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如何寫博士論文(精品多篇)

如何寫博士論文(精品多篇)

如何寫博士論文(精品多篇)

博士論文關於自由 篇一

馬克思學説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追求人類的自由和解放,最高價值取向和理想社會目標就是每個人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那麼,這一學説的祕密和誕生地何在?我過去認定是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近來通過對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的解讀和學習,我發覺在這裏恰恰萌發着馬克思學説的胚芽,也可以説馬克思學説的祕密和源頭在這裏。在這裏,萌動着馬克思的一顆自由心靈,萌發出打破必然決定論的偶然選擇論——人的意義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萌發出從內心的精神自由到社會的現實自由——打破專制制度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的心路,萌發出自由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學化——全人類的自由解放的崇高價值取向。可以説,這正是馬克思博士為人類發佈的一份“自由宣言”!

一、打破必然決定論的偶然選擇論——人的意義世界中的自由和解放

國內的流行性的看法是,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的哲學傾向是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絕對自由意志自然本體論化,是與唯物主義本體論相對立的唯心主義思潮,如是才有後來的以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根本轉變。我認為這是囿於我們以物質本體論為基礎的傳統辯證唯物主義教科書模式對馬克思哲學學説的裁定。其實馬克思在這裏討論的並非古希臘自然哲學的本體論問題,而是當下人的意義世界中的價值論問題,是剝下了原子論形而上學本體論外衣,揭示人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本性的解放問題。

馬克思為什麼要研究伊壁鳩魯?他是想通過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的對比研究從而建立形而上學本體論意義上的現代自然哲學體系嗎?完全不是這樣!北京大學的楊克明即楊適老師通過《伊壁鳩魯》一書的專門研究,找到了解開馬克思研究伊壁鳩魯這個謎團的鑰匙。他説:“簡言之,伊壁鳩魯以新的哲學形態總結了希臘哲學,堅持了人的自由。他才是把希臘人及其自由哲學的文化遺產傳給西方後世的關鍵人物。在這個意義上,他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因此,誰要想明白希臘和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須從他入手。馬克思正是這樣做的。”(參見楊適《人的解放—重讀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1—17頁)。馬克思正是通過比較研究,剝掉了伊壁鳩魯原子論的形而上學外衣,暴露了希臘化時期的人的哲學實質:個人的幸福快樂主義。而幸福和快樂的前提是人的自由,故“自由”是其人的哲學的核心。伊壁鳩魯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以個人實際生活中的物質保證和環境安全為前提的,而他的以自由為核心的享樂主義追求的並非物質享樂,而主要是心靈上的快感、寧靜和自由。

我們知道,必然、偶然與自由是人的哲學的最基本的矛盾範疇,也是人的生活與動物的生活的根本區別。動物的生活的基本矛盾是自然選擇與適應,只有人的生活才有掌握必然和偶然獲得自由而言。如果世界只是必然的,人只能聽從宿命,如果偶然是世界的最基本的規定,人才有在偶然中自由選擇的可能。馬克思正是抓住了兩原子論中的對立的哲學傾向,揭示了伊壁鳩魯原子論的人學實質,他説:“德謨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鳩魯注重偶然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05頁,以下只註明頁數)。這一傾向是由伊壁鳩魯通過修正原子只能在虛空中作直線運動的教條從而提出原子具有能動的偏斜運動的新觀點實現的。馬克思着重揭示了伊壁鳩魯原子偏斜學説的意義:

“盧克萊修很正確地斷言,偏斜運動打破了„命運的束縛‟,並且正如他立即把這個思想運用於意識方面那樣,關於原子也可以説,偏斜運動正是它胸中能進行鬥爭和對抗的某種東西。”(第213頁)

“這就是説,原子偏斜並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現在伊壁鳩魯物理學中的規定,相反,偏斜所表現的規律貫穿於整個伊壁鳩魯哲學,因此,不言而喻,這一規律出現時的規定性,取決於它被應用的範圍。”(第214頁)

對於貫穿伊壁鳩魯哲學的原子偏斜論,馬克思是充分肯定的,這無疑提高了偶然性作為規律在自然哲學中的主導地位,但這並非馬克思的目的。馬克思的目的是將這一規律運用於

人、人的意識、個人的自由意志,使人面對偶然性才有可能打破由必然性規定着的命運的束縛,同一切束縛他的自由意志的反動力量進行對抗和鬥爭。馬克思進而引述了伊壁鳩魯的話:“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並不是一個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處都開放着,這種道路很多,它們是短而易走的。因此,謝天謝地,在生活中誰也不會被束縛住,而對必然性本身加以限制倒是許可的。”(204頁)

對於伊壁鳩魯用原子的偏斜這一能動的靈魂性的形式規定來對抗原子的直線下墜這一必然的物質性的質料規定,讓原子個體“從直線中解放出來”的觀點,馬克思則毫不遲疑地將其具體到人的世界中,認定“那在物質的形態下同抽象的物質作鬥爭的抽象形式,就是自我意識本身。”(240頁)而這一“自我意識”並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發展過程中的自我意識並由此來規定人,而它就是人的自我意識亦即人的自由本性。因為唯有人才是能夠將自己的活動作為意識對象的自我意識的存在物,所以人才能把握和制約住現實生活的必然,並在生活的種種偶然性或可能性中自由選擇有利於自身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現實道路,這就是人的自由。

從《博士論文》看,馬克思這時的人的哲學傾向本質上並不是社會的必然決定論,而是人本主體的偶然選擇論,即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應該並能夠擺脱社會必然性的束縛和限制,進而在偶然性中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我認為,馬克思面對人的意義世界中的這一解放人的自由發展本性的價值取向,從這裏出發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理論和實踐的鬥爭,不斷地發展、深化、具體化,最後成為全世界勞動者和全人類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崇高價值理想。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對馬克思的所謂社會必然決定論的批判,他並不真正瞭解馬克思,或者是僅僅抓住馬克思對人類史前社會中的社會似自然性的必然決定方面的科學實證揭示,或者是對準了馬克思後的一些人們對馬克思的理解,然後用當代複雜性科學的反必然決定論或偶然或然論加以批判。社會有其客觀必然性的方面即似自然性的盲目必然性方面,但為馬克思充分相信的全世界勞動者主體並非當下資本社會必然性的奴隸,他們要在社會的種種偶然性、可能性中能動地選擇最

二、從個人內心的精神自由到社會羣體的現實自由——打破宗教

學、專制制度的統治,實現人類的自由解放

伊壁鳩魯快樂主義人學的核心是人的自由,但這一自由觀與希臘城邦時代的自由精神有所不同,因為在馬其頓帝國的專制統治下,原來的城邦自由已經取消,這時的希臘人還可能保留的僅僅是個人的自由,而這一個人自由在宗教神學和帝國專制的統治下沒有現實的社會保障,於是個人的自由集中表現在個人內心的精神自由。面對馬其頓統治下的專制酷政和腐敗世風,作為追求和嚮往個性自由的伊壁鳩魯被迫將自由的價值倫理導向返回內心,在首先保持個人心靈自由的前提下,通過審慎的思想言行,通過各種能夠儘量保持個人安全和個人財產的實際條件及親朋友誼等等來維護個人生活儘可能的快樂和幸福。反映時代特徵的這種自由觀則曲折地表徵在他的自然哲學體系中。

