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開題報告 >

美術開題報告多篇

美術開題報告多篇

美術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美術教育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課題論文名稱:創建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研究與實踐

一、開題活動簡況[開題時間、地點、評議專家(課題組外專家不少於2人)、參與人員等]

本課題於9月26日在寧波市政協聯誼賓館舉行開題報告會。與會領導和專家有:寧波市政協副主席陳大坤、中央教科所規劃辦主任曾天山、中央教科雜誌主編高寶立、浙江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寧波市教科所所長瀋海馴、寧波市教科所原所長喻立森和寧波市教科所科室辦的負責人。

本課題承擔單位的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和學校所在區(縣)的教科室人員一同參加了彙報。

二、開題報告要點(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頁)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鄞江中學始建於1956年,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處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薄弱的鄞西農村。為擺脱困境,學校從1983起開始實施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於同年成立了第一個美術興趣小組,學生紛紛積極報名參加,雖然沒有在較短的時間裏很快的提高升學率,但學生畢業後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受此鼓舞,學校堅定了走以美興校之路的信心--依託寧波市鄞縣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區市場的需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然而,隨着辦學層次的提高,我們發現這種普通班和專業班並存,以專業班帶動普通班的辦學模式只適應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學校發展的需求。因為這種模式從本質上説,仍是一種以大學聯考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特別是普通班的學生而言,美術教育、美的教育因大學聯考的擠壓依然被擠壓到極其邊緣的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新課程所要求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專業第一、升學第一的狀態。顯然不利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發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把教育價值取向定位在升學上,定位在部分學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時宜的,也勢必造成學校新的被動和滯後。為此,我們將總結經驗,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術教育之路:在保持專業教育特色的同時,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素質的全面發展,力求使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進而對廣大農村地區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家價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美,是指以美術教育為原始切口和主要載體的美育結果,即學生在學校受全面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形成素養以得到終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學生,是指全校的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指美術專業班的學生。作為一所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學校,她的每一學生都應享受優質的美術教學資源,因為他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術教育。

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學生主體對學習和生活的認知態度、價值理性、核心動機、審美習慣等在一定時空、相關人際、抽象客體、物象客體中的作用性反應中所呈現的狀態。本課題重點關注學生的在校生活階段的各種狀態,也適當涉及非在校時段和將來的生活預期。為此,貼近生活實際的美術教學,將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將使他們改善生活的邏輯結構。

特色美術學校,是指在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羣中,再以一定的內涵發展的方式區別於該羣體的學校。本課題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體性而非選擇性、生活化而非專業化為特色的美術特色學校.

三、研究目標

全員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全體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的初淺知識,習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維、形象想象、形象表現等多種美術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簡言之,學校全員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通過美的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影響和改善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

因此,我們認為建設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1.明確學校定位,確立合乎社會和地區需要、合乎學校現狀和前景的辦學理念,並以此為指導,不斷推動學校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向前發展,由美術特色學校轉向特色美術學校,由注重部分學生轉向注重全體學生。

2.立足學生髮展,建構以美術薰陶為經線,以生活方式為緯線的教育框架,依託本地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滲透到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鑑賞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其將來的生活質量。

3.優化師資隊伍,完善培養機制,通過專業教師的創作機制和進修體制,充分挖掘全體教師的潛力,加速錘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校園生活。

4.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高中特色美術教育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項目等提供系統的支持與保障。

5.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和高中階段美術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和評價體系,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以美術特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動學校音樂和體育特色的發展,從而使學校逐步走上一條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這幾個部分的目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四、課題的實施

(一)打造一個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環境

3.承辦學術研討會和畫展。目前我校已經成為寧波市藝術研討中心,每年舉辦市級以上研討活動兩次。我校還協辦了第9屆全國水彩畫、粉畫展,組織《中國水彩年鑑》第二次聯會。我們將繼續承辦各類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學術研討會和各類畫展。(負責人:徐惠銀、駱建鈞、陶育義)

4.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積極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發揮特長,展現自我,定於每年的5月舉辦以美為系列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負責人:華成峯)

5.興辦民俗文化研究會。我校與鄞江鎮政府合作設立畫家寫生基地,併成立鎮級陶藝館,舉辦民俗(廟會)文化研究會,舉辦畫展。(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二)組建一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管理體系

1.行政管理系統(校長室、藝術處、教務處、政教處、教科室、總務處)

2.子課題管理系統(藝術處、教科室)

3.藝術館(所)管理系統(藝術處、總務處)

4.課程管理系統(教務處、藝術處)

5.學生管理(課程選擇後)(教務處、藝術處)

具體的指責分工和合作網絡正在配套調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術教育得以普及的師資隊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師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特色美術學校的建設更是如此。近年來我校對專業教師成長十分重視,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統計至今學校在教師進修方面已花費70餘萬,進修學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術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等,甚至到德國讀研。但是,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視,必將對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乃至學校的長遠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為此,我們積極開展新一輪的專業教師成長計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師隊伍向更高、更優、更專的層次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教師課程課題任務。每位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提出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並提出相應的小課題規劃(校級)。時間:10月前。聯繫結對區內的有美術教育成果的學校,如塘溪中學、鍾公廟中學、東吳國小等;瞭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關課題之中。(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專業教師創作計劃。教師在上課之餘,如無特殊情況,必須在個人創作室參加創作活動;每週五和學生文化課月考、期考期間,為教師集體創作時間。每月每位教師必須上交兩件優秀習作,每一學期有一張創作作品由學校保管,學校將頒發收藏證書給予教師,但所有權歸作者,使用權歸學校。(負責人:張經倫、張韓光、金華祥)

3.專業教師進修計劃。對於創作才能突出並對學校發展具有深謀遠慮的教師,和年度大學聯考專業成績優秀的帶頭教師,個人專業潛力巨大的教師,學校均給予上名校進修的機會。對已選定進修的專業教師應與學校簽定相關協議,回報母校:進修結束後,參與進修的教師必須在一學年內舉辦一次有影響的畫展;必須帶一名徒弟,以促進專業教師專業水平的均衡發展。學年度擬安排陳金芬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負責人:徐惠銀)

4.作品年鑑和淘汰制。對美術教師的作品實行雙年展,並引入作品淘汰機制,每兩年出版教師作品集一本,激勵教師創作。(負責人:華成峯、張韓光)

5.課堂教學比武觀摩。美術教師人人蔘加基本課、欣賞課、創作課的比武觀摩,並與説課、研課、評課相結合,全面提高美術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特別要保證全校每班每週一節美術欣賞課的高質、高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6.專家引領畫龍點睛。專人負責邀請或聘請十多位專家、教授作為學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來校講學或現場作畫。(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7.全部學科滲透美育。非美術的學科或課程,均按德育滲透的模式,結合各自學科的文化、歷史、留白及其社會價值、生活價值、人性價值,進行滲透式的育美教學,甚至實現課程藝術化.(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四)創建一系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培育機制

1.自選化校本課程的構建

我們首先要形成一套培育“讓美成為學生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教材),包括選修性和專業性課程(教材),並堅持與時俱進,持續發展。(負責人:教務處)

目前全校普通班學生美術課程設置的菜單(負責人 華成峯 張經倫)

注:

*課程選擇:以高一年級為對象,全員參加,由學生自主選擇。(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課程實施:每週二下午第四節課,走班選修(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教學模式:課內實行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實踐,課外實行小導師制(美術專業班學生擔當小導師)。(負責人:各相關的美術教師)

*評價機制:①評學生:按學生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學習要求和行為規範(標準)進行評價;②評教師:按教師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教育要求和教育效果(標準)進行評價;③評課程:按教師所開發(或師生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的科學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學生的接納度、內化力、持續性進行評價。(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日常化美術活動的保證

*以興趣小組為單位成立學生美術專業社團和業餘社團。(負責人:陳芬維)

*每年的五月為藝術活動月。(負責人:華成峯)

*在藝術館、教學樓設置學生作品展櫥。(負責人:張經倫)

