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經典故事精品多篇

歷史經典故事精品多篇

歷史經典故事精品多篇

岳飛與秦檜 篇一

如果説引才,只需要態度友好就夠了,識才卻是很神祕的工作。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給他準備了一塊大肉。但是沒有切開,也沒有準備筷子。周亞夫很不高興,就向內侍官員要了雙筷子。漢景帝笑着説:“丞相,我賞你這麼大塊肉吃,你還不滿足嗎?還向內侍要筷子,很講究啊!”周亞夫聞言,急忙跪下謝罪。於是,周亞夫只能告退,但心理很鬱悶。這一切漢景帝都看在眼裏,歎息到:“周亞夫連我對他的不禮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年輕氣盛呢”。

識才的策略與傳説貫穿中國五行年歷史,漢景帝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今天的企業老闆們是否也要向漢景帝學點什麼?識才的奧妙深着呢!

歷史小故事 篇二

在一處以魏蜀吳三國元素為主題的遺址公園裏有一個工藝品店,工藝品店裏陳列了大量的三國人物陶俑。看管這家店的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他是該遺址公園裏三國曆史文化研究會終身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他在這裏工作已有六十年的時間了,這些活靈活現的小陶俑大都是他的作品。帝王將相,販夫走卒,穿着打扮,日常器皿,製作的無不惟妙惟肖,形容逼真。文官有文官的儒雅、智慧和風度,武將有武將的勇猛、剛烈和威勢。

有一天,當老爺爺在望着自己的作品沉思時,這些陶俑突然復活了,變成了一個個完全還原三國人物全貌的小精靈。

其中有一個陶俑叫夏侯傑的首先站出來説到:“老爺爺!您可得給我做主呀!”

老爺爺先是一驚,然後他看見其他的陶俑都是有説有笑地向他作揖失禮,還有的像古代人跪拜皇帝一樣正式地雙膝跪倒,倒頭便拜,之後,這些精靈們都各自成羣結隊地議論起來,有的雙手攏在胸前站立,有的神情肅然地坐着。關張趙馬黃諸葛聚在一起,典於許徐夏侯荀彧等聚在一起,劉曹孫站在一起,黃程魯周陸坐在一起,鳳雛水鏡崔州平站在一起,大喬小喬貂蟬站在一起,張苞關興關平周倉站在一起,華佗王允站在一起,董卓十常侍站在一起,呂布劉表劉璋張魯站在一起,袁紹袁術公孫瓚孔融陳琳站在一起,赤兔馬,絕影馬,的盧馬也復活了,站在一起···看到這般景象,老爺爺感到欣慰極了,心想,行!是這個姿勢!很標準!很到位!完全是這個味兒!

“哦?你不是夏侯傑嗎?三國時曹魏那邊的一位將軍,也曾立過赫赫戰功,曹操對你也多有賞賜,有何冤屈呀?”老爺爺問道。

“老爺爺,我的冤屈可大了,三國演義上説,我是被張飛的吼聲‘我乃燕人張翼德也!’嚇的口吐白沫而死,那純粹是羅貫中的胡編濫造呀!我運籌帷幄、排兵佈陣的將兵之才與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的赫赫戰功,三國演義這本書上壓根兒就隻字未提。都知道曹孟德一生唯才是舉、疑心重重,試想,能在他手下帶兵,沒有兩下子怎麼能行?”

“是的,這樣子確實是不對的,你好歹也是一將軍,怎麼能被一句話嚇死,這像是訛傳的。”

“這就是訛傳。”