前面談及,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運動打破了“命運的束縛”,這是對原子直線運動的必然決定論的反動。正如馬克思所説這“正是它胸中能進行鬥爭和對抗的某種東西”。毫不牽強地説,原子個體的這種偏斜運動的自由精神表徵的正是伊壁鳩魯個體對馬其頓酷政扼殺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心靈反抗,馬克思對此的肯定也正是馬克思的自由心靈對現實的普魯士政府和宗教神學扼殺人性和人權的抗爭。不同點在於,伊壁鳩魯的反抗是無聲的內心反抗,他不是盜火的普魯米修斯,而馬克思是從內心到現實的反抗,將普魯米修斯視為“哲學日曆中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由於伊壁鳩魯返歸內心而逃避現實,故他崇尚的必定是個人心靈的意志自由,而説這一自由是“絕對的”,是合理的,因為一般的專制還觸及不到人的靈魂深處(只有林彪之流的極端法西斯專制才逼迫人們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使這一絕對自由的領地也相對了),人們尚可保持內心絕對的自由意志。問題在於人並非都是隱居山林的隱士和廟裏打

禪的僧侶,主觀的自由意志總要表現為客觀的實際行動,那麼自由就是相對的了。所以馬克思才批評了伊壁鳩魯的脱離現實定在的絕對自由觀,指出他的自由是“脱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的自由”(228頁)。而現實定在即現存社會並非互不聯繫的一麻袋土豆式的個體混合,而是有機聯繫的整體,個人的自由只能在社會中實現。故馬克思批評了伊壁鳩魯的抽象的個體絕對自由,把披着原子外衣的個體置於個體間的相互聯繫中。他指出:“……一個人,只有當同他發生關係的另一個人不是一個不同於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還不是精神的,也是一個個別的人時,這個人才不是自然的產物”。這即是馬克思後來揭示出的人的社會本性或主體際間性。由此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伊壁鳩魯心靈絕對自由觀,在序言的結尾處大聲疾呼道:

“哲學,只要它還有一滴血在它那個要征服世界的、絕對自由的心臟裏跳動着,它就將永遠用伊壁鳩魯的話向他的反對者宣稱:瀆神的並不是那拋棄眾人所崇拜的眾神的,而是同意眾人關於眾神意見的人”。(189頁)

另一方面,馬克思又突破了伊壁鳩魯個體心臟裏跳動的絕對自由,將人的自由或自我意識投到天上和地上,他要做現實的普羅米修斯,“痛恨所有的神”,“反對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因為“這些神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併列”。(189—190頁)這天上的和地上的神恰恰就是直線決定的宗教神學和直線決定的專制制度。

伊壁鳩魯是尚能怒目的隱士,而馬克思才是真正的戰士。在中學畢業時,馬克思就把追求個性自由與承擔社會責任結合起來,自由選擇了終生的職業: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麼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第7頁)

通過《博士論文》這一哲學煉獄,馬克思的人類自由解放觀由感性直覺上升到哲學理性,隨後變成理性實踐,勇敢地投身政治鬥爭。在他擔任《萊茵報》主編後,第一篇文章就是爭取出版自由的。面對威廉四世頒佈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揭露了其偽自由的實質,痛斥了普魯士專制政府的書報檢查令及與之保持一致的書報警察剝奪人民出版自由的罪行,鼓吹唯有通過出版自由,人民才能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覺悟,而書報檢查制度只能使政府由專制導致腐敗,“宣判出版自由有罪也就是宣判它自己有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5頁)這可以説是馬克思為人類發佈的一份“出版自由宣言”!

三、自由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學化——為人類的自由解放

而奮鬥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而哲學的精神閃電只有射入現實的人民園地,人才會解放成人。自由的哲學精神只有變成現實的實踐力量,人民才會解放成自由的人民。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運動所表徵的內心精神自由只有衝出跳動的心臟才有解放一切人的力量。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探索的落腳點是哲學與世界、自由精神與現實解放的關係。他表達瞭如下的思想: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哲學在作用於世界時,把自己的原則強加給世界,使世界理性倫,成為哲學的世界。與其同時,世界與哲學的融合,把自己的時代實質轉給了哲學,促使哲學成為世俗化的哲學。哲學作為人的自我意識永遠具有一個雙刃的要求,一方面針對着世界,另一方面針對着哲學自身(參見第259頁)。馬克思極力批判“資本物”社會對人的物化、異化,極力批判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拜物教,而又極力弘揚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由化、全面化和人的“自由個性”。這一鮮明的立場和傾向,在《博士論文》這一思想源頭就已經萌動,這裏的“世界哲學化”的哲學決非本體論意義上的唯物主義,而是人本學意義上的人類自由解放主義(據楊適老師語義考證,“„自由‟這個詞,在西方語言裏和„解放‟是一樣的”)。到萊茵報時馬克思所爭取的正是人民的出版自由、農民佔有自然物的自由和貿易自由。在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把自由視為人本身的最高本質,從這個理論出發的德國人的自由解放就是人的自由解放。到《巴黎手稿》,馬克思把自由自覺的活動視為人的類特徵,視人為自由的存在物,勞動的異化即是人的自由自覺類本性的異化,揚棄異化就是人的自由自覺類本性的復歸。到《費爾巴哈提綱》,馬克思將自己的哲學的立腳點放到“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類的本性即自由自覺的改變世界的活動。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面對“資本物”的世界,揭示了物的生產(本質上是資本的生產)對人的精神生活的統治、制約和決定作用,這相當於“原子”的直線性、必然性、決定性的活動,但馬克思的這一揭示的目的恰恰在於暴露盲目的物質力量統治人的現實,昭彰“資本物”的力量對人的自由本性的扼殺,使人較過去“更不自由”,而這時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正是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將物的條件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並使“自己作為個性的個人確立下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3、85頁)。到《資本論》及其手稿,馬克思明確地將“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定為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將“自由個性”的實現視為第三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徵,並從“人類本性”和“人的自身能力的發展”出發,提出了他的人的自由發展觀和人類的“自由王國”説,這正是馬克思最高的價值取向。馬克思的人的自由發展觀,從《博士論文》開始萌生,經歷了一個不斷生長髮育和具體發展的過程,歷史地形成了一系統的思想體系,通過近年的文本解讀和研究理解,在此做如下提綱挈領:

自由是人這個“類”區別一切“種”的自身最高本質;人的自由決定人要做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主人”;人的自由是人的內心的絕對自由和社會的現實的相對自由的統一;人的自由發展是人的主觀能動意志突破自然和社會的必然性,利用自然和社會的偶然性選擇有利於自身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人的活動過程;人的自由是人的主體自主自覺性和客體的客觀約束性的統一;人的自由是人認識改造世界與自我意識改造自我的統一;人的自由是人與類、社會、個體之間的矛盾的解決;人的自由是人的主觀目的性價值性和客觀必然偶然規律性的統一;人的自由是人自身的能力、權利與社會的義務、責任的統一;人的自由是抽象與具體、人類性和階級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無國界和有國界的統一;人的自由是必然王國中的有限自由和自由王國中的無限自由的統一;在未來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社會形態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自由個性”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馬克思自由觀的最高生活境界和最終價值目標。

博士論文評語 篇二

Eu:SrI2晶體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閃爍材料,是目前閃爍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本論

2+2++2+3+文針對非摻雜SrI2和摻雜(Eu, Pb, Tl, Yb和Ce)SrI2晶體的製備和光譜特性,進行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研究了SrI2•6H2O在惰性氣氛和真空下的脱水和相轉變過程,製備出純度達99.99%以上的2SrI原料。採用石英坩堝成功生長出直徑達30mm、高光學質量的SrI2和Eu:SrI2晶體,並率先採用石英/鉑金和石英/石墨嵌套式坩堝進行了生長SrI2晶體的有益嘗試。