3.多軌化培養機制的轉換

多軌培養體制,即多軌出發,轉軌有利,多軌合一。普通班的學生可以轉入美術班學習,美術班學生也可以轉入普通班學習,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負責人:華成峯)

五、本課題擬定子課題

1.“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負責人:徐惠銀)

2.農村學校美術類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負責人:駱建鈞)

3.美術教育兼備專業化和生活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負責人:陶育義、張經倫)

4.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培養和管理機制的建構(負責人:華成峯)

5.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建設(課程設置、課程選擇、課程內容、校本教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負責人:張韓光)

6.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教學模式建構(負責人:陳金芬)

7.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評價體系建構(負責人:劉紅首)

8.特色美術學校建設的部分關係研究(因果關係、相關關係等)(負責人:華成峯)

六、預期各階段成果

1.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7-.9

(1)成立課題組,形成課題研究意向

(2)搜尋“特色美術學校”的文獻資料

(3)課題組成員交流學習“特色美術學校”理論及文獻資料的體會

(4)對課題組成員的進行培訓

2.第二階段(課題確立、啟動階段):.9-.10

(1)制定研究實施方案與具體工作計劃

(2)確立各個子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案

(3)召開本課題開題大會

(1)各子課題分項進行落實和操作

(2)定期交流總結,彙報子課題進展

(3)專家指導和指正

(1)各子課題形成階段性成果

(2)形成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七、經費概算(略)

【第2篇】國中美術教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題目:國中美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探訪蘇州古城為例

一、選題背景

學習方式即學習者在研究解決學習問題、完成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徵的行為模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是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或實現學習目標而採用的一系列步驟的組合,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學習方法。新一輪基礎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學習方式上,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並且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化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教材、評價體系與考試製度等一系列舉措,倡導並促進學生接受新的學習方式,完成學習方式的改變:被動學習自主學習;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接受學習研究性學習。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的主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學生學習方式的角度來説本課題通過嘗試運用單元化研究性學習活動,改變了原有的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渠道,從被動學習變成自主學習,從個體學習變成合作學習,從接受學習變成研究性學習。從教師角度來説,可以通過本次課題研究可以尋找到在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為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參考。從國中美術教學實際情況和開發利用本土美術資源的角度來看,蘇州作為一座歷史古成,文化名城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美術資源,亟待美術老師去發現研究、開發利用。本研究在實踐的過程中設計出適合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探訪蘇州古城的單元化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尋找到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有良好的操作性的活動方案,頗有實踐意義。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針對蘇州市吳中區部分國中展開蘇州古城本土美術資源開發和研究性學習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問題,總結優秀的經驗。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設計探訪蘇州古城的單元化研究性學習活動,制定計劃,並展開教學。根據教學實踐中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和內容。在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在國中美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並尋找問題與不足,為今後在國中美術教學中開展、推廣研究性學習做鋪墊。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為:

五、寫作提綱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緒論 9-14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 9-10

一、新課程改革對轉變學習方式的要求 9

二、研究性學習對美術教學的積極意義 9-10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0-

一、研究的目的 10

二、研究的內容 10-

三、研究的意義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11-14

一、研究方法 11-1,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3篇】國小美術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美術是泛指創作佔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小編整理的國小美術小課題開題報告,供參考!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意義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創新能力是每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美術學科作為素質教育的輔助學科,不管從具體的教學內容還是從美術課的功能來説,還是對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識,促進學生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等方面都有着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兒童線描畫是兒童情趣、思想、內在潛能的自由表現方式,是兒童思維活動的一種真實記載,線描畫不僅自由、隨意,還可把幼小孩子的那種“心”像繪畫毫無拘束地表現出來。在兒童線描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研究,蹲下身子去欣賞孩子們的畫,用賞識的眼光去感受,讓幼兒在有趣的“亂畫”中理解線條的多樣性,在不同的線描畫創作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營造民主、平等的美術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現才華,獲得成功的喜悦。

教師在線描畫引入國小美術學科特色的探究與研究過程中,有思想有實踐有研究有反思,從而改變教學行為,加速到質的飛躍,讓“教書匠”逐步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發展學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線描畫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創造及表現能力;二能培養其做畫的耐心和毅力,磨鍊孩子的意志。通過線描畫的教學,學生的綜合能力必將得到提高。

二、課題界定

課題為:國小美術線描畫教學研究研究

線條是繪畫最基本的造型語言之一,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塗鴉期的幼兒用筆勾畫出一些散亂的點線,遠古時代出現在洞穴裏的畫也是由線條組成。線描畫是用線條説話的藝術,線描是最簡便、最直接用於表現形象的繪畫手段,是在平面上表述客觀事物或主觀想象而使用的虛擬性、提示性、裝飾性的視覺語言。線條又是最高級的造型語彙,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線條去散步”,道出了線條的本質在於它的情感意味。線描畫既對具體物象做概括處理,又可進行細緻刻畫,既能進行造型訓練,又可創作表現傳達感情。

三、主要理論依據

看到省特級教師朱國華老師進行的兒童水墨畫的實驗。朱老師藉助國畫中水墨畫的表現形式,在技法和題材上大膽創新,具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創新與發展。呈現的學生作品表現大膽,生動新穎。同時,也可看出,朱老師也是將點、線等元素融入了教學中,使學生的作品,除了具有兒童繪畫樸拙、生動等特點,又多了一份裝飾繪畫的形式美感。在吸取這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接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校近期美術嘗試的研究方向定位為兒童線描畫。

四、研究目標與內容

研究目標:本課題以發展學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就“國小美術線描畫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在課堂中教育學生如何獲得和掌握線描畫基本知識及技能。在課堂上講解必要的線描知識、結合日常生活滲透線描教育、開展一些線描遊戲活動、進行演習等有效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研究內容:1、研究能激發、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行為和策略

2、研究不同階段科學合理的“學什麼”和“學到什麼程度”

3、通過上課,分析,再上課,探究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4、探究更多的線描繪畫表現形式。

五、研究方法

主要採用參考法、觀察法、問卷法、交流法、比較法、總結法。

1、參考法:收集、整理兒童繪畫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參考線描教學研究的論文以及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對兒童線描興趣教學的科學認識。

2、觀察法:實驗教師隨時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並進行分析。

3、問卷法:通過學生談話、家長座談和調查表等方式,瞭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行為事實、心理傾向,收集行為和態度等方面研究資料。

4、交流法: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加深對學生的瞭解,找到適合他們心理的,合乎他們生活實際的線描教學內容、方法和策略。

5、對比法:根據教學研究的需要,適當的時侯把學生分兩撥,進行不同形式的線描教學,再比較、分析、總結各自的規律,找到有效的教學模式。

6、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課題進行不斷的修改與完善,總結出課題研究的經驗。

六、研究步驟:

為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需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到最小程度,選出一些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進行長期跟蹤指導。

本課題分三個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20_____年7月——20_____年8月)

1、學習相關理論,查找相關資料,分析問題,把握研究方向,確定課題研究內容,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_____年8月——20_____年11月)

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培養學生對點、線、面的感性認識,為今後學生有意識的創作線描打下基礎,所以側重於技法傳授與訓練的研究。

(1)如何在教學中滲透線描文化的研究。

(2)國小生如何欣賞線描作品的研究。

(3)如何認識點、線、面的研究。

(4)分割形狀的方法研究。

(5)點、線、面的綜合運用的研究。

2、為提高審美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對兒童嘗試有意識地主觀地表現對象的畫法研究和這一階段有效教學的探究。

3、這一階段是在前面的基礎上以點、線、面等造型元素對自然物象進行美化。這一階段,對學生積累素材,找到解決學生“無東西可畫”,“畫面空洞”的最佳辦法的研究。

4、對內容分類,改變學生的繪畫材料,讓學生嘗試其他表現形式、表現手法的探究,並對學生作品進行分析和總結。收集經驗材料,為撰寫經驗總結做準備。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_____年11月——20_____年12月)

