能。比如,教授“管理英語”方面的內容時,不僅需要語言學、教學法、課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管理學理論知識作為其教學的背景。而具備此種跨學科知識技能的商務英語教師,至今仍不多見。

三、商務英語寫作中“基於案例的教學方式”針對成年學員的特殊需求,除了傳統商務英語的教學方法之外,在成人繼續教育的商務英語寫作課程中,需要引入更具實用性的教學方式。近年來,商務英語教學領域中的許多專家、學者對教學供求矛盾多有研究,並都從教學法的角度提出了大量很有價值且實用可行的建議。但是,無論是任務型教學法,還是案例分析法,學員的參與都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案例分析法作為任務型教學法內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商務英語教學活動中廣為應用。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基於案例的教學方式”拓展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外延。任務型教學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基於案例的教學方式”三者之間的關係,如圖1所示。“基於案例的教學方式”包括了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類型:案例相關

型、案例導向型和案例中心型。在成人繼續教育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不同教學

1.初級階段。在初級階段,學習者基本具備了一般的英語語言能力,但商務英語寫作方面的知識仍然匱乏。案例相關型的教學方式正適用於此階段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供一些實際商務場景下的真實寫作案例作為教學材料,從幾個主要方面對商務英語寫作進行介紹———包括相關詞彙、表達法、措辭及一些特殊技巧,特別是商務英語寫作的格式規範。教學的主要內容以模仿句型與表達法、瞭解商務英語寫作的格式規範為主,旨在幫助學習者熟悉掌握商務英語的語言模式此階段的教學過程,應以真實可信的例文為核心。學習者會接觸到大量的商務英語詞彙及表達法,還有常用的格式規範與類型。在此階段,寫作練習是主要的操練手段。

2.中級階段。中級階段的學習者對於英語語言能力已經有了相當的掌握,但在商務英語寫作方面卻仍屬初級階段,因此在寫作格式規範以及實踐操練方面需要教師作進一步的指導。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將典型例文作為講解分析的主體,然後設定一個與例文類似的商務情境,由學習者進行不同內容的模擬寫作。此階段中,學習者主要操練的是寫作完整篇章並進行實際應用的能力,使用的是案例導向型的教學方式英語語言的實際商務應用能力是此階段的主要關注點。與初級階段不同的是,中級階段將更多的介紹與各類商務相關的書面表達法以及高級寫作技巧。此階段,實用型的演繹寫作練習將成為重點,也就是説,操練過程將以實際案例作為導向,因而更具針對性。

3.高級階段。高級階段的學習者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語法、句法及詞彙量等英語基礎知識,並且掌握了一定的英語寫作技巧。在此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以語法規則、語句表達或寫作格式等為教學重點,而應以實際商務英語寫作的案例分析為中心,進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據此,筆者設計了一個應用此法開展課程教學的流程圖其中,信息輸入階段包括四個步驟,均圍繞特定情境或案例展開。信息彙集與分組討論主要由學習者在教師開放式的指導下完成,而案例分析及技巧指導則主要以教師講解式的指導為主。信息輸入階段之後,要求每個學習者獨立完成一次商務寫作的任務。在最後的回顧評定階段,如果可能的話,教師與學習者應對每一篇寫作任務共同進行討論與評價。此階段的教學前提是,只有在學習者的寫作能力已經達到相當水平,才比較適合進行案例中心型的教學方式。此方式與案例分析法的主要區別在於,其關注的焦點並非案例本身,或者學習者的英語言語能力,而是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四、“基於案例的教學方式”與案例分析法的比較關係根據EstebanandCanado的定義,案例分析法是“一種基於分析、討論、決策的教學技巧。學員面對的是一些充滿問題的商務情境,題材通常取自現實的商務活動。學員們需要通過審慎思考、互動討論、化解問題,最終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及流程,(案例分析法的)教學成果———即專業技能的培養———是成功的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此過程中,學員們必須合理且自然地運用語言———這也是為什麼案例分析法一般針對的都是具備中高級語言程度學員的原因之一”。[7]“包括Westerfield(1989)在內的一批學者,曾經總結了(在英語教學中)案例(分析)法的三種主要形式。其中的一種形式,就要求學員針對管理層正在面對但尚未解決的情境或問題提出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案。Westerfield認為這在模擬討論中是最為有效的。另一種形式則是要求學員對一項已經採取的措施或方法進行評價,第三種形式就是要求學員對某一商務活動是否正按照原有的預期進行做出綜合評價”。[7]由此可知,案例分析法側重的是培養整體的英語語言能力,而非某一項特別技能。而且,案例分析法中的某些教學方式並不適合寫作技巧的培養,比如上文提及的第三種形式。“基於案例的教學方式”是專門針對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而設計的,由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案例分析法(CaseStudyMethod)派生而來,旨在滿足成人繼續教育過程中商務英語專業學員的實際學習需求。在成人繼續教育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針對成人學習者的特點及需求,更好地將案例與教學相結合,值得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Sifakis,N.C.ApplyingtheadulteducationframeworktoESPcurriculumdevelopment:anintegrativemodel[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03(22):195-211.