2、研究了SrI2和Eu:SrI2晶體的漫反射、透射、吸收、輻射發光(RL)、光致發光(PL)、熒光衰減和閃爍衰減等光譜特性,研究表徵了SrI2和Eu:SrI2晶體的PL、RL、熒光衰減的温度依賴特性以及光輸出和能量分辨等閃爍性能,研究了SrI2和Eu:SrI2晶體的熱釋光和餘輝特性。

2+3.首次計算了SrI2基質中Eu離子4f65d1→4f7躍遷的電子振動耦合參量,構建了SrI2基質

2+中電-聲子耦合參量(黃昆因子S和有效聲子能量ħω)隨Eu摻雜濃度的變化規律。

2++3+2+4.開展了兩種類汞離子(Pb和Tl)和兩種稀土離子(Ce和Yb)摻雜SrI2晶體制備和

2+3+2+光譜特性的探索性研究,首次構建了Pb、Ce和Yb離子在SrI2基質中的能級圖。研究2++2++2+了Pb和Tl摻雜SrI2晶體的PL和熒光衰減的温度依賴特性,初步評價了Pb、Tl、Yb3+和Ce離子作為發光離子在SrI2體系晶體中應用的可能性。本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應用意義。論文文獻綜述豐富、寫作規範,實驗數據祥實,研究結果具有創新性,是一篇優秀的博士畢業論文,表明陳俊鋒同學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具備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同意組織學位論文答辯,建議授予博士學位。

如何寫博士論文 篇三

如何寫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的寫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於存在着較高的難度,較長的寫作週期,以及在創新,寫作規範,實際及理論意義等方面有着比較高的要求,博士論文的完成一般説來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論文不僅是一本好的學術專著,而且還是具有理論創新價值的學術探索成果。一個博士生從入學到畢業,就應該達到從一個學生到一個學者的轉變,就應該變成為所研究領域的一位專家。

儘管對於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論文的寫作還是存在着一些規律可尋的。下面,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包括自己讀博士的經驗和帶博士生的經驗),我簡單談一談關於如何準備博士論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一。研讀文獻

一般來説,一個博士生在入學後就已經確定了其博士論文所屬的領域或者方向,因為這是在報考和錄取時就確定好了的,除非入學後還要進行修改,而那是另當別論的。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課程的學習並且取得應有的學分之後,就自然進入了文獻的收集和研讀的過程中了。文獻的收集及研讀對於博士論文來説既是一個開始,又是非常關鍵的。你過去沒有進行過研究,現在也沒有仔細研讀該領域中別人的研究成果,怎麼也不可能搞出什麼象樣的東西的。所以,在這個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張白紙,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麼是該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也不會使用該領域中的常用技術,不可能只是這樣白版一塊就可以做出什麼象樣的東西的。

1、收集文獻

收集文獻可以從網絡,圖書館,書店和朋友同學那裏取得。主要是要先找到一些(哪怕是隻有一篇)該領域出現的“近期”的綜述性文獻,一般是不超過三年以前發表的論文。什麼是綜述性文獻呢?一般來説,英文的綜述性文獻在題目上有“„。ew„。”(一般為較為通俗的綜述評論)或“survey”(一般為比較專業化的文獻綜述)這樣的字樣。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不是在研究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在回顧,評論某個領域在最近或者過去的一段時間裏的研究情況,並對於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時期的研究特點進行評論,最後還要為未來的研究方向以及創新的可能性作出預測。

在綜述性文獻中,作者會羅列出大量的參考文獻,並且還要對這些參考文獻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説。你就可以根據這樣的評説和所羅列出來的文獻去進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獻,然後又從那裏的參考文獻去找出更多的參考文獻,如此等等。這樣,沿着一條路線,你就可以在一段時間裏,譬如,在一年以內,做到基本掌握該領域的研究情況了,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前沿是什麼了。

另外的一種文獻收集方法是根據作者和關鍵詞去檢索。當然,即使在同樣一個領域裏研究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帶着問題去搜索,如公司治理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等。這就需要使用關鍵詞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連網搜索文獻?

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信息資源。在文獻蒐集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網絡蒐集資源大致有兩種:一是處於選題階段,還沒有論文方向,想找一個合適的方向來做,此時可以在網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閲讀一些文獻綜述,在其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另一種是已經確定了大致方向,希望瞭解本研究領域的進展,此時應當請教這一領域的專家,搞清楚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牛人,搜索他們的文章—— 國外的傳統,很多雜誌要介紹某個領域的成就和進展,都會邀請牛人來寫綜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傑出代表,才可能從這些人的著作中體驗這一領域激動人心的發展。

網絡搜索技巧我也談一下:首先,,NBER,此外還有很多大學、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論文免費下載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創立的IDEI()。網站眾多,大家慢慢去學會使用。這裏不再多講。Jestor, EconBase,Science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數據庫,不過需要付費使用。

2、研讀文獻與讀書筆記

其實,研讀文獻應該是與文獻的檢索過程同時或者是交錯進行的。在檢索到文獻的同時就應該開始進行文獻的研讀了,同時,在研讀文獻的同時就應該根據在閲讀過程中出現的新的檢索要求去檢索新的文獻,收集文獻是一個不斷反覆進行的過程。所以是“研讀”而不是“閲讀”文獻,是要求在讀文獻的時候應該同時捕捉住產生的火花進行研究,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閲讀過程,如進行新的模型的推導及用新的數據進行計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時候,要養成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去思考的習慣,在讀到人家的判斷時,應該在自己的心中不斷地問着“是嗎?為什麼?可能不是這樣的吧?”,同時試着去找相反的例子,還有在邏輯上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就是“研究”。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在讀文獻的時候,特別是沿着一條固定的思路下去讀了許多文獻之後,很容易就出現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湧的情形。但是,過了之後,就容易把它們忘記了。因此,為了在後面寫作論文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讀文獻的時候出現的新的想法和線索,為了不忘記它們。一般要採用做讀書筆記的辦法。讀書筆記的寫法是:

(1)什麼雜誌,第幾期,什麼地方有關於什麼問題的什麼論述,它對於我即將做的博論文有什麼參考作用,或者我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自己的見解,可能會有什麼貢獻等等。

(2)讀書筆記要進行分類,如分為數學模型方面的;實證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獻方面的;外文文獻方面的;數據方面的;純理論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學術爭論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3)重點分析或者精讀幾篇代表性的文獻;(4)重要的是要寫心得體會;(5)重要的數據要及時記下來;

(6)前面的過程可能有反覆,自己的見解也會有變化的。

在國內收集文獻,特別是收集外文文獻一般是有困難的;但是在北京圖書館就可以收集到與國外差不多同樣的文獻,所以,儘量爭取去北圖收集資料;但是,目前重慶大學圖書館也可以收集到相當多的外文文獻;泡圖書館是讀博士的必需過程,全世界都是如此,這個環節不可缺少。

二。開題報告

在文獻收集和研讀的基礎上,就要開始進入開題的過程了。開題報告的實質是向老師們彙報自己的博士論文準備情況,同時讓老師們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給予評論和提出建議,從而達到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獻和研究方法方面從老師那裏獲得更多幫助的目的。開題報告在這個任務目標的引導下,應該就選題,文獻綜述(除了開題報告之外,博士生還要寫專門的文獻綜述報告,可以結合起來做),研究的目標,研究的內容,方法,創新,技術路線,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介紹説明,並且接受老師們的批評和建議。這裏,有一些要注意的問題:

(1)開題報告的性質任務是彙報自己的研究工作準備情況,包括文獻資料的收集,研讀情況,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時接受老師們的建議。所以,開題報告與畢業答辯是不同的,學生面對老師的態度不是辯論,而是“諮詢”,應該藉助這個機會盡可能多地向老師們請教,獲得更多的幫助和信息。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個過程對於以後的研究和論文寫作有着極大的幫助,同學們應該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內容中應該寫出要研究的各個方面,要把研究這些方面的問題,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現的難點以及如何去應對和解決這些難點的準備性思路都寫出來,但文字要簡練,因為只是初步的構思,不必長篇累牘。

許多同學在這部分內容的寫作上把研究內容寫成象一本書和是畢業論文的目錄,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內容從大的方面看應該按照如下的順序和範圍寫:第一,選題的意義,包括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首先,要説明選題在理論上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貢獻,要説清楚這一點實際上對同學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關的文獻以及對於這個領域中的理論發展有充分的瞭解情況下,才可能把這個問題説清楚;然後,要説明研究這個問題在實踐上的價值,這需要對於所研究問題的實際用處有所瞭解;一般地,選題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還要有方法論上的意義;“重要性“指研究的問題關係到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要突破口,對於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具有關鍵性的推進作用;”可操作性“指預期可以在規定的論文期限內完成,即可以做出來,所以要對難度進行評估,既不要選太容易的題目,也不要選擇過於難的題目;“方法論上的意義”是指研究這個問題預期會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學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們早已經知道的,或者憑直觀就知道的),但是,運用新方法研究這些問題也是有價值的;譬如,老農民可能有許多完全憑經驗的方法去預測天氣,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科學家運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內的空氣動力學的新方法去預測天氣,儘管在開始還很難説這種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來得準確一些;方法運用在博士論文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開題報告中要求有對於使用什麼樣的方法予以專門的説明;第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的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及回顧等;第三,國內外文獻綜述;第四,問題的現狀,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標體系研究(構造),這部分是論文的核心,是創新出現的地方,是衡量論文學術水平的關鍵部分,通常要有數量模型或者是數量指標,也是單獨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內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實證分析部分,通常是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對前面得出來的理論創新結果進行檢驗或者是用案例進行驗證;第七,政策建議,如果説前面的理論研究是對於經濟管理問題進行的診斷的話,這裏就是在診斷結果的基礎上開出藥方,對於解決所研究的問題提出基於自己的理論研究的政策建議。在這裏。許多同學愛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議的思路與自己在前面進行的理論研究之間沒有什麼關係。當然,不是説所有的博士論文都應該按照上面的內容順序來寫,這裏這是提供一個參照。但是,大多數論文的內容組織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框架來做的,或者説在這個框架上作一些變動後進行的。(3)創新部分是論文的亮點,要“具體”,“恰當”地寫出創新的要點。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與現有的研究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説出來,還要説出自己的思路在什麼地方比起現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則就不能説是“創新”。(4)技術路線一般是指研究的準備,啟動,進行,再重複,取得成果的過程,不是指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更不是指答辯的準備和進行過程,許多同學會出現這些偏誤。(5)開題報告一定是在文獻收集和研讀過程之後進行的,因為根據上面説明的邏輯,在之前就做開題報告是不可能按照開題報告應有的內容進行的。所以,為了開題,文獻收集和研讀是要儘快進行的,要抓緊時間做。(6)方法運用應該寫得具體一些,許多同學把這一項寫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際運用相結合”等諸如此類的大框框,一點也不具體,實際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這裏要寫出具體的方法,如運用博弈論的方法,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體到如“通過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資源投入變量,然後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續增長是否可以實現或者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從而獲得有關可持續發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三.研究與重點突破

博士論文中的理論創新是核心,是代表論文水平的標誌,也是最困難的。可以這樣説,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論文也就解決了一大半了。所以,應該先重點突破這一點。同時,因為整個論文基本上是圍繞這個問題的突破或創新而展開的,所以,這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也就無從談起論文的寫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寫論文,一定要先進行研究,有了成果,才會有東西可以寫。因此,學校對於博士生都要求發表論文,特別是要求在一級學報和核心雜誌上發表論文。因為,如果沒有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還是不容易的。

這一個過程是整個論文寫作階段中最困難的。不要急,要慢慢來。要有一個藴踉的階段,要多嘗試。這個階段也是最會讓人感到沮喪的,自己會發覺自己“很苯”,許多地方都不如人,因為會遭遇許多次的失敗,甚至會感到博士論文是做不出來的,甚至會感到想要放棄,„„。。注意,這種感覺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論文時都會有的,不只是你一個人才會有的感覺,所以一定要堅持。根據我和許多其他人的經驗,當這個過程持續一段時間後,火花就會產生了,堅持在最後的就是勝利者。哥德説: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這 一個關鍵時刻,不要言放棄。

創新要來自新的火花的產生,而新火花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經驗,主要是來自多讀模型的過程。一般地,看了許多模型後,會產生有關構造新模型的思路;當然,這種新模型的構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過修改別人的模型的基礎上的,而如果沒有讀看許多的別人搞的模型,沒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來説是不可能做出有創新意義的研究的。這個過程的進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點:

(1)通過尋找現有模型所不能解釋的現象,或者不能解決或不能處理的問題,提出修改發展現有模型的必要性;

(2)尋找現有模型存在這種不足的原因,這是一個診斷的過程;(3)發現現有模型的可以進行修改的地方之後,就要着手進行修改工作,這個過程有較大的難度,主要是技術性的難度,即進行模型研究的技術難度;(4)這時應該多與導師聯繫,多請教別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時還要補充學習自己過去沒有掌握的一些技術性研究方法。

四。寫作和發表論文

如果成功地解決了上一個階段的問題,這一個問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遞文章要投一級雜誌,因為這是要實現解決的問題。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級雜誌上發表論文,否則不能答辯。其它還要在CISSCI目錄上的雜誌上發表論文若干篇,這些雜誌的面要比一級雜誌寬一些,難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説,現在在雜誌上發表論文很難,特別是在一級雜誌上,沒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為一級雜誌就那麼幾本,而全國有那麼多博士生要發表文章,同時,雜誌上發表文章的有許多的是“人情”和“關係”文章,還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較公平的留給了自由投稿者。儘管如此,我認為情況還沒有想象的那麼糟。有些問題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學術腐敗是當前十分突出的問題。但是,只要文章寫得好,即使是一級雜誌,發表文章,甚至是發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生(如田盈同學,希望大家向他學習)在入學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級雜誌上發表了多篇論文了。當然,他們參加了一些基金類課題也是一個原因。在許多一級雜誌上,是鼓勵基金類課題的研究論文發表的。所以,同學們應該儘量參予一些基金類縱向課題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發表一些。學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級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但是,僅僅是一篇文章還只是剛剛及格,一般要發表兩篇以上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五。寫作畢業論文

在完成了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之後,就自然進入了畢業論文的寫作階段。實際上,在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本來也是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發表的論文是專題式的,還不是成體系的,需要把不同的專題研究聯繫起來,鏈接不同的部分,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論證系統。這就是畢業論文的寫作。同時,畢業論文還是學校檢驗學生整體的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方式,所以還不是一個簡單的研究問題。因此,除了學術創新之外,畢業論文的寫作還對於文字語言的表達,知識面,論文結構組織和邏輯運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要大力藉助於讀書筆記。根據前面已經完成的讀書筆記,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基本上就是從讀書筆記中來的,或者説是讀書筆記的更加系統的整理,深化和擴充而已。