1、撰寫經驗總結論文。

2、課題成果的推廣,舉辦兒童線描畫畫展。

七、研究成果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撰寫教學案例以及課後反思、《國小美術線描畫教學研究》心得、與《國小美術線描畫教學研究》反思,論文。

3、線描畫學生作品、課堂教學反思等。

4、舉辦線描畫展的相關照片。

【第4篇】美術教育專業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一、論文題目

數字化壞境下國小美術課程的構建-談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應用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目前我國國小美術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以課堂導入、教師演示、學生創作、教師輔導、學生展示這幾個環節進行的。美術課是要滿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材料的運用瞭解藝術的多樣形式,對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單一的教學形式會讓美術課侷限於創作美術作品,而忽視了它的研究性價值和應用性價值。隨着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逐步進入信息時代,社會需要創新型的複合人才。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對時代的巨大影響,現代信息技術不僅重塑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方式。數字化教學,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前沿中一個重要的科研課題。應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方法,網絡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教學更具有獨特風格,美術教學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可視性,應用網絡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數字化下的網絡信息技術促進了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動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互聯網時代促進了教育理念的進步,促進了教師的發展,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教育研究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教育學術界的教育理論流派紛呈,美國傑出心理學家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於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一書中,研究人類對於科學知識的科學認知規律,對教師、學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由斯特弗和蓋爾主編的《教育中的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的建構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學習者是在認知、解釋、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教育的關注點也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以及認知的形成。

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奈瑟和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倡導者西蒙主張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認知,強調關注環境對智能的影響。1991由劍橋大學出版的《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認為知識是個人與社會或物理情景間的互動產物。注重學習者的參與性。《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中強調學習環境是不同於傳統的傳授式教學,不是為傳統教學中的學習設計的,而是為善於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學習者創設的。

“認為學習既不是傳輸過程也不是接受過程,學習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圖的、積極的、自覺地、建構的實踐,該實踐包括互動的意圖、行動、活動反思”。《賈斯珀項目》將知識的學習視為一項完整的、真實的任務,在現代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立足課堂、拓展課外、超越課堂,是學生面向真實社會中問題的解決。我國教育觀念的更新一直追隨着西方的先進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項任務。閆寒冰所着《學習過程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視角》一書中探討了關於教育理念轉型的問題,強調教育中心的轉變、教育技術的轉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養學習的機器,而是培養學習者即培養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學習,其理論基礎也是來自於建構主義。

四、存在的問題

為了達到整齊劃一的美術教學效果,為了能使課堂有新意,教師都樂忠於把精力放在課件的精美製作、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規律。學生們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完成學習的。數字化下的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支持教學的工具,教師不能僅僅依賴於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我們追根溯源的思考美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如何使學生感受美、熱愛美並將美與實際聯繫起來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如何能讓美術在學生們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規矩、聽話、畫面效果漂亮、整潔成了美術教學評價的標準。僅以畫面的最終效果作為教學評價,而忽視學生個體在整個學習中的綜合評價,使我們的教學顯得有些急功近利。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模式。數字化學習下有多種教學模式如:數字化一對一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模式、合作式學習模式、網絡遠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種模式都是獨立存在的,彼此間只能成為互補的關係,並不系統。但是計算機網絡作為教育技術僅僅對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起到一個技術支持,換句話説它僅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我們不能簡單地視其為工具,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是,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如何拓展它的價值。而數字化下的項目學習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不斷開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性。數字化的項目學習目前已經在我國生根發芽,但只是偏重於文化學科,對於藝術類的美術學科來説還沒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鑑的經驗。美術作為一門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審美情感的學科,一直處在校本科目的角落裏。美術學科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會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如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音樂等,因此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藝術來源於生活,美術學科的生活性、實用性、真實性、綜合性往往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很難體現。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瞭解目前中國小美術課堂的上課模式及效果,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並選定一個國小進行美術課調研試驗,選取部分班級開展數字化下的美術項目學習,作為自變量進行對照研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和有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美術項目教學與傳統美術教學的差異,以及開展項目美術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研究項目學習相關着作,設計美術項目學習案例並實施開展教學。

六、論文的創新

此篇論文是以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能、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賈斯珀項目為理論基礎,打破以往美術學術着作過分強調學科中心,過分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試圖探究美術學科與項目學習模式的融合,注重美術學科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真實情景的情感體驗中進行知識的構建,美術情操的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級思維的培養。

七、論文提綱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課題研究的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3 存在的問題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數字化項目學習的優勢

6 論文的創新

第 1 章 數字化教學的時代背景

1.1 教育範式的轉換對教育理念的影響

1.1.1 理解教育範式

1.1.2 教學範式向學習範式轉換的必然性

1.1.3 學習範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優勢

1.2 教育技術的發展

1.2.1 國內外教育技術的發展概況

1.2.2 教育技術與教育範式的關聯

1.2.3 教育新範式下的教育技術範式轉變

1.2.4 網絡技術對美術課的影響

1.3 課程改革

1.3.1 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持

1.3.2 新課程改革對數字化美術課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數字化下美術項目學習的積極作用

2.1 回顧以往數字化美術教學模式的多樣性

2.2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

2.2.1 解讀項目學習

2.2.2 建構主義

2.2.3 多元智能

2.2.4 實用主義

2.3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學性

第 3 章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 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1 項目學習目標的建構

3.1.2 項目學習活動設計的建構

3.1.3 項目學習成果展示、評價體系的建構

3.2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活動的設計實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鬧元宵》項目學習活動實施案例

3.2.2 項目學習單元設計方案

3.2.3 項目實施過程

3.2.4 項目反思

第 4 章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前景展望

結 論

參考文獻

【第5篇】美術教育專業方向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一、論文題目

數字化壞境下國小美術課程的構建-談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應用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目前我國國小美術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以課堂導入、教師演示、學生創作、教師輔導、學生展示這幾個環節進行的。美術課是要滿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材料的運用瞭解藝術的多樣形式,對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單一的教學形式會讓美術課侷限於創作美術作品,而忽視了它的研究性價值和應用性價值。隨着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逐步進入信息時代,社會需要創新型的複合人才。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對時代的巨大影響,現代信息技術不僅重塑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方式。數字化教學,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前沿中一個重要的科研課題。應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方法,網絡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教學更具有獨特風格,美術教學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可視性,應用網絡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數字化下的網絡信息技術促進了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動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互聯網時代促進了教育理念的進步,促進了教師的發展,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教育研究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教育學術界的教育理論流派紛呈,美國傑出心理學家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於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一書中,研究人類對於科學知識的科學認知規律,對教師、學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由斯特弗和蓋爾主編的《教育中的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的建構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學習者是在認知、解釋、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教育的關注點也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以及認知的形成。

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奈瑟和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倡導者西蒙主張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認知,強調關注環境對智能的影響。1991由劍橋大學出版的《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認為知識是個人與社會或物理情景間的互動產物。注重學習者的參與性。《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中強調學習環境是不同於傳統的傳授式教學,不是為傳統教學中的學習設計的,而是為善於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學習者創設的。

“認為學習既不是傳輸過程也不是接受過程,學習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圖的、積極的、自覺地、建構的實踐,該實踐包括互動的意圖、行動、活動反思”。《賈斯珀項目》將知識的學習視為一項完整的、真實的任務,在現代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立足課堂、拓展課外、超越課堂,是學生面向真實社會中問題的解決。我國教育觀念的更新一直追隨着西方的先進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項任務。閆寒冰所着《學習過程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視角》一書中探討了關於教育理念轉型的問題,強調教育中心的轉變、教育技術的轉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養學習的機器,而是培養學習者即培養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學習,其理論基礎也是來自於建構主義。

