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醫學影像的論文(新版多篇)

醫學影像的論文(新版多篇)

醫學影像的論文(新版多篇)

醫學影像的論文 篇一

摘要:在現代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使學生充分地理解教學的內容,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基於此,文章對多媒體教學在現代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論述,並提出了具體的應用策略,即明確定位多媒體、教師充分做好課前教學課件。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現代醫學影像技術;教學課件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基於計算機技術生成的,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融合了聲音、視頻和圖片等。在傳統的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手段有限,只能以口語教學為基礎,配以簡單的圖片。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學生來説,一是吸引力有限,二是理論教學和實際的案例脱節,教學質量不高。然而,多媒體教學的存在使傳統的教學手段得到了更新,教師可以使用多種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及課件,例如影像診斷PACS系統、DR、CT模擬實訓室等進行教學,更加形象、直觀,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影像診斷學及技術學等教學內容,如CT檢查技術、常見病影像診斷等。

一、多媒體教學在現代醫學影像技術中的作用分析

(一)多媒體教學可以轉變教學的方式。在傳統現代醫學影像技術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在傳遞教學信息的方式上沒有形成多種的手段,依舊使用口頭的教學集合板書教學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沒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沒有與實際的教學案例相互結合。這就造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打擊,思維能力遭到限制[1]。多媒體教學方式是一種利用圖片、聲音和視頻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手段可以將教學案例、基本操作技術及圖像後處理技術等搬上現代醫學影像技術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更好地接收了教學知識,還激發了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二)多媒體教學可以收集大量的教學案例,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多媒體教學是基於計算機技術的前提生成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案例多來源於各大醫院臨牀真實病例影像資料,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而且利用現代化計算機手段,將枯燥乏味的臨牀X線、CT、MRI基本技術轉換為軟件設備呈現,使學生在計算機上能進行人機互動直接操作,並模擬出醫院的影像檢查基本操作,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多媒體教學存在的不足

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是萬能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被多媒體教學技術束縛自身的教學思維。教師教學的時候不能將自身定位為多媒體的操作者,不能讓多媒體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應當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僅僅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大量的病牀的案例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呈現,只是作為教學的補充。教師一味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而忽視自身教學手段的提升和醫學知識的擴充,最終將會導致教學手段過於依賴多媒體技術,失去了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的作用。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時候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2]。現今的很多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時候,沒有形成合理多變的手段,只是利用多媒體簡單再現課本中的文字和圖表。這種形式對於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來説,只是一個簡單的信息的傳遞,學生沒有理解教學的知識,根本沒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先進性。

三、多媒體教學在現代醫學影像技術中的應用策略

(一)明確定位多媒體教學。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在實際的醫學影像教學課堂中,多媒體教學不能凌駕於教師之上,也就是説多媒體教學技術不過是教學技術中的一種。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應當是剋制的,只有書本中一些難以口頭描述的病例的出現,才能使用多媒體教學。一些簡單的知識,在傳遞方式上完全可以使用口頭的教學或者板書教學,以免浪費時間去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多媒體的使用過程中,一些教學圖片、音樂和視頻的呈現應當適度,以免學生被這些華麗的事物佔據了大腦,影響了對於醫學知識的吸收。多媒體教學是剋制的也要靈活多變,將多媒體教學手段作為教學的輔助者,才是最正確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現代醫學影像知識。

(二)教師充分做好課前教學課件。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製作是否充分對於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教學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上,要考慮教學知識的傳遞,也要考慮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醫療影像技術。教師要學會在多媒體中加入自身的臨牀醫學知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興趣盎然。教師在課件的製作上,應當重視醫學案例的質量,不能一味地追求數量。多媒體課件對於醫療知識的傳達,要做到清晰和直觀,在圖片、視頻和音樂的使用上,要做到剋制。

總之,要明確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角色,教師要作為多媒體的掌控者,而不能被多媒體束縛自身的教學思維,也就是説,教師在現代影像技術教學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技術。

參考文獻:

[1]舒旭,吳和平,舒筱燦,等。病理學實驗數字化平台的構建與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20):112-113.

[2]王芳軍,周澤旺,王磊瓊,等。PACS網絡環境下影像學啟發式教學對比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4):78-79.

醫學影像的論文 篇二

臨牀醫學影像技術診斷規範化是為了讓醫學影像臨牀診斷達到一個全新的標準,通過合理、有效的運用醫學影像檢查手段對臨牀診斷水平做進一步的提高,醫學影像技術規範化要求檢查項目要根據現有設備和儀器條件合理的進行開展,在保證質量標準的前提下以最短時間達到相應的水平,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臨牀診斷率,杜絕漏診、誤診現象的發生,對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但就目前我國廣泛的地域分佈情況來看,各地區醫療設備不完善,導致在不同地域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在水平和設備上都有着很大的區別,即使是同一所醫院也存在這多種型號設備搭配使用的情形。為了進一步提升臨牀醫學影像診斷水平,為臨牀提供準確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診斷依據,對臨牀醫學影像技術的規範化診斷建設加強就刻不容緩了。

1、適時提高醫學影像操作人員素質

由於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臨牀醫學影像診斷設備也在不斷的淘陳出新,且更新的週期也明顯縮短了,醫學影像學作為高新影像學設備中的一員正發生着巨大的變化,設備的不斷更新其運用知識範圍涵蓋的面積也就會隨之增加。在使用設備的過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會涉及到許多廣博的計算機領域知識和工程學領域的知識。換個角度説,也就是要將開放的、多元化的醫技理念融入傳統的工作模式當中去。

新的醫技理念的樹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運用一切工作閒暇時間對自身英語的寫、讀、聽、説、翻譯能力進行穩步而快速提升。醫學影像數字化設備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選擇、界面顯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後期的處理內容無一例外都是以英文顯示為主,英語既作為一門基礎也是醫學影像規範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隨着我國的醫學事業與國外的接軌,與國外的學術交流也會愈發的頻繁,技術與設備的更新週期也會越來越短。只有堅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才能做好圖像處理功能等相關方面的應用和開發,科學、高有效的發揮新設備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學習知識領域,對一些有關計算機信息技術、IT網絡的專業和通俗刊物進行篩選性的學習和閲讀,瞭解一定的網絡的運作模式,對醫學影響技術中圖像的攝取、刪除、處理、傳遞、儲存和打印等相關概念要做到徹底的掌握,並在與網絡和編程工程師合作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2、醫療影像系統的組建

醫療影像科作為醫院的醫技科室,將患者和臨牀科室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可簡單的理解為病人和影像室檢查報告單的回覆和臨牀科室申請單的請求。影響工作室從接收到申請到反饋檢查結果報告單是要經歷一個有序的過程。