六。關於“創新”的一些補充看法

博士論文對於“理論創新”有着特別的要求,關於這一點,許多同學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論文對於創新的要求是“理論”上的“創新”,不是在編寫程序軟件和某一個具體的算法上的改進性“創新”,更不是一個案例的編寫或者具體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論”上的創新應該説是博士論文與MBA畢業論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創新的過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尋,並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餡餅。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理論創新呢?方法是什麼呢?這裏有一些經驗之談:

1、類比法,將在某個領域曾經取得過成功的方法運用於另外的一個新的領域;譬如,將在經濟學中成功運用過的博弈論方法運用於管理領域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這就是E ar領導的一個基於博弈論方法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領域的創新;

2、假設條件修改法,將現有的理論模型的假設條件根據所要研究的新的環境進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中加入資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資源約束下的經濟增長問題,從而研究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的研究創新;再譬如,卡尼曼(eman)與特伏爾茨基(sky)將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分為失去的和將獲得的邊際收益,並且根據心理學的發現即人們總是給予失去的以比即將獲得的收益更高的評價,用它作為一個新的一般性假設去取代經濟學中原有的假設,從而獲得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創新; 3.組合法,將不同的領域加以組合,看能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結果;譬如,將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概念與市場規模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市場規模與分工深化程度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分工深化程度與經濟增長結合起來考慮,就得到了楊曉凱的分工演進經濟增長的內生理論創新; 4.特殊到一般

從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會的,但是,逆向思維往往是創造性思維的成功方法。注意個例觀察的一般性推廣。從個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規律就是“啟發”;譬如,早在1962年w就發現了存在於一些製造業(如飛機制造業)中的“幹中學”(learning by doing)現象;但是,在1980年代,經教授的一般化,將這種機制假設為長期生產過程中的一般性規律,從而得到他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並掀開了所謂“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帷幕。

5、關於科學創新的規律有許多著作討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數學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學發現縱橫談》。

如何做好博士論文 篇四

如何做好博士論文

陳瑞華

一、對博士論文的評價

今天之所以定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參加了幾次博士論文答辯,對博士論文的寫作有點有理想,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以偏蓋全。今天我是以一個畢業十年的老博士的身份談談自己的看法。通過對不同學校的博士論文所做的比較,發現了一些共同的問題。從總體上來説,博士論文的質量是越來越高。北大老師指導論文的質量上也是越來越高,具體表現為:在論文的寫作的方法上比較新,觀點比較新。北大有好幾篇博士學位論文寫得相當成功,博士論文成為這些博士進行學術的一個新的起點。你對博士論文的研究有可能是從一個小點開始,但是它以後可能作為你的學術研究的起點。北大有的博士論文已經達到與國外同行對話的水平。

目前,博士論文的評審是由五位專家匿名評審,從反饋的意見來看,有的論文不盡如人意。有的匿名評審人對北大的博士論文的質量是有意見的,有的博士論文即使匿名評審人同意其答辯,但是給的具體分值不高。

我們的論文的質量與現有的社會科學所達到的水平不相適應,其原因是法學不是一門自給自足的學科。當年馬克思從法律系轉到另一個系,是否可以説明法學是不是一門自足的科學?法學到底走向何方?現在最熱門的是訴訟法學界和民法學界。現在是法典滿天飛。我們能否把我們的研究限制在推動立法的修改上?立法對策上?

如果把法學研究侷限在為立法提供對策上,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立法一修改,法學家的書都得跟着修改。我們刑法學界學者已經有了困惑。我們訴訟法學界現在是言必稱英美法系,或言必稱大陸法系。

中國的問題層出不窮,但少有人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如,幾年前的王海現象,説明了我們中國民法學中沒有懲罰性賠償。如果民法學界對此問題不加以關注,還何談研究民法學?目前,我們博士論文的最大特點是教科書體例:一是體系很大。如,我在某大學參加了一次民訴博士論文的答辯,該名博士一上台就大談概念,我對此毫不客氣進行了批評。你花如此大的時間談概念、談一些基礎問題,太小看我們答辯老師的水平。教科書體例的特點是沒有創新。一個香港的學者批評大陸博士論文的特點是缺少一根紅線;沒有自己的創新,最多是一種綜述。這樣的論文能叫博士論文?因為你沒有創新。教科書體例的最大的特點是資料積累。把這些資料加以收集有沒有必要?正文中一定要體現自己的創新之處。我們現在是強調博士論文的創新。我的體會是資料是用來為自己論文的論證服務的。

如以前我寫過一篇“第三公法體系”的文章(勞教體系)。“第三公法體系”是遊離於訴訟之外。如果你沒有一個恰當的研究方法,對此問題你就無法進行下去。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找到了一個創新點,一篇偉大的作品就出現了。西方國家是一元化國家,中國是三元化國家。中國刑事處罰,行政處罰是互相分離的。中國是強調定性的。越是懲罰嚴厲的法律,越應該受到監督。

當你有一個三元公法體系之後,所有的資料就可以為你所用。如民告官就相當於再審:因為民告官案件不停止執行,不是再審是什麼?我們對訴訟法的修改可以發現到“官告民”。如果你對這些問題弄清楚後,所收集的資料就可以為你所用。可以用理論,用假設來利用資料。我們之所以沒有擺脱教科書式的博士論

文的寫作,可能是受英美和大陸法系的影響。

二、社會科學視野下的法學研究

目前,我們法學研究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定位在對策法學上。其特點就是研究歷史,古為今用。對待比較法學就是引進。比如,民法就是引進德國法。一些研究民法的人言必稱德國,民法上的一些概念都帶有民國的氣味。對策法學是目前研究法學的一個走向,對策學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現在動不動就搞策論,搞策論是出不是大師的。目前我們法學存在進入中南海現象;進在人民大會堂現象。我們現在有一些人喜歡充當法學之父。

中國政法大學江平教授對自己的總結是:對法學沒有研究,只是參加過幾部法典的編纂。法學家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官員上,太可悲了。我參加過刑事訴訟立法,我感覺是隻能參與立法而不能充當立法中的一個角色。

策論第二個缺陷是實用主義。學術不是以有沒有用作為評價標準。貝卡利對法學的影響非常大,使他成名僅是一本小冊子,他論證了一種思想,影響了很多人。另一個對法學影響比較在的是帕克教授,他寫了《刑事懲罰的限度》,迄今為止,英美法系國家研究刑法的人是言必稱帕克。他們的文章基本上沒有策論。他的論文至今引用率是最高,原因是他對現在的法學研究的模式進行了反思。

對“對策法學”的反思,我個人最大的感受是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我當時參加了中國政法大學一個文件的修改。當時對審判方式的改革基本上是羣情激奮。對審判方式應不應該改?為什麼要改?主要是為了解決法官的預斷。當時在回答怎麼辦時,大家異口同聲主張應引進英美的審判的方式。理由是我們屬於大陸法系傳統,所以應引進英美法系的審判的方式。對美國法系的偏愛,是我們中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從現在看來,我們96年刑事訴訟審判方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失敗:證人不出庭作證,法庭審判僅靠念筆錄,如何進行訊問?法官的專橫在“劉湧案件”中得到了集中反映。

民眾理想的審判方式與法學所要求的審判方式有重大的距離,審判方式改革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對審判方式存在的問題沒有發現。問題沒有發現,就進行改革,其結果必定是失敗的。我不反對對策法學,但必須在發現問題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對策法學的研究。而且對策法學太主觀。目前訴訟法學界分為三派:保守派;激進派;中間派。現存來看:左,中,右都沒有發現問題。人過五十是不談改革的,當然,小平是例外的。過於主觀的判斷,缺少客觀性,使我們對許多問題的研究缺少科學性。