四、存在的問題

為了達到整齊劃一的美術教學效果,為了能使課堂有新意,教師都樂忠於把精力放在課件的精美製作、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規律。學生們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完成學習的。數字化下的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支持教學的工具,教師不能僅僅依賴於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我們追根溯源的思考美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如何使學生感受美、熱愛美並將美與實際聯繫起來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如何能讓美術在學生們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規矩、聽話、畫面效果漂亮、整潔成了美術教學評價的標準。僅以畫面的最終效果作為教學評價,而忽視學生個體在整個學習中的綜合評價,使我們的教學顯得有些急功近利。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模式。數字化學習下有多種教學模式如:數字化一對一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模式、合作式學習模式、網絡遠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種模式都是獨立存在的,彼此間只能成為互補的關係,並不系統。但是計算機網絡作為教育技術僅僅對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起到一個技術支持,換句話説它僅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我們不能簡單地視其為工具,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是,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如何拓展它的價值。而數字化下的項目學習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不斷開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性。數字化的項目學習目前已經在我國生根發芽,但只是偏重於文化學科,對於藝術類的美術學科來説還沒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鑑的經驗。美術作為一門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審美情感的學科,一直處在校本科目的角落裏。美術學科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會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如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音樂等,因此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藝術來源於生活,美術學科的生活性、實用性、真實性、綜合性往往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很難體現。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瞭解目前中國小美術課堂的上課模式及效果,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並選定一個國小進行美術課調研試驗,選取部分班級開展數字化下的美術項目學習,作為自變量進行對照研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和有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美術項目教學與傳統美術教學的差異,以及開展項目美術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研究項目學習相關着作,設計美術項目學習案例並實施開展教學。

六、論文的創新

此篇論文是以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能、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賈斯珀項目為理論基礎,打破以往美術學術着作過分強調學科中心,過分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試圖探究美術學科與項目學習模式的融合,注重美術學科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真實情景的情感體驗中進行知識的構建,美術情操的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級思維的培養。

七、論文提綱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課題研究的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3 存在的問題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數字化項目學習的優勢

6 論文的創新

第 1 章 數字化教學的時代背景

1.1 教育範式的轉換對教育理念的影響

1.1.1 理解教育範式

1.1.2 教學範式向學習範式轉換的必然性

1.1.3 學習範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優勢

1.2 教育技術的發展

1.2.1 國內外教育技術的發展概況

1.2.2 教育技術與教育範式的關聯

1.2.3 教育新範式下的教育技術範式轉變

1.2.4 網絡技術對美術課的影響

1.3 課程改革

1.3.1 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持

1.3.2 新課程改革對數字化美術課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數字化下美術項目學習的積極作用

2.1 回顧以往數字化美術教學模式的多樣性

2.2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

2.2.1 解讀項目學習

2.2.2 建構主義

2.2.3 多元智能

2.2.4 實用主義

2.3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學性

第 3 章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 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1 項目學習目標的建構

3.1.2 項目學習活動設計的建構

3.1.3 項目學習成果展示、評價體系的建構

3.2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活動的設計實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鬧元宵》項目學習活動實施案例

3.2.2 項目學習單元設計方案

3.2.3 項目實施過程

3.2.4 項目反思

第 4 章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前景展望

結 論

參考文獻

【第6篇】關於高中美術開題報告

1、開題活動簡況[開題時間、地點、評議專家(課題組外專家不少於2人)、參與人員等]

本課題於9月26日在寧波市政協聯誼賓館舉行開題報告會。與會領導和專家有:寧波市政協副主席陳大坤、中央教科所規劃辦主任曾天山、中央教科雜誌主編高寶立、浙江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寧波市教科所所長瀋海馴、寧波市教科所原所長喻立森和寧波市教科所科室辦的負責人。

本課題承擔單位的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和學校所在區(縣)的教科室人員一同參加了彙報。

2、開題報告要點(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頁)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鄞江中學始建於1956年,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處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薄弱的鄞西農村。為擺脱困境,學校從1983起開始實施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於同年成立了第一個美術興趣小組,學生紛紛積極報名參加,雖然沒有在較短的時間裏很快的提高升學率,但學生畢業後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受此鼓舞,學校堅定了走“以美興校”之路的信心--依託寧波市鄞縣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區市場的需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以此為指導思想,興趣小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日趨正規有序,層次也不斷提升。1992年縣教委同意學校在穩步提高普通班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創辦一個美術專業班。從興趣小組到美術專業班,學校的“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目標初步得以實現。

近年來,鄞江中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探索、持續沉澱、認真總結,逐步形成了一個“以美術教育帶動普通教育,以美術特色質量全面教學質量”的特色辦學模式,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95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被評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更是被評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然而,隨着辦學層次的提高,我們發現這種“普通班和專業班並存,以專業班帶動普通班”的辦學模式只適應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學校發展的需求。因為這種模式從本質上説,仍是一種以大學聯考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特別是普通班的學生而言,美術教育、美的教育因大學聯考的擠壓依然被擠壓到極其邊緣的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新課程所要求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專業第一”、“升學第一”的狀態。顯然不利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發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把教育價值取向定位在升學上,定位在部分學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時宜的,也勢必造成學校新的被動和滯後。為此,我們將總結經驗,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術教育之路:在保持專業教育特色的同時,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源,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素質的全面發展,力求使“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進而對廣大農村地區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家價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美”,是指以美術教育為原始切口和主要載體的美育結果,即學生在學校受全面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形成素養以得到終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學生”,是指全校的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指美術專業班的學生。作為一所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學校,她的每一學生都應享受優質的美術教學資源,因為他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術教育。

“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學生主體對學習和生活的認知態度、價值理性、核心動機、審美習慣等在一定時空、相關人際、抽象客體、物象客體中的作用性反應中所呈現的狀態。本課題重點關注學生的在校生活階段的各種狀態,也適當涉及非在校時段和將來的生活預期。為此,貼近生活實際的美術教學,將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將使他們改善生活的邏輯結構。

“特色美術學校”,是指在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羣中,再以一定的內涵發展的方式區別於該羣體的學校。本課題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體性而非選擇性、生活化而非專業化”為特色的“美術特色學校”.

三、研究目標

全員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全體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的初淺知識,習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維、形象想象、形象表現等多種美術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簡言之,學校全員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通過美的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影響和改善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

因此,我們認為建設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1.明確學校定位,確立合乎社會和地區需要、合乎學校現狀和前景的辦學理念,並以此為指導,不斷推動學校“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向前發展,由“美術特色學校”轉向“特色美術學校”,由注重部分學生轉向注重全體學生。

2.立足學生髮展,建構“以美術薰陶為經線,以生活方式為緯線”的教育框架,依託本地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滲透到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鑑賞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其將來的生活質量。

3.優化師資隊伍,完善培養機制,通過專業教師的創作機制和進修體制,充分挖掘全體教師的潛力,加速錘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校園生活。

4.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高中特色美術教育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項目等提供系統的支持與保障。

5.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和高中階段美術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和評價體系,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以美術特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動學校音樂和體育特色的發展,從而使學校逐步走上一條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這幾個部分的目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四、課題的實施

(一)打造一個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環境

1.不斷完善專業教學設施。1996年,學校投資新建了3660平方米藝術館,內設12間畫室、2個展廳(教師作品展廳和學生作品展廳)、1間精品收藏室、1所400平方米的陶藝工作室,多個教師工作室等,各類美術教具一應俱全。校園內的環境佈置突出了特色美術學校的特點,學校被評為寧波市“園林式校園”,安置了八位現代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四大發明等16座雕塑。學校還在圖書大樓內開闢了美術專用閲覽室和作品展覽廳。為更有利地開展藝術活動,又將在教學大樓1-5層大廳安置陳列櫥,並擬於對藝術館進行改造。(負責人:徐惠銀)

2.主辦《中國水彩》雜誌。由中國美協主編、鄞江中學主辦的水彩方面的刊物《中國水彩》2001年落户我校,至今已出版了46期,並將繼續主辦下去;《中國水彩》成為學生接觸高雅藝術的載體。與寧波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第七屆全國水彩畫寫生大賽,組織了水彩藝委會成員象山採風活動,均取得了巨大反響。在此帶動下,寧波已成為中國水彩畫的活動中心。3月我校組織了《中國水彩年鑑》的編寫工作,填補了中國百年水彩歷史的空白。(負責人:徐惠銀)

