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秋節的故事(通用多篇)

中秋節的故事(通用多篇)

中秋節的故事(通用多篇)

中秋節傳説故事 篇一

中秋節傳説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説:“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麪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節傳説故事二:吳剛伐桂

傳説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説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説,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説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傳説故事三:玉兔搗藥

此傳説最早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結:前三大中秋故事處處帶有神話傳説的影子,關於三者之間的聯繫,有一説是這樣的:相傳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不死藥,交給姮娥保管。逢蒙聽説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羿,姮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裏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以下三大傳説,則有着一定的歷史原型,與知名歷史人物和史料記載緊密聯繫。讓我們繼續細品吧!

中秋節傳説故事四:玄宗遊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衞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傳説故事五: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説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裏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中秋節傳説故事六: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關於中秋節的故事 篇二

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説之三:

關於中秋節的故事 篇三

三大起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禮記·月令》上説:“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如今,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關於中秋節的歷史起源,説法較多。流傳最廣的説法有三:

其一,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説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其二,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其三,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説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到了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樑錄》説:“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四大傳説

第一傳説:唐高祖與“祝捷餅”

中秋節的第一主角是月餅。關於月餅的來歷,傳説很多,較流行的觀點是出現在唐朝。唐初,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羣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脱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羣臣,君臣一道品嚐,賞月。據説,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説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上古時,中國古人對日、月、星辰等天體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風俗,在拜月時,都會供上一種圓圓的小餅子,這個小餅子才是月餅的雛形。

第二傳説: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説了月餅來歷的傳説,再説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説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麪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説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脱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説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並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雲頭豔豔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如“明嘉靖《威縣誌》稱,“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第三傳説:吃月餅與“殺”

中秋的傳説多是美妙的,但這個“殺”的故事卻滲透了一段不愉快,它與元末起義的傳説有關。在元未,天災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知道。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醖釀起義,相約 “殺”,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祕,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裏,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其實,這個傳説應該是張冠朱戴了,想出“吃月餅,殺”妙計的是當時江蘇泰州的大鹽商、後來在蘇州稱王的的吳王張士誠,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當年並沒有這麼牛,他和尚、要飯出身,後來過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興鬧革命,並最終奪得江山的。

第四傳説: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嫦娥奔月,是一則家喻户曉的愛情傳説,在所有中秋傳説中,它是最為悽美的。嫦娥奔月怎麼與中秋節聯繫上的?這裏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均見於《淮南子》。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揹着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説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在這兩種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筆記進行過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種版本:她是因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絕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觀點後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們自己的研究心得。閒話少説。嫦娥奔月後,變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間便就開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別是結了婚的女人,在中秋節一定要拜拜月的,因為月屬陰,主生育,過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懷孕。拜月時,會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另會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過去女人在中秋時,還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為是過去中國民間乞子心願的一種流露。

中秋節的故事 篇四

今天是中秋節,媽媽給我查了一些關於中秋節的資料,我看到資料上説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於“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中秋節又叫“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媽媽又給我講了月餅的來歷,傳説董永的妻子是天上的仙女,仙女又給董永生了個大胖兒子。有一天,兒子長大了,兒子就想,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有媽媽,自己卻沒有媽媽呢?他越想越傷心,天上的吳剛一見,心就軟了,就打扮成一個農民的樣子走到孩子面前,説:“可憐的孩子,我送你一雙登雲鞋,等到月亮升起的時候,你就穿上登雲鞋,跳到天上去,你就可以見到你媽媽了。”説完,那個農民就“嗖”地一聲不見了。可憐的孩子聽了吳剛的話,傻傻的一直等啊等,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就穿上了登雲鞋,終於等到明月升起的那一天了,一蹦就跳上了月宮,仙女們看見可憐的兒子來了,就把嫦娥姐姐送的蜜糖做成仙餅,給兒子吃。玉帝知道後,龍鬚大怒,就説吳剛多管閒事,就罰吳剛去砍樹,玉帝還派人叫那孩子的登雲鞋拿回,打發麒麟,把那可憐的孩子打下了凡間。

不久,那個孩子做了大官,就想起了媽媽給他做的仙餅,就叫人們把這餅做成圓的。後來後人就把這餅稱為月餅。

原來月餅有這麼多故事啊!這個中秋節我學到了許多關於中秋節的知識,這真是個有意義的中秋節啊!