許多博士論文的寫作帶有綜述性的味道。在十年以前綜述性的研究是鋪天蓋地。不光是法理學,法史學也在搞教科書式的研究。如,《法律與革命》這是一本比較有影響的翻譯著作,如果該書僅是資料的積累,就不會吸引人。寫文章關鍵是要有紅線,否則,太浪費了。有的法史研究者可以説是達到著作等身,但你問他對法學有什麼貢獻?就很難説了。

法學與哲學應有所區別。我們現在最大的誤區有三個:一是概念遊戲。只有概念沒有現象。張五常有一句名言:最蠢的學者是研究沒有發生過的問題。我參加過北大一個本科生的論文評獎: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研究老子有關道的文章,他的這篇文章,所有參加答辯的老師都看不懂,他為此感到很悲哀。我對他説:不僅你悲哀,我們也感到悲哀。

現在有一種非常令人困惑的現象:一些研究法理的大學者寫出來許多讓人看不懂的文章。我認為真正的法理學應該是從部門法中提煉出來的,但我們研究法理學的人很少研究部門法。今天法理學界對司法實

踐中經常發生問題缺少研究,缺少普遍性的解釋,因而其研究沒有生命力。

目前我們博士論文缺點:缺少問題意識,重複前人的勞動;缺少創新;與社會科學格格不入。我們現在説出來的話,與經濟學等學科不能對話。北大一位教授總結:在中國研究法學,目前已不存在缺少資料的問題,但缺少對問題的研究。問題遍地都是―――從土地到知識產權問題。唯獨缺少科學的研究方法,難以與世界同行對話。我們法學界缺少大師級人物。

三、社會科學視野下法學研究

一些法理學者認為規範法學不能失範,他們認為研究法學重存規則。社科法學者認為不能這樣研究。我個人認為主要是社會法學是研究方法對法學的衝擊。現在的法學論文的研究方法已經改變了。

法學不能獨立於社會科學之外,它與人文科學不同。求真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同點。對社會科學的解釋最複雜。如果我們只是把法律當作規則,法律就沒有意義。法學的重要之處是法條背後的東西。立法者改變法律是很容易,但要改變法律背後的精神、文化、習慣是很難的。我認為規範法學沒有失去它的生命力。實際上,醫生所開的藥方就帶有對策法學的味道。法學中也有基本原理的研究,也有理論的研究。關鍵是研究規則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撐,對規則研究能走多遠?中國的法治是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必定要移植外國法制,但移植到一定程度就要研究移植本身的問題。一個得不到實施的法律就不如不要它。規範法學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必須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

法學研究的使命:法學的研究與社會科學有共同之處。有人認為法學中有些東西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使法學與社會,經濟能溝通。

什麼叫解釋?解釋是很容易引起歧義的一個概念。在中國解釋往往等同於辯解。其實解釋是中性,它有三層含義:解釋是什麼?比如説物權法,對現有的土地國有化就解決不了。大量問題出現,解釋為什麼會發生?應該怎麼辦?不瞭解問題嚴重性的人,就在於不瞭解問題,就在於對問題為什麼發生沒有認識清楚。我們有些媒體報道:經過七天七夜的突審,犯罪人交待了問題。如有人認為用律師在場可以解決刑訊逼供的問題,其實這是不現實的,關鍵是對刑訊逼供存在的原因沒有清楚。

解釋的最高境界,是提出了一種理論模式。如,有學者對五家法院進行調研,但他的結論不具有普遍性。對問題的研究歸屬是解釋,我們把解釋稱之為科學。解釋構成科學,這研究的基礎。

博士論文的定位:碩士階段是學習研究方法,是個練習寫文章的過程。博士論文是要創新的,至少在一個問題做出一定的貢獻。創新的標準:

一定提出新的問題,沒有問題意識,恐怕在選題上就是失敗的。沒有問題意識的博士論文不就是一個綜述?你要研究蘇力的法學思想,就得在中國大背景下進行研究。要是沒有問題研究,你的文章不就變成了蘇力傳?

一定要有基本的問題意識,要直接切入正文。什麼意思?法學論文一定要從總量控制出發。應該有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展開分析論證。要提出假設,沒有假設,沒有問題,那麼文章就是缺少紅線。要有基本的證偽的方法。學會對自己的理論用證偽方法來檢驗自己論文,提出假定來反對觀點,來檢驗自己論文。

創新包括:觀點創新、視野創新、方法創新。問題是研究的起點,多少年來,我們許多學者主張能要把所有問題研究個透。問題意識:問題從何而來?人類研究科學要想發現一個真正的問題,從何而來?在一個小孩眼中,滿世界都是問題。但對大人來説不是問題。初學者滿眼是問題,但他發現不了問題。問題的標誌是一個對本學科前沿理論都瞭解的人,用現有的方法解決不了,就有可能產生問題。如,在訴訟法學界研究《國家賠償問題》,我們用刑訴理論解釋不了,用行政訴訟也解決不了。如,美國沒有國家賠償。但是國家賠償有個問題沒有解決,都是適用違法責任原則。這在行政法學界沒有問題。問題是我要提出刑訊逼供的問題,如,杜培伍。問題是公安幹警違法致人傷殘,為什麼要國家賠償呢?警察違法怎麼變成了國家責任。你對此如何解釋?解釋不了。有人用代位賠償理念來解釋。為什麼國家對他的民事責任進行買單,但為什麼不給他的刑事責任也買單?你這樣一想,問題就出來了。

問題從何而來?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我覺得許多從科班出來的人,需要補補司法實踐的課。美國人做學問都是從最高法院的判決書開始。從實踐中能提出問題的人不多。中國沒有判例制,但最高法院判例值得研究。

還可以從規則中發現問題。刑事訴訟法中有許多規則,但違反規則,法律沒有規定製裁的後果,這樣的規則還是不是規則?我們許多法律規定沒有規定製裁體系。如證人應該出庭作證,還是停留在口號上。證人出庭其實是涉及整個刑事訴訟的一個大問題。

對此證人出庭問題可以產生以下思考:證人是義務是什麼?證人出庭是誰的責任?證人不出庭的後果是什麼?證人不來有沒有後果?要不要給被告人以救濟的途徑?由於你對以上的問題都沒有規定,還有誰願意出庭?

