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節日賀詞祝詞 >

新版温馨中秋節祝賀語多篇

新版温馨中秋節祝賀語多篇

新版温馨中秋節祝賀語多篇

中秋節的習俗 篇一

一。 舞火龍(舞火龍、遊花車、舞醒獅 )

活動一般於晚上八點半開始,但節日的氛圍下午便已濃重。行走於村道間,路邊兩排綠化樹上,均貼有活動期間路邊禁止停車的通告, 晚上八點,鞭炮鑼鼓聲響起,活動拉開序幕。一條80米長的長龍被擺放於祠堂門前,在此次活動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龍頭香;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們紛湧上前,將長壽香插滿龍身。醒獅舞動着,村民們笑着、喊着、擁擠着,將節日的氛圍襯得更為濃重。

八點半,活動會正式開始。司儀一聲令下,100名孩童同時舉起舞龍棒,通體赤紅的長龍立時泛活,飛旋於上元村的街頭。最前方是一面“龍牌”開路,“龍牌”上方寫着“歡慶中秋”四個字;80米長的火龍緊隨其後,遊人們喧囂着、簇擁着、追趕着,在龍身上見縫插針的插上長壽香,而火龍中途也要停下來換兩次香;緊隨火龍的,是8輛一字排開的花車,包括八仙過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紗、唐僧師徒等傳説人物;彩車之後,又是一條40米長的金龍,在22名精壯男子舞龍棒的揮舞下,金龍直欲騰雲沖天;最後,十多條醒獅壓陣,搖頭晃腦、閃撲騰挪,栩栩如生。

火龍隊伍拉起來,浩浩蕩蕩,近300米長。數名藝人夾雜於隊伍前後,敲鑼又打鼓;數十名孩童遊戲於隊伍左右,手執紅燈籠。火龍要從晚上八點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點許才作罷,最終回到出發時的祠堂處。

二。吮田螺( 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僅是三水的一個傳統習俗,在珠三角一帶都很盛行。 如今的農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習俗,就像吃月餅和柚子一樣,還一直保持着, 其實,不僅在中秋節當天,平時在大排檔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歡迎的。中秋前後,是田螺和石螺當造的季節,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風俗。資料顯示,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更説小孩子中秋吃田螺,會“明目”。按傳統,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對天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聰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的壓軸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氣、晦氣作用。

三.燒番塔(番塔“節節高”萬人來觀賞)

中秋晚上, 村中老人將水果、月餅整齊碼好,在塔底插滿香。番塔是提前由眾多村民,花費數小時用一塊塊紅磚“生砌”(不加灰砌)而成。 由於塔身上小下大呈錐形,因此壘塔時,從下往

上每一層都要向內部收縮一圈,最上層頂端僅留一孔,這樣更利於火苗上躥,火苗越大預示着生活越興旺。八月十五晚八點,鼓聲響起,醒獅經過番塔就會打開塔底的爐口,點燃,從番塔內瞬間衝出漫天星火,彼時響起煙花聲,火光、月光,與煙花的閃光相互輝映。

“燒番塔”又名燒花塔、燒瓦塔、燒瓦子燈,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有流傳。在廣東境內,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區的農耕文明發展較早的村居最為流行。農耕時代遠去,工業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崗村、西樵鬆塘村、羅村上柏村少數幾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燒番塔,民間傳言源於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點火燒番塔為號。後演變為秋收祈福,更有寄予生活紅紅火火之意。此外,鬆塘村中的池塘名為月池,據説繞月池遊走一週可以帶來好運。 如今,燒番塔是鬆塘村遠近聞名的一個民俗項目,每年此時,有上萬人從四處趕來觀看,而不僅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動不斷得到發揚光大,番塔從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動持續2個小時,熊熊大火不熄,煙花不斷,每個人都沉浸在這花好月圓之夜中。

四.豬籠餅

豬籠餅是佛山傳統的中秋傳統習俗之一,由長輩送給孩子,一個巴掌大的竹編小豬籠裏面,裝着一隻小豬造型的蓮蓉餡餅,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豬般容易帶,容易養。

中秋節的古詩詞 篇二

1、宋)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唐)李樸: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3、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中秋節簡介: 篇三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從2008年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介紹 篇四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介紹 篇五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俗話説“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事實上根據粗略統計,滿月出現在十五的概率是50%,出現在十六的概率是40%,剩下10%左右的概率會出現在十四和十七。

月球繞地球轉動一週為一個“朔望月”,“朔”為農曆每月七年級,這時月亮正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月亮和太陽黃經相同,人們從地球上看不到背向陽光的月亮。“望”通常為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這時地球正好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太陽和月亮黃經差180度,人們從地球上看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月亮此時最亮、最圓。

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最近時有36萬多千米,最遠時有40多萬千米,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如果在上半個月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五圓;如果慢了,就會“晚點”,趕在十六或十七到達圓月的位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eriheci/v9wqp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