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故宮100解説詞紀錄片全集介紹通用多篇

故宮100解説詞紀錄片全集介紹通用多篇

故宮100解説詞紀錄片全集介紹通用多篇

故宮100解説詞 篇一

7 威猛銅獅

我是百獸之王,也曾叫狻猊。我是龍的兒子,也是佛的坐騎,我本來自西域,東漢才到這裏,化身大門守衞,看護家宅官邸,進入紫禁城中,只管保衞皇帝,身影並不孤單,夥伴就在附近。

紫禁城裏的龍不計其數,看門的獅子卻只有六對,最大的一對就在這裏。

這對獅子一雄一雌,大概從明朝開始,就一直守在太和門前,看着那些通過午門,跨過金水河,進入紫禁城的人們。

老百姓過年,家家户户放起煙花爆竹,祈福迎春。為了家宅平安,還會在家門上貼福字,請門神。

原來,紫禁城也畫過門神,但現在人們只能看到我們,我們負責皇帝的家宅平安,也鎮守國家的法律威嚴。

我們雖然來自西域,卻在這裏住了幾千年,不知不覺我們的表達,已經變成這兒的語言。

他們的頭和身體是圓形,底座是方形,體現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地理認識。他們頭上有45個髮髻,呼應皇帝九五之尊的稱謂。

東側是雄獅,腳踩繡球,象徵掌握社稷;西邊是雌獅,撫摸幼獅,象徵子嗣昌隆。

除了太和門,紫禁城後庭:乾清門、養心門、寧壽門、養性門和長春宮前,也各有一對形制不同的獅子。

後廷的這些兄弟姐妹,和我們不一樣,他們身上都是鎏金的,因為他們比我年輕多了。

其實我們原來也很光鮮,我們在前朝值班,要挺起腰板,睜大眼睛,豎起耳朵。這裏是皇帝宣讀詔書的地方,我得時刻關注任何風吹草動。

他們不用這麼緊張,總是耷拉耳朵,眯縫着眼睛。因為那裏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不能多聽多看多想。

最小的獅子,是在慈禧太后住過的長春宮。慈禧太后權力比皇帝都大,她還是低調地把獅子設成最小的款式,曾經的威猛銅獅,此刻也變得温馨靜諡。

我已在這裏看了幾百年的世事變遷,不知道還要再待多少年?還好,我並不孤獨,因為身旁永遠都有她相伴。

8 皇帝歸宿

公元1850年2月25日,農曆正月十四,元宵節的喜慶氣氛已經彌散。道光皇帝在彌留之際寫下一道硃諭:死後靈位不入太廟,不立神功聖德碑。

廟,最早是指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曲禮》中記載:君子講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宮室為後。古時候,人們在家中,有婚喪嫁娶等大事時,都要先去宗廟祭祀,為的是向祖先求得認可。

天下最大的家是皇帝的家。最大的宗廟就是太廟。

當年永樂皇帝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定,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建造了太廟。這裏曾經安放過明清兩代帝后的神位。

太廟營建的規格,不亞於紫禁城裏任何一棟建築,就宮殿本身的建築高度而言,太廟正殿的高度,甚至超過了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

如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金絲楠木為主體的宮殿,殿內六十八根大柱,及主要樑部件,全部使用金絲楠木。

紫禁城自建成以來,經歷了數次天災人禍,但太廟都幸運地躲了過去。明清兩代,這裏一直上演着莊嚴的帝國禮儀。

祭祖的三天前,皇帝和文武百官就開始齋戒。不飲酒、不吃葷、不處理刑事案件,甚至不看病,敬候祭祀大典的到來。

時光流轉,道光皇帝在位之際,延續千年的禮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簽署了近代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道光皇帝自感愧對祖先,更沒有顏面像列位先祖一樣,接受後世子孫的祭拜,這才留下了那道親筆硃諭:“死後靈位不入太廟”。

這一有違祖訓的決定,顯然難住了兒子咸豐皇帝。如果遵從父命,無疑把自己排除在愛新覺羅氏孝子賢孫之外。

最終,道光皇帝的神位還是進入了太廟,不情願地接受着後世子孫的祭拜。

皇家祭祖的香火,在1924年熄滅了。那以後,這曾經的皇家禁地,變成了人們參觀遊覽的公園。

9 大地色彩

2011年9月21日,北京中山公園的音樂堂裏,一場西方古典音樂會正在進行,而在五百多年前,這裏卻是戒備森嚴的皇家禁地。

在明清兩代,這裏被叫做:社稷壇,除了每年兩次定期的祭祀外,如遇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事件,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典禮。