問題可以從法學爭論中發現;從思潮中發現。如“侵權法”在中國不發達,但中國的刑罰很發達。犯罪是從侵權中分離出來的,為什麼中國有發達的刑罰責任,而沒有發達的侵權責任。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國家對待犯罪與侵權的態度是不同的。刑罰的功能及目的與侵權法是不同的。在這些理論背後,能不能發現問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目的就在於消滅民事訴訟。

再如,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爭論到最後,其實就是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如,美國對辛普生案件判決的思維模式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我們許多案件都是普通人的思維方式干預了法院的審判。法律思維就在於不考慮動機、目的,只考慮證據。老百姓的思維方式與法律的思維的方式存在重大區別。

四、問題的構成要素

我説的問題不是小孩所謂的問題,而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一個真正的問題必須有一定的覆蓋面。一開始寫論文的人可以從小問題出發,小問題背後一定要牽扯出大問題來。如,“筆錄”是個小問題,但它能牽扯上一個大問題。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從中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現在沒有審判。我的結論就是從研究“筆錄”開始的,我們目前的法庭變成一個對筆錄確認的程序。

問題必須與本領域中重大的理論相聯繫,才能做出大的貢獻。如,二審,中國的法院審判,對二審基本上是不開庭審理。最高人民法院宣佈所有死刑的案件都應該開庭。中國法院在再審程序中是不開庭的,在做司法解釋時也是不開庭的。

必須是現有的領域中的理論解決不了才叫問題,我始終認為國外的資料是幫助你的,你得有一雙火眼金睛,幫助你發現問題。如,我與一個研究生討論改變罪名問題的寫作。我認為他沒有發現問題。你文章的新意在什麼地方?你得與別人寫的文章有所區別。對變更罪名的批評是沒有爭議的,但不能僅此而已。你應該看看最高法院如何解釋變更罪名的理由。你對最高法院的提出的變更罪名的三條理由是如何看的?當前法學界對變更罪名問題有不同的觀點。英美是程序上變更,大陸法系是實體變更。中國法院在變更罪名上是不中立的。

五、問題與論文結構

博士論文結構與問題必須一一相配套。我們應該從總量出發。我們一、二、三章可以直接達到問題。

比如説你寫一篇超期羈押的文章,刑事訴訟中超期羈現象相當嚴重,如何研究它?按照以往方式是從概念開始,但是現在不能再從概念開始研究了,因為許多人對此都研究過。當你發現問題後,問題就是你文章的章節。最大的問題是逮捕與拘留。中國拘留就等於拘留與羈押;中國的逮捕是逮捕與羈押。準確説中國沒有羈押,不存在羈押的理由。無罪推定原則,要求國家承擔證明責任。中國是沒有羈押期限的限制。中國的羈押場所是由誰控制?這些都是問題。然後,把自己的問題滲透在研究中。

六、論文水平高低的標誌

選題是否失當。一個不恰當的選題足以影響其後來的論文的寫作。選題一定要把問題抓住。死刑複核本身就是一個敗筆。如果你與西方學者討論死刑,他會説死刑本身就不正當。關鍵能否從死刑之外去思考問題。

問題是一審法院是否盡到了責任?二審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是普遍地不開庭。最高法院的法官是不可能提審所有的被告人。三個法官看看卷,能解決死刑判決問題?

在中國能否解決法律審和事實審的區別?死刑複核的背後問題是什麼?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在地方解決不了,被提升到最高國家司法機關來解決。透過死刑複核的問題來發現問題。把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提升到一個問題。

問題發現以後,就必須對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問題必須進行論證。研究問題可以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必須引用數據。對實證研究不能過於強調到極端。實證研究也就是研究經驗。按照個人的觀點:數據分析是社會分析的一個重要方法,但是數據研究的結論也未必是正確的。你的樣本的典型性是什麼?如何證明你的研究具有隨機性?

七、研究問題的方法

目前的實證研究有兩個誤區:有人認為只有親自到實踐中找到數據才是實證研究,沒有帶着問題意識就進行調查,其結論是難以令人相信的。如,胡適研究中國歷史有一個方法:帶着問題進行研究,光做實證調查是不夠的。必須先有假設,然後進行調查。看看實踐中是否支持自己的假設。實證研究的另一個誤區是缺少樣本的典型性。通過證偽的方法來證明我們自己的問題是否正確。我們的研究都多多少少帶有主觀色彩。靠證偽來彌補經驗的不足,任何普遍的經驗往往是出於個別的經驗。

實證研究作為一種經驗研究,它的對立面是研究形而上的東西。所以,實證研究也叫經驗研究。在法學中,研究法律條文同樣可以稱為實證研究。典型的實證研究,我們稱為社會研究。它的重要性在於:在法學研究中,大而全的研究方法已經沒有存在的空間了。如,無罪推定問題,你不如就研究中國目前為什

麼就不能適用無罪推定。中國法院為什麼不能實行它?實證研究完全可以做到。用事實説話。

歷史研究。關鍵是如何看待歷史研究。歷史從實務的角度看已經過去。但從觀念的角度看歷史仍然存在。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時,他的船上坐着幾個免票的乘客:陪審制度,決鬥制度,巡迴審判制度。決鬥制度產生了對抗制度。巡迴審判對今天的影響是英國的皇家法院,這對法官的正式的任命制度產生重大的影響。英國一個最小的法官都是由最高元首任命的。一種公正審判的理念在歷史背後體現出來了:公眾參與,防止司法的地方化:

研究歷史應當注意不應當只關注歷史,應當關注它背後的理念,如此研究才有意義。真正的歷史研究應當關注活的歷史。比如説考慮中國土地的問題可以結合法國大革命時期對土地革命處理不恰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比較法上的研究。不要關注制度下的資料,而要關注制度背後的東西。如,對職權主義和對抗制度進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同樣是西方的三權分立政治模式,為什麼出現不同的訴訟格局。英美國家的法庭與中國的法庭的佈局不同。對背後的東西要進行研究。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背後是與歐陸國家對國家利益的關注,以及對律師的不信任聯繫在一起的。

對抗制在英美法系中是從決鬥中產生的。法官只能在旁邊進行觀察。如果對英美的對抗制度進行了足夠的研究,恐怕我們在刑事訴訟法修改中就沒有這樣的大膽引進對抗制。比較考察不能只關注制度。

價值分析。法學研究不能不研究價值。法律本身就具有規範性,具有一定的價值性,有價值判斷在其中的。如果沒有價值存在其中,就不可能進行這樣的立法,而不採取那樣的立法。

關鍵是如何進行價值分析?價值分析有時是與社會科學相矛盾,但有時與社會科學也是相通的。進行價值分析時,不要過於主觀,要儘量尋找一般的價值標準。價值不等於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很主觀的,誰能否認程序公正的標準?程序正義是客觀存在的。結果要正當,要不要有個效率。標準是客觀存在的。人類有時在無意識中認同這樣的一個標準: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有它的原因,這是解釋學上的道理。如果把存在等於合理的,就犯了從實然導向應然的錯誤。實然不等於應然。刑訊逼供在中國屢有發生,但不能得出它是合理的。

存在與它合理性是不等同的,我們只能説事物存在的原因有它的合理性。對一個社會存在的價值現象可以進行研究。價值取向是主觀的東西,但完全可以做客觀性的研究。

證偽的方法。什麼叫證偽方法?它的產生是基於歸納方法的缺陷性。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是非常危險的。你不可能窮盡一切方面。萬一有例外怎麼辦?這時證偽方法可以彌補它的缺陷:先窮盡所有的相反的問題,如果最後得出的結論沒有被證偽的證明所推翻,結論這是正確的。證偽不是要駁倒命題,而是為了證明一個相反的命題不能被駁倒。使自己的理論不被駁倒。

更新日期:2006-1-3

閲讀次數:726

博士論文要求 篇五

信息管理學院2017年“申請-考核”制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實施細則

2016年11月29日

為建立健全科學公正的招生選拔機制,完善研究生招生選拔辦法,進一步提高我院博士研究生選拔質量,根據《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申請-考核”制選拔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以及博士生招生選拔的相關要求,制訂如下實施細則。

一、組織管理

(一)學院成立2017“申請-考核”制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工作領導小組,主要包括以下具體職責:負責考核工作實施細則的制定與實施;負責組織和指導考核小組的考核工作;負責審定準考名單、候選人名單及考生初錄名單。