建立和臨牀應用影像網絡工作系統的有效進行,既可將患者的。病歷進行數據化儲存,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和診斷水平,從而減少醫患糾紛,將公開、透明的理念滲透到就診順序中,使就診服務更加人性化,從而進一步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提高,對組建和諧的醫患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醫學影像網路的建立使醫療信息共享真正的實現,讓病人在不同醫院所拍攝的X線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圖像和診斷報告通過遠程轉診或會診到其他的醫院進行諮詢、診斷或治療時仍可作為有效參考,不用對病人重複進行檢查,既可以對醫療資源進行有效的節約,也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數字化的進程大大減少了患者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時間,將以往的二十四小時縮減到如今的二小時甚至半個小時,但是逐漸增長的工作量也是現在各個醫院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儘可能的縮減患者的醫療診斷等待時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為了能落實這一點,應儘量將現有設備的優勢發揮出來,科學的將各個環節的耗時縮減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傳遞性,讓每個環節運作流暢顯得尤為重要。

3、規範醫學影像診斷報告

3.1 規範基本程序 醫療文件中相對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診斷報告,是主治醫師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的一項重要根據。高質量的診斷報告既能充分體現科室的診斷水平,也能對整個科室的水平和發展程度進行代表。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員要通過閲讀病歷,前面瞭解病情,進而實施觀察,系統分析再結合臨牀進行對病情的鑑別、對照,綜合得出報告作出結論。

3.2 規範基本格式 醫學影像學中的診斷報告書的書寫格式是一種固有模式,其內容必須能將符合質量要求保證和質量控制要求充分進行反映。當前國內業界的診斷報告書寫形式種類繁多,長短與簡單複雜程度也不統一。但是從質量的保證和控制的角度出發,醫學影像的診斷報告書應有分為以下五個部分:即查名稱與檢查方法或技術部分;書寫報告與審核報告醫師的署名簽字即一般資料部分;醫學影像學診斷或印象部分;醫學影像學表現或討論部分和一般資料部分。

3.3 規範基本要求 為了能使報告的內容簡單明瞭,要對書寫進行基本的規範。將重要的內容或部分儘量靠前,並回答臨牀醫師的各種要求;影像檢查要進行徵象的比較及必要的鑑別診斷;灶要進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態影響特徵現象描述;而後得出影像檢查的結果,常規項目的一般項目不能缺失,有順序的進行描述,分開主次,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保醫師描述部分與臨牀診斷的結論一致。另外,字跡要工整,無語法語病,專業術語規範。

4、總結

加強醫學影像技術的規範化建設已經成為未來醫學影像學的主流發展方向,其緊迫程度需要我們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來達成目標。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完善設備需求,調高臨牀醫學影像的準確性,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可,為廣大患者造福。

參考文獻

[1] 李晨,楊德民,苗壯,等。超聲影像網絡工作系統的建立與臨牀應用[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誌,2005,(12):1078-1080.

[2] 少銀,蔡國祥,葉鋒,等。關於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書書寫規範化的討論[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誌,2000,(1):90-91.

[3] 林海波,曹然,葉暉,等。影像技術數字化建設面臨的問題[J].現代醫院,2004,(6):117-118.

醫學影像的論文 篇三

【關鍵詞】學生,醫科;醫學影像學;臨牀實習

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近年來高等教育受關注的問題之一[1]。醫學與其它學科不同之處,是其實踐性更強,實踐教學是臨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才培養質量有着密切關係。只有根據專業的自身特點,結合培養目標,採用科學、合理、可行的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在其它臨牀醫學學科專業是這樣,在醫學影像學專業也如此。為提高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相關教育工作者曾做過有益的探討[2,3]。我院是一所普通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高級醫學影像人才。因此,如何加強本專業主要臨牀課程的實踐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值得探索和思考。

1 加強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培養一個合格的應用型醫學本科學生,使其具備紮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固然重要,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樣必不可少,也就是要使學生能將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增強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眾所周知,醫學實踐性強,尤其是進入臨牀主要課程學習階段後,臨牀實踐成為主要教學形式,這一階段具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具體體現,醫學影像學專業也不例外。需要加強專業主要課程的教學研究,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2 醫學影像學專業主要臨牀課程的實踐教學特點

不同的醫學學科專業,主要的臨牀課程的實踐教學各有其特點。醫學影像學專業主要臨牀課程的實踐教學有別於其他醫學專業的常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①教學內容需要用圖片説明;

②通過實驗室觀看教學片影像就可以達到或接近臨牀那樣的效果;

③教學片或影像資料可以從既往的片庫或互聯網上獲得,因此,多數情況下不需要與病人直接接觸,不存在因為在病人身上檢查所造成的資源不足的問題;

④與電子計算機技術關係密切,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進行影像學習;

⑤影像學科的工作目標多數情況下最終仍然是為臨牀提供疾病的影像診斷(介入治療依然是少數),因此,書寫影像診斷報告書是主要的技能之一;

⑥影像技術訓練可以在練習者身上進行。這就需要我們在開展實踐教學時,應根據自身專業特點進行。

3 醫學影像學專業主要臨牀課程實踐教學措施的思考

3.1 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疾病的診斷過程是對具體臨牀現象或臨牀問題的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臨牀思維活動是高級電腦和先進設備所不能取代的聯繫與整合過程,經驗豐富的醫師在收集資料時就已開始了積極的思維活動,對疾病的本質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的培養同樣是這樣。醫學影像學是利用特殊設備使人體組織器官形成影像,通過對人體組織器官影像的觀察,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在專業主要課程的實踐教學上,應積極探索開展啟發式教學的各種形式,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逐漸建立良好的影像診斷思維。比如,理論課授課,在按照傳統的授課方法講完某個疾病後,可以嘗試引入臨牀影像實例,先介紹病例的一般情況及臨牀資料,然後展示病例的影像圖片,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提出診斷和鑑別診斷依據。通過這種接近臨牀真實情景的方法,可能既會加深學生對該病的記憶,同時又會對臨牀實踐中影像診斷過程有所瞭解,對培養學生逐漸建立正確的影像診斷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有益的。

3.2 充分利用影像圖庫,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

如前面所述,醫學影像學專業主要臨牀課程,例如《醫學影像診斷學》、《影像核醫學》等,通過實驗室觀看教學影像片就可以達到或接近臨牀那樣的效果,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影像實驗室的圖片,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例如,一次見習可按兩個步驟進行,第一個步驟不妨稱為“授人以漁”,由教師按照教學要求把本次見習內容的影像表現進行講解,要向學生説明疾病的影像表現沒有固定的模式,講解的只是共性的表現,要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比如腫瘤有大有小,影像上常表現為腫塊或結節,而不應以看到某一張片的表現是這樣,就認為這個疾病就是這個樣子;然後由學生自己閲片、分析,教師現場答疑,這個時段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影像圖庫包括影像實物片和電腦上的圖像,使學生充分認識一種疾病的多樣表現及其共性表現。第二個步驟是在下課前教師再用適當時間根據學生在閲片過程中提出的具代表性的問題進行總結,這一過程讓學生參與進行討論。第一個步驟可能有利於系統提高學生的知識結構並且幫助學生理解,引領學生入門,因為教師作為有臨牀經驗者,認為不復雜的東西,在學生來説就不一定是簡單的,再加上課程進程中並不鮮見的上午4、5節是理論課,下午6、7節是見習課,學生來不及複習消化;第二個步驟解決了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的疑惑,甚至有的疑惑是以前教師不曾思考過的,這同樣鍛鍊了學生,使學生能主動思考,主動查詢有關資料,從被動到主動,從依賴到獨立,學會互相交流,有利於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根據教學進程,適時調整見習方式

