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

噩耗傳鄰里,戚友共悲哀;人有生死,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只能悲傷的追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追悼會上來賓致辭,請您閲讀!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1

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各位父老鄉親:

詹老先生走了,走的匆匆,沒留下任何遺願;詹老先生走了,走的從容,沒留下任何遺憾。詹老先生生於1920年農曆6月22日,卒於年7月6日21時24分,無疾而終,享年91歲。

詹老先生出生於許咀村一個貧寒的家庭,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社會。少年時代是在黑暗的舊中國度過的,年幼的詹老先生聰明好學,在他父母的鼓勵下,詹老先生唸了2年私塾國小,在校期間,他勤奮好學,成績名列前茅。由於家庭貧寒,生活所迫,從小就養成自力更生習慣的詹老先生,從此與讀書擦肩而過,為了家庭的温飽,過早地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和體力勞動,承受着常人難以承受的勞動強度。1963年,詹老先生與詹母曾老孺人結為夫妻,從此他有了一個温暖的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詹母曾老孺人靠勞動和汗水自成家業,1963年開始,詹氏三兄弟相繼來到人間,給原本清貧的生活增加了更重的負擔,衣食住行,油鹽柴米,子女讀書所有家庭重擔全部壓在詹老先生一人的肩上,為了老父老母、妻室兒女,一年365天,他起早貪黑,披星戴月走十幾里路到巴河街上去搭糞,幫人家挑水,一擔糞挑回來常常累得腰痠背痛,卻能頂兩個勞力掙的工分。不管在多麼困難的環境裏,他都憑着堅韌的毅力迎刃而上,憑着一雙勤勞的雙手、堅強的脊樑支撐着家庭,養育着詹氏三兄弟,健康成長。這一干就是整整十年。詹老先生一生為了兒子長大成人,吃的是草,奉獻的卻是奶和血,詹老先生是兒子們登天的梯,詹老先生是兒子們拉車的牛,詹老先生用勤勞的雙手攙扶着兒子們走上人生的征程,詹老先生一生付出的心血和代價太多太多了……如今詹氏三兄弟都已成家立業,都有了不錯的家庭和事業,這都是詹老先生培養的結果。

詹老先生是個講老禮兒、和藹可親的人,見人總是微笑,從不主動與人爭吵,顯得很有禮貌,他寫得一手好字,每到過年,人家都請他去寫春聯,從不要人家的報酬,詹老先生一輩子,善良、老實、本份,含辛茹苦,省吃儉用,深受鄉親們的尊重和愛戴。

現在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了,詹老先生卻離開了我們。詹老先生的一生是平凡、祥和、樸素卻又偉大的一生,他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詹老先生,您安息吧,我們相信逝去的是您衰竭的軀體,昇華的是您永恆的靈魂!

詹老先生永垂不朽!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2

尊敬的各級位領導、各位企業老闆、各位親朋好友:大家晚上好

噩耗傳鄰里,戚友共悲哀。今天是自安村淺塘組李德明老人去世的追悼大會,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情,前來參加李老的追悼大會,首先、讓我代表地方老百姓,對李德明老人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對其家屬、親屬表示親切的問候。

讓我們一起追思前人的偉績,勉勵後人發揚,李老八旬人生經滄桑,幸福生活感謝黨,業績輝煌德望高,典範耕耘後人強,他老很欣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確比一代強,前人的典範渲染了後人的努力,他老的兒孫晚輩在各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是羣英拔萃,棟樑之才,為振興地方經濟,創辦機械行業,成為地方龍頭企業,企業蒸蒸日上,造福於民,解決上千的閒置就業人員,拯救了多少特困的家庭,使他們由一個農民轉為工人,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紐帶。為縮小城鄉差別,協調城鄉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使農村逐步轉為城鎮,像一條火紅的巨龍,載着時代的發展,帶領地方百姓奔向共同致富的道路。時時可看到喜悦的氣象,處處可聞感恩的心聲,這卓越的成就,都離不開李老的生前教育。為地方的興旺與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您是一位有功之臣,在這裏我代表地方百姓,深深的感謝您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兒孫晚輩的富麗堂皇,您充滿喜悦,正當繞膝承歡沉浸在幸福而又温馨的家庭中,天理不隨人意,夕陽隨好黃昏近,生離死別終有時。李老雖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種勤勤懇懇奉獻精神;那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作風;那種為人忠厚老實的高尚品德,將永遠值得我們懷念,追惜撫今將激勵我們開拓進取,建設和-諧社會,營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同時也希望其家屬、親屬化悲痛為力量,為社會主義事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出謀劃策,多做貢獻,以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最後祝李德明老人含笑九泉安息吧!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3

尊敬的各級位領導、各位企業老闆、各位親朋好友:大家晚上好

噩耗傳鄰里,戚友共悲哀。今天是自安村淺塘組李德明老人去世的追悼大會,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情,前來參加李老的追悼大會,首先、讓我代表地方老百姓,對李德明老人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對其家屬、親屬表示親切的問候。

