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清明節感悟精品多篇

清明節感悟精品多篇

清明節感悟精品多篇

清明節感悟 篇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傷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清明節,讓人思念,讓人悲歎,令人振奮,這裏藴含着許多先輩們的事蹟,可是,他們卻入土為安,給人們留下來的卻全是思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年的清明節到了,你現在在思念着誰呢?

燕子飛到南方了,可有再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可有再發青的時候。可是,我親愛的姥爺,您一去不復返了。您在冰冷的墓地裏已經長眠很久很久了。孫女和您近有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麼會不讓您的孫女在思念中一天天的痛苦,一天天的悲傷,而又惆悵滿懷呢。

記憶中的清明節會讓我想起,我和姥爺,大姐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了。記得在清明節的時候,姥爺經常會陪我和大姐一起去盪鞦韆,而且姥爺經常會給我們講:"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才改之秋千。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爺的話使我和大姐感到振奮,所以,從此以後我和大姐便每天去培養精神。可是,現在沒有姥爺的清明節,看見那熟悉的景象,我和大姐便思念了起來,便心痛起來。有時,我真的想大聲的喊出來,有誰能告訴我,那樣愛孫女的姥爺怎麼就再也回不來了。

透過蒙蒙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很熟悉的小山坡,滿山長的都是草,還有五顏六色的花朵。是啊,那一棵棵的樹,讓我感到了無比的親切。是的,小樹就是姥爺帶着我和大姐去小山坡上栽的。因為姥爺説過:"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了。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每到清明節人們就會提着一棵棵小樹苗去栽。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景物依舊,姥爺卻早已不在,畫面再次出現,一個小女孩和大姐在前面抬着小樹苗歡快地跑着,那個緊隨其後的老人不正是自己親愛的姥爺嗎?

小女孩和大姐聽着姥爺的嘮叨,知道了清明節的習俗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大姐和小女孩卻不知道姥爺眼中的憂傷,姥爺是延長自己的生命在給小女孩和大姐最後的快樂。

姥爺走了,在思念和悲傷中,我一天天的長大了。也如此明白,燕子能再回來,楊柳有發青的時候,可姥爺卻不再回來,陪我和大姐度過的是長長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

感悟清明 篇二

清明,草長鶯飛,小雨聲稀;清明,撫今追昔,緬懷先祖。

清明,我們飲水思源,修墳祭祖,敬奉先人。

那壘在墳塋的一鍬鍬泥土,那飄向空中的一縷縷青煙,那虔誠之至的一個個叩拜,表達的是後人的心意,彰顯的是我們對先輩的敬重與懷念,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清明是感恩與追思的日子。

千百年來,清明節已成為人們恪守的掃墓祭祖、瞻仰先人的日子。

清明節,短短的法定小假日,縷縷思親之情和濃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氛圍在九州的天空和大地上瀰漫。

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祭奠先烈,感謝先賢恩師;人們不約而同地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祭奠逝者,緬懷先人;有的不遠萬里,認祖歸宗,回鄉掃墓。

如今,人們逐步拋棄了一些陳規陋習,鮮花祭祖、網上祭奠等方式受到了人們的青睞。

中華民族“根”的意識、“孝”的文化在清明節得到了真切而文明的詮釋。

國家的法定假日,肩負着傳承傳統文化和特定價值觀念的使命。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忙碌的人們沒有忘記這個感恩節。

在追思中學習感恩,更多的是在感恩中感悟生命的真諦、生活的真理。

值此清明節之際,讓我們一起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人和事。

讓我們的老人安享晚年生活,讓我們的子女懂得感謝生活與親人,去讀懂那或慈祥或深沉的'父母之愛,讓我們與愛人彼此體貼關懷,讓我們與朋友真心相處。

讓我們珍愛生命,珍惜擁有,善待親人,也善待自己。

清明,它既是一個節日,也是一個節氣。

清明時處陽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甦,一切皆清潔而明淨,到處生機勃勃,是一個極富詩意的節氣。

歐陽修有詩云:“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時節,人們紛紛走出户外:垂髫孩提撲蝶追逐,年輕的朋友踏青賞花,耄耋老人悠閒放紙鳶,好一場春天的嘉年華會!人們親近自然,自由吸納大自然的純陽之氣,享受着春天的無限光明。