隨着學習的逐漸深入,累積的教學內容逐漸增多和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後,就應適時調整見習方式。比如,《醫學影像診斷學》的見習,這時就可以嘗試以臨牀實踐中放射科集體閲片的方式進行,由教師主持,學生通過對有臨牀資料的病例的影像特點進行分析,提出診斷和鑑別診斷的思路和依據,如果是單一的臨牀影像檢查病例,還應提出下一步應考慮進行的其它影像檢查方法,然後由教師作分析、點評、總結,糾正學生的診斷思維中的不當之處。這種見習方式不宜在課程剛開始時進行,因為那個階段學生還沒有知識的積累。課堂上,還應佈置一定量的作業,讓學生根據影像圖片學習書寫影像診斷報告書,使學生學會規範化影像診斷報告書的書寫,以提高其臨牀技能。

3.4 培養學生主觀思維適應客觀實際變化的能力,認識學科間聯繫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進一步加強學習

正如上述提到的疾病的影像表現複雜多樣,而且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表現,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表現。在臨牀實踐中常常遇到,無論X線還是CT檢查,肺部的斑片狀影,可見於炎症,也可見於結核或出血、水腫及其他病變,單純依據影像表現做診斷可能會有差錯,只有通過結合臨牀資料、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才可能獲得正確的診斷。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學會防止主觀、片面或僵化的思維方法。還可以就這一問題進一步強調,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學好臨牀醫學專業主要課程(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不僅是目前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需要,也是臨牀實踐中影像診斷的需要。

3.5 開設第二課堂

開設第二課堂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課外不定期分批適當安排學生到附屬醫院放射科、超聲檢查室等部門觀摩、學習,使學生通過這種對臨牀影像科室的觀摩、學習,熟悉其工作流程,為日後臨牀實習和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更容易融入臨牀情景打下基礎。同時通過開設第二課堂,讓學生親身感受教師在臨牀工作中的言行,培養學生參與臨牀實踐的自覺性、使命感及責任感,使學生逐步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懂得在醫學實踐中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對待,自覺把醫德規範變成自己的行動。

3.6 提高學生操作動手能力

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為此,除了在課程學時安排上,使本專業主要臨牀課程的實踐課時達到或接近總課時的50%外,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例如,《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這門課程,像CT檢查和X線投照中的擺位,可以嘗試先見習,然後進行理論課授課,最後再安排學生在同學中自己練習。同樣,《超聲學》的操作檢查,可以嘗試利用實驗室的超聲診斷儀讓學生在同學間進行練習。

3.7 培養學生正確面對失敗,學會互相交流和協作

在臨牀實踐中,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生在診療中也不可能完全正確,需要從失敗中不斷吸取教訓,才能不斷積累臨牀經驗,提高臨牀影像思維能力。臨牀工作是一項需要醫師之間、醫護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我們應在實踐教學中積極引導,使學生學會面對失敗,學會從失敗中分析原因,學會從失敗中提高自己,學會互相交流、團結協作。

總之,在醫學影像學專業主要臨牀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在強調讓學生具備紮實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臨牀影像思維能力的形成和影像技能的提高常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刻苦的學習、不斷的鑽研和反覆的實踐,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在校學習期間,不斷提高實踐能力,仍然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於博瀛。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7(7):40-41.

[2]張俊祥,陳建方,時鳳,等。醫學影像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與研究[J].全科醫學教育,2008,6(8):820-821.

[3]王培源,姜興嶽,範萬峯,等。多媒體在醫學影像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8,22(3):248-250.

醫學影像畢業論文 篇四

人體成像包括對健康人的成像和對病人的成像,對於前者的成像主要用於科研和教學,後者主要用於醫學臨牀診斷和治療。醫學影像物理和技術是醫學物理學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對象包括了所有人體成像。

目前臨牀廣泛使用的模態按照成像時使用的物質波不同,分為X射線成像、γ射線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聲成像。

一、對目前各種醫學成像模態現狀的分析

(1)X射線成像。X射線成像模態分為平面X射線成像和斷層成像。人體不同器官和組織對X射線的吸收可以用組織密度進行表徵,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線、x射線照相術對人體內臟器官和骨骼的損傷和病灶進行診斷和定位,同時也把膠片帶進了醫學領域。隨着x射線顯像增強技術的發展,x射線的血管造影術和其他臟器的專用x線機相繼誕生,擴大了x射線成像的應用範圍。平面x射線成像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數字化的x光機技術其中,x線機是全世界的發展方向,但是其價格使得大多數用户望而怯步。

作為傳統影像技術中最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線斷層成像,其速度對於心臟動態成像完全沒有問題,加上顯像增強劑,還可以對用於血管病變及其血腦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壞進行檢查,屬於功能成像的範疇。當前,三維控件x射線斷層成像的實驗室樣機已經問世,將會為x射線成像帶來新的生命力。

(2)核磁共振成像。目前,各種各樣的核磁共振設備產品已經大量進入市場。核磁共振成像集中體現了各種高新技術在醫學成像設備中的應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應用包括人腦認知功能成像,用於揭示大腦工具機制的認知心理實驗測量。

(3)核醫學成像。核醫學成像包括平面和斷層成像兩種方式。目前,以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成像和正電子斷層成像為主,為動物正電子斷層成像主要是用於基礎研究,而平面的γ相機已經處於被淘汰的水平。

核醫學成像設備可以定量地檢測到由於基因突變而引起的大分子運動紊亂繼而引起的臟器功能變化,例如代謝紊亂、血流變化等。這是其他設備如超聲波檢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是臨牀醫學上所説的早期診斷,核醫學影像設備能夠快速發展歸功於此。但是核醫學成像存在空間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圍組織的相互關係很難準確定位的確定,因此,還需要醫學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4)超聲波成像。超聲波是非電離輻射的成像模態,以二維成像的功能為主,也包括平面和斷層成像兩類產品。超聲波成像由於其安全可靠、價格低廉,多以在診斷、介入治療和預後影像檢測中得到發展。目前,超聲波設備已有超過x射線成像的勢頭。同樣,超聲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圖像對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圖像的重複性依賴於操作人員等。

二、關於醫學軟件問題

(1)基本情況分析。成像的硬件設備要完成功能離不開醫學軟件的支持,對於這些醫學軟件按照和硬件設備的關係,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工作和硬件緊密結合的軟件。主要功能是負責成像設備的運動控制,對數據的採集,圖像預處理和重建,完成數據分析。

第二層,主要負責對醫療器械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軟件。這種軟件的應用需要來自醫學物理人員,軟件編程人員和醫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這種三方合作機制,這類軟件應用情況明顯滯後。

第三層,主要功能是完成醫學信息的整合的軟件,用於醫療過程中醫療信息,醫學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這種軟件也需要醫生的參與,但是並沒有依賴性。