[2]MalcolmTight.本論文由整理提供MythologiesofAdult/Continuing/LifelongEdu2cation[C].PaperpresentedatSCUTREA,29thAnnualCon2ference,UniversityofWarwick,5-7July1999.

[3]Zhu,W.Writinginbusinesscourses:ananalysisofassign2menttypes,theircharacteristics,andrequiredskills[J].Eng2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04(23):111-135.

[4]TomHutchinson&-Alearning-centred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5]MarkElli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6]Wilson,J.P.,andIbarz,A.Usingvocationalcompetencestodevelopanalternativeframeworkformodernlanguageteaching[C].Reproducedfrom1995ConferenceProceedings,SCU2TREA1997:195-202.

[7]Esteban,A.A.,andCanado,M.L.P.Makingthecasem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高中勞動教育論文 篇六

【關 鍵 詞】鄧小平/教育/經濟

【 正 文 】

在社會的重大轉折時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鄧小平為了社會主義祖國政治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了順利實現舊的計劃機制向新的市場經濟的轉變,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他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作了精闢的闡述,這一系列極為重要的思想包括教育的經濟、政治、文化和體制等方方面面。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體系,作為鄧小平教育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其深刻、豐富的內容,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有其理論發展的清晰線索,它使廣大幹部羣眾從過去一個時期盛行的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脱出來,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目標的勝利實現作了重要的思想、路線和政策準備,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大發展開闢了道路。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與我國教育在新時期的實際條件相結合的結晶,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寶庫的豐富和發展,是發革和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制定教育戰略、方針、政策的思想理論基礎。鑑於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此僅對鄧小平如何站在社會主義中國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教育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處的戰略位置,以及如何據此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等教育經濟思想作一粗淺探討。

一、教育的經濟戰略地位

鄧小平作為我們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以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和科學態度,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視野,把教育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範圍和宏觀戰略高度上,把教育擺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強調教育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另一方面強調教育按照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要求改革和發展教育,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教育的經濟功能

鄧小平肩負着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他根據國內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經濟文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以及國際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關注並致力於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1〕基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現實需要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新態勢,鄧小平做出了將工作重心由政治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抉擇。不僅如此,他還高瞻遠矚地洞察到一個國家的教育狀況是衡量社會經濟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因此主張大力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認為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關係到教育事業,而且關係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未來。他認為在實現“三步走”經濟發展宏偉目標的工程中要講戰略重點,其中的“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這一戰略重點“是關鍵”。〔2〕這是因為“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3〕。改革開放的中國要走向現代化,必須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改變過去把教育簡單歸屬於“上層建築”,把教育等同於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單單突顯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視教育經濟功能的態度和實踐。鄧小平敏鋭地把握着這一時代的脈搏,在他的教育經濟思想中,對於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教育的經濟性、教育如何為經濟服務、如何依據經濟發展需求促進教育的發展等問題有許多非常精闢的論述。他不僅將教育的發展看作是百年大計,看作是一種基礎產業,看作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龍頭,他還旗幟鮮明地主張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來。

即使在教育的政治屬性方面,鄧小平也從經濟的角度論述其存在的意義。他説:“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4〕因為人的勞動能力中既有技術文化上的因素,又有思想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説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併為之而奮鬥的有堅定信念的人。”〔5〕我們的社會主義教育要體現時代特色,滿足現實需要,就要在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技術水平的同時,確立建設者的社會主義信念,不僅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還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對內服務於社會主義的安定團結,對外增強我們抵制“和平演變”、“西化”和“分化”的能力,從而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保駕護航、鳴鑼開道,這是教育與經濟建設互動發展的又一結合點。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已進入以改革開放為中心的新時代,教育具有的政治屬性已經不能脱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建設就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是對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加強和深化。