清明是我們與春天的約會,是生命飛揚激發的季候,它充滿着對生命的祭奠與感想。

清明是俏麗温柔的,更是孝順的。

清明,讓我們多一點昂揚,少一點低沉;多一點悠揚,少一點淒涼;多一點感悟,少一點追悔。

讓我們在祭祀祖先、懷念先人的同時,更多的擁有感恩、責任與使命,讓清明這一傳統文化得以永久的傳承,並賦予它更加文明的新內涵。

清明節感悟 篇三

今年的清明節已過去十多天了,但我感覺去老家掃墓祭祖時的場景卻有點冷冰冰的味道。究其原因,就是幾個堂兄弟在外打工因不捨得耽誤工作、往返路費等而沒回來給已故的長輩“掛青”。其實,這種事情的發生在我印象中並不是第一次,先前也曾出現過幾回。兄弟們為何要這樣做?最起碼也得派個家庭代表回故鄉為死去的親人盡點孝心吧!更何況這世上的錢有誰賺得完呢?縱看同村別的家族掛青,人家都是一大撥一大撥的,多者可達三、四十人,但聯想到自己家族卻只有可憐的四人(小平弟時常單幹,只管他父母的)。即:新元兄、木根弟、兒子和我。其箇中滋味,那人少力單的感覺在當時就不言自明瞭。

我家族所安葬的親人之墓大概有三十餘堆,皆埋在前後山的不同位置。其中除奶奶、父母、叔嬸、兩侄一弟等等之外,其餘的我都未曾見過面,就更不知他們的名字和長相了。這麼多的墳墓,要在清明節這天完成堆土、除荊草、放炮、插香、點燭、燒掛錢紙、敬酒菜等一系列的清明祭祀活動,時間上的確顯得很不夠用。再説嘛,我是從縣城出發,還要催妻子、兒媳等早點起牀,雖是自家專用車但要跑近五十里的路才能趕赴老家。如果不是年前剛修好了吉陽大橋(通往水西的第二座橋),恐怕還要在路上堵車達兩小時之久呢。這要感謝當今縣政府,為全縣或水西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清明節(4月4日)這天的清晨,大概是早上七點鐘左右吧,木根弟打電話催我早點趕回老家掛青。我縣水西的幾個鄉鎮一般都是選擇這天回老家掛青掃墓的,所以,從縣城通往水西的路上,來往班車、汽車、摩托、電動車等川流不息,人們只得減速慢行。加上妻子、兒媳的拖累,我們捱到八點鐘才動身開車前往,待至老家時,已經九點多鐘了。但哥嫂、木根弟卻責怪我們去得太晚了些,他們哪裏知道我的難處,也不理解路上車多路爛只得慢行的道理。我已將上述情況跟他們如實説明了,但還是不能徹底消除他們的疑慮,其另有微詞地埋怨道:“你們何不早點起牀呢?”。

起早了,兒子、兒媳有意見,但晚了則哥嫂、木根也有看法。此真有些矛盾唄,為了把清明節中的事情做好,我還是儘量保持克制的態度。在兄長家吃過早飯後,我吩咐嫂子就不要去山上掛青,只留她在家裏負責弄飯吃。妻子有病,兒媳帶小孩,她倆也就不能參加上山祭祖活動了。上午十點左右,我和大哥、木根弟弟、兒子等一行四人,先到村前山的虎形上去掛青。此地有五堆已故親人的墳墓在那等待着我們去祭拜,由於人員太少,咱們分工兼合作,挖土上墳、插香燭放鞭炮、掛錢紙敬酒菜等,連貫着逐一完成。不一會兒,五堆墳墓的掛青事宜就已宣告結束

緊接着,我們就向西進發。來到老水庫中央一堆不知稱呼的親人墳前,見地上茅草被火燒完的灰燼狀,黑一塊光一塊的,正像老男人頭上特意理的青紫相間的光禿貌,聽説那是春節十五“上燈”祭祖時本家兄弟們之所為造成的。但當看到墓上長有一棵手臂粗而帶刺的荊樹時,木根弟就用鋤頭把它挖掉,因沒帶鐮刀,這鋤頭又不太好使,結果在樹蔸部位挖了幾下,還是挖不斷。我們幾個就幫着用手將它從墳上往下推拉,最後終於把那荊樹弄斷了,但我的右手卻被棘刺劃破出了血,我就用紙錢擦抹直到血幹為止。