旁邊上的幾個陶俑又都説話了,周瑜説他不是被氣死的,他那是被毒箭射傷而死,卻被書家歪曲為氣死,純屬小説家胡言亂語;楊修説在小説裏和在現代人的印象裏,他楊修是志大才疏、不識大體,逞能過了頭,能死的,這一點並沒有錯,難道都不怪曹孟德嗎?是他疑心太重,才錯殺忠良的呀,在我被曹孟德處死的時候,小説家最起碼應該渲染一下悲劇氣氛,弄得上至饕餮老人下至毛頭孺子的普羅大眾都把我的死當成一個千古笑柄,看那關公的死,諸葛亮的死,華佗的死,都是風風光光的,唯獨我,死都死得不值錢,這也太不公平了;袁術反倒沒有埋怨什麼,他自己承認他確實是被餓死的;白髮蒼蒼的王朗可就滿腹牢騷了,他激動地辯駁着,差點兒都要哭出來了,他説,好歹自己也是漢末老臣,難道沒有一絲雅量嗎?我即便再沒有一點兒涵養,諸葛亮再怎麼會説,我這麼個在漢末巨大政治風浪中折騰了大幾十年的久經江湖的一代巨儒,怎會被短短的幾句話給活活罵死?大家夥兒都在指着諸葛亮的鼻子説三道四,説的意思大致不外乎三點,一是過度地美化他的千古智者這一形象,什麼三顧茅廬、博望坡用兵、什麼火燒新野、什麼祭東風、什麼草船借箭、什麼空城退司馬、什麼諸葛粧神···大家都知道純系子虛烏有,大概只有躬耕於南陽是真的,劉備白帝城向他託孤是真的,前出師表是真的。二是諸葛亮並非真正的軍事天才,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雄才大略,而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患得患失的小本經營,要不然蜀國為什麼沒能最終北定中原克復漢室呢?無非是能組織兵將們平時怎樣操練兵馬而已,他的強項是在籠絡人心和國家經濟治理上,至於攻殺戰守、用兵如神,那都是沒影的事兒,説實在的,他的軍事才能遠不及曹操。三是諸葛亮怎麼會神機妙算?真是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怎麼他就算不到晉國司馬家要一統天下?還怎麼要硬撐着跟劉備幹。怎麼就算不到劉備的兒子是個孬種?諸葛亮也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他確實不像小説上吹的那樣神乎其神,要真是那樣神,就不會讓關羽有麥城之敗,讓劉備有火燒連營之辱,就不會落得個揮淚斬馬謖、命喪五丈原的下場。他還説連他自己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他身上積聚的矛盾是那麼多:既然是自古第一人龍,那為什麼就只是甘願作為一個輔政者呢,愚忠本身不也是一種愚嗎?既然能夠料定天下要一分為三,那又何必硬要和曹魏作戰呢?都説他是被累死的,可是他自己辯駁説他不是真正被累死的,而是自始至終就強加在他身上的被遠遠超出事實的好名聲給生生壓死的!不一會兒,吵着要發言的陶俑越來越多,劉備也要説話,關雲長也要説話,張飛瞪着豹子眼也要説話,司馬懿也要説話,董卓呂布都要説話,連貂蟬也出來吵吵,老爺子一會兒聽這個説,一會兒又聽那個吵,一時間不知道聽誰的好了,結果場面亂作一團亂麻,越想把誰的話聽清楚,就越是聽不清楚,結果弄得就像是在亂七八糟的大街,誰的話也聽不清了,若不是老頭耳朵有時候聽不見,恐怕光這聒吵聲都要把他逼瘋。

他和和氣氣地對大家擺了擺手説道:“各位請肅靜,慢慢聽我説。各位説的話我聽到了,各位的心情我也都理解,雖然你們説的各不相同,但出發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們為了過分誇張強調某些人的英明和神武把你們當作了炮灰,你們的好名聲被損毀了,是不是這樣?”

“是的!是的!”陶俑們個個掙的都是臉紅脖子粗,一邊互相吵着一邊爭着對老爺爺説道,“爺爺不愧是三國曆史研究專家,那你今天就給我們大家評評理,為我們洗刷不白之冤,我們受夠了不被人們理解的滋味兒!你也重新寫一部三國演義,為我們正正名,要不然,我們的靈魂永世都不得安生啊!如果您老人家真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重新為我們索回顏面,我們可就有了第二次生命,哪像我們?現在的我們死都死得窩窩囊囊。”

“大家都先別那麼激動,即便是歷史故事改編的,可小説畢竟只是小説,不能也不可能去完全還原歷史事實,小説首先是故事,是極其通俗的讀物,其寫作意圖是表達作者某種主觀意願,情節的展開、人物的命運都要忠實於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每個人物角色的理解關鍵得看什麼人從什麼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當不得真。再説了,不管怎樣,哪個人物都有兩面,三國裏面你們都很重要,即使有些誤傳,你們不要放在心上,時間和廣大人民羣眾終究會還你們清白的。歷史自有公論,我們只管做好自己就好了。”

聽了爺爺的一番話,大多數陶俑都似乎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大徹大悟,只有曹孟德還顫慄着站到一塊巖石上動情地吟誦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吟誦着吟誦着不禁大聲痛哭起來:“我的這幫不孝曹氏子孫呀,是你們讓我一手締造的大好基業毀於一旦,正應了我的那句話,若沒有我曹操,不知這亂世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三國後中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魏晉南北朝的長達三百年的分裂時期。”

