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科技強國夢議論文精品多篇

科技強國夢議論文精品多篇

科技強國夢議論文精品多篇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300字優秀文章 篇一

讓科技之花綻放在祖國大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給袁隆平、鍾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強調,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勇於攀登科技高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科技是國之利器。科技工作者們不斷攀登科技高峯,國家才能戰勝一切困難登上創新創造高峯,才能走向發展高峯。有一支矢志報國、一心為民的科技工作者隊伍,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正是有以鍾南山、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勇敢地“逆行”,冒着生命危險戰鬥在一線,提出疫情防控的寶貴意見正確措施,才在第一時間為全國人民撐起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科技“保護傘”。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後,廣大科技工作者們仍夜以繼日堅守在攻關戰線上,為疫情防控鬥爭提供科技支撐,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徹底戰勝疫情的希望。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峯秋葉丹。”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優秀科技工作者滿懷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情厚愛,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歸國參與祖國建設發展。很多科學家甘願隱姓埋名數十載,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而紮根艱苦邊遠地區、紮根基層一線。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科學家們,他們矢志不渝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終生,他們是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見證者,更是創造者,他們將永遠被國家、人民銘記、尊崇,他們身上的“科學家精神”必將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一代代傳承下去。

實現創新發展,要堅持向科學要方法、要答案,更要建設一支有競爭力的科技工作者隊伍,在全社會形成尚賢愛才的好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就強調,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近年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大改革舉措陸續推出,這些都充分顯示出黨中央和國家識才愛才敬才的良苦用心。獎勵創新、關愛科技人才,不能只是提升對他們的物質獎勵,而要進一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升科技人才的榮譽感和獲得感。要讓科研人員從繁重的行政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潛心進行科技研發,加快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寧愛本鄉一捻土,勿戀他國萬兩金。”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這“大變局”中把握機遇更進一步,讓中華民族長久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創新創造是關鍵,而科技人才就是通向創新創造大門的“金鑰匙”。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覺傳承發揚“科學家精神”,不忘科技報國的使命,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讓科學技術真正造福於國家和人民。要在各行業各領域中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精神,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融入奮鬥歷程,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把科學研究做在祖國大地、做進人民心坎,讓科技之花綻放在祖國每一片土地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創新創造的磅礴偉力。

關於科技強國的議論文 篇二

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們黨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抉擇。

第一,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們黨在總結世界各國科技、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19世紀後半期以電力應用為特徵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又一次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科技革命進入全面、深入發展階段,科技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發展速度快慢、綜合國力強弱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基礎。近代以來,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成為各強國興盛的重要原因。戰後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擁有一支受過一定基礎教育、素質較高的熟練勞動力隊伍。1994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世界科學報告》提出,“沒有科學知識的傳播就不會有經濟的持續發展”。此後,許多國家紛紛將加速科技發展、搶佔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作為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教育是立國之本,科技是強國之路。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第二,科教興國戰略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中國基本國情,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

我國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資源相對不足、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增長方式還很落後,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我們面臨着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嚴峻任務,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實踐證明,在一個勞動者素質不高的國家裏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動經濟發展,是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400字優秀文章 篇三

“強國之箭”築夢太空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

椰風拂碧海,神箭衝九霄。5月5日,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起跑、加速跑,再到衝刺跑,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以萬鈞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蒼穹。“胖五”承擔着光榮而艱鉅的使命,經歷近十年的研製歷程,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無疑讓中國航天有了更加寬廣的表現舞台,也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這“成功”源於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峯,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堅強政治保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幾代航天人團結拼搏、眾志成城,在航天載人工程戰線上接續奮鬥、奉獻有為,不斷立下新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重重挑戰,航天戰線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克服困難再次創造紀錄。實踐證明,只有堅定地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各項事業才能不斷取得勝利。航天事業是黨的事業、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滄桑鉅變,取得一項又一項重要科技成果,併為維護國家安全、推動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成功”都源自於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黨的領導是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是我國航天事業持續向前發展的主心骨,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造輝煌的力量源泉。

這“成功”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優勢。

道路,關乎着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正是新時期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獨特優勢。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必由之路,中國航天戰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自力更生。這是一條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道路,讓航天事業前進有方向、有突破。這是一條航天人不斷創造歷史的實踐道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前赴後繼投身航天事業,用智慧和力量匯聚起推動科學發展的磅礴力量。這是一條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道路,在環境嚴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創歷史豐碑,激勵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新局面。