前山的獅子口的北面,也有幾堆不知名的親人墳墓需要我們去祭掛的。因此處較遠,且柴茅荊棘叢生,所以,我們就不敢冒險而去。只得對着它們的方向履行祭祀活動了,我們當中點火燒紙的有之,插香放鞭的也有之,提壺籃敬酒菜的亦有之。當經過村中的幾處土地爺或祠堂時,我們皆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祭拜事宜。上述事罷,我們理應走向村後山的墳墓去掛青了,而且,它比前山的墓要多得多,且更分散,不太重要的地方,雖然我們已去掛青過,但在此我就不再詳細的寫出來喲。

來到後山九龍坑,我父母的墳墓就埋在那裏。當我率先沿着父親墓堆方向一路搜尋時,因樹密棘茂,卻一時找不到父墳的地址,只好回身尋覓,才得以找到他的葬處。為此,我們挖土的挖土,提土上墳的就需蓋用兩簸箕土才能掛妥七至九片錢紙,餘者則分別插香點燭,放炮敬酒了。本來我還想為父親多祭祀一番,也特想為母親更作勁的盡孝一把,但考慮木根弟在現場,怕他另有看法。再説,我這麼做了,那後面的墳怎辦?如果堆堆都這樣去做,則時間上肯定不夠啊。

有個小細節的問題,在此我有必要説一下啵。我用扁擔挑着簸箕走在路上,村人見我正在累着力,他們就開玩笑説:“現在掛青時,總是累倒老頭子,卻歇壞後生啊!”。兒子聽後,頗受啟示,覺得過意不去,就走過來要把我肩上的擔子給他挑。但在挑擔走山路的過程中,因他沒穿高筒子鞋,且路面濕滑,他卻差點摔兩跤了。見兒子如此狼狽,我還是要求自己再挑擔子,但他決意不肯,我就敦促他要留心眼選好路慢走才不會跌倒呀。

大約下午一點鐘左右,我們來到焦坑入口處,但卻找不到四叔(木根的父親)的墓地。憑記憶我帶頭衝在前面,但兄長説走過了頭,於是,我們又往回走,還是沒找到。我總感覺應該向前走,大家就掉頭着向前搜尋,經幾次的來回折騰,我們終於找到四叔的墓葬了。堆土、掛紙、放炮、插香燭、敬酒菜等,我們一樣不漏的操作着,直到向焦坑心臟——髮根弟和頭喜侄子墓處的進發前為止。

無論是在村前山,還是後山的各個地方,只見山上草木葱綠,野花遍地,紅白相間。真是好一派迷人的春色,但因忙碌勞累,我們皆無心欣賞這些美景。不過嘞,不愉快的事也難免時常出現。比如:路濕而滑,我兒子險些摔了兩跤;路兩邊荊棘、雜草長勢茂盛,我們被棘刺掛爛了衣褲等等。

在給髮根弟和頭喜侄子兩堆墳掛青時,我的手機突然響起,一接聽,才知是大哥的三女兒春香的聲音,是要我們回去吃中飯的。三侄女問:“還需多少時間可掛完青?”我答:“可能要過一小時之後吧。”掛完堂弟和侄子的兩堆墳後,我們又向揚眉石方向前進。此處正埋着爺爺、四嬸、姑姑(未成年)還有不知名的另外兩堆親人墓。姑姑的墳矮小,很不起眼,我們想把它堆高。去年掛青時,因冬根弟用鋤頭挖了旁邊一户鄰居的土和磚塊等,結果被其發現,為此還吵了一次口。經我等細心調解,最終才得以平息。爺爺處的幾堆墳輪到最後掛完,所剩清明祭品——香燭、紙錢等不能帶回家,必須在此全部婪燒掉。

到前後山墳墓、土地公等祭奠後,我們一行四人已精疲力盡,兄長和木根還需回家進行祭拜活動。當我們來到大哥家時,已經接近下午三點鐘了,桌上的飯菜也已變涼,但天氣温和,又沒落雨,我們感覺吃得還是蠻舒服的。儘管大哥的幾個女兒在場,但她們已出嫁,按照習俗,她們就不能上山掛青了。清明吃飯,我們只有一桌人,但同村別的家族,多的可達三、四桌。兩相對比,我們人少,勢單力薄,場面也顯得冰冷許多。