每年春、秋的祭祀日,皇帝都會在日出前一個小時趕往社稷壇。他要去祭祀的,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兩位重要的神仙:社和稷。

太社之神名叫“句龍”,專管土地;太稷之神名叫“棄”,主管穀物。

古人認為,土地和糧食是養育人民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建立和存在的基礎,社稷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國家的同義詞。

當年,永樂皇帝在肇建紫禁城時,按照《周禮》中左祖右社的規定,在紫金城西側建造了社稷壇。

每次大祭前,都會將社稷壇壇面上的土重新更換,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每年陰曆的二月和八月,工作人員都會將壇面上的土翻整一新,因為,這些土壤放在這裏有着特殊的含義。

明朝在祭社稷前,要從河南取黃色的土;從浙江、福建、兩廣地區,取紅色的土;從江西、湖廣、陝西,取白色的土;從山東取青色的土,而黑色的土則從北京取得。全國三百多個縣,每縣各取土百斤,再從四面八方運往京城。

五種顏色的土,鋪灑在社稷壇上,象徵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着海內的一統。

清代取土的地方,自然與明代有所不同,但五色土也是取自全國各地,契合了四時時令,自然是對風調雨順最好的企盼。

古人敬畏自然,對於大地的膜拜,已延續了幾千年,但這並不能給封建王朝帶來江山永固。

1911年秋天,這裏在舉行了最後一次祭社稷的儀式後,五色土的神聖地位,漸漸被人們淡忘,這裏也再沒有了莊嚴肅穆的祭祀音樂。

如今,人們來這裏的目的,多是娛樂休閒,放鬆身心,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之聲。

故宮100解説詞 篇二

4 五鳳朝天

紫禁城的午門,從正面看有三個門洞,從背面看卻有五個。

其實,在午門正面東、西燕翅樓下方,分別還有兩個掖門,就像兩道暗門,於是,午門門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説法,這樣設計自然會有特定的規制。

五座門洞中,除了中門,剩下的四個門洞,都是為王公大臣進宮上朝設置的。

每當早朝,大臣必須午夜起牀,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

《大明會典》記載:凌晨三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就要排好隊伍。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文武百官走東偏門,宗室王公走西偏門,東西兩個拐角處的左右掖門平日不開,只有逢大朝之時,官員按文東武西,分別由掖門出入。

今天,人們進入故宮,可以完全不理會過去的規矩,隨意出入午門的各個門洞,包括居中的那個門洞,而在100多年前,這座門洞是皇帝獨享的通道。除了皇帝,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從這座門經過,所以,這條路又叫“御路”。

皇帝之外,有一個人一生能從這裏進入一次,有三個人能從這裏出來一回。

進來的人是皇后。

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轎在錦簇的儀仗簇擁中,沿着御道穿過午門入宮。這條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紅地毯。夫妻是人倫之本,中國文化更是強調陰陽和合,皇帝娶皇后入宮,自然要以天下最隆重的一條路迎接她的到來。

春末夏初,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殿試”在紫禁城結束,這次考試的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接受皇帝的接見後走出皇宮,三位幸運兒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過的道路,這是天下讀書人夢境中最漫長的一段路,金榜題名的讀書人走出紫禁城,把以文治國的傳統,施於天下。

皇后從午門走進,為皇族血脈的延續帶來希望;而從午門走出去的三個人,則肩負皇帝的重託,去實現家國興旺的理想。

5 四面玲瓏

在紫禁城的四個角落上,各有一座角樓,它高居在紫禁城十米高的城牆上。作為城牆上的高點,它肩負着觀察、守望和防衞紫禁城的任務。

從明永樂十八年開始,它靜靜地站在這裏將近六百年,它的形制,它的玲瓏,護衞着這座宮殿的神聖,那是一段浮動着守護與尊嚴、生與死的年代。

今天,那段歲月已經漸漸被遺忘,它褪去了防禦、鎮守的歷史角色,成為被我們眺望的,那個美的存在。

角樓,因為時光的洗禮,韻味十足,也許這時的它,才有了遠離塵世的自由感,因為,它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到紫禁城的棲息之所。