3.承辦學術研討會和畫展。目前我校已經成為寧波市藝術研討中心,每年舉辦市級以上研討活動兩次。我校還協辦了第9屆全國“水彩畫、粉畫展”,組織《中國水彩年鑑》第二次聯會。我們將繼續承辦各類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學術研討會和各類畫展。(負責人:徐惠銀、駱建鈞、陶育義)

4.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積極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發揮特長,展現自我,定於每年的5月舉辦以“美”為系列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負責人:華成峯)

5.興辦民俗文化研究會。我校與鄞江鎮政府合作設立畫家寫生基地,併成立鎮級陶藝館,舉辦民俗(廟會)文化研究會,舉辦畫展。(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二)組建一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管理體系

1.行政管理系統(校長室、藝術處、教務處、政教處、教科室、總務處)

2.子課題管理系統(藝術處、教科室)

3.藝術館(所)管理系統(藝術處、總務處)

4.課程管理系統(教務處、藝術處)

5.學生管理(課程選擇後)(教務處、藝術處)

具體的指責分工和合作網絡正在配套調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術教育得以普及的師資隊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師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特色美術學校的建設更是如此。近年來我校對專業教師成長十分重視,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統計至今學校在教師進修方面已花費70餘萬,進修學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術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等,甚至到德國讀研。但是,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視,必將對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乃至學校的長遠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為此,我們積極開展新一輪的專業教師成長計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師隊伍向更高、更優、更專的層次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教師課程課題任務。每位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提出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並提出相應的小課題規劃(校級)。時間:10月前。聯繫結對區內的有美術教育成果的學校,如塘溪中學、鍾公廟中學、東吳國小等;瞭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關課題之中。(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專業教師創作計劃。教師在上課之餘,如無特殊情況,必須在個人創作室參加創作活動;每週五和學生文化課月考、期考期間,為教師集體創作時間。每月每位教師必須上交兩件優秀習作,每一學期有一張創作作品由學校保管,學校將頒發收藏證書給予教師,但所有權歸作者,使用權歸學校。(負責人:張經倫、張韓光、金華祥)

3.專業教師進修計劃。對於創作才能突出並對學校發展具有深謀遠慮的教師,和年度大學聯考專業成績優秀的帶頭教師,個人專業潛力巨大的教師,學校均給予上進修的機會。對已選定進修的專業教師應與學校簽定相關協議,回報母校:進修結束後,參與進修的教師必須在一學年內舉辦一次有影響的畫展;必須帶一名徒弟,以促進專業教師專業水平的均衡發展。學年度擬安排陳金芬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負責人:徐惠銀)

4.作品年鑑和淘汰制。對美術教師的作品實行“雙年展”,並引入作品淘汰機制,每兩年出版教師作品集一本,激勵教師創作。(負責人:華成峯、張韓光)

5.課堂教學比武觀摩。美術教師人人蔘加基本課、欣賞課、創作課的比武觀摩,並與説課、研課、評課相結合,全面提高美術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特別要保證全校每班每週一節美術欣賞課的高質、高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6.專家引領畫龍點睛。專人負責邀請或聘請十多位專家、教授作為學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來校講學或現場作畫。(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7.全部學科滲透美育。非美術的學科或課程,均按“德育滲透”的模式,結合各自學科的文化、歷史、“留白”及其社會價值、生活價值、人性價值,進行滲透式的育“美”教學,甚至實現“課程藝術化”.(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第7篇】美術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和享用價值。而評價,就是人類發現價值,揭示價值的一種根本方法”.在課程研究發展,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過程並使之成為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一的,是美國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評價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之一,從而使課程評價研究成為新課程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自泰勒之後,課程評價領域從價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經歷了幾代嬗變與演化,每次嬗變和演化都直接體現了整個課程領域的變化;每一次的嬗變和演化也都體現了人類不斷擺脱盲目被動而走向自覺能動,同時間接地折射出了時代精神的發展軌跡。

近觀歷史文化,自20世紀後半葉起,世界文化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於一種具有開放、互動、多元特徵的,能不斷擴展的藝術課程,而作為國小藝術教育的主幹課程-美術與這一趨勢相對應,其研究方向也向這一方向聚焦。21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繼承全世界藝術教育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本國藝術教育特色,同時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新格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一條重要樞紐,新課程更重視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美術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美術教育評價也面臨新的挑戰,立足於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也更應重視對每位學生髮展的可能性作出積極的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研究動因

要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是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羣體間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反映着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學習反饋形式-學業評價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完整地、準確地體現出美術教育思想。因此,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成為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從評價標準看:美術作業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往往採取當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師生共評,教師點評等,作為美術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當堂評價美術作業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作業中所藴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識問題,更難以做到深入的恰當的分析,只能泛泛地點到為止。尤其是面對一些大班額的具體情況,僅憑有限的課堂上三五分鐘的作業評價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堂上的當堂評價外,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是大多數老師所採用的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屬於靜態的對於學生學習實踐結果的評價,由於離開了學生本人,多少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意識,因此在評價時,教師如何通過學生的作業來和學生進行客觀的平等的意識上的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評價結果上看,發現很多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個分數就算完了,至於那個分數是怎麼打的?為什麼那樣打,大多數老師都沒在等級分數之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交待,更有甚者,對一些自認為不好的作業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當着學生的面。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以這種缺乏溝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確指導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勞動成果和學生本人的不尊重,是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的。

三、課題界定

就當前情況看,提到“評價”,人們大都把它與“判斷” “價值”等概念聯繫起來。本課題所提出的學生作業評價,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學生學習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但要想把握它的準確涵義,還要結合幾個具體問題,其中包括:學習計劃、活動以及結果,即評價內容的問題;學習主體及其心理,即評價對象的問題;關於價值或特點的問題,即將涉及評價的標準;關於評價的方法、途徑問題等等,而其中的具體問題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提出了“評語+等級學業評價體系”這一概念。

鑑於美術教學跨年級段多,我們主張應該視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與其他的學習評價模式相互補充。事實上也是對當前學生美術學習評價領域發展趨勢作一種全面的、整體的、合理的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誕生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法等評價元素。

(一)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美國認知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多元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由7種要素組成,不同組合使每人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教學論指出:評價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曾對評價做出過精闢的論述:a評價是一種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論證方法。b評價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試更多種類的證據c評價用於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倡導把評價的過程與結果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3.烏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歸屬、尊重、實現自我的需要。兒童的這種認同感來自於各方面對他的評價。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秀,如果他們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望、情緒不振。

(二)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對於本課題提出和建立,也是基於四種不同的需要:學生心理的需要、家長認識的需要、學校教學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它的現實意義具體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作業,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同時便於家長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瞭解子女的美術學習情況。

2. 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能促使我校美術教師在積極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科研等各種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過程中,運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實踐與研究,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可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經查閲大量文獻等資料表明;教育界這對於“學業評價”“課程評價”等資料方面略有著述,但顯現出“大教育”的跡象,對於“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未領略。因此,關於新課程中國小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面的課題及論文專著在國內尚屬冷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本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分別是: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多元化操行評語模式

操行評語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本身是一種操作過程,當然不可能方法單一,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正確性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多元化是密切相關的。隨着評語的改革與發展,評語的功能日漸突出。因此,在科學、正確的“指揮棒”的導向和推動下,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不再是以往的學期末一段簡單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①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

所謂主觀評價也叫做自我評價。學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學習、個性特長、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進行主觀的評估,完成相應的評價任務。主觀評價應當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評價手段。學生的主觀自我評價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鑑賞、自我總結、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觀評價沒有外界壓力,是在高度自覺、積極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保護和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學生的主觀評價往往是比較深入、貼切的,但是自我評價往往受到評價者的同一性的侷限,對評價的觀點、內容、標準和效果,有很強的主觀色彩,缺少客觀標準,如果主客觀差異比較大,就難免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基礎上應組織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小組評價或老師綜合評價,這樣就彌補了自我評價的侷限,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既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又有同學及老師的客觀評價。