別的地方清明節掃墓時,可能含有悲情和懷念的色彩,但本地的水西各村似乎大多數人只講排場和聲勢,哪裏還記得要為死去的親人流淚呢?這些在清明節中做酒席多桌者,就顯得後繼有人,也像徵着家族團結,興旺發達。不可否定:儘管水西人在掛青時,也為已故親人盡點孝心,但卻難免出現過多講究排場和喜慶的氣氛。這正是如今有人曾否定過的:“現在的清明節確實變味了,居然還有後輩在掛青時也能高興得起來呢。”。而我的回答是:因是大家族一羣人去掃墓,你總不可能只為自己父母難過吧?何況伯父伯母、叔嬸等也是你的親人啊,如果做法稍有偏差,堂兄弟、侄子等肯定對你不滿哦。

清明節感悟 篇四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 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節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農諺。清明節也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在4月2日也是清明節的前夕,老師帶着我們兩個班排着齊整的隊伍走向公園中的烈士塔。到我們來到時,已經有兩個學校在等候掃墓,我們排在第三個,我們站在台階旁邊等候邊練習着詩朗誦。

終於輪到我們進行掃墓了。我們兩個班排着整齊的隊伍來到烈士塔下。我想現在站在烈士塔下的同學老師們,心情一定是沉重的。帶九分憂傷的。

掃墓活動開始了,小主持人對烈士們進行了讚頌,然後讓我們默哀一分鐘,當時,現場上十分安靜,靜得彷彿一根針掉地也能聽到,我們每一個人都低着頭閉着眼睛,默默地為守護我們國家犧牲的烈士哀悼。默哀結束後,由我們班為烈士獻上詩朗誦《緬懷先烈》。在那一句句有感情的詩句中,帶着我們的尊重,帶着我們的一顆顆感恩。敬仰的心。我們把心獻給了捨生死要守護國家的英雄戰士們。我們詩朗誦結束後,又聽了五五班的演講。結束後,我們到紀念碑前撫摸他們的靈魂……

我們今天的快樂生活是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我們要繼承他們不怕犧牲流血,勇向前的奮鬥精神,長大後建設我們美好和諧的家園。

《感悟清明》 篇五

歲歲清明,縷縷相思念親恩。

一年一度,清明又至。

這一植根於傳統深處的緬懷先人追述祖恩的節日,在我心中激起追憶逝者的波瀾。

我和往年一樣,約子女一起到我父親母親墓地燒紙掛錢,焚香叩拜;又和老伴一行數人專程到岳母、大哥墳上祭掃。

中國的清明節是重要的祭祖節日。

據專家介紹,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曆史。

清明最早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

氣温漸漸升高,正是農耕的大好季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古代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就把寒食延至清明,由於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

清明踏青在宋代最為流行。

清明掃墓在唐朝就開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在繼承。

清明祭掃緬懷先人的形式多種多樣。

傳統的有燒紙掛錢,修墳除草。

近年來又出現一些新形式,如:獻一束淡雅的鮮花表達無聲的交流和思念;植一棵長青樹,掛上先人名,意在將思念植於土中,四季長青;在家供奉牌位,家人團聚,共同祭拜,教育後代飲水思源。

我還覺得清明節寫篇懷念文章,寄託對先人的哀思,既不落俗套又意義深遠,也不失為一種好形式。

從2008年開始,清明節作為法定的假日,這一決定得民心、合民意。

清明假日化是對這一傳統節日的正名。

以前曾一度認為清明掃墓祭祖是迷信。

千百年來人們在清明節裏通過掃墓祭祖的方式懷念先人,“慎終追遠,明法厚道”,體現了感恩祖宗,傳承家庭榮譽的文化傳統,怎能説是迷信呢?

今天鼓勵人們過清明節,正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悟和認同。

清明節不僅是掃墓這一形式,它承載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

寄託着炎黃子孫崇敬先人,仰慕先賢的情懷,它對延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精神起着巨大的作用。

清明假日化,我們更應該深刻領會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要通過對先人的感恩、敬仰,獲得思想昇華,通過對先人的緬懷,獲是靈魂的薰陶。

祖宗恩情不能忘,傳統文化不能丟!