(二)人力資源開發是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動力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現代化建設發展動力之間的密切關係進行了深刻的論述。鄧小平地指出:“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我們已經耽誤了二十年,影響了發展,還要再耽誤二十年,後果不堪設想。”〔6〕近一二十年來,世界高科技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為了使整個國家經濟長期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必須搞好科技,加速教育事業的發展步伐。鄧小平簡明扼要地指出:“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7〕他還指出:“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8〕而“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9〕。顯然,鄧小平把教育看作是傳播和發展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途徑,看作是培養和輸送各種科技人才的園地,看作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結合起來的紐帶,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如果説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是目的,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是途徑,科學技術是關鍵,人才是一切實踐活動的主體的話,那麼,教育則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離不開教育,這就是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一條清晰的思路。

1984年10月,鄧小平在談到經濟體制改革問題時指出:“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0〕人口眾多是我們的國情,如果人口素質高,便是最寶貴的財富,否則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如何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變包袱為財富?只有依靠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他説:“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説,關鍵在人。”〔11〕我國是“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目標“就有把握達到”。〔12〕因此,不能將工作重點的轉移單純地看作只轉到經濟建設上,還應轉到教育上。在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不是已經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嗎?這個重點,本來就應當包括教育。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果只抓經濟,不抓教育,那裏的工作重點就是沒有轉移好,或者説轉移得不完全”,“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13〕

在鄧小平教育經濟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地位,黨的十二大將教育和科學確立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黨的十三大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軌道上來。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指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説取決於培養大批人才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黨的十五大再次強調:“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14〕

二、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經濟快速穩步發展

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論闡釋和邏輯推理,而是為了解決整個改革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求真務實、精闢實用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與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實現經濟增長、教育進步的良性循環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教育必須與經濟密切配合,教育事業在發展計劃、規模、速度以及人才質量上要力求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包括適應經濟對教育超前的要求。早在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指出:“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15〕,“我們的國民經濟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我們培養訓練專門家和勞動後備軍,也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周密的計劃。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16〕

他還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高度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賦予了新的內容,發展了毛澤東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在提倡和論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時,鄧小平糾正了文革時期把生產勞動簡單地理解為具體的體力勞動和改造思想大熔爐的錯誤思想,也糾正了文革後“一朝被蛇咬”而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完全否定的錯誤思想。他明確指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7〕顯然,鄧小平認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是新時期培養合格建設人才的需要,生產勞動不再是片面的體力勞動項目,而是泛指社會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

鄧小平還強調説:“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使教育事業的計劃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制訂教育規劃應該與國家的勞動計劃結合起來,切實考慮勞動就業發展的需要。”〔18〕也就是説,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講方向、講策略、講科學,要與國民經濟的當前需要和未來發展趨勢相適應,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精神實質,避免教育事業與經濟建設相脱節,培養和造就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提高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國家勞動經濟的實際需要。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站在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力的角度,提出了教育適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以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把教育的立足點放在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上,放在教育事業與經濟建設的結合上。不僅教育“生產”出來的人才要與國民經濟建設相結合,教育自身也要根據勞動就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這為如何“培養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指明瞭“根本途徑”,〔19〕為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使學生所學知識與將來進入社會所要從事的職業相適應,指明瞭方向。另一方面,鄧小平從更高的角度審視教育,着力構建一個面向市場、面向產業結構調整、面向經濟發展態勢,能主動應變的,能適應時代潮流提供合格的社會生產工作者的教育系統。教育只有與科技含量極高的社會化大生產相結合,由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動向引導教育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適者生存。正如鄧小平引用列寧關於生產勞動的論述所指出的:“‘無論是脱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20〕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了輝煌成就,為各行各業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上千萬專門人才,為21世紀國民經濟建設、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智力支持。近年來,地方政府繼續推進城鄉教育的綜合改革,對當地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在城區積極進行社區教育試點,探索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和城市教育管理新體制;在農村繼續實施“燎原計劃”,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各方面需要。教育系統自身也在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各部門的積極性,促進教育與經濟更加緊密地結合。

高中勞動教育論文 篇七

關鍵詞: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大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

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中強調“推進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推動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有效實施[2]。高中與大學時期是統籌推進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勞動品質形成和塑造的關鍵階段。勞動教育不僅是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助推器和融合劑,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營養液。通過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到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1勞動教育融入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的意義