②相對評價與標準評價

相對評價指在接受評價的一個羣體中,按照一定的評價要求,將每個學生的情況與評價的要求相比較,來確定每個被評價學生所達到的水平,實現評價目的。這種評價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評估每一個學生達到的高度,並確定其在羣體中的位置,同時使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激發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此種評價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但是,該評價是有相對性,有很大的“相比較而言”的弱點。

標準評價是一種相對絕對評價,它告訴學生明確的客觀標準,例如:“你是一位美術愛好者,美術成績優秀,懂得在美術作品中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標準評價使被評價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某種標準,而並不清楚自己在羣體中所處的位置。

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在對學生學習的表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細緻的考察和分析,進而揭示一個學生的基本特點、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習效果。定性評價多用評語的形式表述,反映學生學習的質的既定性。好處是方法較簡捷,由評價者根據平時學習的直覺和理性分析予以評定,但它完全侷限於評價者的教學經驗和洞察力,主觀性強,客觀依據不足。

定量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運用統計學原理,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個量的蒐集和積累。雖然操作起來較複雜,但有具體的數據作基礎,作為分析、評價依據,就比較客觀,也比較科學。

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學生受教育的過程評價,指的是不單純依靠對學生結果的測定來進行評價,而是重視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來評定每個學習時期或學習步驟本身的優缺點。如某位學生,剛開學一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且學習效果很好,但後期學習鬆懈,效果較差,這樣在評價時應體現他的這一學習的過程體現 結果評價主要依靠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效果的測定成績,這個測定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依據。因為我們要考察學生好的成績是怎麼得來的,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如何。在實踐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為了提高評價質量,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是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就必須建立科學、公正、多元的現代評價體系,我們必須用好評價這一槓杆,勇於探索,積極創新。如何就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監控、解剖、收集和運用有關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效能和質量作出準確判斷和評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我願在此課題不斷探索和研究。??

2.評語具體化研究

①抓住時機,點撥思路

“等級+評語”的批改方式,不僅注意學生畫面效果,而且注意了學生的構思與想象,適時點撥,以幫助他們拓寬思路,發展智能。

②善用技巧、評點問題:當學生作業中出現構圖、色彩、創造等方面的問題時,宜用評語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找出不足之處並如何進行再創作,學生構圖不飽滿,主題不明確等問題時,他們自己往往很難發現。所以教師在點評時可採用:你看這樣畫是不是更好點,現在主題還不夠突出,你看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評語。

③啟發誘導。

學生對一個物體的理解往往是比較定性的。據此,我們也要用評語誘導他們去思考,去大膽創作。如:一隻靴子,告訴小朋友們,他不僅僅只是穿在腳上的靴子,你可以把它往大的方向去想,把它想象成一棵樹樁,可以在上面畫一些茂盛的樹枝和葉子,也可把它想象成一個游泳池。天熱時有很多男男女女都過來游泳……除了這些,你還想到了什麼,你還可用什麼方法來作畫類似這樣的評語。不僅可促進學生的思路發展而且可誘導他們潛心於美術創作。

④充分利用激勵機制,激發學生情趣、學習習慣、學習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發展起着相輔相成的作用,端正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情感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根基,也是學生後繼學習的內在動力,積極開展這方面的評價,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和主動性,國小生天性愛受表揚,老師幾句鼓勵的話語,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適時進行正面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⑤適時合理評價。

3.構建課後美術作業評價研究

本課題所建立體系主要是通過建立學生檔案袋來體現學生的作業成績,設置美術學習檔案袋,通過評價活動做好美術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評估記錄,是美術教學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有效手段:如果建立美術學習檔案袋,學生就能自然對照教學要求和教師各階段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找出自己的差距和成績,形成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進步的能力,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檔案袋,瞭解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活動所作的內在心理是定位和評判,便於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的個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可以説,美術學習檔案袋建立,促進了美術教學與評價更加緊密的結合,它全面展示了學生的學習二)預期目標

通過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習情感,形成自信,體驗成功,為學生在美術乃至其他學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素養。

六、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和條件分析

任何一項課題的提出、試驗和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和相應的研究條件

1.成立課題組,明確分工和責任,形成課題研究脈絡,做到有組織、有保障。

2.建立課題組例會制度,總結前階段實驗工作;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提高。

3.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和課題研究檔案管理制度,詳細記錄整個研究過程,保證了課題實施的科學性和規範性。

4.具有優越的學校研究環境,學校學習氛圍濃厚,具有特定優勢的學生羣體,具有一支結構優勢的美術師資隊伍。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 準備階段(20xx年9月-12月)

1.組建課題小組,並形成課題研究脈絡,健全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2.收集相干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理論學習,形成理論綜述。

3.制定其可行性方案。

4.提出課題申請,進行實驗前期調查、分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

* 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階段性研究報告》報告

《中期成果展》 主要展示教案、學生個案作品、以及教學和片斷案例

* 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論文、報告、學生作品、教案、案例等資料。

②集結本課題實踐和研究的成果,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八、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國小美術教學的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尋找理論支撐,發揮理論指導作用。

2.問卷調查法:通過對一年級學生的調查,摸清我校高年級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情況、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

3.個案分析法:組建學習小組,定好組長,充分發揮學生小組長的作用,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身邊的幾個學生共同進步。同時,對重點幫困學生個別配好學習對子,隨時記錄情況,進行個案分析。

4.經驗總結法:組織美術教師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及時分析總結。

九、研究對象

一年級段小朋友:

實驗班:一(5)、一(6)班

對照班:一(7)、一(8)班

【第8篇】美術小課題開題報告模板格式

美術小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國小美術課堂教學時間的改革

一、課題實驗背景:

隨着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社會對人的整體素質中的藝術素質及身體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大,尤其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藝術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藝術特色和藝術創新的培養。藝術教育現代化是整個教育現代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校實驗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我們提出學校藝術特色建設,從改革國小美術課堂教學時間着手,開展美術大課制的實踐與研究,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的同時,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國小美術教學還存在着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待於我們去思考、去探索。這些問題中比較突出的是學生的美術作業課堂作業不能當堂課完成,不能及時上交作業,而且即使上交的作業高質量的不多見,延到課後,也少有人會繼續去完成,無論是手工課、繪畫課還是設計課都存在這個問題,可以説這是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等到第二個美術課時再上時,大部分學生因時間間隔過長,或材料帶不全,有的甚至忘了帶作業等諸多因素不能很好完成整個創作活動,這極大地影響了美術課的教學質量,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不到教學的預想效果。家長也反映:美術作業帶回家做是一種負擔。但是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師在課後輔導美術興趣小組時,卻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學生興趣使然,還是另有原因?這就引起我們思考這個問題:上美術課用40分鐘的時間科學嗎?