(2)PACS。PACS是醫療發展信息化的體現,是醫學影像技術集成管理和開拓影像資源應用範圍的重要技術手段。PACS將醫學影像中的各種軟件和圖像工作站連接起來,使之成為局域網中的節點,實現了資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醫生在完成對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診斷後可以完成信息的錄入。還可以利用商業設備上採集的數據運用於病人的診療中,結合數據和醫學影像,對診斷信息綜合處理,以此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三、醫學影像物理和技術學科今後的發展

雖然存在各種不同的醫學影像模態,但是目標只有一個,即為了更好的進行醫學研究診斷,隨着物理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技術會隨之提高。為了更好的為醫療服務,在今後的發展中,醫學影響物理和技術學科還需在以下幾方面繼續努力。

第一,用於成像的物質波產生裝置還需要不斷進行提升,為更好的滿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產生物質波的同時,還需要改變物質波的束流品質;

第二,將物質波和人體組織發生相互作用的規律模型化,為減少誤診率和定位誤差,把模型參數的最佳化,改善從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質量和速度。同時努力消除探測中的噪聲和偽影;

第三,把探測的信號收集,放大、成形實現數字化;

第四,為滿足影像診斷和治療中的監督需要,高質量的實現圖像重建和顯示等。

在科學技術方面,開展醫學影像在腦功能成像研究中的應用、臨牀診斷中的應用等,有利於拓寬醫學影像的市場。

本文介紹了當今主流的幾種醫學成像技術,對各種成像方式的優缺點進行了闡述,對日後醫學影像物理和技術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那些為醫療服務的工作者們提供一些參考。隨着醫學影像物理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醫療服務行業的科學化加速發展。

醫學影像畢業論文 篇五

【關鍵詞】斷層解剖;影像學;教學

作為醫學影像診斷的基礎形態學科,斷層影像解剖學越來越受到的重視,如何開展和完善斷層影像解剖學課程的教學,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我校於2004年下半年首次在醫學影像系影像專業本科生中開出斷層解剖學課程,2007年又將斷層解剖學列為臨牀醫學本科生的選修課,教研室正式建立斷層解剖陳列室和專業教室。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本文結合我校斷層解剖學教學的開展情況,談談我們在斷層影像解剖學課程教學中的體會。

1、教學內容及學時的安排

影像專業本學生的斷層解剖學授課時數開始為40學時,後逐漸增加到60學時,非影像系本科生選修課為20學時,理論課與實驗課之比均為2∶1。由於非影像專業的選修課時數較少,授課重點突出頭、頸、胸、腹、盆部的連續橫斷層解剖,要求學生重點了解和掌握顱內結構、縱隔、肺、肝、子宮、前列腺等重要結構在橫斷面上的表現。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則增加頭頸部的矢、冠狀斷層解剖,以及頜面、縱隔、腹部、盆部的有關間隙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覺得影像專業本科生的40學時明顯偏少,逐漸增加到60學時比較合適。非影像系本科生選修課20學時仍然偏少,建議今後可增加到30學時比較妥當。對於臨牀醫學本科學生最好能夠開設斷層影像解剖學必修課程。

2、教學手段及方法的完善

傳統斷層解剖教學中,以幻燈機逐一放斷層切面為主,向學生展示的斷層切面圖片缺乏立體感和整體感。為此,我們利用中國數字化可視人體數據,採集頭、頸、胸、腹、男女性盆腔橫斷層標本圖像以及上述部位相對應的ct、mri圖像,製作幻燈片,並製作動靜結合的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結構變為較為直觀的形態,將各個重要器官建立三維動態數字模型,包括體素重建模型和麪繪製重建模型,可以任意方向切割顯示,可從整體觀看到切面部位,可以同時或分步展示一個斷層平面的多個結構,可以獲取各部位任意切面的斷面圖像,可以連續顯示和動態播放,從而更準確描述形態與結構及毗鄰的關係。在斷層解剖教學中還應注意圍繞重要器官標誌,以重要標誌性結構出現的規律為主旋律實施講授,比如:大腦中央溝在斷層中出現是否具有規律性?不同層面小腦幕出現有什麼特徵?經mri片和實物標本驗正,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關於教學標本,目前我們用的標本包括頭頸部橫、矢、冠連續斷層標本,胸、腹、盆連續橫斷層標本。同時,針對局部斷層解剖實驗課準備該部分的局部解剖標本,使學員利用局解標本增加對肺內、肝內等複雜結構的再認識。但由於標本比較緊缺,目前我們用的斷層標本都是經過封裝的,學員還不能進行實體解剖,今後我們將逐步完善。

3、學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伴隨着現代科技發展,計算機數字成像技術日新月異,而先進的影像設備與技術能夠清晰地顯示出人體全身各部組織器官的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及任何角度的圖像。不論將來影像學怎樣深入發展都需要更為豐富、更為完整的人體形態學支持。為此,我們必須讓學員在剛進入系統解剖學學習時就充分認識瞭解這一現狀,讓他們明確認識到只有努力學習,對正常人體結構有更全面深入的瞭解和掌握,將來才能提高對疾病的診斷能力[1]。同時,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要積極引導學員利用相關網絡資源獲取知識,在網絡上有大量精美的斷層影像圖片,並有詳細的解説,有助於學員擴展視野,提高學習積極性。斷層影像解剖學是一門新興的形態學課程,我們認為除了學員及任課教員的努力外,相關教研室和學校教學主管單位也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目前有關方面對斷層影像解剖課程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不夠重視,沒有專門的教學經費,相關實驗室設備及標本配備還不夠完善,這就給學員的學習和教員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不利於斷層影像解剖教學的發展[23]。有人預言今後醫學的發展方向就是“影像醫學的時代”,而作為醫學影像診斷的基礎形態學科,斷層影像解剖學是基礎和臨牀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樑,我們必須順應醫學發展的潮流,對傳統解剖學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革,合理設置解剖課程,系統解剖、局部解剖及斷層影像解剖並重,開創解剖學教學的新局面,完善斷層影像解剖學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樹偉,李振平,丁 娟,等。創建斷層解剖學課程的體會[j]。四川解剖學雜誌,2002,10(1)。

醫學影像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 :隨着醫學影像技術技術與設備的發展,它在醫學領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着醫學發展潮流中的一個熱點趨勢,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尤其是介入放射學的出現,使放射從單純的診斷演變為既有診斷又有治療的雙重職能,並在整個醫學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與內外婦兒並列的臨牀學科。展望21世紀,醫學影像學必將得到更快、更好及更全面的發展,必將會對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本文通過對近些年所取得的成就討論醫學技術與設備的發展。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發展