1.1是落實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有力舉措。統籌推進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熱點,如何更好地將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部署落地落實,需要以推進一體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建設為統領,以思政共性內容建設為融合點和着力點,有效搭建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平台,才能破解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存在的難點。當下,大中國小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價值逐漸被廣泛認同。然而,我們要看到,各大中國小普遍存在沒有開設獨立勞動教育課程及缺乏專業勞動教育教師等現象,這些滯後現象阻礙着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因此,以勞動教育為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聯動主線,通過堅持將勞動教育和思政課改革創新有機結合,創新思政課堂教學形式和手段,推動勞動教育高效融入到高中與大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中,實現兩學段思政課教學內容上的銜接,促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1.2是增強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渠道。長期以來,大學和高中思政課對實踐性教學重視不夠以及勞動教育逐漸被邊緣化,導致兩學段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不高。同時,兩學段思政課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對各自授課對象的身心特點和規律等並不熟悉,這些因素影響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成效。實踐檢驗證明,勞動教育是增強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渠道,能促使學生將課堂所授的勞動實踐理論轉化為內在自我標準,提升自我勞動品質和素養,進而轉變為外在自覺行為習慣。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開展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有力舉措,各級各類學校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改進勞動實踐教育形式,引導和幫助大中國小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熱愛勞動習慣,提升整體育人效果。通過勞動教育連接紐帶,實現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的突破,打通兩課程教學一體化建設的難點,切實增強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1.3是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的現實需要。新時代學校對學生培養要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教育方針,勞動教育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按照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大中國小校的勞動教育工作者基於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多措並舉推進勞動教育工作,充分發揮思政課在學校勞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學生的正確勞動觀念。當前,為加快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積極探索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在學科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國小學校勞動教育的“任督二脈”,創新新時代勞動教育方法,賦予勞動教育更多內涵,推動勞動實踐教育創新升級。只有讓勞育築牢學生思想之魂,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才能追求其它方面素質發展。縱觀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會經歷一個從國小注重培養勞動意識、國中養成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高中理解勞動創造價值到大學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過程[3]。不同學習階段有各自不同的性質與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準確把握兩學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能力,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理解掌握勞動教育知識。

2勞動教育融入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的現狀

2.1勞動教育重視狀況與兩學段課程建設要求不統一。當下,勞動教育對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但在高中與大學兩個學段存在部分教師對勞動教育認知存有偏差、部分學生勞動意識淡薄等問題,這是由於兩學段思政課教師欠缺勞動教育相關知識,進而在思想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長此以往,不利於思政課教學教學改革和學生整體素質提升。高中和大學是勞動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形成什麼樣的勞動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勞動價值取向。當前,高中思政課教師受到大學聯考的壓力,更注重思政課理論的灌輸及學生成績考核,忽視勞動教育對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養高中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及基本勞動技能。大學思政課教師受到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壓力,更注重書本理論知識講解,對勞動教育理論講解及勞動意識引導。同時,高中與大學兩個學段勞動教育銜接存在教育理論滯後和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師生之間難以形成有效互動,難以滿足兩學段學生對勞動價值教育的期求。2.2勞動實踐教育與兩學段課程資源保障不協調。勞動實踐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重要手段。當下,高中與大學勞動實踐教育在資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現實問題。比如學校勞動教學基地匱乏、校外勞動實踐場所缺失及家庭勞動實踐觀念錯位等。從學校方面來看,沒有固定的勞動教育基地,主要是組織一些校園文明志願者活動及“三下鄉”活動,學生勞動實踐活動較為單一,參與人數較少。同時,兩學段思政課教師更多的是對勞動歷史觀方面的教育,缺乏對勞動生活觀方面的教育,脱離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學生在思想上難以產生認同,參與勞動實踐的慾望降低。從家庭方面來看,很多學生家長的勞動觀念錯位,一味強調學生考試成績,忽視勞動技能培養,沒形成良好的家庭勞動氛圍,正確的家庭勞動育人導向有待進一步提升。2.3勞動教育激勵評價與兩學段課程教學評價不同步。當前,在我國大中小各級學校之中,存在部分學生主體能動性弱化、勞動教育目標、內容及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3]。開展高中與大學思政課的勞動教育評價,不僅有利於兩學段思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拓展教學內容,而且有利於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調查發現,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中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形式單一,很難做出有效的教育評價。由於缺乏科學規範的教學評價,未能引導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勞動主體地位。大學在實施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過程中,也並沒有充分考慮到教育評價激勵的作用,僅通過一些零散的課堂評價和課外實踐活動作為評價方式,沒能形成科學、規範、具體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導致兩學段勞動教育通常被邊緣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是推動高中與大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重要保障,發揮好教育評價的激勵作用,能及時糾正教學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難點。