紫禁城的建築,除了符合功能與審美的需要,也都符合八卦陰陽之理,所以角樓也不會例外。它的修建,是為了讓二十八星宿中的角宿住在裏邊,以鎮守宮城。既然星宿下凡,那就要住大房子,而建築以樓閣為大,那這四座大房子便取名為“角樓”。

從南往北眺望紫禁城,午門充滿力量與莊嚴感,城牆則無處不讓人感覺大氣、厚重。而角樓的存在,讓城牆的延長線在末端向上微微翹起,厚重的城牆如大鳥的翅膀,頓時輕盈。

角樓,由六個歇山頂交疊而成,三層屋檐共有二十八個翼角。十面山花,七十二條脊,吻獸共二百三十隻,素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説法。

這種科學而精妙的建築結構,使它成為紫禁城裏,造型最為複雜的建築,科學與美完美地融為一體。

一縷微風,如手指般,在角樓的樑柱之間,彈奏着潺潺音符,原來的它,靜靜地守護者宮城,凝望着這個世界;而現在,卻成為被人們觀望的,最美的結構。

它在水中的倒影如此寧靜,如一位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老人般,波瀾不驚。生命的躍動,在它自己的樂章中得到休息。

6 玉帶天河

御溝春水曉潺潺,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才咫尺,便分天上與人間。

詩人筆下的玉河,就是皇宮裏唯一的河流:金水河。它的河水來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山上的河水由北向南,一路變換著名字流入京師。

這裏它叫昆明湖。這裏它叫昆玉河。而蜿蜒進入皇宮的這一支叫做金水河。河水的源頭在西邊,西方屬金,金生麗水,金水河的名字便由此得來。

小河從西而入,進入紫禁城的這個庭院。在冷峻威嚴的皇城前廷,留下這條柔軟的弧線。世上第一大皇宮的前廷,是小橋流水的格局,這是風水中背山面水的尊貴設置。

明代這裏曾經種植荷花,同時兼備分區排水、供水,防火和裝飾的功能。本來只是一條溝渠,經過一番佈置就成了一幅動人景象。

金水河隔開的兩座空間,被五座石橋相連,相對於天安門太廟社稷壇的另外七座外金水橋,它們叫做內金水橋。

路和橋,在中國文化裏總被賦予各種意義,其中有家國的禮法,更有做人的信條。

五座內金水橋,居中的是御道橋,曾經作為皇帝的專用通道。橋面弧度比民間石橋更為平緩,皇帝坐轎入宮,前後轎伕只需輕抬輕放,便可以順暢通過。

御道橋邊左右兩側是王公橋,只能進出皇親國戚。最外側兩邊的品級橋,才是大臣行走的通道。這些都是內金水橋的等級。

這條弧線,像一把拉滿的弓,而五座金水橋,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按照中國人的理解,這五支箭應該代表: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這曾今是人人所要恪守的精神法則。紫禁城裏的這張弓,似乎要把這五個信念發射出去,讓天下接收到來自家國中心的理想傳遞。

故宮100解説詞 篇三

10 國家儀式

每天早晨,故宮的門一扇一扇打開,太和殿廣場是遊人必經的地方。但曾經,除了舉行國家的重大儀式,這裏沒有人可以踏進。

公元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順治皇帝駕崩後的第二天,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將舉行登極大典。

凌晨3點,帝國最重要的儀式開始準備,皇帝的步輦、丹陛大樂、中和韶樂、鹵簿儀仗依次排列。皇帝登極的詔書、表文、御璽陳列完畢。

此刻,太和殿左右的大門都已打開,吉時已到,禮部尚書恭請玄燁登上太和殿寶座。

皇帝的面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築物內部廣場,面積超過三萬平方米。侍臣鳴鞭,廣場上的官員,向新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

其實,廣場上的人根本看不到殿內的皇帝,他們之間的垂直落差足足有十米。而皇帝坐在寶座上,視線被丹陛遮擋,也完全看不見廣場上的大臣,他們只是在上演程式化的正劇,惟有天在看。

籠罩在先帝喪禮氣息中的登極大典,氣氛肅穆,中和韶樂,丹陛大樂只是陳設,並不演奏,但這樂章每年至少會奏響三場:皇帝的生日、元旦、冬至。這三天,這個廣場上都會舉行最盛大的儀式。

除了這些國家儀式,這個可以容納十多萬人的廣場,絕大多數時間是空蕩蕩,靜悄悄的。

1945年,侵華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10月10日,華北戰區正式受降儀式在太和殿廣場舉行,這也是它最後的一場國家儀式。

