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生論文文獻綜述範本多篇

大學生論文文獻綜述範本多篇

大學生論文文獻綜述範本多篇

大學生論文文獻綜述模板 篇一

論文論文摘要:截止到20__年底,我國A股上市公司達到上千家,證券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應該看到,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資為目的的現象,這被學術界稱為“中國股利政策之謎”,股利政策已成為國內外公司財務、金融領域的一個研究重點。

論文論文關鍵詞:現金股利 股票 股利 股利政策

公司税後利潤究竟應該分配給股東還是留在公司內部?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給股東?應該分配多少股利給股東?股利分配的金額和方式對公司價值和股東財富有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問題也成為公司財務領域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一、國外研究

西方國家對於上市公司股幣政策的研究歷史較長,最先是和證券估價分析聯繫在一起,還沒形成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對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兩位財務學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發表了《股利政策、增長和股票估價》一文,股利政策一時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此後,很多財務學家對此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並形成了傳統股利政策理論與現代股利政策理論。前者主要側重於研究股利政策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方面,形成了股利無關論與税差理論;而後者側重於研究股利引起股票價格變動的原因,形成了追隨者效應理論、股利信號傳遞理論和代理成本理論。

(一)傳統的股利政策理論

傳統股利政策理論認為,投資者更喜歡現金股利,而不大喜歡將利潤留存給公司。這是因為:對投資者來説,現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鳥”,是實在的,而公司留利則是“躲在林中的鳥”,隨時都可能飛走。既然現在的留利並不一定轉化為未來的股利,那麼在投資者看來,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場價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學約翰·林納(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為的理論模型,拉開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鳥在手”理論。“~鳥在手”理論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眾多研究的基礎上推導出了戈登模型。該理論基於投資者偏愛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確定性的特點,認為股票價格變動較大,在投資者眼裏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資帶來的資本利得更為可靠,由於投資者一般為風險厭惡型,寧可現在收到較少的股利,也不願承擔較大的風險等到將來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資者一般偏好現金股利而非資本利得。在這種思想下,該理論認為股利政策與股東財富息息相關,股利支付的提高將會增加股東財富。

2.股利無關論。最著名的MM股利無關論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為兩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均為M而簡稱為MM理論。Modigliani和Miller認為,在一個信息對稱的完善資本市場裏,在公司投資決策既定的條件下,公司的價值和公司的財務決策是無關的,因此,是否分配現金股利對股東的財富和公司價值沒有影響,股利政策與股價無關,公司的股利政策不會影響股票的市價。

3.税收效應理論。法勒(Farrar)和塞爾文(Sel—wyn,L)通過研究認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條件下,公司選擇何種股利支付方式並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現金紅利和資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賦,如現金股利税賦高於資本利得的税賦,那麼,在公司及投資者看來,支付現金股利就不再是最優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見,存在税賦差別的前提下,公司選擇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僅會對公司的市場價值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也會使公司(及個人投資者)的税收負擔出現差異,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況下,資本利得只有在實現之時才繳納資本增值税,相對於現金股利課税而言,仍然具有延遲納税的好處。

(二)現代股利政策

現代股利政策認為,在完善資本市場環境中,股利政策並不重要,每個股東都能無成本地選擇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適應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響公司價值。但是,在現實經濟中,由於資本市場存在不對稱税負、不對稱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種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將對公司的價值產生影響,這時股利政策就顯得十分重要。

1.追隨者效應理論。追隨者效應理論是税差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股東的税收等級不同,導致他們對待股利水平的態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級高,而有的税收等級低。公司應據此調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東的願望達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一類追隨者,由處於低邊際税率等級的投資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另一類追隨者,由處於高邊際税率等級的投資者持有。

