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捨本逐末的歷史故事_含義解析_出處多篇

捨本逐末的歷史故事_含義解析_出處多篇

捨本逐末的歷史故事_含義解析_出處多篇

捨本逐末的歷史故事 篇一

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後,以示友好。趙威後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準備的禮物後,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

趙威後收下了信,並馬上拆開來看。她請使臣坐下,親切地問道:“久未問候,貴國的莊稼長的好嗎?”使臣一聽,很不高興地説:“我是奉了敝國國君之名前來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問候敝國國君,反倒先問起莊稼,這分明是先賤而後貴。難道説,一個治理萬民的君王,會比不上莊稼和百姓嗎?”

趙威後聽了並沒有生氣,反倒笑着對使臣説:“這你就錯了!沒有莊稼,如何養活人民?這不是貴賤之分,而是本末之別啊!難道説要先舍根本,去問那些末節嗎?”

齊國使臣對趙威後的這一番話非常佩服,並且為自己剛才無禮的態度感到慚愧。

現在,人們用“捨本逐末”來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

捨本逐末的含義解析 篇二

舍:捨棄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義為樹梢,借指事物的末節

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捨本逐末的出處 篇三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捨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説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捨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捨本逐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9r1q3.html
專題