清明節的真正意義就在於讓我們民族的優良文化得以代代相傳,萬載永續。

退休後有時間回憶過去,一個個先我而去的親人、好友,他們的形象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我一一的將他們的事記下來,以寄託哀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念他們就將這些文字翻出來重温一遍。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我對已逝的親人之恩,雖難以回報,但我始終沒有忘記他們。

他們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力量,他們的坎坷讓我認識了歷史,懂得了人生。

讓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能得以相傳,是對是錯任評説。

這就是我一個古稀老人提筆作文的目的。

清明節感悟 篇六

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這個節日已經到來了,可是晴空萬里並沒有下雨的痕跡,但我還是帶着一顆沉重的心去祭拜我去世的親人們,探望他們。

那是一個晴朗的天氣,可我的心猶如一顆石頭壓得那麼重,由於在這以前我一次也沒去探望過他們,只是每次都在聽奶奶説的,我每次都希望去探望一下他老人家怎樣僅此而已。就在這時我的願望實現了,去的路上我心不在焉偶爾回答一下表姐的問題,我心裏想着:爺爺你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否聽見我想你的話語呢?

一路上我們摘了許多的鮮花給爺爺,讓她老人家開心一下並知道她孫女來看她了;我們默默的走向爺爺的墳地去,而真正走到那裏是我的心裏的石頭落下了,但空氣彷彿一下子凝固了起來,我的雙眼一直死死地盯在墓碑上,我見到爺爺了。

可是當我要去獻花是我在路上的衝動一下子沒有了,只是單純的膽怯和逃避而已,最後我只是看了一下爺爺便走了。

這個清明節讓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也讓我看到了爺爺。

清明節感悟 篇七

清明節快到了,學校今天安排到宜昌東山烈士陵園裏去掃墓。早上8點30分,我們出發了,10點多我們來到了東山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

通過在這次掃墓活動,我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千千萬萬箇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一個個革命英雄,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新中國的獨立,前仆後繼,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雖然我們在少年西點經常徙步行軍很累,訓練也很辛苦,但是想想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想想他們為祖國所做的貢獻,我們是無法相比的。在悲傷的音樂中,我們為英雄烈士默哀,我的眼前彷彿浮現了那些烈士英雄們為國血染沙場的景象,那時我感覺我渾身充滿一種正氣和力量。在烈士墓前宣誓時,我高舉右手,大聲喊出每一句誓言。誓詞迴響四周,反映了少年西點陽光學校學員們的精神面貌。

我以前是真的錯了,現在的我已經深深地認識到這一點。面對革命先烈紀念碑,我不得不懺悔曾經做過的事情,他們為我創造了那麼好的環境,而我卻為了我自己的私利,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的事情。現在的我已經快畢業了,如今的我信心十足,“勞我筋骨,苦我心志,展我風采,立志成人。”的校訓我會永遠記在心裏,少年西點生活的經歷會伴隨着我成長。

清明節感悟 篇八

“噼裏啪啦!……”一陣陣炮竹聲響了起來,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咱們不謀而合地來到山上掃墳。今日,我、媽媽、哥哥一家、外公、婆婆一同爬山去掃墳,一路上咱們歡聲笑語。俄然聽見一位正在上墳的老奶奶像個宣揚防火隊員正告咱們:“上墳後,必定要等火滅了後才脱離,對面的山昨日都起火了。” 咱們來到外婆的墳前,點了幾柱香端端正正的插在墳前,再把紙錢扯開點着。燒完的紙錢化作一片片白灰,隨着風飄向遠方,比及紙錢燒完、火滅。咱們一行人才慢慢脱離。在下山途中,咱們邊採蒿菜邊説笑。俄然,從不遠處的油菜花地鄰近的樹林傳來“噼裏啪啦!”聲,向山腰望去,一縷縷青煙直衝天空。接着聽見“着火了,快去救火!”地叫喊聲。一瞬間,青煙減退,咱們也向山下“撤離”。真是驚險的一幕。伴隨着驚險,咱們的蒿菜也採摘半口袋了。快到山腳了,不遠處有一火堆雄壯的燒起來了,都以火上三竿了。逐漸的火勢肆無忌憚地猖獗,連孝竹都吞沒了,咱們無法控制,只好趕忙撤離。而有些在火災鄰近的人,不肯承受勸説,持續吼叫着往火災現場竄,風也跟着竄起來了,火也跟着向四周竄。咱們在撤離的一起企盼着救火隊趕忙到來。晚上我吃着熱騰騰的蒿菜粑,儘管有些高興,但還在為那場火災祈求。期望咱們在清明上墳的一起,牢記安全、防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mw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