1.1 計算機X線攝影

X射線是發展最早的圖像裝置。它在醫學上的應用使醫生能觀察到人體內部結構,這為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後的幾十年中,X射線攝影技術有不少的發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強管、增感屏、旋轉陽極X射線管及斷層攝影等。但是,由於這種常規X射線成像技術是將三維人體結構顯示在二維平面上,加之其對軟組織的診斷能力差,使整個成像系統的性能受到限制。從50年代開始,醫學成像技術進入一個革命性的發展時期,新的成像系統相繼出現。70年代早期,由於計算機斷層技術的出現使飛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峯。到整個80年代,除了X射線以外,超聲、磁共振、單光子、正電子等的斷層成像技術和系統大量出現。這些方法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能為醫生做出確切診斷,提供愈來愈詳細和精確的信息。在醫院全部圖像中X射線圖像佔80%,是目前醫院圖像的主要來源。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X射線機的結構簡單,圖像分辨率也較低。在50年代以後,分辨率與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劑量卻減小了。時至今日,各種專用X射線機不斷出現,X光電視設備正在逐步代替常規的X射線透視設備,它既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病人的X線劑量;又為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條件。隨着計算機的發展數字成像技術越來越廣泛地代替傳統的屏片攝影現階段,用於數字攝影的探測系統有以下幾種:

(1)存儲熒光體增感屏[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omputer ]。

(2)硒鼓探測器。

(3)以電荷耦合技術(charge Coupled 為基礎的探測器。

(4)平板探測器(Flat panel Detector)

a:直接轉換(非晶體硒)

b:非直接轉換(閃爍晶體)。這些系統實現了自動化、遙控化和明室化,減少了操作者的輻射損傷。

1.2 X-CT的發展

CT的問世被公認為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的重大突破,因為他標誌了醫學影像設備與計算機相結合的里程碑。其主要特點是橫切面、斷層成像、數字影像,使X線的重疊影像成為層面圖像,並可用CT值測量人體組織密度。多年來,CT成像技術的發展一直圍繞解決掃描速度、清晰度及掃描範圍的和諧發展,最終多層(排)螺旋CT機的出現使三者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其優點是:

(1)掃描速度提高了2~6倍,檢查效率提高了10%。

(2)清晰度大大提高。

(3)比單層螺旋CT掃描信息量提高了2~4倍,尤其利於觀察微小病灶。

(4)節省了X線管的損耗,增強掃描可節省造影劑用量,和單層螺旋掃描比X線劑量減少。

正是由於使用了多層面採集和成像技術,有效地解決了掃描速度薄層和大範圍的矛盾。今天,多層螺旋CT機已發展到64層(排),更有利三維立體影像成像、虛擬影像成像和CT血管成像,並且更多地被用於臨牀疾病的篩選,也會進一步發現微小的病灶,特別是臨牀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的病灶,進而有利於治療效果的`提高[。另外,超高速CT(VFCT)將用於臨牀,它用電子束代替X線,以極快的速度完成掃描,尤其適用於動態器官的掃描,使肺門部、心臟及大血管的影像質量進一步提高。未來的CT將是容積CT,隨着探測器數量和材料的改進、計算機技術的提高、檢出器的複數化排列,容積數據採集將會有更大的進步;數據量大,分辨率高,虛擬現實技術,這些新技術相加並用於臨牀,將會為CT的臨牀應用開闢更廣闊的領域。

1.3 磁共振的發展

MRI自20世紀80年代用於臨牀,第一次使人體解剖三維成像,現有的低場0.5T、1T,中場1.5TMRI將被高場3T MRI所取代。然而MR的發展,就掃描速度、清晰度及臨牀應用而言,主要的發展是在電子學梯度場、射頻場等方面, 特別是脈衝序列和實時成像技術的發展。MR的進步集中反應在設備硬件發展基礎上成像速度的提高及成像方式的改進和擴展,成像速度從以前的每層以分計算到目前的每層以秒計算,從而實現實時成像顯示層面影像,甚至3D、4D等後處理影像及MR透視。正是有了實時成像技術和其開發的回波平面序列,除提高已有的性能外,MR功能性成像進一步得到了發展。灌注成像、彌散成像、血氧水平依賴性成像成為新的成像方式,前二者反應的已不是大體形態學信息,而是分子水平的動態信息,後者可以實施大腦皮質的功能定性,張力成像可測定組織的張力差別。隨着新型磁共振機的開發,揭開了磁共振應用領域新的一頁,即運動MR和介入MR的應用和研究。MR血管成像、MR水成像、MR血流成像、臟器功能的檢測、MR波譜分析、動脈血質子標記技術、抗血管生成因子輔助MR功能成像等技術的應用,使磁共振成像進一步突破了影像學僅應用於顯示大體解剖和大體病理學改變的技術範圍,向顯示細胞學的、分子水平的以至基因水平的成像方面發展,未來虛擬現實技術將用於MR成像,為MRI提供便捷、簡易和無創傷的影像診斷。

1.4 圖像存儲和傳輸系統(PACS)

隨着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醫學影像設備延續了幾十年的數據採集和成像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臨牀醫生的需求。PACS系統應運而生。PACS系統是圖像的存儲、傳輸和通訊系統,主要應用於醫學影像圖像和病人信息的實時採集、處理、存儲、傳輸,並且可以與醫院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放射信息管理系統等系統相連,實現整個醫院的無膠片化、無紙化和資源共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會診,或國際間的信息交流。PACS系統的產生標誌着網絡影像學和無膠片時代的到來。完整的PACS系統應包含影像採集系統,數據的存儲、管理,數據傳輸系統,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數據採集系統是整個PACS系統的核心,是決定系統質量的關鍵部分,可將各種不同成像系統生成的圖象採入計算機網絡。由於醫學圖像的數據量非常大,數據存儲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光盤塔、磁帶庫、磁盤陳列等都是目前較好的存儲方法。數據傳輸主要用於院內的急救、會診,還有可以通過互聯網、微波等技術,以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實現遠程診斷。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是臨牀醫生、放射科醫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質量對於醫生利用臨牀影像資源的效率起了決定作用。

綜上所述,PACS技術可分為三個階段,(1)用户查找數據庫;(2)數據查找設備;(3)圖像信息與文本信息主動尋找用户。

總結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將會更加快速,影像技術的應用更加成熟,影像圖像的質量更加清晰,影像學的優勢集中為一體,它的發展必將給無數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必將對疾病的預訪、早期診斷、確診治療做出新的貢獻。隨着醫學影像器械不斷更新,對影像技術人員的要為也不斷提高,計算機和英語的水平也突顯出來。

醫學影像的論文 篇七

【摘要】

醫學影像技術學是醫學領域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較強的實踐性學科。但是由於教育條件的限制,現在很多高校的醫學影像技術學教學手段都還停留於單純的理論授課方式,對於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不夠全面。基於此,本文我們的主要研究重點就是關於醫學影像技術學的改革問題,瞭解當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以有效的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改革創新;分析研究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醫學技術的要求標準也越來越高,影像診斷技術作為現代醫學領域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必須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更新完善。在這樣的嚴酷現實之下,我們對醫學影像技術學的實驗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教學模式必須要打破傳統的常規模式,向着更加科學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一、醫學影像實驗教學的特殊性

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基礎性的醫學科目,其在醫學領域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對於學生將來更好的適應崗位需求具有着決定性的作用。總的來説,醫學影像實驗教學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應用性強。

他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單純的理論學習並不能夠讓學生充分的掌握技術的要求,必須要通過有效的實驗課程,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高動手能力和臨牀工作能力。

