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三國的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三國的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三國的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國的歷史故事 篇一

建安三年(198年)夏,曹操親率大軍,兵發宛城討伐張繡。此時麥子已熟,曹操下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有了最高指示,誰也不敢拿腦袋開玩笑,經過麥田時,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不敢踐踏。恰在此時,地裏倏地飛起一隻斑鳩,曹操的坐騎受到驚嚇,竄進麥地,踩倒了一片麥子。曹操隨即叫來行軍主簿,令其按規定治自己的踐麥之罪。主簿一聽,忙説:“丞相豈可議罪?”曹操解釋道:“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一邊説着,一邊拿起佩劍往自己脖子上比劃。眾人一看,趕快攔住。這時謀士郭嘉道:“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才説:“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然軍令如山,我死罪雖免,亦當割發代首。”於是用劍割下一綹頭髮傳示三軍,算作自我懲罰。

許多人讀到此處,不由得大罵:好你個曹操,死刑就這樣給免了!其實不然,作為三軍統帥,曹操,要做到“割發代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割發在古代被稱為“鬢刑”,是一種恥辱刑,是以侮辱人格的方式對犯罪者實施的一種刑罰。中國社會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講究孝道,所以《孝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儒家認為身體是父母的'禮物,只有把身體保護好,才對得起父母。孝子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不能使自己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有所損傷,臨死時將整個身體完整地還給祖先。頭髮是身體的一部分,曹操割發等於宣告自己犯了不孝罪。漢代三國時期,做孝子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不孝罪與殺人罪幾乎是並列的。

無獨有偶,幾十年後,東吳鄱陽太守周魴詐施詭計斷髮賺曹休,致使魏軍石亭大敗,曹休也抑鬱而終。而曹休之所以對其詐降深信不疑,正是因為周魴用劍割斷了自己的頭髮以明忠心。

可見,頭髮在古人的心中具有極其神聖的意義,古人對於割發、剃髮十分恐懼,唯恐避之不及。在這裏,曹操“割發代首”多多少少也算是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吧。

其次,馬踏麥田並非曹操的主觀意願,而是馬受鳥驚嚇所致,如果要追究責任的話,罪不在曹操,而在那隻鳥。但是曹操並未因此而推脱責任,相反還勇於承擔自己的過失,這是一種何等坦蕩的氣魄!曹操採取這種權變的方法也完全情有可原。曹操身為丞相、三軍統帥,因這點小事就去自殺,有這個必要嗎?如果真的這樣,那曹操只不過是個不怕死的勇士而已,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戰略家、軍事家和一代偉人。

因此,曹操“割發代首”並非軍前作秀。

國的歷史故事 篇二

劉備佔領益州後,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這樣一來,劉備在益州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就自立為漢中王。接着,劉備又派關羽攻打樊城,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大將於禁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了曹軍佔據的樊城。

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説孫權乘現在荊州後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説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孫權採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大將呂蒙攻取荊州。呂蒙從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處都是烽火台,防備也不見有鬆懈的跡象。他和孫權商量,對外假稱生病回去休養了,以此來麻痺關羽。孫權另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

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于禁七軍大大稱讚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

關羽看信後,認為陸遜初出茅廬,比呂蒙好對付多了,就放鬆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

孫權得知計謀得逞,立刻派呂蒙起兵攻打荊州。呂蒙把戰船偽裝成商船,派一些士兵喬裝打扮成商人和船伕的模樣,自己率兵埋伏在船艙內,騙過烽火台上的防守士兵,把船靠了岸。到了半夜三更,躲在船艙裏的士兵一擁而出,出其不意地殺死了防守的'士兵,佔領了荊州。

呂蒙趁熱打鐵,派人勸説江陵(今湖北荊洲一帶)、公安(今湖北公安)的守軍投降,那些將領原本對關羽就有意見,經不起三勸兩勸,就投靠了東吳。

關羽得知荊州、江陵等長江要塞相繼失守,非常震驚,幾乎不敢相信,他馬上率兵從樊城南撤。

而呂蒙進入江陵後,釋放了被關羽俘獲關押的于禁,又派人撫慰蜀軍將士和家屬。這些舉措,使蜀軍軍心渙散,鬥志瓦解,許多將士半路而逃。關羽恨得咬牙切齒,大叫:“我生不能殺呂蒙,死了也要殺了他!”

孫權的軍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而關羽節節敗退,一直退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孫權率兵趕到,派諸葛瑾多次勸説關羽投降。關羽假裝投降,在城頭上豎起白旗,暗地裏帶了十幾個騎兵棄城往西而逃。

孫權聞訊,派兵阻斷了關羽必經之路,埋伏在草叢中,用絆馬索絆倒關羽等人,活捉了關羽。

孫權親自出馬,再次勸關羽投降,然而關羽怒目圓睜,破口大罵:“我和劉皇叔一起共謀大業,怎會和你這樣的叛賊共事。要殺便殺,要剮便剮,何必廢話!”