這“成功”源於中國航天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巨大成就,這離不開中國航天隊伍的優良傳統和航天精神的強大支撐,老一輩航天人把青春年華書寫在浩瀚無限的太空,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航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激勵着以航天人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讓中國航天人步履矯健而鏗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是中國航天人艱苦奮鬥、攻無不克、探索創新、忘我犧牲的真實寫照,他們知難而進,重重困難面前百折不撓,他們滿腔熱血,道道難關面前絕不退縮。中國航天的光榮傳統和嚴慎細實、精益求精的優良作風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根”和“魂”,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建設航天強國之路征途漫漫,攀登科技高峯永無止境,向中國航天致敬,實現航天夢、強軍夢、中國夢需要一代代人為之不懈奮鬥!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100字優秀文章 篇四

激發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為最高獎獲得者等頒獎。

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黨和人民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獎。核潛艇“痴翁”黃旭華院士、氣象泰斗曾慶存院士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備受矚目。各獎項“含金量”十足,彰顯中國科技的強勁動力,將進一步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戰勝各方困難的信心,激發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激發科技報國的力量。當前,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作為中國夢的重要基礎,科技強國夢的實現需要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這樣的努力,必然離不開科技工作者對科研和祖國的熱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波瀾壯闊、成就輝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懷愛國情、秉報國志,艱苦奮鬥、潛心探索、無私奉獻,取得一項又一項重大發現發明創造。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把個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新時代偉大征程之中。

激發無私奉獻的力量。無私奉獻、甘於付出,不計個人得失,是科技工作者的優秀精神特質。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隱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離家研製核潛艇時,剛剛30歲出頭,等回家見到親人時,已是60多歲的白髮老人了。與“風雲變幻”打交道,攀登氣象科學高峯的曾慶存院士有一句“名言”:餓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樹立敢於吃苦、甘於奉獻的觀念,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心無旁騖、潛心鑽研,以“一輩子全心全力只幹一件事”的恆心毅力安心致研,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

激發創新突破的力量。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科技實力明顯提升,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然而,21世紀的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高質量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推動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守科技報國初心,牢記科技強國使命,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洞察變革於端倪,把握先機於初始,引領方向於“無人區”,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不斷實現重大創新突破。

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全國科技工作者要以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及全體獲獎者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求真務實創新,勇攀科技高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優秀文章 篇五

@黨員幹部 如何get科技創新精神

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在京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支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創新精神是第一指導思想。無論何種領域,都需要科技創新精神這個強大的武器來推陳出新,甚至反敗為勝。身為黨員幹部的你,該如何get科技創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養創新“土壤”。展望建國以來的科技成就,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導彈研製開發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國自己設計的火箭發射成功、第一顆地球人造衞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到人造衞星技術的發展、導彈和火箭技術的進步、載人航天的成功實現和雜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鐵列車、集成電路製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牀、大型船舶製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經歷着“破土而出”的苦痛,這一切都根植於創新“土壤”,只有將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積薄發,才能實現科技興國之宏願。

其次,要用好創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從建國初期到現在,每一次的科技創新成就,都凝聚着一代代傑出科學家的責任擔當和嘔心瀝血。傾聽錢學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奮鬥宣言www本站uawen.本站cn,不乏愛國、求實、創新、奉獻、協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質,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宣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只有慧眼識才、誠意愛才、大膽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脱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才能凝聚為圓夢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營造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奮進局面。

再次,要弘揚“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億萬人心,打贏防疫抗疫攻堅戰成為各界最重要的任務,而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在中國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過程中,教育、辦公、醫療、信息共享、金融、城市政務等8大領域充分應用科學技術,更是體現了3大標準,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應用盡用。當前,疫情席捲全球,將加速國際格局變革,各種不確定因素與日俱增,需要我們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強我們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以科技興國為首要目標,用制度把科技創新固定下來、用機制把科技創新堅持下去,推動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最有利武器!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300字優秀文章 篇六

自主創新“走前列” “磁吸”科技強國實力

近日,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走進公司展廳、實驗室和生產車間,察看特色產品,瞭解企業核心技術攻關等情況。他説,“企業要發展,產業要升級,經濟要高質量發展,都要靠自主創新。現在我們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創新發展觀,深刻闡述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行穩致遠、開拓未來指明瞭方向。