2.信號傳遞理論。股利具有信息內涵的思想萌芽於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個股利的信號傳遞模型。該學派從放鬆理論的投資者和管理當局擁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發,認為當局與企業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着信息不對稱,管理當局佔有更多的有關企業前景方面的內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論。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學説為整個公司的委託——代理問題研究奠定了理論框架和分析基礎。Jensen和Meckling將代理關係定義為一種契約,在這種契約下,一個人或更多的人(委託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們來履行某些服務,其中包括把若干決策權託付給代理人。由於信息不對稱產生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由此他們將代理成本定位為委託人發生的監督支出、代理人發生的約束性支出和委託人承擔的剩餘損失。

4.股利信息不對稱理論、交易成本理論、成長機會理論。信息不對稱是指公司管理者與投資者在有關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時間及數量上的不一致性。股利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資者佔有更多的內部信息,且在時間上也比外部投資者早得多。交易成本理論認為,雖然股東可以創造自制股利或將其所獲股利用於再投資,但是在交易中會發生交易成本(如經紀人佣金等)。成長機會理論指的是當公司進入成就期後,通常從某一時刻起開始支付股利,並逐步提高所付股利佔淨利潤的比例。經驗證據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保持不變,當股利政策改變時,股票平均價格會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公司一般保持穩定的股利政策。

二、國內研究

我國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建立了資本市場,90年代中後期逐步開始股利探索。翻譯借鑑西方成熟而完備的股利理論與實證,研究方法結合我國資本市場實際情況的股利研究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理論和實證研究對股權結構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對股權結構主要探討股權結構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並已有多項實證結果。對於股利政策的研究偏向於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多項因素的綜合分析,較少從股權結構方面展開進行分析。二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係,兩者均較少涉及股權結構和配政策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對於經營業績的研究是針對一個過程的結果,屬於事後控制的範疇,而股利政策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選擇不利於公司發展的分配方式,將會直接影響到公司業績;另一方面,公司業績反過來又會成為發放股利的一個制約因素,兼具事中和事後控制的作用,可以幫助投資者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

,呂長江和王克敏採用因子分析法在對可能影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上構造了8個與現金股利有統計顯著性的因子,進一步採用逐步迴歸分析法研究因子與股利支付水平之間的關係顯示,國有股和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內部人控制度越強,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國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越傾向於將利潤留存於未來發展,易採用股票股利代替現金股利的支付政策。

20__年,趙春光、張雯麗、葉龍選取19底前上市的210家公司為樣本研究股利政策的選擇動因,結果也表明股權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原紅旗20__年在對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1994-除金融概念股外的。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分年度進行橫截面分析,結論表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存在通過現金股利從上市公司轉移現金的行為,而對以股票股利留存於公司內部的資金存在浪費現象。魏剛20__年以389家公司1367個樣本觀察值為基礎,採用Legit多元迴歸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權結構的關係,發現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三、總結

從目前相關的文獻來看,無論是傳統股利理論還是現代股利理論,無論是從税差理論角度、信號效應角度,還是從代理成本理論角度,中外學者都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股利之謎”仍是一個未知的領域。現代公司財務學是在放鬆了MM定理的假設條件和基於現實條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理論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已經越來越多涉及到利益相關人之間以及股東之間的利益分化對股利政策的影響。

在國外,股利政策的研究通常都以MM理論為研究線索,通過放鬆其嚴格的假設條件來研究現實世界的股利問題。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財務學者將不對稱信息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財務理論,這些理論對現實世界公司的財務決策給予了重新的解釋,突破了傳統只重視外部可見因素的研究而忽略了對可分配收益有決定權的個人動機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不對稱信息決定了契約的不完美這將導致作為決策主體的個人動機在財務決策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與動機相關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環境也成為了研究的重點。

國內的研究則主要體現為:應用國外股利理論來解釋我國的特殊情況,很少系統地從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治理環境出發,來研究我國上市公司利益主體的股利支付動機。因此。在我國,從公司的治理機制出發,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將會是一個新的亮點。