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美術課40分鐘如果不夠,延長美術課的上課時間會不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不會坐不住、開小差?就此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兒童的心理特點。兒童對他們感興趣的事都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比如,在大人眼裏小孩子的缺點是往往因貪玩而忘記了時間,其實那正是因為他們過於專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的緣故。所以我想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時時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所在,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師教學藝術,那麼影響學生注意力這個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那麼美術課到底需要多少分鐘才科學?什麼情況下只需40分鐘?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我初步設想是將一週兩節的美術課合併成一節大課,這樣學生就有充裕的時間把當天所學的知識得以更深層次的鞏固應用和探索,我想這樣學生的素質相對於以前一定能得到更充分的提高。

二、實驗課題的提出與設想:

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理應發揮主渠道的教育功能,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雖然美術教學是重過程的教學,但作業卻是反映師生教學的一面鏡子”“課堂作業效果是教學效果的體現之一,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外在標誌” 。(《美術學科教育學》)。

課堂作業,顧名思義,是在美術課堂內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作業,如何使學生順利且高質量地完成當堂作業,真正做到既提高學習質量又減輕學生的課外學業負擔,是國小美術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學校的一節40分鐘的美術課,教學一個主題內容,除去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最多隻有20、30分鐘的自由創作時間,若想討論得全面深入些時間就不夠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是決不可能的。即便有個別完成也只是快速應付而已。多數學生回家畫就失去了課堂上的創作激情,作業就成了負擔和任務。同時,“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這樣匆匆而過的教育過程中獲得系統的審美知識…造成教學的膚淺性是必然的…”這是其一。

其二、美術科目較之其他科目有着相對的特殊性:有着高度的程式性、獨特的緘默知識,與社會實踐分不開等…法國教育部也提出:“凡是能在室外學習的東西,一律不在室內進行;凡能通過社會和自然界學習的東西,決不停留在書本上;凡能看的見、摸的着的動態事物,決不觀察停止不動的靜物。” 課時的寬鬆可以隨時開放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在實踐中直觀地學習美術,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創新。帶領學生參觀、訪問、郊遊、寫生等等,然而這在一節課40分鐘內是很難做到的。而德、美等國家的美術課授課時間安排為半天,其目的也是能讓學生完整地充分地有興致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為此我們將美術課一週安排一次,時間上兩節連在一起,旨在通過實驗,從教學實踐中找出理想的教學對策,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自身的魅力。從每節40分鐘到每二節連貫安排,雖然只是時間上小小的變動,但可以考慮各種相關的重點和教學要求,按照發展層次分步施教,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充分了解教材的特性和練習的方法,結束了教師和學生多年來那種意猶未盡之感!而且對於學生而言,一週只帶一次美術用具,可謂“減負”。

三、實驗年級:三至五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班級

四、實驗方法:

1、對比法:從學生身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三方面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前、後測試比較。

2、觀察法: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的藝術表現慾望與表現力進行觀察、記錄。

3、調查法:對學生在美術課程教育及相關活動中的興趣情況、情緒反映程度等進行調查並對照量表進行評價。

4、數據統計法:對實驗中所記錄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並進行科學分析。

5、行動研究法:是將美術課堂改革和體藝整合研究結合起來。在美術教育科學研究和體藝教育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增進二者的相互反饋功能,使藝術整合研究價值增生。

6、文獻資料法;收集資料,獲取相關信息,為實驗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第9篇】幼兒美術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幼兒美術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能感染情緒,表達思想,陶冶情操,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幼兒表達行為的第二語言。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兒童人格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繪畫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表現力,提高藝術修養,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綱要》中提出了“感受與表現創造並重”的美術教育觀。強調幼兒的美術教育要寓教育於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終把對幼兒個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強調在幼兒精神獲得滿足和愉快的同時,培養其對美的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創造力。

學習《綱要》的同時,反思目前幼兒園的美術教育現狀,我們發現仍然存在誤區:如在美術表現、創造性方面,仍然偏重美術知識和技法的傳授,忽略幼兒對美術的感受和情感表現,表現形式不夠豐富,評價重結果輕過程,以“像不像”、“好不好”為評價標準,忽略幼兒對繪畫“美”的情感體會和表達、表現等。針對以上誤區,我們綜合實際,提出了“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表現力的研究”這一課題。通過研究,充分發揮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幼兒自主的學習過程,引導幼兒運用各種形式大膽表現、自由想象,讓幼兒對美術活動懷有強烈的興趣和表現熱情,以美術帶動思維,從而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情感表現力,不僅是幼兒素質啟蒙教育有效開展的新路,也是幼兒全面素質形成的重要切入口。如果一個幼兒對活動充滿了積極的情感,他就會具有極強的求知慾望,從而形成探究環境的動機,並努力去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就是從早期的興趣和能力出發,根據其特點,因勢利導,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愛好,使其在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感受到什麼是美,並會用繪畫這種方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概念界定

1、美術:是以有形的物質材料,塑造出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可視形象的視覺藝術。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是指有組織的美術活動,和靈活多樣的日常美術活動。有組織的美術活動內容包括繪畫、手工、欣賞名畫三大部分。

2、美術表現力:幼兒把繪畫活動作為一種表現手段,通過自己對周圍事物的美的體驗,經過想象以繪畫、手工等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出來的能力。他們的自我表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由表達,一種是創造性表達。表現力的核心是創造。

(二)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在《綱要》中,不僅強調了“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還強調了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2、赫伯、裏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啟發

培養人的個性,順應兒童自然本性的發展。”美術教育是表現內心的藝術,兒童通過視覺藝術這一形式來表示個人的感受,從中體驗到快樂、成功、確定自身內在的本質和價值。美術活動為兒童提供了自我表現的形式。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題研究步驟:

(一) 準備階段

學習《綱要》,和相關理論書籍或文章,結合本園實際和特色,確定研究要點和切入口。做好論證和方案形成的一些前期準備工作。

(二) 實施階段

1、對幼兒進行觀察、瞭解、分析,把握幼兒的現狀、特點、需要和潛力。

2、根據分析情況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適合本班幼兒的課題計劃。

3、經常進行教學觀摩,不斷改進教學模式。

4、每月進行研討活動一次,每週不定期交流;每月至少撰寫有照片的案例分析並進行交流。

5、利用照片、錄象、文字記錄和收集幼兒作品等多種手段做好過程實錄。

(三) 總結階段

成果資料整理、分析、展示;撰寫研究報告;請專家對成果進行評價。

七、研究成果形式和呈交日期

1、成果形式:結題報告、論文和隨感、案例記錄、研討活動照片、幼兒作品等。

2、呈交日期:xx年6月

課題研究舉措

(一)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興趣可以開發人無限的潛能。

1、讓幼兒多感知大自然的美麗,親身去體驗自然界中藍天白雲,花鳥魚蟲,瓜果蔬菜等各種形態、色彩,感受發現其中的美麗,這些都將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和遐想,引發他們的興趣。

2、老師的教學方式和語言也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採用擬人化的方法介紹所作畫的特徵、表現方法,再以新穎的組織形式,藝術的引導和熱情的鼓勵,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3、創造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孩子的思維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響,為幼兒設計和提供一個良好、寬鬆、愉快、活潑的學習環境是必然的需要。教師應以親切的語氣,温和的表情使幼兒的心理處於安全、寬鬆的狀態中。利用幼兒精品和名畫來佈置教室,讓幼兒想象美、感受美,並提高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工具,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發揮想象、盡情表現慾望的場所。

(二)挖掘作品的內在情感,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手段,促進幼兒情感表現力的發展。

1、不同的繪畫,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風格,同時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點,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才能啟發幼兒去感受、體驗作品的真正內涵,我們的課題研究要充分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引導幼兒挖掘美,富有感情的表現美,將幼兒的美術活動滲透在主題活動和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實施。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要限度的給予孩子體驗和感知美的機會,自主的運用美術手段來表現,使孩子把自身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在藝術創造中。

2、我們一般的繪畫活動,通常是蠟筆水彩畫,在教學中,要努力突破這種侷限性,結合幼兒表現的需要,開展棉籤畫、印章畫、指點畫、水墨畫等,啟發引導,爭取做到同一作品,多種感覺;同一對象,多種角度;同一命題,多種表現;同一內容,多種手段。引導幼兒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手段,充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認識。

3、在幼兒繪畫活動時,啟發幼兒觀察、回憶生活中的美好情感,人們熱愛勞動,文明禮貌等美好事物,通過引導幼兒對這些美好事物的描繪,從中誘發幼兒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感,使幼兒的心靈得到陶冶,使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識、社會責任感、道德感在他們的心靈得到萌生,這樣,不僅使他們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同時激發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4、開展創意畫和隨意畫的練習,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通過講述一個故事、一段音樂,一個題目,現場的直觀表演,讓幼兒將自己心中的情境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隨意的線條、色塊、畫面,也可以進行多方位的聯想,畫出新的內容。這樣,幼兒能夠多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世界裏翱翔。

5、遊戲是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美術活動將要追求的目標,即美術活動遊戲化,讓幼兒在寬鬆、自由、和諧、開放的空間裏,引導幼兒自由表現自己的意願和感受,讓幼兒達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三)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提高幼兒美術作品的利用率。

