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活動方案 >

親子活動方案(精品多篇)

親子活動方案(精品多篇)

親子活動方案(精品多篇)

親子活動方案 篇一

設計意圖:

託班的幼兒剛剛入園,情緒不穩定、能力也很弱。老師帶全班孩子去春遊難度很大,我們將親子活動和春遊活動相結合,組織了一次託班年齡段的親子春遊活動。讓孩子很好地親近自然放鬆心情,把教育帶到大自然中去。

活動目標:

1、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尋找秋天的足跡。

2、在集體親子游戲中,體驗集體活動的樂趣,增進孩子、家長、老師三者之間的感情。

活動準備:

親子游戲材料:報紙、小球。獎品每人一份、獎狀每班一張。

活動過程:

一、親子游公園,家長帶孩子在公園尋找春天的足跡。

二、親子游戲,以班級間比賽形式開展遊戲。

遊戲一:大鞋與小鞋玩法:大人與小孩子互換鞋子,相互攙扶着向前跑,哪組先到終點為勝。

遊戲二:運球玩法:大人與孩子一起用報紙抬着一個小球向前走,不能讓球掉下,先到者為勝。

遊戲三:袋鼠跳玩法:大人抱着孩子學袋鼠向前跳,先到者為勝。

遊戲四:鑽山洞玩法:全體家長兩兩結對連成一排,手拉手搭成拱形,蹲下,成一長長的山洞。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從鑽山洞。

三、頒獎儀式。

按累積五角星的多少,評出能幹寶寶班、聰明寶寶班和快樂寶寶班。

給每位幼兒分發一份獎品。

活動反思:

陳鶴琴老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於是,我們將環境創設的空間擴展到大自然中。我們定期帶幼兒去公園去參觀,利用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摸、去看、去聞、去聽,用他們親身的體驗感受這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世界,放鬆心情。如這次親子活動是帶領新入園的託班幼兒和家長到動物園去遠足,讓孩子和家長感受自然環境中的教育。孩子在大自然的環境下,顯得那麼的輕鬆快樂,而且在大人地帶動下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體驗集體活動的樂趣,使孩子與老師、同伴間親近了許多,不再陌生害怕,這對新入園的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在活動中也會有孩子表 現十分任性,當着外人面前孩子不聽話這可怎麼辦?是給孩子面子,還是不給孩子面子呢?家長們各抒己見,老師還針對如何培養情感智力,關注孩子情緒、情感的重要性做了闡述。活動結束後,家長們表示願意與教師共同探討教育中的一些問題,也願意共同分享科學育兒的經驗。

親子活動方案 篇二

一、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提高廣大學生體質,真正落實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情趣盎然中鍛鍊身體,陶冶情操,發揮智力和個性特點,創設文明、健康、活潑、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活。展現新時代國小生形象,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用健康的身體投身於學習之中,特舉辦此次趣味運動會。

二、運動會主題

和諧、創新、陽光、健體。

三、比賽時間、地點

XX。

四、參賽人數、比賽項目及方法

參賽人數:各年級全體同學及家長。

比賽項目:

1、雙人跳繩

方法:按年級比賽,每十人一組,最後一組不足十人,三人以下的與上一組同時進行,超過五人單設一組比賽,家長搖繩,在規定的時間內(1分鐘)跳的個數多為勝,依次取名次。(秒錶)

2、運輸隊

方法:家長從起點快速跑到終點,以量雙手抱球(共10個球)返回放入指定位置,直至球運完為止,孩子再單手拍球,以最快速度將球送回原位,最快的隊到達終點為勝,依次取名次。(秒錶)

3、過河拆橋:

方法:家長和孩子共同合作,來回移動兩個呼啦圈,但人必須在圈內,到終點白線處,拿起壘球,投入投擲靶。(必須投進)然後拿起呼啦圈跑回起點,先完成的家庭為勝,依次取名次。(秒錶)

4、夾乒乓球

每家出兩名代表(一個大人一個小孩),大人用筷子夾乒乓球,小孩用勺子盛(從起點出發跑到終點夾住球再送回起點的筐中,中間掉的不算必須返回終點重新夾球,起點到終點的距離為4米),以一分鐘為限,誰夾的球多為勝(全部夾完時間沒到按時間計算名次)。(秒錶)

比賽方法

一二年級同時進行,一年級進行運輸隊和夾乒乓球,二年級進行雙人跳繩和過河拆橋。

五、獎項設置

每個項目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另特設若干優秀獎。

六、組委會

組長:

副組長:

裁判長:

裁判員:XX

雙人跳繩:兩名社區工作人員

運輸隊:

過河拆橋:

夾乒乓球:

攝像:

攝影:

新聞採寫:

後勤保障:XX

音響:

播音、禮物發放:

接待:

親子活動方案 篇三

一、活動主題:

跟孩子用“心”交流

二、活動對象、時間、地點及報名方式:

活動時間:20XX年5月28日(星期六)上午9:00-10:00

對象:社區內國小生及家長。(每名兒童可至少有一名家長陪同參加比賽。)

活動場地:XX東區12號樓前

報名:社區居民請做好準備,於5月19日開始報名,截止5月25日。居民可直接到社區報名,(聯繫電話:)

報名資料:姓名,性別,個人電話,以及説明參加比賽項目。)