大學生論文文獻綜述模板 篇二

論文摘要:為了弄清我國國小遊戲教學與研究現狀,利用中國知網和Google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到20__年,遊戲教學文章發表數量急劇上升,其中針對單獨學科的遊戲教學數量較多。本文就收集到的有代表性文章進行綜述與分析。

論文關鍵詞:遊戲教學,文獻綜述,模型建構

1、引言

“好玩是兒童的天性”。但是迫於應試壓力,加上家長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兒童的天性被壓制,這並不利於兒童的成長。遊戲,可以説是兒童成長最主要的的活動。遊戲教學法就是利用遊戲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發展相應能力。

20__年,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標誌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通過中國知網等權威網站的資料收集,發現遊戲教學一直是研究熱點,20__年研究文獻總量突破2萬,20__年有所回落。

2、國內研究綜述

目前國內,遊戲在學期階段用的較多。傳統意義上的遊戲只是課堂的輔助手段。李海洋(20__)認為教師應根據新課標要求,掌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在英語教學中,符合遊戲教學的原則(目的性,競爭性,公平性原則),將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結合,逐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堅定學生學習英語的決心和信心。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運用遊戲教學法,累計和總結遊戲教學經驗和方法,努力提高國小英語教學質量。凌美葉(20__)探索遊戲教學理論依據,遊戲教學思路,種類。遊戲教學時教學方法的一次變革,學生由客體變為主體。荀子提倡的“知行統一”,杜威的實用主義,“從做中學”,都為遊戲教學提供理論基礎。遊戲教學也很好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愉悦性。遊戲活動種類具有多樣性,可以依據學生不同心理特徵設置不同遊戲,比如針對好奇心設計猜謎遊戲,好勝心設計競賽遊戲等。“在玩中學”也要注意遊戲目標的是否明確,是否適合學生,遊戲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穎怡(20__)認為音樂這門特殊的藝術學科,決定了採用遊戲教學的必要性。音樂遊戲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趣味性遊戲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活動性的遊戲引導學生參與,競爭性遊戲對音樂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時代的教師應將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徵與遊戲特徵結合,設置多樣性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掌握音樂知識。肖旭(20__)根據體育教學特點,構建以創新為核心的體育遊戲教學模型,以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激勵學生學習。“快樂學習,表揚為主”。體育遊戲課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技能,體育教學模型的構建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高參考。

國內有關遊戲教學的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主要還是分學科論述,未見形成系統。

3、國外研究綜述

從古希臘起,西方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就把遊戲用於教學實踐中。法國教育學家盧梭及其重視遊戲對兒童身心發展,他認為兒童最好在遊戲中學習。捷克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也認為遊戲可以鍛鍊身體的健康,以及肢體的敏捷。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非常重視遊戲教學。他強調“從做中學”。皮亞傑把兒童遊戲分為三個階段:0—2歲為練習性遊戲;2—7歲為象徵性遊戲,7—12歲為規則性遊戲。國外教學理論特別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提倡的自然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特別是近年興起的TPR(全身動作教學法)對我國兒童英語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艾裏康寧的《遊戲心理學》,從遊戲是一種社會現象這一方法論立場研究遊戲,證明,遊戲不是自發的,而是在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它是兒童理解人們活動的任務和動機的一種形式。

許多國家都提倡在國小教學中引入遊戲教學,日本在教學方法上注意國小與幼兒園教育相銜接,日本幼兒園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遊戲內容。由於國小與幼兒園性質不同,所以國小的遊戲教學相對受限。美國教育工作者也在國小的教學方法上大量引入遊戲成分,使美國國小課堂以“亂而無章”的感覺。如何處理好教學與遊戲的關係並形成一套適用的遊戲教學的模式對於遊戲教學能否在國小有效的體現其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4、研究總結與展望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國外對遊戲教學研究較早,遊戲是兒童學習知識,接觸社會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遊戲不是讓學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師為主導,與教育相結合,通過遊戲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結合,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發揮自身的潛能,發展認知水平。國內外對遊戲在國小教育中功能和運用情況進行了一定研究,但是教學遊戲在課堂中作為一種調節手段,大多數研究也只侷限於理論層面,對於遊戲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較少,也沒有人把遊戲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系統的研究。這為後來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