讓我們一起追思前人的偉績,勉勵後人發揚,李老八旬人生經滄桑,幸福生活感謝黨,業績輝煌德望高,典範耕耘後人強,他老很欣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確比一代強,前人的典範渲染了後人的努力,他老的兒孫晚輩在各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是羣英拔萃,棟樑之才,為振興地方經濟,創辦機械行業,成為地方龍頭企業,企業蒸蒸日上,造福於民,解決上千的閒置就業人員,拯救了多少特困的家庭,使他們由一個農民轉為工人,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紐帶。為縮小城鄉差別,協調城鄉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使農村逐步轉為城鎮,像一條火紅的巨龍,載着時代的發展,帶領地方百姓奔向共同致富的道路。時時可看到喜悦的氣象,處處可聞感恩的心聲,這卓越的成就,都離不開李老的生前教育。為地方的興旺與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您是一位有功之臣,在這裏我代表地方百姓,深深的感謝您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兒孫晚輩的富麗堂皇,您充滿喜悦,正當繞膝承歡沉浸在幸福而又温馨的家庭中,天理不隨人意,夕陽隨好黃昏近,生離死別終有時。李老雖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種勤勤懇懇奉獻精神;那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作風;那種為人忠厚老實的高尚品德,將永遠值得我們懷念,追惜撫今將激勵我們開拓進取,建設和諧社會,營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同時也希望其家屬、親屬化悲痛為力量,為社會主義事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出謀劃策,多做貢獻,以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最後祝李德明老人含笑九泉安息吧!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4

各位來賓:

你們好!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在這裏為塞特凱達斯大漠布舉行隆重的葬禮,相信各位來賓的心情都是非常沉重的。

以前,幾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名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來觀賞大瀑布,想必大家也一定親眼目睹過它磅礴的氣勢。它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洶湧的河水緊貼懸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它每秒鐘有一萬立方米的水從幾十米的高處飛流直下,那景象彷彿是一張張巨大的幕布從天上垂下。一顆顆晶瑩的水珠像跳水運動員,以最快的“冠軍速度”從幾十米高的地方跳下來,那景象彷彿一匹匹受驚的野馬,狂奔而下。他們像魔法師,拿手中的魔棒往水中一甩,變出了一朵朵透亮的水蓮花,濺起了飄飄灑灑的水霧,響聲震耳欲聾。這水聲氣勢宏偉,這水聲氣壯山河,這水聲驚天動地!這水聲更像是陣陣掌聲,在讚歎大自然的雄奇和偉大。可是,如今呢!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垂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像命懸一線的老人,像病入膏肓的老人,奄奄一息,痛苦地呻吟着。它彷彿在説:“救命啊!救命啊!人類啊人類,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剛開始你們愛戴我,喜歡我,我很高興,可是今天,我卻成了這副景象啊!

為什麼?為什麼?這一切悲劇是怎麼造成的呢?悲劇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為了發電,我們在上游建起了世界上的最大的水電站;為了造傢俱,我們不顧一切地濫砍濫伐;為了富裕,我們建了很多工廠,毫無節制地取用這純淨甘甜的水。各位,我也並不是責怪大家,但這一條曾經給巴西人民帶來了驕傲和自豪的大瀑布就這樣毀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各位朋友,為此我感到無比痛惜,可是過去了,就無法挽回了。所以,我們地球上的每一位人,大家必須要齊心協力,團結起來,保護我們這美麗的地球!愛護生態平衡吧,使大瀑布的悲劇不再重演!

最後,我送給大家幾句話:“地球是我家,綠化靠大家!”“如果人類現在不節約水源,保護環境,人類看到的最後一滴水將是自己眼淚!”

謝謝大家!

追悼會上來賓致辭5

各位親友,各位鄉親:

今天,我們在葉家宗祠舉行集會,藉助傳統的祭祀道場,沉痛悼念葉更生老人。在此,我謹代表作家葉伯祿的文友們,代表各位來賓,向葉老的逝世表現深切的哀悼,向伯祿兄及其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葉更生老人生前雖然我沒有見過他,但我剛剛從伯祿兄的口中得知,他是一個養育了七個子女的父親。我們也是做了父親的人,雖然我們只有一個孩子,但是我們仍然在各種各樣的'場合,感歎養育孩子的艱難。由此可見,一個撫養了七個兒女的父親,一個為人類繁衍七倍貢獻於我們的人,今生今世到底經歷了多少折磨,多少痛楚,多少艱辛,恐怕只有他老人家自己清楚,只有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清楚,是我等後輩們永遠所無法想象和無法企及的。如果説,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父親們的一生是一次短跑,那麼,葉更生老人的一生,毫無疑問是一場長跑。從他年紀輕輕開始邁步的那一刻起,命運就決定了他將永不停歇地奔跑下去,並剝奪了哪怕給他一次喘氣的機會。直到他含辛茹苦地把七個兒女撫養成人,他才跑到了人生的終點。而這個時候,他就是想喘息,也沒有力氣了,他就是想歇氣,也沒有機會了。他有的只是一身的病痛,有的只是滿頭的白髮和滿臉的皺紋,以及距離死亡越來越近的踉蹌腳步。説到這裏,我想到自己已經去世多年的父親,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父親與葉老是那麼相似。正是因為他們充滿苦痛的命運,才造就了我們相對不那麼苦痛的人生,正是因為他們永不停歇的人生奔跑,才給我們創造了張弛有度、從容自如的閒庭信步。我們為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驕傲,我們更為自己曾經傷害過自己的父親而感到羞愧。

最後,讓我們衷心祝願葉更生老人的在天之靈安息。

標籤: 致辭 追悼會 來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4w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