(二)各二級學科成立包括導師、二級學科負責人及學科點相關博士生指導教師或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組成的若干入學考核小組,原則上由二級學科負責人擔任考核小組組長,其他為考核小組成員。入學考核小組承擔集體審核評議、綜合考核等具體評議考核工作,並提出是否進入候選名單、是否錄取的意見。

二、報考條件

(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二)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及我校的補充規定。

(三)考生學位或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已獲得碩士學位或者博士學位,單證碩士學位(無學歷證書)的考生應於2016年12月31日前獲得學位。

2、應屆碩士畢業生須在2017年8月31日前取得碩士學位證書和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3、具有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

注:在境外教育科研機構獲得學位、學歷的考生,一般應於2017年1月13日前出具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書。

(四)以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還須具備下列條件:

1、大學本科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後在與所報考專業相近崗位工作滿6年(時間截止2017年8月31日);

2、獲得國家英語六級水平考試證書(2005年6月以後參加六級考試成績達到422分以上)或全國外語水平考試(WSK)成績60分以上或雅思(IELTS)成績6.5分以上或託福(TOFEL)成績80分以上;

3、已取得報考學科專業碩士階段課程結業證(由校級研究生管理部門出具);

4、近三年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2篇以上(含2篇)屬於所報考學科專業範圍的學術論文,或獲得過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排名在前五名)。

(五)須有兩名與報考學科專業相關的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以上的專家推薦。

三、程序安排

(一)網上報名:所有考生(含2017年9月入學的碩博連讀生)均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網上報名並繳納報名費。時間:2016年11月18日-12月31日。

(二)提交材料與資格審查:網報成功後,須及時向學院研究生教育管理辦公室寄送申請材料(寄送地址見後,快遞信件上請註明“報考博士申請材料”字樣)。學院根據申請者提交的申請材料,對報名資格進行嚴格審查。不符合報名資格者,不予準考。接收申請材料截止日期(指材料抵達日期)為2017年1月9日。申請材料包含:

1、入學申請。包括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研究計劃;

2、《武漢大學 2017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與《武漢大學2017年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網報系統打印);

3、最後學位、學歷證的複印件(應屆畢業碩士生提交學籍證明,入學前補驗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並交複印件);

4、兩名與報考學科、專業相關的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以上專家出具的《專家推薦書》(網報系統生成打印, 將對外公佈推薦人姓名、所在單位、職稱等信息);

5、本科與碩士研究生課程成績單(須加蓋校級主管單位或所在單位人事檔案室的公章);

6、相關證明、説明材料。包括碩士學位論文(應屆畢業碩士生畢業論文摘要、目錄等);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所獲專利及其他原創性研究成果的陳述和證明;各類外語水平證書或證明材料;説明個人特別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7、外語綜合水平考試免試申請表(符合條件且申請的考生請提供,點擊下載)。

(三)參加外語綜合水平考試,具體見第四條。

(四)確定候選人:學院考核專家組根據申請者提交的申請材料,參考其外語綜合能力,對考生入學申請進行集體審核評議,做出評價結論。根據專家組評議結果按不超過招生計劃數1:2的比例確定候選人,在學院網站公示無異議後報研究生院備案。

(五)現場確認:時間為2017年3月-5月,地點為研究生院,現場確認具體安排屆時登錄武漢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查看。

(六)綜合考核:具體見第五條。

(七)錄取:

1、錄取原則:堅持“擇優錄取、保證質量、寧缺毋濫”原則。學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根據招生計劃、考生綜合考核總評成績確定初錄考生名單,初錄考生名單須報研究生院審核,經政審、體檢合格後,確定擬錄取考生名單並公示。

2、錄取類別:分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考生報考時的報考類別即為錄取類別,請考生在報考時慎重選擇。

四、外語綜合水平考試

由學校統一組織,主要考查申請者運用外語進行閲讀與寫作的綜合能力。

(一)時間:2017年3月4日(暫定)上午8:30-11:30。

(二)地點:武漢大學(具體地點詳見准考證,准考證請於考試前一週在網報系統自行打印)。

(三)以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考生在外語綜合水平考試階段需加試政治理論(文科考試內容主要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理科考試內容主要為自然辯證法)。

(四)政治理論考試方式為筆試。考試時間為2017年3月4日(暫定)下午14:00-17:00,滿分為100分。

(五)考生自帶文具:

1、2B鉛筆;

2、黑色中性筆;

3、橡皮擦。嚴禁攜帶其他物品進入考場。

(六)公佈成績: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網站上查詢本人成績。若對成績有異議,考生可在規定時間內登錄網上報名系統申請複查。學校將組織專門人員進行認真複查,並將複查結果在網上公佈,考生本人不得查閲試卷。

(七)免試

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免除外語綜合水平考試(各類專項計劃、優秀人才單獨選拔、對口支援計劃除外):

1、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英文文章,被SCI、SSCI、A&HCI收錄;

2、雅思(IELTS)成績7.5分及以上或託福(TOFEL)成績96分及以上或GRE成績280分及以上(有效期內)。

申請外語綜合水平考試免試的考生應在2017年1月1日前向報考院系提交申請表,經報考院系批准後可免試外語,未提交申請表的或不符合條件的視為無效申請。

五、綜合考核

學院按二級學科組織考核。考核組由5名本學科專業的博士生指導教師和1名學工老師組成,另設一名記錄員。

(一)綜合考核內容

1、學術素養。主要考查候選人的專業基礎、知識結構、學術研究興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備本學科博士研究生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基礎及學術研究能力。

2、外語水平(可包括文獻閲讀、摘要寫作、口語和聽力等)。主要考查候選人是否具備本學科博士研究生應具備的外語應用能力。

3、培養潛質。結合候選人學術研究經歷,主要考查候選人的科研創新能力,是否具備本學科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潛質。

(二)綜合考核形式

採取面試的方式進行,分為兩個階段:

1、PPT報告:考生須提交本人科研經歷、科研成果、擬從事研究的學科領域及研究方向的認識、設計思想和展望的報告。報告完畢後,考核組針對報告提問,考生作答。本階段不少於45分鐘。

2、外語測試:每組2名考生,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每名考生單獨回答問題,時間不少於5分鐘;第二階段由考生以抽籤方式確定題目,2名考生就抽到的題目進行討論,時間不少於15分鐘。

PPT報告階段主要考核考生的學術素養和創新潛質(含學術道德、思想品德考察),外語測試階段主要考核學生的外語水平。綜合考核總評成績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考核總評成績=學術素養*40%+外語水平*30%+創新潛質*30%

綜合考核環節錄音錄像。

(三)以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考生和跨一級學科報考的考生(判斷依據為考生所學專業代碼的前4位與報考專業代碼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則為跨一級學科)須加試兩門碩士階段學位課程(筆試),詳見招生專業目錄。

綜合考核收費180元,按學校規定收取。

綜合考核具體時間及安排詳見後期學院網站公告。

六、其他

(一)候選人名單及擬錄取考生名單等將進行公示,時間將不少於10個工作日,未經公示的候選人不得參加綜合考核、不得錄取。

(二)對弄虛作假、提供不實信息的申請者,不論何時,一經發現查實,即取消其申請資格、參加考核資格、錄取資格或學籍,將相關行為及處理結果通知其所在單位,並與推薦人一併記入武漢大學研究生招生考試失信檔案。在當年博士生入學考試中作弊的考生,下一不允許報考。

(三)其他未盡事宜,請查看武漢大學2017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和武漢大學關於做好2017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名工作的公告http://及其他後續通知。

(四)信息諮詢及聯繫方式:

電話及傳真:027-68754939

郵編:430072

聯繫人:徐老師

XX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14辦公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n3vw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