大學生論文文獻綜述模板 篇三

1前言

我通過登陸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和查找有關文獻,共蒐集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獻資料二十幾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現將有關的資料歸納如下:

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

2.1不同類型社會體育指導的培養

劉平江、趙立《淺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20__年)一文中提出:“要培養一專多能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在鄧星華《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20__年)一文中提出:“我國社會體育的特點和鍛鍊羣眾的需要,可以將社會指導員分為健身健美類、醫療保健類、競技運動類、休息娛樂類等四類。”從上述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培養各個層次類別的體育指導員,可以全方位地為社會體育指導服務。

2.2加大高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度

廖軍在《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20__年)一文中表明:“高校體育專業擔負着為國家培養高層次體育專業人才的任務,根據社會對個類體育人員的客觀要求,其培養目標應主要是適應面廣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應該把培養和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列入其職責範圍。

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

3.1管理社會體育指導員應更加細化

倪同雲、白雲、陳琳等在《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體制的研究》(20__年)一文中明確指出:“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具有國情特色的較細分類,如在大類上可分為管理型、經濟型、技術型等,再在每個大類上分細,如技術型可分為:青少年指導員、老年指導員、婦女指導員等。”

3.2建立健全的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佈了《關於社會體育指導員知識,技能審核事業來認定規程》。在《鄧星華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20__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法規,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申報、培訓、考核、授予稱號、上崗經營、年審註冊、晉級權利和義務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從上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的重要性。

4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

4.1社會體育指導員總體數量情況及分佈

如付明、李飛傑在《武漢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研究》(20__年)一文中歸納出:“武漢三鎮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表現出第一總體數量偏少,第二等級結構失調,國家級一級所佔比例太少,而三級比例過大。”何敏學、都曉鵑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特點研究》(20__年)一文中指出:“我國人均社會體育指導員約為1:3994,京津滬遼江浙等市處於領先地位。”

4.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性別構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分析》(20__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為職業女性和離退休人員,這一分佈是與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結構以及對體育的價值觀念相應的。”在武笑玲、馬美榮等《城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20__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陽市城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性別結構與國家的統計基本吻合,性別結構基本合理,男性高於女性,調查還發現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多為職業女性如文藝工作和離退休人員。”

4.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

孫培初年《齡結構偏大文化層次偏低---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象調查》(20__年)一文中明確指出:“以上海為例:70%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由街道社區聘請專業教師授課培訓各區省自己發證,除少量街道社區文教幹部外,絕大部分是離退休人員和下崗職工,其中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34歲,平均57歲。”

4.4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化素質狀況

莊永達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問題研究》(20__年)一文中提到:“我國已經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約20萬人,這樣的發展速度和規律應該來説是來之不易的,説明我國的各級體育部門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如此高速度大規律地發展背後的質量保證問題。”

4.5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分佈狀況

付明李、飛傑在《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和研究》(20__年)一文中表明:“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分佈中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佔5.9%,兼職的人員最多達到62.2%,其次是離退休人員佔26%,體育教師所佔的比例最少為0.5%,其他的為3.4%。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教師所佔的比例過少,説明體育教師的積極性還沒充分的調動起來。專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佔的比例不大,説明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先階段還不能作為一種主要的謀生手段。”

5總結

通過以上的文獻資料可以瞭解到,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管理等方面的理論以及它的一些現狀。荊州地處我國中南部,社會環境經濟實力體育發展水平和體育人口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處於落後狀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雖然要順應我國這個大環境,但也必須體現指導員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時、因地制宜建立適合本地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pd9z6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