2.新技術推廣應用快、廣。

醫學影像技術學是醫學中的新興學科,它的發展速度非常的快,科研究的領域與空間十分的廣,每當有新的技術手段被應用到臨牀醫療之中的時候,實驗教學都必須要緊跟其步伐,避免出現於臨牀脱節的現象。

3.和其他學科聯繫較多。

醫學影像學技術是其他多種臨牀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它與其他的學科之間存在很多的聯繫。因此對於醫學影像學的實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操作的技能,而且還要學會應對各種疾病檢查的方法。

二、當前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醫學影像技術學有其獨特的特殊性,因此對此的學習也應該具有針對性。但是就當前醫學院校的教學實際來看,很多的學校在這一學科的教學模式上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歸納來看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大綱與實驗教材相對滯後。

近年來,隨着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的技術和設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目前國內的高校使用書籍中並沒有一些新技術、新理論的內容,對於醫學影像技術學方面的實驗指導也非常的少,涉及的新技術方面非常的窄,甚至一些教材中仍然沿用已經淘汰的技術教材,這對於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實驗課學時相對較短。

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對於他的學習主要應該採用實驗教學的方式,但是由於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很多高校對於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採用的還是純理論授課的方式,對於實驗教學的課時安排的相對較少,這使很多學生雖然學到了理論知識,但卻不能夠切實的應用到實際之中,造成他們的崗位適應能力差。

3.實驗教學手段單一落後。

以往我們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課主要是在實驗室進行的,但是由於實驗室的教學條件有限,能夠聯繫的實驗內容也就不充足,一般只能夠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實驗實踐,對於當前臨牀醫學中常用的大型數字化的設備認識不足。

三、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

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醫療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影像技術學作為醫療診斷方式中的重要方式其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總的來説,根據當前的教學實際,進行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學習實踐活動多樣化,注重在訓練中學習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的學習不是純理論的,實驗教學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後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加強實踐教學的改革,不斷的引進先進的設備技術,充實教育資源,讓學生能夠及時的瞭解最新的技術手段,從而有效的提高實際操作技能。

2.注重人才的引進,加強實驗教學人員隊伍建設。

師資能力的不足是當前影像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原來一名實驗教學需要帶一個班級的學生,這大大的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弱化了對學生的時時指導強度。通過人才引進培養的方式,加強實驗教學人員的隊伍建設,提高實際的教學人數可以大大的改善教學的環境,讓學生更加充分的享受教師資源。

3.健全實驗教學教材和資料庫。

隨着一系列的改革發展,我們要根據技術發展的實際,不斷的將最新的醫學影像技術編撰到教材用書之中,讓學生及時的瞭解當前的技術形式,從而更好的掌握技術能力。同時我們也要逐步的完善資料庫,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充足的資料來源。

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有其獨特的特殊性,這決定了它需要不斷的進行發展,根據當前各醫學高校的實際教學情況,結合臨牀實際需求和醫學影像技術的新進展,不斷的進行實驗教學改革,為學生走上臨牀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百真,俞曼華,張俊祥,曹明娜。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實驗課程的改革與創新[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07:919—921。

[2]王惠方,樑長華,楊瑞民,陳杰,嶽巍,劉儒鵬。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醫藥指南,2013,21:774—775。

[3]邱建峯,謝晉東,王曉燕,王鵬程,侯慶峯。醫學影像物理學(醫學影像成像理論)教學與實驗改革的探討[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08,03:700—702。

[4]陳曉光,任伯緒,柯茜茜,陳奕。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55—56+69。

醫學影像畢業論文 篇八

隨着醫院影像設備的發展與增多,影像學檢查在醫院診療工作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傳統的影像存貯介質如膠片、磁帶、光盤等隨着影像數據量的激增,給存放和查找帶來了嚴重問題,如何更好地存儲並保證這些數據的安全,則需要採用先進的數字化影像管理方法來加以解決。

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ystem,PACS)是以數字成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旨在全面解決醫學影像獲取、顯示、處理存儲、傳輸和管理為目的的綜合系統。Pacs系統是數字化醫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醫院電子病歷、區域協同醫療等提供支撐,所以規劃一套符合醫院發展,具有性能優越、易於擴展、容錯能力強的PACS存儲系統,是PACS系統建設的核心。

1、系統建設原則:

1)穩定可靠原則

數據中心建設以穩定可靠為首要原則,從主機服務器和網絡系統,到各種協議的存儲設備,都應該確保應用系統的業務連續性為首要目標。系統應當支持7x24不間斷運行,單台或局部設備發生故障時,仍能保證整個系統正常運行。每一個影像實例需要有多個拷貝,且同時存在於兩地,實現院級容災。

2)先進性原則

在採用主流成熟技術的同時,需要考慮系統架構的先進性,建立一個靈活高效、功能豐富、持續發展的數據中心基礎架構。可以在保證業務連續性的前提下,自由增加磁盤陣列、服務器、帶庫等設備保證整個系統存儲空間和處理能力不斷提升,系統應該能支持影像數據有損和無損壓縮。

3)高效性原則

系統應當可以實現高速查詢和調閲圖像,能夠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在線調閲。

4)易於管理

系統是否易於維護,操作是否直觀、簡單、維護成本如何,掌握的難易程度如何,是否存在對有限資源(如關鍵人員,設備等)的依賴?能否對分佈環境的異構系統統一管理,是否具備完整的日誌管理,每一步操作能否全程追蹤。

2、如何有效的利用和保管影像數據

2.1信息互通

醫學影像系統作為醫院信息系統的一部分,應採取模塊化設計、儘量採用通用的信息交換標準如DICOM,能夠與其他系統相互溝通信息,醫生在查看檢查圖像的同時 ,能夠了解檢查報告、病人的病歷等其他信息,形成一個醫院的信息整體。

2.2 圖像預處理技術

醫學圖像因其數據量大,傳輸需要佔用很寬的網絡帶寬資源。而醫院工作的特點是對圖像數據的突發性要求高,例如在病人剛入院時需要調用大量的病歷數據,也包括圖像數據,而平時則主要侷限於使用住院病人的資料。收集整理在這樣的環境下,信息系統網絡的平均帶寬需求與高峯時的需求差距非常大。要想既滿足醫療的需要又降低整個系統的成本,使用圖像預取技術是能夠充分利用信息系統網絡資源的辦法。預取技術的核心就是根據病人入出院以及預約的信息,利用網絡通訊的低谷時間將所需要的病人圖像事先傳輸到醫生所需要的地方,以減少網絡高峯時間的壓力,同時也提高醫生存取圖像時的速度。要實現圖像預取的基礎是PACS必須與醫院的其他系統能夠很好地進行信息溝通,同時也要研究一個合理的預測算法。

2.3醫學圖像採集。

CT、MRI、CR、DSA等數字化影像設備的圖像可以直接從機器中採集外,目前大量使用的膠片圖像需要使用膠片掃描儀輸入到PACS中,由胃鏡、腸鏡、腹腔鏡、宮腔鏡、喉鏡、纖支鏡等內窺鏡及顯微鏡、B 超等檢查設備產生的視頻模擬影像轉換為數字影像。影像數據一旦形成就不會再改變,對影像的標註、解釋等可通過另外保存數據實現。