3勞動教育融入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的路徑

3.1推動勞動教育融入兩學段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要根據兩學段學生不同的認知能力和身心發展特點,找準兩學段思政課教學融合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要體現出高中與大學兩學段勞動教育的銜接性和多樣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課要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思政課教學內容要適當融入先進模範人物事蹟,注重校內勞動模範人物宣傳,最好用身邊勞動模範事例激發高中生認清勞動價值、增強勞動使命、勇擔勞動任務。同時,勞動教育課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擔家務勞動,參與校內外各項勞動實踐活動,在實踐鍛鍊中增強勞動本領。另一方面,大學思政課要幫助大學生厚植勞動情懷。大學思政勞動教育課,要堅持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觀為基礎,理清勞動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辯證關係,注重培養學生勞動創新思維,切實增強大學生的勞動創新意義和艱苦奮鬥精神。本質上高中與大學兩學段勞動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於塑造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有助於勞動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與大學思政課一體化課程建設體系。3.2搭建高中與大學勞動教育實踐平台。針對高中與大學勞動實踐課銜接不充分,要搭建兩學段勞動教育實踐平台,發揮家庭學校社會聯動教育作用,以學生實際勞動需求為本,營造良好勞動氛圍,形成家校社聯動的勞動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與大學要圍繞校內勞動實踐教育目標,統籌協調校內各方資源,建立完備的勞動實踐基地,在廣大師生中開展弘揚勞動模範和宣傳勞動英雄活動,營造校內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同時,要提升高中與大學勞動實踐教育理論課教師培養質量。面對兩課程思政課教師在勞動教育理論素養方面薄弱的現象,通過邀請相關專家授課,解讀最新的勞動教育理論,助力其理論能力和勞動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導家庭認清勞動教育的主流價值,避免產生錯誤的勞動階級思想,並積極配合學校各項勞動教育政策,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家長要以身示範,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家庭各項勞動,幫助孩子掌握各項家庭勞動技能。三是,要積極聯繫社會組織,利用社會組織資源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協助,打通家校社勞動教育的阻礙點,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機構組織的一系列志願活動。通過家校社三方共同協育,拓寬高中與大學勞動教育實踐平台,提升學生勞動實踐技能。3.3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根據高中生與大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課堂表現及課外實踐等情況,建立科學詳細的勞動教育過程評價標準。一方面,構建勞動教育多元化評價主體。針對勞動教育評價,教師和學生都可以作為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包括老師對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的過程性評價,也包括學生對思政課教師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要改變當前關於勞動教育的單一總結性評價方式,重視勞動教育的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較總結性考核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有助於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目標。另一方面,構建科學的過程性評價標準。目前勞動教育評價以理論知識掌握和課外實踐體驗為評分標準,欠缺具體實施細則的評價。比如校內志願活動加分數、班級搞衞生分數及參加社會勞動實踐標準分多少,沒有具體的明確分數,這種較為粗糙的評價方式很難激發學生長久投身勞動的積極性。因此,要根據學生在勞動貢獻大小,精心核定勞動教育各環節分數,建立科學的勞動教育考核獎懲制度,每個月公佈評價結果,充分發揮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激勵作用。3.4構建勞動教育教學一體化保障體系。當前,制約高中與大學勞動教育教學一體化的困境,根源在於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各自為戰。現階段思政課出現的諸多問題,都與目前思政課的組織形式尚未能夠做到大中小各學段的有機聯動有關[4]。因此,要創新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學組織,打破兩學段思政課堂傳統教學模式,加強雙方思政課教師交流與聯繫,融通兩學段思政課教學平台。一方面,打破區域內高中與大學兩學段教學隔閡,推動成立區域勞動教育教學一體化教學團隊聯盟,並下設兩學段思政課集體備課領導工作小組。領導工作小組要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建設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實現兩學段思政課教師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整體提升。另一方面,加強學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構建高中與大學學校內部勞動教育教學共同體。通過定期召開勞動教育專題座談會或論證會的形式,以着力解決學校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為目標,形成學校各部門積極配合思政課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實現勞動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學校思政課教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01).

[3]李仙娥,劉躍強。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66~68.

