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精品多篇】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精品多篇】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精品多篇】

白樸 篇一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遊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鵰》殘折,共16本。

現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白樸的劇作,題材多出歷史傳説,劇情多為才人韻事。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殘佚,字句脱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餘首,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説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元曲四大家人物介紹: 篇二

1、元曲四大家——關漢卿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關於他的籍貫,還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後),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

有關關漢卿生平的資料缺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其大略。據元代後期戲曲家鍾嗣成《錄鬼簿》的記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太醫院尹”別本《錄鬼簿》作“太醫院户”。關於關漢卿的籍貫,有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説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見“太醫院尹”的官名,而“醫户”卻是元代户籍之一,屬太醫院管轄。因此,關漢卿很可能是屬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臨牀診病的描寫,宛若醫人聲口,可以作為助證。

元末朱經《青樓集·序》載:“我皇元初並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流連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蘭谷即白樸,金亡(1234)時才8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們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關漢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號(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斷出關漢卿約卒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後,他的生年,估計在1220年左右。《錄鬼薄》作者鍾嗣成稱關漢卿為“前輩已死名公”,説“餘生也晚,不得預几席之末”。《錄鬼簿》成書於1330年,故將關漢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當去事實不遠。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伎藝的戲曲家,《析津志》説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元曲選·序》説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

關漢卿在元代前期雜劇界是領袖人物,玉京書會裏最著名的書會才人。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記載,他和雜劇作家楊顯之、樑進之、費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員朱簾秀等均有交往,和楊顯之、王和卿更見親密。

2、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誌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3、元曲四大家——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蹟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同鄭光祖同期的雜劇家鍾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

可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裏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着他的感情。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着緊密的聯繫,他死後,就是由伶人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4、元曲四大家——白樸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遊閒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

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着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着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讚白樸説:“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歎,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泄自己胸中的鬱積。隨着年歲的增長,社會閲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

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闢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儘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着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遊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遊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歎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餘獨見川流血,歎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裏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儘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慼,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説處處傾訴着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拓展:元曲四大家六大家與七大家 篇三

“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之説,從以上各家的論述中,其含義主要指元雜劇有大成績者,因此,準確地説“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應為“元雜劇四大家”、“元雜劇六大家”。

元曲這個特定的概念,實際包括兩部分:元雜劇和元散曲。雖然有時元曲也指元雜劇或指散曲,但完整意義是包括兩部分。從今天角度看,雜劇主要影響了後世的戲劇,散曲主要影響今天的詩詞。文學史上詩詞曲三峯並峙的評説,也主要是指元散曲的成就。唐詩宋詞與曲“並峙”,是與散曲“並峙”,而不是與雜劇“並峙”。散曲是作為一種獨立的韻文體而存在。因此,元曲僅指元雜劇的概念含義,已經不能包容元曲的'全部內容了。

那麼,既有雜劇“大家”,也應有散曲“大家”。兩者相合起來,才能叫“元曲幾大家”。實際上,在“元曲六大家”中,前期的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及後期的鄭光祖、喬吉,其散曲成績大者,前期當推馬致遠,後期當推喬吉。但在散曲成績大者,還有一個重要的人,被漏掉了,這就是張可九。張可九為什麼不被列入大家行列呢?

張可久(1270前—1340後)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先以路吏轉首領官,後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遷為崑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

張可久常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於小令,是元代後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 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是數量最多的一位。

張可久作品多描寫自然景物,吟詠頹放生活,談禪送別,往來應酬。少數作品在悲訴身世時歎息“生民塗炭”。如《紅繡鞋·天台山瀑布》、《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或揭露當時社會人心險惡,或諷刺崇拜金錢的醜惡風尚,尚具一定現實意義。《賣花聲·懷古》寫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表現同情人民的思想,實屬可貴。

張可久創作上重形式格律,講求煉字琢句,對仗工整,且使用詩詞句法,常愛擷取前人詩詞名句,雖有損害散曲質樸淺俗本色一面,但其清麗典雅風格,對後世影響極大。張曲寫自然風景細緻清麗,很富美感。《一枝花·湖上晚歸》是其代表作。張散曲由於表現了閒適放逸的情趣和清麗典雅的風格,頗為明清以來封建文人所推重。