2.4、構建PACS存儲系統

1)估算出醫院每天PACS的數據增長量,然後決定是採用什麼樣的存取方式。一般情況都應採用SAN存儲架構,利用專門的存儲網絡實現主機系統對磁盤的塊級存儲數據調閲,保證業務網的調用仍通過以太網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而大量的數據存儲、備份則通過san網絡進行,減少業務網的壓力,提高整個PACS系統性能。

2)對存儲介質容量進行需求分析併合理規劃

臨牀上對病人影像的回溯按照訪問量可以分成3類:第一是短期數據的回溯,無論影像科室自己還是臨牀方面最關心當前病人的影像,短期數據的標誌為3個月內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回訪佔總訪問量的90%;第二是對當前病人的前期存檔圖像的回訪,病人又來醫院看病了,臨牀醫生需要翻閲他以前的影像資料,這種回訪大約佔9%;第三是個別的影像查詢,佔回訪的不足1%。另外系統必須具備必要的響應速度,高響應速度是PACS系統是否具有生命力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從點擊病人姓名到顯示出第一幅圖像的時間,這段時間越短越好,應限制在10秒以內。對此我們可以進行影像的分級存儲,保留近三個月的數據,作為熱點數據,存儲在存取速度最快的FC或高性能SAS 盤上,而對三個月以上的影像數據,相對閲讀頻率較低,可以存儲在多套相對廉價的SATA盤中。為了節省空間,針對醫學圖像中含有的無用信息,需採用有效的圖像無損壓縮再進行存儲。

3) 面對未來大數據,我們可以從數據中心的角度去設計,而不是單純的從購買一兩套存儲角度去設計,將數據中心從傳統的SAN孤島向虛擬化統一平台過渡,構建虛擬化雲存儲架構。

2.5 構建不間斷的服務器羣。

PACS 服務器控制着放射科工作流程和醫院整個圖像數據流程。它負責接收圖像採集設備送來的圖像,並把它們存儲到存儲設備中;對於臨牀用户,PACS 服務器還提供病人圖像查詢提取服務。不同功能模塊不同的服務器單獨運行在不同的服務器或刀片機上,通過SAN 網絡交換機相互連接,這樣就形成了均衡負載、互為鏡像和備份、容錯功能強大的服務器羣,從而保證了PACS數據中心能夠不間斷地穩定工作。

3、安全措施

3.1影像數據獲取後先存放在高性能的主存儲中 ,同時按照一定的策略,將數據分別複製到兩個物理位置不同的歸檔備份存儲中,保證一個影像至少有三個拷貝同時存在,並且保證兩套歸檔備份存儲,分別存在於兩地,存儲間互相宂餘,互為備份構成院級容災備份。當在線存儲出現故障時,可以啟用第一套或第二套歸檔存儲替代。

3.2 硬件宂餘

利用多台光纖交換機形成宂餘結構,防止SAN網絡中的單點故障。存儲設備本身應該具有良好的性能,主要部件應做到宂餘,同時為了應對由於磁盤陣列中磁盤故障問題而引發的數據丟失,還應該購置一定數量的備用磁盤作為備用,一旦陣列中有磁盤報警或故障,就可以及時更換,然後再向廠家保修,避免數據丟失。

3.3 其他安全措施及制度上的強化。

所有影像設備應由服務器統一管理,防止非授權設備接入;所有瀏覽站點也由服務器統一影像數據和權限控制,預防用户私自修改或刪除數據;影像設備網段和醫院其他業務網段分開,避免業務網段的工作站直接訪問影像設備。

建立健全配套的日常維護制度:比如設備巡檢,非法軟件刪除,定期殺毒,更換密碼,查看後台日誌和空間使用情況,系統壓縮歸檔備份是否正常等等。

4、結論

隨着數字化醫院的建設,建設一套符合醫院發展,整體性能優越、容錯能力強的先進的PACS系統,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PACS系統使用效率和經濟利益,更可為區域醫療提供可靠的基礎。

醫學影像的論文 篇九

前 言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以當前數字化發展為基礎, 逐漸衍生出的一項網絡處理技術,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可實現對畫面更加真實的展示。 在醫學中,隨着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滲透,數字圖像將相關的病症呈現出來, 並通過處理技術對畫面上相關數據進行處理,這種醫療手段,可大幅提升相關病症的治癒率,實現更加精準治療的療效。 在醫學中醫學影像廣泛用於以下幾方面之中,其中包括 CT(計算機 X 線斷層掃描)、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MRI(核磁共振影像)以及 UI(超聲波影像)。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在技術發展基礎上,其應用的範圍將會在逐漸得到擴展,應用成效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

1 關鍵技術在數字圖像處理中的應用

醫學影像中對於數字圖像的處理, 通常是將數字圖像轉化成為相關數據,並針對相關數據呈現的結果,對患者病症進行分析,在對數字圖像處理中,存在一定的關鍵技術,這些關鍵技術直接影響着整個醫療治療與檢查。

1.1 圖像獲取

圖像獲取顧名思義將醫患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 在進行數字圖像檢測時,得出的相關圖像,在獲取相關圖像後,經過計算機的轉變,將圖像以數據的形式進行處理,最後將處理結果呈現出來。 在計算機攝取圖像中,通過光電的轉換,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現出來,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還可實現將分析的結果作為醫療診斷的依據,進行保存。

1.2 圖像處理

在運用數字圖像獲取相關圖像後,需對圖像進行處理,如壓縮處理、編碼處理,將所有運行的數據進行整理,將有關的數據進行壓縮,並將相關編碼進行處理,如模型基編碼處理、神經網絡編碼處理等。

1.3 圖像識別與重建

在經過圖像復原後,將圖像進行變換,在進行圖片分析後分割相關圖像,測量圖像的區域特徵,最後實現圖像設備與呈現,在重建圖像後,進行圖像配準。

2 醫學影像中數字圖像處理技術

2.1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輔助治療

當前醫學圖像其中包括計算機 X 線斷層掃描、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核磁共振影像以及超聲波影像,在醫療治療中,可根據相關數據的組建,進而實現幾何模式的呈現,如 3D,還原機體的各項組織中,對於細小部位可實現放大觀察,可實現醫生定量認識,更加細緻的觀察病變處,為接下來的醫療治療提供幫助。 例如在核磁共振影像治療中, 首先設定一定的磁場,通過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的方式,對機體中氫原子核進行刺激,在運行過程中產生共振,促進機體吸收能力,幫助查找病症所在。

2.2 提升放射治療的療效

在醫療中, 運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即可實現對患病處的觀察,也可實現對病患處的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常見於腫瘤或癌症病變的放射性治療。 在進行治療前, 首先定位於病患方位,在準確定位後,藉助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全方位的計劃治療方案,並在此基礎上對病患處進行治療。 例如在治療腫瘤癌症等病變之處,利用數字圖像排查病變以外機體狀況,降低手術風險。