高中勞動教育論文 篇八

一、連雲港市教育科研工作現狀和“教科研熱”的特點

江蘇省連雲港市中國小有組織的教育科研工作(以下簡稱教科研)起始於1987年。經歷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研究歷程,教科研工作不斷普及,並且受到了學校領導和廣大老師的高度重視。主要表現在:(1)教師撰寫論文數、主持課題數不斷增加。目前,全市共有部級課題4項,省級課題98項,市級課題1000項,部級課題填補了空白,省市級課題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98%、80%。全市數量達到10000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達到300餘篇,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90%、82%。(2)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在江蘇省第二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中,連雲港市有10項成果獲獎,在首屆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比中,連雲港市有24項成果獲獎,獲獎數量名列江蘇省前列。近五年來,在江蘇省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小青年教師“教海探航”、“師陶杯”論文評比中,連雲港市的參賽成績一直名列全省前三名。此種現象被江蘇省教科院的專家稱之為“連雲港現象”。

教科研,全稱為教育科學研究。教科研成果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個人努力、團隊互助、進修培訓、專家指導所獲得的關於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成果。它包括獲獎論文、、課題研究成果、著作等等。連雲港市中國小教師積極從事教科研工作,形成了“教科研熱”,並且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特點一是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熱情越來越高,二是教科研工作的實績與教師的晉升和表彰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一方面是由於教科研工作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藴含着一定的教育經濟學原理。

二、教科研工作是複雜的腦力勞動

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觀點看,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與從事教學工作一樣,都可以創造價值。因此,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理應獲得相應的報酬。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理論中,有着豐富的教育經濟學思想。他們主要的觀點有:(1)教育勞動具有生產性因素,教育具有間接的生產性質,教育投資具有生產性;(2)教育可以再生產人的勞動能力,可以改變人的勞動能力的性質和形態;(3)教育具有傳遞、積累、發展和再生產科學的社會功能,教育具有使科學轉化為生產技術的中介作用;(4)勞動創造價值,教育費用是勞動力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複雜勞動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教育經濟學思想歸結為一點,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和力量。而勞動力創造財富的多少是與勞動者接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例的[1]。

教師從事教科研的過程是一個勞動過程,而且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過程,具有勞動的某種特殊性。這種勞動特殊性特別地表現為發現教育規律、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增加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這種勞動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理應得到較高的勞動報酬和獎勵。

如今,各級各類學校的職稱評審,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的評選,教育系統的人才招聘都注重了教科研成果所佔的比重,就是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教育經濟學的思想。在這種政策的引導下,廣大中國小教師積極參加教科研工作,乃至形成“教科研熱”,是正常的,是符合教育經濟學的規律的。

三、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是教師自我教育的投資

從人力資本理論看,從事教科研工作的老師亦應該獲取相應的收入,而且教科研成果越好,應該獲取的收入就越多。人力資本理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派別,它是西方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人力資本是與物力資本相對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首先給予解釋而獲得特定含義的一種資本概念。

所謂人力資本,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生產增長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本。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第一,人口質量重於人口數量。第二,人口資本投資與物力資本投資都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生產性投資,但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大於物力投資的作用。第三,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教育投資是一種生產性投資。教育投資是使藴藏在人體內部的能力得以增長的一種生產性投資。提高人口質量的關鍵是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比物力投資更有利,會帶來更多的利潤。第四,教育投資收益率高於物力投資的收益率,因此,資本積累的重點應從物力資本轉移到人力資本,要追加教育投資的總量。第五,教育投資收益率是可以測算的[2]。

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首先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轉變教育觀念,深化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學會教科研的方法,學會將教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另一方面,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教育投資的過程。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需要很大一筆開銷:如圖書資料費、會務費、差旅費、通訊費、專家諮詢費、網絡查詢費、招待費、教科研的時間花費等等。但是,這些費用是屬於投資性質的。按照人力資本理論,它將轉化為教師的多種技能,改進教育教學工作,並將獲得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較高的回報。實際情況是,凡是教科研工作做得好的老師在職稱評審及評優、評先方面都獲得很大的便利,他們比不做教科研或者少做教科研的人而言,晉升或評優的機會更多,時間更早,因而獲得的薪水就會更多。這是符合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的。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可以提高生產率,能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所以,要大量地進行教育投資,擴張教育,這種觀點對教育科研政策的制定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教育科研上的投資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許多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者,往往熱心於重獎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積極分子,實際上是在不自覺地運用了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還認為,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高於物力資本投資,要達到相同的效益,人力資本投資成本較低,因此,全社會的人都會熱衷於投資教育。現在,許多校長提出“科研興校”、“科研興師”的發展戰略,就是人力資本理論的體現。