1、多元評價。它能使教師更全面地瞭解幼兒的所思、所想、所感,通過幼兒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家長參與評價的方法,使幼兒既能表達自己和展示自己,又能獲得來自各方面的評價信息,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欣賞,正確地認識自己,看待別人,有利於自信、自尊、自我反省和評價能力的培養,教師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尊重每個幼兒的點滴創造,鼓勵別出心裁的表現情感的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情感表現力;不以成人的眼光進行評價,提高幼兒表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要提高幼兒美術作品的利用率,體現繪畫活動的教育價值。如:送給小班的弟弟妹妹,老師,或同伴間互相贈送等,還可以佈置教室、走廊、區角等等,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幼兒表達的慾望,為幼兒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展示的平台。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幼兒園實驗班的孩子整體繪畫水平得到了提高。

2、將孩子們的畫整理分類並附説明裝訂成冊。

3、總結好的美術教學方法進行整理運用 。

4、根據整個課題研究過程呈現論文論文。

【第10篇】幼兒園美術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幼兒美術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能感染情緒,表達思想,陶冶情操,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幼兒表達行為的第二語言。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兒童人格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繪畫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表現力,提高藝術修養,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綱要》中提出了“感受與表現創造並重”的美術教育觀。強調幼兒的美術教育要寓教育於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終把對幼兒個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強調在幼兒精神獲得滿足和愉快的同時,培養其對美的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創造力。

學習《綱要》的同時,反思目前幼兒園的美術教育現狀,我們發現仍然存在誤區:如在美術表現、創造性方面,仍然偏重美術知識和技法的傳授,忽略幼兒對美術的感受和情感表現,表現形式不夠豐富,評價重結果輕過程,以“像不像”、“好不好”為評價標準,忽略幼兒對繪畫“美”的情感體會和表達、表現等。針對以上誤區,我們綜合實際,提出了“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表現力的研究”這一課題。通過研究,充分發揮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幼兒自主的學習過程,引導幼兒運用各種形式大膽表現、自由想象,讓幼兒對美術活動懷有強烈的興趣和表現熱情,以美術帶動思維,從而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情感表現力,不僅是幼兒素質啟蒙教育有效開展的新路,也是幼兒全面素質形成的重要切入口。如果一個幼兒對活動充滿了積極的情感,他就會具有極強的求知慾望,從而形成探究環境的動機,並努力去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就是從早期的興趣和能力出發,根據其特點,因勢利導,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愛好,使其在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感受到什麼是美,並會用繪畫這種方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概念界定

1、美術:是以有形的物質材料,塑造出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可視形象的視覺藝術。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是指有組織的美術活動,和靈活多樣的日常美術活動。有組織的美術活動內容包括繪畫、手工、欣賞名畫三大部分。

2、美術表現力:幼兒把繪畫活動作為一種表現手段,通過自己對周圍事物的美的體驗,經過想象以繪畫、手工等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出來的能力。他們的自我表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由表達,一種是創造性表達。表現力的核心是創造。

(二)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在《綱要》中,不僅強調了“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還強調了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2、赫伯、裏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啟發

培養人的個性,順應兒童自然本性的發展。”美術教育是表現內心的藝術,兒童通過視覺藝術這一形式來表示個人的感受,從中體驗到快樂、成功、確定自身內在的本質和價值。美術活動為兒童提供了自我表現的形式。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題研究步驟: (一) 準備階段

學習《綱要》,和相關理論書籍或文章,結合本園實際和特色,確定研究要點和切入口。做好論證和方案形成的一些前期準備工作。

(二) 實施階段

1、對幼兒進行觀察、瞭解、分析,把握幼兒的現狀、特點、需要和潛力。

2、根據分析情況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適合本班幼兒的課題計劃。

3、經常進行教學觀摩,不斷改進教學模式。

4、每月進行研討活動一次,每週不定期交流;每月至少撰寫有照片的案例分析並進行交流。

5、利用照片、錄象、文字記錄和收集幼兒作品等多種手段做好過程實錄。

(三) 總結階段

成果資料整理、分析、展示;撰寫研究報告;請專家對成果進行評價。

研究成果形式和呈交日期

1、成果形式:結題報告、論文和隨感、案例記錄、研討活動照片、幼兒作品等。

2、呈交日期:6月

課題研究舉措

(一)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興趣可以開發人無限的潛能。

1、讓幼兒多感知大自然的美麗,親身去體驗自然界中藍天白雲,花鳥魚蟲,瓜果蔬菜等各種形態、色彩,感受發現其中的美麗,這些都將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和遐想,引發他們的興趣。

2、老師的教學方式和語言也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採用擬人化的方法介紹所作畫的特徵、表現方法,再以新穎的組織形式,藝術的引導和熱情的鼓勵,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3、創造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孩子的思維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響,為幼兒設計和提供一個良好、寬鬆、愉快、活潑的學習環境是必然的需要。教師應以親切的語氣,温和的表情使幼兒的心理處於安全、寬鬆的狀態中。利用幼兒精品和名畫來佈置教室,讓幼兒想象美、感受美,並提高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工具,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發揮想象、盡情表現慾望的場所。

(二)挖掘作品的內在情感,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手段,促進幼兒情感表現力的發展。

1、不同的繪畫,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風格,同時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點,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才能啟發幼兒去感受、體驗作品的真正內涵,我們的課題研究要充分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引導幼兒挖掘美,富有感情的表現美,將幼兒的美術活動滲透在主題活動和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實施。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要限度的給予孩子體驗和感知美的機會,自主的運用美術手段來表現,使孩子把自身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在藝術創造中。

2、我們一般的繪畫活動,通常是蠟筆水彩畫,在教學中,要努力突破這種侷限性,結合幼兒表現的需要,開展棉籤畫、印章畫、指點畫、水墨畫等,啟發引導,爭取做到同一作品,多種感覺;同一對象,多種角度;同一命題,多種表現;同一內容,多種手段。引導幼兒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手段,充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認識。

3、在幼兒繪畫活動時,啟發幼兒觀察、回憶生活中的美好情感,人們熱愛勞動,文明禮貌等美好事物,通過引導幼兒對這些美好事物的描繪,從中誘發幼兒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感,使幼兒的心靈得到陶冶,使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識、社會責任感、道德感在他們的心靈得到萌生,這樣,不僅使他們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同時激發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4、開展創意畫和隨意畫的練習,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通過講述一個故事、一段音樂,一個題目,現場的直觀表演,讓幼兒將自己心中的情境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隨意的線條、色塊、畫面,也可以進行多方位的聯想,畫出新的內容。這樣,幼兒能夠多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世界裏翱翔。

5、遊戲是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美術活動將要追求的目標,即美術活動遊戲化,讓幼兒在寬鬆、自由、和諧、開放的空間裏,引導幼兒自由表現自己的意願和感受,讓幼兒達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三)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提高幼兒美術作品的利用率。

1、多元評價。它能使教師更全面地瞭解幼兒的所思、所想、所感,通過幼兒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家長參與評價的方法,使幼兒既能表達自己和展示自己,又能獲得來自各方面的評價信息,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欣賞,正確地認識自己,看待別人,有利於自信、自尊、自我反省和評價能力的培養,教師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尊重每個幼兒的點滴創造,鼓勵別出心裁的表現情感的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情感表現力;不以成人的眼光進行評價,提高幼兒表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要提高幼兒美術作品的利用率,體現繪畫活動的教育價值。如:送給小班的弟弟妹妹,老師,或同伴間互相贈送等,還可以佈置教室、走廊、區角等等,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幼兒表達的慾望,為幼兒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展示的平台。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幼兒園實驗班的孩子整體繪畫水平得到了提高。

2、將孩子們的畫整理分類並附説明裝訂成冊。

3、總結好的美術教學方法進行整理運用 。

4、根據整個課題研究過程呈現論文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kaiti/mw8n9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