爺爺忙勸他説“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頃刻興亡過手,前人田地後人收,説什麼龍爭虎鬥。鬥來鬥去不都還是什麼也帶不走嗎?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短短的三國才多長時間吶,掐頭去尾虛算一下,不過六十年而已,這在朝夕不止的時間洪流中只是一個瞬間,不要再妄自歎息了,知足吧,大家都當你是一代梟雄和一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你的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等也千古傳誦,現收編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就單論這個,閣下也該知足的了。”

曹操似乎聽懂了,表情平靜了許多,可仍舊是一言不發,沒有搭理老爺爺一句話,轉身慢慢地揹着手轉身走進陶俑羣,邊走邊唱着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唱完就定格了,不知在什麼時候,他的二兒子,七步詩的創作者曹植,不知什麼時候就跟在了他的父親身後,口中若無其事地吟誦着“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誦着頌着,慢慢地和他父親一起入了定。這時,其他陶俑們早已重新定格下來,就像從來沒有復活過一般。

歷史小故事 篇三

1901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卡爾·蘭德斯泰納首先發現了ABO血型。這一發吸納,對人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響,為此,卡爾·蘭德斯泰納在1930年榮獲了諾貝爾獎。

ABO血型中有A型、B型、O型和AB型,是人類最常見的,也是最早被發現的。

既發現ABO血型之後,從1927年開始,人們又陸續發現了MN血型、Q血型、E血型、T血型、Rh血型等數十種血型系統。不僅如此,人們還發現,除了人類以外,連猴子、猩猩、大象、狗等高等動物也存在血型,甚至烏龜、青蛙身上也可以找到血型得痕跡。

血型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不僅與醫學、生化學有關,而且和人們的思維、性格、氣質、行為,甚至和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對血型的研究,已成為社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國外,特別是日本,一些人類學家已經把血型的研究作為一項新興學科來進行探索。日本著名的人類學專家能見正比古,以及他的兒子能見俊秀,還有鈴木芳正、鈴木健二、古煙種基,他們以血型為研究主導,從人的性格、氣質、戀愛、婚姻、子女關係、人際關係、心理條件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獲得了許多成果。

我國在血型研究上,基本還沒有形成體系,只是從一部分翻譯過來的資料中,大概地瞭解到國外的血型研究動向。

由於我國的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社會制度、生活環境等等,與國外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對國外的一些血型研究成果不能機械地照搬,只能作為一種參考。

雖然説血型研究成果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放之四海皆準,但終歸有它的科學性和現實性,也是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調節個人心理、發揮自己專長和避免走彎路上,應該掌握的一們課程。

血型的研究成果,正引起千千萬萬人的強烈關注:血型知識正幫助人們坦率地進行自我分析和互相評價。

一種新型知識的普及決不會是一帆風順。現代社會中也有不少人頑固地拒絕新生事物,而那些思想活躍、天真純樸的人則為新生事物而驚喜、而激動。特別是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知識更新中,這種現象更為常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同伽利略、哥白尼、達爾文的時代並沒有更大差別。

隨着科學的突飛猛進,各種信息日新月異。我們要為自己的內心世界打開一個窗口,讓它去面對生活,面對知識,面對新生事物,這對於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頭腦是大有好處的。

顏真卿剛強不屈 篇四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從強盛轉向衰落。各地節度使乘機割據地盤,擴大兵力,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唐代宗死後,他的兒子李適(音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面,結果引起了藩鎮叛亂。唐德宗派兵討伐的結果,叛亂不但沒有平定,反而蔓延開來了。

公元782年,有五個藩鎮叛亂,其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兵勢最強。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向唐境進攻。

五鎮叛亂,使朝廷大為震驚。唐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説:“不要緊。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勸導他們,用不到動一刀一槍,就能把叛亂平息下來。”

唐德宗問盧杞説:“你看派誰去合適?”