四、教師的教科研成果是教師能力的信號,包含了理念、方法、技巧等業務特徵

從篩選理論看,教科研成果多的老師將有更多獲取更高報酬的機會。篩選理論由邁克爾・史密斯在20世紀70年表的《篩選假設――就業的市場信號》一文為形成標誌。篩選假設理論把教育看作信息,着重研究在勞動力市場內僱主是怎樣挑選工人的。其主要觀點如下:第一,受教育程度高,工資水平就高,這是與人力資本理論相同的地方;第二,受教育程度與工資水平的正比例關係,是通過教育的篩選作用形成的。對一個尋找工作的人來説,教育程度是表示他的能力的信號,對僱主來説,是根據教育程度挑選工人。教育在這裏只起一個篩選裝置或教育信號作用,教育的經濟效益就是教育篩選作用的結果[3]。

教師通過教科研工作獲得高一級的職稱、榮譽,便為他獲得較高經濟利益創造了條件。在這裏,教科研成果成了教師能力和素質的信號。教師的教科研成果包含了理念、方法、技巧等業務特徵。比如,每年教育系統各種各樣的評審工作需要評委,各種招標課題主持人的遴選,更高級別的榮譽的獲得,工作職務的晉升等等都有“門檻”,教科研成果是這些老師跨入這些“門檻”的重要信號,成為被篩選的依據,從而,也就為自己獲得較高的收入提供了便捷。“篩選”理論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詮釋。而且,這種篩選的“信號”的效應越來越大,成了教師追求教科研成果的重要動力,也是“教科研熱”的成因之一。

然而,在篩選論者看來,教育只是通過一紙文憑(教科研成果證書)反映個人的先天能力和受教育程度,對社會具有信息價值就可以了,不必耗費過度的資源,因而,主張一種消極的教育政策。顯然,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制定的教科研政策,就會呈現教科研獎勵的“度”的特徵,即,獎勵的金額不是越多越好,應與成果的水準相一致。否則,過度的獎勵不能形成可供篩選的信息,還可能將教科研工作引入誤區。

篩選理論認為,只有本身的勞動生產率高的人才會熱衷於投資教育,因為個人內在的勞動生產率與改變自身受教育狀況所需付出的信號成本是負相關的關係,接受更多的教育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勞動生產率高的個體改變自身受教育狀況的信號成本較低。對高勞動生產率的個體來講,在合理工資的結構下,個人投資更高級別教育的收益大於成本,因此,就會作出進一步投資教育的理性選擇。但對於低勞動生產率的個體而言,由於他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在對接受過同一教育級別的勞動者所付工資相同的條件下,其進一步投資教育的成本可能大於收益,從而其理性地選擇不進一步對教育進行追加投資。按照這個觀點,對於教科研工作而言,愈是教科研成績好的人,愈希望獎勵高;而對於教科研能力弱的人來説,則不希望教科研的獎勵過高,這也是符合現實情況的。

五、人力資本理論與篩選理論對於教育與收入關係觀點的差異

1.人力資本理論與篩選理論在教育與收入的關係上的共同點

從教育與收入的關係看,二者都承認教育與工資收入之間存在着正相關關係,即,教育對個人具有明顯的經濟價值。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是一種自我教育活動,既有社會效益,也是一種有着經濟價值的投資活動。從這種意義上看,各級政府紛紛設立教科研成果獎項,各種職稱評審、評先都有教科研成果的要求,教師積極地參加教科研活動,有着社會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效應。因此,出現的“教科研熱”對於培養人才、對於知識發生、對於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自身的收入,都是有益處的。

2.人力資本理論與篩選理論在教育與收入的關係上的不同點

人力資本理論和篩選理論均不否認教育和收入之間具有正向關係,均承認較高的教育水平為個人帶來較高的收入,但在對這種關係的解釋方面不盡相同。人力資本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個人收入的差別,主要在於人們在教育、培訓等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差距。教育投資提高了個人的生產能力,從而使他們獲得較高的收入。這個過程可以簡單地如A所示進行描述。

A:教育投資――較高的生產能力――較高的收入(人力資本模型)。

對教科研而言,就變成了:

從事教科研――產生教科研成果――較高收入。

篩選理論對教育與收入關係的解釋如B所示:

B:教育投資――較高的文憑――較高的收入(篩選假設模型)。

對教科研而言,就變成了:

從事教科研――較高級別的證書――較高的收入。

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中間階段。在人力資本模型中,中間階段是較高的生產能力,較高的收入是對較高生產能力的報償。篩選模型中,中間階段僅僅是證書或者文憑。對於教科研而言,前者意味着教科研工作好,就一定能力強,收入也一定高;後者卻未必。一位老師教科研成果多,必須要得到權威機關的認可,並且能夠得到相應的證書(例如職稱證書、榮譽證書),這樣,就為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提供了信號,為校長(僱主)提供了篩選的依據,否則,較難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針對不同的羣體和情境,人力資本理論和篩選理論都有解釋的空間,又都有解釋的限度。也可以藉此解釋這樣的現象,即為什麼獲得教科研成績差不多的老師,其獲得的收入卻相差較大。