孫權怕留下後患,殺了關羽。

關羽被害的消息傳到劉備耳中,劉備昏倒在地,醒來後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則日日哀鳴,也不吃不喝,沒幾天就死了。

國曆史故事 篇三

三國第一謀士,輔佐曹操十一年,從未打過敗仗。他原來是袁紹的手下,後來才轉投為曹操,為之後曹操統一北方地區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再後來曹操征討烏丸的時候病逝,那個時候才三十八歲,正處於一個大好的年華,而且是書上面曾經評價他為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他身邊的重要的謀士,那麼他與諸葛亮相比誰更厲害一些呢?恐怕兩人不分上下。

郭嘉他一共輔佐了曹操十一年之久,雖然説只有短短的這些年,但是他卻屢立功勞,郭嘉在曹操的軍中,曹操每次打仗都會傳來大勝的好消息,最後曹操的成功的統一了北方,而郭嘉儀去是曹操的軍事戰況明顯就開始下降,特別是當時對付孫權和劉備,就顯得稍微有一些力不從心,赤尺至之戰的時候還差一點被燒死了。劉備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也不僅僅是因為有了諸葛亮這一謀士。

而曹操征討天下受到阻礙,也不僅僅是沒有了郭嘉。但是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來説確實是一大損失。而且曹操還時常歎息,自己要過早的失去了國家這一軍事天才,他精通各種謀略,而且他還非常的善於估計複雜的變化形式以及快速的定製策略,總能夠出奇制勝。就比如當時曹操大戰呂布,士兵們都非常的累正準備撤軍,郭嘉此時卻提出來了另外一個建議,要求再次進行出戰。

而且他還斷定此次並能夠獲得勝利,結果呂布被擒住。還有當時曹操去征討袁家兩位兄弟,幾乎每一次都沒有討到好處,此時將軍就主張再次進行進攻,可是郭嘉卻説撤軍,結果讓人沒有想到袁家的這兩位兄弟居然內部混亂,曹操就坐等收復城池。特別是在征討烏丸那一戰,非常完美的體現了國家的軍事方面的能力。烏丸之前一直都是向着袁紹,在袁紹去世之後。

袁紹的手下就帶領軍隊逃到了烏丸,所以曹操要把袁氏的勢力全部消滅。但是烏丸卻並不怎麼好打,很多人都不主張攻打,因為勝率非常的低。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正屬於冬天非常的寒冷,連續向前行軍都見不到一滴的水,吃的東西也所剩無幾,曹操無奈之下只能夠殺掉馬匹作為糧食,然後再鑿地三十丈才得到了水,戰爭勝利之後曹操覺得他能取得勝利完全都是僥倖。

他説諸君的勸阻才是萬全之策,可見這場戰爭到底是有多麼的驚險,然而當時的郭嘉卻認為應該去,他覺得烏丸雖然説是遠,也正是因為離得遠他們才不會去防備,如果這個時候出其不意,一定能夠打個措手不及,並且還能獲得勝利,另外就是袁紹的家族影響力可是不容小覷,而且烏丸的實力也是不能夠低估,一旦他們聯合起來,恐怕之後的青州和冀州也就保不住了。

而且當時劉表雖然説只會紙上談兵,但是他也非常的清楚,是比不上劉備的,因此對於劉備也是有着一些防範,也不會聽從劉備的言語,所以説這個時候儘管是遠征,而不必考慮身後之事。果然所有的事情都如郭嘉所料,那麼郭嘉為何能夠料事如神呢?其實主要還是郭嘉太會看人了,他不太能夠看得透,敵人也能夠看得清楚的,曹操就曾經説過,每次要討論臨敵計劃時,郭嘉早已經作出判斷。

可見郭嘉作出判斷時,每每都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會幫助曹操下定決心,可見郭嘉的成功也依然是曹操的成功。可以設想一下假如赤壁之戰的時候,郭嘉仍在的話他一定能夠早早作出判斷,讓曹操轉敗為勝,不至於落得一個蒼茫而逃。而當時的國家已經不在了,否則歷史恐怕得重寫。而且那個時候,恐怕他和諸葛亮之間也是有着一場智鬥。

國的歷史故事 篇四

劉琦上樓抽梯問計

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巧施計謀,以少勝多,大敗袁紹,使得袁紹的主力幾乎全部被殲。隨後,曹操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方,一度依附於 袁紹的劉備迫於形勢,只得南下投靠荊州的劉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到隆中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來做自己的軍師。當時,劉表與江東孫權戰事失 利,曹操也在打荊州的主意。荊州內部各個集團之間也矛盾重重。劉表寵愛後妻蔡夫人生的兒子劉琮,而不喜歡前妻生的大兒子劉琦。在劉琮這一派人的壓抑下,忠 厚老實的劉琦很為自己的前途擔心,但苦於想不出避禍自保的辦法,心裏十分憂慮。

一次,劉琦乘劉表把劉備、諸葛亮請到荊州議事的機會, 邀請諸葛亮到他家的後花園觀賞遊玩。喝茶之間。劉琦對諸葛亮説:“我的繼母不能容我,希望先生想個法子救救我。”諸葛亮推辭説:“我是作為客人寄居在你們 這裏,怎麼敢參與你們家庭內的事情啊?倘若泄露出去,那真為害不淺。”説完,就要走。

劉琦把他挽留密室喝酒。喝酒之中,劉琦又請諸葛 亮教他一個自救的辦法,又被諸葛亮推辭了。劉琦又以請諸葛亮到他的樓上看古書為由,把諸葛亮請上一座小樓,令人撤去樓梯(原文是“共上高樓,令人去 梯”),再次請求,跪在地上哭着説:“我幾次向您請教自救的好計策,您怕泄漏,不肯説,今天在這裏,上不着天,下不沾地,您説的話,只有我一個人聽到,您 就放心地談吧!如果您還不肯談,我只好現在就死在您的面前了。”諳葛亮沒有辦法,就教他去向劉表請求帶兵鎮守江夏,以此達到避禍的目的。第二天,劉琦依計 而行,果然避過了劉琮集團的迫害。

上樓抽梯又稱為“登摟抽梯”或“上屋抽梯”。此計名出於《孫子兵法·九地篇》:“將軍之事:靜以 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後來的意思有所改變,其 《三十六計》解語如下:“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即指誘敵深入,阻敵援兵,斷其退路,然後殲之的一種戰術。劉琦運用這一計策,迫使孔 明為其謀劃保全之策,可以説是這一軍事計謀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運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5jr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