盧杞推薦年老的太子太師顏真卿,唐德宗馬上同意。

顏真卿是當時一個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平原太守。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大都被叛軍佔領,只有平原城因為顏真卿堅決抵抗,沒有陷落。後來,他的堂兄顏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響應,大家公推顏真卿做盟主。在抗擊安史叛軍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時候,他被封為魯郡公。所以,人們又稱他顏魯公。

顏真卿又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寫的字雄渾剛健,挺拔有力,表現了他的剛強性格。後來,人們把他的字體稱為“顏體”。

顏真卿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誣陷排擠,只是因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盧杞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顏真卿,平時沒法下手,這一回,趁藩鎮叛亂的機會,派顏真卿去做勸導工作,是成心陷害他。

這時候,顏真卿已經是七十開外的老人了。許多文武官員聽説朝廷派他到叛鎮那裏去,都為他的安全擔心。但是,顏真卿卻不在乎,帶了幾個隨從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聽到顏真卿來了,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在見面的時候,叫他的部將和養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廳堂內外。顏真卿剛剛開始勸説李希烈停止叛亂,那些部將、養子就衝了上來,個個手裏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圍住顏真卿又是謾罵,又是威脅,擺出要殺他的架勢。顏真卿毫不畏懼,面不改色,朝着他們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來護住顏真卿,命令他的養子退出。接着,把顏真卿送到驛館裏,企圖慢慢軟化他。

過了幾天,四個叛鎮的頭目都派使者來跟李希烈聯絡,勸李希烈即位稱帝。李希烈大擺筵席招待他們,也請顏真卿參加。

叛鎮派來的使者見到顏真卿來了,都向李希烈祝賀説:“早就聽到顏太師德高望重,現在元帥將要即位稱帝,正好太師來到這裏,不是有了現成的宰相嗎?”

顏真卿揚起眉毛,朝着四個使者罵道:“什麼宰相不宰相!我年紀快八十了,要殺要剮都不怕,難道會受你們的誘惑,怕你們的威脅嗎?”

四名使者被顏真卿凜然的神色嚇住了,縮着脖子説不出話來。

李希烈拿他沒辦法,只好把顏真卿關起來,派兵士監視着。兵士們在院子裏掘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土坑,揚言要把顏真卿活埋在坑裏。第二天,李希烈來看他,顏真卿對李希烈説:“我的死活已經定了,何必玩弄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豈不痛快!”

過了一年,李希烈自稱楚帝,又派部將逼顏真卿投降。兵士們在關禁顏真卿的院子裏,堆起柴火,澆足了油,威脅顏真卿説:“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裏燒!”

顏真卿二話沒説,就縱身往柴火跳去,叛將們連忙把他攔住,向李希烈回報。

李希烈想盡辦法,沒有能使顏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顏真卿自殺了。

[歷史故事大全]

10個歷史故事 篇五

杯酒殺三人

南朝梁人張纘,有才學且頗為自負。某次邵陵王蕭綸請他喝酒,當時蕭綸手下有個名士叫吳規,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的人物。

這張纘不知道怎麼了,就看吳規不順眼,看見酒席上吳規也在座就不服。舉杯就説:“吳規,這杯酒敬你,祝賀你也夠資格在今天這宴上喝酒。”

把吳規氣的夠嗆,吳規的兒子吳翁孺看父親被人這麼奚落更生氣,當晚就氣死了。

吳規又恨張纘諷刺自己又心疼兒子的死,悲憤交加,也死了。

吳規的老婆看老公和兒子相繼去世,也悲傷過度,跟着就去了。

時人皆稱:“張纘一杯酒,殺吳氏三人。”

歷史典故故事簡短 篇六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享有盛名的文學家。他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寫讚詞,贊詩云:“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五月披裘畫》和庾信的讚詞表現和讚美的都是一個動人的古代傳説故事。

相傳,春秋日時期吳中有一高士,生活極為清貧困苦,五月披裘。人稱披裘公。一天,他揹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們發觀道旁有一錠別人遺失的金子,季子便對披裘公説:“你把那錠遺金撿起來吧。”扳裘公一聽便發了脾氣,他“真目拂手”,説道:“為什麼你自處高潔,卻把別人看得那麼卑下呢!我甘於五月披裘而負薪,甘於自食其力,豈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話説得季子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心裏卻更欽佩披裘公的為人了。

窮到了夏天也換不起衣服:終日披裘打柴為生,也不去拾取路邊造金,這確實表現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這種人,雖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貧如洗,其精神世界卻是豐富而充實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見勸其拾取遺金,受到嚴詞批駁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勞動者的美德,因而理所當然地要為後人所讚歎景仰和發揚光大。

標籤: 多篇 精品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z31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