歷史大戲的主角們已經遠去,留下這風雲散盡的舞台,靜靜傾聽着後來者的足音。

11檢閲天下

在佛教經典中,世界的中心有座須彌山。因此,在佛國,佛、菩薩的造像都供奉在須彌台座上。在人世間,帝王業居於高台上。於是,紫禁城的建築就有了須彌石座。中央者土,君宮也。

公元1420年,這裏壘起了中國最高、最大的“土”字,八米高台,三層須彌座。高台,凝固了四千多年的古老記憶,材質從夯土變成硬石,可以觀天、望氣、觀敵、檢閲,並能抬高木建築,免受水浸。

關於石頭與水,這三層台基還有更巧妙的設計:石欄杆的每塊欄板邊都有小洞,用來排水;每根望柱下都有一個石雕獸頭,嘴裏有穿透的圓孔。它叫“螭”,傳説中龍的一個兒子,喜歡水。大雨白如練,小雨如冰柱,1142個螭首,宛若千龍吐水,這些奇妙的部件,將實用和審美融為一體。

沒有建築的台是“壇”,祭神敬天的場所。紫禁城三大殿的高台,既有台的功能,又有壇的意象。

那些渴望與上天溝通的帝王,早已遠去,一代人來,一代人往,惟有這三層高台依然佇立,靜靜守護着,六百年的歷史記憶。

12光影時間

日晷,掌握時間的象徵,設置在紫禁城重要的宮殿前。盤面和赤道平行,指針和地軸同向,有一些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下兩面的刻度,從子到亥,十二個時辰均勻分佈。

每年,從春分到秋分的半年中,太陽直射在北半球,晷針的影子投在晷盤正面。從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陽直射在南半球,要從晷盤的背面讀取刻度。

古人心中的紫禁城,與天上的紫微星垣相對應,以紫微星垣為中心,劃出天下大地。在古代,人們就是利用太陽的影子制定曆法。直到有一天,古老的方式遭到了挑戰。

1669年,正月,午門,一場曆法的生死對決即將上演。雖然在明代,傳教士已經帶來了西方曆法,但中西兩派一直爭論不休,難分高下。這一天,曆法之爭被權力之爭推到了最高峯。

15歲的康熙皇帝登極已經八年,但實權一直掌握在輔政大臣鰲拜手中,鰲拜支持的傳統曆法推算方式出現錯誤,康熙意識到這是打擊鰲拜的好機會。

康熙和鰲拜一同來到午門廣場,用不同的方法測算正午時分日影的長度。結果,傳統曆法再次測算失誤,康熙一方的測算則準確無誤。

記錄天時,頒行曆法,是國家要政,掌握這項授時權力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國家的統治者。

科學帶來了更精確的計時器,日晷的計時功能已經淡去,但作為時間的象徵,仍然佇立在太和殿前。

13帝王心鏡

2005年,故宮博物院修繕太和殿時,發現木牌匾上依稀有滿文的痕跡。這些痕跡正在講述着這個國家的變遷。

主人在更換,主人對這裏的界定,也在改變。

1915年,袁世凱登極稱帝,他把滿族皇帝鑲嵌在牌匾上的滿文摳掉,把漢文移到中間。現在,故宮外朝大殿的牌匾,都只有漢字,而在後宮,卻還保留着滿漢兩種文字。

1644年,滿族皇帝成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對剛統一的國家,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和”。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邊配上了滿文。

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之後,它又改過一次名字。那是在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皇帝駕崩時,沒有子嗣,作為最近支的宗親,藩王朱厚熜繼位,改年號嘉靖。那一年,朱厚熜15歲,他已經格外在意維護自己的正統名分。

之後,他改建了紫禁城的多個地方,但在最重要的建築上,還沒有烙上自己的標記。

終於,在繼位41年後,機會來了。燒燬的三大殿重建落成,沿用曾經的名字本是順理成章,但朱厚熜卻下旨,改殿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極,就是在最高處的木件,引申為:中正之道。朱厚熜用這三個“極”,標榜自己統治天下,符合中正知道。但這時的朱厚熜,沉浸於煉製丹藥,已經快二十年沒有上朝了,三大殿的名字,只是宣示着他維護了大半輩子的名分。

寬闊的廣場上,大典的匾額彷彿一幅中國畫,蓋上主人的印章,映照出主人的心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5g76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