中秋節的故事 篇五

不知不覺,又到了農曆八月十五,按習俗,過中秋節最重要就是吃月餅了。在八月的初旬,家家户户都忙着買月餅。

時間到了八月下旬,中秋節開始了。以往,每到中秋節,我們全家人都在院子裏度過,就是在院子裏擺一張桌子,桌子上鋪了好多好吃的,當然少不了月餅了,每年都這樣,真叫人膩味。

今年,我們改頭換貌,全家來到岐江公園賞月。我們把席子鋪在草坪上,一邊吃東西,一邊躺在席子上賞月,好不舒服!到了晚上8—9點時,月亮姐姐才開始露臉,她很害羞,還是個靦腆的小姑娘。月亮開始慢慢挪動,慢得叫人看不出來,約莫半個小時後,月亮終於揭開了她的神祕面紗,皎潔的月光,大地在貪婪地吸取月亮的精華。這時,我對爸爸説:“老爸,今天的月光多麼美麗,我們來説一説月亮的詩句吧。”我迫不及待地先説:“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爸爸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我續:“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我和爸爸津津有味的聯着詩句。

漸漸的,公園裏遊人越來越多,許多遊人和我們一樣三三兩兩的坐在草坪上賞月。岐江河的水波光粼粼,碧波盪漾,遊船在江水裏來往穿梭。不遠處,一股音樂噴泉散發她那芬芳的清香,展現出她那五顏六色的衣裳,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月色、燈火交相輝映,天上、人間無限美好,我們置身於這樣的良城美景中,口嚼月餅,仰天遙望月色,耳邊縈繞着悦耳動聽的音樂,心慈神往,好像來自天籟。

這就是我與中秋節的故事。

中秋節的故事 篇六

今天中秋節,我們終於團圓了,我們盼望的燒烤終於來了。

今天下午,我便發瘋的向我媽媽追問:“媽媽,今天晚上的燒烤工具準備好沒有?我好想吃燒烤啊!”終於到了晚上,我們一家好不容易團圓了,姑媽一家,表弟一家還有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都到齊了,我們可以燒烤啦!

我們擺好了工具,拿起了一塊肉放在上面開始燒烤,我燒着燒着抬頭看了看天空,今天的天空真黑啊!月亮真圓啊!簡直就是一個掛在天空上的大月餅,好想把它摘下來放進嘴裏吃掉。隨即,我又想到原來月亮圓就是代表家人團圓,家人門過園就是代表月亮圓,原來如此啊!今天真是一個家人團圓的好日子!

看看天上的月亮,我真想問:“嫦娥姐姐,你在廣寒宮冷嗎?今晚你有人陪伴嗎?”我又想起了獨自在異鄉的李白,正在吟誦着:“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當時,我也想敬一杯灑給他,可是我不能喝酒,所以我敬了一個小雞腿給他。想着想着看了看正在忙碌中的爸爸媽媽們,他們一天到晚都在忙前忙後,忙完這個忙那個的,但是他們不管有多忙,都會抽空來陪我,想到自己和李白和嫦娥比,自己比他們好多了,他們沒有親人,沒有人陪伴,只能獨白在生活多麼淒涼,多麼痛苦啊!

想了那麼多,我看了看自己的雞腿都烤焦了,可是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這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這讓我感受到了家人團聚的快樂,就讓我們好好珍惜一下現在的家人,好好珍惜一下現在團聚的快樂吧!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

關於中秋節的故事 篇七

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説:“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麪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吳剛伐桂

傳説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説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説,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 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説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衞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的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起源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聯合抗元,為了避免搜查嚴密,劉伯温獻計策,將“八月十五夜起義”幾個字寫進餅子裏,這樣通過中秋節這樣一個餅子傳遞信息,賞賜給羣臣子。之後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下來。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説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説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裏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 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 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vrr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