2.3 加深對腦組織以其功能認識

腦組織是人體機能運轉的核心, 在腦組織中存在眾多複雜的結構,因此想要實現對腦組織的功能認識,必須對腦組織進行全方位的觀測,深層探析其各項組織結構。近些年隨着醫療技術的提升,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被運用到醫學之中,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可實現透過大腦皮層對腦組織進行全方位觀測,最後立體的呈現出腦組織中各項機構的運作狀況。 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即 FMRI,這種成像可對機體大腦皮層的活動狀況進行檢測, 還可實時跟蹤信號的改變, 其高清的時間分辨率,為當代醫療提供了眾多幫助。

2.4 實現了數字解剖功能

數字解剖即虛擬解剖, 這種解剖行為需以高科技為依託從力學、視覺等各方面,通過虛擬人資源得建立,透析機體各項組織結構,實現對虛擬人的解剖,增加對機體的認識,真實的還原解剖學相關知識,這種手段對於醫療教學、解剖研究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3 結 論

綜上所述,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在醫學影像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技術的發展為醫療技術提供了進步的平台,也為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應用空間, 這種結合的方式既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進步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張瑞蘭,華 晶,安巍力,劉迎九。數字圖像處理在醫學影像方面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2,03:400~401.

[2]劉 磊,JINChen-Lie.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上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誌,2012,24:5642~5643.

[3]李 楊,李興山,何常豫,孟利軍。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在腐蝕科學中的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5,02:51~52.

醫學影像畢業論文 篇十

【摘要】烏魯木齊軍醫學院在六年多的醫學影像專業教學改革實踐中,通過強化實踐性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課程配置,重組學科體系,改進教學方法與內容,構建課程量化考核體系,開展教學評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教學改革

我院作為首批招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學校,自1999年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大專班。根據全軍院校教學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從教學實際出發,經過六年多來的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參考和指正。

一、確立教學目標。強化實踐性教學

(一)把握規律,強調實踐性教學目標

強化實踐性操作,全面改革講習比例不合理的現狀,打破理論與實踐教學分段實施的界限。充分體現該專業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適應基層軍地衞生工作需要為目標,突出“應用”為特徵,圍繞動手能力強化實踐性操作。以現代化教育技術為手段,彰顯影像學科形象化的特點,提高教學時效比。將影像診斷學全部進入實驗室授課。電子幻燈授課與學生同步閲讀實片過程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接觸的事例教學的目的;將X線攝影中基本理論、X線照片沖洗化學集中講授,X線攝影位置學部分全部進入實驗室在教師實體示範操作的基礎上,主要由學生分組進行操作訓練,達到集中學習基本理論、分組強化規範具體操作的目的。在實習環節中,實施“導師制”,倡導學生主動實踐與帶教主動指導相結合並全程分段進行考核,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

(二)抓住核心,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以培養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核心, 適應目前隨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影像學科架構的變化,對原有教學內容以突出影像診斷、注重實踐教學、加強技能訓練、適應基層發展需要為原則。基礎課以必須、夠用為度,專業基礎課以專業需要為主。專業課以寬基礎重實用為本。基礎課:取消高等數學、物理學改為醫學影像物理學,增設一門人文學科;專業基礎課:將電工學、電子學合為醫學電子學基礎,將原有醫學微生物學與人體寄生蟲學合併為醫學病原學,減少生物化學、藥理學、醫學病原學學時數,將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合併為人體解剖組織胚胎學,增設人體斷層解剖學;專業課:將原來的x線投照學和x線機原理構造與維修分別增加CT、MPd、CR和DR相關內容,重組為醫學影像設備學和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將原有的x線診斷學、CT診斷學、MR/診斷學融合為醫學影像診斷學。同時採取大專業平台與小方向模塊課程自主選擇的方式將原有的部分課程列入選修課,如介入放射學、影像核醫學、放射治療學等

(三)拓視野,增強針對性教學

1、強化第二課堂的專業知識拓展和提高專業素養和發展潛於的功能,弱化圍繞專業教學以外的作用。首先設立講座課,如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基礎、醫學文獻檢索、醫學論文撰寫、醫學信息管理、專業英語等。其次通過開放實驗室,學生自行設計內容進行強化。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立課題小組,老師圍繞設計課題進行引導,通過查閲資料、實際操作,拓展專業知識面。

2、以外引內聯方式,加強師資建設。聘請院外有實踐經驗的專家為兼職教授,定期來院講課或指導工作,豐富臨牀實踐知識;根據專業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安排教師進行專項進修、交流,根據教學實際,與醫院聯合進行教學、學術研究,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二、構建學生專業綜合評價的考評體制

(一)實行理論與技能測評分離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紙定乾坤的模式,採取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分離,對於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測評,其中任何一項不合格,均認定為專業不合格,通過考核方式改變,強化專業技能要求。其中理論考核由題庫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試、操作二部分,請院外專家進行測評。

(二)建立技能目標考核標準

1、醫學影像診斷學分為平時考核、課終考核、畢業考核。平時考核以各系統完成閲片診斷數量及診斷報告質量打分。課終、畢業進行雙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統一張影像片,書寫診斷報告。對報告結果分格式、描述內容、名詞應用、診斷順序、診斷結論等五部分,進行計分。

2、x線攝影學以具體操作內容雙盲抽取。分暗室裝片、機器準備、體位擺放、工具應用、條件設備、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標進行考評。

3、醫學影像設備學以隨機抽題。分原理説明、部件指定、線路分析、儀器使用等四部分測評。

(三)完善實習考核辦法

在實習手冊中增加實習目標考核標準,完善實習雙向(學與教)督促機制。 按專業課分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檢《現代醫用影像學》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術學二大部分,然後再各自分為普放、CT、Mill三個小部分,分別設立考核內容及量化標準。對考核過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帶教醫生(技師)考核鑑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會考、學校抽考的方式進行,實習結束前由學校與醫院科室共同檢查考核。

三、加強教學方法及手段的變革,開展教學質量評估

在教學方法上遵循四個“有利於”原則:有利於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有利於體現學科特點與培訓目標的實施,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思考分析能力,有利於發揮教與學雙方的個性潛質與創新精神。注重啟發、討論、演示、操作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採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鼓勵應用網絡課程、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提高授課時效。

通過完善質量監督機制,開展教學質量評價,採用靜評指標測評與動態考評相結合,通過教學條件評定、教師學術水平評定、教學手段評定、實驗教學專家測評、課堂教學學生測評、教案質量專家測評、第二課堂質量評定、考試結果分析等19個靜態指標與10個動態指標進行質量評估,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改、評建結合,推進專業主要課程建設,帶支町關課程的建設。對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推進教學現代化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年來的實踐證明,學生的專業素質、應用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操作技能考核及格率達100%。各教學實習醫院與用人單位普遍反映良好,畢業學生全部就業。但也存在由於生源素質差異較大,教改實施後部分學生不適應等情況,影響教學進度。因此我們不斷在摸索與改進現有教改方案,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進行更進一步的總結與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ez76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