風起潮動,風帆正舉。圍繞國家目標和戰略重點,中國始終把自主創新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位置,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謀劃推動科技實力跨越提升,堅持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敢為人先、攻堅克難、自力更生,釋放出與時俱進的“強磁場效應”,“磁吸”科技強國實力,推動科技創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邁步新台階。

摸石過河、開路架橋,敢為人先走“前列”。從無到有再到優,從“感光”到“發光”再到“高光”,這條自主創新探索之路,蜿蜒曲折與艱難險阻同在,不懈奮鬥與燃情拼搏同在,光榮夢想與燦爛輝煌同在。中國敢於先試先行,秉持“開路架橋”的源頭創新精神,把握時代發展機遇,聚合人才非常之力,以開放的胸襟、大膽的嘗試、積極的作為“走出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創新發展“試驗田”,成為探索實踐的偉大書寫者。走在網絡信息前沿技術的“天河二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讓中國座標閃耀星空的“北斗二號”……競相湧流的創新科技成果,打造出“中國智造”金名片,為世界提供了“中國創新”好標本。

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攻堅克難走“前列”。雄關漫道真如鐵,攻堅克難成大道。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挑戰,成為庚子年中國自主創新的“雙戰場”,一邊是疫情防控藥物疫苗的研發,一邊是經濟風險的防範化解,而自主創新是防範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的有利武器,可以説,抓住了自主創新就抓住了發展關鍵。面對疫情背景下的雙重考驗,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將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將加強基礎研究和培育創新人才相結合,不擺造型不譁聲勢,以攻堅克難的穩健腳步敲響奮進之聲,努力攻克前沿關鍵技術,為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駕護航,彰顯了戰勝風浪的自強力和闊步未來的自信力。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是中國的自主創新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中國幹出了一番番新事業,闖出了更廣闊的新天地,催生出自主創新新動能。

危中育機、勇攀高峯,自力更生走“前列”。“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自力更生是中國自主創新“根”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必由之路”,唯有紮下更深的根,才能生長出更繁茂的枝葉。風險挑戰如潮漲,國際競爭如浪湧,在危機中育新機、突破發展瓶頸,需要繼續勇攀高峯、力爭超越,在“十四五”時期再書新篇,將自主創新進行到底,讓科創精神更放光彩。聚焦發展方向,要找準技術突破口,掌握髮展主動權,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讓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打造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體系,向着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300字優秀文章 篇七

讓“科技創新”實現“三流並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鍾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把我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各級黨委政府要大力營造濃厚氛圍,鼓勵和支持各類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創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科技創新”實現“三流並進”,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培育“科學精英”,讓科技創新源泉“充分湧流”。“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綜合國力的競爭説到底是核心領域、關鍵技術上的競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至為關鍵的是中華民族必須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時代的核心技術買不到、求不來、換不來,必須大力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通過自主創新開闢一條通往世界科技強國的道路。各級黨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培養具有前端思維、把握髮展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培養善於凝聚力量、敢於統籌協調的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勇於開拓創新、善於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過“科學精英”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科技工作者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創新創造的生動實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用“科技之光”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弘揚“科學精神”,讓科技創新活力“百舸爭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製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工作者是於危機中覓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生力軍。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再次成為不容忽視的關鍵詞,黨和國家提出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持續讓創新的激情撲面而來,激盪着祖國堅定向前的信心。科學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則欲速則不達。各級黨委政府要弘揚“科學精神”,根據科技人員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想方設法為其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全面支持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用死板制度約束其研究活動,用行動尊重他們的創造精神,激勵他們爭當創新發展的推動者和實踐者,爭當“覓新機開新局”的開拓者和奮鬥者,促進創新活力“百舸爭流”。

堅持“科學態度”,讓科技創新生態“砥柱中流”。創新發展是應對風險挑戰的“穩定器”,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在病毒溯源、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實加深了人們對病毒的認識瞭解,充分增加了人們對鍾南山、李蘭娟、陳薇等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在當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創新主體付出時不我待、分秒必爭的努力,引領社會攻堅克難、共克時艱。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科學態度”,主動迎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匯聚眾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奮進實幹,提升“六穩”“六保”的質量效果。要主動服務發展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創業主體,奮力提升新時代科技創業的中國質量。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300字優秀文章 篇八