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四種,近人輯有《小山樂府》六卷行世。

明戲曲理論家朱權《太和正音譜》·《古今羣英樂府格勢》,稱“張小山之詞如瑤天笙鶴”。“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豔”,“誠詞林之宗匠也”。被排在元曲作家187人的第二位,緊接馬致遠之後。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可見其影響之大,地位之尊。

但就這樣一個人,幾百年來,卻一直被排在“元曲大家”之外,如果以雜劇而論,尚可解釋,但以散曲而論,則沒有道理。既然談到“元曲大家”,則不能沒有張可九。

因此,根據“元曲”完整概念,在界定元曲大家時,應該是:

“元雜劇六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鄭光祖、喬吉。以關漢卿最為著名。

“元散曲三大家”:馬致遠、張可九、喬吉。以馬致遠最為著名。

如果綜合表述,則應該是:

“元曲七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張可九、喬吉、白樸、鄭光祖。

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代表作介紹 篇四

關漢卿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賈仲明《錄鬼簿》弔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朱簾秀,説明他與演員關係密切。他曾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馬致遠

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誌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漢宮秋》、《青衫淚》。

鄭光祖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代表作《倩女離魂》。

白樸

白樸(1226--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牆頭馬上》。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 篇五

1、關漢卿《竇娥冤》名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2、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鄭光祖《東甌令南》:

情山遠,意波遙,咫尺粧樓天樣高。

月圓苦被陰雲罩,偏不把離愁照。

玉人何處教吹簫,辜負了這良宵。

4、白樸《牆頭馬上》名句:

我若還招得個風流女婿,怎肯教費工夫學畫遠山眉。

寧可教銀缸高照,錦帳低垂。

菡萏花深鴛並突,梧桐枝隱鳳雙棲。

元曲四大家人物介紹: 篇六

1、元曲四大家——關漢卿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關於他的籍貫,還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後),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

有關關漢卿生平的資料缺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其大略。據元代後期戲曲家鍾嗣成《錄鬼簿》的記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太醫院尹”別本《錄鬼簿》作“太醫院户”。關於關漢卿的籍貫,有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説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見“太醫院尹”的官名,而“醫户”卻是元代户籍之一,屬太醫院管轄。因此,關漢卿很可能是屬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臨牀診病的描寫,宛若醫人聲口,可以作為助證。

元末朱經《青樓集·序》載:“我皇元初並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流連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蘭谷即白樸,金亡(1234)時才8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們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關漢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號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斷出關漢卿約卒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後,他的生年,估計在1220年左右。《錄鬼薄》作者鍾嗣成稱關漢卿為“前輩已死名公”,説“餘生也晚,不得預几席之末”。《錄鬼簿》成書於1330年,故將關漢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當去事實不遠。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伎藝的戲曲家,《析津志》説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元曲選·序》説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

關漢卿在元代前期雜劇界是領袖人物,玉京書會裏最著名的書會才人。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記載,他和雜劇作家楊顯之、樑進之、費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員朱簾秀等均有交往,和楊顯之、王和卿更見親密。

2、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誌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3、元曲四大家——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蹟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同鄭光祖同期的雜劇家鍾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

可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裏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着他的感情。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着緊密的聯繫,他死後,就是由伶人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4、元曲四大家——白樸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遊閒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

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着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着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讚白樸説:“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歎,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泄自己胸中的鬱積。隨着年歲的增長,社會閲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

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闢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儘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着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遊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遊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歎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餘獨見川流血,歎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裏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儘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慼,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説處處傾訴着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關漢卿 篇七

關漢卿(生卒年不詳),元代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説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人等説,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種,現存16種,另有五種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西方稱之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代表作介紹 篇八

關漢卿作為“元曲四大家”之首,流傳至今的作品非常多,其中代表作當屬現在還在傳唱,甚至可以説是人盡皆知的《竇娥冤》,如果一定要説關漢卿的代表作的話,那麼《竇娥冤》可以説是當之無愧的代表作之首。另外其他現在仍在傳唱的有《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