裁判:熱心的家長及居民均可報名。報名方式同上。

三、活動目標:

1、通過孩子和家長的遊戲,增進孩子與家人之間的情感。

2、讓孩子們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

四、活動流程安排:

1、參賽家庭請於9:00前,到達XX社區廣場比賽現場。全員拍照留念。

2、社區領導講話並宣佈運動會開始。

3、社區領導宣佈比賽結果並頒獎。

五、獎項設置:

1、每項比賽產生冠、亞、季軍各一名。

2、每名參賽選手都有參與獎。

六、活動項目:

1、兩人三足:

比賽規則:家長和幼兒並排站立,將相鄰的兩條腿捆綁在一起,然後各參賽隊站到同一起跑線前待發令便向前奔跑。先到者為勝,兩人同步行進,不允許孩子雙腳或者單腳離開路面。

2、親子袋鼠跳:

比賽規則:讓幼兒抱緊家長的脖子,雙腿夾緊家長的腰,像小袋鼠一樣緊緊地掛在家長的前,家長雙腿併攏向前跳,先到終點者獲勝。遊戲規則:在跳躍的時候不能把孩子放下。

3、踩氣球:

比賽規則:家長一隻腳上綁6個氣球。遊戲開始?:家長背幼兒去踩對方家長腳上的氣球。在規定時間內以腳上留下氣球數多為勝。遊戲規則:家長在踩氣球時不能把孩子放下。

螃蟹夾球:

哨聲響起,家長與孩子手拉手,將一個球放在上面,身體側向迅速前進,如果在運球的過程中,這個球掉落了,那麼,該小組成員就需要回到起點,重新開始。看誰第一個到達終點。

七、活動注意事項:

1、運動會秉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運動精神,請參賽居民一定注意安全。為保證活動安全,請參加人員穿平底鞋。

2、如有遺漏、變更問題會及時在得潤社區微信公眾號上通知,請社區居民及時查看。

3、今後得潤社區將不定期開展“助弱剪紙創薪服務”“我愛我家公益微電影公益宣傳”“德慧智學堂”“微心願的認領”等活動,希望居民積極加入社區微信公眾號,隨時關注。

4、本次活動如有任何不周全的地方,希望社區居民們能諒解。下一次會更好!

親子活動方案 篇四

一、活動目標:

1、通過開展親子同樂美術創意活動,讓幼兒與家長一起體驗美術創意活動的快樂,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並在活動中增強幼兒團結協作、遵守規則的意識。

2、通過活動提升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知,體驗藝術活動的美好過程,充分享受藝術活動成果給自己及親人帶來的喜悦。活動準備:

1、每個家庭準備120釐米見方的單層瓦楞紙(幼兒園準備)號筆、24色油畫棒、壁紙刀、大剪子、擦手的毛巾或濕巾各一(家長自帶)。

2、彩色噴繪大幕布:“愛我你就畫畫我”、幼兒親子律動操《手拉着手一起走》、優美的背景輕音樂。每班選5名家委會成員,幫助維持秩序,或進行服務。

3、活動前各班召開家長動員大會,講活動須知:

(1)活動中不允許帶食品,確保保持場地的衞生。由於場地有限,所以每個孩子只允許一個家長陪同參加,另一個可以在一旁進行拍照,活動結束後歡迎攝影高手將照片發給老師!

(2)親子活動的參與對象為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儘量不要請爺爺

奶奶或親戚代勞,無論工作有多忙,請在一年中唯一的這次活動抽出時間陪陪孩子!

(3)注意安全,家長在協助孩子作畫時,要注意保管好和正確使用壁紙刀、大剪子等工具,避免劃傷。活動結束後,各班教師將幼兒帶回,其他家長

(4)可以準備特色的親子裝在當天亮相,攝影師會為你們留下那經典的一刻,永生難忘!

二、活動過程:

幼兒親子律動操《手拉着手一起走》

《愛我你就畫畫我》親子美術活動

三、宣佈主題:

愛我你就畫畫我

四、活動須知:

在活動中要充分注意和孩子的協作,在給孩子給予幫助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積極配合,不要自作主張將活動全程包辦,那樣就失去了活動的意義。家長也要充分利用難得的活動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讓孩子感受無與倫比的關愛和呵護。

五、講解活動流程:

請小朋友躺在畫紙上,讓爸爸媽媽把身體的形狀描繪出來。然後再請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們一起描繪另一個自己,完成

自己的作品後,用剪刀把作品剪下來。這樣一個動作生動、線條豐富、顏色鮮豔的“小朋友”就誕生了!

放輕音樂,各班幼兒和家長,在教師的帶領下到規定的場地中領紙開始作畫。教師全面指導,並進行拍照。

各班展示作品,併合影留念。

六、結束:

感謝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配合!通過本次親子繪畫活動,不僅使家長又一次的走入了我們的活動,瞭解了幼兒園活動的豐富多彩,也使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的到了進一步的融合與激盪,同時也使我們橋東一幼“家長學校工作”的新模式達到了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果!小班組《愛我你就畫畫我》親子美術活動到次結束,請各班老師將幼兒帶回,家長攜帶幼兒作品“另一個我”退場,各班工作人員留下開始清場。(放輕音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odong/ezrv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