讓科技與人才產生“化學反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當科研遇上人才,兩個“第一”激發出“化學反應”,必然會達到“1+1>2”的效果。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指出,“完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為他們脱穎而出創造條件。”科技興國,人才強國,紮實做好科技與人才的結合文章,把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科技人才選出來、用起來。

擦亮選才識才慧眼,激發科技人才活力。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啟動科技人才這個強勁“引擎”,通過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為科技爬坡過坎增添底氣。對於科技高質量發展而言,給錢給物都不如給支好隊伍。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做到求才若渴,在心底裏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在行動上惠及人才、吸引人才,着力構建人才聚集的“強磁場”,讓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才蜂擁而至。是騾子還是千里馬,要拉出來遛遛才知道。同樣的,招才引智也要突出實踐實幹實效,既要尊重學歷、資歷、論文等客觀存在的事實,又要善於透過這些包裝來看待人才,以實際能力和業績貢獻為衡量標準,打破隱性台階,大膽使用那些“沒戴帽子”而能力突出的人才,營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持續不斷激發科技人才隊伍的“一池春水”。

搭建幹事創業舞台,錘鍊科技人才能力。“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當今世界的發展瞬息萬變,知識更新換代加快,如果不能以超前的思維來謀劃和開展人才培育工作,不僅不利於人才成長,對整個科技事業的發展也會帶來極大的影響。要堅持在人才培育上下一番“繡花”功夫,為人才教育和培訓“疏通經絡”“供血打氣”。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一方面避免揠苗助長,另一方面更要避免放任自流,積極探索建立分級分層的科技人才培育機制,按照“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地為人才提供培訓課程,努力培養造就一批思維活躍、技能高超、作風優良的戰略科技人才、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要主動為人才搭建幹事創業平台,對其提出的好思路、金點子,在經過一番嚴密細緻的研判和評估後,充分賦予其技術路線決策權、人員調動權和經費支配權,確保人才的創造活力和聰明才智在廣闊的舞台上得以施展。

打造優越服務環境,增強科技人才動力。“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人才作為人力資源中能力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眾人爭搶的“香餑餑”。可以肯定的是,引才是一時的,留才則是長久的,留住人的難度遠勝於引來人。因此,必須持續完善和優化人才服務機制,從工作、生活、精神等多個方面為人才創造優越條件,切實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隊伍。要大力提升人才安居品質,加快建設集居住、商業、教育、醫療、文化交流等服務為一體的特色人才公寓,積極幫助符合入住條件的人才解決住房需求,讓人才住得下,更駐得下。要根據具體情況,建立人才服務站,為高精尖人才提供“一對一”的管家服務,解決人才在子女入學教育等方面問題,切實免除後顧之憂,讓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要注重對人才思想的保駕護航,既重視成功,更寬容失敗,讓人才能夠擼起袖子放心幹,甩開膀子奮力搏。

關於科技強國的議論文 篇九

現代生活離不開科技,我們衣食住行用都凝結着科技發展的成果。科技創新是人類智慧的展現,科技突飛提進,改變了我們生活面貌,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搭上科技的快車,我們的生活將更加充滿浪漫和激情。

在飛往太空的道路上,中國人在不斷探索和追求,在古代,中國人民走在世界的前面;在今天我們也在急起直追。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衞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衞星的國家。__年,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發射成功。20__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着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20__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我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核心競爭力。

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有人説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將顯示出燦爛的前景。20__年6月,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工作框架圖”。20__年2月又公佈了人類基因組“精細圖”。我國是唯一參與改變了人類基因研究的國際格局,顯示了中國的科技實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第三科技革命迅猛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高新技術的興起,把這一革命浪潮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方面推進,並推動了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產力,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值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是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才,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決定着各國在全球政治,經濟舞台的地位和尊嚴。為此,我國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努力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差距,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在享受科技成果帶來的輕鬆和方便時,還應該深刻認識到所有重大的科學發展,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進步,都是與科技家的辛勤思考和艱難探索分不開的。

儘管在科技的大道上沒有平坦的通路,但是在科學精神的激勵下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正因為這樣,社會才得已發展。我們要樹立和弘揚科學精神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勇於創新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djn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