《竇娥冤》講述了竇娥被無賴張驢兒設計陷害,被貪官不分青紅皂白冤枉致死的故事。“斬竇娥”一折是全劇的高潮部分,至今仍然被羣眾廣泛的傳唱,“斬竇娥”一折採取了浪漫主義的寫法,竇娥發下三重誓願,要讓血濺白綾,六月飄雪,大旱三年來證明竇娥冤。結果三樁誓願樁樁實現。後來竇娥沉冤得雪讓人稱快。

《救風塵》講述了機智勇敢的趙盼兒如何從無賴周舍那裏救出結義姐妹宋引章的故事,體現了強烈的呼喚英豪出現的心願,體現了底層人民對統治階層的反抗。

《望江亭》講述了才貌雙全的譚記兒如何在望江亭設計對付權貴楊衙內的故事,體現了譚記兒的智勇雙全,同時也體現了人民呼喚英雄出現,反抗統治階級的強烈願望。

關漢卿的作品體現了人民的美好願望與對邪惡勢力的鬥爭,具有廣泛的羣眾基礎,所以才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獲得廣泛的流傳。其代表作更是體現了這一點,傳唱至今。

白樸《牆頭馬上》名句: 篇九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元曲四大家是誰,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2、元曲四大家馬致遠及其代表作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説:“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説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着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史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于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説、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説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係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羣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麼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麼是視一切價值標準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

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麼,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慾望。

《漢宮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寫得尤其動人,他利用迴環往復的手法,將漢元帝在昭君走後,悽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寫出來,也不愧為散曲高手。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捨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説:“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 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一大段悽婉哀怨的唱詞,表現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裏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黴,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裏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後時來運轉,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係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岳陽樓》、《陳摶高卧》、《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蹟,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脱家庭妻小在內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脱與自由。

劇中主張迴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爭取自身的現實利益而鬥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着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與此相關聯,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麼突出,戲劇衝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劇中人物往往遊離戲劇衝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鍊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馬致遠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狀元”之稱。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寫景作如《秋思》,如詩如畫,餘韻無窮。他的歎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他的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3、元曲四大家鄭光祖及其代表作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

這説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於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劇本中,《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小説為素材,其大致情節是: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藉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

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於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後,由於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佈。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説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説:“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説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説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説:“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着緊密的聯繫,他死後,就是由伶火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鄭光祖《東甌令南》:

情山遠,意波遙,咫尺粧樓天樣高。

月圓苦被陰雲罩,偏不把 離愁照。

玉人何處教吹簫,辜負了這良宵。

元曲四大家是誰,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4、元曲四大家白樸及其代表作

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遊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鵰》殘折,共16本。現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題材多出歷史傳説,劇情多為才人韻事。現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寫得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鴛鴦間牆頭馬上》,描寫的是一個“志量過人”的女性李千金衝破名教,自擇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劇,寫得悲哀怛側,雄渾悲壯;後者是喜劇,寫得起伏跌宕,熱情奔放。這兩部作品,歷來被認為是愛情劇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對後代戲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戲曲史上,宋、金兩代已有了純粹演故事的戲曲,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我們無從説清楚這些戲曲的情況。元代的雜劇,在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方面,都發展到相當嫻熟的地步,為我國的戲曲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保留下來的劇作中,可知其情節曲折,主題突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劇中人物,無論是因享樂而壞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嬌嬈之氣的楊貴妃,還是爽朗果敢的閨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個性,栩栩如生。以至於現在戲劇舞台上的唐明皇,還可見到白樸塑造的這一形象的遺風。

他善於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新意,詞采優美,情意深切綿長,又是關漢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劇作的藝術成就,早已成為文學藝術上的重要研究課題。

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殘佚,字句脱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餘首,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賴有這部作品,我們才可以瞭解白樸的生涯。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跌宕沉詳,天然古樸。

鄭光祖 篇十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平事蹟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8pg5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