六、基於“教科研熱”的政策尋求

從教育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表明,中國小“教科研熱”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既有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也有提高收入的因素。但是,在教科研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鑑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必須以教學為中心

“教科研熱”的出現,表明了教師學習、研究的熱情,也包含了對教育高收入的追求,這些都應當給予保護。但是,對於廣大的中國小而言,應將教學作為中心工作來做,不能將教科研工作過分地誇大,防止對教學工作的干擾和影響。現實中,確有一些老師只顧抓教科研,忽略了教學工作,這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必須調控教科研的獎勵政策和績效考核政策,比如控制獎金的數量,使得教育教學實績與教科研實績所佔的比重相適宜。

2.避免“虛假”信息干擾

毋庸諱言,在“教科研熱”中,也出現了許多虛假的教科研成果,加之各種職稱評審中的信息不對稱、“暗箱操作”的緣故,使得各種評審的結果(信號)失真。這就導致一些職稱和榮譽的虛假。如果僅按照篩選理論進行收入分配的話,必然導致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公,甚至產生嚴重的腐敗問題。

3.指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科研觀

不能將教科研與晉級、評先劃等號。大量的事實證明,凡是將教科研工作與物質利益密切掛鈎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績的。而應該引導教師將教科研與改進教學結合起來。樹立熱愛教育、熱愛科學、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的學術道德規範,建立互助合作的團隊意識,不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數量。

高中勞動教育論文 篇九

關鍵詞:教育;收入;職業

一、問題的提出

一般來説,學歷較高的畢業生比學歷較低的畢業生有着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但是當下畢業生的收入與受教育程度不成正比的現象時有出現。那麼教育與收入水平關係如何,文章從理論和數據兩方面來分析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教育與收入關係的相關理論。

1.教育信號功能理論認為教育能夠有效反映人內在的能力,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比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更有生產效率。上大學只是將他們的才能和生產率顯示出來,容易被別人識別,只要具有高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同樣可以做得很出色。勞動者學歷的高低顯示了其能力的高低,因此學歷高的勞動者會比學歷低的勞動者獲得高的收入。[1]2.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的核心,它是使隱藏在人體內部的能力得以增長的一種生產性投資。通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生產的能力,從而增加個人收入。3.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分為勞動力市場和非勞動力市場,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與工資水平的正比例關係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勞動力市場,學歷與工資水平不一定正相關。[2]高學歷人員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的機會大,而主要勞動力市場中學歷越高,工資水平越高。

三、數據分析

以上通過理論分析了收入與教育水平的關係,那麼現實社會中學歷與收入關係如何,以下對一系列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來論證2者的關係。

(一)各職業人員受教育程度以及各職業工資

圖2為高校畢業生主要從事的5大職業的工資折線圖,單位負責人平均工資最高,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有關人員工資也較高,工資最低的是農林牧水利生產人員。

結合圖1和圖2可以看出,研究生中從事高薪職業的人員(比如單位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佔自身比例最高,為61.7%;接下來是本科生,佔自身比例48.8%;最後是專科生,佔自身比例的35.9%。專科生和本科生中從事低薪職業的人員(例如農林牧水利生產人員)佔自身比例差不多,研究生中從事底薪職業的人員佔自身比例最低。因此,總體來看,學歷越高,從事高薪職業比例越高。

(二)各行業工資漲幅情況

從圖3可以看出,從2003年到2010年各行業工資都在漲。對教育水平要求高的行業(比如金融業和科學研究等)平均工資漲幅最快。對教育水平要求一般的行業平均工資漲幅程度大體處於中等水平。對教育水平要求低的行業(比如農、林、牧、漁業)平均工資漲幅程度最小。由此可知,行業中高學歷人員所佔比例越高,該行業工資漲幅越快。

四、結論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後天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能力,教育信號理論認為教育是個人發送先天能力的信號,2大理論都認為教育與收入呈正相關。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收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學歷與收入基本成正相關。對現實生活中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從職業構成看,學歷高的人員,從事高薪職業的比例高;從行業來看,行業中高學歷者越多,其行業工資漲幅越快。不管是從理論角度分析還是用現實數據論證,勞動者的收入與受教育水平成正相關。因此,個人接受高等教育能帶來較高的收人水平和較好的職業前景,我國應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3]

參考文獻

[1] Spence A.M.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7kjd5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